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标签:心理

  • 论移情问题

    作者:[德]艾迪特•施泰因

    《论移情问题》作者艾迪特•施泰因是德国著名现象学家胡塞尔生前最得意的女弟子。《论移情问题》是施泰因在胡塞尔指导下完成的博士论文《历史发展和现象学考察中的移情问题》的现存部分,这几部分总体上也构成相对完整的统一体。该书是首次运用现象学方法对移情与他人之构造问题进行系统研究的一部具有原创性的现象学著作。 施泰因试图系统阐明移情现象学,并将其运用到诸如身体、心灵、个体、精神人格等观念的现象学起源上来。她从现象学出发,试图在一种本质分析中来规定对陌生主体及其体验的经验,这构成了其思考的方法论起点。在对同时代其他关于移情的描述和对把握陌生意识的发生学理论的研究中,获得了移情概念的明晰性和对移情行为的理解,对现象学和心理学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明确的规定。对移情本质的澄清引导施泰因走向构造问题,并由此出发去分析移情理论所讨论的客观性是如何通过意识被建构的。 国际哲学协会联合会(FISP)主席、爱尔兰学者德莫特•莫兰(Dermot Moran)教授认为 ,“她对位格、主体间性、社会和公共世界的构造等论题的思考要比萨特、梅洛-庞蒂和列维纳斯等人对类似论题的著述早几十年。”
  • 你知道和不知道的性格

    作者:[日]村上宣宽

    超级畅销书作者新作,向过时的星座血型性格论宣战,解明最新性格心理学成果。父母的养育态度其实和孩子的性格形成几乎没关系;亲和力会成为你职业生涯中的负面因素;自尊心高的人更容易交到朋友;外向的人幸福感也更强…… 随着半个世纪以来心理学领域研究的不断进步,曾经被认为是正确的学说和知识都已经遭到了否定。气质理论、占星术、面相学、颅相学、血型性格学、体型性格学、古典精神分析理论等已经被历史的尘埃淹没。 那么,性格究竟是怎么一回事,性格是怎样产生的,性格会对我们的婚姻、工作和生活产生哪些影响,当今世界上最科学、最先进的研究成果究竟是怎样的呢?本书将为你一一介绍。 想了解真正科学的性格研究方法和成果?想做一个真正权威的性格评测?敬请翻开本书一试!
  • 别偷懒你要学点心理学

    作者:(英)丹尼尔·弗里曼//贾森·弗里曼|译

    《别偷懒,你要学点心理学》内容简介:是什么让我们感到幸福与悲伤?高智商的人就会长寿吗?你会怕高、怕蛇、怕血吗?你能答对哪种疾病的死亡率最高吗?目击证人的证词就一定值得相信吗?为什么可供选择的商品越多,我们反而越焦虑?在你眼中,数字“6”是红色的,周二是蓝色的吗?你的择偶标准是非诚勿扰还是美貌至上? 不止这些,困惑我们的问题还有很多,我们甚至经常会对自己的行为感到匪夷所思。这个世界上有形形色色的人,他们性格不同,行为举止各异。我们不但不真正了解跟自己关系最亲密的朋友、恋人与伴侣,事实上也不真正了解自己。 解答这些疑问,FBI靠的是神秘的读心术,而对我们这些普通的饮食男女来说,读读《别偷懒,你要学点心理学》就够了!《别偷懒,你要学点心理学》作者之一是荣获英国心理学最高荣誉戴维森奖的丹尼尔·弗里曼博士,他摒弃了教科书的枯燥乏味,代之以趣味心理测试和我们身边的生动案例,帮你重新认识自己,读懂朋友和爱人的心,聪明经营自己的日常生活和社会关系。 它虽然没有情感和励志书的热情似火,却是实实在在的冷浪漫!读完这本“有营养”的书,定会让你对自己和身边的人多一些了解,多一些改观。
  • 我心看世界

