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标签:心理

  • The Psychology of Everyday Things

    作者:Donald A. Norman

    Even the smartest among us can feel inept as we fail to figure out which light switch or oven burner to turn on, or whether to push, pull, or slide a door. The fault, argues this fascinating, ingenious--even liberating--book, lies not in pourselves, but in product design that ignores the needs of users and the principles of cognitive psychology. The problems range from ambiguous and hidden controls to arbitrary relationships between controls and functions, coupled with a lack of feedback or other assistance and unreasonable demands on memorization. The book presents examples aplenty--among them, the VCR, computer, and office telephone, all models of how not to design for people. But good, usable design is possible. The rules are simple: make things visible, exploit natural relationships that couple function and control, and make intelligent use of constraints. The goal: guide the user effortlessly to the right action on the right control at the right time. But the designer must care. The author is a world-famous psychologist and pioneer in the application of cognitive science. His aim is to raise the consciousness of both consumers and designers to the delights of products that are easy to use and understand. New edition has slightly different title: "The Design of Everyday Things" (ISBN: 0385267746).
  • 割腕的誘惑:停止自我傷害

    作者:史蒂芬.雷

    「當刀子劃過手腕,我自己也消失了。這麼做的時候,焦點就只在身體的這塊地方,什麼都沒有──腦子一片空白。我開始割,很痛。再割深一點點,痛多了。我移開刀片,傷口更痛,開始流血了。流血意味著我傷得嚴重到足以驅離其他的痛。…」從事輔導工作的人士,幾乎都遇見過自我傷害的個案,我們也常在報上看到有人割腕的新聞。為什麼有那麼多年輕的孩子(及許多成年人),會一再以割腕、燒燙、撞牆等方式,來傷害自己的身體?難道他/她們不怕痛、不怕流血?自我傷害跟自殺有什麼不同?… 在西方社會,至少在1996年之前,一般民眾對自傷行為的了解甚少。直到黛安娜王妃公開承認她曾經不斷自傷,相關的主題才開始受到注意。然而,輔導界對自傷的個案仍然了解有限。因為,自我傷害行為是一種令人恐懼的障礙,當我們看見流血的傷口及疤痕,難免心生厭惡及挫折,因而無法一眼看透迷失於痛苦中、急需專業協助的個案。 《割腕的誘惑:停止自我傷害》作者史蒂芬.雷文克隆(Steven Levekron),從1976年就致力於自傷個案的治療。根據他的推論,社會中自傷個案的比率大約類似厭食症,亦即,250位女孩中就有一位自傷個案。雖然自傷個案中女孩較多,然而作者強調:男孩也一樣是危險族群。這本書的目的就是要解開那被稱為「自傷」的駭人現象之謎。 身為協助者,我們必須先克服自己內心的不安。本書將帶領讀者穿越自傷個案的私密心理歷程,並了解到,每一個自傷個案都有一段特殊的過往經歷、動機,以及傷害自已的複雜心境。自傷者是以刻意製造身體上的苦痛,來解決精神層面的痛苦與折磨;藉由血液的流失,來尋求心靈的慰藉。換句話說,疼痛與自我傷害,是用來轉移心理創傷的方式,可以說是一種「苦澀的藥物」。 想要了解人為何會一再傷害自己,最好方式就是仔細聆聽她/他們的心聲。本書以豐富的個案故事,及深入淺出的專業觀點,來幫助老師、父母、精神科醫師及輔導界人士,對自我傷害行為背後的心理痛楚,有更深刻的了解,以幫助個案展開「重建」與「療癒」的歷程。 策劃、審閱—王浩威(精神科醫師);推薦:洪素珍(淡江大學教育心理與諮商研究所教授)、李開敏(台灣大學社會工作系兼任講師)、黃心怡(中華心理衛生協會祕書長)
  • 一分钟谈判专家

