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标签:社会

  • 看不懂的中国人

    作者:鲁迅 林语堂 傅斯年等

    中国人是怎样一种人?中华民族是怎样一个民族?是文明还是野蛮?是善良还是可恶?是聪明还是愚蠢?中国人性格上有那些优点和弱点?。《看不懂的中国人》收集了几乎所有描写中国人性格的佳作名篇,让每个中国人都能了解自己内心深处的性格和弱点。
  • 伦敦传

    作者:[英国]彼得·阿克罗伊德

    这是一部呈现伦敦上下两千年的史书。从正史和民间传说到饮食和消遣娱乐。从黑衣修士会和查令十字街到帕丁顿和疯人院。从威斯敏斯特教堂和圣保罗大教堂到伦敦佬和流浪者。从移民、农民和妓女到大瘟疫、大火和二战空袭。阿克罗伊德用恢宏的城市历史、敏锐的观察、无数市民和访客的话语,揭示了伦敦如何在从远古到现代的历史洪流中淬炼成形。
  • 相信力

    作者:《新周刊》杂志社

    马云之身+星云之心,也许可以成为中国下一个五年、下一波潮流的火种或催化剂。希望那时不再是“群氓的时代”,而是“人类群星闪耀时”。(《100个相信》) 时代迫不及待地需要潜力股、价值股、概念股。时代吞噬你,也豢养你。在你身上,你如何克服这个时代?(《95后,我们可以谈谈吗?》) 创业,能给你带来一种不可思议的生命诱惑,也能给你带来一万种不可名状的死法。(《创业是个什么鬼》)世界那么大,你想去看看。生活在别处,诗意在远方。(《文青传》) 2015《新周刊》,记录着2015年中国社会的脉动和中国与世界的互动…… 本书《相信力》收录的就是《新周刊》2015年度佳作。由《新周刊》杂志社选编。
  • 再也不怕跟人打交道

    作者:【美】莉尔•朗兹(Leil Lownde

    用细致入微的洞察力和善解人意的同理心 赢得对方的尊重与好感 《再也不怕跟人打交道——一学就会的96个沟通技巧》是美国著名人际沟通专家莉尔•朗兹久负盛名的畅销作品之一。在本书中,朗兹女士将自己在人际交往领域数十年的研究成果与实践经验化为了一个个生动有趣的案例:“如何与陌生 人建立友谊”“如何长久赢得对方的好感”“如何让自动回复的邮件更有人情味”“如何结束通话能让对方更高兴”“如何在旅行时维持亲密友谊”“如何提升与爱人的关系”……本书提供的沟通技巧几乎涵盖了人际交往中的各类场景,涉及到求职、交友、婚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因而能够帮助你更加自信地与人交往,更加自如地与人沟通,与生活中出现的每个人建立优质高效的关系! 专业人士诚挚推荐 你不仅打破了坚冰,还用非凡的技巧融化了它。 ——拉里•金,享有盛誉的美国王牌脱口秀主持人 思考者的终极指南……人际交往的无价之宝。 ——莎莉•拉斐尔,美国著名主持人 失传已久的语言沟通艺术在莉尔•朗兹那里得到了复活。 ——哈维•麦凯,美国知名人脉专家、演说家、畅销书《与鲨共游》作者
  • 统治与教育

