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标签:社会

  • 想象更好的世界

    作者:沈睿

    学者沈睿旅美多年美国社会观察 美国民主、自由、社会、女性、教育、生活的种种细节 热爱生活中最好的部分,抗击可以改变的部分,想象更美好的部分。 人性的恶是普世的,人性的善却需要来追求和常常的耳提面命。 饱含深情,理性在生动形象的后面 深入思考,历经沧桑的洗练与活泼 她的文章看不出有意的经营,看不到某种暗示或强调。她好像不是在写,而是像一条小溪自然而然地流淌,就如同与朋友对面相坐,娓娓而谈,时而有低语的会心,时而有忘情的感动。——学者 邢小群 于我而言,沈睿更是一个女性作家,女性的细腻体现的淋漓尽致,捧在面前的是满满的感情。 ——读者 Maomao 她的文字是淡淡的,逐渐的,并不狂热,但走入内心;看她的文字,那么自然而然又有着独有的光泽;它令我产生阅读的快感,感到书写的欲望。 ——读者 小雨 看她的字,几分钟之内总会有惊喜。——读者 原子酱 本书为沈睿教授多年来在美国工作与生活,观察美国社会、政治、民主、自由、女性、文化、教育的日常所写作的随笔及评论。 作者以客观的态度,叙述亲历的美国生活,讲述观察的种种现象,评价日常细节中的价值,引发读者思考,对国内读者有很好的启发和借鉴作用。本书观点鲜明,表达温和,文采优美,情感丰沛,深入浅出,颇受青年读者和年轻知识分子读者群体喜爱。
  • 我们聊一聊

    作者:蓝狮子 编

    物质生活充裕的8090后一代正面对现实的残酷,象牙塔里的大学生们已经体会到内心的焦虑。严峻的就业形势、难以承受的生活成本,让他们陷入了就业还是考研,出国还是工作的困惑中;书本里的铅字无法立即变成活生生的社会经验,曾经的理想猛烈地撞击着未来的路。《我们聊一聊:15位名人给大学生的34封私人信件》从几百封大学生的来信中,挑选中相对有代表性的困惑和焦虑,同时邀请15位成功人士一对一地回复,或犀利或和蔼,或清晰或睿智,共同分享他们的人生经验,以及对青年们的无限期待。 34封来自大学生的信,信中提出的疑惑涵盖了目前大学生们关心的所有问题;15位名人一对一答复,为大学生解开关于成功的种种疑问。潘石屹、俞敏洪、丁磊、何飞鹏、黑幼龙、洪晃、金志国、李东生、马明哲、马云、苏芒、吴晓波、许知远、严旭、袁岳,与你面对面,聊一聊。
  • 林达作品集(全九册)

