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自由
-
吹口哨的女人
◆ “女人吹哨,母鸡打鸣,亵渎上帝,祸害男人。”——英国谚语(本书灵感来源)
◆ 20世纪经典文学,“拜厄特女性成长四部曲”收官之作,中文版初次面世。
◆ 诺奖得主托妮·莫里森、王安忆、麦家、格非等齐声推荐本书作者拜厄特!
◆ 世界文学泰斗拜厄特,被《泰晤士报》评为“1945 年以来英国50位伟大作家”之一,荣获大英帝国司令勋章、英国皇家文学协会会员等多项终身荣誉,狂揽18项世界文学大奖,包括布克奖。
◆ 女人也可以吹口哨,可以自由追逐任何不合时宜的梦想。
◆ 辩论式探讨自由女性的异己人生,全景式展现1960年代的思想大爆炸。
◆ 上外高翻学院教授黄协安潜心翻译,拜厄特国内研究教授姚成贺亲撰导读,轻松进入拜厄特宏大瑰丽的智性世界!
◆ 我想用女性神话来代替男性神话。男性神话是濒死和复活。女性是新生与复兴。
——本书作者拜厄特
◆ 这个时代的女性虽然得到了比前辈更多的自由,却没有因此而获得一种身心的解放感和幸福感……为了生存,她们不得不粉饰自我,在社会舞台上演绎异己的人生,忍受双重生活的压力,这些都成为 “自由女性”的隐衷。
——学者陈姝波(论《吹口哨的女人》对“自由女性”的重构)
女人吹哨,母鸡打鸣,亵渎上帝,祸害男人。——英国谚语
传说中,有一群从未离开过山谷的女人,她们渴望见识真正的速度、风雪和黑暗的危险,却因此被诅咒,永远地变成了半人半鸟的怪物。
现实中,走出婚姻的弗雷德丽卡,在节目主持这份新工作中,看到更广阔的智性世界,却犹豫要不要为了情人,放弃工作,重回小镇。
在激荡的1960年代,女人们开始思考,在事业、家庭的多重压力下,女性如何得到完全的自由与独立。
在神话和寓言之上,作者拜厄特建造了一座知识的圣殿:文学、哲学、社会学、语言学、心理学、遗传学、生物学……这个智性闪耀的世界,照出现实中那些被放弃的梦想、被诱惑的妥协、被打压的自我,写尽自由女性的隐衷和独立的真正意义。
-
人心
《人心》是弗洛姆的心理学经典作品之一,从善恶、暴力、生死、自恋、自由等六个角度,对于人心和人性提出了独特的分析和观点。
弗洛姆认为人有行善和作恶两种潜能,每个人都在自己选定的方向上发展。他按病理程度依次论述了游戏性暴力、反应性暴力、报复性暴力、补偿性暴力、原始的“喋血渴望”,指出不同的暴力形式之间的区别在于它们各自的无意识动机因素的不同。恋尸、自恋和对母亲的共生固着在弗洛姆看来是恶的本质,它们构成了严重精神病患的核心。
弗洛姆善于将当代心理学研究同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相结合,对于现代社会和人的行为心理做出深刻的批判。
弗洛姆《人心》语录:
人类面临的主要危险,不是穷凶极恶的人,也不是施虐狂,而是寻常人掌握着非同寻常的权力。
善是一切服务于生命的事物,恶是一切服务于死亡的事物。善是对生命的敬畏,是一切助力于生命、成长和延展的事物。恶是一切扼杀生命、缩减生命、使其支离破碎的事物。
成年男女之间的爱往往也具有自恋性质。爱上一个女人的男人,一旦她成了“他的”,他可能会把他的自恋转移到她身上。因为他带给她那些特性,他便对她心生欣赏和崇拜。仅仅因为她是他的一部分,她便成了一位具有卓越品性的女人。
恶是人类特有的现象。它是个体想要回归到前人类状态的企图,消除这一企图需要专属于人类的特质:理性、爱和自由。
在他人的痛苦不幸或亲切目光、鸟儿的婉转欢鸣或小草的青葱碧绿面前,倘若我们丧失了为之触动感怀的能力,那么没有任何认识能帮助我们。倘若人变得对生命无动于衷,那么任何他可能选择善的希望都将不复存在。
-
《Go it alone》单干!靠自己开创成功事业的秘诀
以往的看法都是错误的(Conventional Wisdom Is Just Plain Wrong) 这里有一组令人触目惊心的数字。 超过一半(56%)的美国人梦想着开创自己的事业。美国是希望之地。但是很少人能抓住这个机会。工作是我们生活的中心。在35年甚至更长的时间里——七万多个小时,通常差不多是我们清醒时间的一半,我们中的大多数人每周都在工作(往返于工作之间)。但是只有很少一部分人能够按照自己的意愿办事,做我们擅长的事情,做我们喜欢做的事情。的确,2003年初Conference Board报道称美国的工作满意度再创新低:超过一半的美国人对自己的工作不满意。盖洛普对来自63个国家的101家公司的170万雇员进行了提问,“工作时你每天都有机会做你擅长的事么?”只有20%的在大公司工作的受访者回答是肯定的。最后2004年盖洛普调查发现超过70%的美国工人工作时“心不在焉”,也就是说几乎每四个工人中就有三个人上班走神,对工作或者公司漠不关心。 工作的人们感到不满,觉得不能发挥自己的特长,他们想要从更大程度上主宰自己的命运。更重要的是他们感到正在浪费生命中的重要部分。Nextoy, LLC的总裁Bob Fuhrer,也是一名成功的企业家,曾说道:“当我还是一个打杂的小孩儿时,公司里的老员工经常说,‘我真希望当时自己干’。我当时就下定决心,等我到了他们这个年纪时,不能有这样的遗憾。” 