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标签:吴国盛

  • 什么是科学

    作者:吴国盛

    本书直面现今国人科学概念的误区,即要么把科学等同于技术,等同于促进生产力发展的工具,要么把科学看成一种普遍存在的人类智力成就。作者指出:科学成为推动历史发展的强大动力只是十九世纪以后的现象,科学根源于希腊人对于自由人性的追求,因而是一种十分罕见的文化现象。现代科学起源于 希腊科学的复兴以及基督教内在的思想运动,对力量的追求、对自然的控制和征服成为现代科学的主导动机。在数理实验科学的意义上,中国古代并无科学。在博物学的意义上,中国古代有独特且强大的科学传统。
  • 科学的历程

    作者:吴国盛

    本书将思想史与社会史熔于一炉,系统疏理了世界科学技术史,其间渗透了编史观念和科学观念的全新理解。它们在自然观、方法论上表现出各自的特色;还指出,近代自然科学亦有两种传统,一是数理实验科学传统,一是历史博物科学传统,这两种传统是西方文化中“空间性思维”与“时间性思维”方式在自然科学领域的体现。该书资料充分、内容可靠,并配有大量珍贵图片,不仅可供青年学生和一般对科学发展史感兴趣的读者欣赏,而且可供教师、科研人员、科学史家和科普工作者参考。
  • 科学二十讲

    作者:吴国盛 编

    《科学二十讲》主要内容:从西方智慧的发源地,朝气蓬勃的文艺复兴之都,百科全书般的智慧“沙龙”,到“重经验,贬先验”的英伦传统,高度思辨性的德国,实用主义传统在继续的美国;从人文科学到自然科学,这些哲学家、数学家、艺术家,乃是西方广义或者狭义科学传统的缔造者,或者是科学传统的批判者和反思者。让西方思想家来讲述可谓“科学”,正本清源,揭示西方科学的真相,纠正中国人心目中的“科学”形象。
  • 反思科学

    作者:吴国盛

    为什么要讲这和以一个题目呢?原因是今天科学很重要,在我们的社会生活中发挥非常重要的作用,可是我们对科学的理解却未必很深入、很恰当。我们常听到说科学是第一生产力,这话当然是对的,没有错,但如果把科学只是理解成生产力就不对了。科学不仅仅有用处,能够为我们带来物质财富,带来高效率的生活,而且首先是一种精神。虽说我们这几年也有不少人在谈科学精神,但究竟什么是科学精神,我认为这个问题学术界也好,大众传媒也好,都没有讲情楚。
  • 技术哲学讲演录

    作者:吴国盛

    《技术哲学讲演录》讲述了:2007-2008年间,作者在东南大学等地的讲堂上以技术哲学为主题做了多次讲演,《技术哲学讲演录》是其中七次讲演的录音整理稿结集。在这些“当场发生”的哲学运思中,作者试图把技术阐释成人的存在方式或“存在论差异”,阐释成人类文明活跃而又实际的构成要素,从而构建一种非本质主义的技术存在论框架。在这种新的技术存在论框架下,技术中性论、技术乐观主义和技术悲观主义受到了批判,技术与人性的自我构造、技术之中渗透着的政治要素以及现代技术与现代科学的关系,则得到了新鲜而生动的说明。 目录 技术的人文本质 什么是技术 对现代技术的一种理解 问答 技术与人性 生物本能贫乏论 心理能量冗余论 技术的三个类别 问答 技术与政治 技术有政治吗 技术的政治批判 三种技术观 技术与哲学 技术哲学的历史性缺席 技术哲学的兴起 技术作为存在论差异 问答 技术作为存在论差异 准备性的说明 技术作为存在论差异 问答 什么是科学 希腊理性科学 现代求力科学 近代科学的形而上学基础 近代科学产生的基督教背景 世界的图景化
  • 技术哲学经典读本

    作者:吴国盛 编

    《技术哲学经典读本》绘制了当代技术哲学的知识地图,按照“社会一政治批判传统”、“哲学一现象学批判传统”、“工程一分析传统”和“人类学一文化批判传统”四个谱系,选取技术哲学经典名作25篇。置于开头的长篇文字“技术哲学历史概述”,则是一篇全面系统的技术哲学学科导论。
  • 希腊空间概念