    作者:(美)唐·哈森//乔治·卢卡斯|译者:陈

    《一分钟谈判专家》简介:《华尔街日报》、《纽约时报》和《商业周刊》畅销书第1名《一分钟企业家》(The One Minute Entrepreneur)作者唐•哈森和乔治•卢卡斯通过“商业寓言”的形式讲述了一位高级营销员杰•巴克斯特的成功故事。 杰的销售成绩比公司里任何人都好,但他的利润空间却很小。因为他通过放弃利润来实现销售,因此没有能给公司带来更多的利润。 在一次公司赞助的邮轮之旅上,他遇见了“一分钟谈判专家”。这位专家教给他的“谈判三步骤”不仅帮助他在每单生意中获得更多的利润,而且还被他成功地运用于生活的各个方面。 谈判成功的关键是“灵活”。大多数关于谈判的书籍宣扬两点:要么选择合作,要么选择竞争。而为什么不可以是双赢的结果?问题在于,没有两个谈判是完全一样的,一种策略不可能满足所有的需求。《一分钟谈判专家》将教你四种潜在的谈判策略,并告诉你如何选择一种最适合自己的双赢方式。 除了显而易见的好处之外,克服“谈判恐惧症”还能减少你的压力。你永远不会因为担心谈判而放弃好机会。相反,通过运用哈森和卢卡斯提供的策略,你可以放心参加任何谈判,并能获得最好的结果。
  • 我是誰

    作者:Richard D. Precht

    為什麼一部哲學作品 會盤踞《明鏡週刊》和亞馬遜網路書店銷售冠軍16週, 在德國各大書店落地陳列,讀者人手一冊? 這不是一部哲學史導論,也不是腦筋急轉彎的哲學入門; 它以「人是什麼」的問題為起點,以現代科學研究成果為工具, 探討人的認知、倫理、信仰、自由和愛的意義, 那些都是我們在生命裡終究要面對的重要課題。 關於什麼是人生的意義, 如果你問我的話,我的回答是: 保持好奇求知的心,讓你的好主意付諸實現, 用生命來豐富每個日子,而不是用日子來堆砌生命。 關於哲學思考與自我省思的著作不勝枚舉,但《我是誰?》卻與眾不同。 因為過去從未有一本書能在同時提供自然科學的知識條件下,這麼全面性地帶領讀者去思考各種人生重大的哲學問題。作者以諧趣而優雅的筆調,用豐富淵博的知識,幫助我們在面對關於人的龐雜知識時,找到一條絕佳的小徑。 本書橫跨了心理學、哲學、生物學、腦部科學等不同學科,為我們介紹它們當前的最新發展。如同一幅令人驚歎的拼圖,最後終於呈現出今日科學界眼中「人類」的完整樣貌,讓我們在面對人生的種種迷惘與困惑時,終於看見了一座指引方向的燈塔。
  • 孩子的错都是大人的错

    作者:许添盛

    《孩子的错都是大人的错》作者是台湾著名亲子专家,他将自己多年来接触到的亲子问题,进行了全面剖析,在山东电视台少儿频道《亲子新生活》节目中进行了系统解读。今年五月份首播后,引起了家长的强烈反响,在众家长的强烈要求下,将在八九月份应邀重播。 为什么孩子总是不听话? 为什么孩子不喜欢学习? 为什么孩子喜欢独处? 为什么孩子不愿意与父母交流? 为什么孩子要离家出走? 为什么孩子会自残? …… 相信以上问题,很多家长都遇到过,真的是孩子错了吗?其实现在已经有很多人意识到了,孩子并没有错,孩子是一面镜子,孩子的这些行为,都是父母教养方式的真实体现。
  • 别让心太吵

    作者:黛比•福特

    《与神对话》系列作者尼尔•唐纳德•沃什最推崇的美国心灵女作家、《纽约时报》排行第一的心灵畅销书作者黛比•福特最新力作、 “荣格阴影课程” 三周实修手册 一部让你在浮躁世界中重塑身心、感悟生命真意的枕边书。 “不是我不明白,是这世界变化快。”每天,我们都在疲于奔命,适应着迅速变化的世界。梦想总是很遥远,现实永远很残酷。你看到了太多的成功人生,却从未明白什么是成功。你经历过太多痛苦经历,却从未明白什么是经历。你期盼过太多幸福生活,却从未明白什么是幸福。 不是这世界太喧闹,是你的心太吵。当你的心像一杯装满水的杯子,只有清空,才能看到本质,发现心底的呼唤。全美畅销书作家戴比•福特在本书提供了一套为期三周21天、实用有效的心灵辅导。第一周回望与释怀,你将会体验和回望往昔尘封的伤悲、痛苦的积怨、抱恨终身的遗憾,这无异于心灵排毒,将负面情绪释放清除。第二周立足当下、审视自我,生命将从这一刻重新开始,你将以全新的视角审视世界和自我。第三周构想未来、发现真我,当你的心不再充斥各种声音,不再喧闹,你便知道生命真正的意义在哪里。
  • 懒人也能成功

