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标签:批判

  • 日常现实的变态核心

    作者:吴冠军

    目录 代序:这个谜语太黄色 ——我们怎样对日常生活进行哲学反思 《猜谜》:一个生活中的小故事 创痛:“黄色”母亲和中国阐释学学者 “谜底”:过度信息里的惊骇 政治:从清朝文字狱到当代“9·11” 抉择:做个经济人,还是哲人 “现实”中的万象 从咖啡到战争 ——或,为什么色情片如此受欢迎 喝咖啡的欲望 “色情制造业”的秘密 “我爱你,但正因此,我必须拒绝你” 普遍人权的核心:“我们都是色情片主角” “Ask for more!” 今天,你“革命”了吗? 21世纪的“百事可乐”超级大国 附语:今天的意识形态批判 世界的黑夜 ——从“9·11”的纽约到“7·7”的伦敦 我们时代的症状:恐怖 再谈“恐怖”与“精神分析” ——回应石勇先生 Nationalism? No,Thanks! “圣诞”时节谈信仰 怀着信念过圣诞 当规范遭遇到“例外”之后 ——从酷暑里的“第二性”到强世功的施米特主义 附:酷暑里的“第二性” “粉黛滔滔皆假面” ——或,将“超女”进行到底 我们因权利而不凡 谁说你有权利?它在哪里? 没有清单,只有创造 让我们积极生活 让我们从现实中醒来 做爱?少来这一套 “做爱真的很爽么?” ——从大教授的欲火到张国荣的自杀 病中谈性 病中说爱 谈谈乱伦 “女人并不存在” ——再论酷暑里的“第二性” 国际妇女节的变态核心 女人何以成为一个问题 ——作为“性批判”的哲学与精神分析 何以谈论女性? “政治正确”的女性主义与激进的“性”批判 何谓“真实的女人”? “妇女节”的陷阱 所谓“男女平等” “性自由”的圈套 “性骚扰”的背后 批判的视界 有一个叫“中国思想界”的地方 汪晖的“鬼话” 邓正来的两张面孔 刘擎的“声东击西”与“施特劳斯之局” “阅读西方”:为何又要“重新”? ——致甘阳、刘小枫两先生 “博客”时代,还是“狂客”时代? “歪视”:从“西洋伪书”到“中国盛世” “太阳底下”无法想象的全新开端 用“中国的视野”去读“西方本身的脉络”,何如? 结语:自我反思性的批判实践 在这一刻,让我来书写死亡 ——写给王强君 没有身体的器官 恐怖的“知识” 灾难的去灾难化 未知死,焉知生? 作为“幻想”的批判性,或知识分子的团结 除却真诚性,我们还剩什么? ——当代中国语境下的思想沟通、学术批评与 公共批判实践 真诚性 “派系区划”,或知识分子的团结 批判·内在批判·外在批判 当代中国语境下的公共批判实践与正当性 问题 结语 附:答友人问 “疯子(们)”的后花园 A Letter to Annie 沉默与疯狂 ——“疯狂”是如何变成“美丽心灵”的? 徘徊于“天才”与“疯人”之间 他,还是那个纳什 “疯狂”是如何变成“美丽心灵”的? 疯狂:作品的阙如 反思文明社会的“阿基米德支点” 思想者与拆白党 ——充满快感地实践、选择死亡地生活 “自恋” 专业 快感 启蒙 真实 呢喃 死亡 学术思想与私人生活 ——一个无可救药的自我反思 “欢迎来到真实的荒漠!” ——拉康、幽灵学与当代激进左翼学术讲座 答问 症状:从例外到普遍 意识形态与自我指涉 激进左翼在中国 柏拉图主义理念论?No,Thanks! 遭遇上海女孩 跋?“不,谢谢!”
  • 文茜小妹2

