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标签:国际关系史
-
中日恩怨两千年
关于真实的中日双边关系,你又了解多少? 翻开本书,为你彻底理清中日之间外交往来、文化交流、战争冲突的历史渊源与来龙去脉。 公元57年,汉光武帝授予倭国使者“汉委奴国王”金印,倭国正式成为大汉藩属, 也正式拉开了中日两千年的恩怨序幕…… 中国与日本,一衣带水,隔海相望。两千多年来,在这片狭长的海域里,无数人怀揣着友好、仇恨、好奇、敬仰,乘风破浪,冒着被大海吞噬的危险,频繁往来于两国之间。 公元一世纪,中国的冶炼技术,让日本从石器时代直接进入铁器时代;一千六百年前,来自中国的渡来人们将文字带到日本;一千三百年前,鉴真和尚六次东渡,使佛教在日本发扬光大;汉唐文化对日本的影响,至今仍清晰可见…… 到近现代,日本对中国的文化影响则非常深远。我们今天频繁使用的大量词汇,大到“自由”“民主”“平等”,小到“卡拉OK”“人气”“达人”“萌”都是来自日本;日本人创造的产品和文化,更是深入到中国社会的每个阶层和角落。 中国与日本,就这么你中有我,我中国有你地过了两千年。 翻开本书,为您展开这幅中日交往两千年来的历史全景画卷! -
战后国际关系
《战后国际关系》(修订版)修改的基本原则是,在保持原作主要章节的基础上作一系列必要的改动,包括:增添国际关系导论一章,讲述研究国际关系的基础理论知识;各章增加近五年来国际关系发展变化的新情况;根据形势变化重点修改有关章节;最后三章各加一个附录,梳理第三世界的热点问题、联合国维和行动、美国列举的世界恐怖主义组织。同时,对某些章节中过时的内容进行酌改。 -
战后国际关系
《战后国际关系(1945-2010)》已取得良好的社会效益,是考研和专业研究的重要参考书、研究生教材。六十五年来国际风云变幻,国际关系复杂多变。由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顾关福研究员撰写的《战后国际关系(1945-2010)》一书系统地阐述了战后国际关系的发展,是一本名副其实的战后国际关系发展史。二战结束后,两种不同的社会制度并存,进而两大阵营对立、第三世界崛起,直到苏联解体;世界力量结构重新组合,多极化趋势加快发展。《战后国际关系(1945-2010)》沿着这条历史脉络,分析和梳理了六十多年来国际关系几个主要方面的变化,这也就是《战后国际关系(1945-2010)》所分的层次:国际格局、大国关系、地区力量兴起、非传统安全问题和联合国组织。写作的特点是史、论结合,既系统阐述历史,又加强分析研究,从理论和战略的高度来考察战后国际关系发展的主导方面。这次是系统修订后的第三版,是紧跟形势发展和适应读者需求的最新版。 -
战后美国外交史
本书开始动笔于1987年。当时里根政府还有一年即将期满,苏联戈尔巴乔夫提出了大胆的改革方针,美苏关系开始出现新的缓和,国际局势预示教特有重大变化。在这个时候回顾、总结一下美国战后40多年的外交当是很有意义的。 本课题列入“七.五”国家重点项目,当时计划2—3年完稿,大约1991一—1992年可以 出书;由于种种主客观原因未能如期完成,直至1993年初书稿才最后杀青。而在此期间世界局势却发生了举世震惊的剧变,刚好是一个历史时期的结束,本书也就成为一部名副其实的“历史”,可以说是从一种角度叙述的“冷战史”,这是编者所始料不及的。 美国在二战后作为超级大国,其外交涉及全球每一个角落,任何一个地区或国家的风吹草动都或多或少与它有关。因此,这样一部书的规模之宏大、头绪之繁多远超过其他一国的外交史,自不待言。另外,虽是“史”,却又是当代之事,凡关心时事者对许 多事都多少有所了解。本书作为学术性专著理应向读者、特别是专业性读者,提供一些超过常识范围的资料和深层次的行景,使读者对重大事件不但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在有限的篇幅内要做到这一点绝非易事。如果放开写,每一章都可写成一本书。因此在统稿过程中详略颇费斟酌,许多有趣的细节,详尽的分析,只俘商诸作者割爱。即使如此,篇幅已经超过原出版计划,只能分成两册。 本书是史,不是论,主要着眼于把重大事件的来龙去脉叙述清楚。