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标签:科普

  • 二十四节气志

    作者:宋英杰

    《二十四节气志》是中国气象先生宋英杰潜心之作。凭借多年强大的专业积累和知识功底,他首次从气象大数据的角度,为我们解读二十四节气的文、理、古、今。读者不仅能看到传统节气知识,更能了解节气随时代的演变和发展。

    几千年的节气文化,在今天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为什么“熬过了冬天,却差点儿冻死在春天”?

    大寒、小寒谁更寒?大暑、小暑谁更热?

    50年来,中国人名的变化竟然跟天气息息相关?

    为什么实际温度是30摄氏度,体感温度却超过40摄氏度?

    冯骥才为何说“女人的孩提记忆散布在四季,男人的童年往事大多在夏天”?

    时光律动,草木枯荣,《二十四节气志》,为你讲述节气文化在这个时代的“未完待续”。

  • 头发

    作者:[美] 库尔特·斯坦恩

    ▼内容简介

    这是一部关于毛发的趣味文化史。

    在本书中,毛发研究的权威学者库尔特•斯坦恩以头发为出发点,梳理古今历史,用轻松有趣的笔触勾画出毛发在人类历史中扮演的角色:从头发起源的生物学知识、毛发疾病,到毛发在人类社交过程中表达的政治、社会信息;从理发与假发制造的纤维使用 ,到直接驱动商人开辟新航路、驱动世界运转。

    毛发堪称一座信息的宝库,作者以历史、艺术、文化、社会、工业和科学等视角,从中挖掘出的一段段有趣故事,从侧面反映了人类文明演进的轨迹。全书以历史和科学研究作为坚实基础,节奏轻快、信息量庞大。读完此书,你或许会对这些寻常事物产生全新而美妙的认识。

    ▼编辑推荐

    ★独特有趣的新视角

    本书是一部关于毛发的趣味文化史,行文轻松有趣,信息量庞大。它以头发为切入点,通过一段段有趣的故事,从历史、艺术、文化、社会、工业、科学等角度,勾勒了毛发在人类历史进程中扮演的种种角色:从头发起源的生物演变、令人困扰的毛发疾病,到毛发在人类社交过程中蕴含的丰富的政治、社会信息;从理发的历史到制造、使用假发的种种幕后故事,再到以获取毛发(皮)为动机,驱动贪婪的商人开辟新航路、改变世界历史。

    ★耶鲁大学一流学者的三十年心血结晶

    作者库尔特•斯坦恩(Kurt Stenn)是毛发研究的世界权威,有三十多年研究经验,担任耶鲁大学医学院的皮肤学与病理学教授二十多年,在强生公司担任皮肤生物学总监十年。无论是毛发的生物学知识,还是毛发代表的人文历史,他都了如指掌。

    ★以小见大,于平常中窥见人类历史的全貌

    万物系列的主角都是人们生活中随处可见的物品或现象,却又从来都引不起人们的关注。本书的主角是寻常可见的毛发,作者以小见大,从毛发在历史中扮演的角色为我们勾勒出世界文明的演进轨迹。

    ★深度与妙趣兼具之作,全书以作者的30多年研究为基础,在勾勒了毛发在人类历史上扮演的种种角色之余,还揭露了很多关于毛发的小秘密,阅后让人忍俊不禁:

    我们的祖先为何放弃了浓密的体毛?

    眉毛为什么是眉毛,而不是头发?

    人真的会“一夜白头”吗?

    出家人为什么要剃度?

    一万根头发能吊起多少个成年人?

    头发是死细胞,为何会分叉?

    理发师是外科医生的祖师爷?

