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标签:三联

  • 渐行渐远渐无书

    作者:何怀宏

    作者是知名的伦理学者,是三联版《沉思录》的译者。近年来先后在《南方周末》、《新京报》、《SOHO小报》等报刊上开辟专栏,本书精选了其中关涉文化与历史的文章,辑成一册,代表了作者近期对历史与现实、文化与学术等问题的思考。文章都写得很静,静的能感到自己的心跳。也正因为如此,却让人看过之后又很不平静。《有许多好人很安静》中他这样说:“他么也许没有耀眼的才华,也没有耀眼的志愿,但却总在默默地耕耘。”他们不被注意,只有当你失意的时候才可能注意他们。作者带我们在清华园里寻找着,走过自清亭,走过闻一多纪念碑亭,寻找着王国维纪念碑,并从中寻找他们为什么忧伤?他回忆骑车去当时还位于北京朝内大街的三联书店的日子,带着几分惬意,又有一丝忧郁……
  • 隐匿的现场

    作者:王鸿谅

    《隐匿的现场》内容简介:记得是2003年8月的一个下午,我在三联书店楼下徘徊着深呼吸了很久,才鼓足勇气上了二楼,到周刊编辑部去接受面试。面试官是李鸿谷,传说中的“李大人”。虽然得到了实习机会,还是被他用那句“三联是有门槛的”打击了。 那时候SARS刚过,我离毕业还有大半年,只是个百无一用的新闻系科班学生,从书本到书本,从理论到理论,一脑子的不切实际,哪里见过这般不留情面的架势。离开那个连正经窗户都看不到的格子间,在阳光下痛定思痛,悟出来的社会第一课,大概就是收起敏感易碎的玻璃心,既要低到尘埃里,又要无知者无畏。 我到三联生活周刊的时间不巧,刚好错过了在安贞大厦的时光,只能在同事们的闲谈追忆中,遥想一下顶层复式套间的奢华,然后,回到三联书店二楼的格子间里,被杂志的出版周期驱赶着,周复一周、年复一年的“上山下乡”。是的,这就是社会部的命运,哀怨和控诉都是没用的,不如备好一本详尽到各乡各镇的中国地图册来得实际。 在前辈们的教导下,我很早就认清了形势,安分地以“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作为信条,鼓起勇气奔向一个又一个陌生的地方,在社会部的大熔炉里锻造出了标准的模样:粗糙皮实、随遇而安,对大巴小巴上的山寨节目视若无睹,在各种交通工具上都能昏睡过去。熬夜写稿欲哭无泪的时候,就一遍遍默念社会部里的名言:“天亮了,稿子就会出来的。”
  • 陆上行舟

    作者:杨晓春

    这是一个摄影师的旅行日记。国内外兼有。内含许多作者自己亲手实地拍摄的照片,通过这些文字和照片,我们可以充分领略作者足迹所到之处的风土人情和美妙风景。 某年冬天,在维也纳的美丽殿大酒店(Le Meridien Wien A+T)里等待我回国的机位,看到一本他们酒店的小册子,上面第一句话这么说:“生命如同一本书,若你向来足不出户,你就永远只停留在第一页。” 我在世界无数不同角落拍下过不同种族孩子们的笑脸。这些孩子们,不管他们在什么地方,仿佛都是同一个天使的不同面孔。我喜欢看到这些天使们的笑脸。 要我说,美好生活,他们是基本的组成部分,是生活另一半令人沮丧部分的良好解毒剂。 生命如旅行,最有趣的部分往往就在这个Detour当中。Detour是印得中规中矩的人生铅字正文旁加的手写注释,最能看出旅行的品质和趣味。
  • 雪泥爪印

    作者:黄苗子

    “苗老汉聊天”是作者上世纪七十年代以来小品随笔自选集。 本是为其中之“雪泥爪印”,是作者在大江南北、欧美澳非留下的脚印,把游历见闻、所思所想,随笔记下,或浮想联翩,遨游于现实与历史之间;或忆景怀人,记游而实在是怀人;或睹物谈艺,陶醉于大自然和艺术品之中……茶余饭后,随作者五湖四海、古今中外“卧游”一番,亦是一种享受。
  • 读书随笔

