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标签:心理
-
有什么舍不得
本书记录了一个时代的终极思考。 书中,索达吉堪布倾听修行人的讲述,其间给出数语点评,这些场景大部分发生在寂静的山谷、清新的树林、布谷鸟围绕的木屋里。修行人真实的故事,往往伴随着人生的关键转折,站在这个节点上,告别浑浑噩噩的盲从,开始对内心和宇宙的认真求索:“生从何来,死向何去?如何面对疾病和死亡的威胁?这一生,对自他能有多少利益?”每个问题,索达吉堪布都以佛法精髓做出回应,启发你和书中人一起,思考人生的终极意义。 -
你的眼睛欺骗你
有人说:眼见为实。可如果你所看到的不足为信怎么办?《你的眼睛欺骗你》收集了大量精彩而有趣的视觉谜团、神秘图案,它将使你想知道:如果不是真的,那它们怎么会这样?它们究竟包含了什么?从让你找不到隐藏图形的一大堆奇形怪状,到让你不住地摇头的非凡的几何图案,当你把目光集中到这些最巧妙的图画上的时候,它们高超的技术会让你怀疑地发笑,当你一遍又一遍地想这些容易造成假象的脸、胳膊或腿的时候,一切平凡的东西看起来都不平凡。 几百年来,视幻觉一直在带给人们愉悦,一些视幻觉作品已成为遍布全球的广告画上的熟悉画面。但艺术家、设计者和科学爱好者还在让自己的想象力自由驰骋,不断为人类风俗画增添大量新的内容。 在世界顶级的幻觉艺术作品——幻觉工作室所收集的这150幅彩色和黑白作品中,你将有机会看到他们精湛的技术成果,同时欣赏到一些经典的视幻觉作品。请做好被逗笑(发笑)或被迷惑的准备,因为视觉过山车的体验将使你对自己的头脑和眼睛都产生怀疑! -
女性自戀
這是一本女人寫給女人的書,源自於作者在格稜巴哈身心症臨床醫院的治療工作,以暴食症(與厭食症)的理論為基礎,探討「女性自戀」的人格特質,例如非常容易受傷、無法承受拒絕與批評、對自己的感情和需求認識不清、貶抑自身願望、害怕被拋棄、擔心不受喜愛、擺盪在獨立與依賴之間…… 在強調青春美麗、苗條身材、個人媚力、傲人成就、物質生活、完美形象的今天,光鮮亮麗的外表下,女人遇到什麼樣的困境?說這是一個自我中心、自我為是的時代,也就是「自戀主義」的時代,不是沒有道理的。但是所謂自戀並非只是以自我為中心劃圈,更深層的解釋是:絕望地尋找自我、尋找界線。 同樣身為女性並長期與暴食症的患者接觸,本書作者認識到,不只是飲食疾症的女性缺乏自我認同或是自我價值感扭曲;表面上自信洋溢,但是內心充滿不安的女人難道不多嗎?事實上很多女性雖然有成就卻受自卑之苦,雖然長得好看卻常覺得自己其貌不揚,雖然渴望愛情卻無法有固定的關係……。這本書就是為這些女性寫的,旨在幫助情感上有困難、擁有很多但內心無所適從、對自己對世界缺乏信心飽受空虛之苦的女性。 本書藉由「女性自戀」這個概念描述女性特定的心理歷程,並說明以前未曾正面處理的陳年「老問題」,如何影響到女性未來的人生,以及更重要的是,如何將自己從內心的牢獄解放出來。 -
工作DNA
工作是什麼?是一樁還算符合興趣,而且又能有一份固定薪水的事?就這樣而已嗎?本書作者,資深出版人郝明義說:「工作是一種藍色。藍色的海洋。有淺灘可以嬉耍。有浪濤以供浮沈。還有那永遠呼喚我們追尋的彼岸。」當一個人能以如此詩意的角度看待工作時,工作於他,必然有更多別的意義與領悟。本書原本在中國時報的浮世繪版上,以專欄方式與讀者見面,連載一年以來,佳評如潮。後於1999年將各篇集結成書。今年(2006年)作者再度將個人工作生涯所見所聞所思增加篇幅寫入書中,而有所謂修訂版產生。 本書對於工作的真義屢有創見,是少有的以工作為主題的觀念書,書中談的雖是工作,文中卻頗多作者個人獨到的人生體悟,文字真誠,值得細讀。 工作在我們生活中佔最大比重,早已是一件實情。就一個上班族而言,無論喜歡與否,我們對自己最親密的人,以及對自己最深感興趣事物所能付出的時間,不論在質或量上,都永遠難以和工作相提並論。 所以,我們怎樣看待工作,就是怎樣看待生命,如何善用工作,也就是如何善用生命。 這不會因為行業或職位的相異而有所不同。 每個人都有一個工作。每個工作都在訴說、啟發其特有的意義。 就看我們是否能夠傾聽,領會。 -
浪漫爱情的心理
本书系美国心理咨询师纳撒尼尔•布兰登的论文合集,既包括对爱情作为历史现象的研究,也包括对一些具体爱情问题的分析和指导。作者是西方自尊心理学的创始人,他积累二十余年心理指导咨询的经验,系统地、有理有据地剖析“浪漫爱情”的实质。该书认为,爱情与生俱来,但是现代人的爱情受到工作压力、战争、天灾等诸多挑战,维护爱情需要具备更成熟的心理状态。 -