    作者:徐贲

    【内容简介】 教育是一个美好的字眼,是人类一种饮食一样自然的需要。教育是为了让人明白道理,不是为了让统治者能更方便、更随心所欲地统治他们。 现代的国民教育,当它是民主的公民教育时,可以帮助人民变得更智慧,更有自我治理的能力;当它是专制统治的臣民教育或党民教育时,却使人民变得愚昧、顺从,既没有自我治理的能力,也没有自我实现的意愿。我们关注国民教育,期待的是第一种,警惕的是第二种。 本书关注三种与国民教育有关的基本“政体原型”:古典共和、现代民主共和、现代专制或极权。我所关心的基本问题是,民主与专制的政体区别,如何形成了完全不同的国民教育。 ——徐贲 【编辑推荐】 1、徐贲先生客居美国,却以最大的热诚担当起中国公共知识分子的责任,他的兼具思想性和时事评述性的评论文章以极大的频率出现在国内最具影响力的严肃、深度公共媒体上,他的写作常围绕公民社会建设、公共生活、国民教育、公共文化记忆等领域,深入分析当下中国社会存在的重大问题。 2、本书立足于文化批评,关照当下中国公共领域最重要的话题之一:教育、政体及二者之间的关系。徐贲以广阔的学术视野和深厚的人文素养,分门别类呈现了从斯巴达国家主义教育开始的古今中外各种教育体制,堪称一本关于教育体制的微型简史,也是徐贲先生多年来唯一一本系统性的理论著述。 3、此书延续了作者以知识分子身份介入公共生活的言说方式,在历史考证的基础上,他对与国家命运与公民生活切实相关的教育进行了通古贯今的审视和思考,提出并回答了“政体与教育的关系”和“我们需要什么样的教育”的问题,严肃审视和思考了当下文化生态,为公共议题给出了一个知识分子的答案。 【媒体及学者推荐】 在当代汉语学者中,徐先生是我最敬重的少数几个人之一。他具有强大的理论阐释能力和深入的现实洞察力,他虽然是美籍华人,但他对祖国命运的关怀远超过国内许多学者。 ——傅国涌,独立学者、撰稿人 政治不是道德清谈。政治是正义和伦理原则碰到现实问题的灰色地带。知识分子介入政治,他们的责任就是在道德完美主义和功利政治之外,帮助并不完美的公共生活寻找自由与理性的支点。有人说,民主就像是渡人的木筏,看似简陋的木筏虽然总很湿漉,但却可以让人安全地落脚,没有沉船的危险。民主的政治也是如此。只有那些不怕湿了脚的知识分子,才能上得民主政治的木筏。 徐贲人在国外,熟悉国际上前尚学术思想成果,同时拥有最为恰当的对于中国问题的现实感。他绵密晓畅的行文,是运用知识和理性把问题讲清楚的典范。他的这本书正是我们目前最需要的。 ——崔卫平,人文学者、评论和随笔写作者 徐贲教授的著作,一秉他多年著述的风格和情怀,将研究目光投到全球化进程中凸显出的问题上,强调肯定群体尊严的价值,是全球化进程不能绕开的真问题。 ——刘苏里,万圣书园创始人,学者型书人、中国当代图书市场的民间观察者 (他)是一个很难用学科来界定的学者,是文学的、历史的、哲学的,也是社会学的、法学的。激情与理性的奇妙的混合,可以称之为一种知识分子的学者写作。 ——许纪霖,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博士生导师 当代中国的文化研究虽然热闹非凡,但是其中真正具有真知灼见、切中中国本土现实的并不多见,许多文化批评或者食洋不化,或者有意回避中国的切实问题。徐贲先生既有深厚的西方学术修养,又能够直面中国的真实问题,故其文化批评常常能够借助西方的理论对中国的现实问题得出令人警醒的诊断,显示出尖锐的批判锋芒和知识分子的道德良知。 ——陶东风,首都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
  • 2012语录

    作者:《新周刊》 编

    《2012语录》选取最能反映2012年社会、文化、经济领域的事件的语录,配以相关图片,力图编成最个性化、最有趣的“中文甜点”,作为媒体工作者和创意人群的案头参考书。《2012语录》包含1000条语录·1000幅人物肖像·1000个时代现代,是创意人群的案头必备!
  • 金融与好的社会

