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标签:科普

  • 脑子不会好好睡

    作者:[英]盖伊·勒施齐纳

    ★ 睡眠意义重大,埋藏问题万千

    睡眠组成我们每个人至少1/3的人生,而我们对它却少有认识。人和动物为什么要睡觉?为什么会做梦?不同的人和不同的人生阶段,睡眠模式有怎样的不同?睡眠中脑子内部上演着怎样的生化神经大戏?睡眠和抗氧化、防癌、抵抗心血管疾病和痴呆有怎样的关系?睡眠不足又会有怎样的急性及慢性危害?难受的“鬼压床”有没有破法?看似睡眠问题,背后竟然有神经损害、癫痫、抑郁等诸多原因?……种种重要问题,本书都会提供答案。

    ★ 比虚构更精彩的真实案例

    确实需要上课疯狂睡觉的中学生,可以得到医院的证明和假条?走在十字路口也会有人突然睡倒,这不是好危险?老奶奶梦游了几十年,过程中的高光项目竟是驾驶摩托风驰电掣?男子来咨询说梦话的困扰,却牵出了女友的精神问题……这些事件听来匪夷所思,却都是真实病例;其精彩乃至惊险固然令我们眼界大开,而其中真实的困境、道理、抗争、关怀,对我们每个会睡觉也还会醒来的人,都有巨大启发意义。

    ★ 不容错过的领军医生+故事大王

    作者是神经/睡眠科的主任医生,二十几年一直受训、供职于相关领域执牛耳的医学机构(帝国理工医学院、英国国立神经内外科医院、惠康桑格研究所、盖伊医院睡眠中心……),乃至担当领军人物,拥有傲人的学术成果和丰富的病例积累,同时又具备通过BBC等媒体向公众科普、讲故事的多年经验和特色鲜明的英式幽默感。在本书中,作者同时发挥了专业和叙事两方面的长处,将奇妙故事和神经机理巧妙结合,读来令人大开眼界、手不释卷。

    别小看睡眠问题。长期打鼾可能降低智力;长期值夜班,提高患癌率……

    作为从业多年的睡眠科临床主任医师,作者为我们呈现了众多亲自诊治的病例 :睡梦中,人不但可能吃光冰箱,还可能睁眼开车甚至殴打伴侣;清醒时,也可能因为大笑而睡倒在地……而这些症状背后的机理,潜伏在我们每个人的脑子里。打开本书,你将同时收获阅读悬疑故事的快乐和指导睡眠健康的科学信息。

  • 李育辉组织行为学讲义

    作者:李育辉

    为什么效率低下的美国银行客服部,仅仅增加了员工的聊天机会,业绩就大幅提升?

    为什么在谷歌实验中,经常暴露自己情绪缺陷的领导,团队的创新绩效反而最高?

    为什么大众汽车组织不同部门的员工定期吵架之后,分歧反而减少了?

    为什么EverYoung作为一家互联网企业 ,却更喜欢雇用老人?

    为什么阿里隐藏序列职级后,管理更高效了?

    ……

    这些看似反常识的做法,其实都遵循了组织行为的规律。

    组织行为都有哪些规律?我们该如何利用这些规律?这本《李育辉组织行为学讲义》会给你答案。

  • 癌症·防御

    作者:李治中(菠萝)

    通过科普教育,让更多人不得晚期癌症,甚至不得癌症,才是目前解决普通国人难以负担抗癌药的更好方法。

    这一本书面对的是更广大的人群,详细解析如何科学地预防与筛查癌症,帮助更多的人远离晚期癌症。

    如果你关注健康,希望远离晚期癌症,这就是写给你的书。

    ——菠萝

    -

    本书是从预防角度科普癌症相关知识的一本科普读物,也是一本可以指导人们日常生活的实用防癌手册。

    一开篇,作者就对读者阐明了预防癌症的重要性,并介绍了两个级别的预防的概念。正文共分为九个部分,首先介绍了关于癌症基础的一些知识,然后从先天基因到饮食,再到身边风险、感染危害,按 照由先天到后天,由自身到他人的逻辑组织知识点,进行关于癌症的病因、传播的科普知识。在此基础上,第六部分着眼于体检筛查,详细地介绍了各种癌症如何尽可能地通过体检筛查的方式预防。除以上外,作者还贴心地对关于癌症的常见流言及误会加以澄清,帮助读者树立起对癌症的科学认知,并介绍了其他国家的相关经验和教训,收入了几位患者的真实故事。

  • 我们星球上的生命

    作者:[英]大卫·爱登堡(David Attenborough)

    ★一部极具警醒意义的环保力作

    ★写给全人类的自救倡议书

    ★版权发售全球27国及地区

    ★苗德岁、刘华杰、张辰亮、姬十三、尹传红 力荐阅读

    ★来自大卫·爱登堡爵士一生对自然的见证和反思,以及对人类未来的警告和希望。

    “若是我明明看到了危险却一声不响,我会非常内疚。”

    ★入选英国图书奖2021年度非虚构图书/Goodreads2020年度读者选择奖/《彭博商业周刊》2020年度好书

    --------------------------------

    【内容简介】

    《我们星球上的生命》是一部给全人类的警醒之作,来自备受尊崇的大卫·爱登堡爵士一生的独特见证和思考。

    94岁的大卫·爱登堡一生都在做一件事情:走遍全球,探索自然世界。在非同寻常的人生历程中,他阅尽了自然界ZUI为丰富壮丽的奇观,也目睹了全球生态环境遭遇的戏剧性变化。

    曾经繁茂的热带雨林和浮游植物群落封锁住了大量碳,帮助维持大气平衡,而今雨林梢枯、水体酸化;北极冻土和浮冰以逐年可见的速度消融,剥夺了海象ZUI后的栖息地,也打开了释放甲烷和二氧化碳的阀门;山地大猩猩濒危,活了一个多世纪的海龟在海洋塑料垃圾中挣扎求生……荒野退化,生物多样性骤减,大气层碳含量攀升,一桩桩局部性灭绝事件动摇着地球的生命支持系统。人类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的“大加速”使这个世界滑向失控和衰退。

    现在,大卫·爱登堡站在切尔诺贝利的废墟上,向全世界发出警告。人类对地球的行为正在复制导致二叠纪大规模生物灭绝的风险条件。如果环境照此恶化下去,在未来100年内,地球将再次经历生物大灭绝,而此次矛头直指人类。

    应当如何自救?希望并非渺茫。大卫·爱登堡怀抱对生命世界的敬畏和热爱,呼吁人类捐弃分歧,联起手来应对共同的命运。他提出重新野化世界、保持万物可持续性的观点,并针对国家和个人给出切实可行的建议和措施,,包括采用甜甜圈模型,转向绿色增长,变革饮食结构,让出更多空间等。未来已来,时不我待,保护生态环境迫在眉睫,这是这位已过鲐背之年的老人给予我们的最后叮嘱。

    --------------------------------

    【编辑推荐】

    1.一本呼应时代需求、警醒人心的环保力作,写给全人类的自救倡议书。气候和生态环保是当前举世瞩目、关乎人类未来的大议题。这是一本非常及时的书,它为我们展示了从上个世纪30年代到目前为止,我们生存的世界如何从“大加速”转向“大衰退”,而我们又该如何行动起来应对这一迫在眉睫的生存危机。

