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小說
-
请你安静些,好吗?
★ 美国短篇小说大师 雷蒙德·卡佛 首部短篇集
★《怎么了?》《把你的脚放进我鞋子里试试》《你是医生吗?》获得欧·亨利短篇小说奖
★《请你安静些,好吗?》入选《美国最佳短篇小说选》,是我写作生涯中最重要的事件。——雷蒙德·卡佛
★内文全新校译
★克莱因蓝特种纸,专色银双封设计,随书附赠贴纸
我第一次偶然读到卡佛的小说,便认定为杰作。《请你安静些,好吗?》给人一种飙车般的感觉。雷蒙德·卡佛终其一生,拼命坚持写作雷蒙德·卡佛的故事。由于他通过写作稍稍拯救了自己,我们也往往会获得些许拯救。这大概就是全世界读者热心阅读卡佛作品的理由之一。
——村上春树
这本书中,卡佛先生的措辞准确而富有暗示性,它们潜入了读者的想象力,唤起了惊人甚至令人羞耻的期待。
——《纽约时报书评》
他那清晰、冷硬的语言是如此准确,以至于我们从中读出的东西往往使我们战栗。
——《芝加哥论坛报》
【内容简介】
现在他有了外遇,看在老天的分上,他不知如何是好。
他不想继续下去,但也不想就此罢手:暴风雨来临时,没必要把船上所有东西都扔到海里去。
他在顺水漂,他知道自己在顺水漂,至于会漂到哪里,却猜不出来。但他感到自己正在失去对所有事情的掌控。所有事情。
再有,就是头上那个小秃斑,他已经在考虑换一种发型。
他该拿自己的生活怎么办?他想知道。
《请你安静些,好吗?》是20世纪重要的短篇小说家雷蒙德·卡佛的第一部小说集,是这位“改变小说走向”的大师的文学起点。失业,失眠,失婚,破产,外遇,一团乱麻的生活……卡佛以极简却精准的文字,将普通人的种种生活境遇写得朴实而暗含张力。生活的疑问常常没有答案,但我们会在书中看见自己,也看见一位伟大作家的起航。
-
知青变形记
1970年代中国,一位普通青年的看似平淡却离奇的遭遇。
以荒诞的手法重述历史,温和与锐利交集,直抵世态人心。
一代诗人的文学偶像,当代华语写作的标杆性作家韩东
“年代三部曲”首次集结出版
北岛、贾樟柯、苏童、左小祖咒、老狼等倾情推荐
编辑推荐
“诗人的文学偶像”“作家中的作家”韩东讲述20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的三部小说《扎根》《知青变形记》《小城好汉之英特迈往》,首次集结为“年代三部曲”出版。
被誉为“一部伟大的小说”“一本有魔力的书”“重写历史的小说佳作”,中文世界二十年来ZUI好的长篇小说之一,带给读者震撼、思考与阅读享受。
著名插画师老二为本书创作插图,风格怀旧幽默亲切,带着读者来到上世纪70年代的苏北乡村。
内容简介
知青罗晓飞为争取回城,积极表现,却遭到诬陷入狱。阴差阳错之下,罗晓飞变身为村民范为国,开始了他看似普普通通实则危机四伏的冒名顶替生涯。
故事跨越数十年时间,以平实克制的语言,写出一个带有荒诞色彩的不平凡故事。在艰苦的充满敌意的环境中,人的坚韧的生命力却蓬勃绽放,令人动容。
名人推荐
作为小说家的韩东和作为诗人的韩东是一脉相承的,他以特有的方式改变中国当代小说的景观。
——北岛(诗人、作家)
韩东的小说告诉我们,生活里的平庸比我们知道的还平庸,生活里的诗意比我们能感受到的还诗意。韩东洞悉那些显而易见却不被我们发现的事情,成为我们这个时代最不动声色却最惊心动魄的讲述者。
——贾樟柯(导演)
韩东也许就是中国版的雷蒙·卡佛,以其敏感掌控文字触觉,温和与锐利交集,直抵世态人心。
——苏童(作家)
《知青变形记》是一部伟大的小说。我以一个曾经的知青作证——它写出了许许多多知青深埋在心底里的感受。我以一个曾经的小说家起誓——它是部杰作;这样一本小书将与它所记述的历史一道,被人们长久铭记。
——马原(作家)
很神奇,怪异的小说,看着看着就觉得也许这是个真实的故事。年轻朋友看这本书比《鬼吹灯》好,更惊竦,就怕看不懂。
——洪晃(作家,出版人)
这简直不是人写出来的!因为你读着读着突然发现自己已成为故事的一部分,已无法脱身。
——棉棉(作家)
我那么喜欢《知青变形记》,这是一本非常有魔力的书,各方面写得都非常棒,作者自己想必是知道这一点的。
——Nicky Harman(汉学家、英国帝国理工大学翻译学教师)
这是一本重写历史的小说佳作,一本激荡心神的好书。——陈寅(《深圳特区报》总编)
韩东以他惯有的惊人耐心叙述了一个罕见的故事,用冷峻而温情的双重笔调讲述了一个知青无可选择的离奇遭遇。
——吴亮(评论家、《上海文化》主编)
以前我只读王小波,王小波死了以后只读韩东,《知青变形记》尤其令我满足。
——何多苓(艺术家)
-
危險心靈
侯文詠繼《白色巨塔》後,睽違四年最新長篇力作!有沒有人想過,有沒有可能監獄禁錮的只是無形的思想?能夠酷刑迫害的也不只是看得見的刑具?小學六年,國中三年,高中三年,如果一間間應該傳出學生嘻笑聲的教室,聽不到嘻笑的聲音,應該充滿健康活蹦身軀的操場,看不到活蹦亂跳的身影,那麼它跟長達十二年的監獄刑期有什麼差別? 有沒有人想過,有沒有可能監獄禁錮的只是無形的思想?能夠酷刑迫害的也不只是看得見的刑具?小學六年,國中三年,高中三年,如果一間間應該傳出學生嘻笑聲的教室,聽不到嘻笑的聲音,應該充滿健康活蹦身軀的操場,看不到活蹦亂跳的身影,那麼它跟長達十二年的監獄刑期有什麼差別? 十二年的禁錮會怎樣改變一個人?如果那一對一對無精打釆、死魚般的眼神讓人聯想到死亡的話,監獄堆積如山的屍體至少還有一張一張的照片可供紀念,而孩子們逝去的那些閃耀著光芒的眼神,我們將要去那裡憑弔? 一個十五歲國中生奮勇面對人生的第一場大挑戰。 如果可以的話,小傑很希望一開始他沒有在導師的數學課看漫畫。就因為看漫畫,他被罰坐在教室外,而隨後一連串意想不到的吵鬧、對質、抗議……也愈演愈烈,就像連鎖反應般停也停不下來。但當時,他一點都不知道那只是災難的開始…… 作者簡介 侯文詠,多才多藝的台大醫學博士,也是華文世界最暢銷的男作家。目前專職寫作,並兼任台北醫學院醫學研究所副教授,萬芳醫院、臺大醫院麻醉科主治醫師。作品本本暢銷,幾乎都有超過20萬本以上的銷量,包括:《我的天才夢》、《白色巨塔》、《侯文詠短篇小說集》、《親愛的老婆》、《親愛的老婆2》、《大醫院小醫師》、《離島醫生》、《烏魯木齊大夫說》。《淘氣故事集》等,並與蔡康永合作完成全套20集的有聲書《歡樂三國志》。 -
