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标签:启蒙

  • 写给孩子的哲学启蒙书(第1卷)

    作者:(法)碧姬・拉贝

    要是人不死呢?那些神真的存在吗?为什么孩子的自由总是比成人的少?怎样让幸福变大一点?羊和狼谁是对的?……诸如此类的问题,每个儿童在成长的过程中都曾好奇和迷惑,每个家长都曾遭遇孩子穷追不舍的逼问;一群群孩子在困惑中走向成年,一个个家长面对询问的目光依然尴尬…… 本书弥补了这种缺失和遗憾。尽管书中哲学的思考遍及所有的人生重大主题,却没有任何难懂的哲学概念和哲学词语。所有的思想所有的哲学都融化在一个个小故事里,融化在普普通通的生活中。 它既是为孩子写的,为孩子们对人生的思考写的,也是为家长或都是老师们写的,是为解答他们的孩子或他们的学生提出的人生问题而写的。它是老师、家长以及孩子的人生工具书,是他们互相了解和沟通的桥梁。法国画家雅克・阿扎姆的插图,更是为本来已不“纯粹”的哲学抹上了幽默,为本来就不沉重的思想增添了俏皮。 这套丛书在法国出版后获得巨大成功,在国际书界也引起反响,现已被翻译成十五种语言文字。
  • 启蒙哲学

    作者:E·卡西尔

    本书是《西方哲学翻译研究丛书》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该系列丛书所选著作,都是研究某方面原著时必读的参考书,其参考价值是公认的。《启蒙哲学》这本书是西方哲学史家撰写的关于启蒙哲学的经典著作之一,也是一部广泛流传的、具有国际影响的哲学史名著。在这部著作中,恩斯特·卡西尔教授以其惯常的清晰、生动、晓畅的文风,对西方哲学史的一个重要阶段——启蒙哲学做了系统的、鞭辟入里的论述。
  • 启蒙辩证法

    作者:[德] 马克斯·霍克海默,西奥多·阿道尔

    作为著名的德国哲学家、法兰克福学派的倡导者,霍克海默所提出的“批判理论”在德国思想界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本书即是他的代表作之一。正如作者自己所说,本书探讨的是这样一个主题,即文化进步走向其对立面的各种趋势。本书正是通过对20世纪30和40年代美国社会现象的描述,试图着揭示这一主题。
  • 一封来自天堂的信

    作者:丁夫

    本书是专门为所有想改变平凡生活的人写的。它将带给你无数震撼心灵的启迪,它将告诉你,如何一步步走向成功的顶峰。 它是一本值得一读的书,好像一位良师益友,在道德上、精神上、行为准则上指导你,给你安慰,给你鼓舞,给你立于不败之地的力量源泉。
  • 得女人者得天下Ⅰ

    作者:尚道女性营销

    世界上80%的购买决策由她们做出! 她们是最分散、最复杂也是被误解最多的目标消费群体 我们不得不承认,女性的消费特点彻底颠覆了经济学家所能预测的消费模式,一个充满性别色彩的感性商业时代已经华丽登场。 如何做女人生意? 怎样和女性顾客打交道? 你的女性消费者在哪里? 一本最深入女性心理的营销实战书,欧莱雅中国副总裁兰珍珍倾力推荐! “她世纪”凶猛来临,对于任何公司来说,不管所处的是哪种行业,如果对这一消费群体有任何的漠视、怠慢甚至于一点点疏忽,都会带来灾难。然而她们又拥有一颗容易被打动的心,如果企业敏锐,读懂现代女性要什么,那就意味着挖掘到一个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藏。 本书通过大量调查和研究,回顾和分析了女性营销发展的历史,除了引人注目的颠覆性理念之外,还提供了许多鲜活的案例和数据,描述了一场蔓延在不同行业中的、正在悄然发生的女性市场争夺战!
  • 启蒙与中国社会转型

