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标签:三联

  • 如何欣赏建筑

    作者:汉宝德

    著名建筑学家汉宝德,以古今中西十七座经典建筑为例,带领读者认识、理解,进而欣赏建筑之美。全书以游记式的轻松笔调,将这些建筑的来龙去脉娓娓道来,又层层剖析它们的内涵深意,是一部具有典范性的建筑美学普及读本。作者以个人多年经验及阅历,将认为值得介绍给广大读者的建筑物,用一种导览的口气,陈示在大家面前,让读者们可以多认识些建筑,进而欣赏建筑的美。
  • 汤圆与白香饼

    作者:焦桐 主编

    在乎肚子的人,才会在乎别的事情;各种类型的文章中,尤以饮食文章最有滋味,它令人在阅读时大量分泌唾液,令人喜悦。 这是焦桐一贯的信念,也因此,他维持了观察饮食书写的习惯,在全方位地介绍台湾饮食的同时,希望能挽留美好的饮食滋味。全书大抵分为故事、市场、农渔牧、厨房、养生饮膳、水果、饮料、品味等几类。
  • 秀场后台

    作者:孟静

    《秀场后台》主要介绍了作者的一些优秀的文章比如李安:十年河东、文化商人赵本山、赵薇:一个女人的传奇、海岩的生活九曲十八弯、高圆圆:幸福感与美貌无关、邓超:这圈挺好、张涵予:痛饮生活的满杯等。
  • 写给大家的中国美术史

    作者:蒋勋

    这本书正如其名,是一部写给大家的中国美术史。不论纯稚少年,还是耄耋老人,阅读起来都不会感到晦涩,因为它的主旨很单纯,那就是——唤起人们的“爱美之心”。 作者蒋勋是台湾著名作家、诗人与画家,年轻时曾赴法国巴黎大学专门攻读艺术史。为和更多朋友分享艺术欣赏的喜悦,他走出围墙内的学院,投身美学教育的普及工作,在社会的讲堂上开讲美术,并陆续撰写了《美的沉思》、《给青年艺术家的信》、《天地有大美》等多种著作。其中,《写给大家的中国美术史》是广受青年朋友欢迎的一种。这本书以简明生动的文笔,依照朝代次第,勾勒出中国美术的诞生、演变与发展的脉络。通过这样一次对传统的梳理,作者不仅希望向读者传递知识,更希望传达出历代中国人对美的独特感受。
  • 世界经典城铁建筑

    作者:杨子葆

    当城铁第一次在伦敦出现时,不过是交通工具和“建筑和”。今天,它依然是交通工具,却已经上升为“建筑”的交通系统。还把城铁看成“建筑物”,如果不是城铁“落伍”了,那就是你自己落伍了。
  • 欧洲童话村之旅

    作者:[韩]李炯俊 图/文

    一纸《不来梅乐队》户外表演的海报,引来15年追寻童话仙境之旅,50个童话村庄、22个人间仙境,被摄入镜头,又涌上笔端。在瑞士迈恩费尔德,探访阿尔卑斯山深处的海蒂村;在德国不来梅,欣赏《不来梅乐队》的户外表演;在德国哈默尔恩,追寻吹魔笛的捕鼠人的踪迹;自博登韦德,看看吹牛大王明希豪森(亦译作敏豪森)的诞生地;在英国伦敦,寻找哈利·波特的霍格沃茨;在哈特菲尔德,与小熊维尼和他的朋友作伴;在意大利科洛迪,受到匹诺曹和他的伙伴的欢迎;在西班牙塞哥维亚,阿卡沙城堡讲述着白雪公主的故事;在拉曼查,洁白的风车还在和堂·吉珂德搏斗;在丹麦欧登塞,寻找永远的童话之父安徒生留下的印记。作者在每一节后,都为准备去探访欧洲童话村的朋友预备的“路书”。全书的结尾,是在各国日程安排的建议。
  • 独自叩门