家傳大煎鍋
感動全球超過四百萬讀者 《一的力量》《愚人節說再見》作者 布萊思.寇特內 用大煎鍋寫出俄羅斯民族的靈魂! 繼薄伽丘的十日談、喬叟的坎特伯里的故事之後, 20世紀最引人入勝的口傳故事 在逃難的一路上,這把家傳大煎鍋,烹調出酸甜苦辣的人生百味 在末代沙皇統治之下的俄國,哥薩克騎兵常常以襲擊屠殺猶太村莊為樂。在一場大屠村後,村裡唯一倖存的猶太少女為了生存,選擇逃離俄國。除了保暖的大衣與靴子之外,她只背著一把大煎鍋上路。 萬萬沒想到,大煎鍋不僅奇蹟似地救了她的命好幾次,更成了同行難民一路上最重要的依靠。猶太少女在逃難同伴口中,便成了帶領難民逃離暴政奔向樂土的傳奇人物「摩西太太」!每晚,他們用這把大煎鍋分享得來不易的晚餐;但是,最美味也最不可或缺的,卻是他們分享的晚餐故事! ◎一鍋有媽媽味道的雞湯,卻是致命毒藥?它害了一個地主的命,卻拯救了聰明而無助的女人? ◎一個貧窮的俄國漁村忽然有貴客從海上降臨,卻是一條美人魚!她容貌美麗,姿態動人,發出的聲音卻嘎啞難聽至極。更驚人的是,她食量驚人,快吃光了全村的漁獲和存糧!一個年輕的小提琴家如何解決村民的困境? ◎富商千金夢想成為馬戲團的空中飛人,不惜離家出走;但等在她面前的不是光鮮耀眼的明星生涯,而是冷酷無情的現實。她起先為了學藝,接著為了馬戲團,最後為了愛情,逐漸失去了一切,包括尊嚴與自由。但她全都咬牙忍受,只因為在她童年一次生日宴會上,大作家托爾斯泰的一句神祕贈言。在她人生中又一次的轉折點,一座荒僻的小車站裡,她再度遇見托爾斯泰,此時大作家已然走到生命盡頭,他又會帶給她什麼啟示? 每一個曲折離奇、天馬行空的美妙故事背後,都是一段由悲傷、痛苦與磨難交織而成的人生。是這些分享的人生,帶給他們生存的勇氣與希望,帶著他們活著走出俄國,走向自由與幸福。 這把家傳大煎鍋,烹煮的是人生的酸甜苦辣;這一段段延續《天方夜譚》、《十日談》與《坎特伯里故事》口傳文學傳統的精采故事,則是俄羅斯民族深邃優美、飽含智慧的靈魂。 「關於說故事這回事,她的功力是我遠遠不及的。」──布萊思.寇特內 -
停車暫借問(2008修訂版)
選載 「奴是那二八滿州姑娘,三月裡春日雪正溶,迎春花兒花開時……。親愛的郎君你等著吧!……」 滿州國奉天城裡有一條福康街,福康街上有一座四合大院。這宅院門前是兩棵大槐樹,槐葉密密輕輕庇蔭著兩扇獅頭銅環紅漆大門。門內兩旁是耳房。從大門起,一條碎石子徑穿過天井迤邐到正廳。天井花木扶疏,隱隱一帶迴廊透出興趣無限,東西兩側分別是左右廂房。 而歌聲是從左廂房裡嬝嬝傳出,十分閨閣秀氣,委委弱弱的一絲兒,像銹花針曳著絨在園中刺繡,卻又隨時要斷。 房門「呀」一聲開了,趙寧靜一手捲玩著髮辮梢,一手撥開珠簾跨出來,恰見乳母江媽在打掃偏廳,手裡一把雞毛撢子孜孜拂著桌椅,雖不見得有什麼塵,可還是讓人覺得塵埃紛飛。 「江媽早!」寧靜笑嘻嘻的招呼道。 江媽亦道了早,說:「我給你端稀飯去。」 「江媽別,我到外面吃去。」 對過的房裡傳來幾聲濁重的咳嗽,和「喀啦吐」一口痰,能想像到那口痰撻一下落在痰盂裡的重量。 寧靜湊前問:「媽昨晚怎樣了?」 江媽道:「今早過來喘得什麼是的,敲門不應,咱也不敢進去。」 寧靜明知是怕傳染,不好揭破,又問:「永慶嫂呢?」 「昨晚服侍太太一晚上,現在床上歪著呢!」 -
燦爛千陽
◎亞瑪遜網路書店2007年度之書 ◎時人雜誌 2007年度十大好書 ◎時代週刊2007年度十大好書 ◎邦諾書店2007年度十大好書第一名 ◎上市首週美國銷售便突破125萬本 ◎全美銷售超過350萬本,英國100萬本,義大利精裝80萬本 ◎同時登上全美各大暢銷排行榜冠軍 ◎已售出33國版權 ◎2007美國最暢銷的成人小說 ◎榮登全球暢銷排行榜冠軍,包括美國、英國、紐西蘭、加拿大、澳洲、荷蘭、德國、瑞典、挪威、丹麥、義大利、西班牙、法國、巴西等十四個國家 如果注定要面對悲慘的命運,我們該將何去何從? 15歲的私生女瑪黎安,與母親相依為命住在山區簡陋的小屋,最大的心願就是和父親一起看電影過生日,沒想到卻導致母親自殺,更讓自己被迫嫁給一位40歲的鰥夫鞋商。20年後,出身中產家庭、受過良好教養的15歲少女萊拉,在戰火中失去所有的親人,為求生存,不得不也選擇嫁給瑪黎安性情乖戾的丈夫。 瑪黎安與萊拉儘管相差了19歲,對於愛和家庭的概念大不相同,但兩人的命運卻因為戰爭、喪親而交纏在一起。在共同歷經了丈夫的凌虐之後,她們不但情同姊妹,甚至更如同母女般相互依存,最後還扭轉了自己的人生道路。 作者以感人至深的力道,描繪了阿富汗女性在砲火、飢餓、暴虐與恐懼之下,如何絕望地忍受煎熬苦難,與命運搏鬥,以及她們如何憑藉著對家庭的愛,勇敢地犧牲自我,而最終,也是愛,或者說,是對愛的記憶,支撐倖存者勇敢活下去。這是一個讓人難以忘懷、心碎的故事,關於一個殘酷的年代、一段不可能的友誼和永遠無法毀滅的愛。而儘管生命充滿苦痛與辛酸,但每一段悲痛的故事中都能讓人見到微弱的希望曙光。 「很難想像還有比超越《追風箏的孩子》更艱難的事:這位沒有名氣的作家第一本小說,描寫的是一個大多數人陌生的國家,在全球的銷售量竟奇跡般高達600萬冊。