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标签:心理
-
Tiny Beautiful Things
Life can be hard: your lover cheats on you; you lose a family member; you can’t pay the bills—and it can be great: you’ve had the hottest sex of your life; you get that plum job; you muster the courage to write your novel. Sugar—the once-anonymous online columnist at The Rumpus, now revealed as Cheryl Strayed, author of the bestselling memoir Wild —is the person thousands turn to for advice. Tiny Beautiful Things brings the best of Dear Sugar in one place and includes never-before-published columns and a new introduction by Steve Almond. Rich with humor, insight, compassion—and absolute honesty—this book is a balm for everything life throws our way. -
你在为谁而活
编辑推荐: 世上没有心理健康这样的人, 也没有心理健康这样的事, 各种心理困境只是生命自我发展在某一阶段、某一时刻的变现, 能体验这些苦痛并能利用这些苦痛去丰满自己就是福气。 ——国内最受读者欢迎心理学家 李子勋 写一本让读者可以心理自愈的书,是李子勋创作《你在为谁而活》的初衷,借助这本书,他想告诉每一位读者:疾病不仅是生命的一部分,更是生命成长的动力,面对心理困境,我们应该: 将烦恼、恐惧、抑郁等心理困境看做生命的过客,他们曾经或正在拜访你,但客人终究要起身告别,越早学会与它们和平共处,就能越早送走客人。 当“不速之客”光临时,不执著归因,面向未来,解决问题才是最正确的处理方法。 接纳不完美的自己,当经历不够时,先不要急于改变,慢慢来比较快。 内容简介: 烦恼、抑郁和哀伤……是每个人每天都会面临的心理困境,如何对待这些困境直接决定一个人是否能快乐幸福地生活。 为了帮助更多人学会自我疗愈,李子勋以专业的视角和饱含人性关怀的笔墨,集心理学、社会学、哲学、禅学等于一体,创作了这本《你在为谁而活》。教给人们正确对待心理困境及调试思维的方法。 希望每位阅读过《你在为谁而活》的读者,能够真正学会与心理困境和平共处,清醒对待每一次情绪的发生,做情绪的主人,最终活出自在人生。 -
我们都是自己的陌生人
《我们都是自己的陌生人》改编自戴维•迈尔斯的超级畅销书《社会心理学》。为了更贴近读者,让更多的人接触到优秀的心理学成果,我们剔除了原著中过于学术性的内容和元素,撷取了读者感兴趣的有意思的主题,分别从“自我概念”、“有意识的自我控制”、“自尊”、“自我服务偏见”、“自我表现”等五个方面,图文并茂地向读者展示了当今心理学家对于自我的科学认识。 “自我”是当代心理学研究中最为热门的一个主题,也是普通读者最感兴趣的话题之一。人们常常认为自己是最了解自己的人,可是殊不知,我们对于自己的感觉和预测经常是错误的,我们无意之间成了自己最熟悉的陌生人。人们最渴望认识的是自我,而最难认识的往往也是自我。 《我们都是自己的陌生人》献给每一个在人生中不断求索、奋进的人:知自己、靠自己、做自己! -
治疗密码
《治疗密码:修复潜意识,开启正能量》内容简介:“治疗密码”是首部量子物理能量疗法,它通过调整身体的能量分布,修复潜意识,开启身体的正能量,而治疗的方法仅仅是做一套简单的动作。6分钟/次的“治疗密码”,能帮助人们将潜意识中的痛苦记忆注入爱的能量,疗愈内心的创伤,摆脱焦虑、压力和恐惧。书中还介绍了立竿见影的“深呼吸压力解除法”,随时随地清理负面的情绪垃圾,获得内心的宁静。 治疗密码不仅治愈了特蕾西(作者洛依德妻子)12年的抑郁症、班•琼森的绝症,还帮助90多个国家数万人解除了忧郁症、癌症等身心疾病的困扰,书中的诸多感谢信就是最好的例证。 -