    ……

    ▼媒体推荐

    库尔特•斯坦恩,一位致力于头发研究超过30年的科学家,在这本充满趣味的新书里证明了,即使是最不起眼的细须也值得我们关注。他是一位思路清晰又充满热情的解惑者,为我们解释了毛囊和毛干、皮肤背后隐藏的基因和生长模式以及所有可能产生误解的事。

    ——《波士顿环球报》(Boston Globe)

    一位毛囊科学家从生物学、生理学及历史等角度对毛发提出了一番富有启发意义的见解。这是一部关于纤维的有趣历史,充满活力,信息量非常庞大。

    ——《柯克斯书评》(Kirkus)

    斯坦恩从生物学、人类学、文化的角度探讨头发错综复杂的故事,为一个看似无用的事物建立起一个全面的概述。尽管在这个领域有许多更完整更学术化的精妙作品,但本书中那些丰富又引人入胜的头发的故事却是对外行人的绝佳启蒙。

    ——《出版商周刊》(Publishers Weekly)

    这是一部充满学术研究又引人入胜的作品,并且充满了新奇的事实。

    ——《华尔街日报》(The Wall Street Journal)

    这是一本好书,对那些喜欢了解科学的历史或历史中的科学的人来说是一本好书。一部很棒的入门书。

    ——《图书馆杂志》(Library Journal)

  • 消失的动物

    作者:[英] 埃罗尔·富勒 (Errol Fuller)

    想象一下,你眼前的这张照片是这一物种在地球上留下的最后影像,这究竟是一种怎样的感觉?

    影像,作为这些生灵曾经来到过这个世界的“物证”,拉近了我们与“逝者”的距离。当你摩挲着这些老照片时,会不会产生错觉,仿佛这些生灵还活在世界的某个角落?而事实上,它们已经永远地消失了。

    在这本书里,你将看到动物保护者的一腔赤诚,杀戮者的残忍与贪婪;更重要的是,你会意识到那些看似合理、以人类为中心的社会活动是如何无情地摧毁动物赖以生存的家园。

    在这里你将成为一个见证者,在阿提特兰湖畔,在夏威夷海岛,在恒河平原,在无数个知名、不知名的动物园和野生自然栖息地……探寻那些逝去的生灵,思考我们所处的生态世界以及未来……

  • 咖啡瘾史

    作者:[美] 斯图尔德·李·艾伦

    这是一部源于咖啡的奇妙历险记。

    为了追寻咖啡的缘起,一个咖啡疯子开始了他的探秘咖啡历史之旅。他从咖啡发源地埃塞俄比亚出发,经过非洲、亚洲、欧洲和北美,走遍四分之三个世界,喝了2920公升各种风味的咖啡。穿梭在边界禁地、狭窄小巷、咖啡馆和祭祀场所,周旋于巫师、警察、商人和教徒之间,他用一场光怪陆离的探险之旅,对800年的咖啡文明史做了有趣的梳理。

    从这场冒险、刺激的旅程中,你会发现,咖啡这一每天都能接触到的日常饮品,在人类文明史上却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当阿拉伯人开始种植咖啡时,他们的文明发展得比其他很多民族更快;当土耳其奥斯曼王国掌握了咖啡豆的大权,他们便成为世界上最有影响力的国家;当咖啡在英国出现,国家争霸与征服世界的浪潮也随之掀起。咖啡怎样启蒙西方文明,又怎样改变人类历史的走向?跟随作者冒险的足迹,你将走进一个迷人、丰富又神秘的新世界。

  • 染色植物

    作者:[法] 尚黛尔·德尔芬 / 埃里克·吉东

    植物世界与人类世界共生已久,然而染色植物的世界远没有我们想象中的那么安定与和平。它们曾引发过竞争、冲突、争斗甚至战争、金融泡沫、殖民和奴役……最终被工业革命和化学时代挤出了历史舞台。然而在今天,它们挺身为环保代言人,成为可持续发展的配角重返舞台。

  • 亿亿万万

    作者:[美]卡尔·萨根

    这是卡尔•萨根在病床上完成的遗著,他用睿智的眼光审视了那些关乎21世纪人类命运的重大问题。这些文笔优美又生动有趣的文章,既展现了宇宙的浩瀚无垠,又触及人类心灵柔软的角落。从环境保护到堕胎权益,从限制核武器到太空探索,整本书围绕着一个问题展开:我们到底应该如何在科学的帮助下,迎接21世纪的挑战?在本书的最后一章中,萨根极为罕见地在作品中流露他作为一个普通人对生命、爱、死亡与信仰的态度——勇敢地面对死亡,直视死神的双眼,感谢生命给予我们短暂而又丰盛的机会。

