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标签:科普

  • Big Questions from Little People

    作者:Gemma Elwin Harris

  • 我们为什么不长尾巴?

    作者:方舟子

    萤火虫在浪漫的萤火背后,隐藏着哪些残酷却又如此奇妙的秘密?啄木鸟啄木的频率达到每秒20次,每次撞击相当于以每小时25千米的速度撞墙,而啄木鸟为什么不会得脑震荡?南极有着非常适合北极熊生存的条件,但是为什么南极没有熊?蜜蜂的舞蹈能够传达的信息数量大约10亿条,在所有动物信息传播系统中,仅次于人类语言,蜜蜂是如何报信的?为了讨好对方,雄舞虻会为它的梦中情人送什么结婚礼物? 科学是美丽的!有什么童话会比生物的发育更美妙,有什么神话会比生物的进化更神奇,有什么史诗会比宇宙的演化更宏伟呢?《我们为什么不长尾巴——方舟子带你走近科学》由科普作家方舟子通过文笔生动的90篇科普美文,为你介绍奇妙的自然现象、有趣的科学发现和鲜为人知的科学史趣闻轶事,向你展示科学原本的魅力。 《我们为什么不长尾巴——方舟子带你走近科学》中的这些科普文章许多被编入各类教材。一些青少年读者受其影响走上科学研究的道路。
  • 博物人生

    作者:刘华杰

    本书从博物的角度阐释了中国古代“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的教育思想,介绍了普林尼、格斯纳、怀特、卢梭等开创的西式博物学。本书还结合草木这一切入点,通俗示例了公众如何参与博物学,如何使自己的日常生活更充实、更快乐。 中国古代的学问基本上处在博物层面,它虽然没有数理科学深刻,但适应本地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是一笔优秀的遗产,我们可以也应当继承它们。过去科学传播比较重视数理科学,而不大介绍竺可桢、林奈、布丰、法布尔、威尔逊。其实,博物类科学门槛相对很低,与百姓日常生活关系密切,值得优先传播。
  • Internal Time

    作者:Till Roenneberg

    Early birds and night owls are born, not made. Sleep patterns may be the most obvious manifestation of the highly individualized biological clocks we inherit, but these clocks also regulate bodily functions from digestion to hormone levels to cognition. Living at odds with our internal timepieces, Till Roenneberg shows, can make us chronically sleep deprived and more likely to smoke, gain weight, feel depressed, fall ill, and fail geometry. By understanding and respecting our internal time, we can live better. "Internal Time" combines storytelling with accessible science tutorials to explain how our internal clocks work - for example, why morning classes are so unpopular and why "lazy" adolescents are wise to avoid them. We learn why the constant twilight of our largely indoor lives makes us dependent on alarm clocks and tired, and why social demands and work schedules lead to a social jet lag that compromises our daily functioning. Many of the factors that make us early or late "chronotypes" are beyond our control, but that doesn't make us powerless. Roenneberg recommends that the best way to sync our internal time with our external environment and feel better is to get more sunlight. Such simple steps as cycling to work and eating breakfast outside may be the tickets to a good night's sleep, better overall health, and less grouchiness in the morning.
  • 想象中的世界

    作者:(美)戴森

    本书是“哈佛科普译丛”之一。 本书是关于一个非凡女子的故事。这位女子把医学研究和写诗这两种才能结合起来。琼·古德费尔德的书与我的这本书除书名相似外毫无共同之处。
  • 嗑:做一只会吃的松鼠

    作者:陈莹婷

    一书在手,从花到果,吃透坚果! 小到一粒松子,大到一颗椰子,坚果家族人才济济,在品尝它们的时候,你有没有想到过这些问题:夏威夷果产地是夏威夷吗?杏仁真的可以用来自杀吗?松子是松树的果实还是种子? 关于坚果,你或许不像自己想象中那么会吃,快来跟植物学家一起从植物学的角度重新认识下它们吧,做一只会吃的松鼠,发现另一个世界! 《嗑:做一只会吃的松鼠》不仅讲了核桃、腰果、巴旦木、夏威夷果、松子、榛子、栗子等15种大众常见常吃的坚果(核果),从植物学的角度追寻这些坚果的来历、分类、轶事趣闻及食用指南,是坚果控不得不看的一本食用指南。
  • 八卦医学史:不生病,历史也会不一样

    作者:烧伤超人阿宝(宁方刚)