    作者:尹吉男

    中国当代前卫艺术近十余年来百象纷呈,蔚为大观,已成为国际艺术界的一股引人注目的现象。著名美术史家、艺术评论家尹吉男以敏锐的洞察力及时察觉中国艺术的这一新动向,并以独特的犀利笔法、潇洒文风,对于这一新潮流中涌现的重要艺术家、作品及流派予以深刻批评,不仅富于洞见,而且语言精彩,引人入胜。 作者自述: 不少朋友劝我写一部《中国当代艺术史》之类的书,那本该是当代史学者必须干的事。我的兴趣眼下还不在于此。对于艺术我或许是个很主观的人,一个艺术品和艺术现象触碰了我的视线并不一定都会产生结果,只有触碰到了我的心灵才会写点什么。这本书中的文字差不多是我“写点什么”的一个结果。因此,最恰当的书名莫过于“独自叩门”了。并不是所有的艺术之门我都能叩开,机会虽然很多,但契机却很少。有的时候也难免为徘徊的过程“写点什么”。我的文字无疑义成了每个读者平心来面对的门,不管叩开与否,一切都要随缘。开门所及,或许是有心人的迷惑,或许是无心人的风景。 谈艺术的文字不是鸟类学。本来很平易近人的东西已经让理论家说得过于玄秘啦,逼得大众对之特别看待。如果衣冠不整,心存他念,真是不敢踏入艺术殿堂的大门,一见艺术家使张皇失措。我总觉得,艺术只有在一个人平视的时候才能看得见,因为它是与人的心灵直接相关的东西。仰视只会看到苍茫的云雾以及缭乱的星空,而且对人格化的脖子也不公平。我逐渐体会到,艺术其实是每个人的生活因素;对于自己,我常常把它当作一种生活方式。我既不仰视,也不俯视,更不希望与我振动数相近的朋友们产生仰视的疲惫,包括对我的文字。其实,读者的有艺术感受的生活方式同样重要。两个人平视的时候才更易于沟通、理解,以至于产生灵魂间的友情。 并非所有主流艺术当中的人或作品都能造成我“写点什么”的契机,只不过是很有限的一部分。这原因很多,比如说,有些与我隔得太远;有些没能勾出我个人的内心问题;有时自己对“写点什么”发生了厌倦;还有的时候无暇动手,神游到别处去了。总之,这一切最终取决于个人的生活本身是否需要。我本心是不想把对艺术的说三道四当成与个人生活太远的职业,生怕自己的勉强扰乱了别人平素的节奏,谁都不轻松。 说起副题“近观中国当代主流艺术”中的“近”字的含义,大致有两层:一是在时间上离现在很近,二是在空间上离我很近。说到底我是想不自觉地达到在近处能使心灵看个明白的亲切状态,并与自己的生活相契合。客观地说,书中所涉及到的人和作品也有不属于主流的,但对我生活过的那些“时刻”却很特别,他(它)们导致了我“写点什么”的契机,使我的个人生活多了一些内容。近观的视线容易清楚,而且可以平视。一旦自己回顾这些近观所得,就觉出很多文字的背后都有故事或情结,的确与生活史有缘。 把门叩开时希望平视到一张朴素的脸,我想读者也希望生活充实,这才是艺术的真谛!用个人阴谋使大家失常,那是帝国主义。好在这一点我已及时警觉。 尹吉男记于北京
  • 铁道建筑漫游

    作者:李清志

    塔乘火车到世界各地的城市观看建筑,体验民司,是最佳的建筑旅行方式。因为一般的建筑经常是以固定的方式存在,但是火车本身却是一种移动式的建筑空间。 目 录 炫目的未来之旅 浪漫的怀旧之旅 悠游的城市之旅 梦幻的建筑之旅 愉悦的逃学之旅 神秘的探险之旅
  • 异形建筑

    作者:李清志

    在房子蝴蝶放一架飞机如何?准硬的建筑是否能幻化成曲线优美的飞鱼?鲁是一个机械巨兽?一张人脸……建筑不再是单一呆板的世界,不只是钢筋、水泥、沙石、瓦砾和瓷砖,在一些街头,你会发现,建筑也用它自己独特的方式吸引着你,让你不得不佩服建筑师的胆识和才智。更令人惊奇的是,建筑艺术家对人与自然的尊重,都蕴涵在这些异形建筑之中…… 本书中的100个异形建筑超越了我们的美感经验,颠覆我们对日常生活的想象,有的夸张诡异令人匪夷所思,有的狂放美丽令人震撼。神秘的建筑语汇有如外星人设下的密语,潜藏着创意的奇巧与能量。
  • 北京微观地理笔记