  • 铸造《自然》

    作者:[美] 梅林达•鲍德温

    【内容简介】

    《自然》是全球最具影响力的科学杂志。该杂志从19世纪60年代创立至今已有150年的历史。从维多利亚时期一个不太成功的科普杂志,转变为现代科学出版物的国际标杆,《自然》杂志的这一历史演变是科学史上最重要的故事之一,它见证了19世纪以来科学领域的几乎所有重大突破。

    本书是《自然》杂志的首部“传记”,作者梅林达•鲍德温通过大量细致的史料耙梳,不仅为读者提供了一幅“印刷杂志的历史缩影”,同时,也为我们提供了一部微缩的科学发展史。使读者了解《自然》杂志是如何定义现代科学规范、影响科学传播以及成为科学家意味着什么。

    ----------------------

    【媒体推荐】

    世界顶级期刊《自然》的首部“传记”,重新审视科学史,打破旧有神话。

    ----《生物学研究》

    任何对科学发展以及现代传播方式感兴趣的读者,都应该读读这本书。

    ----- Gowan Dawson, 莱斯特大学

    传播科学需要特殊的技能、强烈的责任感以及一定程度的热情,也需要深入考虑科学是什么,谁获准拥有科学知识的所有权等问题。梅林达·鲍德温为我们提出了一个不容忽视的、值得反思的问题。

    -----《高等卫生研究院年鉴》

    从某种程度上说,《自然》杂志定义了科学规范。本书为出版业在现代科学发展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提供了有力的论据。

    ---- Matthew Stanley, 纽约大学

    ----------------------

    【编辑推荐】

    ★见证人类智慧的闪光时刻,还原科学巨人背后的故事

    进化论

    放射性元素

    DNA结构

    黑洞理论

    ……

    达尔文、赫胥黎、居里夫妇、卢瑟福、沃森、霍金

    ……

    一本顶级科学杂志150年来的历史,正是一部微缩的现代科学史

  • 大脑与文化(精装本)

    作者:[美]布鲁斯·E. 韦克斯勒( Bruce E. Wexler)

    从人的出生到成年早期,大脑是由环境塑造而成的;在此之后,个体会努力改变环境,使之与已建立起的大脑内部结构保持一致。

    《大脑与文化》探索了个体与环境之间的神经生物学联系及其社会意义。作者的发现使我们重新认识文化变迁对大脑的影响,也为我们思考诸如种族冲突等社会问题提供一个全 新的生物学视角。

    译者更正:原译者石琦更正为汪思绮。在此,我们向汪思绮老师致以诚挚歉意。我们已在微博、微信等媒体渠道进行更正声明,最大程度保障汪思绮老师的署名权。

  • 疯狂咖啡因

    作者:[美]默里·卡朋特

     《纽约时报》、《纽约邮报》、《科学家》、《科学美国人》等著名媒体争相报道

     首部关于咖啡因的科普图书,横跨医学、心理和咖啡商业,融合历史、法律与科学,生动介绍咖啡因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真相和冷知识,深入揭露商家绝不会告诉你的惊人真相

     你以为你从不吸毒,但咖啡其 实是一种福寿膏。咖啡、茶、软饮料和能量饮料对健康有什么益处和潜在风险?以科学知识破除人们日常对咖啡因的依赖和习惯,深入剖析咖啡因的利弊,帮助你重新用正确的态度对待自己每天的习惯。

    我们的生活一直被某种药物影响。有时你在餐厅优雅地享用它,有时只要开瓶畅饮就能马上吸收,全球各地的人有各种不同的服用方式,这种药物就是咖啡因。

    这种容易成瘾的物质随处可见,在各种饮品、食品和药物里都有出现。相关产品每年全球消费金额高达数十亿美元,各大饮料厂商争相抢食这块大饼。它能让人更快、更有效率、更警觉,军队和运动员都把它当成合法的辅助药物,跟你一起排队买咖啡的路人也一定会同意它的效果。