    作者:[美]天宝·格兰丁

    作为世界上最著名的高功能孤独症人士,天宝•格兰丁博士目前就职于美国科罗拉多州立大学,以她个人经历拍摄的电影《自闭历程》于2010年上映,并获得多项国际大奖。《时代》周刊2010年评选100位“全球最具影响力人物”,天宝排在英雄榜第5位。 天宝•格兰丁博士在《我心看世界——天宝解析孤独症谱系障碍 》中为每一位家长、老师和 身在孤独症谱系内的人们,展现了一个 真实的自闭症世界,努力帮助他们理解每一天都要面对的独特问题。天宝从她身为成功的孤独症人士的视角,结合大量最新研究成果,给读者提供了有益的建议,具体的实施策略和生活实用技巧。所涉及的内容有:为什么孤独症人群有不同的思维方式?他们是怎么思考的?有哪些经济可靠的早期干预项目?感觉敏感问题是怎样影响到学习的?怎样区分因为能力不足造成的行为问题和不良行为问题?怎样理解无语言的孤独症人士?怎样寻找合适的大学和导师?以及替代药物和传统药物的分析,孤独症成人的就业建议,孤独症成因中基因和环境的因素影响等相关内容。 本书第一版自2008年问世以来,一直受到英语国家的家长、教师和专业人士的关注,已翻译为日文、德文等不同语言。 此次出版的中文版译自2011年出版的第二版。
  • 简快身心积极疗法(上)

    作者:李中莹

    《简快身心积极疗法(上)(修订版)》内容简介: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和生活压力的增大,人们各种心理问题和心理障碍随之涌现。作为心理咨询专业人士,我也在不断寻找能够快速、有效地帮助来访者解决各类问题的方法,正是在这样的时候,我接触到了李中莹先生的“简快身心积极疗法”。借先生的《简快身心积极疗法》一书新版之际,表达我对此书的几点理解与欣赏。
  • 选择

    作者:蕾娜塔•莎莉塞

    我们常常认为自己就是人生方向的主宰者,因为我们拥有多种多样的选择,可以理性地作出最明智的决定。今天,经济日益发达,物质愈发充裕,我们的选择越来越多。然而问问你自己,你感觉更幸福、更满足了吗? 我们每天都被五花八门的广告和巧舌如簧的营销人员搞得晕头转向;被时尚潮流牵着鼻子走,信用卡严重透支;苦苦挣扎于数不清的经济新闻和理财建议中,投资收益一塌糊涂;买来一本又一本自助类书籍,指望从中学会塑身美容、自信成功、好人缘的技巧,却让自己更加焦虑。从中可以看出,我们每个人都为选择所累。 我们以为选择只是自己的事情,因为我们的所有选择几乎都是围绕自己的生活作出的,比如工作、人际关系、财务状况、群体地位、养育子女和遗产等。但是其实在很大程度上,我们作出的选择深受所处社会文化和群体微环境的影响。所以,选择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本书旨在论述人们是如何看待选择的,以及在作出选择的过程中,获得了什么,失去了什么;选择受何影响,其结果有何不同。选择牵涉不可推卸的责任、对失败的恐惧,以及作出选择之后的罪恶感、焦虑感和后悔心理。选择已经成为当下我们所面临的最大难题之一。
  • 一颗找回自我的心

    作者:【美】克利福德•比尔斯

    《一颗找回自我的心》是美国人克利富德·比尔斯写的书。克利福德·比尔斯曾经是一个精神病患者。他患病的直接原因是恐惧,因为目睹他哥哥忽然癫痫病发作,他担心自己也会如此。果然“心想事成”,他没有癫痫,但精神崩溃了。《一颗找回自我的心》写了内心戏,比如当时是如何恐惧的,如何计划自杀的,如何陷入非理性的境地不能自拔的……
  • The Disease To Please

    作者:Harriet B. Braiker

    What's wrong with being a "people pleaser?" Plenty! "A fascinating book...If you struggle with where, when, and how to draw the line between your own desires and the demands of others, buy this book!"--Kay Redfield Jamison, bestselling author of An Unquiet Mind and Night Falls Fast People pleasers are not just nice people who go overboard trying to make everyone happy. Those who suffer from the Disease to Please are people who say "Yes" when they really want to say "No." For them, the uncontrollable need for the elusive approval of others is an addiction. Their debilitating fears of anger and confrontation force them to use "niceness" and "people-pleasing" as self-defense camouflage. Featured on NBC's "Today," The Disease to Please explodes the dangerous myth that "people pleasing" is a benign problem. Best-selling author and frequent "Oprah" guest Dr. Harriet Braiker offers clear, positive, practical, and easily do-able steps toward recovery. Begin with a simple but revealing quiz to discover what type of people-pleaser you are. Then learn how making even small changes to any single portion of the Disease to Please Triangle - involving your thoughts, feelings, and behavior - will cause a dramatic, positive and long-lasting change to the overall syndrome. As a recovered peoplepleaser, you will finally see that a balanced way of living that takes others into consideration but puts the emphasis first on pleasing yourself and gaining your own approval is the clearest path to health and happiness.
  • 为婚姻立界线