    作者:资中筠

    改革开放已进行了3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60年,五四运动过去了90年,明年我们则迎来以推翻帝制、建立共和为使命的辛亥革命100年,中国人为社会现代性转型奋斗了上百年,但我们现在仍处在现代性转型之中,不论选择什么样的路径,我们都不能迷失方向。为了不迷失方向,我们仍需要弘扬启蒙精神。一个转型的社会必定是一个启蒙的时代,这就是我们出版《启蒙与中国社会转型》意义之所在。
  • 科学与启蒙运动

    作者:托马斯 L 汉金斯

  • 中国的启蒙运动

    作者:维拉.施瓦支(舒衡哲),Vera Sch

  • 理性缺位的启蒙

    作者:姜义华

    本书共分五章,其内容包括启蒙运动和社会转型:同构与异构、进化和革命:斗争哲学和斗争实践、人权和国权:双重使命的挑战等等,展示了作者二十余年来研究中国启蒙运动的主要成果。 本书内容全面,条理清晰,结构合理,具有较交的科学性、系统性、理论性及学术性,可供相关人士参阅。
  • 现代性之路

    作者:【美】 希梅尔法布

    《现代性之路——英法美启蒙运动之比较》作者格特鲁德·希梅尔法 布是美国著名的女历史学家,美国保守主义历史学家中的代表性人物。启 蒙运动在西方近代史的进程中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希梅尔法布通过比较 三国启蒙运动中展现出的不同特点,更偏向于认同英国和美国启蒙运动中 体现的道德价值和社会政治学价值。而对于大部分国人来说,几乎将所有 的视线都集中于法国,《现代性之路——英法美启蒙运动之比较》作者熟 谙英法美启蒙运动关键人物的学说和思想,将带领我们“重拾启蒙运动的 一次满怀抱负的尝试”,因为“他们好似创造了一个和法国人迥异的启蒙 运动”。
  • 启蒙如何起死回生

    作者:许纪霖

    在近代中国艰难而激荡的历史进程中,传统士大夫向现代知识分子的转变,经历了怎样的探索,又该如何面对“边缘化”的尴尬与痛苦? 近代历史上汹涌而来的西方思潮,无论自由主义、社会民主主义……何以在中国成为空谷足音,它们又在中国的历史上留下了怎样的回响? 当我们深陷世俗化的多元价值中,面对不可阻挡的物欲浪潮,该如何在这个世俗世界中维持精神世界的宁静与秩序? 本书收录了作者近年来从事知识分子与中国现代思想史研究的成果,从四个方向思考“启蒙”与中国现代知识分子的困境:一是回顾现代知识分子与“公共空间”在中国的成长历程;二是探讨现代中国思想史上那些面临泯灭不彰之危险、但却值得珍视的思想传统;三是借鉴罗尔斯等人的理论,解读世俗世界中的正当与善;四是在新世纪的第一个十年,反思过去一个世纪中“启蒙”所走过的历史进程。
  • 启蒙与出版(上下册)