当被问及“那么你为什么不开创自己的事业”时,大部分人都会谈到和钱有关的问题。人们害怕不能满足现在的财务需要,所以要工作。他们认为自己不具备成功开创自己的事业所需要的资金。这些问题当然很重要,也很现实,但是他们不再是商业生活中的主导力量。 今天,以往那些关于开创成功事业的看法已经站不住脚了。现在你不必先大笔的投入,不需要有很多雇员,也不再需要雄厚的财力。本书将详细阐述为什么在今天的商业环境里,不用其他雇员只靠自己开创成功的事业,比以往更加容易可行。 一个重要的相关话题就是与创业初始相关的高风险。通常打算创业的美国人(你或者周围的人)里有56%的人都清楚创业的高风险。普遍接受的规则是40%的新公司在一年之内倒闭,同时80%的新公司在成立5年内倒闭。如此高的失败率广为人知,难怪有经济负担的人按兵不动。 但是,本书将会讨论如何大大降低创业风险。你能有效地控制这种风险。你能避免导致新公司迅速倒闭的失误,学会成功企业家规避风险的步骤。 小时候第一次过马路,我们被告知在过马路之前先看看马路两侧有没有汽车,以免被车撞。创业与此大同小异。通过创业前采取特定的步骤,你能够大大提高成功的机会。现在初次创业就成功要比以前容易多了。 同理你可以采取特定的步骤,在这个异常艰苦,竞争激烈的环境里,保证你的事业幸免于难,并壮大辉煌。本书详细介绍这些思想和战略。 开创建自己的事业还需要努力奋斗,自我奉献和顽强毅力。在高度竞争的环境里我们别无选择。本书介绍的方法需要旺盛的精力,不懈的努力和自觉自律。但是在这里你会听到来自成功企业家的不断忠告:创业的自由让这一切都值得付出。他们还发现这种自由赋予他们更旺盛的精力和更集中的焦点:当你单干时,你自食其力。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当你成功时,你就会得到经济上的回报,你会因自食其力而满足。 最后本书的一个重要信息是,在过去的几年里,业务模式及相关科技的变化意味着现在就是创业的最佳时机。本书详细阐述如何让你的事业概念化,如何将你的精力和付出集中起来以成功开创自己的事业。 个人的力量(THE POWER OF INDIVIDUALS) 本书一本分是在讲述个人的巨大力量。美国人很少相信人们能靠自己取得巨大的商业成功。传统观念认为随着公司规模越来越大,个人企业家的影响力将越来越小。但事实上可能并非如此。现在个人力量变得史无前例地强大。 这种新力量不一定全是好事:古时候一个人能对一伙人造成多大伤害呢?靠一块石头,一根棍子,或者一把剑,一个人伤害不了太多人。随着枪支和炸弹的发明,这种力量得到了强化。现在我们都知道这样一个事实:一个恐怖分子可以使用微型核武器或者生物技术给大批人造成伤害。随着社会的进步,技术使个人变得强大。 今天在商界中的同样现象影响深远。现在从积极的角度看,个人在商业中变得“极具杀伤力”。Oscar Wilde说:“不危险的思想不配称之为思想。”本书充满了让你在商界中单干时变得极具杀伤力的思想。 谁该读本书(WHO SHOULD READ THIS BOOK) 本书写给那些曾经梦想单干的人。模糊的向往也好,打算实现的梦想也好,迫不得已也好,这本书为你们而写。 整个社会都被误导了-----开创成功的事业需要大量的财力,冒太大的风险,要认清无论如何都会失败的现实。这些都是扯淡,本书告诉你为什么。 本书写给半数美国人,那些梦想着单干的人,包括: 寻求更大的财务自由和生活自由的在职的,离职的公司领导和雇员。那些由于公司裁员而下岗决定下一步怎么走的人。 从本书具有建设性的方法中受益的企业家。 梦想单干却缺乏资金的小公司的雇员。 在家里想以自己的方式重新工作的父母 拥有充沛的时间而非金钱,打算创业的老人。 关于本书(THE STORY BEHIND THIS BOOK) 很有必要了解本书的来历。本书很多方面源自于耶鲁管理学院的一段为期数年的大冒险。几年前,我与别人共同执教一门设计网络技术应用的市场营销课。当我深入思考我们的课程的内涵--并和同事同学互动---时,我开始意识到我在提出一套和个人创业有关的理论体系。我发现这些思想如此引人注意---如此与传统看法相悖--以致于我只有一件事情要做:自己创业验证这些想法。 一方面,我将这些商业活动看成是生动的实验室。它们将检验我那些似是而非的理念。另外一方面,一想到我将通过开创成功的事业成为自己命运的主宰并为家人赚取可观的收入时,我感到无比兴奋。 自那时起,我已经在这些思想基础之上开办了几家公司。其中的一个,Speed Anywhere, Inc。 (www.SpeedAnywhere.com ),将在本书中大量讨论。这些努力的成果让我得出这样的结论:在适当的条件下,本书的思想会让人受益匪浅。正值电讯业垮台巅峰之际,我迅速成立了后来成为美国最大的B2B宽带营销公司。当电讯业失去50万个就业机会并宣布大量破产的时候,在几乎没有启动资金的情况下,我成立了公司,并很快盈利,为1万5千多家客户提供服务。在大部分时间里,speed Anywhere的运转完全靠一个兼职员工:我自己。 第二个公司,Health Plans Today (www .HealthPlansToday.com),进一步验证了我在这里阐述的理论。