    作者:叶灵凤

    在这《读书随笔》中,《读书随笔》、《文艺随笔》、《北窗读书录》和《晚晴杂记》都是有过单行本的。《读书随笔》出版于四十年前的上海。《文艺随笔》和《北窗读书录》分别印行于六十年代初期和末期,《晚晴杂记》是七十年代之初问世的(其中大部分是一般的散文、小品文,碍于体例,本书只选人了和读书有关的文章),它们都是香港的出版物。未结集成册的《霜红室随笔》、《香港书录》、《书鱼闲话》和一些有关的译文,只是在香港的报刊上发表过。总的来看,最早的文章写于二三十年代,最晚的作品成于七十年代初期,前后差不多有半个世纪。它们发表时,除了叶灵凤这个名字外,还用过林丰、叶林丰、任诃和霜崖这些笔名。 这些随笔为叶灵凤自己的话作了证明:读书很杂,古今中外,线装洋装,正经的和“不正经”的书,他都爱读。杂之中,却也自有重点:文学的、美术的和香港的——前两类显出他作家和画家的本色,后一类就正是他下半生生活所在的地方特色。有所读而有所写,就是这里上中下三册几十万字的文章了。
  • 给青年建筑师的信

    作者:汉宝德

    共收录十封给青年建筑师的信,涉及建筑的空间思考、具有“通识观”的建筑设计、现代与后现代之间的建筑内涵、个人风格与建筑传统之取舍、建筑内在与外在视野等方面。作者提出“大乘的建筑观”和“雅俗共赏的建筑观”,建议青年人采取人文主义兼顾雅俗的美学态度,以入世的精神从事建筑,只有如此才能完成建筑的社会任务。
  • 有待探险的世界

    作者:马克·詹金斯

    目录 第一部分 非洲天地 第二部分 俄罗斯帝国的隐秘角落 第三部分 中东地区 第四部分 中国边疆探险 第五部分 喜马拉雅王国 第六部分 远东地区 第七部分 马来群岛 第八部分 阿拉斯加大冒险 第九部分 重走西班牙商路 第十部分 亚马孙与奥里诺科秘境探幽 第十一部分 海洋和岛屿 第十二部分 探索新疆界
  • 国学常识

    作者:曹伯韩

    本书分十三章,一百四十二节,卷首载有详细目录,颇便于参考:第一章概说,对国学作一轮廓的说明,尤其对清代以来的学术概况,特加指出;第二章至第四章,将考证学与考古学所获的成果,略加介绍,使读者稍微知道一点治学的工具和方法;第五、六两章为史学部分,因历史可以指示一切学术的背景,经史又素来是国学的重心,所以置于其他学术之前。而经书为占代史料,又系过去国学的总源泉,所以更列于普通史学之前;第七、八、九章为哲学部分,先诸子,次佛学,再次理学,系按时代次序排列,使读者容易看出演变的迹象;第十至十二章为文学部分,因诗歌是最早发生的纯文艺,故首说诗、骚、赋、词、散曲等属于诗歌一类的作品,而后说到散文与骈文。至于小说、戏曲及民间俗文学,因其发展最晚,且至最近方才被人重视,所以放在末了;最后第十三章,略述自然科学及艺术,以表示我们对于这些学术的重视。 《国学常识》是一本面向普通读者的国学入门读物。作者以浅显流畅的文字,对中国的语言文字、哲学、历史、文学、科学、艺术及其代表性的学人、源流、派别及学术观点,一一做了评述。读者可以凭借此书了解中国传统文化之博大精深;形成对于国学的完整概念;对于有志于深入研究的朋友,《国学常识》可以作为进入国学之门径。
  • 意大利之魅

    作者:[美]莉萨·圣·奥宾·迪·特兰

    几百年来,意大利以其魔力迷倒众生。拜伦为了追求爱情,从威尼斯赶往拉文那;济慈在生命最后日子来到罗马,死在西班牙阶梯旁;司汤达总结说,“意大利的魅力与恋爱中的魅力”……本书收录了但丁、达•芬奇、狄更斯、歌德、雪莱、济慈、王尔德等著名作家的精彩作品,分别以土、火、气、水四种元素为四部分的标题,将意大利的精髓巧妙地传达给读者。
  • 一头想要被吃掉的猪