    作者:(美)亨利·克劳德

    《为婚姻立界线》要告诉你:为何界限与“界线十律”是婚姻幸福的基础;夫妻双方的价值观是如何形成婚姻的整体架构的;如何保护婚姻关系,不受父母、外遇、个人偶像等第三者入侵;为何夫妻双方需要设立个人界线,并如何实行;如何与了解并看重界限的配偶—以及抗拒界线的配偶—立界线。将帮助你与另一半共同体验婚姻的佳境。你会学到如何处理背叛问题与受到侵犯的婚姻界线,并发展出爱、关怀、欣赏与成长的相互关系。
  • 心理学与你的生活

    作者:牧之 编著,张震 编著

    本书运用通俗、精炼的语言,结合大量的实例,从现实生活的各个方面——身体健康、饮食、美容、爱情、婚姻、家庭、学习等多个角度介绍了心理学知识。
  • 心理障碍临床手册

    作者:(美)David H. Barlow

    《心理障碍临床手册》(第3版)内容涉及惊恐障碍、创伤后应激、社交焦虑障碍、广泛性焦虑障碍、强迫症、抑郁症等14种心理治疗工作中最常见的障碍治疗。对于不同障碍或问题的治疗,作者从如何激发来访者动机,到治疗的不同阶段采用何种方法、技术及工作重点等方面,均进行了详细论述,每章还配有相关的治疗案例,以使读者能够对相关理论及技术应用的操作细节能够真正有所理解。这对于中国的专业人员学习和提高对不同障碍的把握与治疗将非常有益。
  • 变态心理学派别

    作者:朱光潜

    研究隐意识和潜意识的心理学通常叫做“变态心理学”。这个名称并不精确。从近代心理学的观点来看,任何人的心里都带有若干所谓“变态”的成分。“变态”这个名词可以说是传统心理学所给的诨号。传统心理学者只研究意识现象,而意识不能察觉的现象所以被称为“变态”。概括地说,近代变态心理学有两大潮流:第一个潮流发源于法国,流衍为“巴黎派”和“南锡派”。他们都应用催眠或暗示为变态心理的治疗法。第二个潮流发源于奥地利及瑞士。同前一个潮流的注重潜意识相比,他们更加注重隐意识。他们认为精神病源不在观念分裂而在情与理的冲突。他们打扮抛弃暗示和催眠,而应用“心理分析”为变态心理的治疗法。本书就是关于变态心理学各派学说的要点的简明介绍。
  • 与心灵对话

