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标签:挪威文学
-
我的奋斗5
*雨铺天盖地,太阳铺天盖地,一切和一切都关联着。
欧洲文学奖与耶路撒冷文学奖得主克瑙斯高《我的奋斗》系列第五部
青春的希望破碎跌落,天气阴暗而沉闷。你的命运和他人并无不同。
挪威作家卡尔•奥韦•克瑙斯高的六卷本自传小说《我的奋斗》与希特勒的野心无关,是作者四十多年成长与生活的自述,六卷主题分别为死亡、爱情、童年、青春、梦想、思考。书中用流水笔调记叙平凡生活,直白坦诚,有着“自虐般的真实和琐碎”,又在日常细节中呈现了动人的敏感。
本书是《我的奋斗》系列的第五部。克瑙斯高十九岁时搬到卑尔根,成为被著名的写作学院录取的最年轻的学生。他努力探索个人内部和外部的平衡点,在创作与群体生活中寻求存在的意义。然而,最初的自信与热情很快化为乌有,他的写作被评价为幼稚和老套,感情遭遇可耻的失败。卑尔根终年阴雨,日子阴暗而沉闷。他将羞耻感淹没在酒精和摇滚乐中。恋爱、喝酒、自毁、自残、喝更多酒。他放弃写作,转而接受撰写评论的稳定报酬,走入婚姻,从青年时代跨入成人生活。直到最后,成为作家的不可抗拒的诱惑将他拉回。
-
有人将至
本书选取福瑟最具代表性的戏剧五种《有人将至》:一男一女买下了一幢坐落在陡峭悬崖上的,远离城市的老房子,准备抛弃过往的一切,在此开始无人打扰的新生活。《死亡变奏曲》:大海吞噬了他和她的女儿,迫使爱情早已死去多年的他们重新面对彼此,面对记忆和过往,为这场突如其来的悲剧困惑着,却无从寻找答案。《名字》讲述了一个同一屋檐下相互疏远的家庭的故事。一个怀孕的女孩和这个孩子的父亲无处可去。这是一个功能缺失的家庭,对话几乎无法进行;所有必要之事都变为习惯性的姿态,每个人都感到孤独。《一个夏日》:丈夫在某天毫无预兆地选择了死亡。他离开家走向大海,从此再没有回来。而妻子则自此日复一日地站在窗前,面对着大海,无法摆脱记忆的纠缠。《吉他男》是福瑟作品中唯一的一部独角戏,也是福瑟作品中在全世界被学生搬演最多的一部。 -
花环
《诺贝尔文学奖作品典藏书系:花环》为温塞特的长篇小说《克里斯汀的一生》三部曲——《花环》(Kransen,1920)、《女主人》(Husfrue,1921)和《十字架》(Korset,1922)——中的《花环》。小说以一个名叫克里斯汀•拉夫兰斯达德的挪威中世纪妇女的一生经历为主线,通过对她在家庭、爱情,婚姻、儿女等种种变故的描叙,来表达作者对当时那些受到社会偏见、门阀观念和爱情上朝三暮四的男子摧残的贵族妇女的同情。中世纪的北欧生活在此书中得到了细腻而强有力的重现,温塞特凭借此书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提名,并在6年后最终折桂。 -
克丽丝汀的一生-诺贝尔文学奖文集(上.下册)
诺贝尔文学奖,以其人类理想主义的伟大精神,为世界文学提供了永恒的标准。其中所包含的诗、小说、散文、戏剧、哲学、史学等不同体裁。不同风格的杰作,流光溢彩,各具特色,全面展现了20世纪世界文学的总体各局。吉卜林、梅特林克、泰戈尔、法朗士、消伯纳、叶芝、纪德……一个个激动人心的名字;《尼尔斯骑鹅旅行记》、《青鸟》、《吉檀迦利》、《福尔赛世家》、《六个寻找作者的剧中人》、《伪币制造者》、《巴比特》……一部部辉煌灿烂的名著,洋洋大观,百川归海,全部汇聚于这套诺贝尔文学奖获奖者文集之中。