遇见未知的自己
《遇见未知的自己》:人所有受苦的根源就是来自于不清楚自己是谁,而盲目地去攀附、追求那些不能代表我们的东西。当死亡来临的时候,会把所有不能代表我们的东西席卷一空,而真正的自己,是不会随时间、甚至死亡而改变的。 “我不应该受苦的。”这个思想会让你更加地受苦。它是对事实的扭曲,始终是自我矛盾的。真相就是:你必须对受苦说:“是的!”然后才能去超越它。 生活中永远只有两种人--强者和弱者。如果你认为自己是一只老鼠,那么最后的结果只有一个,就是成为猫的食物。 实际上,依赖与爱之间有着天壤之别。 只要你愿意依靠自己的力量站起来,即使在非常的情况下,你也能找到最好的办法。 有的人害怕行为失误给自己带来危险,其实真正危险的不是危险本身。害怕危险的心理,比危险本身还要可怕一万倍。 痛苦是我们自己制造出来的,因为那是我们对事情的解释。外面没有别人,所有的外在事物都是你内心透射出来的结果。我们不知道一切的问题都来自于我们自己,只要改变了自己、改变了自己的心境,所有的外境,包括人、事、物都会境由心转地随之改变。 世界只接受我们对自己的评价。 -
創意黏力學
媒體推薦 這是個關於觀念如何成功的故事。透過謠言、廣告與偽概念有如病毒般席捲社會為實際案例,解析為何這類未經證實的概念能在短時間內迅速擴散、並傳頌世代的原因;並指出若是想法能被套牢,對企業或個人都是件重要的事。作者進而提出簡單、意外、具體、可信、情緒與故事等成功概念的六大原則,認為只要掌握這幾項稱之為「創意黏力學」的主要元素,就可以讓別人注意我們要傳達的訊息,讓對方聽懂並記住,相信或同意你的意見,發揮持久性的影響。有流暢的故事,更有清楚的說理,立論淺顯有趣,說明性十足,論述性與實用性兼具。 推薦理由:說明管理階層、教育工作者、企業產品的訊息、甚至是人生規畫,都可以藉由「創意黏力學」的元素設計出某個訊息,足以攫取人們注意力,並藉此訊息慫恿他們採取具體的行動。 內容簡介 為何有些概念較其他的更具病毒性? 偽概念何以能取代真概念? 謠言為何不需廣告費就能迅速擴散? 童話何以能夠舉世傳頌代代相傳? 多年來,作者不斷尋求這個問題的答案: 我們如何讓別人懂得我們的想法,讓他們不僅銘記在心,由心動轉變成行動?這就是本書的主旨:為什麼有的構想能成功,有的卻不行?如何巧妙設計某個訊息,足以攫取人們的注意力,讓訊息伴隨著他們,進而慫恿他們採取行動。這讓即便是做普通工作的普通的你,也能產生必要的影響力。 從謠言、童話、都會傳奇等作者稱之為「天生具有黏力」的創意,可以歸納出創意黏力學的六大要點,它們必須具備以下條件:簡單(simple)、意外(unexpected)、具體(concrete)、可信(credible)、情緒(emotional)、故事(stories)。 黏力觀念 原則一:簡單 簡單=核心+簡潔。 原則二:意外 吸引對方注意:用驚奇。維持對方注意:用興趣。 原則三:具體 讓人家聽得懂、記得住。 原則四:可信 讓人相信。 原則五:情緒 讓別人關心在乎。 原則六:故事 故事即模擬,激發別人採取行動。 CEO與政客有專屬的公關、發言撰稿人,以及spin-doctor(專業圓謊的政治化妝師)幫他們打理一切。一般市井小民可利用本書好好經營自己,一黏就上── 沒有權,沒有名氣, 沒有宣傳公司, 沒有廣告經費, 沒有炒作專家。 有的只是構想。 ■譯者簡介 姚大鈞 多媒體藝術家,樂評人。臺灣大學外文系畢業。譯有《集體失憶的年代》(大塊文化)、《邁爾斯‧戴維士自傳》。文章發表於臺灣和中國大陸各大平面媒體及網路。 ■本書目錄 引言 什麼才黏得住 簡單 簡單=核心+簡潔 意外 吸引對方注意:用驚奇。維持對方注意:用興趣 具體 讓別人聽得懂、記得住 可信 讓別人相信 情緒 讓別人關心在乎 故事 故事即模擬,激發別人採取行動 結語 讓想法被人記住,有用且持久 黏力觀念:便捷參考表 註解 《創意黏力學》引言 │1/1│1│ 什麼才黏得住 為何有些概念較其他的更具病毒性? 偽概念何以能取代真概念? 謠言為何不需廣告費就能迅速擴散? 童話何以能夠舉世傳頌代代相傳? 你該如何設計你的想法,讓它被牢牢記住, 或換個說法,怎麼樣讓它一黏就上。 我們有個朋友的朋友常常出差。且稱他作大衛吧。大衛不久前到大西洋城跟客戶作重要的面談。事後,上機前還有點時間要打發,就到附近酒吧喝兩杯。 剛一杯下肚,有個漂亮的女人走過來,說想請他再來一杯。他受寵若驚地回道,當然好。