    作者:陳文茜

    《文茜小妹 2》來了。在《文茜小妹大》中,陳文茜是這麼說的:「我的一生,總是坐在觀眾席時,想上台當演員;上台演戲時,又想溜回觀眾席。」 「在政治圈中,我總是想當個書寫者。政治搞瘋的時刻,特別愛抓著筆,彷彿惟有那一刻,當腦中事物透過筆尖,一筆一劃刻下來時,才能相信自己真能在政治的漩流裡,緊緊掌握人生。但東西寫多了,東一篇、西一篇,幾年來筆下被我同情、批評或歌頌的不盡其數,結仇過多到出門被暗殺,可能都破不了案的境界。但仔細反省,這些言論對世界的影響卻似乎是零。有段時間我停了《商業週刊》的專欄,覺得自己持續的書寫,像極了狗吠火車,那樣的心情,讓我又想從觀眾席裡丟下書寫的筆,跑回台上去當演員。」 事隔兩年,陳文茜的確跑回台上當演員,成了無黨籍立法委員。明年即將到來的總統大選,她成為泛藍的謀士,無論藍綠陣營都是爭議不歇。陳文茜的下一步,永遠令人捉摸不著。但可以確定的是,她的文字還是那麼辛辣、尖銳,針針見血。兩年前《文茜小妹大》熱賣五位數,兩年後的第二集,同樣值得期待。 關於本書「年輕的我,不知道歷史只是一張薄薄的紙,往往盛情難卻,妄想在薄薄的紙上,騎馬縱橫天下。 在一場有史以來第一次一對一的總統大選中,陳水扁基於選舉利益,揮別了民族主義歷史文學的美麗境界,開始走向國際攤牌的危險遊戲。 在激情催化下,歷史那張薄薄的紙,不只罩住台灣的認知,也罩住這些人的勇氣。等戰爭一來,不只歷史的紙要破,他們自己的勇氣也會破。 一年下來,我寫著、喊著、憂心著。我也快要寫不動了,很想把筆丟到垃圾桶,就此算了。夜半夢醒時,我常常問自己何必呢?浸淫在這樣一個激情機會主義者當道的年代,就該當個冷冷的旁觀者,何必跟著攪和呢?夜裡醒著這樣想,白天醒來又繼續我的「戰爭」。我沒有項羽的英雄氣魄,沒有亞歷山大征服世界的人生際遇,我來不及當虞姬式的美人,只能靠著這枝筆,寫到它斷了,一根換一根,寫到我的筆終於也當項羽、也當虞姬,筆自刎之時。」 ──陳文茜 作者簡介 陳文茜 經歷: 2001─迄今 中天資訊台「文茜小妹大」節目主持人 東海大學美術研究所兼任講師 1998─迄今 飛碟電台「飛碟午餐」節目主持人 1998─迄今 商業周刊首席顧問 1999─2000 年代產經台「財富新聞」新聞節目主持人 1996─98  TVBS 電視台「女人開講」節目主持人 1995─98  民進黨中央黨部文宣部主任 1998    獲亞洲週刊英文版(Asiaweek)評選為 1997 年全亞洲 25 位 「創造趨勢的人物」之一,陳文茜是唯一上榜的台灣人 1996    EEI 唱片公司總經理 1993─95  聯合國少數族群聯盟亞洲代表 1993─94  美國費城河流.死亡與冥婚藝術展演製作人 1992    台北縣宗教藝術節召集人 1982─83  中國時報美洲版副刊主編學歷: 1987─94  紐約新社會研究學院(New School for Social Research) 歷史社會學博士班 1976─80  台灣大學法律系法學組
  • 文茜小妹大

    作者:陳文茜

    關於這本書,文茜是這麼說的:「我的一生,總是坐在觀眾席時,想上台當演員;上台演戲時,又想溜回觀眾席。 在政治圈中,我總是想當個書寫者。政治搞瘋的時刻,特別愛抓著筆,彷彿惟有那一刻,當腦中事物透過筆尖,一筆一劃刻下來時,才能相信自己真能在政治的漩流裡,緊緊掌握人生。但東西寫多了,東一篇、西一篇,幾年來筆下被我同情、批評或歌頌的不盡其數,結仇過多到出門被暗殺,可能都破不了案的境界。但仔細反省,這些言論對世界的影響卻似乎是零。有段時間我停了《商業週刊》的專欄,覺得自己持續的書寫,像極了狗吠火車,那樣的心情,讓我又想從觀眾席裡丟下書寫的筆,跑回台上去當演員。 不知道該說是荒唐、是錯亂、還是熱情,我彷彿是個不存在的騎士,常常沒緣由地把自己切成兩半。荒涼戰場上,當每個士兵已成了傷兵倒在血泊中,我自己卻往往穿著白色的羽毛,準備出征;然而到了一場豪華的宴會,我卻總想著離行百步,與豪華的劍客們道別。 現在我這位觀眾,似乎又走到了入戲的門口,大門一推,舞台一跳,也不曉得下個等著自己的戲碼會是什麼? 恐怕唯一能確定的,就是入了一段戲的我,沒過多久,應該會再走回觀眾席。」
  • 我不懂味