    但是,咖啡因并非完美无缺,很少有人了解它对身体和大脑造成的影响,以及和肥胖、焦虑症等健康问题的关系。本书即揭露了高风险又朦胧的咖啡因世界。作者采访了危地马拉的咖啡庄园、美国的提神饮料制造商等全球相关企业,不但引用最新科学发现,还请出各色专家达人,介绍咖啡因的生产、使用和相关科学知识。读完本书,你一定会更了解这个时代人们最爱的药物,并且更聪明谨慎地使用它。

  • 作者:[美]辛西娅·巴内特

    ★美国著名科学记者,四年采访打磨力作。

    ★在此之前,从没有谁像辛西娅•巴内特一样,能把“雨”写得如此梦幻奇异、引人入胜。

    ——《科学》(Science)

    ★科学与艺术的动人结合,讲述人与气候百万年来交织共生历史的精彩读本。

    ★自然视角,重新审视战争与和平, 文明的兴盛与衰落,带着读者去发现一部与主流叙述大相径庭的世界史。

    ★人文探索,从诺亚方舟到阿兹克特的祈雨活祭,从中世纪肆虐欧洲的黑死病到18世纪吞噬美洲大陆无数小农希望的大干旱,拾掇人类与大地的纷繁往事。

    ★新奇管窥,用科学解释蛙雨、鱼雨、红雨、黄雨、墨汁黑雨的降落之谜。

    ★气候心理学,细致剖析音乐、电影、诗歌、小说创作中的雨水情结。

    ★造访英美顶尖气象学家,探究当下气候变动剧烈频仍之谜。拜会各地科技实践者,了解为可持续发展,人们作出的与雨和睦相处的有效尝试和努力。

    ★柯克斯书评、《科学星期五》、《波士顿环球报》、《迈阿密先驱报》、《坦帕湾时报》年度优秀人气图书,《科学》杂志力荐,美国国家图书奖长名单、笔会奖决选作品。

    【内容简介】

    气候总在以意想不到的方式塑造着我们的性格、生活甚至命运。

    从40亿年前,第一片水蒸气冷凝成珠,降临大地,形成海洋开始,雨便一直是凌驾于众生头顶,让人期盼渴望而胆颤,左右着所有生灵命运的神祇。它滋育万物而倾毁万物。

    带着对雨的好奇与痴迷,美国著名科学记者辛西娅•巴内特,不惜让自己投入到四年完全与雨共处的时光中。在此期间,她跨越大洋,实地调查追溯“雨”的历史,以前所未有的细致,钩沉起深埋在大地下人类与气候不为人知的故事。

    在本书中,大家将跟着巴内特,穿过时空的壁垒,去见证雨在烈焰地球上的诞生与演变,雨水降下的生机与灾难;我们的祖先在与雨朝夕共度的百万年间,对它的渴望、观测、防范与控制;在神话、文学与音乐中的兴叹、赞美与咒骂;再归当下,反思近代文明崛起后,人类活动引发的气候巨变及其潜在威胁。享受一场身临其境、迅疾清新的雨水盛宴。

  • 巡山报告•基因编辑婴儿

    作者:王立铭

    1、“21世纪是生命科学的世纪”,生命科学研究已经迎来了大爆发的时代。如果你对层出不穷的科学名词感到陌生,如果对医学新进展感到好奇,对几天之内就能发生大反转的科学事件感得困惑,这本《巡山报告》正是为你而来。

    2、哪些是这一年当中必须了解的生命科学大事件?艾滋病能被彻底治愈?死亡之后大脑的部分功能还能恢复?同性恋基因被找到了? 已经30年没有抑郁症新药上市?活到90岁,50%的人会换上阿尔茨海默症,而现在,有效药物的数量是0?如果去做基因检测,会遇到多大的风险……你将读到全球生命科学的前沿研究;跌宕起伏的科学故事;科学故事背后的深刻逻辑;科学、商业、伦理和道德的纠缠和角力。

    3、这是一本内行写给外行的书,拨开迷雾,让外行能辨明真假,学会科学家的思考方法,举一反三,少交智商税。这是一本写给医药、生命研究从业者的书,从中可以看到历史沿革与发展未来。这是一本写给全人类的书,我们每个人,我们人类这个物种,关乎个人和物种的未来,究竟什么能做?什么又不能做?