    2.作者大卫·爱登堡备受世人尊崇,是无数人的自然启蒙者,他走遍全球,用70多年的实地调查、科学数据,为我们提供了珍贵翔实的全球气候、生态变化档案,具有很强的警示力。本书与同出他之手的英文同名纪录片a life on our planet相得益彰,并提供了影像镜头之外的更多观点和见解。

    3.原书甫一出版,版权即售出27个国家或地区,受到全球关注,读者反响热烈,亚马逊数千评论高达4.8。覆盖了诸多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包括:德国、法国、荷兰、俄罗斯、意大利、西班牙、葡萄牙、瑞典、丹麦、匈牙利、挪威、芬兰、希腊、波兰、罗马尼亚、塞尔维亚、克罗地亚、捷克、韩国、中国台湾、斯洛伐克、拉脱维亚、立陶宛、爱沙尼亚、保加利亚、斯洛维尼亚、中国。

    4.入选英国图书奖2021年度非虚构图书、Goodreads2020年度读者选择奖、《彭博商业周刊》2020年度好书。国内学者大咖苗德岁、刘华杰、张辰亮、尹传红等也赞誉连连,力荐品读。

    5.内含24页彩色插图以及多幅黑白插图,展现了瑰丽多变的大自然和生物多样性,以及大卫·爱登堡几十年的探索工作。随书附赠“生活醒语”小贴纸,为你的健康生活添点儿料。

    6.在国家层面,这本书与我国十四五规划“建设绿色中国”的号召相契合。秉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为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提供策略和措施。在个人层面,本书从生活方式、饮食结构等提出改进建议,每一个人在阅读过程中都或多或少受到启发。

    --------------------------------

    【媒体推荐】

    ★《科克斯书评》星级评论

    这位杰出的旅行家和博物学家将自己过往的经历与对人类的警示结合起来。第一个悠闲惬意,第二个诚挚紧迫……认识到我们正处于一个微妙的临界点,爱登堡不无乐观地指出,人类最擅长的一件事就是解决问题。任何关心地球生态和未来的人,都值得花时间阅读这本书。

    ★星期日泰晤士报

    这部作品发人深省,向大卫·爱登堡爵士致以敬意,我们很难再找到一个像他一样热爱大自然的人。

    张辰亮 科普作家、《博物杂志》策划总监

    爱登堡爵士是无数中国自然爱好者的启蒙者,他亲眼目睹了近一百年来地球生态的衰败,因此他的意见特别有说服力,值得每一个关心地球的人思考。

    ★苗德岁 古生物学家、科普作家

    作为世界上最负盛名的自然纪录片制作人和自然写作大家,大卫 爱登堡爵士在耄耋之年推出了这一重磅力作。这既是他一辈子钟情自然的回忆录,也是其呼吁环境保护的宣言书,值得所有关心地球生态环境与我们未来家园的人们仔细阅读与认真思考。

    ★刘华杰 北京大学教授、博物文化倡导者

    荒野的复杂、精致和优美,胜过任何技术建造,过去、现在和未来均如此。这是大卫·爱登堡的信念,也是我的信念。爱登堡用一生的经历见证了这颗星球的神奇,他用朴素的语言、硬核的数据和人格的魅力展示,人类因技术能力而致命地自负,危险在迅速累积;人类世诸生命的未来取决人类能否放下增长执念、重返自然之道。“野化自然”,其实是让人类超越智人物种的局限,再次解放自己的心灵。每位知识精英都要读一读这本书!

  • 鲸之殇

    作者:法利·莫厄特

    【编辑推荐】

    一直以来,我们对鲸类都知之甚少。如今有关鲸的题材大多是保护和拯救,仿佛我们与这些海洋生物一直和谐共存。然而,真相却是,诸如《海豚湾》的大屠杀事件,两三个世纪以来,在鲸鱼族群中持续上演。

    本书故事主线围绕一头被捕杀的母鲸展开,同时亦详细梳理了几个世纪以来,人 类对鲸的毁灭性捕杀和残忍袭击,从中可以看到随着工业社会来临,人类无限膨胀的欲望催生出的种种畸态和无情掠取地球上一切自然资源的可怕影响。

    无尽的欲望由“商业”催生,它以超乎想象的“高效”迅速摧毁海洋生态,也无情地把每一个人裹挟其中。

    人类似乎已经成了地球的主宰,但也深陷自己编织的牢笼,终日为囚。

    我们如何能够在不断被裹挟的潮流中挣扎上岸,答案或许就在这本书中。

    这本书值得每一个关心自身境遇的人读一读,它不仅是“鲸之殇”,也是自然之殇、人类之殇。

    【图书简介】

    本书为加拿大国宝级作家法利•莫厄特为鲸类发声的经典环保之作,讲述了一头怀孕母鲸被困海湾,被人类无情射杀的悲惨故事。人类无情而残忍的扫射,雄鲸不离不弃的守候,作者努力而徒劳地寻求救援,整个故事温馨与悲伤、残酷与绝望相交织。此外,全书亦详细梳理了两三个世纪以来,世界各大海域中所有鲸鱼惨遭屠戮、几近灭绝的真实情况,揭露了工业化时代以来人类无限膨胀的欲望,批判了人性的自私与丑陋,读来令人触目惊心,具有强烈的警示意义。

    【名家推荐】

    我们围着圈跳舞,心中揣度;但秘密端坐其中,一清二楚。

    ——罗伯特•弗罗斯特( Robert Frost),20世纪最受欢迎的美国诗人

    文明之人,远离万物根本,依赖繁复的技艺求生存,透过知识的镜片观动物,可看到的只是扭曲的全景或放大的局部。我们俯视动物,以为它们命运惨苦,因为它们既不如我们发展完备,又不如我们形态俊美。此言差矣,谬以千里。动物之短长,不宜以人类眼光来衡量。它们在自己的世界栖身,而那里远比人类社会更古老、更完整;它们的进化精妙、完善,可人类早已丧失或从未拥有它们那样发达的感官;它们生活中的言语,我们更是不明所以。它们不是人的同族,也绝不是人的从属。它们是另外的种族,跟我们一样囿于生命与时间之网,同为囚徒,四处奔忙,铸就地球的辉煌。

    —— 亨利•贝斯顿( Henry Beston),美国自然文学作家、博物学家

    【亚马逊读者评价】

    艰难的阅读过程。我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这个故事讲述了人类对待动物可以多么险恶无情;不止于此,本书还写了那些想阻止这一切的人的无助。

    尽管这是一个遥远的故事,但它依然痛彻心扉,作者想传达的信息也依旧明确。我们折磨、残杀了鲸类,但我们对它们仍知之甚少。书中写到“鲸不需要科技”这一点同样发人深省,它或许是我们了解这种了不起的海洋大师的入口。

    这个故事值得一而再再而三地被讲述,它提醒我们犯过的与正在犯的错误。

    所有热爱海洋的人一定要读,它是个宝藏。

    【Goodreads 读者评价】

    非虚构版的《白鲸》,尽管书不厚但视野比白鲸更广阔,而且同样引人入胜。

    这本书应该被小年轻阅读,并理解书中要意。当然,成年人阅读并理解它更加重要——残害动物,和我们有着各种各样共性的哺乳动物,后果将是灾难性的。

  • 海洋塑料:一个入侵物种

    作者:[葡] 安娜·佩戈 伊莎贝尔·米尼奥丝·马丁斯 著 / [葡] 贝尔纳多·P.卡瓦略 绘

    海洋告急!塑料正在杀死一切!