然而,當作者第二本新書《燦爛千陽》準備上市時,試閱的讀者們表達出前所未見的熱情。一些讀者認為,《燦爛千陽》甚至比《追風箏的孩子》更勝一籌,作者更突出地表現了他極具感染力的敍事能力,以及他對個人和國家悲劇的敏銳感受力。在這個以女性為主角的故事中,絕望與微弱的希望同時呈現。」 ——亞馬遜網路書店 「繼暢銷書《追風箏的孩子》之後,阿富汗裔美國作家胡賽尼再度以阿富汗的動亂為背景,推出如史詩壯闊的作品。故事以兩位女性為主角,時間橫跨三十年,經歷抗俄聖戰、全國內亂、神權暴政。胡賽尼對於父權暴政的描繪既生動可信又觀察入微,女性的悲劇是只能仰賴父長、丈夫、兒子的鼻息度日。胡賽尼筆下不但勾勒出當今阿富汗的苦境,更刻畫出這些堅毅角色的生命歷程,還有她們心裡永不熄滅的希望。」 ——出版人週刊 「如果你還在懷疑《燦爛千陽》是否和《追風箏的孩子》一樣好看?那我告訴你:並沒有!《燦爛千陽》比《追風箏的孩子》更好看!」 ——華盛頓郵報 「《燦爛千陽》一定會被拿來和《追風箏的孩子》比較,因為《追風箏的孩子》竟然盤踞紐約時報暢銷榜達103週。大部分的評論者相信,《燦爛千陽》展現了同樣的力道,勢不可擋。胡賽尼是天生的說故事好手,有時或許可以更加細膩流暢,但總能賦予兩位掙扎於戰火、家暴中的婦女發聲管道。評論者都認為,胡賽尼成功地讓讀者看見了女性角色的內心世界,這點對男性作家來說並不容易。《燦爛千陽》描繪的阿富汗生活太過真實了,幾乎要令人脊背發涼。」 ——Bookmarks Magazine雜誌 「胡賽尼筆下的瑪黎安和萊拉所承受的殘酷人生,幾乎讓人無法相信世上豈能存在如此悲慘的境遇,不過這卻是萬千個阿富汗婦女親身經歷的真實遭遇。書中有些轉折,或許有人認為過於浪漫天真,但這些轉折才是《燦爛千陽》動人之所在,道理和《追風箏的孩子》是一樣的。我們童年時許下的承諾會永遠神聖,真摯的愛會永不止息,公義真理終將得勝,女性情誼會帶來意料之外的巨大能量。這些事看似難以置信,卻令我們深深著迷。」 ——娛樂週刊 「胡賽尼雖然將故事的背景放在阿富汗近三十年來的戰亂之下:蘇聯入侵、塔里班政權的興起,但這本小說的真正中心,卻是兩位受盡苦痛的婦女之間,所產生的動人牽連。」 ——時人雜誌 「發人深省,感人至深,《燦爛千陽》剖析了愛、犧牲,以及活著的最深層意義。」 ——Family Circle雜誌 「當我們想起阿富汗歷經戰火後滿目瘡痍的情形,心裡可能很難馬上想到「愛」這件事。但是在《燦爛千陽》的每一頁中,都活躍著潛藏的感情:那是不能見容於當地社會,但是美麗、偉大、恆久忍耐的感情。」 ——歐普拉雜誌 「請你一定要讀這本書。它能讓你看見當代阿富汗婦女被布卡服裝遮蓋的真正人生樣貌。」 ——More雜誌 「《燦爛千陽》絕不會讓胡賽尼的粉絲讀者失望。事實上,這本書更進一步證明了胡賽尼優異的敘事天賦。這本書的書名《燦爛千陽》,源自波斯詩人海費茲筆下對於希望與喜悅所發出的禮讚,而胡賽尼筆下的小說,講的正是為了希望、喜悅和勇於犧牲的故事,也是用愛的力量去克服恐懼的故事。棒極了!」 ——紐約日報 「胡賽尼細心鋪陳書中人物的生命質地,又用高超的技巧描繪出變化多端的人間感情,生動展現了受虐婦女強壓心底的憤怒,以及母親感到體內胎兒初動的強烈喜悅。這些情景,在在令本書內容深刻難忘,讀來欲罷不能。」 ——洛杉磯時報 「阿富汗多年飽嚐暴亂、戰爭,胡賽尼卻能在這些女性角色崎嶇顛簸的人生道路上,點出一絲微小的希望。儘管世上到處都是不公不義、蠻橫暴力,《燦爛千陽》裡的女主角卻能堅毅忍耐,無論在小說中或是我們的想像中都如此。」 ——邁阿密先鋒報 「作者證明自己在以暢銷書嶄露頭角之後,有能力再完成一部成功的作品……胡賽尼熟練地勾勒出20世紀後期故鄉的歷史。他還非常具有說服力、微妙地描繪了兩位女主角。他的文字簡單,樸實無華,但是故事卻動人心弦。高度推薦。」 ——Library Journal 「在第一本小說暢銷之後,胡賽尼再次回顧20世紀後期阿富汗的風貌。這一回是透過兩位女性的眼睛……胡賽尼的第二本鉅作具有不可思議的悲劇風格,是對阿富汗的苦難與力量悲傷而又優美的告白。喜愛《追風箏的孩子》的讀者,一定不會錯過這部令人難忘的作品。」 ——Booklist 「繼超級暢銷的《追風箏的孩子》之後,卡勒德‧胡賽尼在新作中透過兩位女性角色講述了一個關於自己祖國的故事……對於這個到處是地雷炸彈的國度,熟知國際新聞的讀者來說並不陌生。但經過小說的呈現,這一切以全新的方式震撼著我們。這個故事讓我們不禁思索:如果注定要面對悲慘的人生,我們該何去何從?」 ——明尼阿波利斯星壇報 「胡賽尼完成了一件極其艱難的工作:《燦爛千陽》的力度和深度都超越了處女作《追風箏的孩子》……通常,第二部作品會比前作顯得力道不足,但這部備受矚目的作品,成功地把讀者帶進了那個殘酷、絕望、苦難和貧困的世界,同時又以希望、救贖和愛來撫平痛苦…… 」 ——夏洛特觀察家報 「在困境中掙扎的歷程,家庭中似乎無窮無盡的秘密,胡賽尼的兩本小說以及小說中的各個角色都以不同的方式在詰問著這些問題,而答案也不盡相同。其實我們每個人也面臨著同樣的問題。在這本小說中,胡賽尼延續他那富有同情的敍述方式,以及簡練、動人的語言特色。」 ——聖路易斯郵訊報 「最近我愛上Khaled Hosseini的《追風箏的孩子》這書,從一開始閱讀這書時,就已經很喜歡,簡直是愛不釋手的程度。趁拍戲中途的空檔,我便爭取讀這書的時間,果然我只花了兩天便把它讀完。而現在,我剛開始讀這位作家另一新作《A Thousand Splendid Suns》。雖然我並不是一個閱讀狂熱者,不過就是喜歡書本裡所啟發出來的智慧。 」 --李心潔專訪 「整體來說,「燦爛千陽」無論在故事的架構、歷史人文的勾勒、文字的技巧與人物的刻劃上都比《追風箏的孩子》來得更有企圖心,也更為圓熟。