启动一个月,我就成为了领先的网上健康保险运营商之一。现在有超过2500个不同的个人和公司,大大小小,从事网上健康保险营销。我的公司很快在这个竞争激烈的市场中名列前茅。 此外,还有一些亲身经历的内容,后来成为我思想的一部分:我查找并拜访了大量企业家,他们也在没有或者很少雇员,有限的启动资金的情况下,开创了成功的事业。这些调研扩展并深化了我那些不断进化的思想:这些企业家和我的想法不谋而合。在不同的行业里,他们使用了类似的操作原理,有令人吃惊的类似经历。你将在本书中见到他们。你将发现他们依照某些惊人类似的思想和方法开创了不同的事业。 有了这些大量的数据和经历,是拆穿神话的时候了。一个新的企业家时代即将到来。 -
我只有在路上才不迷途
●情绪女巫 最受欢迎美女摄影师 花小幽 最新青春图文感动大辑,用影像记录梦境,记录情绪,记录人生旅程,一个不务正业的梦旅人 ●近百张摄影精品,展现8年来旅途上朝气蓬勃的青春与世界各国迥然各异的人文风象 ●用美好且有略带忧伤的文字,表达对青春、旅行、爱情的独到见地,讲诉一路成长的故事 ●青春+旅行+爱+自由+梦想 给你 最深度的旅行 最温暖的情感 ●著名主持人乐嘉 职业旅行家、畅销作家小鹏 畅销作家坏蓝眼睛 设计师、音乐人乔小刀 ——————————————感动推荐! 她是, 用影像记录梦境,记录情绪,记录人生旅程,一个不务正业的梦旅人 她说, 我只要出发,不要目的, 在路上我没方向感所以不迷途, 生命总该有另一种可能性。 她只有在路上, 她拍摄的照片以电影故事般的画面展现人物真实内心, 色彩透出悠远神秘的气氛, 每张照片似乎都在叙说一个属于路上的人才能看到的故事 花小幽环游世界八年来唯一出版的作品集, 收录她从2004年开始旅行摄影, 行走世界各地过程当中最精美的照片和最具性情的文字,关乎旅行,关乎爱情,关乎成熟…… 无论是作品或性格,都散发率性自我的随意…… 随书附赠 精美情绪明信片 -
Ryan McGinley
In 2000, Ryan McGinley, then a student, staged his first exhibition of photographs in an abandoned SoHo gallery. To coincide with the show, the artist created several handmade books featuring a sampling of his work entitled The Kids Are Alright . A copy eventually found its way into the hands of Sylvia Wolf, then a curator of photography at the Whitney Museum of American Art. In 2003, Wolf mounted an exhibition of his work at the venerable institution, the youngest artist to ever have a solo show at the museum. What Wolf recognized—and what other critics, curators, and collectors would quickly discover—was an artist who understood and chronicled his own generation (habituées of New York City’s downtown) as no artist had before him. McGinley had managed to capture the hedonistic adventures of youth culture—kids hanging out and enjoying life—but without the dark underbelly of earlier artists who mined similar themes. As the work evolved, he moved away from the more documentary aspect of the early photographs and began to create scenarios where he could explore different ideas (aesthetic and otherwise). This eventually led to the now legendary summer-long road trips, capturing groups of twenty-somethings amongst a variety of American landscapes. In his most recent body of work, McGinley continues to explore—in