生命对你意味着什么
《生命对你意味着什么》是一本帮你超越自我的生命启示录。生命,从出生的那刻起,就被赋予了某种意义。心灵、肉体、记忆、梦、职业、同伴与婚姻,这些生命中最重要的元素,像是某种神秘的图腾,围绕着你,企图帮助你改变命运。《生命对你意味着什么》作者心理学大师阿德勒一生都致力于解密这些元素带给人的重大影响,并首次提出“自卑情结”的概念。自卑既能摧毁人也能成就人,利用好它,你便能挖掘内心的巨大潜能,在庸碌的人生中脱颖而出。 -
異變者15
在真實的世界裡並不需要「虛假」!! 名越眼前所見的是『天堂』抑或『地獄』!? 終於跟奈奈子對質的名越,確認她就是前女友;也因為她的關係,才能讓名越從低著頭的世界,慢慢地抬起來面向前方,開始與人面對面。然而後來名越卻選擇了逃避,拋棄原來的一切!只不過逃避的結果,還是繼續在找尋逃避的路,直到擁有了Homunculus,這才讓他找到歸處──那就是會看見別人的「真心」……!?名越的未來究竟會何去何從?衝擊人心的最終卷! -
拖延心理學
25年經典研究╳最新科學證據:拖延,其實不是時間管理的問題,更不是品格缺失--拖延,有時候反而是害怕成功!拖延,其實是你害怕被人看穿的煙幕彈!拖延,已經變成你刻意反抗權威的手段!愛拖延的人,常常是完美主義者!你對時間的主觀感覺,是不是與別人不同?為什麼你什麼都願意做,就是不願做這件事?真的有「拖延基因」嗎?拖延,就像是個不離不棄的麻煩精,但如果你不曉得自己為什麼會拖延,世上任何的實用方法都幫不了你。讓頂尖心理學專家幫助你,克服拖延的痼疾,邁向心理成長、自我接納、付諸行動!從學生到科學家,從祕書到總裁,從家庭主婦到業務員,拖延問題幾乎影響了每個人。本書由兩位傑出心理學家以他們備受好評與創新的拖延治療課程為基礎,擷取他們豐富的諮詢經驗,以詳盡且幽默的方式,深入檢視與探索拖延的心理,並找出讓我們擱著事情不做的真正原因,像是對失敗、成功、控制、疏遠、依賴的恐懼,以及我們的時間觀念和大腦神經科學等因素,教我們了解拖延的衝動,以及如何以全新的方式採取行動。而本書第二單元,則以一整套經過驗證的實用課程,教人如何達成目標、管理時間、尋求支援、應付壓力,從而克服拖延的心理。本書並提供不少實用的建議,教大家如何與拖延者共事和生活。本書內容實用有效,是想避免拖延的人當下就該閱讀的好書。千萬別拖到改天才讀!為什麼你總是擺脫不了拖延的壞習慣?趕快檢查一下,你是否有以下的「拖延心理」:我每件事都想要做到完美。與其冒險而失敗,我不如什麼都不做還比較安全。如果我積極求表現,很可能會讓別人受傷。萬一我這次表現非常好,代表以後每次都要表現得一樣好。我為什麼要按照你的要求準時完成?我喜歡自己掌控!如果我展現真實的自我,大家一定不會喜歡我。每件事我都一定要找到正確作法才開始。 -
分析心理学的理论与实践
《汉译经典025:分析心理学的理论与实践》是1935年荣格在伦敦塔维斯托克诊所用英文所作的系列讲座的结集,内容涉肢荣格对心理结构、心理内涵的界定以及他的心理探索方法。 -
心灵的面具
这本由J·布莱克曼著,毛文娟、王韶宇译的《心灵的面具(101种心理防御)》全面详尽而又引人人胜地理出了101 种心理防御——有史以来编纂最全的——给浩瀚的精神分析知识之海带来了清晰和次序。30 多年临床和教学工作经验,以及其自身曲折传奇的个人经历,让杰瑞姆·布莱克曼能够完成这样一本既有教育性又富有阅读乐趣的书。通过使用比喻、案例和对话,布莱克曼医生使无比复杂的概念和内容变得平易近人。这本书讲解了人们发展某些防御的原因并提供了识别无意识防御的技巧。不管是初入门的治疗师、有经验的专业人士,还是任何对人类心灵感兴趣的人,《心灵的面具(101种心理防御)》都是一本有关思想和行为的含义和起源的宝贵指南。 -
怪诞行为学2