    作者:罗伯特·希勒

    ★ 金融行业必读书 ★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副总裁朱民倾力推荐 ★ 编辑推荐 罗伯特•希勒注定是个悲情人物! 身为耶鲁大学金融学教授,标普/凯斯-希勒全国房价指数的联合创始人之一,他在金融学研究领域的成就没有多少人可与之比肩。但在2012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呼声最高且已经入围的罗伯特•希勒最终与诺贝尔经济学奖失之交臂。 但罗伯特•希勒的学术造诣与学术地位却一直为众多人士和读者津津乐道。摆在你面前的这本《金融与好的社会》可以说是罗伯特•希勒的集大成之作。首席执行官、投资经理、银行家、投资银行家、放贷者、交易员、做市商、保险商、市场设计者、金融工程师、衍生品供应商、律师、金融顾问、游说者、监管者、会计师、公共商品融资商、政策制定者,这些你知道的或者不知道的角色,在希勒的这本书里都会娓娓道来——你可以透彻地了解金融到底是怎么回事了。 这本书既不是对金融界的赞歌,也没有痛陈金融弊病,而是把金融放在社会的大背景下,是非功过,自有客观评述。 ★ 专家推荐: 一般金融著述研究市场和市场行为,运行方式,有些研究体制和机构。希勒教授则更进一步, 他研究广义金融体系的制度、机构、参与者、运行机制和法律监管框架。他更进一步研究作为参与主体的“人”的行为,既包括商业银行家、 投资银行家、券商、交易商、保险商、金融工程师、衍生产品提供者,也包括监管者、会计师和审计师,以及代表政府的政治家的行为。 他认为传媒和舆论, 由此公众心理因素可能在股票价格波动中起很大的作用。他研究这些行为主体面临的激励和惩罚机制,行为约束和相互制约;他们之间的合作和博弈,以及他们和“市场”之间的合作和博弈。由此揭示这些参与主体的“人”的理性和非理性行为和市场的结果。这些论点和方法都是前沿性的,因此本书读来生动有趣,而又引人深思。 ——朱民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副总裁 “《金融与大同社会》是一本用刺激性的语言唤醒人们去加深对金融业理解的书,同时还号召人们通过对这个行业的重塑来创造包容性更广的经济繁荣。希勒承认金融业存在过度膨胀,经济地位不平等,以及从业者有动机采取肮脏行为的动机等等问题,但是他也认为事情并非永远都得这样持续下去。对于那些寻找变革的人来说,这是一本重要的读物。” ——罗莎贝斯•莫斯•坎特,哈佛商学院教授,著有《超级企业:行业领先企业如何制造创新、利润、发展以及社会福利》 “罗伯特•希勒广泛回顾了历史和经济理论,并对我们现有经济的运行进行了细致的观察,他给一个大问题带来全新的视角——也就是探讨金融在社会中所扮演的角色。他在书中敦促我们摒弃将金融视为肮脏下作的行业的错误观念,并且提醒我们应该通过捕捉金融的力量去为整个社会的福利服务。” ——达雷尔•达菲,斯坦福大学商学研究生院 “许多MBA学员都对金融界非常感兴趣,但是他们把这个行业看作一个衰退的行业,而且是一个充斥着不道德行为的行业,所以他们只能望而却步。这本书将向学员们展示金融本来就是,而且未来也应该是大同社会的麻烦解决者,而不是源生的麻烦问题。这本著作在这个方面可以称得上具有权威和可信度。” ——什洛莫•迈拓,以色列理工学院荣誉退休教授 “这是一本充溢着观点和事实的读物——从亚当•斯密讲到神经科学,还讲到赌场的设计——任何一个聪明的读者读后都会相信,金融不是一种深奥晦涩的学科,它不仅能让人感兴趣,而且有时甚至具有娱乐性。” ——罗伯特•韦德,伦敦经济与政治学院 ★ 内容简介: 为什么社会需要金融?为什么金融离不开社会?为什么金融创新不能缺少?为什么金融家一定要追逐风险?为什么社会需要金融投机?金融家和诗人、音乐家、哲学家有什么不同?为什么公众对金融行业如此不满,这种不满的根源在哪里? 一部真正把金融看懂的书、全方位展现金融行业规则。 在金融领域,著名经济学家罗伯特•希勒的成就几乎无人可比肩——他是耶鲁大学金融学教授、标普凯斯—希勒房价指数的联合创始人、《纽约时报》畅销书作家,他还在2012年获得了诺贝尔经济学奖提名;他或许还是唯一一位既预测到2000年股票市场泡沫,又成功预言了房地产泡沫终将引发次贷危机的学者。罗伯特•希勒阐述认为,金融并不是社会的寄生虫,社会离不开金融,而金融也应当服务于社会,而且我们需要有更多的金融创新。 在这本书里,金融行业的关键角色首席执行官、投资经理、银行家、投资银行家、放贷者、交易员、做市商、保险商纷纷登场,希勒一一揭开了他们的神秘面纱。而市场设计者、金融工程师、衍生品供应商、律师、金融顾问、游说者、监管者、会计师、公共商品融资商、政策制定者,几乎没有人知道这些游离于金融行业周围的人到底扮演了什么角色。通过阅读这本书,你一定会知道,这些幕后策划者如何操纵了金融社会。 这是一部金融行业的必读书,同时也是一部了解金融行业的必读书。
  • 金钱不能买什么