    博洛尼亚国际童书展非虚构类特别推荐,

    美国科学教育者协会年度杰出科学类童书。

    海洋保护工作者的真实故事。

    ◎ 编辑推荐

    ☆ 备受认可的环保题材佳作

    博洛尼亚国际童书展非虚构类特别推荐

    美国科学教育者协会年度杰出科学类童书

    葡萄牙国家阅读计划推荐图书

    美国初中图书馆协会选定图书

    ☆ 海洋生物学家与葡萄牙金牌插画师联手,讲述海洋触目惊心的现状

    塑料威胁着海洋生物多样性以及人类的 生存, 清除它刻不容缓!

    每年约有 800 万吨塑料流入海洋!这相当于每小时往海里倾倒约 1000 吨塑料, 也就是差不多每分钟倾倒一卡车塑料。有数据显示,到2050 年,若以重量计,海里的塑料将会比鱼还多!

    我们呼吸的氧气有一半以上都是海洋里的微藻产生的!如果海洋中充满塑料和其他污染物,微藻就会迅速消失。

    微塑料在生物体中累积超过一定限度,会引发严重的健康问题,比如引起发育、生殖等方面的病变。微塑料最终会因食物链而进入人体。

    ☆ 以研究入侵物种的视角来揭示海洋塑料污染的严峻现实

    塑料某种程度上来说,绝对算是一种怪兽。它们增长很快,破坏性极强,降解得非常缓慢,可能要好几个世纪才会完全消失。

    从入侵物种的视角来研究海洋垃圾,可以引导我们仔细观察塑料,研究它在地球上的生产流通情况和海洋中的扩散路径。同时它为去海滩捡垃圾赋予新的意义——像生物学家那样,全副武装去海边进行“实地考察”,认识庞大的塑料家族成员。

    一些塑料物种的溯源故事,是整个环保行动中为数不多让人轻松的时刻。但这背后同样让人感受到刺痛——正是那些随意使用的日常生活用品在吞噬海洋生物的生命。

    ☆ 源于海洋生物学家、海洋保护工作者的真实故事

    ◎ 内容简介

    当安娜还是个孩子的时候,她经常在海滩上玩,而不是后院。她会在沙滩上长时间散步,观察潮汐,收集化石,享受大自然。但渐渐地,她开始注意到一种新的入侵物种在海岸上变得越来越普遍:塑料。为了提醒人们塑料对地球生命的影响,安娜成为了一名海洋生物学家,她决定开始收集塑料。甚至给这个新物种起了个名字:Plasticus maritimus。

    ◎ 媒体推荐

    巧妙的……引人入胜的……11岁及以上的读者读完这本书时,可能会感到被说服和鼓舞。美总是有办法做到这一点。——《华尔街日报》

    一位海洋生物学家对“入侵性”塑料对海洋环境的影响提出了警告……对这一科学研究领域进行了详实的介绍,并明确呼吁采取行动。——《号角》

    精心构思并全面介绍了一个严重的世界问题。——《科克斯书评》

    这本书有漂亮的插图,容易理解的说明和大量的主题相关知识,是一本让读者感到震惊的、关于最具侵略性的人造物种的全面指南。(随着阅读的进行,)我感觉越来越难受,到最后,我下定决心去寻找、减少、消除(海洋垃圾),并希望彻底根除这个问题 ——GeekDad

    安娜·佩戈称“没有必要为了开始‘去塑化’而进行彻底地改变”。这也是本书的全部精神(和优点):提供具体的建议,解决复杂的问题,孩子也可以接触复杂的问题和艰巨的挑战。——安娜·迪亚斯·费雷拉(《观察者》)

    ◎ 获奖记录

    博洛尼亚国际童书展非虚构类特别推荐图书

    葡萄牙国家阅读计划推荐图书

    美国初中图书馆协会选定图书

    2021年美国杰出科学类童书(美国科学教育者协会)

  • 毒药手帖

    作者:[日] 涩泽龙彦

    ☠️ 不可告人的犯罪狂想,大开眼界的毒杀百科

    贪婪,爱欲,信仰,权谋……

    东洋鬼才涩泽龙彦,以毒药之名书写文明的暗面

    ☠️ 编辑推荐

    ◎ 以小见大的“毒药学”小书

    本书论及毒药的分类与分类法变迁、毒杀事件的原因归纳、解毒剂的发明与发展、各式各样的投毒方法……十三篇文章,以 时间为经,以“毒药”为纬,编织出小而繁复的文化史壁毯。

    ◎ 科学与巫术角力的文明史

    从古代博物学著作、草本书中记载的奇妙现象,到现代化学、生物学、医学的实验与论争,作者将毒药的发展作为人类历史的一个侧面,投射出“神”的隐退与“人”的崛起。

    ◎ 荒谬与猎奇的毒杀案件

    古罗马的权力斗争、瓦卢瓦王朝的宫闱秘事、毒药学家争论不休的百年悬案、扑朔迷离的报头新闻……细说从古至今的代表性毒杀事件,带领读者走入历史迷雾之中,探寻投毒杀人的心理动因。

    ◎ 文学作品的暗黑灵感之源

    上至荷马史诗、下至现代推理小说,爬梳文学作品中的投毒事例,在莎士比亚、萨德、巴尔扎克、大仲马的作品中,一瞥毒药的魅影。

    ☠️ 内容简介

    《毒药手帖》是一本以“毒药”为主题的西方文化史研究散论。全书主要围绕毒药的演变和历史上以欧洲为主的毒杀事件,逐篇谈及了古代巫术,古罗马—中世纪政权更迭的秘密,毒杀者的性别、职业和心理特征分析,文学名著中毒杀桥段的史实由来,医学解剖对法庭判决的影响,近现代生物化学的发展对解毒的促进作用与反作用等等。

    ☠️ 名人推荐

    如果没有涩泽龙彦,日本该是一个多么无趣的国度。

    ——三岛由纪夫

    涩泽龙彦至今仍被称为异端文学,但他的文学作品建立在惊人的博学之上,如鲜艳强烈的光遍及人心不可思议的幽深之处,此谓文学的本道。

    —— 埴谷雄高,《死灵》作者

  • 最初的爱,最后的故事

    作者:[英] 奥利弗·萨克斯

    【编辑推荐】

    ♣ 医学界的桂冠诗人,科普写作的莎士比亚,奥利弗·萨克斯医生最后的遗作与漫长的告别:

    广袤浪漫如宇宙或大脑,美丽幽深如记忆与神经,一部写给“好奇症患者”的万物奇谈,致敬人类大脑与科学之美的最后情书;