    作者:王彬

    《北京微观地理笔记》便是运用以上思想,对北京的城市、道路、区域、四合院进行谛视与思索的结果。为了便于读者阅读,我将全书分为四卷,每一卷确立一个中心内容。第一卷主要阐述井田制与北京的筑城理论、元大都中轴线上的城市标志、微观地理中的古都脉络;第二卷主要阐述井田制与北京城区的道路和胡同的起源、空间、形态、细部以及胡同的存在意义;第三卷主要阐述井田制与北京历史上的里坊、区域,不同区域中的不同特征;第四卷主要阐述井田制与北京的四合院、四合院的建筑布局与人文精神,等等。
  • 德国文化遗产之旅

    作者:范毅舜

    《德国文化遗产之旅》选定几处文化遗迹,试图为复杂的日耳曼历史勾勒出清晰的轮廓。中世纪以来,德语以及德意志罗马帝国就已经存在,但直到十九世纪末,德意志帝国成立后才建立现代民主国家。继《走进一座大教堂》、《法国文化遗产之旅》之后,作者以《德国文化遗产之旅》为“欧洲三部曲”划下完美的句号。
  • 天竺建筑行纪

    作者:萧默

    “世界建筑艺术史 丛书”内容涵括中外古今建筑艺术。作者为资深建筑历史与理论学家,以多年积累的研究成果和资料为基础,对世界建筑进行了深人研究。本丛书尤重于对建筑文化与艺术的阐释,文字生动流畅,厚积薄发,适合对建筑艺术感兴趣的广大读者、文化界、艺术界和建筑界人士阅读。本书是“世界建筑艺术史丛书”之一,介绍古代西方建筑与伊斯兰建筑。 萧默大师把建筑事业当作一顷值得尊重的学术和一门重要的艺术来看待,以历史文献与实例调查相结合的方法,揭示了古今中外建筑的设计规律、技术要点、艺术成就和各时代的主要特征,把建筑艺术这门学问,展现到我们的面前。 作者为资深建筑历史与理论学家,以多年积累的研究成果和资料为基础,对世界建筑进行了深入研究。本丛书尤重于对建筑文化与艺术的阐释,文字生动流畅,厚积薄发,适合对建筑艺术感兴趣的广大读者、文化界、艺术界和建筑界人士阅读。
  • 生命八卦

    作者:袁越

    《生命八卦:在万物内部旅行》涉及生物学、医学、生命科学以及环境科学的热点话题。分为“治病的学问”、“神奇的人体”、“健康小贴士”、“人与环境”、“神奇的生命”等几个部分。在一些貌似胡思乱想无厘头的问题背后,却有着严肃而专业的探讨。袁越融合世界权威科学杂志发布的最新信息,将这些科学新知,以有趣的面貌、常识性的讲述,风趣而不失严谨地传递给读者。
  • 文房漫录

    作者:张春田 编,张耀宗 编

    文房清玩,是传统文人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而现代社会以来,又有藏书票、留声机、唱片、邮票、鼻烟壶,乃至玩具等物被文人赏玩。本书以“物”为中心,突出此“物”可待成追忆,构成一幅大有趣味的书房风景。
  • 生活和文本中的社会学

    作者:李培林

    一本充满思辨色彩同时有富有现实意义的随笔集。
  • 茶壶

    作者:池宗宪

    《茶壶》内容简介:壶是茶人丰富心灵的写照。一把壶具有圆满自足的小宇宙。从水置入之始,壶体起了骚动,温度的觉醒,容纳着各自茶叶的形境,水浸入叶体的生命,染浸释放单宁的甘美。接着转韵往来正是茶汤呈现生命的时候,而茶汤美感的养成,就在于如何泡出真味。茶叶与壶的距离看似远又近;却又自我表述,茶香和汤味合声共鸣;都在茶叶与水滋润间诞生;这就是汲甘泉,瀹芳铭,两三寸水起波涛的乐趣。品茗泡茶、茶香四溢时;壶在眼前已十分。等待爱壶者在自己的心。情绪,思维上找到壶之美,经由赏壶心法来观壶,融合在壶的旋律中,照见了壶里乾坤.镜射壶的大千世界!
  • 古琴

