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标签:科普

  • 学术研究,你的成功之道

    作者:凌晓峰,杨强

    《学术研究,你的成功之道》讲述你有过成为科学家的梦想吗?想走进科学家的生活一探究竟吗?想知道科学研究究竟隐藏着怎样的神秘吗?刚刚开始学术研究的你,想知道如何挖掘好的研究课题及想法吗?有了课题和想法之后,下一步的研究又该如何展开呢?对于那些发表在顶级期刊和会议的文章,总觉得人家写得如行云流水,轮到自己写文章时纵有思路万千,却下笔无神。想知道如何将新的想法和研究结果有条理地组织在一起并撰写成高质量论文的秘密吗?如果你是一名年轻的导师,角色的突然转变让你还有些无从应对吗?那么,如何高效地指导学生,让他们快速在研究领域找到自己的立足点呢?对于这一连串的问号,你将会在《学术研究,你的成功之道》中找到答案。
  • 永生的海拉

    作者:丽贝卡·思科鲁特

    她叫海瑞塔•拉克斯,科学家们都叫她“海拉”。她是黑人,美国南方的贫穷烟农。她死于子宫癌,肿瘤细胞被医生取走,成为医学史上最早经人工培养而“永生不死”的细胞。但是她和家人却毫不知情。 美国科普作家瑞贝卡•思科鲁特耗时十年挖掘这段精彩的历史,记述拉克斯一家从震惊、愤怒到骄傲的动人历程,也揭开人体实验的黑暗过去、探讨医学伦理以及身体组织所有权的法律问题,所涉及的种族和信仰问题也动人心魄。本书情感触动人心、格局宏伟、细腻捕捉科学发现的高潮迭起,以及对人类的深邃影响。
  • 核电员工最后遗言

    作者:[日]平井宪夫

    我不是反核运动家。这二十年来,我一直在核电厂工作。我遭受了一百次以上的体内辐射污染,得了癌症。我曾经畏惧死亡,但母亲鼓励我,没有比死更可怕的事情。因此,我决定在死前站出来,把我知道的真相公诸于世。只想在这里告诉大家:所谓的核电厂,就是这么一回事! (本书每销售一册,将有人民币一元被捐出,用于“让福岛学童免遭辐射污染”之安置计划。) 日本政府不敢说、电力公司极力隐瞒的核电秘密: ■核电设施必须启用临时包工、门外汉打工族维修: 大家都会错意了,以为核电厂是多么高科技的先端产物。核电不像各位想得这么高级。核电工人有百分之九十五以上都是门外汉——他们大都是渔夫或农民,在工作闲暇的冬季来核电厂打工。 ■污染大海。放射线养出来的鱼能吃吗? 日本核电厂保养结束后,几十吨的放射性废水会被直接排入大海……把核废料桶运到船上、丢进千叶外海。这些铁桶应不到一年就会锈蚀。核废料不知道变怎样了?附近的鱼不知道会变怎样? ■核电厂工人的超量辐射曝露: 我们会要求工人一口气曝晒三个礼拜到一个月的量,以顺利完成工作,根本没料到这会造成白血病或癌症。核电工人总是对安全自信满满,就算身体变差,也不认为与核电有关,因为他们从不知道放射能的真正恐怖。 ■永远不会醒的恶梦:无法废炉、无法拆除 只要插入核燃料棒运转过一次,核电厂就会变成大型放射性物体。日本有许多超过三十年的老旧核电厂,政府不知道处理方式,只好任其继续运转下去。日本政府预计在六所村埋三百万桶核废料、管理三百年。但是三百年后这些铁桶会变怎样?三百年后管理这些废弃物的业者还存在吗?
  • 老虎机与破试管