全新的译文,真实的获奖内幕,细致生动的作家及作品介绍,既展现了作家的创作轨迹、作品的风格特色,也揭示了文学的内在规律。题材广泛、手法各异,令人在尽情享受艺术魅力的同时,更令人在各种不同的思想境界中获得不同程度的启迪,从而领会人生的真谛。 这些路数迥异的作家,虽语种不同、观念不同、背景不同,但他们那高擎思想主义旗帜的雄姿是相同的,他们那奋勇求索的自由精神是相同的。而他们的雄姿,无不闪现于他们的作品之中;他们的精神,无不渗透于这些作品的字里行间。这套丛书所承载的,正是他们那令万世崇敬的全部精华。 一套丛书,为我们竖起了一座20世纪的文学丰碑。 -
易卜生戏剧选
这本《易卜生戏剧选》,从易卜生的全部剧作中精选出四部:《培尔·金特》(1867),《皇帝与加利利人》(1873),《玩偶之家》(1879)《群鬼》(1881)。四部剧作,均在国内外多次出版,上演,在世界文坛,舞台上很受欢迎。前一部是第一阶段即创作早期的作品,后三部均为第二阶段即创作高峰时期的作品。四部剧作继往开来,不仅联系过去,而且预示了第三阶段创作趋向。 -
神秘的人
1920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经典之作 被《星期六评论》誉为十九世纪欧洲文学作品中最影响深远的作品之一 1981年仲夏,挪威一个沿海的小镇上发生了一系列重大事件。随着形迹可疑的陌生人纳格尔的到来,一个被细密编织的社会仿佛松解了。以一种略显冷酷的对人性的洞察,纳格尔映照出这些小镇居民最幽暗的本质和被抑制的欲望。而后,他的突然消失和他的到来一样出人意料,傲慢与谦逊,正义与堕落,整个社会好像颠倒过来…… “你的所作所为,我无法理解。有时,我听你谈话的时候,我扪心自问,你的精神状态是不是正常……我每次碰见你,我都受到一点儿干扰,受到一点儿震撼;无论你谈什么问题,你都扰乱了我对事物的看法;你颠覆了一切。为什么?” 评价: 《神秘的人》如同昨夜的梦境(或梦魇)一样直击人心,让人难忘。 ——Christopher Lehmann-Haupt,《纽约时报》 汉姆生也许比其他任何作家都更预示了现代主义的态度和技巧。 ——Peter S. Prescott,美国《新闻周刊》 -
我的奋斗 1:父亲的葬礼
生老病死,食衣住行。这是我的奋斗,也是你的奋斗。 当代最受争议作家 令欧美读者阅读成瘾的自传小说震撼开篇 他是儿子、兄弟、朋友、爱人、父亲,但最重要的身份是作家。 他讲述了寒冬、家人、新年、文学、音乐、酒精,还有死亡。 他是故事的主角和缔造者,书写的是生活本身。 “这是一场战争,不是史诗般的英雄战争,却是那种无法与之对抗的战争。” 挪威作家卡尔·奥韦·克瑙斯高的六卷本自传小说《我的奋斗》与希特勒的野心无关,而是作者四十多年成长与生活的自述,六卷主题分别为死亡、爱情、童年、工作、梦想、思考。书中用流水笔调记叙平凡生活,直白坦诚,有着“自虐般的真实和琐碎”,又善于在日常细节中呈现动人的敏感。《纽约客》书评人詹姆斯·伍德称他的书 “有种让人读了停不下来的魔力”。本书是第一部,描写作者或这个名为“卡尔·奥韦·克瑙斯高”的人成长期间与父亲的紧张关系,并以父亲的突然去世贯串全书。开篇毫不避讳地描写肉体死亡过程,在大段触目惊心的文字后突然一转,克瑙斯高只是个在城里上学,早恋,喝酒抽烟,热爱音乐与写作,表面上与每个人并无二致的普通人。然而日常生活原本就充满了无数的冲突与挣扎,即使死亡登场也无法缓解。 克瑙斯高自称用“一种近乎疯魔的能量”来完成全书。