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标签:三联
-
话题2009
谁高兴?谁不高兴——《中国不高兴》的故事新编;唯思想不可检举——知识分子与“告密”;“以苦难谄媚崇高”——《南京!南京!》的想法与水准;“谍谍”不休:谍战片的后冷战书写;张爱玲密码——众声喧哗《小团圆》……一连串的热点话题,将个性化的思考留给历史。 -
奥数是个替死鬼
兼具冷静客观的求真态度,和饱含人文情趣的想象力与笔触,这本书是关于奥数的、关于培训班的、关于教育的,也是关于人生的、关于社会的、关于幸福的。 教育是一个怎么强调都不为过的话题,可是,要想说清楚教育的问题,必须从教育所承载的所有这些意义上说起。教育的不尽人意,近年来被简单的归因于“培训班”,“应试教育”,或“体制”,或“腐败”。事实果真如此吗?今天的大多数人都相信,这个世界会一天比一天更好,而科技会给人类带来无尽的福祉。事实果真如此吗?我们教育的目的是什么?人生的目的是什么?如果你同意人生的目的是追求幸福,那么,为什么我们孜孜追求,却离幸福越来越远? 作者现在是一位自由教师,从清华幼儿园到清华研究生,纵线的“单调”之下是横线的充盈。奥数、物理、吉他、足球……咏鹏以旁人不具备的立体感带我们深入浅出地去看,无可逃脱的培训班上的孩子们,到底是怎样活着,他们的健康、快乐,跟奥数班、跟考试、跟社会,到底是什么关系?本来天真烂漫、充满好奇的孩子们,是怎样倒了学习的胃口的?他们真正需要的是什么?家长、学校、课本、广告、社会,是怎样成为残害孩子的共犯的? 作为这个大城市里已不多见的家乡守望者,他也带我们看到了同一个地方、二十年、两代学生的变化。所谓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尤其是商品社会的病态结构,如何让我们远离生活的真谛、幸福的根本。作者用文理兼修者独有的严谨与感性,为中国社会的盲目进取画下了重重的问号。 好消息是,我们每个人都不该是引颈受戮的盲从者。在本书的第三部分,作者力图带领我们走出每天扑面而来的广告和财富故事,找到原本属于自己和孩子的轻松和幸福。希望每一个家长和有心人都会微笑着看到那缕迷瘴中的阳光。 -
台味
到了台菜餐厅翻开菜单,看到琳琅满目的菜名,知道这些菜与台湾有何连结吗?这些菜多半不是台湾原创,却在台湾有了自己的生命。 很多菜都是这样的:海南鸡饭从中国传到了新加坡,经文华酒店名厨改良,成了到新加坡必吃名菜。传说马可波罗把中国面条带回了意大利,现在几乎世界各地都认识意大利面。源自于法国布列塔尼的croquette,传到日本后成为知名的可乐饼;葡萄牙人把蛋塔带到了澳门,现在所有到澳门的游客,没有人不吃个玛嘉烈或安德鲁蛋塔再走的。食物是流动的,菜色也是流动的,随着时空更替而有了不同版本,移动它的是人,看到了谁的手上,就用自己的方式出牌。 本书即在时代脉络中讲述台湾菜的过去与现在,有历史感和浓浓的台湾味儿,并附有名厨现身说法的教程贴士,令老饕吃主在家就可以轻松做出好菜。 -
拾年