    埃及艳后的死跟毒蛇无关,而是未能继续“克夫”; 打败拿破仑的除了俄军和严冬,还有斑疹伤寒; 维多利亚女王携带的血友病基因改变了俄国的历史; 终结第一次世界大战的,除了枪炮,还有西班牙流感; 吴佩孚不是被日本人谋杀,而是死于一种牙科并发症; …… 新浪微博红人 @烧伤超人阿宝 从医学角度,犀利晓畅地解读了一系列中外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及文学作品人物,在浩瀚的历史中探求真相,在香艳的八卦中普及医学知识。即使你是饱读诗书、满腹经纶的文史爱好者,在你熟悉的文史领域里,有着你所不知道的、与疾病有关的历史。可能,这些医生都不一定知道。书中所写看似一些趣味盎然的小故事,实则处处流淌着医者的人文情怀。
  • 西医的故事

    作者:[法] 阿克塞尔·凯恩,[法] 帕特里克

    讲西医故事,观生命历程。没有历史纪年式的简单堆砌,温情讲述穿越岁月的西医故事。 西医视域下的人类身体到精神世界的全方位呈现。 图文并茂。精选权威版本插图,还原时代语境,详解图片含义,鲜活呈现历史上的西医传奇故事。 作为一代经典的它并非高冷。走下神坛,让生命有温度。 三位享誉世界的科学家,和一位艺术史家,为我们讲述西医从神话发展到科学的故事。辅以近两百幅精美图片,医学不再以冷峻艰涩的面目示人。本书穿插了许多有趣的主题单元,如“相面术是不是科学?”“解剖插图小史”“活死人:中世纪的麻风病人”“天才与病态之间:忧郁症”等,以图文并茂的方式解读我们熟知的医学现象。 内容简介:本书由三位当代法国医学界泰斗(帕特里克·贝什、让·克洛德·阿梅森、阿克塞尔·凯恩)倾情著述。他们考察了所有可以找到的医学文献,从古代到现代,从国家联合医学图书馆到私人图书收藏家,与法国著名史学家伊万·布洛哈尔一起,引领读者共同探究和思索西方医学的发展历史。 本书通过对四大主题(人类的身体、无形的生命世界、微观世界、内在精神世界)的探索,展现西方医学思想发展演变、医学大师们的艰苦摸索和西方医学领域一点一滴的进步。
  • 生命八卦

    作者:袁越

    "男人为什么长乳头?血为什么总是热的?关节炎与天气有什么关联?减肥为什么那么难?乳腺癌是传染病吗?抑郁症到底该如何治疗?作者袁越接受过系统的生命科学训练,重实证、重逻辑、重量化分析,以人体生命科学为核心,从“人这种动物”、“生命的实验”、“健康的忠告”、“看基因下菜碟”、“医海钩沉”五个板块出发,用风趣又不失严谨地方式传递科学新知。 “顾准说过,中国人太聪明,常常追求顿悟式的大智慧,像王阳明那样,对着竹子“格物致知”,格了七天七夜,什么也没格出来,大病一场。土老师写这些关于生命的八卦,不追求什么微言大义,不会动不动就直奔人类的终极智慧而去——我看对他来说,也没什么那样的智慧存在。他只是老老实实地好奇,想了解一事一物,所以不带前提地寻找证据,往往颠覆我自以为是的常识和经验。”——柴静"
  • 聪明在于勤奋天才在于积累(华罗庚专辑)

    作者:华罗庚

    《聪明在于勤奋天才在于积累:数学大师华罗庚谈怎样学好数学》为“华罗庚专辑”之一。书中,华罗庚结合自己自学成才和教书育人的亲身经历、经验,总结出一系列可供青少年借鉴的读书学习的好经验好方法。
  • 亚原子粒子的发现

    作者:斯蒂芬·温伯格

    在本书中,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斯蒂芬·温伯格讲述了一个关于发现原子结构的引人入胜的故事,展示了亚原子粒子的发现历史与当今物理学前沿工作之间的联系。本书以亚原子粒子,包括电子、质子和中子等的发现为主线,遵循历史的轮廓,让读者直接进入20世纪物理学的一系列关键的专题,内容详尽,资料丰富。
  • 我们住在皮肤里

    作者:萧春雷

    认识你自己,着先是认识你的身体,认识你身体的各部分细节.同宇宙一样,我们身体的许多块碎片,都有自己的名字,能够被单独辨认。它们有自己的起源、历史、传说和风俗,在千万年的历史中,积蓄起丰厚的意味。这是本关于人类身体的文化和智慧的书。   翻翻全书,回顾历史,即使是轻舞漫谈的故事,也经常穿插着沉痛、牺牲,人类在原始森林里站起来,直立行走到如今的文明社会,整个身躯都参与了环境的争斗、经历了成长蜕变的巨痛。
  • 卧底经济学