    作者:斯科特.派克

  • 心理医生

    作者:易法建 主编

    *国内首版*
  • 吸引力法則

    作者:麥可J.羅西爾,Michael J. L

    「吸引力法則」是創造生命中你想要事物的最佳工具。 不要懷疑,擁有美好的事物,是你天生的權利。 《祕密》一書告訴我們吸引力法則的重要, 本書則要教你如何將吸引力法則化為具體行動,運用在生活中,讓你得到更多你想要的! 你可以利用「吸引力法則」,來徹底改變和翻新你的人生。 只要簡單的三個步驟,你會發現吸引力法則可以幫助你: 1.發現自己無限的潛能 2.掌控你的命運 3.有能力改變目前的處境 4.達成你的願望 5.去做以前一直認為你沒有能力做的事…… 6.停止吸引你不要的事物 7.增加你生命中的財富與金錢 8.吸引你的理想伴侶和人際關係 9.找到你的理想工作、志趣或是職業…… 「有些書可以改變你的人生。《吸引力法則》正是其中一本。一旦你聽聞吸引力法則的作用,親眼目睹越來越多的機會、靈感、金錢和貴人湧進你的生命,你會告訴每個人你讀過這本書。」——美國知名心理勵志作家艾瑞安博士 各方佳評 吸引力法則?「在生命中,你會吸引到你所注意、關心的東西。」「當你不斷期待你想要的,你的吸引能力將變得無可抗拒。」對照到「你不理財,財不理你」的理財界至理名言,應該不難想像,這本和我的專業領域毫不相關的書為何能引起我的高度興趣!因為它跟我的理財書一樣,都想教你怎麼發揮正面能量。 蕭碧燕 中華民國證券投資信託暨顧問商業同業公會秘書長 我們常收到許多祝福的卡片上面寫著「心想事成」,當我們愉悅的接受它,很奇妙的就會發生好事連連;因為就像此書所說的,我們接收到正面能量,我們喜歡這種感覺,就像我們喜歡別人的讚美或鼓掌,我們更有活力去表現快樂與高興。吸引力法則是可以學習與增強您的幸福人生的! 劉樹崇 美商亞洲美樂家有限公司大中華區副總裁暨台灣分公司總經理 「麥可.羅西爾具有將抽象原則化為有效成果的天賦。《吸引力法則》簡單易讀,容易學會,更棒的是,它真的有效!」 瑪麗.馬克丹特(Mary Marcdante) 《我的母親,我的朋友》(My Mother, My Friend)作者 「如果你真的想了解為何你的人生是這樣,如果你真的想知道要怎麼順你的意去改變人生,這就是你的工具書,而且淺顯易懂。」 馬克.佛斯特(Marc Foster) 「你可能聽過、讀過吸引力法則。麥可把對吸引力法則的理解又更加簡易化,讓人人都能了解,不管你本身對吸引力法則是熟悉還是陌生。一本輕鬆又令人愉悅的好書!」 艾娃.葛瑞戈利(Eva Gregory) 《發達人生指南》(The Feel Good Guide to Prosperity)作者 「麥可是一個風趣、活潑又誠懇的講者,他的教學改變了我的人生。我本身是一個樂觀、正面的人,我後來發現原來我每天的自言自語破壞了我的好事,阻礙我吸引我想要的人際關係與事物(我讀過數百本當今大師個人成長書籍)。《吸引力法則》是很有價值的書,我建議任何一位想提升生活品質的人閱讀它。」 約翰.古迪(John Goudie) 危險青年顧問(Youth at Risk Counseller) 「我讀過其他關於吸引力法則的書,它們好像都缺了什麼。麥可以『釐清願望』和『許願文』練習題,補足了缺憾。」 珍娜.鮑爾(Janet Boyer) 新時代(New Age)編輯 「真是一本很傑出的書!麥可簡單的吸引公式會為支持者帶來意想不到的收穫。我超級推薦大家利用他的原則達到你人生的大目標!」 柴夫.沙夫特拉斯(Zev Saftlas) 《有效的動機》(Motivation That Works)作者 www.EmpowermentMessages.com創立者 本書支持的論點是簡單至上。作者提供運用吸引力法則的簡易實行法,並以實用的練習幫助讀者實踐。」 安提岡尼(Antigone W.) 美國亞馬遜網站讀者 「有關創造理想人生這個主題,我買了許多書籍、錄音帶等產品,麥可的《吸引力法則》絕對是其中最棒的當頭棒喝書籍。我發誓。他不是教你去吸引什麼結果,你本來就已經在做那樣的事情了。他用淺顯易懂的文字教你成為一個『自主性』的吸引者,開始有意識地吸引更多你想要的,少一點你不想要的。我絕對推薦大家讀這本書。如果這本書買不到了,你出一千美金我也不會賣給你我這一本。」 東尼.羅許(Tony Rush) 美國阿拉巴馬州的一位人生培訓師
  • Why Zebras Don't Get Ulcers, Third Edition

    作者:Robert M. Sapolsky

    Now in a third edition, Robert M. Sapolsky's acclaimed and successful Why Zebras Don't Get Ulcers features new chapters on how stress affects sleep and addiction, as well as new insights into anxiety and personality disorder and the impact of spirituality on managing stress. As Sapolsky explains, most of us do not lie awake at night worrying about whether we have leprosy or malaria. Instead, the diseases we fear - and the ones that plague us now - are illnesses brought on by the slow accumulation of damage, such as heart disease and cancer. When we worry or experience stress, our body turns on the same physiological responses that an animal's does, but we do not resolve conflict in the same way - through fighting or fleeing. Over time, this activation of a stress response makes us literally sick. Combining cutting-edge research with a healthy dose of good humour and practical advice, Why Zebras Don't Get Ulcers explains how prolonged stress causes or intensifies a range of physical and mental afflictions, including depression, ulcers, colitis, heart disease, and more. It also provides essential guidance to controlling our stress responses. This new edition promises to be the most comprehensive and engaging one yet.
  • 心理学与读心术