    作者:迈克尔•桑德尔 (Michael San

    金钱不能买什么:金钱与公正的正面交锋,ISBN:9787508636597,作者:迈克尔J. 桑德尔(Michael J. Sandel) 著
  • 吃动物

    作者:[美]乔纳森·萨弗兰·弗尔

    青少年时期,乔纳森•弗尔有时是吃肉,有时是素食主义者。 成了丈夫和父亲之后,他一直在思考两个问题:我们为什么要吃肉?如果我们知道肉是被如何送上餐桌的,我们还会吃吗?《吃动物》巧妙地结合了哲学、文学、科学和自己的卧底经历,探究了形成我们饮食习惯的一些约定俗成的传说。是一本每一个关心我们饮食方式的人的必读书.
  • 倾听底层

    作者:郭于华

    本书主要采用人类学田野作业和口述历史方法相结合的方式,描述和探讨中国社会转型过程中作为社会下层的普通人——农民(包括农村女性和老人)、农民工、城市失业下岗工人等群体的生活经历和实践活动。经由国家-社会关系视角和二者互动过程的分析,作为个人经历的微观事实与宏观的社会历史结构之间得以建立联系,我们也可从中获得作为一种文明及其转型过程、机制、逻辑和技术的洞察。
  • 知识笔记

    作者:朱锡庆

    《知识笔记》中国最近三十年的发展是一个堪称奇迹的伟大故事,收集细节,梳理脉络,无形之中就会惊奇地发现,这个阶段有一股非同寻常的知识增量。再追溯在中国之前的典型发展案例,比如十九世纪之后美国的发展,以及美国之前英国的发展,无一例外,都可以发现,在这个阶段在这个区域有一个非同寻常的知识增量。 为什么在某个时期会形成非同寻常的知识增量,又为什么在某个时期会形成如退潮一般的流量减少呢?要分析知识流量的涨落,必然要追根溯源到知识的活水源头。 这本集子对知识的几大源头作了一个梳理。尤其,活动本身是一个重要的知识源头,被长久地忽视了。活动本身有一种重要的副产品,这就是经验知识,或者说,活动本身是经验知识之源。忽视这个来源的知识,有好多现象就不能理解,比如分工到底有什么用,为什么制度内生于过程。忽视这个来源的知识,所有东西的起源都无法解释。还有,忽视这个来源的知识,有好多奥秘发现不了。比如,中国数以亿计的农转工,是通过活动边干边学来完成知识更新,其奥秘在于知识更新的成本为零,而且还有点收入养家糊口,是当时唯一可行的途径。作者对于湖湘学派始自胡氏父子以史为据的认识传统,对于经济学始自斯密以例立论的认识传统,深以为然。以依事说理的方式,集中讨论一个主题, 作为人类社会唯一发展动力的知识之源。 读者对象:学者、有经济知识背景的公司白领、公务员、大学生等。
  • 郎咸平说