拾年者,十年也,光阴重拾也。在二十一世纪最初的十年,北京城经历了一场世纪纠葛。 2001年,北京申奥成功、中国加入世贸……中国的大门,不可逆转地向世界敞开了。成功申办奥运之后,北京认识到在过去半个世纪里城市发展的缺失——失去了雄伟的城墙,甚至险些失去故宫……这个世界上立交桥最多的城市,同时,也是最堵的城市,开始了一场自救,规模浩大的总体规划修编工程2004年启动,试图改变1950年代移植于莫斯科,并被中国其他城市纷纷效仿的单中心城市结构。 可是,推土机仍保持着强大惯性,千重万叠的矛盾被推演至2011年——这一年,北京的常住人口突破2000万人,一季度地铁出行人数逾4亿人次,北总布胡同梁思成、林徽因故居被拆毁,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显示,北京市共有969处不可移动文物消失…… 这一切,被著有《城记》《采访本上的城市》的新华社记者王军录入笔下,汇成《拾年》一书。2012年8月由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 本书以新闻式的记录,书写北京城十年来的生与死。作者以故事为浅层结构,从2005年总体规划修编、实行、陷入困顿的整个过程入手,进而深度解剖城市生命机制,探讨产权与契约等问题,其间亦记载许多人物故事:梁思成、林徽因、陈占祥、吴良镛、贝聿铭、老舍、培根、徐苹芳……作者在书中写道,“它虽然是十分有限的记载,仍有加以呈现的必要,因为这一切,发生在这样一个十年。” -
话题2011
《话题2011》内容简介:对过去一年中发生的那些公众事件,以及围绕它们的喧嚣,我们不判断是非,亦不提供所谓的真相。但会把这些事件嵌入历史的谱系,并在其中思考、批判,和预测。 ……在我个人观察史的页面上,2011会是浓重的一笔。在这一年,通往过去与未来的路途,都在重重迷雾后显出了些微的端倪,似乎头一次可以相对清晰地画出一幅游览指南:我在这里。我们一直在说要“读懂中国”,但如何能真的读懂中国?也许必须借助这样的奇观:历史与现实的图景,穿越过重重时间的尘埃叠合在一起,一些细节被遮住,一些差异被忽略。我们还需要后退几步,才能看出一帧模糊而确定的图像,那就是我们熟悉而陌生的中国。——《话题2011》 -
美的人生观
本书收入张竞生先生《美的人生观》和《美的社会组织法》两篇宏论。在《美的人生观》中提出:美的人生观之所以高于一切人生观,就在于能在丑恶的物质生活上求得美妙有趣的作用;在疲弱的精神生活中得到刚毅活泼的心思。在《美的社会组织法》中提出:凡富与强的组织,如无美的、艺术的、情感的元素,则富的不免为资本家的凶恶和守财奴的乏味;强的不免为盗贼式的侵夺和凶徒样的专横。 -
三联生活周刊十年
《三联生活周刊》迎来自己创刊号出版十年之际,我们编辑了这本文集,想给刊物的成长留下一点记忆。 文章是由曾在或正在编辑部工作的同事们提供的,他们从个人角度讲述的故事,涉及周刊从创刊至今各个时期的生存状态,酸甜苦辣,五味杂陈。限于篇幅,我们删去了部分重复的内容和过于冗长的感想。数十位读者朋友也写来文章,他们对周刊的期待我们已经铭记在心。 -
书痴范用
2010年9月14日,范用先生去世了:“匆匆过客,终成归人。在人生途中,若没有亲人和师友给予温暖,将会多寂寞,甚至丧失勇气。感谢你们!拥抱你们!”同样,他的同事、作者、朋友同样感谢着范用先生,并用他们的真诚的心拥抱他,用他们的文字感谢并拥抱他。一个性格刚强、决断明快、爱 憎分明、嫉恶如仇却又极重感情的大出版家的形象跃然纸上。他“挑战神的禁区,坚持人的真理”,“对出版一本好书,是那么急不可待”,同时又会通过编辑去“讹”张中行的书,或是吃小编辑的“醋“。凡是和范用先生接触过的人,不管是老辈、同辈还是小辈,无不为他的执着、热忱所感动。靠这种人格魅力,才有三联精神的传承,才有那么多的极有价值的图书出版。遗憾的是,这本策划于他生前的书,他终未能看到。 