    作者:晨曦

    《心理学与读心术》告诉大家:人心并非深不可测,人的相貌、表情、言行举止里均蕴含着心理、情感的密码,掌握了“望、闻、问、切”这四种解码方式,我们就能像中医把脉治病一样,根据人们在社交中的面部表情、身体姿势、声调以及语言方面的表现去揣摩人们的真正意图。要想聪明地社交、幸福地收获,这是你的一项基本功!
  • 从心启程

    作者:金俊基

    该书以21部跟心理创伤有关的经典电影为案例,关注最常见的心理创伤,从病源开始,娓娓道来,指引你重新聆听内心的声音,完成自我疗愈。同时,全面介绍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的症状表现、病因、治疗方法。可以成为“心理非处方药”。 一方面,电影治疗是心理咨询的主要方法之一,心理咨询师阅读本书,通过领会作者细腻详尽的分析技巧,洞悉作者独到的敏锐的分析角度,可以将书中的疗伤电影作为“心理非处方药”开给来访者,提升案例分析技能、心理治疗技能。 另一方面,即使不具备任何心理专业知识,也可以通过阅读书中的电影案例,在本书的指导下,有针对的看一些疗伤电影,达到心理自疗的效果。 《从心起程》涉及的部分疗伤心理学电影 1.《从心开始》(Reign Over Me) 内容:亲人去世的创伤 2.《密阳》(韩国 Secret Sunshine) 内容:亲人死亡的创伤,多重的打击 3.《绷带俱乐部》(日本 The Bandage Club) 内容:童年的创伤 4.《欢迎光临娃娃屋》(Welcome To The Dollhouse) 内容:父母、学校造成的童年创伤 5.《21克》(21 Grams) 内容:过去的错误带来的无法摆脱的愧疚,器官移植带来的人格改变 6.《同球敌忾》(We Are Marshall ) 内容:失败的创伤,集体性的精神创伤 7.《玫瑰人生》(La Mome) 内容:爱人离开,比死亡更痛苦的创伤 8.《深海长眠》(Mar Adentro) 内容:与绝症斗争带来的创伤 9.《闪亮的风采》(Shine) 内容:太严格的父亲带来的创伤 10.《女人贞慧》(韩国 The Charming Girl) 内容:被强暴的创伤 《从心起程》的特点 1.一个“心灵捕手”写给你的心灵疗愈书 2.国内第一部以电影为案例,最实用、最温暖、最受欢迎的自助疗伤心理书。 3.内附200元华夏心理网络心理课程代金券 4.21部疗伤电影,抚慰都市人每一处创伤。
  • 儿童的道德判断