《怪诞行为学2:非理性的积极力量》编辑推荐:尝试用“非理性”的决策方式,彻底颠覆工作和生活中的“逻辑”,你将获得意想不到的成就感与幸福感!畅销书《怪诞行为学》作者卷土重来,掀起新一轮“非理性”狂潮。 《写给中国人的经济学》作者王福重、著名行为经济学家董志勇倾情作序。 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阿克尔洛夫、《免费》作者安德森高度评价。 《纽约时报》《哈佛商业评论》《波士顿环球报》等全球顶级媒体火热报道。 -
津巴多时间心理学
决定命运的不是性格,是你独一无二的“时间人格”。 中国知名心理学家、时间心理学中国第一人黄希庭倾力推荐。 时间是我们最宝贵的财富。我们执著于时间表和任务表,但是我们的时间总是不够用,不能最有效地利用时间。 心理学家津巴多借鉴30年的开创性研究,表明你个人对时间的认识决定了你看待事物和生活的角度,也决定了你的生活。一旦你了解时间的奥秘并知道属于自己的“时区”,你就可以管理你的生活,让它更精彩。 为什么相爱容易相处难?为什么反恐战争还没有打赢?为什么总有人会上网成瘾、毒品成瘾?为什么我们越怕胖就会越胖?看似平常的问题,答案一定出乎意料! 阅读本书你将看到:人生不可深陷的3大“时区”;如指纹般影响命运的6大“时间人格”;6种足以改变人生轨迹的“时间悖论”。 -
荣格文集(全九册)
《荣格文集(套装共9册)》以国际上权威的《荣格文集》(21卷本) 为蓝本,根据中国读者的需求,精选其中的代表作,拟分9卷出版,《荣格文集(套装共9册)》套装由9卷精装本组成,具体卷名如下: 第一卷 弗洛伊德与精神分析 第二卷 转化的象征 第三卷 心理类型 第四卷 心理结构与心理动力学 第五卷 原型与集体无意识 第六卷 文明的变迁 第七卷 人、艺术与文学中的精神 第八卷 人格的发展 第九卷 象征生活 注:两种封面,随机发货。 -
情商:为什么情商比智商更重要
《情商》一书不仅打破了长久以来智商的天生决定论,更为心理学界探讨已久的“情绪智慧”问题提出关键性的解释。丹尼尔•戈尔曼认为,由于没有考虑到对人类行为产生重大作用的一系列关键能力,我们对人类智力的理解存在很大的局限。 《情商》自出版十几年以来,“情商”这一术语现已成为人们的日常用语。 作者利用大脑与行为科学的突破性研究,说明了高智商的人表现不佳、普通智商的人表现出色的影响因素。这些因素包括自我意识、自律和同理心,它们不是天生固有的,却能为我们提高智力另辟蹊径。情绪智力成形于我们的童年时期,但可在成年时期得到培育和加强——这对我们的健康、人际关系以及工作将会产生直接益处。 《情商》10周年纪念版反映了最新的研究进展以及作者最新的思考认识,同时作者还在书中对他在世界各地演讲期间遇到的重点问题进行了解答。情商研究是一个快速发展的领域,新增的附录部分,为读者提供情商领域最佳的参考资料。 -
20世纪最伟大的心理学实验
[内容简介] 《20世纪最伟大的心理学实验》解决了你“想学习心理学知识,但是对大部头的教材望而生畏;想了解心理学实验,但是数据、符号和公式让你退避三舍”的问题。它让你在轻松阅读中不仅了解心理学知识、洞穿20世纪心理学发展的轨迹,而且可以揭露人类行为背后的心理秘密。 本书第一版出版后,受到无数读者追捧,在当当和卓越上引起热议。更有心理学老师将它推荐为心理学专业学生必读参考书 [图书卖点] 1. “十个心理学实验,犹如十部好莱坞大片” 2. 没有冷冰冰的数据、符号和公式,用小说般的行文普及心理学知识、历史及人类行为背后的心理秘密满足您学习心理学的“口舌之欲” 3. 最受欢迎的心理学通俗读物重装上阵,卓越、当当热评如潮 [编辑推荐] 本书放弃了冷冰冰的数据和图表,剥去了“理论”的外衣,可以说这是我们精心为您烹制的美味点心。为了满足您的“口舌之欲”,我们从封面到版式,从内容到文字都是精心策划。您在享受阅读本书的乐趣时,一定会不自觉地惊呼心理学实验真是妙不可言,并忍不住将书中的知识加以验证。 [读者赞誉] 这些实验在作者的笔下犹如好莱坞惊悚片,它让你身临实验情境,直面人类心灵的幽暗和光亮。 @卓越读者yz1 有人说作者是个高明的骗子,有人说她的书让人大开眼界,我不知道该如何评价她,我只知道我一口气读完了这本书,心情久久不能平静。 亚马逊读者esteson 强烈推荐这本书,很少见这样写实验的,虽然只有十个实验,但读后受益匪浅。