    作者:蒂姆·哈福德

    为什么咖啡店都设在街道一角?为什么同一家超市,有人觉得哗众取宠有人觉得物超所值?为什么老买不到一处位置好价钱便宜的好房子?交通拥堵的背后有什么经济原因?……为什么富裕的国家与贫穷的国家差距如此之大?   作为经济学家版的“万变之宗”,这部迷人的著作为你一一解惑。本书就是要帮助你像一位经济学家那样看世界,它不会告诉你有关汇率或商业周期的专业问题,但会帮你解开日常生活之谜。书中既会关注大问题,如星巴克为什么会赚个盆满钵满,也会关注小问题,如你怎样在超市里淘到价廉物美的货品。   本书从头到尾都是一种侦探式的工作,但会教给你如何运用经济学家的各种调查工具,理解和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问题。作者指出:日常生活不过是谈判中的复杂博弈,体力的角逐和智力的较量。希望看完本书之后,你能成为一位更精明的消费者,能够看清楚种种现实背后的真相。
  • 寻虫记

    作者:虞国跃

    昆虫是生生不息的自然界中重要的一员,昆虫本身就蕴藏了无穷尽的奥秘.但我们至今对不少昆虫还有着莫大的误会。本书应用通俗易懂、深入浅出的笔法使昆虫的众生相跃然于纸上,带您进入神奇的昆虫世界,让您对它们有更客观的了解!本书介绍了昆虫的基本情况及赏虫要点,在春、夏、秋、冬不同季节中各有什么昆虫可以观察、欣赏和拍摄,以及去哪里观察、怎样观察、观察些什么等,图文并茂,趣味横生! 您知道不同季节出现的各种昆虫的名称和它们隐秘的生活吗?您知道一年四季在哪里可找到哪些昆虫吗?一种昆虫如何得判断它是益虫还是害虫?您知道不同种类的昆虫之间也协周互作,互惠互利吗?植物死掉了,罪魁祸首真的是害虫还是另有其他人为原因?您了解蝴蝶颜色的奥秘吗?您见过有“文化”的昆虫吗?它竟背有“北大”的标志?您知道有多少昆虫列入了人类的菜谱?翻开本书,这些问题的答案将一一为您呈现。
  • 生命八卦

    作者:袁越

    《生命八卦:在万物内部旅行》涉及生物学、医学、生命科学以及环境科学的热点话题。分为“治病的学问”、“神奇的人体”、“健康小贴士”、“人与环境”、“神奇的生命”等几个部分。在一些貌似胡思乱想无厘头的问题背后,却有着严肃而专业的探讨。袁越融合世界权威科学杂志发布的最新信息,将这些科学新知,以有趣的面貌、常识性的讲述,风趣而不失严谨地传递给读者。
  • 神似祖先

    作者:郑也夫

    《神似祖先》内容简介:“神似祖先”,是近年来我不断鼓吹的一套思想中的关键词。其隐含的主语不是身体,而是行为。就身体而言,没有疑问,我们绝对的形似祖先。因为在进化的长河中,夏商周时代的先人与我们的距离尚且太近,遑论元明清。祖先的身体是穿越了自然选择之剪刀的适者。因此我们在行为上唯有相似祖先才能获得健康的身心。而生存方式是不可逆的,行为上的形似是不可能的,因此,应该和可以追求的唯有神似,比如狩猎已成往事,跑步却适宜今时。 时下,全球范围内,生物学家的作品正以浩大之势冲击着思想界、读书界,与此伴随,国外社会科学家已从对生物学思想的学习、消化,迈向融合、创新。近年来,这两类作品都被大批量地引入汉语读书界,但是我们的社会科学家对此却表现出不可思议的麻木,《神似祖先》终于打破了这种沉默。 《神似祖先》运用生物学的观点讨论了生物(尤其是人)的行为机制和行为方式,为人类学和社会学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内容包括:自然选择,性选择与炫耀,利己与利他,交换的进化,有性繁殖和婚配制度,美感,语言是本能,遗传与环境,驯化与文明,等等。
  • 微观世界的博弈