《我的奋斗》虽然是自传,却充满艺术、道德与技巧上的大胆探索。 *各国评论家、作家、读者热烈讨论,作者家人多次要求他停笔。 *克瑙斯高以“近乎疯魔的能量”来完成全书。一部充满美学力量的革命性文学巨作。真实到不得不怀疑它的真实性。 *欧美知名作家莉迪亚·戴维斯、扎迪·史密斯、杰弗里·尤金尼德斯、乔纳森·勒瑟姆,书评人詹姆斯·伍德等纷纷表示读《我的奋斗》成瘾。 *《纽约时报》书评人德怀特·加纳称“像得了疟疾”般沉迷于《我的奋斗》,忘了遛狗,不回邮件,顾不上洗碗。 2009 挪威文学评论奖 2009 布拉哥文学奖 2010 北欧理事会文学奖 2010 都柏林文学奖长名单 2013 《独立报》外国小说奖长名单 2013 《卫报》十佳超级长篇小说 2014 都柏林文学奖短名单 2015 德国《世界报》文学奖 我沉迷于《我的奋斗》的前两册像是得了疟疾。有四天时间除了贪婪地阅读这两本书,几乎什么都不干,不回邮件,狗也不遛,盘子在洗碗槽堆积如山。我就像一只困在高速路中间的笨拙的动物,他的文字像汽车大灯一样直射入眼使我恍惚。 这两本书中几乎没有什么大事,但是克瑙斯高几乎不费吹灰之力就能把去杂货店购物或者在晚餐桌边的闲聊描述得像别的作家描写刺杀本·拉登一样重要。他是当代小说中关于日常描述的炼金师。 ——德怀特·加纳,《纽约时报》书评人 充满美学力量的革命性作品。以前没有《我的奋斗》,现在有了,一切都随之改变。 ——《巴黎评论》 这本书包含了日常的每个瞬间,从豪饮到一根接一根抽烟。死亡人皆有之,作者将其提升到另一个高度。 ——《出版商周刊》 克瑙斯高的文学尝试诚实到残酷的地步。相信我,每一卷译本的等待都是值得的。 ——尤·奈斯博,作家 我心目中的年度好书是克瑙斯高的《我的奋斗》,事实上我每天都读一部分。它充满艺术、道德与技巧上的大胆探索。 ——瑞秋·卡斯克,作家 太不可以思议了。我才读了两百页就像上瘾般渴望读下一本。 ——扎迪·史密斯,作家 克瑙斯高打破了自传小说的音障。 ——杰弗里·尤金尼德斯,作家 克瑙斯高激情而坦率,不惧怕说出世人皆有的焦虑,也不担忧显露自己的天真或尴尬。极为生动、直白又感人。 ——詹姆斯·伍德,《纽约客》书评人 如同悬疑小说般扣人心弦。很难说有多少是真的,但完全不影响读者亲历其境的感觉。 ——《都市报》 为什么要读全长3600页的挪威小说?简单的回答是:因为太好看了,所以你停不下来,而且也不想停下来。 ——《纽约时报书评》 一部由叙述和回忆交织出的史诗。克瑙斯高从童年的灰烬与青年的余烬走出,用生命热力写就这部作品。 ——《巴诺书评》 精致的细节,悲伤,诡异的美。它描述的家庭的分崩离析是我这几年来读过最有力量的写法。 ——《卫报》 “我自己是在近三十岁的时候第一次看到一具死亡的肉体。这是1998年夏天,七月的一个下午,在克里斯蒂安桑的一个小教堂里。我的父亲死了。 他躺在房间中央的一张桌子上,天空阴间多云,房间里是灰色的光线,窗户外的草地上一台锄草机在草坪上缓慢地兜着圈子。我和我哥哥一起待在那里。殡葬职员先出去,为的是让我们和死者单独待一会儿,我们站在离尸体几米远的地方,盯着那里。 我看见的不再是一个人,而是像与人相似的物体。同时他来自我们当中,他曾经就是我们中间的一员,现在他依然在我的心里,像是覆盖在死亡上的一缕生命的面纱。” “我始终有很强烈的希望独处的需求,我需要巨大的孤独的空间,当我得不到这些,像我过去的五年里一样,就会失望沮丧,有时候几乎是恐慌,或者发怒。