另外,本书的排版、封面设计都值得推荐,总体来说,很不错哦! @卓越读者yunlilan [推荐序] 瑕不掩瑜 心理学教授 胡志伟 撰写这篇推荐序时,我的心情颇为复杂。既有遇见老友时的那种欣喜,也有对一位才华横溢的作家的欣羡,更有诸多的感慨。根据我从网络上查到的资料显示,劳伦•斯莱特不但是哈佛大学的心理学硕士,更是波士顿大学的教育学博士;然而,斯莱特走了一条和其他具有类似学术背景的人截然不同的道路,她成为一位专业作家。斯莱特也在大学教书,但她所教的科目是“创造性的非小说写作”(creative nonfiction writing),而非教育学或心理学方面的课程,但这并不意味着她所受过的心理学教育对她的事业完全没有影响。从斯莱特出版过的六本书来看,心理学的训练不仅深深地影响着她在写作上的选材,同时也让她的作品得到许多奖项。 这本书介绍了10个20世纪心理学的重要研究,而过去十余年间,我在台大心理系讲授“普通心理学”课程,我深知这些研究都是教材必定要介绍的内容。通过这本书,我们可以看出斯莱特的写作风格。首先,她会找一些有趣的心理学研究或议题为写作题材;其次,她会为这个题材换一个“外衣”,将原先生硬的科学术语剥去,换以流畅的文字叙述;最后,为了加深文章的可读性,她会在文章中生动地描述一些个人经验,包括自己和该心理学实验的实验者、被试或其他科学家之间的互动经历。这样个人化的写作风格的确会将一些原本艰涩难懂、难以亲近的心理学研究变得浅显可亲。然而,在羡慕斯莱特的写作能力,欣赏她能够将科学研究写得像小说般引人入胜时,我也注意到这样的写作方式也为她招致了诸多批评。 根据我在网上搜寻的结果,对斯莱特的批评可以归纳为三类。 一、文字上的疏漏。例如,她在书中误记了某教授任教的学校,误述了教廷的封圣纪录,误记了一些历史事实。比较严重的错误是本书第1章,有关德博拉•斯金纳(斯金纳博士的女儿)的纪录。看到斯莱特在书中的描述,一般读者很容易将德博拉的童年经验视为“创伤”,将斯金纳博士视为一位疯狂的科学家,愿意把自己女儿作为研究对象,进行无法预知结果的实验。但是,事实不是这样的。根据德博拉的自述,斯金纳博士是一位负责的、温暖的父亲,他本人也没有任何精神疾病的历史或症状。而斯金纳博士设计的婴儿箱更是受到了妻子的赞赏,因为这个箱子不但为小德博拉提供了一个安全的环境,也因为这个箱子的设计,减轻了她的清洗工作。更重要的是,在本书的撰写过程中,斯莱特没有向德博拉本人做过求证工作。 二、错误记录或过度推论访谈对象的话。这是斯莱特最为人诟病的错误。例如,在本书第3章里,她写到: 斯皮策停顿片刻,又问:“你说罗森汉怎么了?”我说:“不怎么好,他妻子得癌症去世了,女儿死于车祸。他中风了好几次,医生诊断不出原因,现在全身瘫痪。”斯皮策似乎不为所动,也未表示遗憾。可见精神医学界有多痛恨罗森汉的研究,即使过了40年,余恨仍未消失。他说:“这就是进行那种实验的下场。” 但是斯皮策写信向本书的出版商提出抗议,他否认说过上述的话,并表示绝对不会说出如此幸灾乐祸的话。斯莱特回信给斯皮策,承认了这项错误,并承诺会在新版书中做出恰当的更正。 三、书中可能叙述了一些她“没有做过”的研究。例如,在本书第3章里,她说自己曾做过一个类似罗森汉所做的研究,也就是伪装成精神病人,向多家医院精神科或急诊室求助。根据书中的叙述,类似罗森汉的研究结果,精神科的医生无法查知斯莱特是假装的病人,并开给斯莱特25种抗精神病药物及60种抗抑郁药物。但是,当一群以斯皮策为首的精神科医生写信给本书出版商,要求斯莱特公布所做研究的详情时,她却无法提供这些信息。 看过本书及针对它的相关批评后,我产生了无限感慨。首先,我有着一种“饿汉听人批评鸡肉烧得不够入味”的感慨。诚然,这本书是有一些“问题”,但是对于一本像小说一样的“创造性非小说”而言,这些实在是微小的“问题”。和众多灵修、命理、育儿、青少年问题和自我成长的书相比,这本“有些错误”的书就显得和学术性的教科书一样了。我还记得在十余年前,当我在倪匡的科幻小说中读到他以古典制约的机制来描述生理现象时,兴奋得当场决定要在普通心理学的课堂上引述这段文字。十几年转瞬过去,我们在华人世界里还看不到一位类似斯莱特的作者,能够这样将心理学知识深入浅出地介绍给一般读者。 对于一位心理学家而言,看了这本书后,我们自然会想到两个问题:心理学研究的伦理规范与研究结果的外部效度 (即能否解释真实世界中发生的事情)。