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标签:中世纪哲学

  • 中世纪哲学精神

    作者:吉尔松

    《中世紀哲學精神》(L’Esprit de la philospophie medievale)是法國學術院士、中世哲學權威吉爾松(Etienne Gilson)先生所作的一本世界名著。中世紀的哲學,包含教父哲學與士林哲學,而中世紀哲學的精神就是天主教哲學的精神。本書藉由論述中世時代人類之經驗與思想,幫助讀者了解中世紀哲學的義理內涵、歷史淵源與對後世之影響,乃一全盤性、綜合性的高水準哲學論述。 人的偉大在於人是按天主肖像而受造的。人有自由,可以主宰自然,取其所需。人有理智,可以明白事理,裁官萬物。但人雖擁有這一切,仍然明白人之偉大並不出於自己。一旦明白這點,便足以初窺人之渺小。人若不知自己的尊嚴,不足以認識自己;人若強調自己的尊嚴而不顧及比自己更偉大的存在,將絆跌在虛榮的石頭上。 本书论述中世纪睦代人类之经验与思想,帮助读者了解中世纪哲学的义理内涵、历史渊源与对后世之影响,乃一全盘性、综合性的高水准哲学论述。 新版译序 译序:中世哲学精神与中国哲学精神的会通 原作者序 第一章 中世哲学与天主教哲学 第二章 “天主教哲学”概念的澄清 第三章 大有及其必然性 第四章 诸有及其适然性 第五章 类比、因果关系、目的性 第六章 乐观的人生 第七章 造化宣主荣 第八章 天意观 第九章 人类学 第十章 位格论 第十一章 对自我的认识 第十二章 对万物的认识 第十三章 理智及其对象 第十四章 爱及其对象 附录 熙笃会密契论之内在一贯性 第十五章 自由意志与自由观 第十六章 律则与道德 第十七章 意向、良心与义务 第十八章 中世纪与自然 第十九章 中世纪与历史 第二十章 中世纪与哲学 注释 人名索引
  • 西方哲学史(第三卷)

    作者:黄裕生

    《西方哲学史(第3卷中世纪哲学学术版)(精)》是一部西方哲学的大观,全书详细地介绍了教父哲学、奥古斯丁的基督教哲学、黑暗时期的哲学、经院哲学的开端和兴盛、托马斯阿奎那的证明之路等,适合哲学研究者参考学习。《西方哲学史(第3卷中世纪哲学学术版)(精)》讨论了哲学的反思活动在与基督教的信仰实践的相遇会通的历程中开显出来的基本原则。哲学的反思活动所开显出来的原则也就是理性自身的原则。而由于这些原则是在理欠妥 基督教信仰的反思活动中被开展出来的,所以,我们这里把它们看做基督教的内在原则,也就是内在于理性因而符合理性的原则。这里要指出的是,基督教绝非只有上海所讨论的原则,对于哲学家来说,基督教永远是一个有待进一步理解的仰系统统,就如哲学本身永远是一个开放的自由体系一样。我们这里之所以讨论上面的大三原则,只是因为在我们看来,它们在哲学中的确立对于塑造哲学本身来说具有深远的意义。正是这三大原则的确立使哲学走出维护历史中的绝对原则,维护历史中的人的绝对自由,从而维护历史中的人的绝对权利、绝对尊严与绝对责任的神圣道路。在这个意义上,信仰的理性化,同时也意味着哲学的神圣化。
  • 埃克哈特大师文集

    作者:埃克哈特

    本书作者埃克哈特是中世纪德意志著名的神学家和神秘主义哲学家,他认为上帝即万物,万物即上帝;人为万物之君,人的灵性与上帝的神性是共通的。他的一系列神学思想,不但构成了基督教新教的理论基础,而且对后世德国哲学家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本书收录了埃克哈特大师的《教诲录》、《论属神的安慰》、《论贵人》、《讲道录》等著名论著。
  • 论存在者与本质