我整个成年人的生活里让我向前的动力—奢望有朝一日能写出些精彩的东西,当这唯一的念头受到威胁时,就会感到像有一只耗子在啃噬着我的心,就想从这里逃开。时光从我身边飞走,像沙粒一样从我的指间滑落,与此同时我做的是……是啊,我做的是什么呀,我?擦地板,洗衣服,做晚餐,饭后的洗刷,购物,跟孩子一起在外面的儿童乐园玩,把他们领回家,脱衣服洗澡,照料他们直到晚上睡觉,把她们在床上安顿好,晾衣服,收干衣服回来,衣服叠好放回衣柜,收拾屋子,擦拭桌子、椅子、柜子。这是一场战争,不是那种史诗般的英雄战争,却是那种你无法与之对抗的战争,因为无论我在家里付出了多少劳动,所有的房间里还是杂乱不堪、邋遢肮脏,我用我醒着的每分钟照管着的孩子,却比我见过的其他孩子更加执拗,有一度这里简直就是个疯人院,或许因为我们从来没有在亲密和疏离之间获得必要的平衡,越是难以控制情绪的时候这种平衡就显得越重要。” -
汉姆生文集(全四册)
汉姆生的父亲是个农夫兼裁缝,家境贫困;母亲体弱多病;子女众多,在七个儿女里汉姆生排行老四。因此汉姆生童年起就牧牛羊干农活,仅零星上过一点点学,他的学历总计为二百五十二天。他在十四岁以后便外出流浪谋生,打工扛活,当过鞋匠、送过煤、干过农庄雇工、脚夫、仆役等苦力,劳动笨重仍难以糊口,饥饿的苦楚如魔影般笼罩着他。1882年他成为挪威涌向新大陆讨生活的移民洪流的一员奔赴美国,身上没有钱,连从汉堡到美国的船票都是德国朋友垫付的,当时他二十三岁。 他起先在贮木场和种植园当苦力,后来一个挪威牧师兼作家雇佣他当秘书。他在牧师家自学勤勉,得益匪浅。正当他如鱼得水之际,患上了当时被认为是绝症的肺结核。他只得返回家乡等死,但是他的肺病竞不治而愈。1886年他又去美国打工,先在农场干杂活,又沿街叫卖,当廉价商品推销员,后来在芝加哥当电车售票员。1888年秋他满怀失望和憎恨离开美国。 -
苏菲的世界
本书以小说的形式,通过一名哲学导师向一个叫苏菲的女孩传授哲学知识的经过,揭示了西方哲学发展的历程。由前苏格拉底时代到萨特,以及亚里士多德、笛卡儿、黑格尔等人的思想都通过作者生动的笔触跃然纸上,并配以当时的历史背景加以解释,引人入胜。评论家认为,对于那些从未读过哲学课程的人而言,此书是最为合适的入门书,而对于那些以往读过一些哲学而已忘得一干二净的人士,也可起到温故知新的作用。 14岁的少女苏菲不断接到一些极不寻常的来信,世界像谜团一般在她眼前展开。在一位神秘导师的指引下,苏菲开始思索,她运用少女天生的悟性与后天知识,企图解开这些谜团。然而,事实真相远比她所想的更怪异、更离奇…… 《苏菲的世界》,是智慧的世界,梦的世界。它将会唤醒每个人内心深处对生命的赞叹与对人生终极意义的关怀与好奇。 -
长夜将尽
《长夜将尽》内容简介:“我站在Tronsmo书店门口,前额抵着门的玻璃,一边伸出脚去踢门。他们得放我进去。……那是早晨,太阳照在我的脖子上,暖烘烘的,但我不敢转身。” 当阿维德•杨森酒醉迷路街头,内疚与悲痛再次撞上心头。四年前,一场渡轮大火让他失去了父母和两个弟弟,而他,也本该在那艘船上。从那时起,活着仿佛变成一种惩罚。他的车、婚姻、与女儿的关系、与邻居妻子的出轨行为,一切都一团糟。时间也从那时开始静止,甚至倒退,阿维德不断的跌入往事与回忆中,又不停的被各种外界的声音吵醒。他不断向痛靠近,逼视生命的伤口,终于找到重新与世界对话的可能。 -
比利牛斯山的城堡