    作者:【美】理查德 B. 谢尔(Richard

    “理查德.谢尔对于爱丁堡启蒙书籍的研究是我近十年所见最有价值的作品,尽管我的研究专长并非18世纪的苏格兰……我发现此书引人入胜,结构宏大严整、论述充分详明……从心灵、事业和艺术上,这本巨著从根本上赞美了苏格兰人的爱国主义和启蒙运动。”——James E. May,《18世纪苏格兰》 “这是一部杰作,这本书中列举的细节惊人的翔实,并且多层次鲜活地描述了作者、书籍、出版商、印刷者及在书籍流通过程中其他各种对象的互动关系。这是本非常有用的参考书,附有大量图表和参考书目。它同样也是本令人兴味盎然和激动人心的读物。”——Antonia Forster,《英国研究评论》 平装本序言 《启蒙与出版》一书问世后,广受欢迎和好评,令人非常高兴。与此同时,也发现了书中存在的许多错误,促使我虚心反省。我十分感谢朋友、同事和读者的评论,让我注意到这些错误,也感谢编辑允许我在平装版前面添加一段序言。 威廉·波斯维克·约翰斯顿(William Borthwick Johnstone)绘制过一幅詹姆斯·希巴德(James Sibbald)流通租借图书馆内部的虚构图画(现在保存于爱丁堡作家博物馆),看上去仿佛再现了18世纪80年代的情景,以致我没有怀疑那些识别画中人物的标志就将它复制到了书中。可是伊恩·辛普森·罗斯(Ian Simpson Ross)提醒我,背景里左起第二个人物(就像书的封面上复制的那样)实际上是亚当·斯密(与詹姆斯·塔西[James Tassie]为他绘制的著名圆形肖像画一模一样),画面底部的小字却把他标注成了蒙博多(Monboddo)勋爵;其实画面最右边的人物才是蒙博多,而不是亚当·弗格森(Adam Ferguson)。伊安·戈登·布朗(Iain Gordon Brown)也证实了这个说法,参见他在《出版季刊》第25期(2008年9月,第333—335页)中对我的书的评论。经过查证之后,我得出了相同的结论。因此,应该用同为苏格兰启蒙运动人物的亚当(斯密)代替另一个亚当(弗格森)。 在作者说明的章节中,关于货币和汇率的内容我主要采用了约翰·麦考斯科(John McCusker)的数据,他是18世纪英国与美国的货币兑换方面的著名权威学者。这次为了出版平装本,他帮助修正了本书中出现的几个货币汇率数据。如第4页,1791年时的一个标准英镑在美国相当于4.44美元,而不是4.55美元。本书出版的2006年,一个标准英镑的购买力应该相当于1746—1770年间的105英镑或192美元,在18世纪七八十年代相当于85英镑或154美元。在作者说明的末尾,提到约翰·侯姆(John Home)的剧本《阿尔弗雷德: 一个悲剧》的例子时说,原价的一个半先令大约相当于2006年的6英镑,这个地方应该更正为6.4英镑。当然,尝试将18世纪的英镑转换成20世纪末至21世纪初的货币等价物时,只是根据当代的购买力进行粗略估算,因而随着判断标准的不同会有相当大的变化;举例来说,在描写约翰·亨特(John Hunter)的作品《外科医生》(the Knife Man,2005年)中,温蒂·穆尔(Wendy Moore)使用了英格兰银行的零售价格指数作为转换标准,结果得出了明显更低的兑换比率。 推出了精装版本之后,我才注意到遗漏了表一中的作者的一些作品,本来应该把它们加入表二即苏格兰启蒙运动作品的数据库(两个表格都出现在索引中)。其中包括乔治·查尔默斯(George Chalmers)的两部关于美洲殖民地的未完成作品: 《当前联合殖民地的政治记录,从定居至1763年的和平时期》第一册(伦敦,1780年出版)和《殖民地解放史导论》第一卷(伦敦,1782年出版)。有一部作品本来可能作为托马斯·布莱克洛克(Thomas Blacklock)的遗作入选: 《劝勉(paraclesis),或从自然及揭示出的宗教信仰演绎的安慰》。