    作者:林达

    《林达系列:扫起落叶好过冬》本书分成五辑:第一辑是美国的历史故事;第二辑是有关法制国家立法规则的故事;第三辑是就一些具体的案例来讲述有关司法过程的故事;第四辑主要通过修道士、苦修院和奥斯威辛集中营的故事诉说“不宽容”的恶果;第五辑是作者关于读书和见闻的随想。 “近距离看美国”之一《历史深处的忧虑》,美国的面积和中国差不多。和大多数留学生及新移民一样,当我们一脚踏上这块广袤的陌生土地时,最初落脚点的选择是十分偶然的。我们落在了一个普通的地方,居住的环境平常而宁静。周围的美国人老老少少都在辛勤劳作,过着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生活。要想谋出一番好的光景,对他们也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情。 还来不及作任何思索,新移民所面临的生活压力就立即把我们投入了同样的辛勤劳作之中。这样,我们和周围的普通美国人之间,自然就有了共同谋生而产生的共同语言,也有了共同的经历,共同的喜怒哀乐。不少美国人还成了我们的好朋友。我们无形中发现,美国已经渐渐地从一堆抽象的概念中走出来,变成了脚下实实在在的土地,变成了一片片森林牧场,变成了一个一个美国人。 我们也有过被称之为“边缘人”的苦闷。我们显然不可能在进入这一块国土的同时,就在一瞬间也进入它的文化,而原来的文化背景又由于天长地远而渐显陌生。在实际生活中,两种截然不同的文化,会经常骤然直率地在我们面前相遇碰撞,一开始真有无所适从亦无可躲避的窘迫。然而,时间长了,我们开始对“边缘人”的处境逐渐坦然,甚至悟出了些什么。冷静下来,我们发现自己第一次能够这样坐在一个安静的地方,同时和两个文化保持一个不远也不近的距离,它们不仅开始有可能化为一片风景,而且第一次向我们呈现出前所未有的意义。 “边缘人”的苦恼在新移民中十分普遍,它只是两个强势文化聚焦在一个小人物身上而产生的悲剧性效应。我们庆幸自己能够脱身出来。但是,我们的处境使我们不可能不想到,作为一个夹缝中的移民,尚且感受到矛盾与压力,那么,当这两种文化两个大国真的正面遭遇,彼此实际上是多么陌生和困惑,说是危机四伏似乎也并不过分。我们所处的位置,使我们有可能更多地看到它们的差异。我们发现,它们不仅有各自圆满的价值体系,甚至有各自不同的语汇、语境和逻辑。有时,从一个大前提出发,顺着各自的逻辑走去,竟会走出风马牛不相及的结果来。在这样的基础上,对话只可能显得痛苦而吃力。 因此,好像在作出举手相迎或严辞相拒的决定之前,还有一段相当艰苦而漫长的互相了解的路必须去走。否则,轻易称“是”显得没有根据,动辄言“不”也容易文不对题。更何况,历史已经规定了它们不可能永远回避。它们都已尝试过这样做,但是,眼看着毫无结果,于是,它们又试图相互走近。有时,如果不暂时和自己的习惯思维方式生生拉开一段距离,就无法在相互了解的路上走出一步。 我们则是以一个普通新移民的身份去了解这个陌生的国家。既来之则安之,这也是我们的必由之路,我们也别无选择。 美国不是一个善于遮羞的国家,它投出一片阳光,就落下一片阴影。它全部的阴影都毫无遮掩地暴露在所有的人面前,哪怕你是一个陌生人。所以,即使是像我们这样的平常外来者,也会一眼就看出~大堆毛病来。但是我们马上就明白自己必须从沾沾自喜中醒来,因为后来很快发现,这并不见得就~定是自己比美国人更高明且目光更敏锐。他们似乎也很清楚有这么一片阴影,他们只是迫不得已在承认一个简单的道理,如果你追求阳光,你就躲不开身后的阴影。我们开始奇怪,美国人在容忍这片阴影的时候(这种容忍常常使他们痛苦不堪),什么是他们心中不熄的光明呢?他们在寻求着什么,以至于不惜支付出沉重的代价呢?对于我们,这真是一个问题。在了解它的过程中,我们对这个历史短短的陌生国家产生了与日俱增的兴趣。 根据自己作为一个平民的经验,我们发现,了解的第一步就是简单的交往。不论一个大国看上去有着多么坚硬的外壳,它的人民都是一个个平平常常,而再大的大国也就是这些平常人组成的。当人民成为朋友,交流变成友谊,相互了解自然就开始了。任何一方,能以更宽广的视角去看这个世界,总是一件好事情。 去年,我们逐渐给自己在国内的好朋友写了这些信。希望能和朋友们分享我们的所读所见所闻所思。在此,衷心感谢三联书店的编辑和所有帮助这本书出版的朋友。 “近距离看美国”之二《总统是靠不住的》,对于我们来自大洋彼岸的平民来说,一踏上这块新大陆,自然感觉新鲜事就特别多。你就想想吧,就连“美国总统是什么”,都会成为一个问题,需要去了解的东西实在是太多了。本书是《历史深处的忧虑——近距离看美国》的姐妹篇。作者继续以信件的形式,从“美国总统是什么?”这样一个问题开始,用一连串的故事,层层铺排出美国政治法律制度的基本原理和深刻地了解美国是如何在自身的制度系统中,通过“平衡和制”去实施对权力的监督和限制。 “近距离看美国”之三《我也有一个梦想》,本书通过精彩动人的故事,展示了与美国种族问题相关联的社会意识和法律演进史。介绍了在契约社会里,立法的民众基础、法律对人性的思考、法律的变化与社会进步的关系等问题。通过作者的叙述,读者能够看到:在法治国家里,民众、尤其是弱势人群怎样运用法律,经过长期抗争,取得自身权益,并由此推动全社会认识的深化,使整个国家在消除不公正的历史进程中取得稳定的进步。 “近距离看美国”之四《如彗星划过夜空》,本书首先通过1787年美国费城制宪会议前后的一系列故事,梳理美国宪政民主从源头、发展到相对成熟和付诸实践的基本过程。作者循着制宪会议的进程,一步步讲述并层层推出对美国宪法中有关制度设计的思想土壤、历史机遇、基本理念的思考;描述出美国早期的思想家和政治家在面对各种不同的思想观点时,遵从游戏规则,于交锋和妥协中显示的政治智慧;同时也对美国宪政制度中可忧虑的问题和历史的局限等做了分析。其次,通过20世纪60年代美国反越战运动中,《纽约时报》、《华盛顿邮报》等媒体在披露所谓“五角大楼秘密文件”的事件中,凭借宪法权力,与当时的美国政府行政当局抗衡的故事,凸现了美国式民主的运作机制,也涉及了制度在新的危机中的困境。
  • 活着活着就老了

