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标签:卢曼
-
大眾媒體的實在
我們對社會、世界、自然的知識,都是透過大眾媒體而得知。但另方面,我們知道很多關於大眾媒體的事情,以致我們無法信任大眾媒體的消息來源。我們的應對之道是去疑慮其中有操弄,但終究不會產生任何有意義的結果;因為由大眾媒體得來的知識,猶如自發地融入一個自我再強化的結構中。 大眾媒體的實在,它的真實實在,在於它自己的運作中。社會進行著印刷與廣播,事物被閱讀,節目被接收到。事先的準備與隨後而來的許多討論都環繞著這個活動。然而,傳散的過程只有以技術為基礎才得以可能。這些技術運轉的方式結構化著並且限制著作為大眾溝通而可能的東西。任何大眾媒體理論都應該考量到這一點。但是,我們不想要將這些機械的作用,甚至它們的機械性或電子性內在作用,看作大眾媒體這個系統的運作。並非系統運作的每一個可能性條件都可以是系統自身運作序列的一部份。因此,有意義的是,將大眾媒體的真實實在,看成是在大眾媒體自己之中進行著的,貫串於大眾媒體的諸溝通。我們毫不懷疑,這樣的溝通確實發生著。 -
Love as Passion
"I believe that Luhmann is the only true genius in the social sciences alive today. By this, I mean that not only is he smart, extremely productive, and amazingly erudite, though all this is true enough, but also that he has, in the course of an improbable career, elaborated a theory of the social that completely reinvents sociology and destroys its most cherished dogmas." So wrote Stephen Fuchs in his "Contemporary Sociology" review of Luhmann's major theoretical work, "Social Systems" (Stanford, 1995). In this volume, Luhmann analyzes the evolution of love in Western Europe from the seventeenth century to the present. "Reviews" "Luhmann's unique, monumental, theory-building effort is best described as a consistent attempt to deploy the tools and the inspirations of three strategies: modern information theory, structuralism, and evolutionary theory. . . . Perhaps nothing conveys more poignantly Luhmann's unusual blend of scientific precision with artistic sensibility than his replacement of Parson's 'reciprocity of perspective' with his own 'interpersonal interpenetration.' The first is cool, calculating, cognitive, and dispassionate; the second connotes a richness of relationship that leaves no human faculty unmoved. . . . Luhmann's work is important because, arguably, it comes closer than all other sociological strategies to restoring the lost link between academically reputable social theorizing and the subjective experience of life." "--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 "There is a dearth of analytical writing about