两篇专题论文: 其一的作者据推测是西塞罗,现已译成英文,其二是托马斯·布莱克洛克神学荣誉博士的原作(爱丁堡,1767年出版)。该书的题词是献给詹姆斯·比蒂(James Beattie)的,在讨论作者之间互相交换题词时(第141—142页),原本可以引用这段内容。另一部值得加入的作品是《慈善事业: 以期刊论文的方式》(伦敦,1797年出版),那是一部匿名作品,根据1798年6月2日威廉·理查德森(William Richardson)写给安德鲁·斯特拉恩(Andrew Strahan)的信件(保存于约翰·尼科尔斯(John Nichols)档案馆,感谢朱利安·普利(Julian Pooley)提醒我注意到它),现在可以确认其作者是理查德森。该书里面包含了进一步的证据,表明理查德森热衷于匿名出版(如本书153—154页讨论的),还有一个有趣的段落谈到了作者的“各种伪装”。相反,安德鲁·阿什菲尔德(Andrew Ashfield)告诉我,《自然和艺术作品中的基本美学原则探究》(表二中的no.347,在381页引用)一书不应该被加入作品数据库,因为版权页上显示的作者威廉·汤普森(William Thomson)不是表一中的那位苏格兰的多面手作家(英文短标题目录是这样记载的),而是同名同姓的都柏林艺术家,其生卒年份为1726—1798,而不是1746—1817。这个错误告诫研究出版历史的学者,必须去核查书籍的原文。由于数据库里的个别作品极其稀有,我未能做到全部查对,不过这个错误是找不到借口的,因为只要稍微看一下该书前面的传记性回忆录,就可以识别出作者的正确身份。 本书第12页评论说,1934年普瑟伍德·史密斯(Preserved Smith)的一部作品“可能是首先在题目中使用‘启蒙运动’这一术语的书”。但是詹姆斯·施密特(James Schmidt)向我指出,这个先驱的荣誉实际上属于约翰·格里尔·希本(John Grier Hibben)1910年的作品《启蒙运动的哲学》。我在167页叙述,根据我的数据库,在作品卷首使用作者肖像画的例子最早出现于1763年,那是托比亚斯·斯摩莱特(Tobias Smollett)的《续英格兰全史》(表二,no.67)推出第二版时,由方济各·阿利亚梅(Franois Aliamet)雕版制成的卷首插画肖像。在我能够查明的范围内,这个结论在作者、作品标题和画家方面都是正确的,但是根据詹姆斯·梅(James May)的记录,1760年斯摩莱特的《续英格兰全史》首次出版时,已经使用了这幅卷首插画肖像。类似地,罗伯特·弗格森的诗集在1799年出版时含有一幅卷首插画肖像(如191页的记述和171页的注释),但是罗伯特·莫里森(Robert Morison)和佩斯(Perth)的儿子在1788—1789年出版该书时已经使用过这幅肖像,而且质量要好得多。 关于《启蒙与出版》的印刷错误,我已经在网站上(http://long18th.wordpress.com/,2009年11月15日)揭载了更正的内容,用于回应大卫·玛泽拉(David Mazella)和埃莉诺·谢芙林(Eleanor Shevlin)在2009年10月整理的电子版“辅助读物”。各位读者如果发现其他错误,可以在我在网站上发布的文章后面以评论的形式提出,我将十分感谢。 读者们对《启蒙与出版》的热烈反响鼓励我相信,对于研究书籍出版、启蒙运动以及18世纪后半叶大西洋两岸英语国家历史的学生和学者,本书都是有价值的参考资料。我希望,平装版本可以让更多的读者接触到这部作品,让他们通过独特的表述方式,体会到苏格兰启蒙运动作品的创作和传播过程是“建立在物质基础上的最早和最好的人类历史”。本书强调在启蒙运动思想和价值观的产生和传播过程中,出版文化发挥了重要作用,并试图将苏格兰启蒙运动的作品理解为作者与出版业工作者之间复杂的相互作用的产物,不仅在苏格兰,而且在英格兰、爱尔兰和美国同样如此。 R.B.S.,2010年1月
  • 启蒙时代哲学家的天城