    作者:王跃文

    《我不懂味》主要内容包括:许多人是通过阅读官场小说认识湘籍作家王跃文的。他批判官场黑幕不遗余力,犀利的文风让读者印象深刻。然而这次王跃文要进行“自我批评”了。书中王跃文将首次坦露自己隐藏在官场小说背后的许多真实人生经历,还有成长过程、文学主张等,而对于《我不懂味》这个书名,王跃文笑着解释:“不懂味是湖南方言中不知趣、不合时宜的意思,将书名取名为我不懂味,是因为在很多人看来,我的书、我的人常常会显得不知趣、不合时宜,因为太直而无法讨到某些人的欢心。” 村支部书记的儿子是团长,我是副团长。有个晚上,团长突然又任命他自己的弟弟当副团长。我举手反对。团长严肃的对我说。组织上交给你一个光荣任务,深入敌后从事地下工作。我二话没说,掏出别在腰间的手枪,庄严地放在团长手里。团长把手枪交给他弟弟,然后深情地拍拍我的肩膀。团长的手那么有力,那么温暖。 夜色中,我猫着腰,沿着村子里的土墙和竹篱笆,悄悄儿前行。遇着行人或狗叫我便机警地埋伏起来。我不能让敌人发觉。村子的另一头,战斗在激烈的进行着。“我是王成,我是王成,为了新中国,向我开炮!”我多么想投入战斗啊!可是,我不能回到战友的身边去,我得从事地下工作。突然间,不知哪根神经开了窍,我发现自己原来被团长和战友们抛弃了。他们不要我玩了。我马上从游戏氛围中清醒过来。我身陷其间的再也不是什么敌后,而是弥漫着猪屎臭的村巷。我也不想同他们玩了,回家睡觉去!只可惜了那把手枪,那是我跪在门槛前,一刀一刀削出来的。 可是我不敢去找他们要还手枪。游戏还在进行,我若回去,会被当作变节分子抓起来的。他们会借口游戏,假戏真做,打我一顿。只有等到天亮之后,青天白日之下,我才能理直气壮地去找他们。
  • 赤贫的精神

    作者:孔见

    《赤贫的精神》以随笔的文体,富有想像力地表达了作者对文学与人生的解悟。正当物质碰撞的声音日益铿锵的时代,人们都在假借心性之外的力量来建设自身的尊严,并以此互相侮辱和恐吓着。可在富足和傲慢的背后谁人不是积贫积弱?而欲望的沉醉也以拯救的名义一锹锹地挖掘着人性的深渊。趾高气扬的启蒙主义仍然需要启蒙。
  • 山坳上的中国

    作者:何博传

    该书在1988年问世,立即引起轰动,还曾一度被列为禁书,但17年过去了,该书作者的许多观点已经得到验证。2005年,《山坳上的中国》被三联书城推荐为对中国近20年影响最大的图书之一。 内容提要:是一曲呼唤忧患意识的醒世歌……有关当代中国发展中面临种种最紧迫的现实问题、疑难、困境和危机尽在嗀中。 目录大概:经济大地震;工业的困难与农业的隐患;第三产业难产;新窗口的纷争;速度与区划战略;大桶上的两块短板;最可怕的一个冲击波;生态危机;中国干部的水平能排世界的第几位;教育的困境;十大危机的报复……罗素说:“提到过去,每个时代都承认它是事实。提到当前,每个时代都否认它是事实。”
  • 狼图腾批判

    作者:龙行健

    《狼图腾》书中所叙述的故事是非常出色的。因为其中集聚了大量的原创因素,内容上又是具有史诗品相的宏大叙事,所以被一些人誉为“旷世奇书”,同时还能提供强烈的阅读快感。甚至还有人认为它是一部史诗,是广大读者可以享受的一席“精神盛宴”。   关于《狼图腾》的文学性,也有人警告过我们“不宜用常规去要求”,它确乎有点小说不像小说、纪实不像纪实,表现出一种边缘性或嫁接性。而“刚健、苍凉、硬朗的语句,逼真感和原生感……凸显一种罕见的狞厉之美。”
  • 权力、政治与文化