    作者:冯唐

    全新修订的平装版《活着活着就老了》,除收录了经典篇目“活着活着就老了”、“如何成为一个怪物”,还新收录了“给未婚大龄文艺女青年的六个锦囊”、“《不二》笔花四照”、“读齐白石的二十一次唏嘘”、“十信”、“三里屯前史”、“战略规划的十二大注意”、“你不可能永远尿那么老高”、“一个人的二十四史”“读林曦的三个矛盾统一”、“手稿教派”、“风雨一炉,满地江湖”、“老却成佛”、“山寨精神的群众基础”、“古玉十条”等22篇新作。 全面恢复历史版本删节文字,原汁原味,元气淋漓。
  • 世界观2009

    作者:《新周刊》 主编

    “世界观”是《新周刊》2007年开的栏目,内容为各路高人的人生口述。 著名漫画家朱德庸说:我只想做个老鼠。 著名收藏家马未都说:美好人生是用来浪费的。 香港文化学者梁文道说:我拒绝做一个英雄。 新锐专栏作家连岳说:爱情是一门科学。 著名小说家韩少功说:人生“杂食比较好。 美学大师李泽厚说:每一个女人都需要生一个孩子。 青少年安全教育专家王大伟说:弱者没有微笑的权利。 著名导演关锦鹏说:每个人都是我们面对的镜子。
  • 交锋

    作者:凌志军

    《交锋:当代中国三次思想解放实录》一书以大量鲜为人知的事实,围绕思想解放的过程,把中国改革进程中复杂的交锋呈现在你面前。中国改革开放,台前幕后,充满了惊心动魄的交锋。《交锋:当代中国三次思想解放实录》是一部震颤人心的改革开放史。它贯穿了一条防“左”反“右”的主线,《交锋》中描述的许多事实,是首次在国内披露。你想知道的轰动一时的“皇甫平事件”吗?你想知道令京师震惊的四份“万言书”吗?《交锋》将带你探寻那段历史。
  • 百城记(上)

    作者:黄章晋,陆南,胡贲,王小山

    《百城记(上):那些被火炬照耀过的地方》的作者试图以一个平静的旁观者而非热情的参与者的身份,沿着奥运火炬传递的路线,做一个系列速写,大致勾勒出改革开放三十年纪念时,那些被火炬照耀过的地方的一个大体轮廓。
  • 唔该,埋单

    作者:吕大樂

    该书是旧书新果,初版发行于1997年7月香港回归的节点上,10年后,吕大乐增订该书,添加了一则后记《有落,后数》,作为对“后九七”的补充和回顾,而10年前的主体内容不作变动,以示对照。
  • 阶层是会遗传的