    作者:卡尔·贝克尔

    卡尔·贝克尔是20世纪前半期美国著名的历史学家,曾任美国历史学家协会主席。本书旨在研究启蒙运动思想的基本特色。   作者提出,启蒙思想家们并不像人们一般所认为的那样理性,而是以现代的思路重建了一座思想上的,有似于基督教神学奥古斯丁那样的天城。本书已成为思想史上研究启蒙运动的经典著作。
  • 当代中国的启蒙与反启蒙

    作者:许纪霖

    《当代中国的启蒙与反启蒙》,从思想史的视角梳理了包括后现代思潮、国家主义思潮、新左翼思潮、虚无主义思潮、反西方主义思潮等各种思潮,并对其源流、影响做了考辨,进而深刻指出:当今的中国只有继续沿着启蒙的路径,融入人类主流文明,才能巩固和发展改革开放的成果,真正实现中华民族的复兴。
  • 启蒙时代

    作者:(美)盖伊,时代生活图书公司,汪定明

    启蒙运动是文艺复兴时期资产阶级反封建、反禁欲、反教会斗争的继续和发展,它发生在17世纪晚期到18世纪的欧洲,是宣扬资产阶级政治思想体系的运动,这场运动作为深刻的思想文化革命,以启蒙理性主义冲击了几乎所有的思想文化领域,包括自然科学、哲学、伦理学、政治学、经济学、历史学、文学、教育等等,开创了启蒙时代的文化新气象。 启蒙运动最初发生在英国,而后发展到法国、德国、俄国、荷兰、比利时等国。
  • 告别中世纪

    作者:袁伟时

    八十六年前,中国爆发了一场震惊世界的反帝反封建运动、思想解放运动和新文化运动,这就是五四运动。这场运动高举爱国主义的旗帜,弘扬民主、科学精神,八十多年沧桑巨变,中华民族历经千难万险,在实现伟大复兴的征途上阔步前进。今天,回顾历史,继承和发扬五四运动的光荣传统,无 疑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五四运动期间,"民主"和"科学"的提出,切中了时弊。民主的对立物是专制,科学的对立物是迷信,这正是中国几千年封建统治遗留的恶果。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主要旗手陈独秀,在他创办的风靡一时的《新青年》杂志上喊出的最响亮口号,是民主和科学。专制与迷信在中国社会里有着盘根错节的巨大势力和影响,向这两个大敌全面宣战,需要极大的勇气。 然而,中国民众的大多数是工人和农民。要求民主如果只停留在少数学者和知识青年的狭小圈子里,那么,不管议论如何激烈,仍然只是少数人的民主,谈不上真正广泛的人民民主。在五四运动初期,由于中国社会条件的限制,只能做到这样,但它是不够的,需要继续前进。科学,最根本的是要符合实际。这同样不是单靠少数人坐而论道就能解决的,需要投身到实践中去,在实践中反复经受检验才能做到。五四时期的先进分子,就是循着这个方向不断前进的。 因此,清理五四的文化遗产,描绘它的真实面貌,发扬它的优秀传统,评价它的千秋功过,揭示它的现实意义便织成了一项严肃而又富有魅力的历史使命,摆在我们面前。从各个层面各个角度来探索中国文化的奥秘,必须综合性地展现五四文化的发展过程。 于是,在近现代中国思想史领域独树一帜的著名学者、中山大学哲学系教授袁伟时以当代中国难得的立场明确、思想清晰的启蒙型思想家的眼光,为了让新文化运动的先驱们直接与读者见面,同时记下作者对历史和现实的一些思考,在去年10月,向广大读者奉献了一本55万字的煌煌巨著:《告别中世纪:五四文献选粹与解读》。 这是一本国内目前最完整、最严肃的五四文选;这是一本有作者独特标准和眼光、意在继承五四精神的启蒙读物。新文化运动内容的深广和已经达到的高度,远远超出时贤的想象。 然而,长期以来,总有一些奇谈怪论不绝于耳:"全盘反传统"!"科学主义"!"全盘西化"!民主与科学"并无有机的必然关连"!如此等等,不一而足。直面海内外对"五四运动"的种种指摘,作为一位中国近现代史的研究者,袁伟时呼吁:请读一读当时的文献! 思想终归要回到现实世界。为什么当代知识分子一讲到思想文化方面的问题,都不能绕开五四?袁伟时认为,五四奠定了中国现代思想的主题----科学、民主、人权,而且这一主题至今仍未完成,五四运动也是一次高扬"民主"与"科学"旗帜的思想启蒙运动,其持续的时间更长,影响也更深广。 《告别中世纪》最显著的特点,就是新文化运动中思想领袖们对民主的内涵,已经解释得很清楚。科学讲的是以理性的态度认识、分析问题。科学的认识,本来就是不断接近事物的本来面目,不可能完全认识终极真理。不能由某一个人说我是代表科学的,我是真理的化身,说反对我就是反对科学。所以说要好好继承五四启蒙精神,完成它的历史任务。 袁伟时将整个五四的文献分成十一个专题,表明作者对五四论题的基本概括,其内容包括政治、法律、民主、科学、新闻、青年、妇女、文学等方面。五四先驱们直言无忌,也没有染上以非学术手段解决思想文化和学术问题的恶习。 这些文献之所以值得阅读和研究,是因为准确地概括了任何国家告别中世纪的不可缺少的内容:打破思想镣铐,让民众成为敢于自由思考、自由言说的现代公民,这就是通常说的"人的解放"。新文化运动之所以永垂史册,根本原因就在于它敢于蔑视专制主义的传统,忠实地履行了这个历史任务。本书的前面有一个篇幅较长的绪论,较为详尽地阐述了作者对五四运动的历史评价,以及编著本书的思路与目的。书中有袁伟时的十四篇文章,约十万字。这十四篇文章,实际上是思想文化辩论的结晶,里面贯穿了袁伟时对思想界、学术界对新文化不同观点的答复与回应。 袁伟时编著的《告别中世纪》一书,史料丰富,资料尽可能从最初发表的报刊中选取。其论述见解独特,分析鞭辟入里、批判一针见血,对于理解民主与科学的内涵,具有不可替代的启蒙意义。
  • 清末的下层社会启蒙运动