    作者:厄尼·泽林斯基

    即便在一个宣扬“努力才有回报”的社会,你仍然可以通过轻松工作获得成功。正如厄尼•泽林斯基所言,获得心灵的自由、幸福与安宁才能实现少工作、多思考,同时获得自己所追求的而不必拼死拼活。他在这本影响了无数人的书中指出:  尝试过“慢生活”,创造更多真正生活的时间;  正确看待金钱,不要陷入钱眼;  专注于最重要的事情,摒弃事事追求完美的做法;  放弃稳打稳扎的观念,关注每一次机会;  简化生活,而不要把生活复杂化; 本书幽默又睿智,凡是捧起过这本书认真读过的人,唯有感叹:我要是早看到这本书就好了! 这是一本写给“准懒人”的人。在陀螺般旋转的世界上,高效的生活需要高效地犯懒。一味蛮力工作并不会助你成功,相反,多一些创造性的思考,少一些乏味的重复工作,才能摆脱金钱的桎梏,找到快乐的源泉,发现自己的真正兴趣,走上幸福的捷径。
  • I Thought It Was Just Me

    作者:Brene Brown

    The quest for perfection is exhausting and unrelenting. We spend too much precious time and energy managing perception and creating carefully edited versions of ourselves to show to the world. As hard as we try, we can’t seem to turn off the tapes that fill our heads with messages like, “Never good enough!” and “What will people think?” Why? What fuels this unattainable need to look like we always have it all together? At first glance we might think it’s because we admire perfection, but that’s not the case. We are actually the most attracted to people we consider to be authentic and down-to-earth. We love people who are “real” – we’re drawn to those who both embrace their imperfections and radiate self-acceptance. There is a constant barrage of social expectations that teach us that being imperfect is synonymous with being inadequate . Everywhere we turn, there are messages that tell us who, what and how we’re supposed to be. So, we learn to hide our struggles and protect ourselves from shame, judgment, criticism and blame by seeking safety in pretending and perfection . Based on seven years of ground-breaking research and hundreds of interviews, I Thought It Was Just Me shines a long-overdue light on an important truth: Our imperfections are what connect us to each other and to our humanity. Our vulnerabilities are not weaknesses; they are powerful reminders to keep our hearts and minds open to the reality that we’re all in this together. Dr. Brown writes, “We need our lives back. It’s time to reclaim the gifts of imperfection – the courage to be real, the compassion we need to love ourselves and others, and the connection that gives true purpose and meaning to life. These are the gifts that bring love, laughter, gratitude, empathy and joy into our lives.”
  • Understanding Motivation and Emotion

    作者:Johnmarshall Reeve

    This book walks psychologists through the study of motivation, exploring all conditions that exist within the person and within the environment and culture that explain why we want what we want and why we do what we do. The fifth edition expands on theoretical ideas further into practical applications, especially in the areas of education, work, therapy, sports, and the home. Each chapter features a chapter box that addresses a specific concern. At the end of each chapter is a list of recommended readings for further study. Psychologists will discover a number of new ideas, including achievement goals, personal strivings, types of extrinsic motivation, implementation intentions, and more.
  • 校园忙与茫

    作者:郭韶明 编

    《校园忙与茫》选编了咨询案例中有关大学校园问题的部分,以案例的方式呈现了大学生在角色定位、时间管理、友情、爱情、职业规划等方面的问题,并进行了深入的分析。丛书主编陆小娅女士系“青春热线”督导,是“青春热线”的创始人和管理者,有着丰富的心理咨询经验,在心理学、教育学研究和实践中建树颇丰。《校园忙与茫》案例丰富,分析鞭辟入里,读来甚有共鸣。
  • 艺术心理治疗

    作者:高颖 等著

    本书针对当代社会生活中艺术的远离与意义的荒芜倾向,从意象形成与意义建构的角度,探究本真的人生化验和意义完形表达的过程,澄清创造性的对话式治疗关系,提示艺术治疗的基本机制和临床实践的原则。
  • 为什么我们什么都看不惯