    作者:郎咸平

    《郎咸平说:我们的生活为什么这么无奈》一共六个部分。第一章既为第一部分,点出了本书的主题——“无奈,为什么离我们越来越近”,本章盘点了几个最为流行的关键词,比如说“淡定”、“愤青”、“无奈”、“幸福”等等。 本书是郎咸平教授2011年7月最新力作。 《郎咸平说:我们的生活为什么这么无奈》部分选取 我们的幸福与无奈 我们的老百姓本来很知足,很“淡定”,并不贪心,要求的也并不过分,我们只是希望收入多一点、物价稳一点、房价涨得慢一点,但是越来越搞不明白,为什么这点简单的愿望却那么遥远。 我们的老百姓不会像欧洲人一样去关心“财政紧缩”,也不会像美国人那样嫌自己的领导不够“务实”,更觉得全世界为了智利的几个矿工获救那么“沸腾”有点莫名其妙。我们每年都有国民经济生活大调查,觉得自己不幸福和很不幸福的居然有38%,觉得自己一般的人有40%,而至于觉得自己很幸福的,竟然只有不到4%。那么,老百姓“淡定”和无奈的背后究竟是什么呢?我在本书的第一章,透过对比日本、欧洲和美国的老百姓在过去一年里都在为什么而激动,来分析我们老百姓“淡定”背后的无奈。 为什么物价不停地上涨?我们看到日化企业被有关部门约谈,但是在日化企业上游的“三桶油”却悠然自得;同样是抱怨,同样是涨价,下游的日化企业动辄被罚款上百万,上游的“三桶油”却在涨价的“康庄大道”上飞奔。还比如说持续涨价的机票,要知道我们国家的空运客流量不过是全球的10%,可是三大航空寡头的利润却占了全世界所有航空公司利润的60%。再比如说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的电价上涨潮,电厂的理由是煤价涨了,嚷嚷着必须涨价,否则就“停产检修”,制造电荒,可是,你知道吗?在电厂一年所需的16亿吨燃煤里面,2.1亿吨是自己旗下煤矿生产的,7亿吨是规定不许涨价的,而据统计90%的燃煤都有稳定价格的供货合同,也就是说,电厂没有怎么增加成本。所以,透过本书的第二章,我想请问:涨价,凭什么啊? 总结下来,你会发现非常有意思,你想买的要不然不让买,要不然限购,比如汽车、房子;非买不可的往往就要缴纳非常重的税,或者负担各种成本之外的成本,比如油价和过路费,甚至连一棵白菜都不能幸免;你要买火车票回家,好不容易也让买了也不限购了,可是你却只能买贵的不能买对的,好不容易盼星星盼月亮盼到实名制了,结果发现实了名的车票丢了却不能挂失补办,甚至你想在当天再买同一车次的都不行。还有什么能买呢?哦,对了,就是“坑爹”的股票,这个属于可以买但是你却不敢买。最后,最不该买卖的文凭,随着大学产业化,基本上都快成唯一一个可以随便买的东西了。当然,像样的大学教育本来就没有,你想买也买不到。
  • 反思中国

    作者:christopher Kim

    《反思中国:我们做错了什么》 作为世界瞩目的大国,中国的一举一动,都牵动着全球的神经,中国凭什么能有如此大的魅力,令全球为之疯狂?这是表象还是实力? 本书站在全球的高度,以充满战略的眼光,结合东西方文明的智慧,深刻地揭示了当下中国存在的二十大问题。如醍醐灌顶,豁然开朗,对重新审视中国参与引领世界、中美高层对话及全球战略性合作有着直接的引导性作用。
  • 观点