the emotions and sentiments that seem to motivate most human action, at least in everyday discussion, although some researchers are making some efforts to remedy this situation. Luhmann's "Love as Passion" is an outstanding contribution to this emerging trend . . . full of novel information and fascinating ideas." "--Contemporary Sociology" -
社会的经济
《社会的经济》所收集的论文并非是想对社会学通常的出发点进行批判。它更不应被理解为是对经济学理论形态的批判。它只是另辟蹊径——估计人们通过其他别的途径偶尔也会相遇(尽管可能是以某些出人意料的方式),然后才能决定意见是否一致以及运用哪些先行规则。社会学家一般在研究经济问题的时候,对经济学研究的看法更容易是补充性的甚至是“批判性的”。例如,塔尔科特•帕森斯至今还处在1929年世界经济危机的印象中,他在认真拜读了社会学经典作家的著作之后宣称,经济科学中关于个人功利主义的出发点是能持久的,甚至是完全不现实的。每个行为都有一个文化因素和社会因素。所以,与阿罗讨论社会性这个个体优先权聚集问题,一开始就错了。甚至连赫尔穆特•舍尔斯基也谈到对《决策》评价过高的问题。新近的出版物要求更多地考虑经济的外部因素,更多地考虑把合理性、竞争和冲突的观念置于其中。这可以被概括为经济的“制度化”观点并追溯到一种连经济学家本身都不知道的传统之中,从而与经济学理论问题,尤其与合理的决策以及孕育着矛盾的分配问题联系起来,同时也避免了去涉足另一座科学的殿堂。 -
社會中的藝術
《社會中的藝術》(1995)一書,乃是德國社會學家魯曼所撰寫之一系列全社會功能系統著作中,緊接於《社會中的經濟》(1988)、《社會中的科學》(1990)、《社會中的法律》(1993)之後探討個別功能系統的系列叢書中第四輯專論。本書前三個章節,首要在為讀者展示出由溝通理論、觀察理論、與形式理論所組成的觀察工具。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社會學系統論中關於「媒介與形式」(第三章)的詳細探討,首度出現在《社會中的藝術》一書中。接下來的兩個章節中,魯曼則致力於開展藝術系統分化與自我組織的理論架構,並且以歷史資料為本,賦予其理論性的歸納與詮釋。藝術系統的演化,尤其是在十五與十六世紀後進入現代時期的演化躍進,則在第六章中獲得了精闢的闡釋與說明。最後,本書以藝術系統的自我描述做結尾,總結出藝術系統的歷史展現及關於其自我描述的討論。 總結來說,《社會中的藝術》一書為讀者展現出一個漸趨完整的功能系統理論框架,結合了近三十年來社會科學、現象學、生物演化理論、模控學、以及資訊理論等研究領域的研究成果,並且企圖建構出與藝術史、文學、美學、以及當代文學理論之間密切的對話平台。 -
鲁曼社会系统理论与现代性
这是由国内学者独立系统研究并评论鲁曼社会系统理论的第一部学术著作。德国社会学家鲁曼在近四十年来所创立的社会系统理论,是20世纪下半叶西方社会科学界最伟大的理论研究成果之一。但鲁曼理论所呈现的高难度论述形式,又使它很难为一般社会学研究者所理解。 《鲁曼社会系统理论与现代性》在论述鲁曼社会系统理论的时候,力图一方面以简洁的语言表达原本艰涩难懂的概念,另一方面又对其基本概念进行深入的分析批判。同时,《鲁曼社会系统理论与现代性》的另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始终围绕鲁曼社会系统理论的中心议题,即“现代性”进行讨论,不仅使它更加重点突出,而且也得以与目前理论界所关心的“现代性”问题联系在一起。全书论述充分、引证得当,思想深刻而富有启发性,有助于推动学术界对于鲁曼社会系统理论及现代性问题的深入思考和研究。 -
社会的法律
《社会的法律》共有十二章,在第一章“法律理论的基本状况”中,卢曼首先分析了迄今为止法律理论的发展和近代以来各种法学理论的大致倾向和不足之处。接着他概述了自己既有别于把社会学所应用的理论搬到法律上的一般流行的法律社会学,又不同于一般系统论的系统论法律社会学理论的要点。在第二到十一章中,他分别从法律运作自成一体性、法律的功能等各个方面详细论述了迄今为止各种法律理论以及他自己对社会的法律这一特殊社会现象的认识。在最后一章“社会和社会的法律”中,他着重论述了现代社会出现的问题以及由此可能对法律在社会中的作用带来的后果。 -
社會的宗教