不过不是孤立地就事论事,一般说来,每一件事都力求联系当时的国际国内背景、美国政府内部决策过程、各派意见及其论据,以及其他有关国家的态度等等加以说明。取材尽可能广义, 立论尽可能客观。毋庸讳言,由于美国完备的档案解密制度和大量的出版物,本书绝大多数资料来源干美国文献和书刊。除利用国内能见到的之外,课题组专门派霍世亮到美国收集几个总统图书馆档案及其他原始资料。 同时,为了避免片面性,扩大视角,资中筠还曾到英国和法国查阅英国国家档案馆和法国外交部档案馆的解密档案,并采访一系列英、法政界人物和学者,就有关问题交换意见。当然,当时还没有可能到苏联去查阅档案。赴美之行由美国福特基金会资助,赴英、法之行则属社会科学院与两国的交流项目,得到英国文化协会和法国外交部文化司的协助,特此致谢。 -
国际关系史研究导引
《国际关系史研究导引》旨在为高等院校历史学类、政治学类、法学类本科高年级学生和研究生提供专业引导。全书分“近代外交实践”、“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中国与世界”和“历史与理论”四章,每一章精选名家名作6-9篇,附有导言简要介绍作者的学术地位及所选作品的学术价值;各章所附的“延伸阅读”、“问题与思考”和“研究实践”、将激发读者的研究热情。 -
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的国际关系
《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的国际关系(1919-1939)》为我们讲述了两次世界大战。第一次世界大战持续了四年零三个多月——从1914年7月28日奥匈帝国向塞尔维亚宣战,到1918年11月11日协约国接受了德国的要求而签订停战协定。停战之后,协约国需要五年多的时间去完成全面的和平安排。1919年协约国和参战各国同德国签订了凡尔赛条约(6月28日),同奥地利签订了圣日耳曼条约(9月10日),同保加利亚签订了纳伊条约(11月27日),1920年同匈牙利签订了特里亚农条约(6月2日)。但是直到1923年7月23日,才在洛桑与土耳其签订了最后的和平条约;随着该条约于1924年8月6日生效,和平最终得以在全世界正式重建。与此同时,1921-1922年冬天,与太平洋有利害关系的各国在华盛顿召开会议并缔结了一系列条约,旨在将维持远东的现状建立在坚固的基础之上。或许可以说,所有这些条约,以及由它们派生出来的许多较小的条约和协定,构成了战后的和平安排。在第一次和第二次世界大战之间的年代里,几乎每一件国际性的重大的政治事件,都是这些安排的直接或间接的产物;因此,我们的研究就有必要从4简洁概述这一和平安排的最重要的内容开始。 -
世界历史中的国际体系
《世界历史中的国际体系》阐述了人类如何从分散的采猎群发展成为今天高度一体化的全球性“国际政治经济体”约6万年的历史。它着重描绘了经济的、社会的和军事—政治的国际体系的发展轨迹,以及这些体系和部落、城邦、帝国和现代国家这些人类组织形式之间的相互影响;作者把诸种主流国际关系理论与世界历史视角相结合,对国际体系思想提供了最系统、全面的阐释,并试图以此超越威斯特伐利亚“情结”的束缚,重构国际关系研究的理论体系、由此成为近年来国际学术界的一部扛鼎之作。 《世界历史中的国际体系》可供国际关系学、历史学、社会学、政治学和经济学等专业的高校师生以及研究人员学习参考,也可提供社会读者阅读。 -
简明国际关系史
当代国际关系发展的基本特征是国际关系发生在一个整体、联系和共存的体系内,国家之间存在不同程度的相互依存与竞争的关系。在一定历史条件下,国际格局的演变集中体现了当代国际关系的基本特征。格局是指事物内在的结构和运作状态,国际格局是国际关系的核心问题,是在一定时期内主要国际力量对比、互动、组合而形成的。国际格局的内涵包括三个方面:它是国际舞台几个力量中心形成的相对稳定的结构;它是几个大国或集团之间的某种程度的均势;它形成一定的体系、制度与秩序。 -
冷战时期的美苏关系