    作者:三浦展

    “社会阶层差距”的变奏曲,到底是什么影响着孩子的生活与前途!《阶层是会遗传的》出版后即登上日本亚马逊第一名,并长据日本纪伊国畅销排行,在日本掀起广泛讨论。作者三浦展在日本为著名社会学家,所提出的理论不但被大众接受,也启发了社会学者的研究范畴。M型社会与贫富差距已经不是“可能”而是“现实”,面对父母的“下流化”,孩子才是受害最深的族群。 另类视角审视社会阶层的形成,重新评估孩子的人生契机,妈妈晚上愿意为孩子做饭的,孩子的学习成绩也很好,父亲的阅读的知识面也与孩子的成绩有绝对的关系,“成绩低”的孩子,父母和孩子都偏肥胖,夫妻间的感情好坏也和孩子的学习成绩成正比例,什么样的是所谓能培养“聪明孩子”的父母? 父母的生活时间不规律,很难一家人一起享受晚餐和交流的乐趣的,孩子的成绩越烂?孩子们之间产生学习成绩的差别的原因,实际上不仅仅是“收入的差别”,还有“生活质量的差”。 父母的工作、所得,以及价值观,都会左右孩子的人生,这对孩子公平吗?孩子的成绩好坏,是由什么因素来决定的呢?当然每个孩子都会有天分上的差异,但实际影响孩子的是什么,当财富被垄断,贫穷变世袭,你的孩子有机会翻身吗?
  • 未来的冲击

    作者:托夫勒

    《未来的冲击》是托夫勒奠定声名之作,《未来的冲击》的出版也标志着未来学进入美国文化的主流领域。在社会的剧变下,短暂性的讯息不断袭扰人类的感觉,新奇性的事物不断撞击人类的认知能力,而多样化的选择则不断搅乱人类的判断能力。当人类无法适应这三股联袂而来的变动刺激时,便导致了变动的疾病:未来的冲击。未来冲击的大风暴此前早已席卷一些发达国家,许多人一提起“未来”便为之色变。他们患了“未来的恐惧症”,开始逃避“未来”,盲目地走回“过去”。在未来的袭击下,他们开始退却,拒绝介入社会。嬉皮避进荒野之地,流落到孤岛,不愿再食人间烟火,宁愿去过着一种“单纯而愚昧”的生活。他们开始抽大麻烟,因为神经麻痹之后便不会再去想到未来。他们追求销魂的高潮经验,因为这种高潮经验可使其忘我。他们走向神秘主义,因为神秘主义可使他们返回过去的幽远之乡。
  • 新闻调查

    作者:中央电视台新闻调查栏目组

    著名油画家陈丹青为何辞去清华大学的教职?一个麻风病老师又是如何撑起一个在四川大凉山深处的大营盘小学的?在病人去世后两天,胸腹水的化验费用依然出现在收费单上,这奇怪的现象又暴露了怎样让人瞠目结舌的天价医疗费?“风沙两千年,不埋月牙泉”的这眼圣泉在历经几十年的人为改变,已日见干涸,那么它仅仅是一个正在消失的自然景观吗?……本书是影响中国社会生活的标志性节目《新闻调查》这几年来在法制建设、公共卫生、“三农”问题、教育、环境保护这些方面的重大新闻背后的细微再现,是对社会进程的真实记录,是对我们社会人灵魂的震撼。 如果说现实生活是平面的,那么本书则是从横切面上再现生活的细节,纵深而立体,具有思想的爆发力,震撼力,值得一读。 是什么让正义来得如此艰难与沉重?在法律的明文背后又有着什么样的潜规则?“行政权力在某些时候比法还大”,事发地的公安局长笑着回答。——迟来的正义又付出怎样的巨大代价? 我们不禁担忧:如果没有遇到这样的举报人、这样的法官,《中国改革》杂志社现在还存在吗?我们是否需要一部媒体法律,才能不再如此担忧? ——为什么杂志社被起诉? 其实一个教授的去留本身也许并不那么重要,我们关注的是他所提出的问题,那就是一个标准化的招生和培养模式是否符合艺术教育的规律。因为毕竟张扬的个性、原创的精神才是任何一个从事艺术创作的人应该保持终身的品格。——陈丹青为何出走? ……本书是对中央电视台品牌栏目《新闻调查》这几年来重大热点新闻的文字记录与反思,旨在为人们探寻事实真相。全书分为法制建设、公共卫生、“三农”问题、教育、环境保护这五部分,调查深入、分析入理、抽丝剥茧,为人们全方位揭开事实发生全过程及事后感想,个中现象、令人深思。
  • 城市學:香港文化筆記