    数十家欧美一线媒体重磅推荐,著名导演韦拉斯哈古的挚爱之书 。

    ♣ 介于文学与科学之间的书写,浪漫而严谨,温柔且坚定,萨克斯医生展现出他身兼科学家、说书人与诗人的神奇魅力:

    作为脑科学界最受欢迎的畅销书作家,奥利弗·萨克斯的作品一直难以归类,本书则尤其丰富而复杂,闪耀着万花筒般的好奇之思。

    它是萨克斯医生最后的声音,通过它,我们既可观望到他遥远的童年与原点,也可透过科学家的苍老之眼,凝视无限宇宙与有限肉身。

    ♣ 从乌贼到蕨类植物,从躁郁症到脑中之旅,从地外生命到神经学漫游,从“最初的爱”到“最后的故事”:

    “最初的爱”是献给乌贼与其他头足纲动物的诗篇,饱含着少年趣味与科学浪漫,将读者带回“成为科学家”这一漫长旅程最初的起点;“最后的故事”则是对科学与人世的爱之告白,在饱含尊严的动人讲述中,向世界缓缓道别。

    ♣ 躁郁症、阿尔茨海默病、图雷特综合征、库鲁病……千奇百怪又触动人心的真实病例,集结作者临床生涯的精彩故事:

    在局部麻醉状态下接受开颅手术中,会产生什么样的幻觉?我们的大脑原来是不会痛的?将一个人从僵死状态唤醒,竟会要了他的性命?车祸中的幸存者,为何反而深受自杀冲动的困扰?

    每一个怪奇病例背后,都有着独特个体与艰难的灵魂。集诗人与医生于一身的萨克斯就如同《神曲》中的维吉尔,带领着读者在人类的认知与记忆,在大脑的沟回与起伏间浪漫游走。

    ♣ 复旦大学类脑智能博士生导师 × 神经科学主治医生,两位优秀科学青年联袂翻译,精准把握从理论到临床的专业知识背景;单向文学节年度设计奖得主、新锐设计师山川担纲装帧设计:

    120*200细长开本,优美便携,趣味盎然。

    ————————

    【内容简介】

    “科学远不像许多人想象的那样冷淡和抽象,而是伴随着激情、渴望和浪漫。”

    作为脑科学界最受欢迎的畅销书作家,奥利弗·萨克斯一直以其极富人文色彩的医学故事写作而享誉全球,他记录下病态背后的一系列奇异大脑与独立个体,被誉为“医学界的一千零一夜”。

    但不同于过往作品,本书是萨克斯在临终前回望人生,写给青春与记忆、身体与疾病、大脑与科学的最后一封情书。他写到了自己从小对博物馆、图书馆的喜爱,对乌贼、蕨类植物的痴迷;同时以一贯细腻、精确和极富人文关怀的笔触,讲述了阿尔茨海默病、图雷特综合征、躁郁症等疾病的动人病例;并在大限将至之际,对纸书阅读、电子产品迷恋症、摄影技术乃至外星生命都做了精彩的思考。

    他在博物、艺术、脑科学、神经医学、生物与化学、心智与认知等众多议题之间自如游弋,如同一个孩童在溪水间轻盈跳跃,将我们带回萨克斯医生“最初的爱”,回到科学的童心与原点。同时,它也召唤出萨克斯医生最后的声音,通过科学家的苍老之眼,重新观看我们身边的世界、广袤的宇宙与生命的迷人之处。可以说,这本书就是萨克斯医生最后的生命附言。

    ————————

    【媒体推荐】

    ♠对我来说,这本书与电影紧密相关。它写到了大脑、认知和记忆。

    ——阿彼察邦·韦拉斯哈古(泰国著名导演)

    ♠生命从奥利弗·萨克斯的所有著作中喷涌而出。他曾经是、也将一直是一位杰出的奇人。在他的作品中,很难找到一个无聊的段落、一个沉闷的句子。

    ——《纽约时报书评》

    ♠在这部此前从未出版过的动人文集中,已故神经学家、知名作家奥利弗·萨克斯就他的医学生涯、青春岁月、心理健康领域等话题进行了思考……在探索艰深的主题时,萨克斯温柔、沉思的口吻是一剂良药,但书里也有不少轻松的时刻……对“慢性好奇症患者”来说,阅读这本最后的集子是种莫大的享受。

    ——《出版人周刊》

    ♠神经学家奥利弗·萨克斯的这部遗作进一步巩固了他在科学作家圣殿中的地位……他灵动的文字如显微镜一般——放大的镜头下是他个人生命中的细微场景,镜头后退又能将生活与科学囊括为一体。

    ——《科学家》杂志

    ♠充满魔法……这本书展现了神经学家萨克斯无穷无尽的好奇心。

    ——《人物》杂志

    ♠极其感人——书中不乏萨克斯一贯的能量和好奇,但也有他脆弱、敏感的一面……如萨克斯所言,他曾是个“满怀真与美”的普通男孩;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们越来越清楚地看到,萨克斯仍是那个始终如一的男孩,以永无止境的惊奇和急切,不仅与科学,还与科学史、塑造科学史的先辈进行互动……

    我们不禁感到,面对未来,我们最好的机遇,就是人群中还有其他如萨克斯这般出类拔萃、充满激情、思想开明之人。

    ——《纽约书评》

    ♠如果你还不熟悉奥利弗·萨克斯,阅读这本书就是与他结识的绝佳方式……他是一位充满人文关怀的作者,拥有让人肃然起敬的力量,也能让读者睁眼见证地球上最微小、最被人遗忘的生命之美。

    最重要的是,他能以高超的写作技艺让非专业领域的读者潜入神经科学之中。他满怀永不停歇的质疑和困惑书写着人类复杂的存在现状。他的写作文辞优美,发人深省。

    ——《纽约图书杂志》

    ♠萨克斯以这部最后的集子进一步巩固了自己的文字遗产……“科学写作的莎士比亚”这个称号也许名副其实,但萨克斯拒绝与过去时代或者当代的写作者相比较。值得读者欣慰的是,或许癌症能夺去他的肉身,他的声音将永远回响。“

    ——《科学家》杂志

  • 认识电影(修订第14版)

    作者:[美] 路易斯·贾内梯

    ◆ 长销40年的经典电影入门书,自20世纪70年代问世以来,被北京电影学院、北京大学、哈佛大学、MIT、纽约大学等知名院校指定为影视课程教材,备受电影人、学生和影迷喜爱

    ◆ 全新修订第14版,增补修订约100页内容,如新增对CGI、动作捕捉、类型电影、商业大片、电影明星 等影视产业前沿话题的探讨,以及增补替换了近百部2000年后的新电影案例,如《星际穿越》《少年派的奇幻漂流》等

    ◆ 摄影、调度、剪辑、声音、表演、故事……用专业而简明易懂的方式介绍电影的方方面面,一本书窥探电影世界全貌;侧光、长焦、蒙太奇、荷兰式镜头、次文本……快速充能专业知识,评论电影不再只说"牛牛牛"