    4、《得到》app同名专栏,韩启德、何帆、饶毅联袂推荐

    《巡山报告》是王立铭教授一个宏大的科学写作计划,他计划用30年的时间,持续观察和分析全球范围内生命科学的最新进展和重大事件,按年整理成书。《基因编辑婴儿:小丑与历史》是这个系列丛书的第一本。王立铭教授梳理了这一年当中可能影响整个人类的26个生命科学大事件,重点剖析了其中8个。他用内行的专业眼光拨开迷雾,还原事件的真相,使读者从这些生动事件中明白其中的科学逻辑,了解人类的生命科学探索已经达到何处,又将走向何方。

    我们明年见。

  • 论攻击

    作者:[奥] 康拉德·洛伦茨

    康德拉·洛伦茨是著名的奥地利动物学家,现代动物行为学的创始人,1973年诺贝尔生理医学奖得主。他早期研究本能行为,继后又研究物种行为的进化。

    康德拉·洛伦茨较为人称道的,是他向一般大众描述动物行为的妙笔生花。《论攻击》是康拉德?洛伦茨讨论动物攻击本能的一本名著。

    书中详述了动物的种种本能,并将其与人类行为对比起来。洛伦茨认为,人类的暴力行为和攻击性与动物出自同一渊源,人类与动物一样,存在着原始的本能。这是现代人寻求自我了解的一个新突破。在本书中,作者提出了以下问题:人类也被动物本能支配着吗?人类行为有多少是环境造成?有多少是遗传来的?人类是如何学习和进化的?在探索了上述问题后,著者断言:人类永远凌驾于动物之上。人类在理性的驱使下,迟早会完成完美的戒律——爱全人类。

  • 爱情简史

    作者:史钧

    为什么动物只交配,而人类却要结婚?

    你以为你懂爱情吗,爱情的真相让你瞠目结舌。

    一位生物学教授的另类爱情观,开你脑洞,颠覆你的认知!

    从清新的爱情到世俗的婚姻,从喜结连理到劳燕分飞,从两情相悦到红杏出墙,从抚养后代到生老病死,几乎所有与男女相关的感情现象,都有着内在的博弈逻辑。人类两性关系是长久进化的结果,从来都不是简单的心血来潮。没有无缘无故的行为,也没有无缘无故的情感,哪怕最微小的举动都可以找到进化的根源。

    作者以不动声色的幽默、简洁有趣的文字,生动揭示了男女情感方面的微妙真相。读完本书,一定会对男女情感有更加深刻的认识,并且对生活充满热情的向往。因为知识可以改变一切,其中最重要的就是改变我们自己。

  • 基因社会

    作者:以太·亚奈

    你的基因如何控制你的身体和生活?

    大约40年前,理查德•道金斯出版了《自私的基因》,提出:人生来自私,跟其他生物一样,不过是基因的生存工具。然而,人类仍不清楚这些自私的基因是如何协作以构建生物体的。

    《基因社会》以丰富的新的研究为基础,为理解基因如何为了生存而合作及竞争提供了一种解释。

    人为什么会得癌症?假如不同人种的基因差别很小,为什么还会有战争?人类的语言从何而来?