    作者:S·E·卢瑞亚

    卢瑞亚是发现细菌可以自然突变的人,发现的机缘是因为他观察到“老虎机”的中奖中央委员率,从此开启了细菌遗传学的大门。卢瑞亚也是DNA限制/修饰现象的发现者,发现的机缘是由于他打破了试管,自此,打开了通往基因重组领域的关卡。这两项成就,是分子生物学进展上的重要里程碑。1969年卢瑞亚获得了诺贝尔生物医学奖。 在这本风格独特的自传里,卢瑞亚以感性的笔调,回顾一生的合驼波折,回忆科学生涯的三个不同阶段(登顶、踏上巅峰、走上另一道缓坡),回首自己的科学理念,谈大学教育和师生关系,优游于视觉艺术,文学的体验,还有热衷参与政治活动(反越战,反核弹试爆、参与美国总统大选的助选工作)的经历,并诚实剖析了自己的感情世界。
  • PCR传奇

    作者:保罗・拉比诺

    本书依据大量第一手文献和访谈材料,生动揭示了当代重大生物技术发明PCR的动人内幕,深入考察了PCR从理论概念孕育到实用工具开发的曲折历程,充分展现了西特斯公司科学家在20世纪80年代挑战学院科学体制,造就高风险、高回报的风险资本环境的开拓创新精神。本书尤其传神地再现了1993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穆利斯“发明”PCR的富有传奇色彩的“历险记”,探讨了生物技术产业发展的科学、技术、文化、社会、经济、政治、法律诸多因素,是一本不可多得的科普佳作。
  • 师从天才

    作者:罗伯特·卡尼格尔

    《师从天才:一个科学王朝的崛起》关注的是现代科学中的师承关系链及其影响。作者罗伯特·卡尼格尔在书中把我们带进了一个充满智慧、趣味、竞争和创新的奇妙的科研王朝,展现了一个由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IH)和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的著名科学家群体构筑的世界,他们通过半个多世纪来在生物医学科学领域内的突破性贡献,赢得了拉斯克奖及诺贝尔奖。 作者无比精彩地捕捉到那些工作上优秀的心灵和爆炸性人物的戏剧性表演——布罗迪和阿克塞尔罗德发现一种新奇的药品泰诺,斯奈德和珀特破解了大脑的化学秘密,等等。《师从天才:一个科学王朝的崛起》不仅让我们看到观念的争执、实验的成败、对事业与关系的考验、学术荣誉的得失,而且让我们近观所有那些科学实践之中的深刻人性,领略那些令人难忘的探索者的经历和事业。
  • 双螺旋:发现DNA结构的故事

    作者:J.D.沃森(James D.Watso

    DNA结构的发现是20世纪最伟大的科学成就之一。本书告诉你这个伟大发现是如何发生的。本书是最经典的生命科学科普图书之一,是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得者沃森的大作。作者用讲故事的方式详细介绍了DNA双螺旋这个惊人发现的全过程,提供了科学发现的一般过程与思路,无论是痴迷于科学 世界的青少年,还是一般生物学工作者、科学史工作者,都会从中得到启发、有所获益。 译者刘望夷研究员是我国资深的生物学家,他翻译的上一个译本出版于1984年,是我国出版的第一个译本,面市后获得了广泛的影响。本书是该译本的全新面市!
  • 无法解出的方程

    作者:利维奥

    内容提要 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的音乐、自然界的基本力、魔方、配偶的选择有无共通之处?它们共同的特点是都具有某种对称性。对称性概念为科学和艺术之间、理论物理世界和我们日常生活的世界之间架起了桥梁。然而关于对称的“语言”——数学中的群论——却产生于最意想不到的来源:一种无法解出的方程式。几千年来,在遇到现在所说的五次方程之前,数学家已经逐渐解决了越来越困难的代数方程。但几个世纪过去了,五次方程仍然没有解,最后,两个数学天才彼此独立地发现了它不能用通常的方法解出,群论由此产生。这两个年轻的天才是挪威数学家尼尔斯·亨里克·阿贝尔和法国数学家埃瓦利斯特·伽罗瓦,他们最后都悲剧性地死去。事实上,伽罗瓦(时年20岁)在他致命的决斗前夕,草草地记录了他的证明的另一份简要总结,笔记本的边上有一句话:“我没有时间”。 无法解出的方程的故事是一本关于才华横溢的数学家的故事,也叙述了数学如何为其他学科添光增彩。在这本栩栩如生、曲折动人的书中,马里奥·利维奥以一种容易被人接受的方式展示了,群论是如何解释自然界和人造世界的对称性和秩序的。
  • 法拉第的故事