    ◆ 知名电影人、电影学者、"台湾电影教母"焦雄屏倾情献译,特别增补修订译文200多处,权威,准确,优美

    ◆ 全书四色印刷,收录超500幅全彩珍贵剧照,逐张精修;匠心设计的双栏版式,条目清晰,大开本也好读

    ————————————

    本书为长销40年的经典电影入门书《认识电影》第14次修订版。自问世以来,《认识电影》已被翻译为十几种语言,并被北京电影学院、北京大学、哈佛大学、MIT、纽约大学等知名院校指定为影视课程教材,深受全球读者和电影行业专业人士认可,被公认为了解电影艺术的入门佳作。

    《认识电影》从电影理论的典型视角出发,辅以大量电影片例,简明扼要地评论了电影艺术的方方面面。全书围绕电影制作核心要素组织结构,共分十二章,收录超500幅精美电影剧照和图片,章后附有延伸阅读,书末缀有重要词汇表和影片图例。作者以鞭辟入里的分析、新颖独到的见解和纷繁多样的视觉冲击,呈现给读者一个丰富多姿的电影世界。

    全新修订的第14版修订增补了近100页内容:1.增添了对CGI、动作捕捉等当下电影前沿制作技术的阐述分析;2.更多对经典电影和好莱坞黄金时代电影的探讨,如《春闺风月》《费城故事》;3.更多对当代电影明星(詹妮弗·劳伦斯、汤姆·克鲁斯等)的讨论;4.更多对类型电影和商业大片的讨论,如《银河护卫队》《侏罗纪世界》等;5.增补替换了近百部2000年后的新电影案例,如《星际穿越》《少年派的奇幻漂流》等。

    从这本书开始,叩开电影世界的大门。

  • 万物的尺度:看得见的单位

    作者:[日] 丸山一彦

    用照片和图画让“单位”看得见,让近80种单位带来具体的感受。

    单位是如何定义和命名的,节、马赫、加仑、桶、磅这些单位有什么方便?

    理解似懂非懂的单位,提高对数理化的兴趣。

    ◎ 编辑推荐

    ☆ 用照片和图画,让抽象的物理单位带来具体的感受,让数理化更加亲切

    1厘米有多长——成人中指指甲盖的宽度;1千克有多重——4个苹果或者165个一元硬币的重量;1勒克斯有多亮——1只萤火虫发光的亮度;1摩尔有多少——能组成30座富士山的沙粒的数量……用大量照片和图画来解释,让抽象的单位与实物产生联系,一下子就有了具体的感受,数理化课程中的抽象数据不再遥远。

    ☆ 介绍单位用来表示什么,也解释它是怎么制定的,有什么样的历史

    单位“米”是长度的单位,起初法国人将它确定为地球赤道到北极点的距离的1000万分之1,后来又有改成光在真空中1/299792458秒内行进的距离。“马力”是因为詹姆斯·瓦特为了展示蒸汽机相对于马匹的出色能力,而设定的功率单位,后世为了纪念他的功绩,又使用“瓦特”来做功率单位。更多单位的故事等你发现。

    ☆ 清晰的条理和版式,分类详细介绍36种单位,并介绍约40种相关单位

    分类介绍长度、面积、体积和容积、质量、时间、速度、与光有关的、与电有关的、功率、能量、压强、声音强度、频率、温度、分辨率、数据等单位,以及用于表述巨大数字和微小数字的词头。分多个板块来建立立体的知识网络:单位用来表示什么量、用什么符号,名字被作为单位的科学家,拓展知识,趣味小知识……

    ◎ 内容简介

    数字+单位,是我们度量世界的方式。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会见到米、亩、秒、升、千克、吨等单位,还会接触到桶、牛顿、安培、伏特、马力、瓦特、焦耳、赫兹、dpi甚至风级和震级等单位,但你真正知道这些单位是怎么确定的,有多长、多大、多重、多快、多强吗?这本书用图鉴的方式帮助你理解近80种单位,让抽象的单位也能带来具体的感受,让你能够更深入理解世界。

    本书特点在于用十分形象的图画和照片向读者展示多种抽象单位的量,既可以作为课堂知识的补充,也可以作为趣味的课外延伸读物,有利于培养科学头脑。

    ◎ 媒体推荐

    日本人凭直觉就能理解4.5张榻榻米和1升的瓶子的大小。但那些非公制的单位就难以理解,如桶、加仑等。这本书是一部图文并茂的精彩之作,对单位可视化进行了划时代的尝试。我小时候从电视剧《草原上的小房子》中知道了一亩是足球场的一半大小,两张榻榻米面积约1坪。最近,家电卖场的灯泡亮度从“瓦”改成了“流明”,这让我很困惑。我也搞不懂贝可勒尔和希沃特。但从这本书里都弄明白了。

    ——日本读者评论

    一些大到难以想象或者很抽象的单位,虽然我们理论上知道,但在这本书中只用看一下图片就能明白了。也许正因为如此,书中大部分单位都用照片和图画展示,而且有通俗易懂的解释(起源、含义、用法等)。

    在学习单位的时候,最好已经能做简单的乘除法,但我觉得单位基本上是和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东西,可以超出对应年级的理解范围,所以我觉得这本书适合作为小学生入学的礼物。不过,这本书内容非常多样,从熟悉的“米”到你也许从没听过的“开尔文”,而且讲得比较透彻……

    我真的很推荐这本书,因为这是一本划时代的图鉴,它能让你直观地理解成年人都看似明白却只能模糊想象的单位。……我见过各种类型的绘本,这是我见过的最先进的绘本之一,所以想买给自己的孩子。

    ——日亚读者评论

  • 科学:无尽的前沿

    作者:范内瓦·布什 / 拉什·D.霍尔特

    编辑推荐:

    1.华为创始人任正非、西湖大学校长施一公亲自推荐!

    2.硅谷投资人吴军、著名经济学家向松祚、阿里巴巴副总裁华先胜、阿里达摩院量子实验室主任施尧耘、小冰公司CEO李笛、微软中国CTO 韦青、华大基因CEO尹烨、科大讯飞执行总裁胡郁、华中科技大学哲学教授邓晓芒、顺为资本投资合伙人周航、梅花创投创始合伙人吴世春、中国科学院大学教授樊春良、科学作家万维钢等,超20位国内外大咖诚挚推荐。

    3.这本书,成就了美国今日的科技强国地位,对于面临基础科学和前沿科学被卡脖子的我们来说,具有很高的现实借鉴意义。

    4.企业可以从中了解科技发展趋势,应对未来全球性的科技竞争。

    5.对于个人来说,学会看懂未来的发展方向,追随大势,才能实现个人和事业的跃迁。

    6.对于家长来说,培育具有科学思维和科学精神的孩子,以应对未来的全球性难题,更是当务之急。

    内容简介:

    《科学:无尽的前沿》是美国科学政策的“开山之作”,使得美国迅速摆脱对于欧洲基础研究以及科研人才的依赖,成就了美国今日的科技强国地位,也永久改变了人类科学发展的格局。是我们看懂美国科技政策的由来、科学发展的路径以及其未来走向的重要著作。