国际冷战史的研究很大程度上是建立在包括美国和前苏联等各有关国家大量解密与开放历史档案文献的基础上的,本套书就是在利用这些最新的档案资料作出的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编撰的北京大学国际冷战史专题讲义。本书着重讲述冷战时期美苏之间直接对抗、妥协的情况,涉及的内容有:冷战的机理与概观、两极格局的形成、美国的遏制战略、苏联的对外政策、美苏对第三世界的政策、美苏军备控制与裁军、中美苏三角关系。 本书讲义包括的主要是美国这与苏联之间的关系中的一些重大问题。因为冷战的历史从起源到结束,都主要是美国与苏联两个超大国之间的关系的历史。贯穿所有前述重大问题之始终的,便是美苏两个超级大国的有关政策和它们之间关系的互动。不过,这本讲义力图与其他的论著有所区别,并适应专题教学的需要,其编写的主旨不是一般地叙述冷战中美国与苏联之间关系的演变化历史,也不是一般地分析一些重大的历史事件,当然更不是面面俱到的。它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首先是力图勾画冷战的宏观图景。其次是在宏观图景下,突出强调从冷战兴起到最终结束的过程中,美国与苏联各自的安全战略、对外政策等的形成、主要内容及其发展与演变。 -
战后国际关系史
《战后国际关系史(1945-1995)(套装上下)》既是一部学习和研究战后国际关系史的教材,也是一部专著。在本世纪行将结束,21世纪的曙光依稀可见之际,我们编写了《战后国际关系史》(1945—1995),旨在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指导下,实事求是地分析20世纪下半叶国际关系格局的新变化和新特点,力求准确、科学地揭示这一时期风云变幻、扣人心弦的历史进程。本书在体例上主要按编年系统撰写,共分6编23章,既反映战后国际关系史的连续性,也呈现一定的阶段性。书中依据的材料有很大一部分来自原始文件,特别是二次大战后一些国家陆续公布的解密档案材料,同时我们也利用了国内外公开发表的一些新材料,并参阅了大量中外书刊。为了方便读者,我们在书后附录了1945—1995年苏联、俄罗斯、美国、英国、法国、德国、日本历届政府更迭表、大事年表、外国人名译名对照表和外国地名译名对照表。 -
国际关系史(现代卷)
《国际关系:史现代卷》是普通高等教育“九五”国家级重点教材《国际关系史》三卷本的其中一卷,即现代卷。书中系统地阐明了1917-1945年期间国际关系格局的演变和特点,国际政治舞台上各种力量的消长、分化和重新组合,剖析了主要国家的外交政策和重大国际事件,反映了这一特定时期国际关系复杂、多变的内在规律。全书结构严谨,条理清晰,内容丰富,史料翔实,刻意求新,是一部有特色的高等学校教材。 -
国际关系史
国际关系史第二版(十七世纪中叶-1945年),ISBN:9787503611735,作者:王绳祖 主编 -
近现代国际关系史
《近现代国际关系史》比较系统地阐述了1648-1945年以来近现代国际关系形成和发展的历史,以国际关系体系的演变为线索,把近现代国际关系史的演变划分为威斯特伐里亚体系、维也纳体系、俾斯麦体系、一战前的两极体系和战后的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二战后的雅尔塔体系等几个阶段史论结合,对每个体系的基本内容、本质特征、主要矛盾、大国关系的变化以及国际关系基本力量的分化组合等进行了剖析《近现代国际关系史》的叙述和分析详略得当,结构合理,层次分明,逻辑连贯,在已有的国际关系史研究成果基础上,对国际关系史中的一些理论和现实问题进行了独到的分析和评价。 -
国际关系史(战后卷)
《国际关系史》(战后卷上下)是普通高等教育“九五”国家级重点教材《国际关系史》三卷本中的一卷,即战后卷。书中系统地阐述了1945—2000年期间国际关系格局的新变化和新特点,国际政治舞台上美苏冷战,两大集团的对立和斗争,第三世界的兴起以及美苏两国争夺全球霸权和双方力量对比的消长、变化,并重点剖析了冷战后世界多极化趋势和国际战略格局深刻而巨大的变化。全书结构严谨,线索清晰,内容丰富,史料求真求新,可读性强,是一部有特色的高等学校教材。 -
国际关系史(近代卷)