    以太•亚奈(Itai Yanai)和马丁•莱凯尔(Martin Lercher)属于系统生物学这一新领域内的领军人物,两人提出了一个具有说服力的新理论框架,帮助人们理解人类基因组的进化过程。

    与道金斯的经典隐喻所暗含的意思所不同的是,构建基因组的并非是只关心自身生死存亡的个体基因。我们的基因组是由类似人类社会的基因社会所构成的,和人类社会一样,基因社会的成员们也会彼此联合或敌对。

    《基因社会》揭示了基因在各个生物学尺度上——从个体细胞到整个物种——的合作和竞争中所使用的遗传策略。本书描述了基因组在癌细胞、尼安德特人、有性生殖、生命起源中的运作方式,并一直强调着一点:给予基因间相互作用足够的重视,我们才能真正理解生命的规律。

    《基因社会》一书读来掷地有声、发人深省,这本书来得十分及时,我们每个人都应该读一读。

    ——迈克尔•莱维特,斯坦福大学结构生物学教授,诺贝尔奖化学奖得主

    以太•亚奈和马丁•莱凯尔共邀读者后退一步,以纵观全局的视角观察基因是如何组合成全球基因系统的或基因组……本书成功之处在于其将晦涩难懂的科学发现转换成了通俗易通的语言……《基因社会》指导着人们度过这一后基因组时代,可谓恰逢其时,众望所归。

    ——约瑟夫•斯威夫特,《科学》杂志

    《基因社会》的两位作者均是其各自领域内的青年才俊,二者所写的这本书融合遗传学、进化生物学以及社会进行探讨,读来津津有味、引人深思。

    ——艾瑞克•兰德,麻省理工学院生物学教授,麻省理工学院和哈佛大学布罗德研究所创办人兼所长

    《基因社会》引人入胜且清晰明了,利用科学讲述进化的故事,其丰富的介绍性内容足以帮助有兴趣的非专业读者毫不费力地跟上思路……对于一般读者来说,以太•亚奈和马丁•莱凯尔对癌症、免疫学、有性繁殖以及种群遗传学的讨论十分值得探索。

    ——《出版人周刊》

  • 鸡征服世界

    作者:[美]安德鲁·劳勒

    鸡是所有鸟类中最大的一个种类,数量超过20亿只。鸡与人类有多密不可分?如果猫和狗从世界上消失,不会有太大的影响,但鸡一旦消失,就会影响人类社会的正常运转。鸡是最早被豢养的家禽、从医药发展、文学、美学到文化宗教研究都能看见其踪迹。鸡也是人类最大的蛋白质来源,在养鸡场里它们是最工程化的动物,源源不断地为人类提供肉和蛋。鸡是如何从远古时期一种东南亚丛林中的野鸟变成现代社会肯德基里的食材的?作者以多角度分析,从罗马帝国、维多利亚时尚、部落神话到基因与科学发展,足以令读者大开眼界。鸡之于人,可不是只有肉食而已。

    你知道英国在维多利亚时代的全民运动就是养鸡,维多利亚皇后甚至痴迷到下令禁止比赛斗鸡吗?天主教教皇、非洲的巫师、中国哲学家和穆斯林神秘主义者都曾经称赞过鸡,它还是信使神,是性符号,是复活的象征,是邪恶的缩影,是万灵药……达尔文和巴斯德,都曾利用鸡为现代科学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 一切与创造有关

    作者:[美] 奥古斯汀·富恩特斯

    这是一部关于什么造就了我们人类以及我们如何成为人类的著作。人类学家奥古斯汀·富恩特斯大胆地将古生物学、考古学、遗传学和人类学的最新综合研究成果交织在一起,推翻了人们对种族、战争与和平、人性本身的误解,回答了一个古老的问题:是什么让人类在地球上的物种中如此与众不同?

