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标签:三联

  • 文人饮食谭

    作者:范用

    本书精选49位中国现当代作家、学人谈论饮食文化的散文、随笔56题。内分五辑:辑一“饮食漫话”泛谈中国饮食文化与历史;辑二“乡土风味”分述全国各地菜系的特色与风格;辑三“野味名品”杂谈具体名物与经典小吃;辑四“对酒当歌”集中阐释中国酒文化;辑五“寻常茶话”为烹泉品茗之际的清聊隽语。
  • 中国建筑文化讲座

    作者:汉宝德

    《中国建筑文化讲座》ahi作者根据多年来对中国建筑梳理、研究的成果,给予文化上的诠释。通过对中国文化特质的了解,更深刻地认识中国的建筑,更生动地欣赏中国建筑空间中包容的生活。从建筑与文化的交互对照中,把握中国建筑的意义与价值。
  • 法国掠影

    作者:亨利·詹姆斯

    作者1882年到法国做了这次旅行。从北到南,走了近四十个地方。对法国,他褒贬参半,而且以自己的好恶和小说家的文笔尽情地评论着这些地方。南方的葡萄收获了,他不禁欣赏起披上十月的红装的葡萄园美景;卢瓦尔河浩浩荡荡,气象万千,转弯大南昌徐缓反射出了一半的天光。同时,他也用不少的篇幅记录了秽不堪言的饭店,充满霉味的博物馆,不够标准的教堂,枯燥乏味的文物名胜。 很多令大家注目的景色,他可能视而不见;另一方面,对于一个有时候为自己具有源源不断的情感而自豪的游客来说,这种心情随便得令人震惊。这并不奇怪,凡是能令他回想起英国风景的东西他会更感兴趣。 这本书不是旅游手册,也不一定助人游兴,它更多的是展示作者的风格和技巧,讲述在一个不同的文化环境里,人可以怎样表达自己的感受。
  • 中产阶级的孩子们

    作者:程巍

    本书题材新颖,方法独特,是有关60年代文化运动的一次大胆的“文化研究”尝试。作者以文化革命立题,在政治经济学与语言符号学的学科交叉边界上,出色展示文化研究的崭新思路,提出一套有效的跨学科解释方案。其最具挑战性的见解,是认为60年代西方新左派学生运动及其形形色色的反文化实践,实乃资产阶级政冶革命与经济革命在文化思想领域的历史延续。作者将黑格尔的历史形态学、马克思的阶级分析和葛兰西的文化领导权理论综合成一个历史阐释框架,提供了关于60年代文化革命的一种历史阐释。 本书是一部有关60年代反文化运动的比较深入的研究专著。不仅涉及大量的历史资料和理沦文献,而且提出了十分独到的观点,认为这是“以反叛资产阶级的名义来完成资产阶级本身的一场革命”,“是资产阶级夺回旁落于贵族和左派之手长达一个半世纪之久的文化领导权”。这一结论打开了我们理解60年代革命之性质的全新视野,并且对理解当今的理沦流派和学术研究的意义均有不小的启示。
  • 不只中国木建筑

    作者:赵广超

    建筑艺术不应该是建筑学者、建筑历史家、甚至建筑专业者的专利品。所谓建筑设计(architecture)亦不应该像以往的观念,即只有“具有特殊意义的空间或结构”方可视为建筑设计,其他就只是“房子”不值一谈。“特殊”的含义,可解作“最高级”、“非一般”或“不寻常”的物料和技术应用。
    《不只中国木建筑》提醒大家毋须在房屋和建筑设计之间画出一条界线,因为最基本的房舍也会包含建筑艺术的精神和意义;“最高级的”建筑文化,也可以具有“平易”、闲适“的情调。 作者曾在法国接受教育,在香港院校执教东西方艺术设计多年,这一次利用了五年的课余时间,用带着感性的笔触,就一般被视为艰涩的传统建筑,写下16篇平易隽永的文章。本书以轻松活泼的方式去接触中国文化,可读性很高。
  • 北京乎(上下)

    作者:姜德明

    这里入选作品的七十四位作家,和他们的一百二十一篇文章,为一九一九――一九四九这三十年间的北平历史风云作了侧面的描述,既可以使我们对北平有更多的了解,又是不可多得的美文。
  • 我不在家,就在去博物馆的路上