《社會的宗教》為盧曼生前直至一九九八年逝世時仍在書寫的一本書,本書是盧曼相互關聯的系列作品集的其中之一。在一九八四年出版的《社會系統》(Soziale Systeme)即為此系列的導論,而全系列的結論是《社會的社會》(Die Gesellschaft der Gesellschaft)一書。《社會的宗教》是從其遺稿中,整理編輯後出版,延續了此系列對社會的科學、藝術、法律及經濟等領域的研究。盧曼這位社會學界的巨擘,認為宗教在社會中占有中心地位,而且正是在這個現代、所謂遠離了宗教的社會。在宗教領域,探討的基本主題為「內在性/超越性」,以及由此形成關於道德與宗教的差異化,此研究均可延伸至社會的其他功能領域。盧曼的貢獻即在於,對現代社會中宗教的未來提出了比較性的評判。 本書內容── 第一章 意義形式宗教 第二章 符碼化 第三章 宗教的功能 第四章 偶連性的表達形式--上帝 第五章 宗教溝通的區分 第六章 宗教的組織 第七章 宗教的演化 第八章 世俗化 第九章 自我描述。 -
权力
《袖珍经典:权力》讲述了权力是针对可能的抵抗所引起的结果,或者,换句话说,是反向的因果关系。我们也在交换信纸和博弈论中发现当前的概念,这两种理论强调过程的可计算方面,过程仍是在因果关系范围内设想出来的,但富于选择性。 -
宗教教义与社会演化
本书通过对社会系统日益复杂性的论述,以及对传统宗教演变的分析,阐发了利用宗教功能简化现代社会复杂性的社会学观点。卢曼重在阐述而意在启示——希望神学家自觉意识到宗教的功能,反省传统的建制宗教在现代社会中究竟丧失了什么,还保留下什么,还有什么资源可为现代社会的沟通所用。从现代社会的实在结构来设想的话,人们会问,这如何可能?在社会分化和宗教分化的社会实在中如何可能设想宗教的社会化功能?在这一意义上讲,《宗教的分化》一文是“宗教功能论”的基石。 -
信任
《信任》一书中,作者认为信任是一种简化机制。为什么人类的生活需要这些简化机制呢?因为包围人类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太复杂了,必须找出一些简化机制来对应。卢曼说我们的生存需要很多的简化系统。信任也是这样一个简化系统。信任是一个将包围着我们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变为一个二元的:可以相信还是不可以相信。目前有关“信任”问题的讨论很多,却很少有从结构功能主义层面来探讨的。这本有关“信任”的大师之作,可为讨论奠定很好的理论基础。 -
法社会学
★ 法治社会基本养料,法律类西学基本经典 哈贝马斯学术劲敌、德国社会学领袖尼克拉斯•卢曼代表作 德国本土四次再版,影响欧美学界30年,首度中译 ★ 专业译者几经打磨,翻译参考德、英不同版本 沉甸甸、全干货,告别老生常谈、刷新世界观的法律进化史 ------------------------------------------------------------------------------------ 《法社会学》 是卢曼前期作品中的代表作,是对其前期法律社会理论研究的系统总结。该书于1985年被翻译成英文,并成为卢曼进入英语学术圈的敲门砖。 在本书中,卢曼在批评传统法律社会学研究进路的基础上,借用帕森斯的结构功能主义的方法,在系统理论和现象学的工作框架下,将法律视为一种社会结构,细致分析了法律与社会复杂性、偶在性,和人的期望之间相互衍生的关系,为现代社会法律系统的运作描绘了一副生动活泼的图景。 ----------------------------------------------------------------------------------- 《法社会学》严谨发展了法律的系统化一般理论,其视野广度可与韦伯、古尔维奇、涂尔干的经典法社会学理论相媲美。 ——《英国犯罪学杂志》 在卢曼的社会理论中,我们能够感受到理论抽象性与经验感受力之间的奇异张力 ——托依布纳(法兰克福大学法学教授) 《法社会学》是一本从法律社会学视角介绍一般社会理论的卓越著作。 ——施蒂希韦(比勒菲尔德大学社会学系主任) 标志性的法社会学著作应当由精通法学和社会学两个领域的标志性人物来完成。马克思和韦伯之后具备这样条件的大师应当说寥若晨星。法学出身又师从帕森斯的卢曼恰好具备这种百年一遇的天才卓识。将法律系统置于全社会的背景之下,以极具原创性的社会学框架观察法律现象,这部被卢曼冶炼为其代表作之一的作品,面世近半个世纪以来,逐渐成为同时影响着两大学科的新经典。 ——宾凯 赵春燕(本书译者)
热门标签
下载排行榜
- 1 梦的解析:最佳译本
- 2 李鸿章全传
- 3 淡定的智慧
- 4 心理操控术
- 5 哈佛口才课
- 6 俗世奇人
- 7 日瓦戈医生
- 8 笑死你的逻辑学
- 9 历史老师没教过的历史
- 10 1分钟和陌生人成为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