无疑,书中描述的都是一些“经典”的心理学研究,同样没有疑问的是,在这些研究中,有许多研究都有“伦理”上的问题。例如,本书第2章谈到米尔格拉姆的服从威权研究,就是一个极具争议的研究。一些参与这个研究的被试不但因为研究的安排让他们在实验室中出现极大的情绪波动,有些人甚至回家后,也会从梦中惊醒。这样的研究已经不能再在欧美的心理学界进行了,因为他们已经制订了严格的心理学从业人员的伦理规范,且严格执行着这些规范。让我感慨的是,我无法针对我们的学界做出同样的结论。因为,虽然台湾的心理学界在经过多年的讨论后,终于通过并颁布了我们的“心理学专业人员伦理准则”,但是到目前为止,这份准则形同虚设,对台湾的心理学者没有任何约束力。单从这点来看,台湾心理学界的成熟之路还很遥远。 心理学研究有着极高的实用性;事实上,许多心理学研究是因为现实世界发生的问题而应运而生的。例如,本书第2章、第3章、第4章与第8章,描述的实验都是研究者受现实世界所发生的问题的启发,而开始研究。这些实验不仅取得了重要的研究成果,也为现实问题提供了解决的方向。例如,受到罗森汉研究的影响,学界组成研究小组促成了新的精神病诊疗技术,其研究结果产生了目前使用的《美国精神疾病诊断统计手册》。反观我们的社会,绝对不乏需要心理学者介入的研究,不乏需要他们提出解决方案的社会现象(例如,越来越分化的社会、越来越严重的族群问题、父母携带子女一起自杀的独特现象、新移民的社会适应问题等),但是包括我在内的心理学者,都在这些问题上缺席了。造成我们缺席的原因很多(如,繁重的教学任务、极端功利与短视的教授职称制度、心理学的规模太小、心理学者人数太少等),但这些都不能让我们卸下对这个社会应负的责任。 写推荐序的好处是,出版社对推荐者没有太多的写作格式要求;所以本文的结构有些松散,提到了许多个人的感慨。然而,写序还是有“要求”的,那就是,推荐者应该提出该书的可推荐之处。总括来说,我认为这是一本选材精采、引人入胜的好书。内容虽然有些小问题,但是瑕不掩瑜,是一本值得一读的好书。 [前言] 14岁那年,我第一次进行心理学实验。我们在缅因州有间老旧的度假小屋,石灰墙面斑驳剥落,凹陷之处有浣熊栖息。有一天,我从中抓出一只小浣熊,我叫它“阿梅莉亚”。它嘴角还沾着奶水,双眼紧闭,不停啼哭,拼命挥动四肢。几天后,原本紧闭的双眼微微睁开。 心理学家洛伦兹(Konrad Lorenz)养的鸭子睁开眼最先看到他,进而追随模仿他的行为举止,这被称为“印刻效应”(imprint)。所以我让阿梅莉亚一睁开眼就看到我,视线所及,别无他人。我走到哪儿,它就跟到哪儿,还在我脚边打转。要是害怕,它就会攀住我的小腿不放。它跟着我找书店、去学校、逛街、睡觉,模仿我的举动。理论上是我让阿梅莉亚产生了印刻现象,但到后来,反而我的生活习性越来越像它了。和阿梅莉亚在一起时,我会伸手到池塘里抓鱼,我开始喜欢在夜里出没,欣赏潮湿草地上晶莹的露珠,而黑眼圈也越来越明显了。 最后我在笔记中写道:“母亲也受印刻效应的影响。”我不禁要问:这种互依共生的模式中,到底谁影响谁?某种生物若与他种生物长期亲密相处,先天习性是否会日趋退化,完全仿效他种生物的行为反应?世界上真有狼群养大的孩子、会写字的黑猩猩吗?正是这些问题引发了我对心理学的兴趣,且持续至今。随着年岁增长,我更感兴趣的是用来探究这些问题的方法。一开始让我着迷的是阿梅莉亚(被试),后来却进一步想了解心理学实验的设计架构:提出假设,设计实验步骤,详尽的质性描述,屏息凝神或百般无聊地等待结果。不论人为或巧合,心理学实验都少不了这些要素。 追溯本书的写作动机,我首先想到的是我的浣熊宝宝阿梅莉亚,但还有许多因素也同样重要。我一直觉得心理学实验很有意思,因为最理想的心理学实验就是去芜存菁后的生活,这是浓缩的人生经验。就像化学实验借助种种仪器,逐一分析出某种化合物的成分一样,心理学实验让我们在特定情境中,清楚看到喜爱、恐惧、顺从、怯懦等心理作用。我们常因为生活的急促忙乱,而忽略行为反应的其他面向。伟大的心理学实验则凸显出这些面向,让我们能更清楚地检视、了解自我。 就读心理研究所期间,我有机会观察各种动物和人,进行实验。我看过中风病人,右脸麻痹,没有表情;失明的病人却能读出信件内容,令人百思不解。