    作者:南都周刊

    关注转型期中国的个人自由和权利,关注平等与公正,以全球化视野和推崇市场经济的姿态,推动中国法治和宪政的建设。从常识和逻辑出发,关注法制、社会、经济、文化、教育领域,在这里,你可以看到从细节演绎常识的林达,可以从电脑量刑谈司法改革的季卫东,还可以看到剖析经济适用房对中国房价影响的茅于轼。观点平衡世界,我们做理性而不激进的洞察者,深刻而不浅薄的分析家。
  • 八〇年代

    作者:柳红

    1980年代,有一个特殊群体,它的主要人物是经济学家或经济工作者。从空间而言,他们的舞台多在北京三里河、月坛北小街、皇城根9号院一带;从人物跨度而言,上下三代。第一代,是像薛暮桥、孙冶方、马洪、蒋一苇等这一代,既是革命者,又是学者;既是马克思主义者,又不是教条主义者。在改革开放之前就已经意识到中国需要改革,当历史机会到来时,全身心投入,披荆斩棘,呕心沥血。第二代,是1949年以后成长起来的学者,诸如刘国光、董辅礽、孙尚清、吴敬琏、厉以宁、赵人伟等,他们年富力强,承担起历史使命,先是用正统理论阐释改革,把政策和理论联系在一起;继而补修现代经济学,呼唤市场取向改革。第三代,曾经是老三届,当过工人、农民、知识青年,对中国社会有着深刻的了解,又赶上上大学、读研究生,带着强烈的问题意识和学以致用之心,以极大的热情和激情直接切入到改革的核心问题,有创见,有合作精神,他们中间的不少人相继脱颖而出;从贡献而言,他们承上启下,将发自中国社会底层农民、工人、老百姓的自发的改革意愿和呐喊转化成执政党的文件政策,转化成学术理论。他们为让人们接受在今天看来的常识付出了极大的心智。没有这个特殊群体的努力,没有他们的桥梁作用,背负着巨大历史包袱的中国改革怎么能够起航? ◎ 作者的话 1980年代是一切从头开始、英雄不问来路的时代,是思想启蒙的时代,是求贤若渴的时代,是充满激情畅想的时代,是物质匮乏、精神饱满的时代,是经济学家没有和商人结合的时代,是穿军大衣、骑自行车、吃食堂、住陋室的时代,是老年人、中年人、青年人一起创造历史的时代。 经济学家作为一种类型的知识分子和学者,常常以个人,或主导一种思潮来参与和影响一个国家的经济政策。这种群体性的、大规模的、全方位的参与和影响,实在是中国经济改革中的一个独特现象。 虽然时间并不久远,虽然很多当事人健在,但是,历史被有意无意地遮蔽、遗忘、误解了。我总是想,把那些被埋没的,发掘出来;把那些走向模糊的,清晰起来;把那些被歪曲的,纠正过来。 重温1980年代。这是他们的故事,也是你们的故事,还是我们的故事。
  • 我在底層的生活

    作者:芭芭拉.艾倫瑞克 Ehrenreich,

    『如果你想瞭解一個階級,最好的方法就是加入他們』 盤踞Amazon商業類暢銷書榜長達十年 開啟「臥底報導」的先聲之作 有數百萬美國人一年到頭工作,只賺得低廉的薪水。一九九八年,芭芭拉.艾倫瑞克決加入他們。使她做出這個決定的原因是,那些叫人「改變人生」的言論,這些說詞宣稱:只要有工作,不論是哪種,就能使你向更好的生活前進。但是,一個人如何能光靠六到七美金的時薪生存,更遑論成功? 為了找出答案,她頂著六十歲的身驅,從佛羅里達到緬因,再到明尼蘇達,芭芭拉先後當過女侍、旅館房務員、清潔女工、看護之家助手,以及沃爾瑪的售貨員。她很快發現,沒有什麼工作是真的「不需要技巧」,即便是最底層的職業,也要求精神和體力上的龐大付出。她也同時學到:一份工作並不夠,如果你想要有個安穩的小窩,就需要至少兩份工作。 她以一貫的幽默與辛辣描寫這段交雜著汗水、淚水、清潔劑與番茄醬的低薪生活 。這一個月下來,她深深體會到在那種薪資水平和高壓管理之下,再怎麼有上進心的人都無法翻身(尤其是中年婦女);但是在底層生活中,勞工們的苦中作樂與真性情,又讓她感動無比。 芭芭拉想為廣大的勞工們發聲,因為他們才是真正維繫這個社會的實質力量,但是得到的回報卻不成比例。本書上市後在全美造成廣大迴響,各大媒體也以本書為主題拍攝相關的專題報導。金融風暴後,窮忙族成為普遍現象,本書也成為探討「工作貧窮階級」(Working Poor)的代表作。 讀過本書之後,下次使用旅館的浴室或在餐廳享用一餐時,心態必定會大不相同。
  • 中国食文化批判