    作者:[英] 朱利安·巴吉尼

    书中,英国哲学普及作家巴吉尼精心设计了100种思想实验场景,引导出100个哲学问题。与其说这些问题是逻辑难题,不如说是邀请书,邀请读者认真思考具有挑战性的100个问题。相应地,巴吉尼并不向读者提供或对或错的答案,而是探索某些方式,来梳理它们提出的实际议题。诸如: 1.一个素食主义者面对一只希望在人类餐桌上而献身的猪该怎么办?杀死一只无脑鸡是否比拔起一根胡萝卜更野蛮? 2.网络虚拟外遇拥有出轨的所有快乐却没有第三者,这算不算不忠?该如何界定婚姻中真正的背叛? 3.作为一名科学家,玛丽知道一切有关红色的知识,然而玛丽是一名色盲患者。心灵与身体是同一的还是同时并存的两个不同的东西? 4.你在ATM机前提取100美元,你却拿到1000美元现金和一张100美元的收据,账户也一切正常。没有某个人受损失。这是天上掉馅饼吗? 5.一个凡事依从理性的人,吃光了家中所有的食物。他的家住在离两家相同超市同样近的地方。该选择去哪一家才算符合理性呢? 6.婚姻中的两个人都偷偷地保护好自己的财产,没有人因交出信任而受到欺骗,理性抉择保护了他们免于婚姻的最差结果,然而最美满的婚姻是否也因此失之交臂呢? 7.你是一个以“不浪费,不欠缺”为人生信条的人。当你的猫不幸被车撞死了,但它还是一块完整的肉,该不该煮来吃?
  • 茶人茶话

    作者:陈平原 凌云岚 编

    《茶人茶话》由北京大学中文系陈平原教授联手凌去岚博士合编,精选周作人、林语堂、汪曾祺、唐鲁孙、黄裳、董桥、葛兆光等中国现当代54位作家、学者的随笔、散文共70题。内分四辑:辑一“茶雅”,闲情雅致,泛谈历史与文化;辑二“茶俗”,纵鉴江山,品味各地风俗人情;辑三“茶话”,知茶论事,意在生活点滴体悟;辑四“茶事”,寻常人生,更多逸闻趣事。
  • 往事和近事

    作者:葛剑雄

    《往事和近事》的主要内容包括:序;中国历史疆域的再现;炎黄子孙之我见;长城的价值;天堑何曾限南北;古来北京知多少;天涯何处罗马城;永恒的矛盾:追求与现实之间;汉魏故事:禅让的真相;江陵焚书一千四百四十周年祭;乱世的两难选择:冯道其人其事;十一世纪初的天书封禅运动;重读《明史·海瑞传》;要是世界上只有中文;世界上不止有中文;悠悠长水;“开风气者”与“为师者”;浩劫中的忘我追求;长水琐忆;最忆康桥风雪时;科举、考试与人才等等。
  • 重构我们的世界图景

    作者:《读书》杂志

    《读书》创刊于1979年,是一本以书为中心的思想文化评论杂志。《读书》关注书里书外的人和事,探讨大书小书涉及的社会文化问题,推介不同知识领域的独立思考,展示各种声音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向以引领思潮为己任。是中国三十年来思想文化变迂的见证者。 “全球化”在今天已经是一个耳熟能详的词。但是,对于正在加快进入世界一体化过程的中国来说,全球化究竟意味着什么?全球化的世界将向我们展示出什么样的前景?本书中关于如何看待今日和未来世界的精彩讨论,表达了作者们重新构建和影响世界图景的努力。 本书研究了今日和未来世界的“全球化”问题,表达了作者们重新构建和影响世界图景的努力,具体收录了:《起火的世界》、《数量优势下的恐惧》、《中央情报局与文化冷战》、《被规制的市场》、《破除自由贸易的迷思》、《阿隆与“意识形态的终结”》等文章。
  • 汉字王国