我观察等电梯的人,多数人明知猛按按钮,电梯也不会快点到,却还是猛按个不停。我想知道,这些人为何还要按个不停?这种“电梯行为”反映怎样的人类思维?我当然也看过经典心理学实验的相关文献资料,它们多半出自学术期刊,并且伴随许多量化资料与统计图表。我总觉得若能对实验内容多加着墨,必能呈现更多深刻独到的观点。遗憾的是,现有的文献资料不是平铺直叙,就是单调乏味。多数报告不外乎如此,都未能掌握心理学实验的精髓。这也是促使我写作本书的主要原因。探讨心理学实验不能只重视结果,更应深入了解其内涵。我在写作本书时,一直以此要求自己。 人生毕竟不是由资料重点、手段工具、理论模式所构成。生活是一连串的故事,先要吸收理解,再加以重组改写。讲述故事的方式向来最能让人感同身受。本书谈到的心理学实验,都改以故事方式呈现,希望帮助读者掌握个中要义。 心理学实验主题类型繁多,若无长篇累牍,不可能全数囊括。本书限于篇幅,仅挑选10项心理学实验,加以探讨。这些实验直接触及若干与人类切身相关的议题:“我们是谁?人类与其他动物有何不同?我们真能掌握自己的生命吗?何谓道德?何谓自由?” 今日环境已大不相同,这些实验与21世纪的我们还有何关联?现代神经心理学家可以直接观察老鼠的神经反应与连结,从生理层面了解其特定行为模式,斯金纳(B.F.Skinner)的行为理论还能带来什么启示?当年罗森汉(David Rosenhan)假扮精神病人,探讨精神疾病的诊断过程。在今天看来,这个实验宛如一出异想天开的黑色喜剧。时至今日,我们理当发展出更客观完备的标准用于诊断这些“疾病”。那么若再进行一次罗森汉的实验,结果会有不同吗?即使欠缺充分明确的病原学或病理学基础,我们是否仍能界定异常和正常?心理学有两项主要的研究方法,一是客观的统计归纳,二是主观的演绎诠释,这些方法算得上是科学吗?所谓科学,从某些方面看,不也是研究者的主观诠释? 早在19世纪末,现代心理学之父冯特(Wilhelm Wundt)设立了世界上第一所心理学实验室,实验室配备了各式各样的科学仪器,目的是以实证定量的方式研究心理学,科学的心理学自此诞生。然而种种实验显示,心理学这门学科先天不良,只有虚幻空泛的形体与松散连结的四肢。这个怪物在以后的一百多年间不断成长,时至今日,已经长成什么样子了?本书虽然不直接回答这个问题。但读者可以通过阅读书中这些实验,而对上述问题有一番深刻体会。 综观本书,读者可以发现,心理学研究日益偏重生物层面,这俨然是大势所趋。我们已经了解了神经元的内部机制,也知道基因如何通过影响蛋白质的组成,从而决定生理特征与思维能力。我们不仅能解释思想形成的过程与机制,也知道思想如何引发行为。 但人为何有思想?为何受特定思想左右?为何会记住或遗忘?这些记忆有何意义?对人生有何影响?对于这些问题,我们还没有令人满意的解释。换言之,我们可以用生理学观点界定记忆的本质,但这些本质最终会以何种形式呈现,带有何种意义,仍由个体所主导决定。 对我来说,描述这些实验等于是科学与艺术的写作练习。我不仅得知实验结果,也借此了解这些研究者的人格特质及因人而异的研究动机,以及实验过程中经历了哪些曲折才获得最终结果。我也看到这些资料在当时激起的反响,对后代的启发以及是否获得了应有的重视与应用。总之,本书让我得以回顾过去,思索未来。21世纪的心理学会有什么样的发展?我心中已略有概念。巴甫洛夫摇着铃,外科医师继续深入探究复杂的脑部。 现在,请翻到下一页! [简要目录] 第1章|打开斯金纳箱 斯金纳与新行为主义 第2章|电醒人心 米尔格拉姆与服从权威 第3章|“砰、砰、砰”就是疯子 罗森汉的精神病诊断实验 第4章|珍诺维斯之死 达利与拉丹的助人行为五阶段 第5章|撒谎有理 费斯汀格与认知不协调理论 第6章|以爱为名 哈洛与亲子依恋关系 第7章|吸毒不要紧 亚历山大的颠覆性成瘾实验 第8章|你编造了记忆 洛夫特斯的虚假记忆观点 第9章|想忘忘不掉 坎德尔的海蜗牛实验 第10章|切割大脑 莫尼斯与20世纪最前卫的心理治疗 后记 盖棺定论还太早 -
陆琪说职场