    作者:李波

    中国食文化批判,ISBN:9787801787569,作者:李波 著
  • 中国高校之殇

    作者:刘道玉

    本书是武大老校长刘道玉继畅销书《一个大学校长的自白》后又一针对中国教育问题的力作。作者满怀对中国教育的热忱,从四个方面“大学理念”“教育体制” “校长遴选”“学术舞弊”对中国高等教育的问题进行了全面而深入的剖析,并由此指明中国高等教育改革的方向,给中国高等教育开出了一剂良方。
  • 我们怎样阅读中国

    作者:苏小和

    “自由”和“经济”是贯穿于整本书的两个关键词。作者沿着阿马蒂亚.森内的“以自由看待发展”的思维范式,对当下中国的各种经济现象、人文和社会现象,进行了碎片式的思考。在这里,自由既是一种经济条件,也是一种人权条件;既是一种生活条件,也是一种精神条件。在某种意义上《我们怎样阅读中国》是一名中国人解构旧有知识,重构现代知识的真实记录,是一个具体的个人对中国问题的自觉阅读与思考——既不同于传统知识分子的文人趣味,也不同于学院经济学家的阐释,在经济学与人文学的结合点上,本书做到了比较理想的整合。
  • 台湾,最美的风景是人

    作者:《新周刊》杂志社

    《台湾,最美的风景是人》是新周刊《台湾,最美的风景是人》专题合集。这里有你必须知道的101个台湾人、你必须体验的101件台湾事、爱恨台湾的101个理由、最有人情味的10个台湾创意,两岸的10大桥梁,以及台湾名人谈台湾,大陆名人谈台湾几大部分。亲密接触和体验台湾的美景、美 食、美汤、美容以及美好的传统文化。将想象的彼岸与真实的彼岸全面呈现。独特全新的视角。全书以台湾视角和大陆视角两条线交错,想象彼岸走进真实对岸的互看,互看,互知,互相体认,民间社会涌动人情的暖流。让我们跳出对台湾的想象,101个台湾人对台湾爱恨的标本,让台湾更为立体丰满。 —————— 解读台湾最美之所在,读懂想象的彼岸和真实的对岸! 《新周刊》推出的这一话题受到各界高度关注,其讨论之热烈,也引起马英九的关注,日前他在脸书网中表示,很多人都被台湾人的热情、善良和诚信所感动,让他备感荣幸。 ——赖幸嫒(台湾行政院大陆委员会主任) 有这么一群大陆媒体工作者正用一种全新的视野、不带偏见的态度抛弃过去大陆官方对台湾的宣传,通过在政治上不分蓝绿、在地位上不分官民的全方位接触,试图跨越政治体制所造成的藩篱,来重新认识和了解台湾。 ——宫玲(台湾《旺报》特约主笔) 台湾有浓郁的人情味,有传统道德涵育的美好人文;但这一切并非凭空而至,也不是恒久不会消失。只要大家有共同的信念,拒绝偏差的价值观,坚定我们对人性美善的维护,才能维持“台湾最美的风景”,否则越美的事物也越易消失! ——台湾《联合报》特约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