在許多敘事的段落,如巴米揚大佛之旅或最後萊拉造訪瑪黎安小屋的段落,都寫得如歌似夢,非常美麗動人。同時,也時有發人深省的詞句,如男人問罪的手指如指南針,每一片雪花都是一聲女人的歎息,思念將如截肢者的幻覺痛般隱隱約約卻揮之不去等等,都令人驚豔。此外,在敘述時事與刻劃人物的過程中,也避開了《追風箏的孩子》最為人垢病的善惡二分法,試圖用更寬容、更具人性的觀點描寫小人物在大環境裡的無奈,感人的力量當然也就更深。 就我看來,《燦爛千陽》與其說是伊斯蘭世界的女性故事,不如說是在戰火離亂中人性與希望的故事。如同萊拉在最後一章面對仍然橫行喀布爾街頭的軍人時所說的,即使無奈,還是只能懷抱希望,繼續往前走。數不盡隱身她牆後的燦爛千陽,那一千顆燦爛奪目的太陽,是在戰火之中仍然不泯不滅的人性光明與希望,任何暴行與命運折磨都奪不去的希望與人性,應該才是《燦爛千陽》想傳達的意旨吧。」 --李靜宜/本書譯者 「《燦爛千陽》再度展現胡賽尼筆下苦情催淚功力,儘管生命充滿苦痛與辛酸,但每一段悲痛的情節中都能讓人見到希望的陽光。女性對家人的愛與犧牲自我的高貴情操,比《追風箏的孩子》背叛與贖罪的主題更能打動人心。只要依憑愛的回憶,就能讓苦難中的女性活過滄桑。新書能否刷新《追風箏的孩子》盤踞《紐約時報》暢銷書榜一三○周紀錄,值得拭目以待。」 -- 聯合報 「暌違四年,胡賽尼終於端出第二本小說。《追風箏的孩子》描述男性情誼,《A Thousand Splendid Suns》裡則轉向女性世界。富商的私生女瑪黎安十五歲時嫁給四十歲、暴虐的鞋匠拉席德,在傳統的阿富汗社會,無法生育的她飽受暴力威脅;十八年後,十四歲的萊拉與意中人因戰爭而分離,時局動亂,迫使她不得不委身拉席德。同是女人,瑪黎安和Laila兩個女人從敵意、同盟、到情同姊妹母女,故事橫跨三十年,阿富汗則歷經蘇聯入侵、內戰到塔利班政權,胡賽尼刻畫女性以堅忍強韌的生命力承受命運的磨難,也讓讀者對一個陌生時代的陌生國度,有了同聲一悲的感情。」 --2007年6月誠品選書 「2003年以第一部小說《追風箏的孩子》風靡全球的阿富汗作家Khaled Hosseini,在今年2007年帶來了他暌違已久的第二本小說作品《A Thousand Splendid Suns》。這本新作與《追風箏的孩子》同樣表現出關於家庭與友誼,對愛信念的執著而得到救贖。透過Khaled Hosseini的筆下,描述在戰事下的喀布爾,三十年反蘇聯的聖戰,內戰和塔利班暴行。兩個因戰事失去他們摯愛的女性瑪黎安與萊拉,其中瑪黎安是一位富有商人被蔑視的私生女,在她十五歲的時候,強迫與大他二十五歲的男人結婚。十八年過後,瑪黎安無法生育,這個男人另娶了十四歲的萊拉,在這個女權低下的時代,瑪黎安與萊拉必須聯合抵抗這個家庭給她們的暴力與社會給她們的歧視與忽略。Khaled Hosseini的小說反映了女性對於家庭與社會國家無悔的奉獻,卻也在書中深切的控訴家庭的暴力與無情。」 --誠品網路書店 -
Hard Copies
宣傳說:「青春的艱難 愛情的冷硬 年紀輕輕 絶不手軟」 -
微物之神
一切是這麼細瑣、這麼雜碎、這麼的微不足道,日子就在這樣微渺的事物上蛛結成網,貫串一生。 用放大鏡看,每個人都藏了一口井的祕密,深入井中更隱密的地方,混淆了愛與恨、命與運、情與仇...... 本書以一對攣生兄妹,牽引出一個家族,甚至一個民族的卑微與愚昧。在那個「應該愛誰,怎樣去愛,以及愛到什麼程度」的律法裡,我們重新感知了自以為熟悉、不必多加觀照的本我,再一次探測心靈的深度。本書是一部足以流傳久遠、百年難得一見的文學經典。 阿蘭達蒂•洛伊(Arundhati Roy)以印裔英籍身分,奪得1997年英國最具權威的小說創作大獎--布克文學獎(Booker Prize),引起世界文壇的注意。在二十四萬字的長篇小說中,作者展現超凡的創造能力,帶領讀者思緒震盪起伏,進入複雜的生命狀態。本書迄今已被譯成21種文字在24個國家相繼出版。 1998 中國時報開卷一週好書 1998 中國時報開卷年度十大好書 1998 英國布克文學大獎得主 1998 聯合報讀書人年度最佳書獎 1998 聯合報讀書人每週新書金榜 -
彷徨少年時
諾貝爾文學獎得主赫塞以抒情的筆調,描寫一個青年追求自我的心路歷程。自第一次世界大戰起,便像德國文學大家托瑪斯?曼所言,如「電擊般」影響了全世界無數的青少年,直到今天。青春的追尋,是不斷的遵循與背離,只為了走入最深的自我;選擇飛行,只因為不想變成人行道上的化石……。收錄台灣首次披露的赫塞後語,全書德文原書翻譯,重現經典。 我的青春期是從這一本書開始的。 ──柯裕芬(作家) 它啟發我少年的心思,更加促使我走上文學之路。 ──陳玉慧(作家) 《徬徨少年時》和那眾多繁雜甚至叫不出書名的武俠小說,加在一起教會我們憑藉友誼充實取暖,再憑藉這溫暖化成的力量,忍受孤獨,持續勇敢地探索自我。 ──楊照(作家) 書裡面的少年活脫就是一個死去的我。 ──鍾文音(小說家) -
生命咖啡館
你現在過的人生,是你想要的模樣嗎?你擔心做不完想做的事,而害怕死亡的來臨嗎?你不敢脫離安穩的現狀,所以將夢想和自我愈拋愈遠嗎? 請走進這個神奇的所在,一起發現生命的答案、為自己敲開幸福之門。 約翰是個事業有成的企業主管,但總是疲於奔命的他,卻開始疑惑--每天在辦公室耗掉十小時,就是為了升遷;而升遷的結果,卻是要在另一間辦公室埋首十二個小時;難道他的人生除此之外,就別無選擇了嗎? 他決定讓自己放個假,擺脫惱人的一切、重新充電,卻又在旅途中碰上了大塞車。失去耐性的他,決定掉頭反向駛去,沒想到卻迷了路,來到一家叫做「你為什麼在這裡?」的咖啡館。又累又餓的約翰拿起菜單,赫然發現上面寫著三個神秘的問題: 1. 你為什麼在這裡? 2. 你害怕死亡嗎? 3. 你實現自我了嗎? 在女侍凱西、老闆麥克和熟客安的引導下,約翰逐漸發現,這不只是一間普通的咖啡館,更是一扇為他解開生命謎題的啟迪之門。在這裡,他放下了世俗的角色與負擔,讓心靈歸零、讓感覺沉澱,重新認識自我存在的意義,找回最初的渴望與理想…… -