《比利牛斯山的城堡》内容简介:一段刻骨恋情,一场灵异车祸,一次锋利诚实的内心剖白。斯坦和苏伦是一对人所称羡的情侣。斯坦理性、严谨、唯物且笃信自然;苏伦感性、热情、唯心且多愁善感。两人感情如胶似漆,前往山区甜蜜巡游。 深夜,热恋中的两人开车不小心撞倒一位披着红披巾的妇女,惊吓之余,二人迅捷逃逸。数天后,两人在林中漫步,竟与那位红披巾妇人再度邂逅,红披巾妇人面色安谧,并向他们露出蒙娜丽莎般的微笑……斯坦认为这不过是“自然巧合”,而苏伦却坚信那是“来自彼世的启示”……全无答案的惊惧与疑虑像夕阳西下时比利牛斯山阿斯普谷地间的巨大阴影,热恋瞬间瓦解,斯坦和苏伦黯然分手。 三十多年光阴瞬间飞逝。一个夏天,斯坦和苏伦在三十多年前分手的木造旅馆重逢,那道三十多年前的那道巨大阴影促使他们相约,用电邮的方式重析当年那件灵异旧事,从零秒宇宙到意识本原,从“你究竟相信什么”的终极之问,到“偶然是否必然”的智慧之困,已近知命之年的斯坦和苏伦虽已不再是昔日恋人,但却成为一对人生辩手。 《比利牛斯山的城堡》是20世纪百部经典著作之一《苏菲的世界》作者乔斯坦•贾德的最新力作。在书中,作者以高段位的故事讲述力,糅合情侣、恋情、车祸等元素,从哲学的普遍性转至哲学的独特性,并就此展开有关爱情、理性和信仰的细腻探究,启发读者思考生命奥义,人生真谛。 -
易卜生戏剧集(三卷)
所谓重要的作品,首先是指一系列著名的为作者贏得世界声誉的社会问题剧,即讽刺冒牌的自由党政客而引起轩然大波的五幕剧《青年同盟》(186 9),揭露为了财富和社会声望而背叛爱情和人格的巨商的四幕剧《社会支柱》(1877),歌颂坚持个人权利的女性、反对“夫为妻纲”的传统观念、暴露买卖婚姻之虚伪性的三幕剧《玩偶之家》(1879),借先天的花柳病隐喻堕落社会的道德污染而受到卫道士们攻击的三幕剧《群鬼》(1881),以主角为代言人反击《群鬼》风波中对作者的攻击的五幕剧《人民公敌》(1882),从过去宣扬缺乏“理想”的危险性、转为强调强迫别人接受不切实际的“理想” 的危险性、从而改变作风、使本剧充满令人悲伤的诗意的五幕悲喜剧《野鸭》(1884),为挪威呼吁真正的民主与自由、颂扬“品质、意志和灵魂上的高尚”的四幕悲剧《罗斯莫庄》(1886)。此外,还有六部具有象征主义风格的晚年作品,即开始趋向内心描写的五幕剧《海上夫人》(1888),作者自认为 “刻画真实的活生生的人”的四幕剧《海达·高布乐》,把笔下人物“作为现实的人加以强调”的三幕悲剧《建筑师》(1892),为了贪恋男欢女爱而使婴儿夭折、在忏悔中愿意把母爱献给无家可归的孩子的三幕剧《小艾友夫》 (1894),一个野心勃勃的矿工之子由于挪用银行巨款、投资失败而入狱、以致一蹶不振的四幕剧《约翰·盖勃吕尔·博克曼》(1896),以及昔日分手的一对情侣重逢、为自己过去奉行“艺术第一、人生第二”的信条、轻易放弃幸福生活而惋惜、希望重温旧梦、携手登高而被大雪埋葬的三幕悲剧《咱们死人醒来的时候》(戏剧收场白,1899)。 此外,研究易卜生,还须提到两部不能不提到的奇特的作品:一部是其中主人公坚持“全有或全无”的生活原则、为一种绝对的理想目标而战斗、以致死于雪崩中的《布朗德》(1866,成时译);这部火山般暴烈的作品,据说满足了斯堪的纳维亚世界的先验的伦理要求,使作者由此成为它的精神上的先知。另一部则与《布朗德》相对照、描写一个无原则的以自我为中心的机会主义者想做一个回头浪子的故事的《培尔·金特》(1867,萧乾译);这部作品由于以自己的同胞为典型,在国内一直招致爱憎交织的读者反应。这两部早于以上社会问题剧的名剧,虽都不是潘先生所译,但以其在易卜生研究中的重要性,仍然有必要收入本书中,以便理解易卜生对于戏剧创作的一个执拗的信念:戏剧形式正是他的内心斗争的自然表现。 -