    作者:萨义德,薇思瓦纳珊

    萨义德是一位“谈话”、演讲与辩论高手。其访谈或对话录在生前已出版四部,而本书最为全面,从自1976至2000年间数以百计的访谈与对话中挑选了最有代表性的29篇,是对其学思历程最为深入浅出又平易近人的阐释与呈现。 萨义德“现身说法”,为我们逐一细呈了他的文学与文化见解、学术与思想观念,当然还有他的社会关怀、历史意识与政治观点。我们会听到他侃侃而谈欧美学术与知识界的状况、批评家在社会中的角色、《东方学》的成书过程、巴勒斯坦的处境、海湾战争、以色列、奥斯陆和平协议、伊斯兰和检查制度、萨达姆,当然他也会表达对维柯、康拉德、葛兰西、阿多诺、乔姆斯基、古尔德等人的敬仰与热情。借助于本书,我们或许能更深刻地理解他的《东方学》与《文化与帝国主义》,也能更贴切地了解他这个人。 这些寓意深远的访谈,标示出萨义德作为我们这个时代重要的公共知识分子的位置。他强调民主与世界主义的人道主义立场……本访谈录扩展了我们对自己置身的世界的理解。 ——埃里克·方纳(美国著名历史学家)
  • 心灵独白:余杰自选集

    作者:余杰

    有歌唱权力的往往并非夜莺,而是喜鹊;有写作权力的往往并非大师,而是御用文人;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喜鹊也成了我们心目中的夜莺。 余杰或许就是90年代“醒着的”、“要前进的”青年中的一个? 只要翻翻他的这本集子(据我所知,大学四年他实际所写比选出来的要多得多),就会承认:他读的书很多。作为老师的我,还得承认:很多范围都是我所不曾涉猎的。——这本也是正常的,应该如此的。 而且他还看了很多——“看”校园里的老师、同学,以及校园景观的形形色色;也“看”社会,关注自己所生存的国家、世界与宇宙所发生的一切。 他更是想了很多,很多,思考之广与深,也让我吃惊。他关于“自我”的拷问,更是近乎残酷,也是最引起我的共鸣与深思的文字。 当然,他也骂人。这给他带来了意想不到的麻烦,他也因此成了校园内有争议的人物。而我总要想起鲁迅的那句话:“现在有几位批评家很说现实主义可厌了,不厌事实而厌写出,实在是万分古怪的事。”而这“万分古怪的事”发生在北大,更让我这个北大人感到悲凉与羞辱。——作者在编选本书时,没有收入这些有碍的文字,我是理解的,尽管不免有些遗憾。 自然,无论哪方面都还有发展的余地——比如说,书在杂览的同时,还要精读;在校园里看,毕竟不同于走出去,置身于社会的大海里看;现实关怀之外,还要有形式上的关怀,思想的翅膀还有待更自由无羁,在更广阔的领域飞翔;对自我的批判性审规似乎还可以更彻底些:在顶住压力,坚持自己选定的道路的同时,也作点自我置疑,估计到可能存在的危机(陷讲),以免绝对化……等等。趁着还年轻,没有必要过早地将自己定型化:这正是格局已定,仅能作最后的发挥的我辈所称羡不已的。——钱理群
  • 鲁迅杂文选集

    作者:鲁迅

  • 我在霞村的时候

    作者:丁玲

    写于1941年初,发表于同年6月的《中国文化》第3卷第1期,后收入1944年桂林远方书店出版的同名小说集。 作品塑造的是一个在遭受日寇凌辱后又忍受着灵与肉的双重折磨而做着地下形态的抗日工作的乡村青年女子的形象。特殊题材的择选以及作者对于主人公寄予的深切同情和敬意,表明了作者的思想胆识和艺术创新方面的追求,尽管对于主人公形象的塑造基本上是从侧面进行的。然而女性作家特有的观照视角,用作者的话来说作品提出来的是“一个更广泛的社会问题”(《丁玲谈自己的创作》),仍然使得作品具有深沉感人的力量。
  • 学会提问

    作者:布朗

    本书作者应用批判性思维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列举科学研究和日常生活中的大量实例,教授人们富有理性、逻辑性和批判性地提出、思考、判断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全书立论严谨,深入浅出,贴近实际,指导性强,深受广大读者的欢迎,在美国被誉为指导批判性思维“最成功的”书籍之一。至今已出至第七版。
  • 我们夫妇之间