那女人走到吧臺,拿回兩杯酒,一杯給自己,一杯給他。大衛謝了她,小喝了一口。之後就什麼都記不得了。 應該說,那是他醒來之前還記得的最後一件事。醒來不知身在何處,躺在一間旅館的澡缸裡,身上蓋滿了冰塊。 他發慌地四處張望,想要搞清楚身在何地,如何至此。就看到一字條: 「別亂動。撥一一九。」 澡缸旁的小几上有個手機。他拿起來就撥了一一九,手指頭被冰塊凍得麻木不靈。接線生似乎很詭異地對這情況頗熟悉。她說:「先生,請你把手伸到背後,小心,慢慢地。有沒有一根管子從你背後下方伸出來?」 他急忙地摸了摸背後。果不其然,有根管子。 接線生說:「先生,你先別慌。你有一顆腎被人偷走了。我們城裡有一個人體器官竊盜集團,現在他們找上你了。救護車馬上會到。他們來之前請你先別動。」 你剛讀到的是過去十五年來最成功的都會傳奇之一。第一個線索是都會傳奇的經典開場白:「一個朋友的朋友……」你注意到沒有:我們朋友的朋友的生活都比我們朋友他們自己精彩得多。 這個盜腎的故事可能你也曾經聽說過。正在流通的有數百種版本,它們全都具備三個核心要素:(一)下了藥的酒,(二)放滿了冰塊的澡盆,(三)你腎被偷了的那最後關鍵句。有一個版本是一已婚男人在拉斯維加斯邀了一妓女到他旅館房間,然後酒被下了藥。這可說是一齣腎臟客串的道德劇。 假想你現在就闔上這本書,休息一小時,然後打電話給一個朋友跟他講這故事,但打電話之前並不再去讀一遍。很可能你可以講得幾乎非常完美。或許你會忘記那人到大西洋城是為了「跟客戶作重要的面談」,誰管那個呀?但你會記得所有重要的部分。 盜腎就是一個會黏得住的故事。我們聽得懂,記得住,之後能再轉述。另外,若我們相信它是真的,它還有可能永久地改變我們的行為,至少,在漂亮的陌生人請我們喝酒時,我們會三思。 現在,我們拿盜腎的故事跟下面這段文字作個對比,這是從一個非營利機構散發的一篇文章中截取出來的,它是這麼起頭的:「全面性的社區營造很自然地適合一種投資回報的理性思維,而此種思維可以現有的實踐為原型而塑形。」它接著論述:「限制資源流入CCI的一個因素是出資人往往必須訴諸鎖定目標或是資金授與的絕對需求,以確保所負之責任。」 現在想像你闔上書,休息一小時。不,根本不要休息,立刻打電話給朋友,不再讀一遍就轉述給朋友聽。祝你好運嘍! 這樣的比較公平嗎?一個都會傳奇,和一段特別挑選出來的爛文章?當然不公平。但妙就妙在這兒了:把我們的兩個例子看成是可記得住程度範圍的兩極。哪一極比較像是你上班時會遇到的人際溝通問題?一般而言,你上班的環境會傾向非營利機構的那一極,就好像它是北極星一樣地永遠指向它。 或許這根本就很自然;有些概念本身就有趣,有些本身就無趣。一幫盜腎者:這本身就有趣!非營利的財務策略:本身就是無趣!這可說是天生與後天之爭:究竟概念是天生就有趣的,還是後天造成的呢? 呃,我們這本書不就是後天培育嘛。 那麼,我們如何培育我們的想法以期成功於世呢?許多人都煩惱著如何有效地傳達想法,如何讓我們的想法能有舉足輕重的影響力。一位生物老師可能會花一個小時去解釋細胞的有絲分裂,但一週後,只有三個學生還記得那是什麼東西。一位經理對大家發表演說,宣佈一項新政策,員工們熱烈地點頭;第二天,卻見到第一線的員工們仍然快樂地執行著舊政策。 好的想法往往難出人頭地。但荒誕的盜腎事件,根本沒有任何資源支撐,卻是不斷流傳。 為什麼?只因為腎臟被盜要比別的話題更有賣點嗎?那麼,一個有意義的真實想法到底有無可能與這個虛構的想法同樣地有效傳播開來呢? 《創意黏力學》電影院爆米花的真相 │1/1│1│ 亞特‧席佛曼盯著一包電影院爆米花。擱在他辦公桌上顯得極不搭調。他辦公室長期瀰漫著假牛油的氣味。席佛曼機構的研究結果讓他知道,他桌上的爆米花是不健康的。事實上,是極其驚人地不健康的。而他的任務就是想辦法把這事實告訴不知情的美國戲院觀眾。 席佛曼在公益科學中心(CSPI)工作,這是一個旨在對社會大眾灌輸營養知識的非營利性組織。公益科學中心把取自三個主要城市十多個戲院的爆米花送到化驗室作營養分析。結果嚇到了所有人。 美國農業部建議每天正常飲食量不該超過二十公克的飽和脂肪。而這次化驗室分析的結果顯示,每包爆米花平均含有三十七公克的飽和脂肪。罪魁禍首是椰子油,戲院都是用它來爆玉米的。椰子油較之其他油類有幾大好處。它能讓爆米花有漂亮光滑的質感,並能釋放出較舒服且自然的香味。不幸的是,化驗結果顯示,椰子油同時也含有大量飽和脂肪。 席佛曼桌上那包單份的爆米花(普通人們在正餐間就能吞下的量)含有近乎兩天份量的飽和脂肪。而且那三十七克的飽和脂肪是裝成「中包」的爆米花。