black and white as well as in color—the body but in the still, pared down atmosphere of his studio. In this first major monograph chronicling the entirety of the artist’s career, McGinley’s work is considered by three extraordinary figures: Chris Kraus, novelist and critic; John Kelsey, writer, artist and activist; and Gus Van Sant, the auteur filmmaker. Each attends—through the lens of their own rich insights—to various aspects of the artist’s work and creative process, offering in-depth and unique perspectives on McGinley’s work and import. -
击开捆锁
在此書中,作者嘗試闡明屬靈衝突的性質,並列出在基督裡如何可以得解決的要點。作為一個基督徒的你,深知道不應該沈溺於惡習當中,卻似乎無力擊開那被自己的罪所困擾的捆鎖。安德生博士在本書中教導我們如何能在罪中得到釋放,當面對屬靈爭戰時,如何能正確地面對並勝過它們。 前言:活出光明喜乐的人生 这本《击开捆锁》是继《胜过幽暗》后又一本论基督徒得胜生活的书。这两本内容属于教牧辅导的书在国际上已经发行百万册以上,帮助无数人得胜心灵中的黑暗,步入基督的光明。今天人们的物质生活已经大有提高改善,但是心灵的问题不会因为物质的变化而解决,反而因压力和紧张出现更多的问题。在我们周围,焦虑、抑郁的症状到处在袭击着人们,有的人生活在莫名的恐惧中,或者仇视周遭的人,或者因自卑失落而自惭形秽,不少人则走入迷信的世界,甚至邪教黑帮,把自己交于无知的神秘对象。这些都为教会的牧养工作带来新的挑战。 心理学当然是一门很好的学问,它可以帮助分析人的心理世界,作传道人的应该能够熟练地掌握。但是人除了心理,还有心灵,就是圣经所说的灵的层面;另外,心理的症状有时还只是表象,我们还必须从属灵的层面进行分析,依靠上帝去解决。圣经所记载的主耶稣的工作从一开始就注重释放(赶鬼)的工作,说明他对人心灵的关心,以至不惜多次与拘泥传统的犹太宗教人士发生正面的冲突。耶稣说:“我若靠着神的灵赶鬼,这就是 神的国临到你们了。”(太12:28)安德生在书中强调的是,我们应站在基督已经得胜的事实上,用真理的开启,去使人得释放。 今天教会中因为心灵问题来请教牧师的很多,如何进行有效的辅导,本书作者尼尔·安德生在这方面有长达35年的牧养经验,是这一领域的专家,他的书可以提供参考。前书《胜过幽暗》出版后,受到读者欢迎,好些读者关心她的姊妹篇能够出版。《胜过幽暗》着重要让信徒明白圣经教导的信徒在基督里的地位,从而胜过心灵中的挣扎,活出在基督里的丰盛生命。姊妹篇《击开捆锁》的信息更为实际,内容所着重的是一个人在认识基督的基础上,如何战胜魔鬼的压制和对心灵的控告,以及带给人消极的思想、非理性的感情、惯性的犯罪。本书包括三部分:鼓起勇气、站稳脚根、迈向基督里的自由。 当然安德生在他的书中提到事例都是以美国为背景的,如他常提到到“新纪元运动”中所谓心灵开发,寻求宇宙幽灵的力量,以及撒但教对撒但的崇拜等,都是在美国从20世纪后半叶开始流行的社会现象,这些都是与基督教信仰相悖的。但这也反映了科技和现代化对人心灵冲击的结果,以至于许多邪教和各种形形式式的迷信巫术,披上现代的外衣危害大众。但是随着全球化,我们今天也遇见相似的问题。有一点我们非常重要,尽管作者辅导人从撒但的压制中得释放,但是就像他多次强调的,我们的注意力不应在撒但上面,不要夸大撒但和他的影响。我们应当用积极的信心活在基督的光明中。 尼尔·安德生博士,曾经是一位参与美国阿波罗登月计划的太空工程师。他从他博神学院获得道学硕士学位,并牧养教会35年之久。他曾是该校的实践神学教授,又是系主任,和“在基督里的自由”事工的负责人。本书《胜过幽暗》(另译《胜过黑暗》)和姊妹篇《击碎捆锁》是他著名的代表作,深刻地阐述信徒在基督里的地位,享受喜乐自由的生活,已给无数人带来帮助。 内容目录 第一部分:鼓起勇气! 1. 你不必活在阴暗中............................ 2. 从世界中找出路............................ 3. 你有得自由的权利............................ 4. 你能在思想上的争战中得胜............................ 5. 面对叛逆王子............................ 6. 耶稣保护你............................ 第二部分:站立得稳 7. 对付邪灵............................ 8. 