    作者:[瑞士]让.皮亚杰

    1.儿童对规则的态度 在皮亚杰看来,只有当儿童意识到有一种义务去遵从这些规则时,规则对儿童来说才能成为他的行动的准则,否则的话,它只是一种单纯的规则而已。皮亚杰明确地指出,我们在分析儿童的行为时,必须善于把只是以规则为满足的行为和包含有义务的意识的行为区分开来。因此,义务的意识(有时也称之为义务感)是皮亚杰用来标志儿童道德发展水平的一个重要因素。 皮亚杰又发现,不同年龄儿童对规则的执行也有不同的特点。年幼儿童在一起玩弹子游戏时,他们虽然都在仿照着游戏规则进行比赛,但却各自按照自己的想象去执行规则;他们各自玩着"自己的"游戏,一点也不理会对方。他们会各自不顾规则的规定,突然说自己赢了。皮亚杰认为,这是由于这一时期的儿童还没有产生真正的社会交往和社会合作关系,他们还不能把自己的事和别人的事真正区别开各儿童把自我与外界混为一谈,把外界的事物看作他们自身的延伸,他们是按照自己所想的去理解外界事物的。这一阶段的儿童虽然已能接受游戏规则,但规则对他们来说,还不是具有约束性的东西。之后,由于产生了真正的社会交往和社会合,儿童就不再把游戏规则看作是外在的法则,而把它看作是 大家同意应该共同遵守的行动准则,因而在游戏中就共同执行这些行动准则了。 2.儿童对行为责任的道德判断 在儿童道德发展研究中,皮亚杰把他的主要力量放在儿童道德判断的性质的研究上。在这一方面,他首先研究儿童对行为的责任的判断问题。尽皮亚杰主要是从儿童对过失行为和说谎行为的故事情境的判断中去研究这类问题缺他认为要研究儿童的道德判断,研究他们从成人那里接受的道德标准,用直接询问法去研究是不可靠的,把儿童放在实验室里去剖析更是不可能的,而只能从儿童行为的观察和他们对特定行为的评价中去分析他们的道德观念。 因此,皮亚杰和他们的合作者就采用间接故事法。他们设计编撰了许多包含道德价值内容的对偶故事。在对过失行为作出判断的对偶故事中,一个故事中的主人公完全是无意中或者甚至是好意干的,但却造成较大财物损坏的行为:另一个故事中的主人公是有意干的,但在财物损坏上却是微不足道的行为。在对说谎行为作出判断的对偶故事中,一个故事中的主人公有意欺骗,但却没有造成不良后果;另一个故事中的主人公是无意中说的,但却产生了不良后果。皮亚杰和他的合作者把这些对偶故事讲给儿童听,要他们比较故事中两个主人公的行为,作出"好"或"坏"的判断。 结果发现,不论儿童在对过失行为,还是在对说谎行为的道德判断中,都存在着两种明显的判断形式:年幼儿童往往根据主人公的行为在客观上造成的后果,即行为的客观责任去作出判断;年长儿童则往往根据主人公行为的主观动机作出判断。皮亚杰还发现,客观责任和主观责任这两种判断形式在儿童的道德判断中,并不是同时出现,也不是同步发展的。一般的趋势是:客观责任在年幼儿童身上首先出现,并且随年龄的增长而减少;主观责任则出现稍迟,并且随年龄的增长而递增。因此,这两种道德判断过程是部分地重叠的,但主观责任逐步取代客观责任而属于支配的地协皮亚杰把这两种判断过程部分地重叠的时期称之为道德法则的局化阶段。 3.儿童的公正观念 儿童的公正观念是皮亚杰儿童道德发展研究中的一项主要课题。皮亚杰从教师和家长偏爱顺从他的学生或孩子的日常事例中设计了许多故事,讲给儿童们听,或根据这些事例词儿童们交谈,要他们对"偏爱行为好的孩子是否公平"这个问题作出判断。皮亚杰和他的合作者在对这一课题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后指出,7岁、10岁和13岁是儿童公正观念发展的三个主要时期。这三个年龄阶段儿童的公正判断分别以服从、平等和公道为特征。 促进儿童公正观念从服从向平等发展的原因是什么?皮亚杰认为,成人的榜样对儿童的公正观念可能会有影响,但是,"成人的权威不能成为公正感发展的原因,因为公正感的发展要以自律为先决条件。"除非儿童的社会交往和社会合作有所发展,否则他们的道德观念是不可能达到自律的水平的。因此,儿童的公正观念不但不会在成人约束或强制条件下得到发展,而且要以牲牺成人的约束和强制为代价。儿童离开了社会交往和社会合作,也就谈不上公正观念的发展。 4.儿童心目中的惩罚 皮亚杰对儿童心目中的惩罚的研究也是儿童道德发展研究中的一项重要课题。