    《科学:无尽的前沿》系统解析了科学对于国家经济与安全、社会福祉以及个人发展的重要意义,着重提出要重视基础科学研究,给予科研工作者以高度的研究自由,政府应拨款以资助科研项目的顺利进行,以及设立国家研究基金会等。这些理念和建议直到今天,仍然熠熠生辉,常读常新。

    当下的中国和当时的美国状况类似。我们的科学虽然发展迅速,但依然严重依赖国外的基础性研究成果,在很多关键领域被核心技术卡住了脖子。透过《科学:无尽的前沿》研究美国科学大发展的原因,培育全民的科学思维和科学精神,加大对于基础科学和前沿科学的投入,提升企业的科技实力和全球竞争力,都具有无可比拟的现实意义。

  • 时间的全球史

    作者:[美] 瓦妮莎·奥格尔

    时间是如此重要,人们须臾不可或缺,世界的运转都要依靠时间的度量。可时间又是如此虚无缥缈,看不见摸不着。那么我们现代人要如何来判断时间的流逝,以及确定具体时间的呢?而且,时间是否能在世界范围内获得一个统一的标准呢?身处非洲的人为什么会跟中国人有着同样的时间概念?我们怎么知道今晚从北京出发的航班明天会在什么时候降落在伦敦机场?

    铁路、轮船、航空和电报通信的新网络使相距遥远的地方变得前所未有的接近,人们相互联系的意识加深,而时间的约束因素使得这种相互联系性面临着实际挑战。为了消除这种妨碍全球化进程的因素,自19世纪以来,人们就开始致力于建立全球统一时间标准的努力。本书通过研究近现代以来人们对标准化时间的追求,探讨了时间观念如何在全球化过程中得到发展,关于时间的意识如何在全球获得趋同的形态。同时,时间的标准化又如何对全球化进程发挥了基础性作用。

    本书同时指出,时间的标准化一直到20世纪40年代还未完成,统一的日历也未实现。这表明,全球化是一个缓慢而不平衡的采纳和变异的过程,这加强了国家间的差异。

    本书荣获美国“社会科学历史协会总统奖”(“Social Science History Association President's Award”)。

  • 成为三文鱼

    作者:(挪威)玛丽安娜·伊丽莎白·利恩

    三文鱼由来已久。它们早于我们存在,作为一种可靠的季节性资源,一种来自远洋深处的营养物质,它们在近海地区可以被方便地捕获,从而成为了海边人群的生计支柱。我们曾拥有共同的历史,然而近些年来这种历史发展出了新的方向。

    本书是关于“鱼的城市”的第一本民族志。基于作者自2002年始在三文鱼养殖业的田野,以多物种民族志的视角检审三文鱼养殖如何成为全球化的水产资本产业。它讲述三文鱼如何成为养殖的动物和如何被赋予情感的故事。这是关于一个出人意料的、正在崛起的产业故事,这个产业已给世界渔业资源的格局带来了巨大改变。随着三文鱼的全球化,这也是关于一种新型生物资本改变人类与非人类、自然与文化之间关系的故事。本书重点描述构成三文鱼养殖的脆弱而不可预料的关系实践,以及其催生的多种“成为三文鱼”的方式,呈现出人与自然的切面如何在三文鱼的旅途中不断赋形,又塑造着彼此。

    以往,“它们的”故事在生物学家中寻找读者,“我们的”故事在人类学家中寻找读者,但讲故事的方式正在发生改变。

    =========================================

    这本书既是对三文鱼和饲养它们的人之间相互影响的敏锐探索,也是一封引人入胜的写给民族志的情书,它阐明了这种工作可以扩大我们思考科学和社会棘手问题的界限……这是一部人类学著作,它向所有人讲述了我们的食物系统和被卷入其中的动物,以及不确定性的不可避免;它以一种高超的声音向我们提供了一个没有结尾的答案。

    ——《泰晤士报文学增刊》

    一个及时的贡献……总的来说,《成为三文鱼》对一个快速增长的行业进行了详细而有启发性的研究,提供了对照料实践的关键见解,这些实践确实将鱼作为食用动物带到了生活中,并贯穿其间。

    ——《工作人类学评论》

    《成为三文鱼》展现了生活中平庸的一面,揭示了它们令人震惊的陌生感。玛丽安娜•伊丽莎白•利恩追溯了这种陌生感——通过理论、历史、民族志和凄美的个人叙述——来说明人与非人的关系是如何处于我们生活的核心的。

    ——本-奥洛夫(Ben Orlove),哥伦比亚大学地球研究所教授,《变暗的山峰:冰川退缩、科学和社会》的合著者

    作者带我们进入神秘的贸易区,在这里,人类和鱼类等不同物种相互接触,并决定彼此的命运。

    ——罗安清(Anna Tsing),加州大学圣克鲁兹分校人类学系教授,《末日松茸》作者

  • 吴军阅读与写作讲义

    作者:吴军

    你有没有遇到过这样的情况:一直闷头工作,却得不到自己想要的认可;明明工作成果不少,但得到提拔的永远不是自己;工作或生活中说出不合适的话,让场面很尴尬;汇报工作时不知道把重点放在哪里,让人感觉不专业;读书或读工作报告时效率很低,难以快速获取有效信息;每到要写点什么的时候就无从下手,只能上网找范文;聊天时理解不了别人的言外之意,造成误解……

    所有这些问题,都是因为你缺乏“理解他人、表达自己”的能力。而这本《吴军阅读与写作讲义》,就是为了给你补上这一课,弥补你在这方面的不足。可以说,这门课比任何一门专业课都能让我们受益终身。

    在这本书中,吴军老师非常系统地拆解了如何提高自己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写作、表达能力。一方面,他以自己工作和生活的全部经验为基础,总结了一套系统的理论和方法,让我们可以拿来就用;另一方面,他也带领我们走进古今中外的文学经典,与一位位大师会晤、共鸣,体会并学习他们如何用文字表达自我,同时也跟随吴军老师的解读,亲身体验何谓阅读。

  • 解剖维纳斯

    作者:[美]乔安娜•埃本斯坦

    天生尤物! 150具人体解剖蜡像呈现一部另类恋物史

    从教具到人偶,生命的好奇何以化为死亡的迷恋

    从拟真到奇观,隐而不显的心底欲望,就此暴露公开

    ◎ 内容简介

    “解剖维纳斯”(Anatomical Venus),发明于18世纪末的解剖学人体蜡像,它既免去了解剖尸源的寻觅之苦,也避免了解剖课程的血腥与脏乱,同时也更宜公开展示。它们曾为医学、解剖学,以及现代科学教育与人体知识的普及带来曙光。而后,“解剖维纳斯”渐渐退出理性、科学的启蒙舞台,成为哲学、心理学、社会学研究的主题。构造精巧,美妙绝伦,当教具成为玩具,人体变为人偶,崇拜变为恋物,变态何以至常态?书中收录了世界现存的150余具稀有人体解剖蜡像,呈现出人类近代史上,所有对死亡的好奇、想象、恐惧、崇拜,以及迷恋。