知识与能力的诱惑............................ 9. 偏行己路的诱惑........................... 10. 被谎言之父控诉........................... 11. 欺骗的危险............................ 12.失去控制的危险............................ 第三部分:迈向自由 13.在基督里得自由的步骤............................ 14.帮助别人在基督里得自由............................ 15.最后的鼓励............................ 附录 额外的帮助! 个人机密档案............................ 注释............................ -
古典传统与自由教育
自由教育是从庸俗中解放出来。古希腊人关于“庸俗”有一个绝妙的词:他们称之为apeirokalia,形容缺乏对美好事物的经历。自由教育将赠予我们之于美好的事物的经历。 根据事物本身的状况,我们可以期望从正确理解的人性中比从科学中获得更为直接的帮助,从敏感和精致中比从几何学的精神中获得更为直接的帮助。如果我没弄错,这就是为何现在的身由教育几乎等同于阅读古希腊经典。 就像别人被一匹良马、一条好狗或一只灵鸟取悦那样,我自己则因好朋友们而获得更高的快乐……古代的贤人们通过将它们写进书中而遗留下来的财富,我与我的朋友们一起开启它并穿行其中,而且如果我们发现了什么好东西,我们就把它挑出来,并当作一次丰盛的收获,倘若我们因此而能相互促益的话。 人不得不在二者之间选择,要么选择令人愉悦的谬见带来的心灵平静,要么选择令人烦恼的真理带来的心灵平静。哲学总在盼着世界的围墙倒塌,它突破了世界的围墙,放弃了对世界的眷恋(attachment the world),这种放弃最令人痛苦。另一方面,诗歌如同宗教,深深扎根于对世界的眷恋,但同时,诗歌有别于宗教,因为,诗歌可以被用来服侍超脱(detachment)。由于诗歌根植于未有哲学之前的超脱,由于诗歌强化和深化了对世界的眷恋,哲学化的诗人既是恋世的,又是超脱的,是这两者之间完美的斡旋者。 -
出家
为养家糊口,原本打着三份零工的男人方泉受人指引成为寺庙里的广净师傅。过上了僧人生活和现实生活交替的日子,逐渐喜欢上念经、打坐的生活。直到接受一座寺庙,成为住持,方泉萌生要扩大寺庙规模的野心,然而这样,他就得真的出家。这次,方泉真的动心了。 ★奔波劳碌的生活,是否有一刻让 你想要逃离? ★一部接续汪曾祺《受戒》传统的新小说,极受瞩目的华语原创ip。 ★你选择的未必是你相信的,但你相信的让你必须选择,而人只能相信他早就相信的事。 《出家》很容易让我想到《活着》和《许三观卖血记》,但我个人觉得,它的难度似乎要比那两部杰作更高一些。《活着》有波澜壮阔的时代背景垫底儿,《许三观卖血记》里有一个极端贫困的现实。而《出家》中的方泉,他的现实逼迫没有那么严峻和尖锐,在他身上,丧失了小说家最容易摆弄的“传奇性”。一个真正有抱负的作家,一定会对“惯性”做出抵抗,用“适可而止”去书写悲伤,这当然更加考验我们的能力。 (70后代表作家弋舟) -
The Future of Freedom
"A work of tremendous originality and insight."Washington Post. A national bestseller, including extended stays on the New York Times, Wall Street Journal, and Washington Post lists, this major work by Newsweek International editor Fareed Zakaria has been touted by the New York Times as "brave and ambitious...updated Tocqueville" and the Chicago Tribune as "essential reading for anyone worried about the promotion and preservation of liberty." Democracy has reshaped politics, economics, and culture around the world. This provocative book asks, can you have too much of a good thing? Today we judge the value of every idea, institution, and individual by one test: is it popular? Or, more practically, do the majority of those polled like it? This