天作不合
別人看我家都覺得: 爸爸很顧家,努力打拚賺錢。媽媽慈祥和藹,愛老公愛小孩。 哥哥謹言慎行、妹妹活潑可愛,我更是畫圖寫作一級棒、聰明熱心的資優生! 事實上,也差不多是這樣。 只是,很奇怪,這麼甜蜜的家庭卻常常引爆大戰。 譬如說:我奉命只要是好事就舉手爭取,卻害得爸媽陪我六點去學校掃廁所! 我只是要買雙球鞋,爸媽就歇斯底里互罵沒人性沒理性! 我只是不夠謙虛,就引來『腳踏車坐墊』殺身之禍! 最慘的一次,我們三個小孩想讓媽媽關心,結果搞得我差點進開刀房! 另外像減肥計畫、離家風波、雞兔怪獸同籠數學題、週末DVD爭鬥…… 反正什麼小事在我家都可能會莫名奇妙的釀成巨災。 如果『天作之合』是全家相親相愛、恆久忍耐的完美組合, 那,我家應該是吵鬧版的『另類麻吉』吧! 至於,到底『合』還是『不合』? 可能你看完書,還是和我一樣搞不清楚…… -
失物招領處
二十四歲的亨利.倪浮,不想在家族企業裡找到他的人生,寧可在聯邦鐵路局的「失物招領處」工作。他在那裡不只是幫人找東西,也找到自己。 在失物招領處,亨利以有趣、富有創意的方式,要失主證明失物的確是他們的:他充當肉靶讓擲刀師表演飛刀特技、和掉了劇本的女演員對戲、追著走私幫派在大街暗巷狂奔…。 為了歸還一件失物,亨利認識了從遙遠異國來的數學家拉古廷博士,和他成了好朋友,而亨利的姊姊也喜歡上他。但因為一群排外飛車黨的暴力攻擊,使得拉古廷失去了在這個城市生活下去的勇氣。亨利不知道他是否就此失去這位朋友,他姊姊也不知道是否能擁有這段正要燃起的愛情……。 -
现在几点钟
閱讀偉大小說家的心靈,重溫台灣文學的寶貴遺產,是二十一世紀的華文文學閱讀者必經之路。而朱西甯,一直是世界華文文學中,一個讓人難以忘懷的名字。從50年代至90年代,朱西甯在不同階段的小說總是令人讀容,震撼不已──多變的手法,實驗性強的嘗試,老實與創新之間的磨練──在原鄉與故鄉之間,在記憶與遺忘之間,總是後來的研究者為之津津樂道的各種小說創作主題與技巧。 在這本短篇小說精選集裡,收入了朱西甯於60至70年代的重要短篇小說,選自他早已絕版、市面上已不見的多部小說集內的小說,堪稱為朱西甯小說寫作重要時期的精華本。 -
100下
◎衝擊全世界!十七歲女孩的真實性愛告白 ◎義大利最快速竄紅的少女作家席捲全世界的處女作 ◎超過20國出版,全球狂銷200萬冊! ◎義大利銷售超過100萬冊,德國上市一個月即熱賣20萬冊睡覺前,頭髮要梳一百下,就像所有的公主一樣。 我拿起梳子,仔細地梳一百下,我的秀髮將會恢復原有的光澤;我的雙唇,也將重現小女孩般的柔嫩;我的吻,充滿甜美的愛戀……雖然我渾身仍散發著性慾的味道。 「我缺少的是愛,希望你輕撫我的髮絲,我最想要的是能溫暖我心的視線。」你現在十七歲嗎?你曾經十七歲嗎? 你曾以為,肉體妥協就可以換來真愛嗎?十七歲的梅麗莎,青春宛如一朵嬌美的粉紅玫瑰,她選擇用鮮嫩的肉體,替苦悶的青春找出口。她對愛情充滿憧憬,她以為,肉體的妥協或許可以換來真愛…… 她說:從來沒有人了解過我的心思,我會大方讓所有的男人享受我的肉體,因為說不定他們可以嚐出我的憤怒與辛酸;又或許他們會因此施捨一點溫柔給我。然後,他們會迷戀我的熱情,終至無法自拔的地步。 其實,她的夢想和所有懷春少女一樣:遇到白馬王子,共譜浪漫戀曲。 獻出肉體之後,真愛是否就會降臨呢?梅麗莎是否因而能找到白馬王子呢? 2001年12月3日 凌晨4:30 我的口腔裡,混合了五種味道,五個男人的五個味道。一種味道,一個人生;每吞下一口,就多吞了一份恥辱……赤裸裸地置身在他們之中,我覺得自己屬於另一個陌生的世界。後來,當我走出那棟房子時,我那已經破碎的心裡,早已藏著不可告人的羞恥。 2002年2月19日 22:30 我們倆邊講電話邊自慰。我的下面從來沒有這麼飽滿過,我的手指,化作他的手指,慢慢插進我體內,雖然我們相隔遙遠,卻感覺如此接近,我甚至可以聞到他暖熱的古龍水香味,同時也想像他的「味道」。十點十五分一到,他準時喊停: 「晚安了,羅麗!」 「晚安,老師!」 2002年5月4日 蕾蒂西亞也過來了,她從我身後抱住我,雙唇吻著我的脖子。 我轉過身來,她的雙唇馬上迎上來:好柔、好軟、好細緻的雙唇啊!現在我終於了解,為什麼男人那麼癡迷女人的吻:女人的嘴唇是如此純潔、如此天真,偏偏我遇見的男人總是猴急地馬上伸進舌頭,讓我淌了滿嘴口水。紐約時報:「一本小書,卻帶來極大衝擊!……讀者們儘管狼吞虎嚥就是了。」 義大利《快報》:「義大利終於出現第一本自傳體情色小說,這本書不但足以媲美法國作家凱瑟琳•米雷的暢銷名作,引起的迴響甚至更廣泛。」 義大利書評Gazzeta del Sud:「震撼人心……沒錯,用來形容這本書,這是最完美的字眼。」 西班牙《前衛報》:「主角濫交後所承受的煎熬令人感傷,書中對青少年誤入歧途的真實描寫,同樣讓人不忍。」 -
Peony in Love