    作者:聂凌风

    本书关注了一个非常普遍的社会现象——“看不惯”,进而深刻分析“看不惯”为我们的生活带来的诸多害处——会阻碍我们成长、会让我们变得抱怨和牢骚满腹、会让我们的生活和工作陷入不幸的深渊、会让我们停止进步和成长等等,而这些正是被人们所忽视的。 本书还从心理学的角度深刻剖析了看不惯产生的原因,提出摆脱看不惯心理的方法,从而使我们能够及时矫正自己的心,使之回归正确的位置,并将时间放在真正能够使我们变强的方面,实现成长。 如今,看不惯已经成为一种流行病,患这种病的人,时时处处不满意,并将这种不满意诉诸于言论。于是,互联网上充斥着对女性祖先的问候和生殖器官的描绘,仇富、恨流行、愤青、网络暴动成为一种人人追捧的流行。他们利用一切小人加流氓的手段招数,利用“广博”的知识、“洞察一切真相的能力”,以及“大师”级别的文笔、“日数万言”的效率,不断地对他们的“看不惯”实施键盘暴力。在这个过程中,他们觉得自己站在了正义和真理的一面,在人人都说假话、都奉承财富与权力的今天,敢于说真话,敢于代表社会底层发出不同的声音,是真英雄、真豪杰!《为什么我们什么都看不惯》从心理学角度出发,深刻剖析看不惯现象产生的原因,找到摆脱看不惯心理的方法,让你的心回归到正确的位置,像强者一样俯视这个世界!
  • 善解童贞1

    作者:胡萍

    在我们的文化背景下,对孩子的性教育不同于其他教育,更需要父母的智慧与知识。《善解童贞1:0-6岁孩子的性发展与性关怀》讲解了0-6岁儿童性发展的规律,帮助父母理解儿童性发展中出现的种种性活动,提出了帮助孩子性发展的原则和具体方法。作者胡萍通过10年的研究实践,为中国父母提供了全面系统的性关怀和教育的方法,引领我们科学地解读孩子的性发展,使我们能很恰当地帮助孩子,保护孩子远离性伤害,身心健康地成长。
  • Couch Fiction

    作者:Philippa Perry

    Ever wanted an insight into counselling? Or wished you could be a 'fly-on-the-wall' in a psychotherapy session? Couch Fiction allows you to peep through the key-hole of the therapy room door and, more than that, read the minds of the protagonists...Based on a case study of Pat (our sandal-wearing, cat-loving psychotherapist) and her new client, James (an ambitious barrister with a potentially harmful habit he can't stop), this graphic novel follows the anxieties, frustrations, mind-wanderings and break-throughs of each, through a year of therapy sessions together. Beautifully illustrated and accompanied by succinct and illuminating footnotes, this book offers a witty and thought-provoking exploration of the therapeutic journey, considering a range of skills, insights and techniques along the way.
  • 精通情绪:充分乐享人生之道

    作者:(美)汤姆•斯通(Tom Stone)

    “全球情绪能力运动”先驱 汤姆•斯通的最新力作 所有人都能受益的情绪能力技术宝典 “汤姆•斯通就是个天才……是教练的教练的教练。” ——托马斯•伦纳德(现代商业教练之父) “汤姆•斯通以其天才发现为始,更以全心热忱地推广传授惠及人群为使命,在我看来,他就是传说中的大智慧与大慈悲者。” ——吴士宏(企业家教练) 本书为你提供了独特的方法去消解创伤、焦虑和各种形式的情绪痛苦和反应!将教会你如何将自己的“人类内部软件”调试纠错和升级,以及更快速和更容易地达到精通情绪,用这些快速和容易的方法让自己自由,并能够真正地乐享人生! 通过阅读本书,你将: 学会如何快速地提升情绪能力 征服消极想法,再也不用成为消极想法的受害者 征服焦虑和抑郁 征服愤怒、失望和挫败 征服伤心和悲痛 消除持续相信并基于直觉行事的内心障碍 学会如何克服创伤和成瘾 学会如何消除储存于身体当中的未消解的情绪痛苦 学会如何培养纯粹知道和确定的状态 了解有关情绪能力的全球运动
  • NLP超强沟通术