transformation has affected not just politics but also business, law, culture, and even religion. Every institution and profession in society must democratize or die. Democracy has gone from being a form of government to a way of life. Like any broad transformation, however, the trends that democracy unleashes are not uniformly benign. Democracy has its dark sides, yet to question it has been to provoke instant criticism that you are "out of sync" with the times. No more. "Intensely provocative and valuable," according to Business Week, and with an easy command of history, philosophy, and current affairs, The Future of Freedom calls for a restoration of the balance between liberty and democracy and shows how liberal democracy has to be made effective and relevant for our time. Woodrow Wilson said the challenge of the twentieth century was to make the world safe for democracy. This penetrating book challenges us to make democracy safe for the world. -
实现自由
自由是什么?正义、法律、财产、和平以及繁荣和自由之间存在何种关联?汤姆•帕尔默作为学者、教师和记者用其一生来探究和回答这些问题。他最好的文章都被集入了这本《实现自由:自由意志主义的理论、历史与实践》,覆盖正义理论、多元文化、民主和有限政府、全球化、知识产权的法律与经济分析等多个领域。 个人自治的自由意志主义者的概念常常被批评为,狭隘的和自私的个人主义,不关心周围的世界。汤姆•帕尔默的这本著作最大的贡献在于消除以上的错误概念。他论证了个人自治的力量可以促进交流和合作,有益于整个社会。他再次提醒我们个人自由是我们这个社会里最宝贵的财富。 -
The Future of Freedom
Today we judge the value of every idea, institution and individual by one test: is it popular? Or, more practically, do the majority of those polled like it? This transformation has affected not just politics, but also law, business, culture and even religion. Every institution and profession in society must democratize or die. Democracy has gone from being a form of government to a way of life. Like any broad transformation, however, the trends that democracy unleashes are not uniformly benign. Democracy has its dark sides, yet to question it has been to provoke instant criticism that you are "out of sync" with the times. No more. Zakaria uses his command of history, philosophy and current affairs to reinterpret our past and outline our future. Woodrow Wilson said that the challenge of the 20th century was to make the world safe for democracy - this book challenges us to make democracy safe for the world. -
精神生活·意志