《上司喂养手册(陆琪说职场)》里介绍的方法你一定从未想到过——要“潜伏”在办公室并潜伏得好,就必须学会像养宠物那样喂养上司!首先要弄清楚“主人”的概念。并非谁发工钱谁就是主人,而是谁说话算数谁才是主人。所以当老板对你言听计从,当你说什么老板就做什么,或者你总能利用老板达到自己的目的,那么你就是老板的主人。《上司喂养手册(陆琪说职场)》介绍对于不同上司,你需要不同的喂养法则。对狭隘型要韬光养晦,对辅助型要居安思危,对虚伪型要以牙还牙……,本书中的25个上司喂养法则,帮你了解上司,迎合上司,管理上司,最终超越上司! 《上司喂养手册(陆琪说职场)》是《潜伏在办公室》作者最具个性作品,第一本职场小人物的生存手册!新浪头条隆重推荐,百万网友热烈追捧,年度最真实的职场生态手册。最柳暗花明的咸鱼翻身手册,最出奇制胜的职场上位法则!站在老板的对面,“新生代最聪明的头脑”陆琪大声“为小人物说话”!人在职场飘,哪能不挨刀。此书未必能让你笑傲职场,但至少保护你远离险境。 《上司喂养手册(陆琪说职场)》读者对象:职场人士,特别是身处复杂的人际关系之中感到压力很大、无所适从的人群。 -
读心术
表现出喜欢对方,可以让你无往不胜。 人们第一喜欢的人是自己,第二喜欢的人是喜欢我们的人。研究表明,人们都愿意和那些喜欢自己的人待在一起,也更容易赞同那些喜欢自己的人的意见。 模仿对方的语速,可以让你更容易被接受。 有家电话销售公司曾做过一次实验:把销售人员分成两组,第一组沿用老方法进行电话销售,第二组则得到了一个额外的指示:在给客户打电话时,尽量模仿对方的语速。就这么一个小小的改变,导致第二组销售人员的业绩比以往提高了、30%! 不擅长撒谎的身体。 所有谎言迹象中最明显的信号是由身体传达的。我们很难控制自己不出汗、不脸红,或者瞳孔不放大。而离脸越远的部位,越容易在说谎时泄露真相。比如手。 3分钟判断婚姻走向。 心理学家古特曼花了14年制作了650对夫妇的谈话录像。他发现,在谈话录像的3分钟内,如果夫妻一方(尤其是女方)在谈话中出现了无意识的、微妙的厌恶表情,那么从统计数据来看,这样的夫妻关系维持不会超过4年。 -
重新认识你自己
《重新认识你》是20世纪最卓越的灵性导师克里希那穆提最珍贵的教诲。身为人最可贵的,莫过于拥有自由意识。但人经常受限于内在的个性或外在的环境、传统等,而迷失了自己。克里希那穆提在《重新认识你》中,彻底讨论如何从内在及外在的所有束缚中解脱,为自己及生活带来彻底的革新。 多少世纪以来,我们被我们的老师、尊长、书本和圣人用汤匙喂大。我们总是说:“请告诉我,那高原、深山及大地的背后是什么?”我们总是活在别人口中的世界,活得既肤浅又空虚,因此我们充其量只是“二手货”的人。你自己,这个身为人的你究竟是什么?没有任何人或任何东西可以为你解答这个问题,因此你必须先认识自己。认识自己便是智慧的开端。 -
设计心理学
诺曼博士用诙谐的语言讲述了许多我们日常生活中常常会遇到的挫折和危险,帮我们找到了这些问题的关键,即产品设计忽略了使用者在一定情境中的真实需求,甚至违背了认知学原理。诺曼博士本书中强调以使用者为中心的设计哲学,提醒消费者在挑选的物品,必须要方便好用,易于理解,希望设计师在注重设计美感的同时,不要忽略设计的一些必要因素,因为对于产品设计来说,安全好用永远是竞争的关键。 -
What Life Could Mean to You
"What Life Could Mean to You" is one of Alfred Adler's most popular books, combining a complete guide to his work on personal development with a practical approach to self-understanding. Focused on his 'three tasks of life' - marriage, work, and social relationships - it explores the key issues that influence the progress of our lives and our view of what life means. It combines clear, understandable explanations with pragmatic advice to enable a fuller understanding of what life can offer. With this, we can overcome the limitations of our past, and develop the confidence to transform both ourselves and our world. -