    作者:托马斯·阿奎那

    该著由“引言”与六章正文组成。 “引言”针对西方哲学逻辑中心主义和本质主义哲学传统,发挥亚里士多德和阿维森纳的思想,强调区分逻辑学与本体论,强调区分本质概念和存在概念的本体论和实存论性质。 第一章“存在者与本质这两个词的普遍意义”提出了从现实存在者出发达到事物本质的认知路线(与其关于上帝存在的宇宙论证明相呼应,并为之奠定了基础)。 第二章“作为在复合实体中所发现的本质”一方面强调物质实体的本质并非如柏拉图主义所言,仅仅由形式构成,而是由形式和质料组合而成;另一方面又强调了质料乃物质实体个体化原则(individuationis principium)。 第三章“本质与属相、种相和种差的关系”针对希腊哲学将属相、种相等逻辑概念理解为本质的逻辑中心主义路线,强调指出属相和种相并非物质事物的本质本身,它们是由“理智活动”完成的,是作为“在理智中所具有的存在本身生发出来的偶性”相关于本质的。 第四章“作为在脱离质料的实体中所发现的本质”讨论了区别于物质实体的精神实体(如天使等)的本质不是由质料与形式复合而成的,而是单单由形式构成的。进一步强调了在受造物中存在与本质相区别的原则。(这是阿奎那对西方哲学史是一项基本贡献,至现代为萨特的存在主义哲学思想作了铺垫。) 第五章“在不同存在者中所发现的本质”和“作为在偶性中所发现的本质”,突出强调了上帝的本质特征在于“单纯性”:A,上帝既没有质料也没有偶性;B,上帝的本质即存在。由于A,上帝的本质区别于物质实体;由于B,上帝的本质区别于精神实体。并且,既然无论物质实体还是精神实体,其存在都是“由他存在”而非“自己存在”,从而也就通过对本质学说的讨论深层次地论证了存在即活动或创造活动这一重大的存在主义哲学公式,而且也为基督宗教神学的创世学说作了理论铺垫。 该著是阿奎那哲学和神学著作中最具形而上学意蕴的著作,在西方哲学史上享有崇高的地位。正因为如此,该著历来受到学术界和出版界的高度重视。 当今西方出版界有三个较为流行的英文译本:(1)Armand Maurer译本;(2)Joseph Bobik译本;(3)George G. Leckie译本。 可以说,研究阿奎那的哲学和神学,不研究此书便很难上升到其理论制高点。
  • 中古哲学与文明

    作者:(比利时) 伍尔夫

    本书目的在从一个新的观点来研究中世的思想,说明这一时代的哲学与其所属的整个文明的密切的关系,以及上承希腊下接现代一贯的因缘。 中古哲学远绍希腊,直接与现代思潮一派相通。当时新兴民族承袭罗马及东方文化,复出其特有之创造力,经长期之涵育,至十二、十三世纪,而开成中古文明美丽之鲜花,学术昌期为希腊以所仅见,尤以经院哲学为其最光荣之结果,不单文艺复兴时代及十七世纪学者逃不出它的影响,即十八、十九世纪,乃至现代思想都无不在其势力之下。所以希腊哲学的传统从未中绝,而文艺复兴以后的时代亦决与中世截然分开。欲研究西洋思想,固不能不知道希腊哲学,而于中古一千年潮流变迁之大势,当然也非有一个相当的了解不可。 但是一时代的哲学,便是一时代的现实生活之反映,一时代的整个文明的结晶。离开社会实况而谈哲学是空想。要想把握一个时代的哲学的意义,必求之于当时全部文物制度连锁的关系之中。于此,本书实可以为吾人研究中古欧洲哲学思想之一助。
  • 中世纪哲学(上下)

    作者:赵敦华,傅乐安

    中世纪是西方哲学史承上启下的时期,在此时期,西方文明的三大来源——希腊的理性主义、罗马的法制和希伯来的宗教精神,通过基督教的哲学和神学,被整合为一个完整的文明传统。中世纪哲学对于现代人理解西方文明传统的起源和性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书收录了西方中世纪重要的哲学著作,本书的上卷收录了教父哲学著作、奥古斯丁的作品、“黑暗时代”的哲学与早期的经院哲学著作;下卷收录了阿拉伯哲学和犹太哲学作品、十三世纪的经院哲学著作、阿奎那的作品与后期经院哲学做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