《书痴范用》这个题目是范用先生在2009年秋天提出的,当时三联书店拟将文化各界朋友回忆范用与书的故事文章辑一小册子。为这本书,范先生给出版社提供了一些剪报、书和刊物的复印件等,其中包括三联书店2008年为“范用与三联书店七十年”展览编的小册子《时光》。当时编者觉得资料还不够,还有一些文章,没有收入,还有些朋友,与范先生交往很深,他们也愿意写。于是想再约点稿子后再结集出版。 今年九月十四日下午,范先生突然去世。悲恸之余,本书编者和三联同仁一起约稿、整理、编辑,得各界人士、同事亲友共四十七篇文章,约十四万字。遵范先生之嘱,把《时光》作为附录,全本收入。书按范先生趣味设计,朴素,简洁,品相漂亮,有书卷气;不做纪念集,视同范先生在世;希望有更多的普通读者买这本书,读这本书。 -
独立日:用电影延长三倍生命
我们身处电影票房的黄金时代,却往往只看到了电影的一种可能。 真正安静、美好、耐人寻味的电影,可能深藏在“爆米花大片”强势占领的院线之外。这是你的私人观影领域,用一张沙发为自己搭建一座沙发影院;在深夜里读一篇影评观一部电影,拓展生命的体验;若仍然怀念巨幕,也可以去找寻那些留住光影的公益影厅;跟随影单去找寻,生活的光亮。 独立之日,发现电影的多种可能。 -
热新闻的冷思考
这是袁越进行科学采访报道文章的合集,发表在《三联生活周刊》上。环境污染、乙肝歧视、气候变化与国家利益之争、核电复兴与核电安全、新能源泡沫、转基因之争、垃圾焚烧与分类之争、有机农业与食品安全、野生动物保护……围绕这些热点事件,媒体上出现了五花八门的声音,当大多数评论都在政治制度或者意识形态上做文章时,作者却另辟蹊径从科学的角度去挖掘新闻背后真正的原因,不预设,不盲从,亲临事件的第一现场带来独立的思考和睿智的见解,趣味盎然的科学故事中包含着深刻的现实意义和人文关怀,不仅是一个记者的职业笔触,也是普罗大众所需要的。 -
学者的人间情怀
在我先后出版的十几种随笔集中,《学者的人间情怀》一书印数不多,影响却是最大的。十年前由珠海出版社初刊,印数五千,此后未再重印,但不时能在论者的引述或评议中露一露面。这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作为书题的那篇文章。《学者的人间情怀》最初发表于1993年第三期的《读书》杂志,日后被收入各种选本。如此“将学术知识和理性思考融入散文的表达之中”,必定“并不特别注重散文的文体规范,而将其视为专业研究之外的另一种自我表达或关注现实的形式”,洪子诚的《中国当代文学史》(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正是从这一角度,谈论诸如《学者的人间情怀》这样的“学者散文”。除了是“另外一种散文”,还牵涉九十年代中国知识分子的命运,史家偶尔论及时,褒贬不一。 本书新旧杂陈,按篇幅计算,大约是对半开。第一辑全属旧文,选自《学者的人间情怀》;其余三辑,也有些录自《文学史的形成与建构》、《掬水集》和《文学的周边》。此四书原本印数就少,以后也不打算重刊了。不以“文采风流”著称,我的随笔集,希望适应读者阅读趣味的变迁,还是“专题化”为好。除第一辑按写作时间编排外,其余三辑的划分,兼及论述主旨与文章体式。 选择集中二文,凑成正副标题,不完全是偷懒,也自有深意在——前者指向学术精神,后者关涉论述策略。所谓“学者的人间情怀”,就是我文章中再三表述的,“学会在社会生活中作为普通人凭良知和道德‘表态’,而不过分追求‘发言’的姿态和效果”。至于谈论当下的“文化选择”,不满足于就事论事,喜欢“跨世纪”,回到我所熟悉的清末民初,则带有明显的专业印记。集中各文的长处与短处,均与此学术思路相关。 ——陈平原 -