    答案是想象力使得人类与众不同。富恩特斯认为,想象力这股强大的力量造就了现在的我们,使我们变得如此成功。想象力给我们带来了一切,从刀和热腾腾的饭菜到iPhone和火星车。正如他所说,孩子的手指画本质上来自数百万年前狩猎和采集时的创造力,来自在形成战争与和平的整个历史中,在改造世界时,在所有的艺术、宗教,甚至科学中的想象力。

    同样重要的是,如何将个人的想象力与集体的力量结合起来,进而变成全人类的创新。富恩特斯强调,如今为了让某种东西持久而有用,你需要了解你与他人合作的本质是什么,想象力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最后,还要了解我们的创造如何造就了我们所生活的世界。

    这本书数百万年的恢宏历史将激发读者,也会激发出各种创新。这是了解人类世界演变的指南,任何对我们如何到达现状感到好奇的人都应该读读这本书。

  • 超人类革命

    作者:[法] 吕克·费希

    【内容简介】

    随着生物技术、纳米技术、信息技术(大数据和互联网)、认知科学(人工智能和机器人)的发展,以及人机混合技术、3D打印技术(尤其在医学上)的广泛运用,我们正经历一次前所未有的革命——超人类革命。当医学的目的从治疗转变为改善和增强,人类开始编辑基因、植入芯片……所谓长生不老再也不是神话或科幻,对人类的增强和改善更可能产生“超人类”。这场革命或将从政治、经济、道德、宗教等方面彻底改变人类社会。

    本书作者、法国前教育部部长、哲学家吕克•费希详尽地分析了“超人类革命”产生的背景、围绕着它的无数争议,以及各种各样的解决方案,同时也给出了自己的立场和建议。

    【编辑推荐】

    在这场颠覆人类生活的革命到来之前,先颠覆你对人类未来的想象与认知!当医学从治疗转向增强,当基因的编辑如整容一样普及……这场超人类革命势必会从政治、经济、道德、宗教等方面彻底改变人类社会。

    如果你可以定制一个婴儿,如果人类可以长生不老……未来会变成怎样?一切从前不可想象的,都正在发生或即将发生!法国前教育部部长警世之作,点燃热议的前沿议题

  • Factfulness

    作者:Hans Rosling / Ola Rosling / Anna Rosling Rönnlund

  • 永生的海拉

    作者:[美]丽贝卡·思科鲁特(Rebecca Skloot)

    她叫海瑞塔•拉克斯(Henrietta Lacks),但科学家们只知道“海拉”(HeLa)。她是美国南方的贫穷烟农,在她的黑奴祖先世代耕种的土地上生活。她患宫颈癌后,肿瘤细胞被医生取走,并成为医学史上首例经体外培养而“永生不死”的细胞,解开了癌症、病毒、核辐射如何影响人体的奥秘,促成了体外受精、克隆技术、基因图谱等无数医学突破,涉及几乎所有医学研究领域,并贡献多个诺贝尔奖。她的细胞是无价之宝,但是她的家人却毫不知情地生活在贫困中,海瑞塔•拉克斯的名字也无人知晓。当二十年后她的女儿惊闻她还“活着”时,惊恐万状、哀痛欲绝:几十年来科学家都把她关在地下室做实验吗?像《侏罗纪公园》里那样把她克隆了吗?她的细胞在核实验中被炸碎她会感到痛吗?

    美国作家丽贝卡•思科鲁特耗时十年挖掘这段跨越近一个世纪的精彩历史,记述拉克斯一家如何用一生的时间来接受海拉细胞的存在,以及这些细胞永生的科学原理,揭开人体实验的黑暗过去,探讨医学伦理和身体组织所有权的法律问题,以及其中的种族和信仰问题。本书细腻地捕捉了科学发现中的动人故事,及其对个体的深远影响。本书出版之后,在外界的捐赠下,家人终于为海瑞塔树立了墓碑,碑上镌刻着“永生的海拉细胞,将永远造福人类”,对海拉细胞为人类做出的贡献进行了完美注解。

    本书已被翻译成二十多种语言,并被美国HBO公司改编为电影,奥普拉•温弗瑞倾情主演,获艾美奖、美国评论家选择奖等多项提名。

    【编辑推荐】

    1.海瑞塔•拉克斯因这些细胞而死,这些细胞却获得永生,并改变了人类医学史。这是一个关于永生细胞的科学故事,更是一个关于生命、伦理和尊严的动人故事。作者耗时十年挖掘这段跨越近一个世纪的精彩历史,揭开人体实验的黑暗过去,探讨医学伦理和身体组织的所有权问题,以及其中的文化和信仰问题。