    作者:張文亮

    拉法第的傳奇故事  法拉第是人類歷史上最偉大的「實驗物理」學家,現今大學裡的每一個理工科系,都能看到他的偉大身影。  他發現「電磁感應」,被稱為「電機工程學之」父;在材料科學裡,會讀到他首先對合金的研究;在機械工程裡,第一部馬達與發電機是他製造的;在化學工程裡,會讀到最早蒸餾石油而發現苯的是他;在化學系裡,會讀到他的「法拉第常數」;在物理系裡,會讀到法拉第的「電力線」、「磁力場」理論;在土木工程裡論,水的膠凝處理是他最先提出的;還有......  法拉第也是偉大的教育學家,著名的科學家焦耳、馬克斯威爾、凱爾文、愛迪生等人,都深受他的影響。  但有誰能想像,這麼一位傑出的科學家,竟然只受過小學教育,一生都在貧窮、被誤解、無子、喪失記憶的打擊中,卻能活出快樂、堅強,還幫助許許多多的人。本書就是法拉第熱愛生命、滿懷謙卑,「祝福滿滿的一生」的傳奇故事。 作者簡介  張文亮  美國加州大學戴維斯分校博士,台灣大學農工系教授。中學時代起,他就相信自己是個「好」學生,雖然被學校記了小過、大過,被校長在全校師生前羞辱過,聯考落榜過,被房東趕出來過(因為他在房間裡作實驗).....但他仍堅信自己是個「好」學生,只是有時會出點「小」問題。  如今他苦學有成,成了台灣大學的教授:但他卻將自己看做是一條魚,悠游於科學與人文的創作氣氛中。因為他要不斷地尋找,尋找像他那樣自認是「好」學生,只是有時會出點「小」問題的學生,讓他們在受傳統教育的日子裡,那顆即將冰冷的心,能重獲一點點的溫暖。  著有《科學大師的求學、戀愛與理念》、《我聽見石頭在唱歌》、《兄弟相愛憾山河》、《南丁格爾與現代護理》等。
  • 神秘的阿列夫

    作者:阿米尔·艾克塞尔

    《神秘的阿列夫:数学、犹太神秘主义教派以及对无穷的探寻》主要内容:19世纪末,一位杰出的数学家在一所精神病院里身心逐渐衰弱而死去。他一系列先进观点造成的最伟大的成就,是他对无穷的特性的超前理解。这就是乔治·康托(GeorgCantor)的故事:他如何得到他的理论,他的改变了世界面貌的研究成果对后代产生了怎样深远的影响。 康托充满智慧的、深奥哲学观点的研究工作,有古希腊数学和在喀巴拉——中世纪犹太神秘主义教派里的源头。康托用阿列夫aleph——希姆莱字母表中的、伴有非同寻常联想的第一个字母——这个神秘数字来表示所有正整数的集合。它不是最大的数,因为——不存在最大的数,但它是一个总能趋近的终极数:恰如数字1之前不存在最后的分数。
  • 不疯魔,不哲学

    作者:哲不解

    这位清华大学哲学女博士本是无心插柳,没想到一夜蹿红。她以清新健雅的笔法写了历史上最著名的二十余位哲学家的生平传记和代表哲学思想,把一个个遥远生疏的面孔拉到读者面前,鲜活,生动,触手可及。本书写法独特,戏谑,解构,颠覆,又充满了情怀,令普通读者和哲学爱好者们或大呼过瘾,酣 畅淋漓;或莞尔一笑,点头称是。绝对是哲学爱好者必读,茶余饭后谈资必备之良品! 豆瓣网、人人网第一爆红哲学贴,分享量过200,000次! 清华美女哲学博士、豆瓣红人哲不解单口相声讲哲学。 老宅男康德、毒舌男叔本华、公知罗素、居家好男人弗洛伊德…… 专业扫盲,幽默至死,情怀无限。
  • An Appetite for Wonder