《国际关系史》(近代卷)(上下)是普通高等教育“九五”国家级重点教材《国际关系史》三卷本中的一卷,即近代卷。书中系统地阐述了1640—1918年期间国际关系发展变化的新现象和新特点,国际政治舞台上资本主义势力的勃兴和封建势力的衰落,各大国为争夺霸权在不同阶段所进行的激烈斗争以及19世纪下半叶西方列强对亚、非、拉的殖民扩张,并重点剖析了帝国主义国家为重新瓜分殖民地而进行的第一次世界大战。全书结构严谨,内容丰富,史料翔实,可读性强,是一部有特色的高等学校教材。 -
国际关系史
本书以国际关系体系与格局的演变为主线,把国际关系的阶段性变化有机地串联起来来,使读者对16世纪以来的国际关系史有一个基本的把握。 -
剑桥美国对外关系史
编辑《剑桥美国对外关系史(上下)》的主旨,乃是让广大读者得以赏阅历史学界顶级学者所奉献的鼎乘之作。第一卷(共和国帝制的创建)由布拉福德·珀金斯教授执笔,他是专攻18世纪末和19世纪初美国外交的杰出史学家,也是活跃于当今外交史学界的老前辈。珀金斯认为,年轻的共和国的对外政策,乃是物质利益、文化和各种民族价值观的产物。通过对宪法和外交的探讨,他梳理出一条能够贯穿于其他各卷的主线:从华盛顿开始,历届总统都始终如一地力图主导政策,而这与制宪会议参加者的意图恰恰是背道而驰的。 他认为,美利坚帝国的崛起,源于对土地和资源的贪婪,而不是对其他民族的统治权。然而,正是这种对其他族裔———土著美国人、墨西哥人以及特别是非洲裔美国人的统治权,导致了内战及其期间的外交———这是本卷作者讨论的最后一个事件。这本杰作,概述了美国崛起为一个国家并奠定了在19世纪成为世界强国之基础的那些岁月。 第二卷(美国人对机会的寻求)的作者沃尔特·拉夫伯,是外交史学家威斯康星学派最令人尊敬的一员。拉夫伯执笔的这一卷,涵盖了19世纪最后1/3时期,并延续到20世纪威廉·霍华德·塔夫脱执政结束的1913年。他探讨了美国经济力量的增长与扩张主义之间的联系,增加了种族主义的主题,特别是用来分析土著美国人和菲律宾人。令人印象至深的是,他反对美国是在追求秩序这种观念。他指出,美国人在国外寻找经济和传教活动的机会,而对他们给其他国家带来的混乱状态毫无顾忌。中国或墨西哥爆发的一次革命,不过是美国人为越来越多的好处付出的代价,特别是这种代价由当地人所付出时,尤为如此。他的另一个不可回避的主题,是运用外交来扩大总统权。 第三卷(美国的全球化进程)始于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夜,终于第二次世界大战,由美国历史学家协会前主席、我们这一代最具创见性的国际关系史学家入江昭执笔。入江昭出生于日本,受教于美国大学,执著于研究权力政治中无处不在的文化冲突与融合,特别是研究美国与东亚国家直面相撞时的境况。入江昭的这一卷,开篇时简略交待了17、18世纪和19世纪不断演变的并由欧洲主导的国际体系。他分析了战争与和平时期的威尔逊主义,以及它是如何运用于亚洲和拉丁美洲的。作者对他所说的20世纪20年代的“文化方面”的讨论,最为突出。入江昭认为,他所写的这个时期构成了“美国的全球化进程”———在这个时期,美国取代欧洲成为世界领袖,并为筹划和维持国际秩序提供了经济和文化资源。 第四卷(苏联强权时期的美国)的许多内容,一如入江昭那样,也集中在美国—东亚关系上。我的朋友迈克尔·韩德将我归入外交史学家“现实主义”学派之列。我那一卷始于第二次世界大战行将落幕之际,终于1991年苏联的消亡。我写到了美国领导人对于战后世界秩序的设想,指出他们越来越意识到苏联对这个设想构成的威胁。“安全困境”的概念,亦即每一方的防御行动看来都是对另一方的威胁,在我对冷战起源的分析中占据着突出地位。我还强调了两种政治制度的重要作用、美国国家强盛而政府软弱的矛盾处境以及斯大林式政权的隐秘性和残忍性。在这一卷中,我指出了战前殖民帝国纷纷崩溃、亚非拉一系列新近独立国家相继出现以及美苏力图迫使它们加入华盛顿和莫斯科各自设计的国际体系所引起的混乱的重要意义。最后,我叙述了德国和日本作为大国的重新崛起、苏联的分崩离析、美国的发展趋势及其在没有对手的情况下在世界事务中的游移不定的方向。 无论各个作者处理其研究对象的方式是多么迥异,这四卷著作均有着许多主题可以遵循。首先,美国矢志不渝地追逐着财富和权势,珀金斯和拉夫伯对此做了生动描述。