    作者:加藤圣龙

    沉湎于过去的阴影无法自拔,现实生活没有安全感,对未来充满迷茫, 这样的屌丝命运真的无法改变吗? 面对心仪的女生紧张脸红不敢表白,看到上司就战战兢兢词不达意, 总是和朋友话不投机,很难让客户满意…… 好像事事不顺,什么都不成功。 这样的人生真的无药可救吗? 其实,你只是还没有挖掘出真正的自己。 Neuro-Linguistic Programming,超强的神经语言程序学NLP,全面解析语言的秘密, 教你操控语言,实现与他人有效沟通,发现真正的自己; 帮助你拨云见日,迈向成功之路!
  • 爱是勇者的游戏

    作者:阿噶巴仁波切

    《爱是勇者的游戏》是一本与众不同的引导生命之书。 “宗教的目的从来不是跟从宗教本身,而是透过教法去改变自己”,年轻的仁波切以过人的智慧,不畏凡俗的真诚勇气,特别是无限的爱意与亲和力使每一个聆听过他教诲的人都印象深刻,衷心叹服的世界。
  • 早教的秘密

    作者:李子勋

    3岁看大,孩子生命的最初3年影响他们未来发展的30年! 越来越多年轻父母在孩子3岁前不辞辛苦地陪伴孩子上各类早教班、参与形形色色的技能培训,认为这样就能在孩子大脑发育高峰期对孩子智能进行充分开发。 如果你是这样的父母,那么读《早教的秘密》你需要一定的勇气,因为它完全颠覆了你头脑中固有的对早教的看法。 本书作者李子勋系央视知名心理专家,他既具备西方心理学及医学知识素养,又熟悉中国传统文化,同时还具备各种临床案例。针对当下的早教热潮,他提出了自己不同的观点。他认为,充分接触大自然、亲密的家庭关系与循序渐进的养育节奏,是孩子早期成长的三大重要前提。如何在拥挤的城市、匮乏的自然资源与疯狂的早教风潮中去实现这三个理想环境则是《早教的秘密》一书主要探讨的问题。 书中分阶段介绍了孩子3岁前生长发育的规律和特点,让年轻的父母更多地去了解、尊重和回应孩子真实的需求,从而在育儿中减少一些焦虑和盲从。作为心理医生,李子勋有着大量的临床案例,书里也就孩子早期教育中容易出现的各种问题进行了答疑解惑,给出了很多具体的可操作性的建议。
  • 音爆

    作者:[美]乔尔·贝克曼,[美]泰勒·格雷

     恐怖电影里的声音、国歌、薯片碎裂的声音,任何形式的声音或音乐都会影响我们对生活的感受,以及我们对每天遇到的信息和产品的感受。《音爆》告诉我们,在恰当的工具和理解的帮助下,任何人都可以屏蔽无意义的声音对我们的影响,并学会借助声音讲故事。  《音爆》介绍了企业、品牌以及个人如何明智地利用声音完成任务,影响他人,甚至赢得竞争。这些声音策略的关键是创建“瞬间好感”—— 让声音瞬间捕捉听者的情绪。  《音爆》中列举了大量实例:迪士尼乐园如何用声音营造“寂静”体验;餐厅如何利用声音售出大量的铁板烧;福特野马限量版引擎发出的声音如何让它的驾驶者感觉自己像是动作片中的英雄人物。本书给读者带来了一种强大的利用声音有力传递信息的新感受。
  • 0~12岁,给孩子一个好性格

    作者:(瑞士)葛安妮,葛碧建

    童年经历对孩子的一生影响至大。父母如果不理解孩子的世界,不仅无法正确引导孩子,而且可能随时伤害孩子的心灵。而要修复童年时期的创伤极其困难,有些创伤几乎是不可治愈的。 本书根据《童年的秘密》修订而成,心理学家葛氏妇总结自己30年的心理治疗经验,以“孩子的内心独白”这一独特的形式,真切而生动地述说了孩子的痛苦和欢乐,促使父母主动走进孩子的心灵世界,去感受孩子最本真的需求。他们还用32个真实的案例,帮助中国家长反思自己与原生家庭的关系,治疗自己的童年创伤,同时有效避免将错误的教育模式沿袭到自己的孩子身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