一般的桶裝爆米花無疑必定衝到三位數。 席佛曼發現,他工作的挑戰是,絕少人知道「三十七公克的飽和脂肪」意味著什麼。我們大多數人都不會把美國農業部的每日營養建議量背在心裡。三十七公克到底是好還是不好?而且即使我們直覺認為那是不好的,我們還是會想,那是「很壞的不好」(像抽煙)呢,還是「普通的不好」(像吃餅乾或喝奶昔)? 就說「三十七公克的飽和脂肪」這句話本身也讓人犯睏。「飽和脂肪這字眼的吸引力是零,」席佛曼說,「這字眼既枯燥又學究,誰會理它呀?」綑眼 席佛曼其實可以作一個視覺對照;比方把爆米花所含的飽和脂肪量跟美國農業部的每日建議攝取量的對比作成廣告。想像一個柱狀圖表,其中一個柱伸到了另一柱的兩倍高。 但那又太科學了。太理性了。這爆米花裡的脂肪含量其實,在某種程度上來說,是不理性的。根本是可笑的。公益科學中心需要一種能完整表達這訊息之可笑的宣傳方法。 席佛曼想出了一個妙方。 公益科學中心於一九九二年九月二十七日召開記者會。會中公佈的訊息如下:「在普通的電影院裡買到的一份中型的『牛油』爆米花所含會阻塞血管的脂肪量,超過一份培根加蛋的早餐、一份大麥克漢堡加薯條的中餐、一份全套的牛排晚餐,全部加起來!」 公益科學中心也沒有忽略視覺部分,他們在電視攝影機前展示了這全套油膩大餐。一整天的不健康食物量,全擺在桌上。而全部那些量的飽和脂肪,盡收於一包爆米花裡。 這段節目立即造成轟動,在CBS,NBC,ABC,CNN各電臺都以頭條播出。它也上了《今日美國報》、《洛杉磯時報》的頭版,以及華盛頓郵報的時尚版。著名的脫口秀主持人傑‧雷諾和大衛‧萊特曼也都編了笑話來諷刺浸滿脂肪的爆米花。新聞標題的作者也想出一堆絕妙好句:「爆米花被評為限制級」、「打燈!開動!膽固醇!」、「戲院爆米花是脂肪的雙片連映」。 這觀念就這麼讓人記住了。戲院觀眾被這些研究結果搞得頗為反感,大批的罷吃爆米花。銷售量大跌。戲院服務員都習慣了回答顧客問到爆米花是否是用「不好的」油爆出來的。不久後,全美各大主要連鎖院線,包括United Artists、AMC、Loews等都宣佈停用椰子油。 《創意黏力學》黏力觀念的六大原則 │1/1│1│ 在某種程度上,萬聖節糖果這個故事可說是公益科學中心案例的邪惡雙胞版。 兩者都突顯了在尋常活動中隱含的意外危險:吃萬聖節糖果,吃電影院爆米花。兩者訴求的都是簡單的行動:檢查孩子們的糖果,不吃電影院爆米花。兩者都運用了很容易記憶的鮮明具體形象:一個藏有刀片的蘋果,一滿桌的油膩食物。還有,兩者都抓住了我們的情緒:對萬聖節糖果的懼怕,對電影院爆米花的厭惡。 盜腎故事也有許多相同的特性。高度意外的結果:單純去喝杯酒,結果腎不成雙。許多的具體細節:放滿冰塊的澡盆、背後伸出來的怪管子。情緒:恐懼、厭惡、疑心。 我們慢慢可以看到,在相當廣泛的成功故事例子中都反映出相同的主題和相同的特性。根據奇普所作的研究,以及對數十位民俗學者、心理學者、教育研究員、政治學者、諺語搜集者的研究成果所作的分析,我們發現:能黏得住的觀念都有某些共通的關鍵性特徵。它並沒有「公式」,這點我們倒不想誇大其辭。但是它們的共通特性使得它們較易獲得成功。 這有點像討論某位很厲害的籃球員的特徵一樣。可以確定的是,任何一位了不起的球員都有一套特徵,像是身高、速度、敏捷,力度、球場感。但並非要這些全都具備了才能成為偉大球員:有些守衛只有一百七十八公分高而且骨瘦如柴。再者,這些特徵全都具備也不能保證成功:不用說,很多二米多的高個子動作又慢又笨。但明顯的是,如果你在你家附近玩籃球,得要在陌生人中間挑隊員的話,你可能該把賭注下在那個二米一的傢伙身上。 觀念的運作方式也一樣。有一樣我們能學得來的技能是如何發掘「有天賦的觀念」,就好比那位二米一的陌生人。在本書稍後,我們會討論「潛艇堡」公司的廣告,主角是超胖的大學生賈瑞德,持續每天吃「潛艇堡三明治」之後體重減輕了兩百多磅。這廣告攻勢大獲全勝。它可不是出自什麼紐約麥迪森大道上的廣告公司之手,它的起源是一家分店老闆能察覺動人故事的那種敏銳嗅覺。 不過我們跟籃球隊員的相比也僅只於此。不同的是,在觀念領域裡,我們可以對我們的球員進行基因改造。我們能以提高黏力為目標而創造出觀念。 我們仔細分析過數百件能黏得住的觀念,從中反覆見到六項原則在運作: 原則一:簡單(simple) 我們要如何找到觀念的根本核心?一位成功的辯護律師說,「如果你辯論十項內容,即使每項都很有道理,陪審團進了陪審團房間後,一個也不會記得。」要把觀念剝到只剩核心,我們必須精通拋棄之道。