    作者:林西莉

    内容提要 以图文并茂的形式讲述中国文字的起源和特点,选取200多个与人的生活有关的字进行细致的讲解,如与人的身体、住房、器皿、丝和麻、家畜、农具、车船、道路等有关的字,同时分析和描述中国人的生活方式和风俗习惯,从而使人加深对文字的理解。既有深度,又很好读。 本书初版于1989年,至今已被翻译成七八种语言,是西方人学习汉语的主要读物。 目录 小引 甲骨文和金文 人和人类 水与山 野生动物 家畜 车、路和船 农耕 酒和器皿 麻与丝 竹与树 工具与武器 屋顶与房子 书籍与乐器 数字和其他抽象的字 意与声 索引 译者后记
  • 疯狂实验史

    作者:[瑞士]雷托·U·施奈德

    本书是一本以轻松的笔调讲述的科学实验史,这些实验有喜有悲。有的实验者因此断送了婚姻,结束了科学研究生涯;有的实验尽管从来没有进行过,却引来了媒体铺天盖地的报道宣传。有的实验令人作呕,有的实验堪称恐怖,有的实验具奇幻色彩,有的实验引发了社会伦理问题。 不管怎样,疯狂本身不是目的,它只不过说明了人类的求知欲。无论何时何地,无论什么样的人,都有通过自己的方式了解未知世界的愿望。 ------- 前言 1300 1304 迪特里希走向彩虹 1800 1600 秤盘上的生活 1604 头脑中的石头 1620 由水生木 1700 1729 含羞草的生物钟 1758 哲学家的短袜 1772 电流下的宦官 1774 科学的桑拿浴 1783 会飞的羊 1800 1802 眨眼睛的尸体 1802 令人作呕的博士论文 1825 胃上有洞的人 1837 吹巴松管的达尔文 1845 铁道上的号手 1852 贪婪肌 1883 好啊,有别人使劲儿了! 1885 杀人犯的头 1889 小豚鼠睾丸的返老还童功效 1894 疲惫不堪的狗 1894 下落的猫咪 1895 失眠艾奥瓦 1896 颠倒的世界 1899 菜园里的尸体 1899 拔毛实验 1900 1900 走冤枉路的老鼠 1901 教室里的谋杀实验 1901 灵魂重21克 1902 巴甫洛夫的铃铛实验 1904 驯马者 1910 1912 亲爱的细胞,生日快乐! 1914 通往香蕉的阶梯 1917 沃森医生离婚记 1920 1920 小艾伯特害怕了 1923 雌性身体上的雄性欲望 1926 用盒子打破“盒子思维” 1927 月光下的组装工作 1927 培养基中的亲吻实验 1928 性欲曲线 1928 血液中的曼巴蛇毒 1928 活着的狗头 1930 1930 斯金纳箱 1930 与中国人一路旅行 1931 猴妹妹 1938 一天有28个小时 1940 1945 巨大的饥饿 1946 辍学学生使天空降水 1946 穿堂风里的度假 1948 蜘蛛实验之一:药物蜘蛛网 1949 女秘书的交易 1949 性高潮断奏 1950 1950 心地善良,但别做傻瓜! 1951 眩晕轰炸机的俯冲 1951 什么都不做获得20美元 1952 蜘蛛实验之二:断腿蜘蛛织网 1954 改造犬类的“弗兰肯斯坦” 1955 蜘蛛实验之三:蛛网上的尿液 1955 心灵宇航员的浴缸 1955 恐怖之雾 1957 心理学的核弹 1958 “母亲机” 1959 喷气式飞机里的麻烦 1959 邮包炸弹手的企图 1959 3位基督 1960 1961 服从到底 1962 服用毒品的耶稣受难日 1962 饼干模子中的知识 1963 丢失的信件 1963 遥控斗牛 1966 按喇叭心理学 1966 搭车技巧之一:要弱不禁风 1967 六度空间 1968 螨虫与人 1968 8个人飞越疯人院 1969 所有人的心里都住着一个汪达尔人(Vandalel) 1969 镜中的猴子 1969 丛林里的色彩实验 1970 1970 难堪,尴尬! 1970 缺乏善心的撒玛利亚人 1970 拍卖美元 1970 福克斯博士胡言乱语 1971 教授的监狱 1971 搭车技巧之二:是个女的! 1971 月球上的伽利略 1971 原子钟环球飞行 1972 逃过十字路口 1973 性之漂流筏 1973 因为膝盖颤抖而动心 1973 蜘蛛实验之四:宇宙实验 1973 男厕所入侵记 1974 迁怒于红绿灯 1974 搭车技巧之三:看他们的眼睛! 1975 搭车技巧之四:丰胸! 1975 候诊室里的汗液提取物 1976 剃须刀教学法 1976 克隆百万富翁 1976 关于火星有没有生命的争论 1977 乡村音乐与西部牛仔电影中的心理学 1978 你愿意跟我上床吗? 1979 自由的“反意志” 1980 1984 触碰带来更多小费 1984 有效的搭讪 1984 如期而至的胃溃疡 1986 卧床一年 1990 1992 他们在核磁共振仪里做爱 1994 播报好天气的服务生 1995 脱衣舞的极限距离 1997 阴毛漫游记 1998 耶利哥的扬声器 1999 无法解释的饥饿 2000 2002 掷小棍的数学 2003 遭遇机器狗 鸣谢
  • 蛛丝马迹