皮亚杰的这项研究是围绕着两个问题进行的: (1)在儿童的心目中什么样的惩罚最公正?(2)在儿童看来什么样的惩罚最有效?为了探明第一个问题,皮亚杰设计了一些关于惩罚的故事,每个故事的内容都是儿童在家庭或学校里常犯的一种过错行为。每个故事后面提出三种惩罚办法,要他们对三种惩罚中哪一种惩罚最公正作出判断。皮亚杰把儿童把作出的判断加以概括归类,发现年幼儿童往往认为应该用强制手段使犯过者遵从成人的命令或规定。他们认为犯过者违反了准则,因而遭受成人的惩罚是理所当然的。在年幼儿童看来,谁犯过,谁就该接受惩罚以抵罪。他们又认为,惩罚要严厉,最严厉的惩罚将是最公正的。至于犯过的内容和惩罚的性质之间有没有必然的关系,如JL童不听话就不许他看电视,说了谎就不给看小人书等等,他们是根本不予考虑的。皮亚杰把年幼儿童的这种惩罚观称之为抵罪性惩罚。 由于社会交往和社会合作的增长,年长儿童已经认识到行为准则与同伴的行为之间的关系,犯过者所犯的过错行为是有损于别人的行为。谁犯过,无需从外部给犯过者施加强制性的惩罚,他的过错行为会被正常的社会关系所不容,会被同伴所嫌弃。而且犯过的内容和性质都是与惩罚有密切联系的,比如说了谎会失去别人对他的信任,破坏了集体利益和荣誉会孤立于集体的其他成员等。因此,在年长儿童的心目中,谁犯过,谁就会遭到同辈集体的回报。皮亚杰把年长儿童的这种惩罚观称之为回报性惩罚。 为了查明第二个问题,皮亚杰设计了两组故事,每组都包含两个故事,内容都是叙述一件儿童的过错行为。其中一个故事后面指出成人给犯过者以严厉的抵罪性惩罚,另一个后面只说明犯过者所犯的过错是损害别人的行为,并不给予任何惩罚。在儿童理解故事内容后,要他们作出建议,应该采取何种惩罚最为有效。所得结果与儿童对第一个问题的回答的趋势一样,年幼儿童几乎全部选择第一种惩罚办法,即应该给犯过者以严厉的抵罪性惩罚:半数以上的年长儿童则与之相反,选择第二种惩罚办法,即给犯过者以轻微的使其能够改过的回报性惩罚。 皮亚杰认为,抵罪性惩罚是儿童在成人的约束和强制条件下的产物,带有专断的性质,是他律道德的表现。回报性惩罚是儿童同辈问社会交往和社会合作的产物、不带专断的性质,是自律道德的表现。皮亚杰又认为,抵罪性惩罚反映一种强制的、服从的伦理道德观。这种伦理道德观往往使儿童的是非观念造成混乱,使他们只是一味顺从成人,以成人的是非为是非,辨不清什么是真正的行动准则。因此,这种伦理道德观对儿童公正观念的发展显然是不利的。回报性惩罚在性质上则是一种属于相互尊重的伦理道德观。这种伦理道德观会促使儿童是非观念的发展,因为儿童在社会交往和社会合作中相互行动,相互予取,他们的行动受共同的行动准则所制约,较易形成同辈间的相互尊重的情感。因而这种伦理道德观有利于儿童公正观念的发展。 《儿童的道德判断》的最后部分以大量篇幅议论应该由社会学家去探讨的社会哲学问题,而没有专门去谈及道德教育问题;一些儿童教育心理学家对此都感到遗憾。但是尽管如此,我们在皮亚杰的著作里,还是可以找到不少他对学校道德教育的有关论述的。 首先,皮亚杰揭示了儿童道德发展的一些年龄特点和道德教育的关系。他认为,不同年龄儿童在道德发展中表现出来的一些特点,家长和教师们都是直觉的觉察到的,但是他们对这些特点却并不理解,因而在采取道德教育的方式方法时往往不符合儿童的道德发展水平和思维特征,达不到应有的教育效果。在皮亚杰看来,成人理智的教育措施要同儿童道德感的发展水平相达应,如能做到这点,那末,这种措施就会产生一定的效果。 其次,皮亚杰认为,儿童的道德发展阶段是一个不变的顺序。在道德发展的整个连续过程中,前面的阶段是后继阶段的必要组成部分,儿童必须经历前面的所有阶段才能发展到下一阶段。绝不可能任意跳过一个阶段,跃进到一个不相连续的阶段。这就是说,儿童对规则的态度必然地由单纯以规则为满足的行为过渡到包含有义务的意识的行为。儿童对行为责任的道德判断必然地由客观责任内化为主观责任;儿童的公正观念的发展必然地由服从的公正依次过渡到公平的和公道的公正。儿童心目中的惩罚必然地由抵罪性惩罚逐步发展到回报性惩罚,等等。皮亚杰承认良好的教育可以促进儿童的道德发展,但是教育的作用却不能超越儿童道德发展规律的制约。
  • 客体关系理论的转向