我們必須無情地分出輕重先後順序。光是簡單並非我們的目標,斷章取義並不理想。諺語才是最理想的。我們必須創造出既簡單又有深度的觀念。黃金戒律是終極的簡單範本:單單一句話的陳述,但又深刻到能讓人用一生的時間去體會如何力行。 原則二:意外(unexpected) 要如何才能讓聽眾注意我們的想法,如何才能在敘說的過程中維持住他們的興趣?這就得要反其期待而行。我們必須要反直覺。一袋爆米花跟一整天的油膩食物同樣地有害健康!我們可以出奇致勝,來提高對方的警覺性和注意力。然而,單是驚奇是不能持久的。要持久,我們必須提供趣味和好奇。在一整年上下來的第四十八堂歷史課上,怎樣才能吸引學生們的注意?要長時間保持聽眾的好奇,我們可以很有系統地在他們知識中「開洞」,然後再去填滿那些洞。 原則三:具體(concrete) 如何把自己的想法說清楚?我們必須用身體的行動和感官的訊息來說明。很多商業上的溝通就是在這兒出了問題。宗旨說明、協合作用、策略、願景──這些往往都模糊到了毫無意義的地步。那些天生就能黏得住的觀念都是充滿了很具體的形象的──放滿冰塊的澡盆、藏了刀片的蘋果,因為人類腦袋的構造就是要用來記住具體訊息的。以諺語為例,抽象的真理往往被編碼成具體的辭句,比如,「一鳥在手勝過百鳥在林。」具體的描述是確保你的每一位聽眾都真正聽到同樣訊息的唯一方法。 原則四:可信(credible) 如何讓別人相信我們的說法?當美國前任公共衛生部長艾未瑞‧庫普(C. Everett Koop)談到某一公共健康問題時,大部分人都會毫無疑問地接納他的說法。但平時我們不會享有這等權威。黏得住的說法必得要有自己的信用背景。我們得幫助人們親身試用我們的構想,也就是一種「先試用再買」的哲學。每當我們想要證明某個說法時就會想要去找真實數據。但這往往恰好是不對的作法。在一九八○年雷根與卡特的美國總統大選辯論會上,雷根本來大可以舉出一堆數據來證明當時經濟不景氣。不過他沒這麼做,只問了選民一個自己可以去查證的問題:「各位在投票前,先問問自己,你現在是否比四年前過得還好?」 原則五:情緒(emotional) 要如何讓人家關心你的構想?就是要讓人家有感覺。以電影院爆米花為例,我們是讓大家對危害健康一事感到厭惡。「三十七公克」這項統計數字並不能激起任何情緒。研究顯示,人們比較可能捐款給一個需求迫切的個人,而不是一整片貧窮地區。我們天生就容易對人產生感覺,而非抽象事物。有時候,找到正確的情緒去掌握是最困難的。比方說,要讓年輕人戒煙,用吸煙後果之恐怖來嚇唬他們就很難奏效,但若是利用他們對三大煙草公司所說的謊言的憎恨,就很容易讓他們戒煙。 原則六:故事(stories) 如何才能讓人家依照我們的觀念行事?講故事。消防隊員很自然地會在每次火災後交換彼此的故事,因而累積了多重經驗;長年下來,他們心中就存下了更豐富更完整的危急狀況大全,可用來正確地對付未來的各種火災。研究顯示,在心中預習某一情況能讓我們在事情一旦發生時有更佳的表現。同樣地,聽故事也可算是一種心理模擬飛行器,讓我們能更快速更有效地應變。 以上就是成功概念的六項原則。總合來說,這是我們對於創造出成功概念的清單:一個簡單、意外、具體、可信又帶情緒的故事。眼尖的讀者可或許會發現這句話的英文字首可以縮寫為SUCCESs(成功)。這當然純屬巧合啦。 要運用這些原則並不需要特殊技能。世上可沒有經過認證的「黏力學家」。再說,好些原則聽起來像是常識:我們不是靠直覺就知道應該「簡單」,應該「多用故事」嗎?又不是說有一大群人愛讀冗長無味的論說文。 慢著。我們聲稱這些原則很容易運用。而且多半又是相當常識性的。那怎麼我們沒見到一大堆設計完美的黏得住的理念呢?怎麼我們日常生活裡充斥著的瑣碎記事要比諺語格言多呢? 很不幸地,我們的故事裡有一個壞蛋。這個壞蛋是個自然心理傾向,它不斷地破壞我們運用這六大原則來創造理念的能力。它就叫作「知識的詛咒」。(在本書中我們將一律用引號來標示這個詞,以賦予它應有的戲劇性。) -
手势语言
在人类交际中,人们都会借助各种手势表达自己的思想。但是,很少有人知道,手势有时也可能给人们带来误解和麻烦。譬如,用手指做个圈表示称赞,这并不是处处都行得通的——在有些国家,这其实是一种下流不堪的手势。交叉两指表示祝朋友好运,可是在有些手势。交叉两指表示祝朋友好运,可是在有些地方,说不定你的朋友会因此而与你翻脸,因为有些地方,这个手势恰恰表示绝交。 本书作者3年中考察了25个国家,40个地区,对各种各样的手势做了详尽的审查和精彩的分析。手势作为一种语言,其目的是用以交际,因此,也像语言一样,具有民族特性和社会特性。在当前国际交往日益频繁的情况下,了解不同国家不同种常用的手势语言的正确含义将是十分必要的。然而,人们在这方面的研究却少而又少,所以本书出版后深受读者欢迎,多次再版,销量达上百万册,著名的《新科学家》杂志称该书是“一本绝对卓越的书……是对一个饶有兴味、然而却被人忽视的领域所做的最值得重视的科学探索。” -
