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标签:政治学-当代中国政府与政治

  • “新政”能否改变中国

    作者:郎咸平

    本书中,郎咸平教授秉承了他一贯“看问题入木三分、直抵要害,分析问题一阵见血,依靠真实数据,并能给出合理、可操作的解决方案”的特点,围绕“新政”能否改变中国这一主线,深入剖析了当下中国经济社会领域,包括城镇化、反腐、雾霾治理、金融改革、楼市、食品安全、教育改革等领域的诸多乱象,并提出了解决方案。
  • 当代中国政府过程

    作者:朱光磊

    《当代中国政府过程(第3版)》主要内容:任何实际运行中的政府,都不仅是一种体制,而且是一个过程。因此,关于政府问题的研究,必然要在方法论上突破传统的体制研究的范围,而走向一个重要的领域——过程研究。“政府过程”是现代正常治、行政学的一个重要概念,是分析政府问题的一个重要角度。其特征是对政治特别是政府活动的行为、运转、程序以及各构成要素,特别是各社会利益群体之间以及它们与政府之间的交互关系,进行实证性的分析、研究和阐述。这种过程研究对于传统的体制研究、要素分析和法理说明,是一个极为重要的补充和丰富。
  • 当代中国政府与政治

    作者:景跃进,陈明明,肖滨

    由景跃进、陈明明和肖滨三位教授联合主编的《当代中国政府与政治》一书,致力于从经验层面系统分析当代中国政府与政治的组织结构\基本特征、运行机制及历史发展。本书从理解当代中国政府与政治的关键方面——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政治体制及中国共产党本身入手,进而在横向维度上分别阐述作为最高权力机关和立法机关的人民代表大会、作为统一战线重要内容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作为最高国家行政机关的中央人民政府、作为“刀把子”的政法系统、作为“笔杆子”的宣传系统,以及作为“枪杆子”的军事系统,在纵向维度上分析中央与地方关系、地方政府、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及基层治理四个方面的问题,最后,还探讨了当代中国国家与社会及国家与公民关系的变迁和发展。 本书是一部由清华大学、复旦大学、中山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央民族大学、华中师范大学等6所高校及中共中央编译局的13位学者组成的作者团队精心打造的精品力作。全书具有两个方面的鲜明特色:第一,将中国共产党作为理解中国政府与政治的钥匙,将“党政体制”作为理解中国政府与政治的关键词,并且认为,应当处理好宪法与党章、法律与党规、国家机构与党的组织、正式制度与政治惯例之间的互补关系,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认识和理解中国政府与政治;第二,强调历史脉络对于理解中国政府与政治的重要性,并主张应以内在发展和演化的眼光来看待中国政府与政治。
  • 领导哲学

    作者:克里斯托弗·霍金森

  • 具有中國特色的中共決策機制

    作者:邵宗海,蘇厚宇

    本書首要探討中共黨政關係的問題,藉此了解中共「黨指揮一切」、「黨政協調」的本質,也深入討論其「黨政不分」的問題。中共中央領導小組兼具決策及執行雙重功能,成為中共干預政府事務,替代政府決策的制度化管道。對中央領導小組之結構及其功能的分析正是本研究之關鍵。現今中共決策過程中,各部會、黨組織架構,均非政策的決策者,僅是政策的執行者;層次更高的中央政治局常委,儘管決定重要決策,但是其中涉及到細節部分的原則,亦非由其全權負責,因為中共黨的高層中有一個分工與管理制度,主要領導人都有其專門的責任領域,而此責任就通過中央工作領導小組來進行。 因此,中央領導小組制度的定位、發展過程、現狀、內部制度安排、人員的來源與組成等,成為書研究的一項重點。眾之所知,政治改革的關鍵是黨政關係的釐清,而中共黨政關係的變化將取決中央領導小組制度的發展,中共是否能夠找到此一制度的替代品,或改造這個制度是觀察重點,因此中央領導小組未來的發展,是另一項研究目標。中央工作領導小組在本書中所賦予的定位,也必須從一些不同的觀點與角度切入,才能獲致一個比較接近完整的看法。所以,再度從歷史演變的資料尋求領導小組如何在黨內被賦予的定位,就成為一個重要的分析手段,而這其中需從「政黨分開」的階段開始,探索更新重點。除此之外,如何在「協調」與「決策」的定位,能準確解讀出中央工作領導小組的角色扮演,應是本書的最精華的所在。
  • 中共菁英政治的演變

    作者:寇健文

    本書探討中共菁英政治出現制度化的原因,並評估制度化對高層互動的影響。本書分成三大部分:第一部分回顧相關文獻的發展、制度化的定義與內涵,並建構作者對中共菁英政治朝制度化方下發展的解釋(第二章至第三章);第二部分描述中共領導人發動政治體制改革時的思維,以及1978年以後中共政治發展的歷史軌跡(第四章至第七章);第三部分則以實證的方法,分析1978年以後中共高層在領導人新老交替與決策模式兩方面的變化(第八章至第九章)。 本書主要有三個特色。第一、雖然探討中共一個個案,作者卻是從比較共黨研究的視野去建構理論。這種處理手法結合區域研究與比較研究的特長,在台灣相關領域書籍中尚不多見。第二、作者花了很多時間去閱讀重要官方文件,利用第一手資料鋪陳中共政治變遷的細節,有助於讀者全盤了解整個歷程。第三、作者將 1978年以後百餘位領導人的詳細簡歷與決策相關文件整理出來後,再進行實證分析,清楚地呈現三十多年來的變化。這種細密的程度在相關領域書籍當中也不多見。
  • 百年追求:臺灣民主運動的故事. 卷一, 自治的夢想

    作者:陳翠蓮

    一八九五 到 一九八六 這是一份臺灣的民主履歷 三個世代追尋的民主之花 從一八九五年成為日本殖民地到一九八六年民進黨成立,臺灣用不到百年的時間,跨越了民主的門檻,擁有了合法反對黨的存在和公平競爭的選舉。這是民主轉型最核心的關鍵。 臺灣第一波民主運動發生於日本殖民統治之下。這一波民主運動是臺灣人追求現代性的起步,臺灣人透過殖民者,睜開了眼睛,認識了世界。隨著殖民者戰敗,臺灣第一波以啟蒙為主的民主運動也宣告結束,且在政權轉換的階段中,發生了二二八事件。 國府來臺後的獨裁統治,開啟了第二波民主運動。初期以外省籍自由主義知識份子為中心,透過《自由中國》雜誌,對蔣介石的威權獨裁提出言論挑戰。後來更與本土菁英合作企圖成立反對黨,可惜這次的匯流最後以遭整肅宣告失敗。 然而隨著戰後世代的成長,第三波民主運動很快到來,以「黨外」的身分繼續挑戰威權體制,黨外人士繼續辦雜誌,並開始參與選舉。不同於上一波民主運動,全面性的整肅和處罰未能讓民主運動消逝,反而讓獨裁政權失去正當性。更多人的參與讓民主運動更為茁壯,而人民的支持也更熱烈。當強力壓制無效,獨裁政權只有讓步。 和其他民族相較,臺灣的民主運動並不特別壯烈,不特別曲折,也不特別艱難。不過這卻是我們自己的故事。 卷一 自治的夢想 一九二○年代日本大正時期,解放的思潮影響著亞洲各國青年,在那個臺灣識字率只有三.九%的年代,已有一批在日本留學的知識青年,喊出「臺灣是臺灣人的臺灣」,成立臺灣文化協會,發起臺灣議會設置請願運動。從日治到二戰後的二二八事件,是臺灣追尋自治之夢的時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