    作者:潘國靈

    《城市學》收入潘國靈近年來發表於中港台的城市觀察文章,全書主要分三部分,分別是「都市浪遊篇」、「文化權力篇」、「流行主義篇」,作者將跨文化研究視野注入日常生活,包括城市空間、景觀、性、文化隱喻、微觀政治、年輕人文化、消費主義、流行符號學等,融文化理論於生活實踐,附錄「文化雜碎」一章則可說是生活文化小辭典,是一部鮮活的文化研究城市學。
  • 博弈

    作者:孙立平

    《博弈:断裂社会的利益冲突与和谐》试图从利益均衡机制、转变增长模式、郎咸平提出的三个命题、国有企业改革、房地产博弈、足球革命、城市化、医疗改革、利益集团、突发事件等方面来阐述博弈以及实践。该书论述详细,对中国改革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博弈”是一个外来词,指人们在一定规则下进行竞赛。博弈论是“研究决策主体的行为在直接相互作用时,人们如何进行决策以及这种决策如何达到均衡的问题”。用我们日常的语言来说,博弈论是研究在不同情境下的策略选择的一种理论。
  • 品味制服

    作者:(美)富塞尔

    普遍的两难境地可以这样清楚地预以界定:人人都必须穿某种制服,但都必须否认自己穿着制服,除非他无价的个性和独特的身份受到威胁。如果你不肯同他人一样穿着打扮的话,你就会遭到讥笑,而几乎没有人愿意像傻瓜或怪人一样在公开场合露面。行政官员不大可能在中午时分穿着色彩耀眼的紧身衣在派克大街蹦蹦跳跳;一般人也不大可能以自己穿着的独特性而放弃了自己内心的自尊为荣。 保罗·富塞尔以其锋利的笔触、真实的情感、逸事的形式,描述了各种制服——从童子军到士兵,从医院护士到公司员工,从厨师到修女——的历史变迁与丰富的含义,揭示了鲜为人知的制服语言,展示了制服的文化意蕴。他以美国制服为主要描述对象,高举着宝镜,真实地映照出天天穿着规约服装去上班的众生相,刻画了从众心理和展示个性之间的矛盾心态。考察制服的融合功能与分离功能时,他纵捭阖,笔锋指向全球各地,如俄国人对肩章的偏爱,德国人对黑色的迷恋,意大利人对羽饰买帽的钟情。富塞尔认为:穿着折射自我,而穿着打扮所传递的信息,有时却是我们意想不到的。 《品味制服》是富塞尔的代表作,是尖酸刻薄和优雅仁厚的有机融合,是独到的文化眼光与诙谐的逗噱才智的完美结合,也是一瓶对社会现象的讽刺与对社会研究的启迪兼具的香醇扑鼻的佳酿。 目 录 目录 关于制服 彩色紧身衣 阔肩与紧身衣 俄罗斯的制服文化 德意志的着装方式 意大利男人更爱虚荣吗? 朱姆沃尔特将军的大错误 铜钮扣 将军服 牛仔裤 灰军服的变迁 信徒的信服 投递人员的制服 运输人员的制服 警服及准警服 品味反常为何不是罪? 游行乐队的制服 看门人等的制服 三K党制服 运动服 耻辱服 怪人:军人再现者 半个怪人:欧内斯特·海明威 美国高等教育的统一性 日本的制服文化 学术礼服 艳丽制服 白衣厨师 护士的反抗 儿童水手服 童子军服 新娘的婚纱 宽边帽 民服 纪念品 制服视点
  • 大数据