“I finally understand what the poets have written. In spring, moved to passion; in autumn only regret.” For young Peony, betrothed to a suitor she has never met, these lyrics from The Peony Pavilion mirror her own longings. In the garden of the Chen Family Villa, amid the scent of ginger, green tea, and jasmine, a small theatrical troupe is performing scenes from this epic opera, a live spectacle few females have ever seen. Like the heroine in the drama, Peony is the cloistered daughter of a wealthy family, trapped like a good-luck cricket in a bamboo-and-lacquer cage. Though raised to be obedient, Peony has dreams of her own. Peony’s mother is against her daughter’s attending the production: “Unmarried girls should not be seen in public.” But Peony’s father assures his wife that proprieties will be maintained, and that the women will watch the opera from behind a screen. Yet through its cracks, Peony catches sight of an elegant, handsome man with hair as black as a cave–and is immediately overcome with emotion. So begins Peony’s unforgettable journey of love and destiny, desire and sorrow–as Lisa See’s haunting new novel, based on actual historical events, takes readers back to seventeenth-century China, after the Manchus seize power and the Ming dynasty is crushed. Steeped in traditions and ritual, this story brings to life another time and place–even the intricate realm of the afterworld, with its protocols, pathways, and stages of existence, a vividly imagined place where one’s soul is divided into three, ancestors offer guidance, misdeeds are punished, and hungry ghosts wander the earth. Immersed in the richness and magic of the Chinese vision of the afterlife, transcending even death, Peony in Love explores, beautifully, the many manifestations of love. Ultimately, Lisa See’s new novel addresses universal themes: the bonds of friendship, the power of words, and the age-old desire of women to be heard. From the Hardcover edition. -
縫身
2008《風箏家族》獲選開卷十大好書 2009《灰花》獲第三屆紅樓夢文學獎推薦獎 連續兩年榮獲亞洲週刊中文十大小說 香港文學新天后韓麗珠 2010不可思議的年度長篇代表作《縫身》正式公開 為了經濟考量,立法機構定立了《縫身法例》,成年者可透過身體配對中心提出縫身申請,根據兩人身高、體重、膚色、年齡和新陳代謝的速度,進行縫身配對,並可自行選擇連體部位,連生人的工作能獲得優先保障。為了順應連生人的需要,被迫提早退休或失業的人們紛紛被召回原來的工作崗位,製造數以萬計專供連生人使用的生活用品,並重新規劃適合連生人生存的環境工程,此法的頒布,大幅促進了經濟成長,失業率驟降。 愈年輕的人進行縫身手術,對另一伴身體的排斥便愈少。醫生告誡:勿產生任何負面的感覺,一旦成了習慣,沒有任何藥物可供治療;接受縫身手術後,再進行分離手術幾乎不可能成功,即便勉強分割,也得付上沉重代價…… 但我始終認為,那是為了抑制欲望,以免讓它傾瀉到危險的禁地,不僅是生理的慾望,而且是心裡某個暗黑的角落。我看著自己缺乏血色的腳掌、他曲起來的膝蓋、擱在我肚腹上瘦長的手臂,忽然感到一切都遙遠得像屬於另一個星球。我不知道為什麼自己會被困在這樣的身體裡。 (起點)沒有任何人是完整的, 只有通過與另一個身體 接合∕切割,在經歷一切後, 才有可能 邁向徹底的圓滿∕燦爛得非常短暫。 透過身體被分割、刺穿,與另一具身體接合,來得到自身的不完整。 即使這世界佈滿了尖削的芒刺,只要我們背對著背,沒有什麼不可以抵抗的。 除了縫身,再沒有更虛幻的假象,以如此切實的方式出現,讓我們以為生活裡還有美好的事情。