    作者:Richard Dawkins

    With the 2006 publication of The God Delusion, the name Richard Dawkins became a byword for ruthless skepticism and "brilliant, impassioned, articulate, impolite" debate (San Francisco Chronicle). his first memoir offers a more personal view. His first book, The Selfish Gene, caused a seismic shift in the study of biology by proffering the gene-centered view of evolution. It was also in this book that Dawkins coined the term meme, a unit of cultural evolution, which has itself become a mainstay in contemporary culture. In An Appetite for Wonder, Richard Dawkins shares a rare view into his early life, his intellectual awakening at Oxford, and his path to writing The Selfish Gene. He paints a vivid picture of his idyllic childhood in colonial Africa, peppered with sketches of his colorful ancestors, charming parents, and the peculiarities of colonial life right after World War II. At boarding school, despite a near-religious encounter with an Elvis record, he began his career as a skeptic by refusing to kneel for prayer in chapel. Despite some inspired teaching throughout 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 it was only when he got to Oxford that his intellectual curiosity took full flight. Arriving at Oxford in 1959, when undergraduates "left Elvis behind" for Bach or the Modern Jazz Quartet, Dawkins began to study zoology and was introduced to some of the university's legendary mentors as well as its tutorial system. It's to this unique educational system that Dawkins credits his awakening, as it invited young people to become scholars by encouraging them to pose rigorous questions and scour the library for the latest research rather than textbook "teaching to" any kind of test. His career as a fellow and lecturer at Oxford took an unexpected turn when, in 1973, a serious strike in Britain caused prolonged electricity cuts, and he was forced to pause his computer-based research. Provoked by the then widespread misunderstanding of natural selection known as "group selection" and inspired by the work of William Hamilton, Robert Trivers, and John Maynard Smith, he began to write a book he called, jokingly, "my bestseller." It was, of course, The Selfish Gene. Here, for the first time, is an intimate memoir of the childhood and intellectual development of the evolutionary biologist and world-famous atheist, and the story of how he came to write what is widely held to be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books of the twentieth century.
  • ACM图灵奖

    作者:吴鹤龄/崔林编

  • 完美先生達爾文

    作者:大衛·奎曼

    一個力求完美的人,一封突如其來的信,還有一本提早誕生的曠世鉅著 150年前,他的對手是上帝 「我有一個大膽的理論,」達爾文在筆記本裡寫道,但這個震驚世人的理論,卻在二十年後才被迫公開發表…… 留名青史的,差點就換成別人 雖然達爾文很早便對物種起源的問題有了一套想法,但他卻遲遲未發表這個長期在心中醞釀的理論,一心只想著不斷蒐集證據、提出更具說服力的論證。 然而就在他慢工磨了二十年還不滿意的時候,一個名叫華萊士的年輕人卻從馬來群島寄了一份論文手稿給他,所闡述的想法竟與他極為接近!他被嚇得近乎絕望,最後迫於無奈,只好趕著寫出一份厚達五百頁的「摘要」出版,這份「摘要」就是史上最具爭議性的科學著作《物種源始》。 一本最貼近達爾文內心衝突的傳記 本書用簡短的篇幅,勾勒出達爾文思想的形成與發展,以及《物種源始》被迫誕生的精采過程。作者從達爾文秘密進行的筆記與私人信函當中,側寫出這個英國紳士一絲不苟而且充滿人性的一面;不但清楚闡述了達爾文的研究工作,更讓我們重回150年前《物種源始》的誕生現場。
  • 达尔文的秘密花园