    作者:涂子沛

    公布官员财产美国是怎么做的,美国能让少部人腐败起来吗,美国式上访是怎么回事,凭什么美国矿难那么少,全民医改美国做得到吗,美国总统大选有什么利器才能赢,下一轮全球洗牌我们世界工厂会被淘汰吗…… 除了上帝,任何人都必须用数据来说话。 大数据浪潮,汹涌来袭,与互联网的发明一样,这绝不仅仅是信息技术领域的革命,更是在全球范围启动透明政府、加速企业创新、引领社会变革的利器。现代管理学之父德鲁克有言,预测未来最好的方法,就是去创造未来。而“大数据战略”,则是当下领航全球的先机。 大数据,这一世界大潮的来龙去脉如何?数据技术变革,何以能推动政府信息公开、透明和社会公正?何以促发行政管理和商业管理革新,并创造无限商机?又何以既便利又危及我们每个人的生活?Google、百度之类搜索服务,何以会不再有立足之地?引领世界的数据帝国——美国和西欧,正在如何应对大数据时代?我们中国,又当如何作为? 本书通过讲述美国半个多世纪信息开放、技术创新的历史,以别开生面的经典案例——奥巴马建设“前所未有的开放政府”的雄心、公共财政透明的曲折、《数据质量法》背后的隐情、全民医改法案的波澜、统一身份证的百年纠结、街头警察的创新传奇、美国矿难的悲情历史、商务智能的前世今生、数据开放运动的全球兴起,以及云计算、Facebook和推特等社交媒体、Web3.0与下一代互联网的未来图景等等,为您一一细解,数据创新给公民、政府、社会带来的种种挑战和变革。 美国是全书主体,但又处处反观中国当下的现实。回望中国,胡适批评“差不多先生”,黄仁宇求索“数目字管理”,作者从太平洋对面看到中美两国的差距,深知中国缺少什么、需要什么,故将十多年观察、思索所得,淘洗成这一本书。 史学大家、匹兹堡大学历史系荣誉讲座教授许倬云,有感于“老大哥”的影子,专门作序:“我们要对涂子沛先生致敬与致谢,因为他为华文世界提出一个重要的话题。” 哈佛大学商学院访问教授、全球顶尖的管理咨询大师达文波特,为中国政经两界提示智库建言:“无论是对中国政府,还是就中国的商业组织而言,《大数据》都是一本重要的书。”
  • 中国触动

    作者:张维为

    30年来,张维为教授走访了100多个国家和地区。自1980年代第一次出国感受到的震惊,到今天在海外随处可见的“中国热”;从作为国家领导人的翻译参与国事访问,到成为有一定影响力的学术研究者参加国际交流,作者力求从一个比较宽广的国际视野出发,来观察世界、思考中国,特别是探讨与中国崛起有关的热点问题,再尖锐的问题,也不回避。 中国崛起触动了世界。中国人对于自己的发展,对于国际问题的认知,应该在汲取世界智慧的同时,也用自己的价值观加以检验,用自己的话语加以论述,客观自信地评述自己的国家和外部的世界。

  • 美国的本质

    作者:于歌

    《美国的本质:基督新教支配的国家和外交》是一部足以颠覆大多数中国人美国观的著作。作者从基督教对美国的国家政治、外交的影响角度,考察了基督教精神对美国国家政治的影响,分析和揭示了美国国家的创立、美国的发展与基督教的深刻关系,美国现实的社会、经济、政治、外交与基督教的深刻关系,并介绍了国外一些学者从基督教与现实政治角度对中美关系的预测。《美国的本质:基督新教支配的国家和外交》观察美国的角度以及所介绍的一些看法,在许多国家都是惯常的视角或者常识,但对于中国读者来说,确实是新鲜的。《美国的本质:基督新教支配的国家和外交》提出的一些观点也颇有震撼力,足以引起人们的怀疑或反对,甚至叫骂。当然,读者也会有在全新窗口下观察美国的收获:美国的内政和外交都深受基督教影响,看清这一事实,或许我们能够找出点与美国人打交道的聪明方法。
  • 城市的精神