我們對於縫身的抗拒,只是為了維護自身的完整,就像挽救某種瀕臨破敗的東西。 每個人都活在自己的世界裡,為了避免發生衝突,假裝彼此是類同的人。 即使許多人走在一條相同的街道上,可是每個人都活在截然不同的世界裡。 縫身法例的出現,使他們既能順應連生的安排,聽從內心的慾望,另一方面,又能把那種矛盾、反抗的情緒轉移到對於法例的憤懣之上,如此,他們的身體和精神才能達到平衡的狀態。 他們的矛盾,源於各自待在原來的崗位上,而不是處理相同的工作。 在意識的層面,沒有人能證實,連體和獨身,正常和異常是否存在著確切的界線。 我們分享著相等的孤獨,剛剛脫離了一種孤獨,又陷落在另一種孤獨之中。 我清楚地知道,連生前的世界已經瓦解了,可是連生後,組成生活的四周,還沒有建成穩固的狀態,彷彿一股疾勁的風經過,一切又會回復虛空的原狀。 一旦把我們分開了,我也活不下去。 對一些人來說,分割手術是連生生活的一部分,也是他們必須經歷的階段。 縫合了身體以後,便失去了凝視對方的機會,一旦把視線落在對方臉上,眼前便是一片模糊的景象,失焦的結果,使他們再也無法從神色的變化揣測對方的心意。 (終點)只要把自己或他殺掉, 便有至少一人能離開接合的身體,重新選擇活下去的方式。 -
天堂在另一個街角
◎聯合推薦:知名詩人、作家/蔣勲、鍾文音 如果你知道梵谷的狂熱, 你更不能錯過高更加倍傳奇、放逐自我的野性人生 拉美作家跨時空勾勒畫家高更與其外祖母芙羅拉(女權運動先驅)的動人小說 天堂到底在哪兒?是在一個平等平權的社會?還是在一個未開化、未被污染的原始叢林? 兩種不同時代的生命與生活軌跡:芙羅拉‧特里斯坦,高更的外祖母,在女權極度壓抑的社會,奉獻了她所有的力量替女性和勞工爭取他們應得的權利;保羅‧高更在中年放棄了中產階級優渥的生活,拋妻棄子,只為繪畫藝術的熱情,不辭辛苦的跑到大溪地去尋找最原始的美麗與力量。書中也呈現兩種對「性觀念」完全迥異的看法:芙羅拉視之為掌控男人的工具,而高更視之為藝術創造力的泉源。 除了芙羅拉是高更的外祖母這層血親關係之外,兩條看似完全平行的生命線是如何交織在一塊?是否這就是巴爾加斯‧尤薩(Mario Vargas Llosa)書寫這本小說的重點:在十九世紀這個人人稱羨的烏托邦年代,藉由兩個完全不同的人物心靈上的結合,尋找到我們所期盼的幸福天堂?而十九世紀的芙羅拉、二十世紀的高更,在身處二十一世紀的作者筆尖,是否找到了所謂的天堂? 故事採雙線併陳的方式,呈現兩種不同的時代、不同角色人物的生命使命,芙羅拉‧特里斯坦,高更的外祖母,奉獻她所有的力量替女性和勞工爭取他們應得的權利;保羅‧高更放棄中產階級優渥的生活,為了繪畫藝術,不辭辛苦地跑到大溪地去尋找最原始的美麗與力量。 除了芙羅拉是高更的外祖母這層血親關係之外,兩條看似完全平行的生命線是如何交織在一塊?尤薩寫作這本小說,尋找到我們所期盼的幸福天堂了嗎? 這部長篇小說以生動有趣的筆調拿捏虛實之間,借畫家高更和芙羅拉‧特里斯坦兩條線索批判歐洲社會,故事背景橫跨歐洲、南美洲、南太平洋等。 -
10個男人有詭異
十方世界的十面埋伏--序《十個男人有詭異》 葉輝 我一直都以為自己——像董啟章在Sebald,Gould, Said-Ghost on the Shelf這篇小說裡所描述的調查員那樣,對詭異小說或電影心存抗拒,因而讀得極少。可是讀了本書十名男子的十個詭異故事——猶如那個調查員閱讀了當事人的日記和著作,才發覺自己其實不但毫不抗拒,而且邊讀邊勾起相近的閱讀記憶,只是從沒想過像本書的策劃人那樣,把類近的文本歸納於一個稱為「詭異」的框架。 董啟章的Sebald,Gould, Said-Ghost on the Shelf拼貼了三名已故外國作者的三段引文,調查推理與文本解讀(也就是與「書架上的靈魂」對話)並行不悖,甚或互為因果,喻意互涉,讓我想起阿瑟.艾沙.伯格(Arthur Asa Berger)的《驗一個後現代主義者的屍》(Postmortem for a Postmodernist ):被譽為「後現代主義之父」、擁有文化權力的大學教授,主持一次會議,突然短暫停電,燈亮後,他已被謀殺,身邊聚集著一群經典的、具謀殺嫌疑的人物:可能有情夫的漂亮妻子,年輕聰明的法國學者,肥胖的俄國語言學家,年輕貌美的女研究生,雙性戀的英國作家,疑是同性戀者的日本女教授……那是一個拼貼式文本,借推理小說的殼,混雜了胡鬧、戲謔、仿後現代主義插圖普及本……可以想像,探員為這批學院中人錄取口供時,必然對會議內容──大量夢囈似的後現代論述及圖像──感到茫然。有趣的是,上述兩個借殼文本的結局,頗有異曲同工之妙。伯格戲謔到底,最終讓探員宣布︰「……即使你們沒有一人相信元敘事,而且都有殺死教授的上佳理由……我假定你們都是無辜的,不打算檢控任何人。我以為,公平地說,他的死是極之微妙的後現代模式。」讀者以為故事就此完結,揭過兩頁後現代圖像,才是最後一章︰雙性戀的英國作家著手把此宗命案寫成小說──教授死了,奇怪的是,他臉上凝結了似是會心微笑的神情;董啟章在最後一頁筆鋒一轉,調查員約晤了當事人(一位作家,他說家人去了「玩水」),以為結案了,翌晨閱報,才知道作家一家三口乘車墮進水塘──案發於他與作家見面之前。 也許,更有趣的是,伯格寫小說,只是玩票性質,他大半生在大學教書,是個口味博雜的流行文化學者,甚或可稱他為雜家,他曾提出解讀一個酒吧笑話的八種方法,對幽默和幽默感也有發人深省的見解,三十多年來寫作不輟,研讀大眾/分眾媒體話語、漫畫、笑話、電影、廣告、肥皂劇……的著作凡三十多種──本書的十位作者何嘗不是雜家?何嘗不是多面寫者?他們有些躋身於學院,有些逍遙於民間,可都像伯格那樣對世界充滿好奇心,對不同類型的文化書寫有極好的胃口,這一回,他們一人寫一個詭異故事,合成一冊,顯而易見不僅僅是一本怪談式的小說合集,在我看來,更可能是本港第一本借小說的殼而混滲了不同文化話語的bookazine。 