读点
以书评为主的文集,对近年来我国出版的有较高学术、思想和文化价值的几十种图书做了深入、全面的评价。本书也可以说是作者几十年与书相伴的故事。作者觉得,“读书是私事”,在生计需要之外的自由阅读才能真正地丰富自己,阅读高品味的好书,就是与那些思想和文化高手的对话和“过招”,久而久之,必能提高自己。作者的故事和感受,反映了一代知识分子的心路历程,也从一个侧面记录了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学术文化事业的发展轨迹。 -
欧风欧雨
本书是作者关愚谦旅欧四十年的记录。这“不是一本单纯介绍欧洲风光的游记”,“不是风景名胜的介绍”,而是着眼于“欧洲的文化与历史”,“以素描速写勾勒多元欧洲”。这是一本旅行书,但更是一本在旅行中进行文化观察的书。作者写作时,采取了“上下纵横”的方法,既有不同国家诸如皇室、官僚等上层社会的情况,亦介绍平民百姓生活的特点,同时,还将不同民族、国家进行横向比较,视野是走东西,闯南北,从古至今,既有历史背景,更有传统下的现实,从中庶几看出不同国家的精神气质与国民性格。作者精通英、俄、德语,对中西方文化均有深入的理解,长期致力于向西方介绍中国历史文化。这次,他则用游记的方式,向中国人介绍欧洲文化。 -
山房涉事
他们用沙土筑起小屋,他们用空贝壳游戏。他们将落叶编成他们的小船,微笑着把它们放流远洋。在人世间的海边,孩子们有自己的游戏。 原来生活中的许许多多竟如水流花放,一切现成不期而至,不加任何的造作。黄山谷云:“天下清景,不择贤惠而与之,然吾特疑端为我辈设。” “离菊数茎随上下,无心整理任它黄。后先不与时花竞,自吐霜中一段香。”在散落的四祖村的山民家的竹篱小院中,那随意开放的野菊花中,你能否感味出诵帚禅师这一偈语的心灵、流露出的那份自在吗? -
八卦多一点
八卦本来没有什么稀奇也并不入流,但是孟静写八卦却能够耐人寻味。娱乐圈其实是一个放大了的社会,一个放大了的名利场。孟静的敏锐总是把这个名利场中的是是非非、恩恩怨怨,不管你看到没有看到,不管你愿意看到还是不愿意看到,都活生生地呈现给你。 作者文笔流畅自然,极富画面感,又风趣幽默;内容关心的大家喜闻乐见的娱乐圈生活,从一个记者的角度给与了较为深刻的评价,使其作品不同于一般的娱乐八卦报道。再者,女性视角也是其一大卖点。 ============================================ 自序 2001年的时候换工作来到北京,先是在《中国新闻周刊》干了一年,而后在王小峰的引荐下,来到《三联生活周刊》至今。我所在的部门一直叫文化部,但不知为何,我被界定成了娱乐记者。在文化部当娱记的坏处是:我是全杂志最肤浅的人;好处是:比一般的娱记又可以稍稍深入一点。 几年前一个朋友老六办娱乐小报,不知听谁引荐的,让我写点八卦专栏。我觉得他们发行量不大,可以随便得罪人,别人也看不到,就开始胡说八道。后来我供职的《三联生活周刊》也让我写了一阵这种专栏,反正人是得罪光了,自己也写疲了。 这本书是一些专栏文章的结集,用我个人的价值观、世界观去分析娱乐事件,可能有不准确的地方,但还算好看。因为我是持阴谋论者,文字里有情绪化的成分,加上不是采访当事人,只是一些边角料,不是有录音、录像为凭的。 出版商想让我写得夸张点,可吹牛鼻子会变长的,我宁愿你们不看我的书,也不想被人骂脸皮比城墙拐脚还厚。花这么些钱买本纯消遣的书不容易,如果您是在厕上使劲时、枕上失眠时,这本书能些微地帮您打发点这不太愉快的时间段,我就很欣慰啦。 -