    作者:李俊明

    伦敦博物馆众多,发展历史悠久,它们的魅力就在于丰富而多变的策展,与现实紧密结合,让人看见了过去,体验了现在,也想像着未来,扭转了人们对博物馆保守的刻板印象。 著名的大英博物馆、杰佛瑞博物馆、泰特当代艺术馆、国家美术馆等等,固然在建筑及空间设计上有不少有趣的表现,但许多规模较小、却充满奇趣主题的博物馆,像扇子博物馆、运河博物馆、设计博物馆、玩具博物馆、战争博物馆、园艺历史博物馆、戏剧博物馆等等,暗藏着更多惊喜。其实,伦敦的博物馆是非常容易亲近的,大部分不但免费开放,还有许多导览及儿童/成人教育的课程拉近群众与博物馆的距离。 事实上,并不需要拥有多么丰富的艺术背景,才能体会博物馆及美术馆带给人们的喜悦。最重要的无非是静下心来,深深感受。不管是建筑、历史、展品、规划、休闲、氛围,只要打开它的大门,那里就存在着“发现”的愉悦。本书作者融合了旁观者的客观陈述、报道和自己的亲身经历,让“阅读”博物馆成为一种生活与旅行的艺术。
  • 帝国的回忆

    作者:郑曦原 编

    《帝国的回忆》是《纽约时报》晚清时期对华报道的选编,起迄年代为1857年1月至1911年10月。这一时期的中国,正经历着“千年未有之变局”,从独立自主的东方老大帝国沦为“东亚病夫”,传统的帝制和士大夫政治走向终结,军事、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经历了蜕变,人民经受着无与伦比的巨痛。《纽约时报》以当时中国人还未具备的近代眼光和技术,及时、全面、连续地观察和记录了这段历史,内容涉及内政、外交、国防、文化、社会生活、革命及华侨等方面。
  • 在柏林走路

    作者:也斯

    香港诗人,散文家也斯于1998年应德国国际文化交流署之邀任驻柏林作家,之后又数度重游,从而得以观察这个国家在巨变中所发生的一场场历史与现实的对话。置身于诞生了歌德、巴赫的国度,作者以学者的冷静,在自己的传统与异国文化之间不断思索分析,同时,又以诗人的灵动之笔,道尽了德国作为文化灿烂之地的斑斓多彩的一面。
  • 川菜杂谈

    作者:车辐

    《川菜杂谈(闲趣坊)》讲述了:车辐善吃、懂吃,且身经各种场面,广交三教九流,广识士夫名流,与张大千、谢无量、李(吉力)人诸先生游,又如引车卖浆之流,贩夫走卒之辈同饮食,于是车辐之美食,兼得士大夫之上流品位与下层社会之苦食。除精于食,复博闻强识于四川的文化、民情、风俗与政事,是以四川的文化名流。
  • 风烛灰

    作者:金克木

    《风烛灰》是作者生前亲手编定的最后一部集子。收入其生命最后两三年间所写的全部文章,另附两篇旧文。文章依然是这位智者一贯的博闻强记、思想犀利的鲜明特色。尤为突出的是,他更加超越于一般专题研究之上,去追索古今中外的人类历史活动到底“是什么”、“为什么”……这是一部未完成的思想史话,字里行间表现出深刻的洞察力、剖析力,那伟大的“发现的快乐”一直伴随着智者的生命历程。
  • 世界美术名作二十讲

    作者:傅雷

    傅雷年轻时受聘于上海美术专科学校,担任美术史课教席。《世界美术名作二十讲》是他在讲稿的基础上修改补充,于1934年完成的一部著作。作者时年26岁,对西方美术史已有很深的造诣。 书中着重介绍文艺复兴以来近二十位大及其名作,生动洗练讲解艺术风格和人品操守,并融 文学、音乐、哲学、社会、时代于一体,深入浅出,引人入胜。在书中除了评介作品的特色与美术家的身世片段外,也提到一些由艺术实践引起的美学方面的疑难问题,并提出他自己的看法。
  • 家书

    作者:夏楠 编

    本书收录了活跃在文化艺术领域的三十三位名家的文章,不是通常意义的家信汇编,而是一部关于家的书。他们或记述了曾见证二十世纪大半个世纪历史变迁的父母师友的经历,或追忆了家给童年和青春所刻下的烙印,语言素朴有力,文字安静感人。 家家皆有史,对家之历史、父母亲友之一生经历的书写,对自我成长中家之记忆的追索,是一个人乃至一代人前行的根源和动力。家是一条永远的脐带。
  • 神话与传说