    ◎ 编辑推荐

    · 366张图片,涵盖世界150具稀有人体解剖蜡像。别样的医学解剖史,综合医学文献,以及神学、文学、艺术中趣闻轶事,探究人类对身体的迷恋与恐惧。

    · 明明栩栩如生,为何又让人不寒而栗。从社会、文化、性和人类学等角度分析“解剖维纳斯”的意涵,对此中蕴含的恋物心理条分缕析。

    · 系列作品曾获英国图书设计与制作奖。猩红色布脊精装,白垩色漆片烫印,与原版同厂共版印刷。

    ◎ 图书推荐

    《解剖维纳斯》为我们提供了令人信服的理由,说明这位惊为天人却开肠破肚的娇艳“睡美人”,有着比外表更重要的意涵。

    ——劳伦•奥勒(Lauren Oyler) VICE杂志

    摄人心魄,让人意乱情迷。

    ——《出版人周刊》

  • 过度的医疗

    作者:【德】尤格·布莱克

    很多情况下,

    个人能为自己健康所做的贡献,

    比现代医疗更多。

    人获知的信息越少,接受治疗的频率就越高——这是从医生那里注意到的现象。从谈话、信件再到亲切提示,他们向我揭示了许多过度治疗的情况。受体系影响,人们都会或多或少地经历无效的医疗流程。

    必须承认,现代医疗有很多好处。但是,在我们把健康交给现代医学的同时,保持对过度医疗的谨慎和客观的态度,会远比盲从更加有益。

    --------------------------------------------------------------------------------------------------------------------

    ★ 普及医疗知识、提升就医品质、规避看病误区、节省医药开支

    ★ 在德国,本书相当于医疗界的“吹哨人”,“过度医疗”的概念第一次被大众认识和了解。

    ★ 德国最佳医药记者代表作,德国非文学类图书排行榜前十

    ★ 人获知的信息越少,接受治疗的频率就越高;人获知的信息越多,就越不需要依赖医疗!我们将不会也不愿意为过度的医疗买单!也不会再去争着吃药、抢着看医生!

    ★ 候诊室最佳读物。——《Brigitte》(德国女性杂志)

    ★ 知识就是最好的医疗。读完这本书,可以更全面地考虑是否要接受手术。——《健康生活》(Stern Gesund Leben,《明星周刊》旗下杂志)

  • 花神的女儿

    作者:【加】安·希黛儿

    ◎荣获美国历史学会女性史琼·凯利(Joan Kelly)纪念奖

    开创了关于女性与自然、科学和知识的历史研究范式

    安·希黛儿以其作品的经典性影响了大批相关领域的学者

    ◎从古罗马司花女神到欧洲女性植物学家

    18、19世纪的启蒙运动为女性打开了植物学大门

    却又用“女性”标签压制她们在科学领域的更多探索

    女性为植物学文化的发展做出了莫大贡献

    但在男性拥有绝对话语权的专家文化下

    她们却难以独立署名

    【内容简介】

    《花神的女儿——英国植物学文化中的科学与性别(1760—1860)》是书写1760—1860年英国博物学文化中的科学与女性的经典著作,出版后影响了大批相关领域的学者。作者用细腻的笔触和详实的史料聚焦了博物学史、科学史上重要却被忽略的边缘人群,再现了女性植物学家在性别意识形态严重束缚个体发展的时代背景下,如何兼顾学术理想并平衡家庭生活。本书的引进出版,对中国读者认识植物学文化以及女性植物学家的生活与学术深有裨益。

    【专家推荐】

    这是一部开创性的著作,探讨了植物学为何在林奈时代的英国被推崇为适合女性的科学,成为女性重要的文雅活动。希黛儿也剖析了19世纪科学职业化和专家文化影响下女性植物学实践遭受排斥的过程。本书为我们理解植物学、理解女性打开了新的视野,提醒我们唯有了解女性的植物学实践,才能更全面、深入地理解当时的植物学文化。

    ——伯纳德·莱特曼 加拿大约克大学科学史教授、加拿大皇家科学院院士

    希黛儿用翔实的证据展示了女性为植物学、博物学文化贡献良多,让人们重新正视人类与植物交互的多样性,也启发我们拨乱反正,反思科学世界图景,以实际行动丰富我们的生活世界。

    ——刘华杰 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博物学文化倡导者

  • 我的名字叫“害怕”

    作者:[捷克] 米拉达·雷兹科娃 著 / 卢卡什·乌尔巴内克、雅各布·卡舍 绘

    一本书带你认识恐惧以及各种情绪,探索内心世界!

    拟人化的叙述,融合故事、游戏等多种形式,有趣又有料。

    捷克知名作者精心创作,已在9个国家出版,

    知识性、趣味性、艺术性巧妙结合,值得反复阅读和收藏。

    ◎ 编辑推荐

    ☆捷克知名作者精心创作,已在9个国家出版,帮助孩子探索内心世界,认识自我

    作者拥有丰富的童书创作经验,以一种轻松有趣的方式引导我们承认和接纳自己的恐惧,并通过探索我们的内心世界,更好地认识自我。这本书视角非常独特,已经在9个国家出版。

    ☆通过拟人化的冒险故事,帮孩子更直观地认识恐惧以及各种情绪

    作者将“害怕”这种抽象的情绪拟人化,以“害怕”为第一人称,呈现出一条完整的故事线:小男孩乔治与“害怕”之间的冒险故事,帮助孩子更加直观地认识恐惧等各种情绪。这就让全书内容更加新颖有趣,符合孩子的认知水平和接受能力。

    ☆包含大量科学知识和案例,条理清晰,有趣又有料,生动不枯燥

    共有12个章节,从“害怕”对人们有什么作用,到人们的几种基本情绪;从恐惧情绪的来源,到人们在感到恐惧时的常见反应;从大人和动物的恐惧有哪些,到如何克服恐惧……读完这本书,你可以和恐惧做朋友,承认、理解并接纳我们自身的恐惧,并学到丰富的知识。

    ☆ 幽默的语言,孩子们喜欢的形式,容易理解和接受,值得反复阅读

    在介绍与“恐惧”等与情绪相关的知识时,充分考虑到了孩子的接受和理解程度,语言表述非常通俗易懂,并且十分幽默。整本书包含了漫画、故事、互动游戏、小诗、小测验等多种形式,把抽象的知识用孩子们喜欢的方式呈了出来。一边读一边就会觉得真是太有趣了,甚至忍不住哈哈大笑。

    ☆超大开本,充满设计感的插图和版式,知识性、趣味性、艺术性巧妙融合

    由来自捷克的插画师卢卡什·乌尔巴内克和雅各布·卡舍绘制和设计,插图和版式灵活简洁,色彩丰富,还有超大的开本,使这本书充满了现代感和艺术气息,值得反复阅读和收藏,也适合作为礼物送给孩子。

    ◎ 内容简介

    这是一本关于恐惧的百科全书,不论你胆大还是胆小都适合阅读!