一只蚂蚁领着我走
与《动物档案》为同一系列,本书有根据素材虚构的故事,也有非虚构的报道和探索问题的文字,涉及宠物、家养动物、野生动物、人与自然的关系、动物与人的关系中社会性的一面和人在生物链中的位置等等。这些问题都通过作者富于文学性的笔触呈现,既有感人的吸引力,也有理性的思考深度。 本书通过真实的报道,依据真实素材虚构的故事和一系列富于思辩色彩的探讨文字,呈现出人类、动物、自然、生存环境之间的复杂矛盾和紧张关系。富有感染力的笔触使作者笔下的形象和细节栩栩如生,而在阐述观点时闪耀出的动人心魄的力量,除了来自观点的深刻之外,也来自于渗透在痛苦的写作中的知识者的悲悯、良知和真诚。 -
尤里卡
“尤里卡”这个词对国人并不陌生,80年代就知道了尤里卡世界发明博览会。大概也因此知道了兴奋的阿基米德光着身子从浴缸里跑出来,欢呼着:“尤里卡!尤里卡!”本书就是从公元前六百多年开始的关于许多先贤哲人“尤里卡”的故事。从古希腊第一哲人泰勒斯观察天文是否有用的证明,到“二百五十年来英国最伟大的发明”的首选——自行车,探讨着与科学发明发现有关却有不拘泥于此的问题。伟人的故事,大概不用作者讲,很多人也知道,但是伟或人发明背后有些什么,却不是每个人都会去寻找的,而作者恰恰是在寻找这些容易被人忽略的东西,而启发我们去寻找,并期望着你欢呼:“尤里卡!” -
人和书
这本集子所收散文或随感三十四篇,是我十年来应报刊之约而写的,其中只有六篇没有发表过。 以《旅行纪事》为题的一组随感,前十六篇曾在《读书》杂志上陆续刊登,收到海内外读者热情的反应。 -
花之宴
如果只看“花之宴”三字,首先想到的是,这大概是一本介绍各种花卉的历史文化的书,是爱花人的纯粹精神享受。当翻开书页,慢慢读下去,原来除了花的历史文化逸事,还真的以花入馔,是名副其实的“花之宴”。作者以散文手法,讲述某种花的栽培历史,描绘与之相关的文化典故,然后再介绍如何入馔,如何齿颊留芳及其养生功效……每一段文章后都列出名为“花馔”的一组食谱,值得有条件的读者一试。 作者选取28种大众花卉,遍查资料,从人文的角度探讨各种花草的中西学名、来源、历史掌故、习性、花语、食用与药用价值等等,让读者在悠游花草世界之余,也能开卷有益。三联书店于2003年出版过该作者的《品味传奇》一书。作者的写作特点在于,她能够结合文学、历史和美食素养把感官的味觉体验变成一场精神的飨宴。她多年来旅行游走在世界各地,同时她也是海外华人女作家协会的成员,美食经历丰富(她推荐的每道菜都是亲自品尝过的)、文笔雅致、优美。 -
走读京城角落
这本书讲的是隐藏在京城犄角旮旯里的一些故事。 北京这座城市真大,犹如一部厚重的大书,帝王宫殿、皇家园林、街巷胡同、寺庙道观、名人故宅、百姓民居,每一处景致,都如同这部大书中的一页,有无数诱人的故事隐含其中。一路读去,何等有趣,何等惬意。
热门标签
下载排行榜
- 1 梦的解析:最佳译本
- 2 李鸿章全传
- 3 淡定的智慧
- 4 心理操控术
- 5 哈佛口才课
- 6 俗世奇人
- 7 日瓦戈医生
- 8 笑死你的逻辑学
- 9 历史老师没教过的历史
- 10 1分钟和陌生人成为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