亲爱的加百列
《亲爱的加百列》是一封父亲写给患孤独症儿子的感人长信。作者在信中娓娓告白,道出对儿子小加百列的款款深情。从加百列出生,到三岁确诊为孤独症,再到上小学的成长经历:儿子学会阅读、骑单车、表演独唱,父子俩一起出海、举办化装海盗舞会和家庭聚会……作者以饱蘸真情的笔墨,记下儿子点点滴滴的成长故事,教会儿子了解悲伤,认识世界,学会生活,关心梦想。 这是一个关于沟通与成长的故事,一篇爱与理解的告白,每一对父子,都能在这本书中,找到属于自己的那份感动。 -
我已经结婚了 我心情还不好
“我是自行车手。我是丈夫、父亲、儿子和员工。还是房产所有者。以及一堆其他身份。我想逃。” ◆北欧头号畅销小说《我是个年轻人,我心情不太好》第二季,畅销十年不衰,打动了每一个在现代都市中生活、扮演某种角色,并感到疲倦的人; ◆当困惑的年轻人走向社会和家庭,他拥有了更多的 困惑,难怪中国读者傲娇地称之为“心情不太好文学”。本书延续了《年轻人》的诗意和幽默,把每个现代都市人氤氲在内心深处的疲倦感用充满了想象力且直接有力的方式提了出来; ◆迷人的现代寓言,原汁原味的北欧风情,关于一个男人和他的小驼鹿。以及活着的意义; ◆《我是个年轻人,我心情不太好》制作团队原班人马历时两年倾力奉献。友雅原创5幅北欧风彩色插图,随书赠贴纸、卡片、海报; -
外出偷马
佩尔•帕特森,帕慕克之后,最受瞩目的“都柏林IMPAC文学奖”得主! 其代表作《外出偷马》,自出版后,仅挪威一地就狂销23万余本,盘踞畅销书榜70多周,版权已售出49个国家和地区! 我们去偷马。他是这么说的,人就站在小屋的门口,在我跟父亲来这里过夏天的时候。那是我十五岁,一九四八年七月初的某一天。 《外出偷马》由67岁的老年传德写起。这个痛失所爱的男人,失去了“与人对话的兴趣”,准备退隐山林独居,平静地度过余生。一次与邻人的偶遇,让他又回忆起与父亲在山林中度过的那个夏天,那是他最后一次见到父亲,而他余生的命运也在那个夏天被永远注定。 《外出偷马》,欧洲最优秀小说家之一帕特森的大师之作。 -
我是个年轻人 我心情不太好
北欧头号畅销小说,挪威版《麦田里的守望者》 给每一个迷茫的孩子,和心情不太好的大人 我25岁,读着一个硕士,我被时间、空间、意义 这些事情烦扰着。 我知道的东西多得难以置信 我知道名字,年份。数以百计。 我知道谁第一个上的珠穆朗玛峰 我知道谁导演了那些美国最蹩脚的肥皂剧 我知道当空气遇到机翼时,会在机翼上表面形成低气压,就是这玩意儿让飞机飞了起来。 我知道亚里士多德讲的话是啥意思。 我知道时间在太阳上会走得慢一点 我知道的实在太多了 我拿他们干吗呢? 我当然可以去参加“杰帕迪只是竞赛”,奖品是希腊游。 双人的。 但是我没有女朋友。我只能一个人去。 但是我去希腊干什么呢? 没有理由相信我在那儿会更开心。 要是我能有一种非常靠谱的感觉,觉得一切都会好起来,那该多好。
热门标签
下载排行榜
- 1 梦的解析:最佳译本
- 2 李鸿章全传
- 3 淡定的智慧
- 4 心理操控术
- 5 哈佛口才课
- 6 俗世奇人
- 7 日瓦戈医生
- 8 笑死你的逻辑学
- 9 历史老师没教过的历史
- 10 1分钟和陌生人成为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