入江昭展示了美国在历经第一次世界大战而崛起为世界领袖之后是如何运用其财富和权势的,我则探讨了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之后的这一时期美国作为霸权国家的行为以及它对其统治地位面临的威胁所作的反应。 第二个至关重要的主题,是争夺外交政策的控制权。每一位作者都指出了宪法体制所带来的总统与国会之间的紧张关系,以及从1789年至今的各位总统如何力图绕开宪法对其权力的种种限制。 我们都关注着世界舞台上所见的那种美国特性的构成因素。我们考察了美国价值观的演变过程,并将其同美国的国际行为进行了对照。此外,我们对美国的全球行动能力对国内秩序的影响不无顾虑,对托马斯·杰斐逊的那个正直而有德行的共和国构想已遭遗忘忧心忡忡,这些对美国人以及美国人宣称“注定领导”的世界来说,都是不祥之兆。 -
现当代国际关系史
本书是一部在广度、深度和简约度上皆超越“常规”的现当代国际关系史论著兼教科书。它基于对大约500年里现当代国际关系的基本方面、演化脉流和内在机理的深切理解,在大致隐含的、首先是关于国际体系与其要素和演进动能的国际关系理论性思考襄助下,浓缩地展示现当代国际关系的巨型历史图景,尤其侧重于20世纪全球性国际政治的多维度复杂画面,同时揭示和阐释其中的动态机理和深层逻辑。 本书以富含哲理和技能地论说思想方法和研究方法开篇,继之以主题集中、表述简约和内涵深邃地阐述16世纪初至19世纪初的现代国际权势斗争和现代国际体系演变。在多维度地揭示和说明19世纪孕育的20世纪基本趋势之后,本书分别以传统中心的衰落和侧翼大国的兴盛、超级强国的对抗和竞争、超级强国以外的主要新力量、大众政治/新技术/新国际规范为四大分支性主题,阐述和论说20世纪全球性国际政治的历史。全书以论说当今和未来世界政治的基本问题与现时代主要特征框架内的中国崛起结尾,而近乎每页都附的脚注展示了在研习现当代国际关系史方面可资利用的大量文献,包括多种精粹的经典文献。 -
国际关系史
本书为国家精品课程教材,也是北京大学精品课程教材。 这是一本简明而实用的国际关系史教科书,它记载了自17世纪中期以来的整个国际关系史,涉及了国际关系史上的几乎所有重大事件。编写者匠心独具,巧妙地把对历史的陈述与对历史的评价结合起来,同时又把学习国际关系史的方法融入进去,突出了重要的历史事件和问题。全书读来线索清晰、陈述分明、重点突出、措辞简练,堪为学习国际关系史的优秀教材。 本书适合作为国际政治(国际关系)、外交学、国际法专业大学本科教材,也适合高校文科学生选作通识课教材和读物。 -
冷战与革命
《冷战与革命》介绍了:冷战是几乎涵盖了整个20世纪下半叶的重大历史事件。关于冷战国际关系史的研究,是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际学术界的热门课题。这种局面的出现,有着深广的历史背景:一方面,冷战的结束拉开了研究者与研究对象之间的距离,使得学者们有可能打破冷战环境和思维定势的束缚,从一种“后冷战”的历史高度出发,对于冷战历史发展的全过程进行系统的研究;另一方面,随着80年代后中国伴随改革开放而对有关历史档案资料的逐步开放,以及苏联解体后俄国和东欧前社会主义国家的档案解密,学者们得以第一次获得了通过“多边档案研究”的方式,对冷战时代的国际关系进行更为全面的探讨。所有这一切,导致了被美国著名历史学家约翰。路易斯.盖迪斯(John Lewis Gaddis)称之为“冷战史新研究”(Zhe New Cold Way History)的一种新的国际学术潮流的兴起。挪威学者文安立(OddAm.Westad)于1993年出版的《冷战与革命——苏美冲突与中国内战的起源》一书,就是在这种背景下产生的一本在国际上受人注目、引起很大反响的专著。
热门标签
下载排行榜
- 1 梦的解析:最佳译本
- 2 李鸿章全传
- 3 淡定的智慧
- 4 心理操控术
- 5 哈佛口才课
- 6 俗世奇人
- 7 日瓦戈医生
- 8 笑死你的逻辑学
- 9 历史老师没教过的历史
- 10 1分钟和陌生人成为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