Sources of Power
Anyone who watches the television news has seen images of firefighters rescuing people from burning buildings and paramedics treating bombing victims. How do these individuals make the split-second decisions that save lives? Most studies of decision making, based on artificial tasks assigned in laboratory settings, view people as biased and unskilled. Gary Klein is one of the developers of the naturalistic decision making approach, which views people as inherently skilled and experienced. It documents human strengths and capabilities that so far have been downplayed or ignored.Since 1985, Klein has conducted fieldwork to find out how people tackle challenges in difficult, nonroutine situations. Sources of Power is based on observations of humans acting under such real-life constraints as time pressure, high stakes, personal responsibility, and shifting conditions. The professionals studied include firefighters, critical care nurses, pilots, nuclear power plant operators, battle planners, and chess masters. Each chapter builds on key incidents and examples to make the description of the methodology and phenomena more vivid. In addition to providing information that can be used by professionals in management, psychology, engineering, and other fields, the book presents an overview of the research approach of naturalistic decision making and expands our knowledge of the strengths people bring to difficult tasks.
热门标签
下载排行榜
- 1 梦的解析:最佳译本
- 2 李鸿章全传
- 3 淡定的智慧
- 4 心理操控术
- 5 哈佛口才课
- 6 俗世奇人
- 7 日瓦戈医生
- 8 笑死你的逻辑学
- 9 历史老师没教过的历史
- 10 1分钟和陌生人成为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