    作者:郗浩丽

    内容简介 本书试图从现代精神分析发展的视角,对温尼科特的精神分析思想进行全面梳理,并对其理论体系进行大胆的建构,而且将其思想与精神分析发展史上的四大模式进行比较,深化精神分析客体关系理论的研究,丰富我国西方心理学流派的研究;通过对温尼科特儿童精神分析思想的阐释,试图为我国儿童青少年心理咨询和心理健康教育提供理论依据,将其作为了解和深入儿童青少年内心世界的一个突破口;通过温尼科特的精神分析疗法在我国应用的临床实践研究,为探索适合我国儿童青少年的心理咨询与治疗技术提供启示与借鉴。 目录 导言 1 第一章 生平与思想来源 第一节现代精神分析学运动中的独行侠 16 一、生活与学术历程 16 二、著作与语言风格 22 三、在精神分析学史上的地位 25 第二节思想来源 27 一、达尔文 28 二、弗洛伊德 29 三、克莱因 31 四、其他精神分析学者 35 五、工作与临床实践 37 第二章 儿童精神分析理论 第一节 引言 40 一、客体关系理论与儿童精神分析 40 二、基础概念 45 第二节 儿童心理发展的环境~够好的母亲与促进性环境 47 一、理论的起点 47 二、战争中的思考 48 三、促进性环境 49 四、够好的母亲 51 五、原初母爱贯注 53 六、主观全能感 55 七、案例 57 第三节 儿童人格发展的结构——真实自体与虚假自体 60 一、术语的产生 60 二、虚假自体 61 三、真实自体 65 四、母亲的镜像作用 66 五、抑郁母亲的影响 69 六、临床意义 71 七、案例 72 第四节 儿童心理发展的空间——过渡客体与过渡现象 74 一、心理发展的新观点:关于人类本质的第三种表述 74 二、基本概念 76 三、发展与特点 79 四、幻觉与幻灭的价值 81 五、过渡客体与象征使用 83 六、含义的扩展 85 七、案例 86 第五节 儿童心理发展的动力——攻击性、创造性及其他 91 一、攻击性与客体使用 91 二、创造性与活力 95 三、反社会倾向 97 四、抑郁 100 五、担忧 102 六、独处 103 第六节 儿童心理发展的过程——两条发展线索 105 一、绝对依赖—相对依赖—独立 105 二、整合—人格化—现实化 109 第三章 精神分析治疗观与游戏治疗 第一节 精神分析治疗观 112 一、精神分析的情境与设置 112 二、心理疾病的分类与儿童精神病 116 三、治疗过程:退行至依赖 120 四、反移情与反移情中的恨 123 五、交流与不交流 127 第二节 精神分析的游戏治疗 130 一、游戏的理论与本质 130 二、游戏具有治疗作用的一个案例 137 三、游戏治疗的一种方法:潦草画线游戏 139 四、游戏治疗之案例一 141 五、游戏治疗之案例二 157 第四章 儿童精神分析思想的临床研究 第一节 本研究的临床案例之一 169 第二节 本研究的临床案例之二 221 第三节 临床案例研究小结 236 一、应用的可行性分析 236 二、应用的原则与方法 237 第五章 思想进展与理论比较 第一节 思想进展 241 一、学生与密友 241 二、研究机构与工作坊 247 三、关系精神分析的发展 249 第二节 理论比较 251 一、与古典精神分析的理论比较 251 二、与自我心理学的理论比较 254 三、与英国客体关系学派的理论比较 255 四、与自体心理学的理论比较 267 第六章 总体评价 第一节 温尼科特的贡献 279 一、对精神分析理论的贡献 279 二、对精神分析治疗实践的贡献 284 三、开创精神分析的积极人性观 288 四、坚持精神分析研究的独创性与自发性 289 第二节 温尼科特的局限 290 一、理论缺乏系统性 290 二、缺少父亲的影响 291 三、对性本能的态度模糊 292 四、对退行的质疑 292 第三节 温尼科特的影响 293 一、对现代精神分析的影响 293 二、对普通民众的影响 295 三、对心理治疗、社会工作等助人领域的影响 297 四、对文学、美学等领域的影响 298 年表 301 参考文献 303 后记 3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