    作者:李孝悌

    本書主要是利用報紙等資料,勾勒出二十世紀初期的一個文化、思想與社會運動。全書除了從一個比較不同的角度重新觀察「舊王朝」末年的一些新興事物與現象外,也試圖說明世紀初「啟蒙志士」的主張、作法和日後中國歷史發展的關係。
  • 中国人信札

    作者:[法]布瓦耶·德·阿尔让,[法]陆婉芬,

    作者笔下的几位中国文人,由于不同的际遇在全球游历:有在巴黎的图索(Sioeu-Tcheou), 到波斯的庄(Choang), 往莫斯科的刁(Tiao), 赴日本的哲求(Kieou-Che)以及在北京的陈渊哲(Yn-Che-Chan)。他们是传统与现代文人形象的结合,不仅有深厚的国学根基,同时也掌握了西方的古典语言和现代科学。在这部小说中,这些中国文人以异乡人的身份,成为作者启蒙哲学思想的代言人。在全欧洲人对科学进步保持了绝对信心的同时,《中国人信札》的作者划分了人文科学与物质科学的界限,透过人物的书信交流以及他们类似人类学家的精神探险,对各地的风俗、信仰、精神文明、人民性格和政体都作了系统的分析。这些信件还涵盖了对孔子儒学思想的解读、对人类思想与物质起源的思考、对文明与政体盛极必衰的感叹。作者在张扬中国政治思想的同时,也深刻地指出中国人性格和风俗中,同人类其他群体共通的弊病。 《中国人信札》的记事顺序反映了欧洲对于中国礼仪进行争论的不同阶段,同时又把中国历史上的重要事件,特别是1644年的王朝更迭,准确地表现了出来。
  • 启蒙的进化

    作者:邓晓芒

    《启蒙的进化》收入邓晓芒教授近年来有关启蒙话题的一系列文章,其主旨是中国当代知识分子如何在目前形势下酝酿新的一轮启蒙思潮,内容涉及对20世纪启蒙的理论反思,以及教育和女性、传统与现实、追思与回忆、书与人,以及作者为《南风窗》杂志所开专栏的全部专栏文章。每篇一千多字,讲一个当下发生的现实问题。相对集中的议题,深刻而平易文风,读来尤如醍醐灌顶,代表了一位真正知识分子的拳拳历史责任之心。
  • 佛教基本知识

    作者:周叔迦

    本书是“文史知识文库”之一。本书介绍了佛教的基本知识,深入浅出地,重点而又系统地叙述佛教在中国的一些情况,比方讲解殿堂佛像,佛教的制度,仪式,重要的名山胜迹,佛画和文化艺术、五百罗汉等等。 《佛教基本知识》是20世纪30年代中国佛学泰斗周叔迦先生撰写的一部关于佛教典制与文化的著作,涉及面很广。它为我们展现了佛像的塑造,寺庙的三纲,八大执事,僧官僧录,僧籍度牒,以及忏法与法会的设置渊源,佛画的种类,版刻的发展,大藏的刊行,多层结构的塔式,佛曲变文等琳琅满目的内容。本书不仅是佛教文化的具体体现,更是传播佛教两千多年来悠远文化的经典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