    作者:萧也牧

    《我们夫妇之间》内容简介:萧也牧以中篇小说《我们夫妇之间》,成为1949年后第一个受大规模批判的作家。《我们夫妇之间》描写知识分子丈夫与工农干部出身的妻子在进城后的矛盾;中突及最终的相互理解、融合,描写一瓢一饮的最日常、最普通的家庭琐事,富有浓郁的人情味。萧也牧的小说注重个人情感的细腻描绘,在当时的文艺界不啻一枝独放的奇葩,由此招致猛烈的抨击与批判,作者也因之获罪惨死干校。 从1951年至1970年,十九年的指责、白眼、迫害,直至惨死;所有这一切,只是因为一篇大约14000字的小说。这是中国当代文学史上真实的一页。
  • 10导演批判书

    作者:苏七七

    华语电影行业从它诞生的那天起,就可笑地成为一门严肃的行业。而华语电影导演们则成为最有资格以站着说话不腰疼反驳外界批评的“实干家”群体。以此逻辑,一把辛酸泪,一堆烂拷贝,再丑的媳妇因其“无辜”,终将能熬成婆。他们把无数的垃圾真诚地献给了我们,自己,却也终究逃不过两手空空。
  • 罗生门

    作者:(日)芥川龙之介

    芥川龙之介是日本近代的杰出作家,有“鬼才”之誉。他的文学创作的最高成就在于短篇小说,《罗生门》、《莽丛中》、《鼻子》等都是芥川龙之介最广为人知的经典名篇。早期作品多取历史题材,重艺术构思、审美意趣,显示一定的唯美主义倾向,后转向写实。《经典译林 •罗生门》收录了芥川龙之介的28篇中短篇小说。《罗生门》以风雨不透的布局将人推向生死抉择的极限,从而展示了“恶”的无可回避,第一次传递出作者对人的理解,对人的无奈与绝望。《地狱变》以血淋淋的惨厉的笔墨,写出了奴隶主骄奢淫侈,和奴隶们所遭受的悲惨的命运,更使人有惊心动魄的感受。
  • 零下一度

    作者:韩寒

    韩寒继《三重门》之后推出的第二部作品。《零下一度》是韩寒的随笔、杂文和短篇小说的合集。这些作品,有的回忆童年生活,有的记述校园生活,还有的是读书笔记,反映了一个18岁青年的人生视野和感悟。韩寒的文风机智泼辣,语言幽默、诙谐,充满奇特想象,真实地反映了韩寒的喜怒哀乐,展示了他的内心世界。韩寒自己认为,“《零下一度》更能代表韩寒”。 该书的第一部分包括回忆童年生活的记叙文,第二部分则是新创短篇小说,还有一些杂文,再次显示韩寒“倚马千言似的不凡才华”,书中,把刘墉、琼瑶、金庸、王朔、谢霆锋、周星驰等名人涮了一顿,以一个18岁男孩的眼光,对他们逐一作了剖析。
  • 1984

    作者:乔治•奥威尔 (George Orwel

    《1984》描写了未来社会即1984年大洋国一个普通人的日常生活。在大洋国,权力高度集中在“党”英社的手中,到处张贴着党的领袖老大哥的画像,几乎到处都安有电屏幕,思想警察神出鬼没,人们主要指党员,无时无刻不在被监视、被监听,连自由地思想都是一种罪。主人公温斯顿·史密斯在真理部从事篡改历史的工作,他对所处的社会和老大哥渐渐地产生了怀疑,在与另一名党员朱莉雅秘密恋爱后,逐渐成为思想犯,被思想警察逮捕……全书文笔犀利冷峻,以惊人的敏锐洞察力、严密的逻辑推理和丰富的想象力刻画了未来极权主义社会的面貌,警醒世人提防这种预想中的黑暗成为现实。
  • 光荣日(第一季)

    作者:韩寒

    韩寒首部魔幻现实主义作品。一部讽刺意味很浓的小说。 七个青年人,大麦、王智、万和平、石山、洪中、米旗、娄梯,大学毕业后主动放弃分配,不想进外企,不想当白领,而是学古代的竹林七贤,来到边远的一个叫“和平凤凰”的小村中,他们自愿到村小学支教,同时运用自己的特长实现自己的理想,他们研究枪支炸药,盖房种菜,还收留了被称为“精神病”的歌手哈蕾,三陪女麦片,还有年迈的植物学研究员刘小力以及他两条腿的狗,这些看似不正常的一群人,建立了一个属于他们自己的离奇世界,发生了很多奇怪的事情。看似荒诞不经,却有着种种思考。随着故事的深入,他们在自己的世界里寻找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