女性的负面
本书从心理学、人类学、灵长类动物学、工作场所研究、社会学、文学批评等多种角度,运用神话分析、法律、第一手访谈及回忆录等,详细描绘了女人与女人冲突中常使用的主要攻击手段和策略,揭示所谓“姐妹情谊”的美丽愿景下女性之间的竞争压力。 -
转化的象征
《转化的象征•荣格文集(第2卷)》宣告了荣格与弗洛伊德关系的结束,同时也成为荣格分析心理学的奠基。整本书的创作正如荣格所言,是一场心理爆发。他将医疗心理学从当时充满主观与个人偏颇的情势中解放出来,让大家了解潜意识是一种客观的、集体的心灵,并把自己的研究对象从个别的病例转向了神话,转向了文学,在进行这些研究的过程中,创立了原型理论。 -
生命逝如斯
“杰米森具有诗人般的敏感内心和学者特有的客观和严谨。” ——《西雅图时报》 “自杀是导致意外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然而,就如同杰米森在书中所说,我们已经知道癌症和艾滋病的致病原因,对引起自杀的生物和环境因素却不甚了了。……她在书中提及的自杀个案,让我们得以窥见不忍目睹的画面:‘累积的绝望’是怎样一步步将人逼入自杀的绝境的。” ——《纽约客》杂志 “一本感人肺腑、弥足重要的书。” ——彼得•C•威布罗,《A Mood Apart》的作者,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神经心理学院院长 “(杰米森)的作品行文流畅、词句考究,体现出古典散文的韵味和传统。” ——《新闻日报》 “抑郁和精神分裂症是我的家族传记中贯穿始终的主题。在我成年之后,有好几次动过自杀的念头,而我最小的弟弟就是用自杀的方式离开人世的,恰在此时,凯•雷德菲尔德•杰米森的《生命逝如斯》像一只救生筏出现在我们面前。书中介绍了自杀的历史和本质、自杀者难以忍受的痛苦、生活的变化无常,并最终达到拯救生命的目的。要是我能在弟弟走上绝路前读到这本书,也许会阻止悲剧的发生。” ——帕特•康洛伊,《潮浪王子》(The Prince of Tides)的作者 “杰米森的语言权威而简洁,从医的经历也为其创作增色不少。……在对自杀者的幽暗心理和悲剧性的自杀行为进行描述时,她的笔端流淌出的文字就像感人的诗句。药物可以为自杀者带来疗效,而她对死亡的黑暗进行的诗意描述更能让人们对自杀展开反思。” ——《圣路易斯邮报》 自人类出现第一个自杀的人以来,有关自杀的各种谜题就一直困扰着我们。自杀背后的动机是什么? 什么样的人容易选择自杀?不同的家庭、种族、性别,以及不同的经济和文化背景下,自杀行为有相似之处吗?自杀能够传递出很强的心理暗示,从而具有传染性吗?…… 1/4世纪以来,第一本关于自杀研究的巨著,以历史、科学的观点,以及翔实的案例回答了关于自杀的种种疑问,并最终告诉人们怎样才能有效预防自杀,挽救生命。 -
女性心理学
本书由琼·c.克莱斯勒、卡拉·高尔顿和帕特丽夏·D.罗泽编写。这是一本关于女性心理学的一些引人入胜的精彩演讲的汇编,这些演讲者在女性心理学领域学养深厚。本书适用于作为女性心理学、性别心理学、性别角色发展课程的教材和补充读物。由于内容生动,观点权威,这本书自然也适合关心女性心理和健康的普通读者阅读。 -
快乐之源
全书从世界的现状、佛教的理论、信仰的力量以及如何修佛等方面进行论述,以生动鲜活的语言,揭示了社会存在的诸多问题,阐释了佛法具有的诸多功能以及佛教在心灵励志方面所发挥的独特作用。追述了佛教的历史,介绍了佛教的门派,详释了佛教的基本教义教理,并从佛教徒的角度谈及了自己对于当今诸多社会问题的解决方案,是一部兼具知识性与可读性的佛学读物。 -
弗洛伊德与精神分析
什么是潜意识、阻抗与移情?自我、本我与超我有何关系?梦意味着什么又传达了什么?俄狄浦斯情节是怎样产生的?是否一切文学艺术都是人类原欲冲动的“升华”?本书深入浅出地论述了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的核心思想及其重要影响,并客观介绍了他在艺术、文学、哲学、文化与宗教方面的主要观点以及围绕这些观点的争议。 在我们跟随作者走近这位心理学大师的同时,或许能够获得一种对自己心灵崭新的洞见。 -