《精神生活》被公认为汉娜·阿伦特最伟大的著作,也是她生命之火即将 熄灭前的遗世之作。这本书探索了沉思生活中的思维本身。与阿伦特之前的著 作大多关注精神之外的世界不同,这本书标志着一种转向,它以三卷的篇幅, 对在阿伦特看来具有基石作用的精神活动作了深入的探索。她将《精神生活》 分为“思维”、 “意志”和“判断”三部分,亦即她所认为的精神的三种基本活动。由此,她对精神活动进行了全面而富于洞见的分析。这本书,将是“20世纪人类精神中最亮的明灯”,是阿伦特留给我们的最宝贵的遗产。 -
积极自由的悖论
《积极自由的悖论》主要内容包括:积极自由的理论渊源、两种自由概念、积极自由和对动机的区分、实现积极自由的三个必要条件、解决积极自由的悖论等。 -
自由的未來
民主也有其黑暗一面。可是我們卻很少去面對它。正視民主黑暗面立即就會惹來譏評,被認為與時代脫節。但這意指我們沒有真正的停下來認真反省。為了怕被貼上反民主的標籤,我們怯於了解生活各層面中日益民主化可能帶來的麻煩困擾。我們假定民主不可能製造任何問題。因此當我們看到政治,經濟,社會的頹唐不振之時,我們推卸責任,逃避問題,不去尋找真正的答案。更不願討論社會,經濟,政治生活核心的民主化大轉型之影響。 本書寫作目的在呼籲自我節制,恢復自由和民主之間的平衡。它並不反對民主,但它的確認為可能會有過分民主的情況。自由民主政治的精意在於建立起一套豐富、複雜又機巧的社會秩序,不受任何單一的理念主控一切。 本書特色: 在一片民主化的歌頌聲中,本書勇敢地提出了民主的黑暗面,促使吾人看清自已面臨的民主化挑戰,從而追求更完善的民主制度。在以自由民主為絕對價值的論述中,提出多元論點,強調民主的成功更在於自我節制。 對台灣和大陸不同程度的民主發展具有啟發性,促使大家進一步思考民主和自由的關聯性及其真義。 -
The End of Power
We know that power is shifting: From West to East and North to South, from presidential palaces to public squares, from once formidable corporate behemoths to nimble startups and, slowly but surely, from men to women. But power is not merely shifting and dispersing. It is also decaying. Those in power today are more constrained in what they can do with it and more at risk of losing it than ever before. In "The End of Power," award-winning columnist and former "Foreign Policy" editor Moises Naim illuminates the struggle between once-dominant megaplayers and the new micropowers challenging them in every field of human endeavor. Drawing on provocative, original research, Naim shows how the antiestablishment drive of micropowers can topple tyrants, dislodge monopolies, and open remarkable new opportunities, but it can also lead to chaos and paralysis. Naim deftly covers the seismic changes underway in business, religion, education, within families, and in all matters of war and peace. Examples abound in all walks of life: In 1977, eighty-nine countries were ruled by autocrats while today more than half the world's population lives in democracies. CEO's are more constrained and have shorter tenures than their predecessors. Modern tools of war, cheaper and more accessible, make it possible for groups like Hezbollah to afford their own drones. In the second half of 2010, the top ten