如此說來,朗天的〈有的話總是有的──我的恐懼日記(給馬色爾)〉自編自導自演略帶哲學隨筆意味的獨腳戲,滲混了身體/靈魂/存在的唯心論述,則教我聯想到王爾德(Oscar Wilde)的〈漁夫和他的靈魂〉(The Fisherman and his soul),漁夫愛上美人魚,但美人魚要求漁夫放逐自己的靈魂──她說,人體的影子其實並不是身體的影子,而是靈魂的影子;你背對著月亮站在海灘上,然後把你雙腳周圍的影子用刀切開,那就是你靈魂的身體,叫它離開你吧,它就會按你的話去做。漁夫照辦了,可是再無法感受美人魚的愛,而他的靈魂每年都回歸一次,勸他與它復合,但總是徒勞。王爾德說的是愛(及其失落),朗天說的是恐懼,反覆論證身體與靈魂的存在,是兩個章法迥異的文本唯一的交叉點,於是我在這一點上反覆思疑︰愛與恐懼可能源出一義,或有近親的血緣,至少是具備換喻性質的近義詞。 潘國靈的〈鴉咒〉說到一個女作家因一篇小說而身罹病劫,她的男朋友認定要「解除魔咒,我必須把這個故事寫下來」,因為劫從何處始,便從何處終。李照興的〈三世〉借攝影的殼說到相隔凡七十年的兩場瘟疫,以及宿世的愛與死。黃志輝的〈我的超文本旅行筆名〉用上八張不同時期、不同地點的照片,貫串出「另一個『我』的自拍照/或光之旅程」。很奇怪,三個風格各異的故事都讓我聯想到愛倫.坡(Edgar Allan Poe),特別是坡的〈影子──一個寓言〉(Shadow- A Parable)︰Ye who read are still among the living; but I who write shall have long since gone my way into the region of shadows。此一寓言化的影子,除了廣義的死亡陰影,別無他物。坡的詭異故事如〈黑貓〉,也是站在生死界上展述的:明天死到臨頭了,要趁今天把這事說出來好讓靈魂安生。我曾在另一篇文章指出,幾乎所有的敘事學研究者都是弗洛伊德的信徒,對於弗氏所說的「生活僅僅是通向死亡的條條迂迴曲折的漫長道路」,他們大都深信不疑。希里斯.米勒(J. Hillis Miller)甚至在《解讀敘事》( Reading Narrative )中有此斷言︰「……所有說故事的人都是在死亡的陰影下講話。他們的敘述是與死亡達成協議的一個途徑,同時也構成驅除死亡的一個方式。」潘國靈、李照興、黃志輝的故事,都帶有極濃烈的死亡陰影,魔咒、瘟疫跟另一個「我」的光影之旅,原來都是與亡魂面對面的相濡以沫,最終無可抉擇地相忘於江湖。湯禎兆的〈湯鬼〉極有東洋怪談味,荒野溫泉的亡魂等待「替身」,倒是以死者的角度回望人跡罕至的塵世,要擺脫死亡,重返人間(回歸香港),就只有將死亡之咒施諸他者;最後勞煩「根精神」(被咒語禁錮的陽具造形神祇,要解咒回復自由,就要靠陽間的人在他的頭滴血)釋法,隱約有政治指涉,可也不必管這些,由亡魂到「根精神」,說來就是逆向的敘事精神的通幽曲徑。 羅貴祥的〈死者自由行〉和紀清豐的〈嬰魂〉都教我聯想到蒲松齡的《聊齋志異》。當然,羅貴祥的故事中的「女學生」名叫聶小倩,大抵是有意識的誤導,然則一個在大學執教的知識分子在人散後的辦公室(書齋)對「女學生」心存異想,毋寧不脫聊齋格局。紀清豐的故事中的同性戀者在異性戀時期不知女友懷孕然後墮胎,遇見被殺害的胎兒,彷彿就是一個人經歷了前世今生。《聊齋志異》最有趣之處,大概就是本文附錄的「異史氏曰」,其中一則說:「幻由人生,此言類有道者。人有淫心,是生褻境;人有褻心,是生怖境。菩薩點化愚蒙,千幻並作,皆人心所動耳。」這段話不僅可以當作羅貴祥所塑造的大學教授在故事末尾反覆自我反詰的有建設性注釋,境由心生,人心所動,幻化千我萬我,對何國良那篇例外地對異靈及其感覺點到即止、甚至通篇與異靈無涉的〈有舊黑雲追殺我〉來說,也提供了一種滿有創意的讀法。要是轉換為曾譯《聊齋》的博爾赫斯(Jorge Luis Borges)的說法,也相去未遠──比如在一篇題為〈環形劇場〉的小說,他就有此述說:「陌生人夢見自己站在一座環形劇場的中央,不論是睡是醒,這人都在思考那些幻影的答案,設法尋找一個值得活在這世界上的靈魂……使孩子永遠不知道自己是幻影,可以像別人一樣做一個完整的人……最後他才知道自己只不過是個幻影,另有他人在夢裡創造了他。」那麼,王貽興的〈上香〉儘管也沒有異靈,母親、姊姊和迪強所見所關所思所感的「父親」,何嘗不是人心所動的幻影?或者,轉換另一觀點,其後已經死去多時的母親,以及在神枱上、記憶中的父親,回望人世的迪強,對香和粥的味道會不會別有一番心事?對人世的一切又會不會別有一番「了解自己身世歷史的迫切渴望」? 十個詭異故事寫法和趣味完全不同,彷彿十方世界裡的十面埋伏,都不可避免直書/曲寫異世或異靈,那是說,都不免透過書寫,在某種意義上與死亡對話。本雅明(Walter Benjamin)對此早有洞悉:「死亡賦予說故事的人所講述的任何東西以神聖的特性。說故事的人的權威來自死亡。」那麼,吸引讀者閱讀小說的可能就是這麼的一種渴望︰「用讀到的死亡來溫暖自己冷得顫抖的生活。」(〈說故事的人——尼古垃.列斯科夫作品隨想錄〉)這也就是我向讀者推薦此書的終極理據。 2004.6.21
热门标签
下载排行榜
- 1 梦的解析:最佳译本
- 2 李鸿章全传
- 3 淡定的智慧
- 4 心理操控术
- 5 哈佛口才课
- 6 俗世奇人
- 7 日瓦戈医生
- 8 笑死你的逻辑学
- 9 历史老师没教过的历史
- 10 1分钟和陌生人成为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