心理咨询师的部落传说
《心理咨询师的部落传说》是以著名心理咨询和治疗大师小传为引导,呈现各个专家、大师所经历的真实人生和临床轶事,来传承他们在精神上的成就、思考、智慧、错误。在这些小传和轶事之后,还有相关中文书目推荐以供加深阅读。心理咨询师的群体——一种工作在人类心灵丛林的特异部落——也有这样属于自己的传说故事,他们以外有许多非凡的故人,以自己生命的方式呈现了关于心理咨询师群体的精神、经验、教训,有的甚至是一种超越这一群体范畴的人类精神、人性探索、人类理想、智慧善用。因为故事传说所拥有的丰富性,远远超过单调说理所带来的信息。 -
The Age of Insight
A brilliant book by Nobel Prize winner Eric R. Kandel, The Age of Insight takes us to Vienna 1900, where leaders in science, medicine, and art began a revolution that changed forever how we think about the human mind—our conscious and unconscious thoughts and emotions—and how mind and brain relate to art. At the turn of the century, Vienna was the cultural capital of Europe. Artists and scientists met in glittering salons, where they freely exchanged ideas that led to revolutionary breakthroughs in psychology, brain science, literature, and art. Kandel takes us into the world of Vienna to trace, in rich and rewarding detail, the ideas and advances made then, and their enduring influence today. The Vienna School of Medicine led the way with its realization that truth lies hidden beneath the surface. That principle infused Viennese culture and strongly influenced the other pioneers of Vienna 1900. Sigmund Freud shocked the world with his insights into how our everyday unconscious aggressive and erotic desires are repressed and disguised in symbols, dreams, and behavior. Arthur Schnitzler revealed women’s unconscious sexuality in his novels through his innovative use of the interior monologue. Gustav Klimt, Oscar Kokoschka, and Egon Schiele created startlingly evocative and honest portraits that expressed unconscious lust, desire, anxiety, and the fear of death. Kandel tells the story of how these pioneers—Freud, Schnitzler, Klimt, Kokoschka, and Schiele—inspired by the Vienna School of Medicine, in turn influenced