    作者:[瑞典] 林西莉

    这是一个关于古琴的故事,是一个瑞典汉学家深入古琴世界的经历和体会。它不仅有对古琴本身的描写,更有关于古琴之于古代文人生活的意义,关于古琴与人的命运,与音乐、诗歌的相互关联,甚至是我们应当怎样生活的解读。 我轻轻地拨动其中的一根弦,它便发出一种使整个房间都颤动的声音。那音色清澈亮丽,但奇怪的是它竞也有种深邃低沉之感,仿佛这乐器是铜做的而不是木制的。在以后的很多年,正是这音色让我入迷。从最轻弱细腻的泛音——如寺庙屋檐下的风铃——到浑厚低音颤动的深沉。
  • 我的藏书票之旅

    作者:吴兴文 编著

    藏书票的世界可说是一座名人的殿堂。他们因为追求知识,请人或自行设计藏书票,作为爱书的一种标志。这本书中展示了数十帧西方文化名人的藏书票,并以散文文字讲述蕴藏在其中的掌故和故事。从狄更斯到厄普代克,从俾斯麦到伊丽莎白女王,从希腊神话到象征主义,藏书票一方小小天地,却如一面明镜,涵盛着数世纪以来西方文化精华的缤纷映影。
  • 话题2010

    作者:杨早,萨支山编,1217俱乐部年度书系

    揭开少林寺、李一道长与“曹操墓”神秘的外衣,多层解读众声喧哗下的汪晖事件与韩寒现象,深度解析娱乐节目《非诚勿扰》和电影《孔子》,细读章子怡“诈捐门”和“蜗居”“蚁族”们的“N连跳”……已经成为历史的2010,依然留下这些余波难平、喧嚣难去的公众事件。一批年轻学人聚合起来的1217俱乐部,秉承独立个性、人文立场,对事件不判断是非,亦不提供所谓的真相。但是他们把这些事件嵌入历史的谱系,在其中进行思考、批判,和预测。
  • 张家旧事

    作者:张允和口述

    叶圣陶曾说:“九如巷张家的四个才女,谁娶了她们都会幸福一辈子。”这四个才貌双全的女子便是张元和、张允和、张兆和、张充和四姐妹。她们的诗意人生牵动人们对那个时代的想象,她们的文集和传记——《最后的闺秀》、《张家旧事》、《合肥四姊妹》都曾畅销一时。 《张家旧事》是从老照片来的,由张允和先生口述,叶稚珊女士编写。是对一个文化世家几代人老照片的解读。讲述这些故事的,是一位九十岁的才女,记录、编写这些故事的则是另一位才女———只是年龄小了一半。口述者的父亲是蔡元培的朋友;口述者的丈夫是著名语言学家周有光;口述者的四姊妹曾扬名上海学生界:大姐元和是校花,三妹兆和是体育健将———后来成了著名作家沈从文的夫人;二姐口述者本人则与大姐和四妹充和一样,爱好昆曲,并极有造诣,而且四姊妹都有很好的文笔……还有六兄弟的故事、四女婿的故事、儿女孙辈的故事,这些照片和故事展现了中国八十多年的历史的一个侧面,其中有苦难,有亲情,也有生活的韵味。 正如叶稚珊先生所说,“不折不扣的隔世。张先生讲的都是些上一世的故事。那时没有我,但我不觉得陌生。我喜欢那种感觉,那种情调,那种牛奶中加一匙咖啡后以淡咖啡色为基调的雅致的老照片似的风格”。绣花鞋,精致合体的滚边中式大襟小袄,独一无二的盘发,精美的脸庞,精致的鼻子,精巧的薄嘴唇,一双精明无比的眼睛,年轻时她的美,怎么想象也不会过分。年近九十岁的白发才女张允和先生娓娓道出她自己、家人、师友的故事,尽管此时陪伴她的只有她的丈夫周有光先生了,尽管姐姐元和、妹妹兆和、充和以及许多亲人都已远离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