    你会经常感到害怕吗?在你害怕的时候,大脑中都发生了什么?有没有什么都不怕的人?你知道大象害怕老鼠,鲨鱼害怕海豚吗……带着这些问题,让我们从不同角度来看待恐惧吧!除了恐惧,你还可以认识快乐、悲伤、愤怒等其他情绪。

    在这本书里,你将和一个叫乔治的小男孩一起,与一个名叫“害怕”的大家伙展开一场冒险。

    读完这本书,你会知道:承认、理解并接纳我们自身的恐惧,会让我们变得更出色。你可以和“害怕”做朋友,并学习到丰富的知识!

    ◎ 读者评价

    从内容到画面的艺术感都太棒了!孩子经常会受到各种形式恐惧的困扰,通过这本书来介绍是一种很有趣的方式,可以帮助孩子理解这个抽象的概念。对于成年人来说,也可以了解很多有趣的信息。这本书绝对值得在您的书架上占有一席之地。——捷克书评网站Databazeknih.cz读者评论

    一本不论大人和孩子都可以看的书。这本书用一种形象而有的方式表明,恐惧是我们的朋友。

    在这本书里恐惧变成了一个黑乎乎的小家伙,充满了想象力,书里还有很多互动式的游戏,比如怪物画廊。而且可以从任何位置阅读这本书,即使反复翻页,也总能找到新的细节。——捷克书评网站iLiteratura.cz读者评论

  • 鸟鸣时节

    作者:[英]布雷特·韦斯特伍德 / [英]斯蒂芬·莫斯

    自然爱好者的宅家观鸟指南,247种鸟类的故事,274帧精美插图,扫码可听鸟鸣

    .....................

    ▼编辑推荐▼

    ◆ 宅家观鸟指南,自然文学典范

    《鸟鸣时节》按月份排序,用优美、灵动的文笔依次介绍了一年当中有代表性的247种鸟类,其中200种在中国也有分布。它鼓励我们在忙碌的生活中聆听四季之歌,重建与自然的联系。

    ◆ 秉承英国深厚的博物学传统

    作者布雷特·韦斯特伍德(Brett Westwood)、斯蒂芬·莫斯(Stephen Moss)是英国知名博物作家、BBC自然史节目制作人和资深观鸟爱好者,他们用优美而通俗的科学语言描述鸟类的外形与生活史,以饱含诗意的文字记录生态环境的变迁,每个篇章都是凝练而优美的散文。

    ◆ 提供发人深省的保育案例

    《鸟鸣时节》通过游隼、燕隼、赤鸢、红背伯劳、反嘴鹬等鸟类的经典保育案例,指出气候变化、栖息地消失和盗猎对鸟类生存造成的深刻影响,从而促使我们重新思考人与土地的关系。

    ◆ 含274帧精美版画插图

    英国知名画家、版画家卡里·阿克罗伊德(Carry Akroyd)为《鸟鸣时节》特制258幅黑白鸟类插图和16幅表现生境的彩色插图,形态准确,风格复古,意境悠远。

    ◆ 扫码可听鸟鸣

    译林版《鸟鸣时节》配有赏心悦目的视听资料,每个章节开头附有一个二维码,扫码可查看当月鸟类的学名和特写照片,聆听有代表性的鸟类鸣声及相关音乐作品。

    ◆ 知名鸟类学家力荐

    英国生物学家、《中国鸟类野外手册》作者马敬能(John MacKinnon)作序,中山大学生态学院教授、《中国鸟类观察手册》主编刘阳倾情推荐。

    ◆轻盈柔软,便于携带

    内文和彩插分别选用65克、75克进口北欧蒙肯纸印制。全书色彩柔和,质地轻软,方便在户外或旅途中随手翻阅。

    .....................

    ▼内容简介▼

    鸟类看似毫不起眼,却总能唤起人类深刻的情感共鸣。我们在杜鹃的叫声里听到夏日临近的脚步,从家燕的剪影中看到乡愁。

    《鸟鸣时节》以BBC同名精品广播节目为蓝本,选出247种深受人们喜爱的鸟类,用优雅而生动的笔触描述了它们的外形、鸣声和生活史。书中穿插民间传说、诗歌、艺术,呈现出鸟类在人类文化中扮演的重要角色。它还介绍了英国鸟类保育的经典案例,为我们理解人与自然的关系提供了深刻的启示。

    本书含有274帧精美插图,扫码可欣赏鸟类的照片与鸣声。

    .....................

    ▼名家推荐▼

    《鸟鸣时节》是一本妙趣横生的书……本书所描述的247种鸟类几乎也都分布在中国,或是与中国的鸟类有着密切的亲缘关系。

    ——马敬能(英国生物学家、《中国鸟类野外手册》作者)

    《鸟鸣时节》用通俗而优美的语言告诉我们,鸟类是地球演化出来的独特动物类群,更是连接人类与自然的重要情感纽带,因此需要我们不遗余力的研究和保护。

    ——刘阳(中山大学生态学院教授、中国鸟类学会理事)

    这本美丽的书令人不忍释卷,优美的行文与卡里·阿克罗伊德的插图使它成为难得的珍品。

    ——《BBC乡村档案》

    我喜爱这些非同凡响、包罗万象的诗意描述。阅读这本书,让我想要踏出家门,亲眼看看那些鸟儿,亲耳聆听它们的鸣声。

    ——米兰达·克列斯托夫尼科夫(BBC自然史节目主持人)

    对于200多种鸟类的简短描述,组成了这本美妙的书……你随时都能翻阅书卷,在匆匆一瞥中将鸟儿和它们的歌唱带进你的生活。然而一旦你拿起它,你将发现自己会忍不住一篇接一篇地读下去。

    ——马克·埃弗里(鸟类学家、博物学家)

  • 抑郁症

    作者:(英国)玛丽·简·塔基 / (英国)简·斯科特

    抑郁症正日渐渗透我们的生活,给越来越多的人带来痛苦。它绝不是单纯的悲观或抑郁情绪,而是有着复杂临床诊断标准的精神疾患。据世界卫生组织报告,抑郁症是全球主要致残性疾病之一,也是导致自杀的重要原因。本书从历史早期的忧郁症开始追溯,继而讲述了现代精神病学对抑郁症的诊断和分类, 又逐一介绍抑郁症的高风险人群、抑郁症的病因理论和治疗手段的演变,与之相关的一些争议及由它带来的社会负担等议题也得到了探讨。

    ☆“本书并不全然是一本患者指南,但作者在书中对抑郁症进行了极为客观的呈现,尽其所能用通俗易懂而简短的语言展现出抑郁症研究和诊疗的前世今生。相信每一位读者都会通过此书对抑郁症及其患者群体产生更为深刻的理解,未来对抑郁症患者有更多的包容,形成一个理解、尊重、关爱、陪伴、支持的氛围,帮助身边的每一位患者得到有效的康复。”

    ——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大学第六医院院长 陆林

    ☆抑郁症是一种令人痛苦、常见又复杂的疾病,这本优秀的小书总结了当前人们对它的本质、病因及治疗手段的认识和理解。

    ——牛津大学社会精神病学荣誉教授 汤姆·彭斯

    ☆本书最大的优点是它清晰的风格、简洁的表达和开阔的视野。作者在一百多页的篇幅内,试图将有关抑郁症的各种话题囊括在内,并且不乏深度和准确度。

    ——《超心理学》杂志 丹尼尔·J. 邓利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