hedge funds earned more than the world's largest six banks combined. Those in power retain it by erecting powerful barriers to keep challengers at bay. Today, insurgent forces dismantle those barriers more quickly and easily than ever, only to find that they themselves become vulnerable in the process. Accessible and captivating, Naim offers a revolutionary look at the inevitable end of power--and how it will change your world. -
自由的逻辑
迈克尔·博兰尼与哈耶克、波普尔同为“朝圣山学会”的重要代表人物,二战以来捍卫自由的有力斗士;然中国学界对哈耶克、波普尔介绍甚多,对博兰尼却少有提及。《自由的逻辑》是博兰尼的重要代表作,初版于1951年,正与哈耶克的《通往奴役之路》、波普尔的《开放社会及其敌人》具有相同的写作背影及目的,亦与这两部捍卫自由的名著有异曲同工之力。 这本书中收入了作者二战前后的数篇论文,雄辩地阐述了他一如既往倡导的主题,即科学发展与经济进步应以自由的实现为基本前提,而阉割自由的计划化体制则有可能牺牲科学及经济发展。因此,书中表达了他力倡自由体制的信念。 -
Escape from Freedom
If humanity cannot live with the dangers and responsibilities inherent in freedom, it will probably turn to authoritarianism. This is the central idea of Escape from Freedom, a landmark work by one of the most distinguished thinkers of our time, and a book that is as timely now as when first published in 1941. Few books have thrown such light upon the forces that shape modern society or penetrated so deeply into the causes of authoritarian systems. If the rise of democracy set some people free, at the same time it gave birth to a society in which the individual feels alienated and dehumanized. Using the insights of psychoanalysis as probing agents, Fromm’s work analyzes the illness of contemporary civilization as witnessed by its willingness to submit to totalitarian rule. -
表达自由的法律限度
这是一本同时具有严肃凝重的学术内容与通俗易懂的小说效果,能让您始终怀着激情一读到底且意犹未尽的书,也是一本影响了美国有关言论自由的著名司法判决的书。这就是由美国著名学者亚历山大.米克尔约翰所著、候建先生翻译,并由贵州人民出版社2003年出版的公法译丛中的《表达自由的法律限度》。虽然全书不足十万字,但透过其细致深刻和富有逻辑的论证和反思,我们似乎在事实与规范之外感受到保障具有公共性质的表达自由的更多价值与现实意义。 -
總統是靠不住的
作者以移民的觀點,日常生活的語調,書信體的形式完成極具文學價值的「近距離看美國」三部曲。本書著重以柯林頓等美國知名領袖在位期間與國會、司法單位之間的互動,深入淺出,是政治動蕩的台灣人最需要的民主政治讀本,而舉例豐富,也是政治人物必讀的好書。作者簡介 兩名作者合用筆名。他們都於 1952 年出生在上海,1966 年中國「文革」開始時中斷學業,1969年初到黑龍江務農,「文革」結束後在1978年進入大學。現居美國。作品有《帶一本書去巴黎》、「近距離看美國」三部曲:《歷史深處的憂慮》、《總統是靠不住的》、《我也有一個夢想》。
热门标签
下载排行榜
- 1 梦的解析:最佳译本
- 2 李鸿章全传
- 3 淡定的智慧
- 4 心理操控术
- 5 哈佛口才课
- 6 俗世奇人
- 7 日瓦戈医生
- 8 笑死你的逻辑学
- 9 历史老师没教过的历史
- 10 1分钟和陌生人成为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