    作者:(英国)迈克尔·博尔特

    达尔文结束了乘坐“小猎犬”号漫游全球的那段经历之后,回到英国的家乡,他就再也没有离开过。不止如此,他还越来越自闭,不愿跟人往来,不愿去参加什么学会。 他就住在一个伦敦市郊,自己有个小房叫“唐式小屋”。屋子是很难看,他老抱怨,但是他的花园经营的很好,这就是他的秘密花园。他在里面做各种各样的实验,观察他种的植物,他试着拿一些植物的种子,在这里头培育。养过鸽子,养过各种各样的动物,解剖世界各地的殖民者、探险家、商人寄给他的标本。在这个地方,他孕育出了他对世界的一个崭新的认识。他认为他每亩地里面的53767条蚯蚓要比拿破仑重要;他结交那些人看起来比较粗俗,比较怪,跟他这个中产阶级、士绅文化非常不一样的养鸽子的人,这让他想起了天择的这个机制是如何的。 这个花园就是孕育了他轰轰烈烈地推翻了人类长久以来坚信的神创论《物种原始》跟他后来所有的一生伟大成就的一个地方。
  • 你管別人怎麼想(修訂版)

    作者:理查.費

    全書包含兩大部分,第一部分談及費曼父親與眾不同的教育方式,與第一任妻子的生死摯愛,與第三任妻子的相知相惜,以及費曼在生活和藝術等方面的種種觀察與投入。第二部分談到費曼此生的最後一次探險──參與「挑戰者號」太空梭失事原因調查,清晰呈現出一位傑出科學家的洞悉力和思考方式。
  • 约翰·惠勒自传

    作者:约翰・惠勒,肯尼斯・福勒

    约翰·惠勒不但是一位伟大的科学家与思想家,同时也是一位传奇性教师,他在探索世界真理的过程中,表现出的恢宏气度,曾经协助其他许多物理学家成就伟大事业。在本书中,读者可以深入体验这位浸淫20世纪科学,并最具启发性的人物的第一手观点。 约翰·惠勒,美国物理开拓时期的科学家,普林斯顿大学教授,从事原子核结构、粒子理论、广义相对论及宇宙学等研究。他27岁就与丹麦的波耳发展出核分裂理论;后与学生理查·费
  • The Eighth Day of Creation

    作者:Horace Freeland Juds

    In this classic, originally published 25 years ago and now reprinted with a new Afterword by the author on how he came to write the book, Judson tells the story of the birth and early development of molecular biology, in the US, the UK and France. In particular, the fascinating account of the remarkable golden period from the revelation of the double helix structure of DNA through to cracking the genetic code and solving the basic problems of how genes are regulated, is told largely in the words of the main players in the unfolding drama, all of whom were interviewed extensively by Judson in preparing this acclaimed volume. As well as the new Afterword that appears here for the first time, the current edition contains the material added by the author to the earlier "Expanded Edition" (CSHL Press 1996) on some of the principal figures involved, particularly Rosalind Franklin, together with the Afterword added at that time which sketches the further development of molecular biology into the era of recombinant DNA.
  • 斯蒂芬.霍金的科学生涯

    作者:迈克尔・怀特(Michael White

    本书是介绍世界著名科学家斯蒂芬・霍金的传记。霍金被人们称为当今的爱因斯坦,他在统一20世纪物理学的两大基础理论――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和普朗克的量子论――方面走出了重要的一步。他的著作《时间简史:从大爆炸到黑洞》发行了数百万册,解答了人类有史以来一直探索的问题:时间有没有开端,空间有没有边界。他从研究黑洞出发,探索了宇宙的起源和归宿。使世人震惊的是,霍金竟是个患严重肌萎缩症的残疾人,他20多年来的所有这一切惊人成就都是在轮椅上作出的。本书介绍了霍金的科学一生,他的家庭,他的教育,他的婚姻,特别是他战胜疾病探索科学真理的拼搏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