    作者:貝淡寧,艾維納.德夏里特

    本書作者貝淡寧和艾維納.德夏里特利用輕鬆對話、小說、詩歌、傳記、旅遊指南、建築標誌,和親身經歷等資料,描繪九個城市豐富的歷史,充分論述城市精神如何體現在各自的政治、文化與經濟生活中,更進一步闡明市民的自豪感如何抗衡全球化所帶來的同質傾向,以及遏制民族主義氾濫等主題。 . 耶路撒冷-蒙特婁-新加坡-香港-北京-牛津-柏林-巴黎-紐約 . 來到新加坡,我是否來到了物質不虞匱乏、理想的共產主義社會呢? 回歸後的香港,更加熱愛賺錢、熱中慈善、追逐享樂? 柏林與過去和解,是寬容?或是冷漠? 原來,唯一打破蒙特婁法語、英語隔閡的,是冰球運動! 啊!在最多元、最孤獨、最資本主義的紐約,幸好有洋基隊! 巴黎人下館子多,去教堂做禮拜少,多支持左派,砸麥當勞的農夫是英雄!
  • 向死而生

    作者:威尔伯特·里德欧

    《向死而生:一个惩罚与救赎的故事》内容来自于威尔伯特•里德欧,一个在路易斯安那监狱用44年时光对抗难以想象的艰难哭拯救自己的获奖记者,这个故事展示了一幅波澜壮阔的生活画面:犯罪,惩罚以及最终的胜利。里德欧在一个一团糟的银行抢劫案中慌乱地杀了一个白人妇女,由于下公正审判,19岁时他被以谋杀的罪名处以死刑。经过在死囚牢房长达十多年的等待,他的刑期被改判为终身监禁,并被送进了当时声名狼藉的安哥拉监狱。不久,里德欧成为监狱新闻杂志“安哥略特”的编辑,在他的带领下,这本杂志成为改茧监狱暴力和消除路易斯安那司法腐败的大胆而又具有战斗性的先锋。里德欧以他强有力的笔端,让我们得以看到安哥拉的独特文化:不仅包括对抗、性奴役、根深蒂固的种族歧视和日复一日灭绝人性的不公正待遇,还包括看守和犯人身上不曾泯灭的正直和善良;读者就如再一次经历里德欧非凡的沉冤昭雪经历一样——事实上,他比高墙外大部分人都经历了更为丰富的生活——同时也见证了他对正义长期不屈不挠的争取。《向死而生》超越了一本监狱回忆录的藩篱,这个关于坚持、友谊和爱的故事传神而又感人至深,它告诉我们“善”在任何情形下都可能被锻造。
  • 中国留守儿童日记

    作者:杨元松

    有这样一群孩子,他们放学回家,没有妈妈做好的饭菜;周末,没有爸爸陪着踢球。 相反,他们要去割猪草、背水、洗衣服、做饭、照顾爷爷奶奶和弟弟妹妹。 如若不坚强,软弱给谁看? 《中国留守儿童日记》——26个留守儿童的日记,一个群体的真实生活。 倪萍、崔永元、毕淑敏、邓飞倾情推荐 愿养尊处优的孩子因为这本书变成自立的强者! 愿深陷欲望的我们因为这本书找到最平凡的幸福。 读到目录,你就会沉默…… 爸爸妈妈,我们在家。 贵州省安龙县万峰湖镇毛草坪小学的孩子们大多送走了自己去远方打工的父母,独自或者是在爷爷奶奶叔伯亲戚的扶持下照顾家中的田地,牲畜。 2009年秋天,贵州大旱,饮水都成问题,孩子们的生活变得更加困难。他们坦然接受,偶尔抱怨,但是依然热爱自己的生活。 26个留守的孩子,平均年龄9岁,220篇日记,21幅象征梦想的画,21个发自心底的愿望,12封写给爸爸妈妈的信。 这些站在穷山之顶,恶水之上的孩子们,用稚嫩甚至娇弱的身躯撑起了那一片土地,还有他们的孤独生长。 又爱又累,他们依然微笑。 又爱又痛,我们只能流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