    作者:[美]安妮·马克苏拉克

    中科院微生物资源前期开发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中国微生物学会秘书长 东秀珠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感染和临床微生物科主任 曹彬 联合推荐 这是一场见识细菌对人类生存益处的旋风式旅行,给你强烈的现实感,从细菌的角度,纵览人类文明历程。 这本轻松友善的微生物学的入门书,是一本值得收藏的前沿科普图书。书中详细讲述了细菌的生物特征、人类对细菌的认识和研究、细菌与人类文化和产业的发展等有趣的知识和历史掌故,既有生物 学知识深入浅出的介绍与讲解,又有人类社会文化的扩展与延伸,内容丰富、涉猎广泛,阅读起来轻松愉快。一个个人类与细菌间的合作故事,定会让你对细菌的认识有所改观。 细菌,结构简洁朴素和功能复杂完美的结合,是新闻里的常客。通常在人类眼中,细菌就是敌人,细菌传播带来疾病的爆发。人类很少赋予这种微小生物该有的尊重。作者马克苏拉克博士反驳了这种观点,不管是好的、坏的,还是凶猛可怕的细菌,都在人类历史和日常生活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了解了地球上种类繁多的细菌后,你就能把对它们的恐惧放到一旁,转而欣赏这些微生物的重要贡献了。 细菌,维持我们的生活,供应我们的食物,调节我们的生物圈,化学品、抗生素和照射都不曾成功消灭它们。细菌介入地表所有的生物反应,且不断发挥这项功能,是工业生产的重要组成,是人类进步的基础,更是地球的驱动力量。没了细菌,我们一天都过不下去。 专家推荐: 细菌与人类息息相关,仅人体中的细菌就是人体细胞的十倍之多。细菌是地球上古老的生命形式,它们的代谢活动促进了地球上高等生物的诞生。形形色色的细菌伴随人类历史的发展,有的是人类的朋友,提供营养物质、抗生素、维持健康的生态环境等;有的是人类的敌人,导致传染病大流行。 这是一部不可多得的科普读物,是公众了解与人类共同生活的、不同类型细菌的习性和特征,以便取其利、避其害的入门读本。 ——东秀珠 中国科学院微生物所研究员,微生物资源前期开发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微生物所副所长,中国微生物学会秘书长 作为一名与病原细菌打交道的临床医生,挽救病人的生命、战胜病原细菌是我的天职。我从来没有站在细菌的角度考虑过问题,从来没有象尊重我们的朋友一样尊重过细菌。感谢这本独树一帜、妙趣横生的书。作为地球的一个物种,人类有权利生活在这个星球上,细菌则更有权利,整个人类的发展史都和细菌有千丝万缕的联系。人类永远不可能战胜细菌,为了人类更好生存,向细菌学习,与细菌和平共处。 ——曹彬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感染和临床微生物科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
  • 爱在西元前

    作者:梦亦非

    《爱在西元前》以诙谐的口气、天马行空般的想象描写了98种真或乌有的动物。作者梦亦非生于黔南的一个山村,那是世界上不多见的无人捕杀蝴蝶的地方。那里的人对蝴蝶的这种爱护当然不是出自环保意识,而是巫术想法。因为他们相信,谁捉过蝴蝶,谁的鼻子就会变成扁鼻子。在他们看来,蝴蝶不单单是一种非常有毒的昆虫,简直就是翩翩游荡的鬼魂。 作者梦亦非如同一个生物学家,旁征博引,涉笔成趣,将历史掌故、民间传说、网络游戏、男欢女爱武侠风云和相关的动物知识熔于一炉,读来让人会心、捧腹。这是一本让读者在笑声中长见闻的动物故事集锦,可以置之床榻、也可以置之马桶侧边,总之,无论你行走坐卧,均可从任何一页起始,随意翻阅《爱在西元前》。对于青少年或童心未泯的成年人来说,《爱在西元前》的出版无异于福音。
  • 方舟子自选集

    作者:方舟子

    《方舟子自选集》精选了著名学者、科普作家方舟子的科普与人文作品180余篇,分为科学、生命、健康、科学史、历史、诗歌、散文、杂文几部分,全面反映了作者长达30年的写作生涯,诠释了作者“脑中有科学,心中有道义”的人生理念。
  • 作者:约翰.内皮尔,塔特尔

    “普林斯顿科学文库”之一。本书由现代灵长类学的奠基人内皮尔于1980年著成,作者于1987年去世后由塔特尔教授加以修订,收入“普林斯顿科学文库”。本书的译者是我国著名考古学家贾兰坡先生的高足陈淳。该书经诸位名家之手,堪称上乘。虽说出自专家,但内容却非常奇特精彩、引人入胜。全书以一种喜闻乐见的形式把手的解剖、功能、演化以及工具的使用和制造、手性、手势和指纹等手的方方面面展现在广大读者面前,给人以知识和启迪。从中可以看出,手是人类和动物的重要区别之一,体现了人类的某种本质。 本书内容丰富,图文并茂,文笔生动流畅,融科学性,理论性,知识性及可读性于一体,既可供专业人士参阅,同时亦便于社会公众欣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