    作者:菲利普•威尔金森

    无论哪个地区,哪个国家,哪个民族,总有一些故事代代相传,纵然以历经千百年,仍为人们津津乐道。《神话与传说》将这些故事一一搜集、整理,奉献给读者。
  • 古典的草根

    作者:刘宗迪

    作者先学大气物理,又学文艺学,最后是民俗学博士。他在本书中与你说天文,道地理,论诗学,解神话,杂至博物,细到修辞,天上地下,打成一片,古学新知,溶为一炉。这本书与你谈龙,谈天上的龙和地上的龙,谈行于四时的龙和潜行水湄的龙。这本书与你谈本草、博物,谈本草的来历和奥妙,谈博物学中的怪物和修辞,谈草木鸟兽背后的诗意和秘密。这本书带你举首遥看“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的牵牛织女星,俯身聆听大地上四季的风声好如风的歌声,引你走出文人的书斋,回到斗转星回风声浩荡的远古星空和民间大地……全书内容尽管错杂多端,但却精气贯注,籽粒饱满,透过天文、地理、诗学、神话、博物、修辞等等人文百态、自然万象,一直在追索的是我们这个民族精神血脉中贯通古今的文化精神。
  • 妖娆世纪

    作者:曾焱

    留学法国归来,曾焱继续对法国文化精神、浪漫气质做深入寻找。她所关注的女性,面临着不同的情感困境,曾焱充满热忱地歌颂她们那种宁愿牺牲自己也要忘我追求的自由精神。这些女性传奇背后,是丰富的法国艺术圈的文化生态,绘画、音乐、文学、哲学,一个个领域都莫测高深,不能进入这些领域,就无法深入体会到这些艺术家的情感与精神境界。 主要篇目:没有归属的缪斯/最后一个沙龙女主人/畅销五十年的忧愁/去要幸福吧,不必有罪恶感/有一种传奇来自破坏/当弗洛伊德遇上玛丽/在画框之外
  • 生命八卦

    作者:袁越

    从美国归来的袁越接受过系统的生命科学训练,他的经典口头禅:有什么科学根据?《生命八卦》的科学根据来自哪里呢?自然是世界权威科学杂志发布的信息,以及主流综合性媒体的科学板块。袁越从中寻找与生命科学有关的最新报道,一旦发现感兴趣的话题,便动用一切可靠的搜索引擎,寻找一切有价值的素材,调动自己的知识储备,把科学新知通过一个有趣易懂的故事告诉读者。 主要篇目:男人为什么长乳头/有机蔬菜也靠不住了/为孩子做个备份/兔唇、叶酸,和那些关于健康的忠告/抑郁症到底应该怎么治/锻炼的误区/万能流感疫苗
  • 心灵的慰藉

    作者:[美] 特丽·威廉斯

    本书是美国自然文学作家及诗人特丽•T•威廉斯(1955--)的代表作,被誉为美国自然文学的“经典之作”。作者将自己及其家族的经历、美国西部大盐湖及熊河鸟类保护基地的特殊环境联系在一起,用一种独特的写作方式将人与自然之间的密切联系展示在人们面前。
  • 土摩托看世界

    作者:袁越

    《土摩托看世界》主要内容包括格瓦拉的阿根廷、谁的非洲、天堂的衰落——莫尔斯比港、热带雨林拯救站、非洲的珍珠——乌干达、坦桑尼亚的伊甸园、非洲的象征——乞力马扎罗、到尼泊尔去、尼泊尔的农村等。
  • 秋籁居琴话

    作者:成公亮

    “秋籁”,秋天的声音,大自然的声音。“秋籁”琴,成于唐玄宗开元三年,距今千年。 成公亮先生在“秋籁居”抚琴、打谱、作曲、钻研琴理,并往返于山水、田园。在冥思静想中,梳理大半生的琴学研究。古代琴曲和天地自然、人生理念的关系,古琴传统与时代的关系,在弹奏和思考中纷纷显现。 “秋籁居”的文字与琴音,同样地深沉、淡定而圆润。以“秋籁”琴弹奏出的旋律,等待有心人谛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