the founders of the Vienna School of Art History to ask pivotal questions such as What does the viewer bring to a work of art? How does the beholder respond to it? These questions prompted new and ongoing discoveries in psychology and brain biology, leading to revelations about how we see and perceive, how we think and feel, and how we respond to and create works of art. Kandel, one of the leading scientific thinkers of our time, places these five innovators in the context of today’s cutting-edge science and gives us a new understanding of the modernist art of Klimt, Kokoschka, and Schiele, as well as the school of thought of Freud and Schnitzler. Reinvigorating the intellectual enquiry that began in Vienna 1900, The Age of Insight is a wonderfully written, superbly researched, and beautifully illustrated book that also provides a foundation for future work in neuroscience and the humanities. It is an extraordinary book from an international leader in neuroscience and intellectual history. -
佛洛依德之日常心理分析
佛洛依德把人的精神生活分為意識和潛意識兩部分, 認為意識部分的作用是排除人的原始本能欲望,是不重要的; 潛意識部分則是精神活動的深層基礎,對人的行為有著決定性的作用; 他也把人的心理結構分為了「本我」、「自我」、「超我」三個部分。 通常三者處於平衡狀態, 但倘若三者之間的關係失調,就是人的行為失常的根源。 讀佛洛依德,可以使我們更深層的探究, 了解現代生活壓力為造成人們某種精神疾病的根源, 進而有效低調解心態,讓人生更加圓滿。 本書是佛洛依德原著代表作的精選譯本, 反映其心理哲學的主要思想和理論, 書中並適當加了註解,讓讀者更易於閱讀和理解, 是研究佛洛依德心理哲學的首選佳作 -
精神分析导论讲演新篇
精神分析学说是奥地利精神医生、心理学家弗洛伊德在20世纪创建的,其研究的对象主要是歇斯底里症患者,他发现歇斯底里的病原主要不是生理的因素,而是在于深刻的内在心里因素。他将这种内在的心理因素归结为“无意识性本能学”。所以将他的发现加以总结,形成了一种全新的、最浮创建的心理学说,宾能够将这一学说推广到哲学、宗教、文化领域。从而形成了庞大的思想体系。 本书共两部分内容:第一部分精神分析导论讲演新篇包括七讲内容;第二部分精神分析纲要包括精神及其活动和实践任务两章内容。 -
郁闷与喧嚣
本书主要是为青年,尤其是为大学生写的,因此,本书的语言注意了青年的特点。虽是揭心理的伤疤,有的话相当辛辣,甚至有些尖刻,却还是怀着朋友般的关心,是力求在尊重青年的基础上,采用青年们喜欢的话语方式,站在青年的角度,设身处地地对青年的一些心理现象进霆了有说服力的分析。本书的语言生动活泼,很有新鲜感、可读性强。
热门标签
下载排行榜
- 1 梦的解析:最佳译本
- 2 李鸿章全传
- 3 淡定的智慧
- 4 心理操控术
- 5 哈佛口才课
- 6 俗世奇人
- 7 日瓦戈医生
- 8 笑死你的逻辑学
- 9 历史老师没教过的历史
- 10 1分钟和陌生人成为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