    作者:吴国盛

    新版序 人大出版社决定对改革开放三十年的人文学术进行检阅,推出“当代中国人文大系”,拙著忝列其中,不胜荣幸。 《希腊空间概念的发展》写于1991年,1994年由四川教育出版社出版,本次再版,标题略做了简化,成为《希腊空间概念》。这本小书是我本人学术成长道路上的一块里程碑。80年代,我作为一个对时代精神非常敏感的热血青年,积极参与当时的思想解放运动,在打破旧的观念框架,呼唤新的思想视野方面,写了不少文字,但这些文字从今天的眼光看,激情有余,学术含量不足。90年代,回归学术成为共识,我自己也从当时仍然很火的“科学与哲学论争”中退出,寻找科学思想史研究的新天地。90年代的最初几年,我主持编译了《科学思想史指南》(亦由四川教育出版社于1994年出版),同时写作了这部小书。 对于立志追求科学之真相的人来说,希腊是最终的归宿。我当时对宇宙、时间、空间等自然科学的基本概念有兴趣,而且为柯瓦雷的科学革命论所深深吸引。柯瓦雷把近代科学革命归结为两大思想主题,一是宇宙(cosmos)的解体,一是空间的几何化,这启发我去研究希腊人的空间概念。通过阅读希腊哲学家的原著和当代西方哲学史家和科学史家的研究性著作,使我大吃一惊,原来希腊人并没有近代意义上的背景化和几何化的空间概念。我还注意到,在中国学术界,似乎并没有人意识到这件事情。在我写作本书的时候,已经有不少中文著作和论文研究时间和空间概念的历史,而且通常都会提到希腊,但他们显然都没有意识到希腊空间概念与近代空间概念的根本区别,在他们的笔下,时间和空间仿佛是哲学史上一些永恒的范畴。其实我们知道,由于经历了近代科学革命,希腊-中世纪的范畴表被重新进行了筛选和组合,原本重要的范畴变得不重要,原本相对次要的范畴(比如时间和空间)成了最为基本的范畴,搞清楚这个转变是如何发生的,是理解近代思想、理解现代性的关键。本书为深入探讨这个话题做了一点准备。 时间过去了快二十年。这本小书由于主题专门、篇幅不大、发行量小,似乎不像我的其它著作那样有比较大一些的影响,但它却是我最为珍爱的著作。感谢策划编辑李艳辉博士独具慧眼,使这本科学思想史方面的处女之作得以再版。感谢责任编辑胡明峰博士的精心审读。除个别字词和标点符号方面的改动外,正文仍保持原貌。按照丛书的统一体例,正文之后补充了后来发表的几篇相关论文做为附录,供读者参考。是为序。
  • 科学的历程

    作者:吴国盛

    《科学的历程》一书以通俗的语言和大量的文献图片,系统地梳理了世界科学技术史。以东方文明和科学技术对人类进步的影响为开端,详细讲述了西方文明和科学的发展与成就,让读者更加清晰地看到人类文明在宇宙演化长河中所处的位置。 该书的特别之处在于,贯穿着科学家的生平以及其科学成果发现的过程,使读者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非专业读者可以通过此书对科学理论及其演变过程有一个大概的了解;它还能宏观地揭示科学作为一种社会活动的发展规律,具体地展现科学技术作为推动历史的杠杆的巨大作用。不仅对于公众,对于科技工作者和管理工作者,学习科技史也是十分有益的。
  • 现代化之忧思

    作者:吴国盛

    《据几曾看》是葛康俞先生四十年代在四川江津撰写的著作,九万余字,著录古代书画一百九十九件。先生既精于绘事,亦深具文史修养,故立论切实,行文典雅,或辩析源流,或印证技法,或阐发画理,多具卓见,又以工楷腾写,精微超妙,殊为难得。本书由郑超麟,王世襄,范用,吴孟明诸位先生鼎力推介,葛季曾先生提供珍贵资料。书中附录作者的有关文章,系范用先生托友人辗转收集得来,王世先生不辞辛劳,亲笔善写读后记,吴孟明先生楷
  • 科学的历程

    作者:吴国盛

    这本书把自然科学的诞生与发展放在人类文明史的长河中描述,又把人类文明的产生作为宇宙演化的一部分来阐述,有助于读者弄清自然科学在人类文明中的位置,以及人类文明在宇宙发展中的位置,从而加深读者对自然科学史的了解。 《科学的历程》以西方文明和科学的发展为主线,同时讲述了东方文明和科学技术对人类进步的重大贡献。书中对埃及、苏美尔、印度和中国四大古代文明做了简明清晰的描述,继而用较大的篇幅详尽地描述了希腊文明,描述了自然科学和数学在古希腊的蓬勃发展。 书中描述了人类的宇宙观如何从毕达哥拉斯的“中心火”模型,演化到地心说,再演化到日心说的发展。还详细地描述了我们中国人了解不多的、古代西方的一朵灿烂的文明之花―――亚历山大科学院的成就。这座诞生于公元前200多年(相当于我国秦汉时期)的学术中心拥有动物园、植物园、演讲厅和藏书70多万卷的图书馆。国王还为科研工作者设立了科研基金。在那里工作的欧几里德创立了几何学,在那里成长起来的阿基米德发现了杠杆定律和浮力定律。这所科学院最令人惊讶的成就是造出了蒸汽机。后来,亚历山大科学院毁于兵火,稍微复兴后又遭到宗教迷信势力的多次打击,最终消失在封建社会的黑暗之中。 这本科学史还描述了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如何经阿拉伯人和蒙古人传入西方,又如何为文艺复兴和科学的重新繁荣做出重大贡献。 书中描述了哥白尼、布鲁诺、伽利略、开普勒等人对科学发展的贡献,以及宗教迷信势力对他们的打击和迫害。书中还描述了英国工业革命和法国大革命对科学发展的巨大影响。 正是在革命的推动下,出现了现代的科学协会和科学院,促进了力学、热学、化学和电磁学的发展,促进了蒸汽机的改进和推广使用。这其中包含许多鲜为人知的悲喜剧故事。 《科学的历程》描述了相对论和量子论的诞生与发展,描述了原子弹的制造、卫星火箭和登月飞行。 此书不仅包括物理学的发展史,也包括化学、生物学和其它自然科学的发展史,是一本较全面的科学史著作。 通常科学史的著作比较枯燥,不讲述科学发现的生动细节。这本书的难能可贵之处是在讲述严肃的历史发展的同时,没有扔掉科学发展的那些生动活泼的细节,使得该书有更大的可读性和趣味性。阅读这本书,有助于年轻人树立科学的人生观和宇宙观,有助于他们了解科学进步的曲折艰难,以及宗教迷信对科学发展和人类进步的阻碍,有助于科学知识的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