    2.白岩松、姚晨、罗振宇、姬十三、果壳网、丁香医生诚挚推荐,北京大学医学部教授王一方专文导读。

    3.《纽约时报》、美国亚马逊现象级畅销书,入选美国亚马逊编辑共同推荐的“一生要读的100本书”,席卷《纽约客》《华盛顿邮报》《金融时报》《泰晤士报》等全球60多家顶级媒体“年度好书”,《自然》《科学》《柳叶刀》、爱德华•威尔逊等联合推荐。

    4.美国HBO改编电影,奥普拉•温弗瑞倾情主演,获艾美奖、美国评论家选择奖等多项提名;豆瓣口碑科幻电影《湮灭》,主演娜塔莉•波特曼阅读本书出镜。

    【推荐语】

    这是一个关涉生命信仰与价值、种族歧视与平权、患者与职业尊严、科学与医学的目的等一系列话题的传记故事……作者丽贝卡•思科鲁特通过翔实的一手资料和富有温度的生命书写笔触,回眸、还原了六十多年前的一幕幕真相。……在医学转型的夹缝里,技术进步的台阶上……海拉细胞的命运恰恰映射着这个过程中的伦理(道德)脱序,告知不周,沟通不畅,知情同意阙如,以及细胞体内权利与体外权利的分野,技术进步中的异化,如非人化、工具化、功利化、技术化、商业化等。

    ——王一方,北京大学医学部教授

    再也没有一个已经死去的女性比她(海瑞塔•拉克斯)对在世者所做的贡献更多……引人入胜又令人痛心,一本必不可少的好书。

    ——《卫报》

    超过十年的坚持,作者思科鲁特仿佛为这本书而生。她是一位年轻的科学记者和执着的调查者,从各种角度记述了海瑞塔•拉克斯对现代医学的贡献,并使每一个角度都引人入胜……这是一部对贪婪和被漠视的生命的道德探究之书……充满鲜活的人物。

    ——《纽约时报》年度十佳图书评语

    一本不可多得的好书……如果说科学利用了海瑞塔•拉克斯,那么作者就决心改变它。这本书确保她将不再被简化为培养皿里的几个细胞——她将永远是海瑞塔,也永远是“海拉”。

    ——《每日电讯报》

    这本书让我欲罢不能……一个关于现代医学、医学伦理、种族关系的优美而动人的故事。

    ——《娱乐周刊》

    科学写作的典范……我读过的最好的非虚构作品之一。

    ——《连线》

    没有哪本书更好地展现了医学研究中伦理脱序的可怕后果。一个令人心痛的故事,一段优美感人的讲述。

    ——《柳叶刀》

    作者并未简单地将全部罪责归咎于科学研究者,而是展示了他们最真实的人性……(并在这个过程中)挑战了我们对伦理道德、组织所有权和人性的认知。

    ——《科学》

  • 基因中的人类简史

    作者:[澳]克里斯廷·肯奈利

    本书是一本通过基因解读人类历史的社会科学书籍。澳大利亚畅销书作家克里斯廷•肯奈利从遗传、基因的角度,讲述人类生存、繁衍、发展的历史。这是一本关于基因科学的书,同时也是集心理学、经济学、历史学、遗传学、医学、人类学以及商业、科学领域的趣闻逸事和许多魅力人物的生活经历于一身的妙趣横生的书,展示了基因传承给人类的过去、现在和未来带来的影响,并逐一解开一个个扑朔迷离的历史谜团。本书描绘了一幅人类进化的宏大图景,涉及神秘的尼安德特人、北欧海盗、美国国父杰斐逊、澳洲囚犯流放、人类走出非洲、孟德尔式遗传疾病等大众熟悉的历史人物和事件,作者利用基因研究的最新成果对这些进行了全新的解读,既幽默风趣,又富有见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