    作者:[美]康妮·弗莱彻

    自助餐里的果冻里,有告密人的印记;枪击的方向,指认母亲射杀自己的孩子……本书将读者带进真实的犯罪现场调查过程之中,作者采访了八十多位破案专家,讲述其看家本领以及经手的案件。
  • 零碎的欢颜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编辑部 编

    《零碎的欢颜》从另一个角度上分析了“生活圆桌”和《纽约客》各自的价值。有人把“生活圆桌”和《纽约客》杂志的“城中闲谈”相提并论,我觉得这没什么可比的,这两个栏目都放在杂志比较靠前的位置上,这是他们唯一的共同点。我也从来没认真看过“城中闲谈”,看《纽约客》都是看它的长篇特写,那是杂志写作的最高标准。这么说并不是要否定“生活圆桌”的价值,在一开始,它是有价值的,它给我们的表述方法带来一些变化。在十来年前,报纸杂志上见到的短文大多是“散文”或者“美文”一路,也没有那么多专栏和专栏作家,所以“圆桌”上比较肆意、信息丰富的短小文章还能让人眼前一亮,当然有许多作者在这样短小的文章中还呈现出了想象力、结构感,那更了不起。
  • 狗故事

    作者:(加)斯坦利·科伦

    这是一部历史书,关乎人与狗,更确切地说,是一部关于狗是如何影响和改变人类历史的书,融合了作者对历史、传记、心理学,当然还有对狗的热情。狗的确改变了人类的历史,如果没有狗,哥伦布对美洲的殖民不会那么成功,瓦格纳的许多作品不会诞生,美国的奴隶解放运动也要推迟十几年。本书跨越时间与空间,讲述了历史上关于狗的传奇故事。 本书是斯坦利·科伦的又一部狗书,取材于不同历史时期的书籍、报刊及信件。在这些精心收集的狗故事中,狗儿们都扮演了独特的角色。在本书中,你会看到,正是与一只伤狗的邂逅,使南丁格尔开始了她的救死扶伤生涯:一只叫做罗伯的大胖狗对作曲家瓦格纳一见钟情,最后竟尾随至其家中安营扎寨,陪伴他写出音乐史上不朽的作品;拿破仑一生对狗厌恶至极,而当他身处险境时,恰是一只勇敢的狗使他死里逃生…… 书中的狗儿品种各异,有凶猛的战犬,有温顺的哈巴狗,有巨大的纽芬兰犬,也有小巧的拉萨犬,就像书中它们各自不同的主人——皇帝、将军、作家、政客,还有野蛮的征服者……作者藉着一条由狗儿们串起的长线,将你带入人的历史中。读完本书,或许你也会赞同普鲁士弗里德里克大帝的一句话:“我见的人越多,就越喜欢我的狗。” 本书由动画制作人安迪·巴特利特绘制了可爱的插图。
  • 狗智慧

    作者:(加拿大)斯坦利·科伦

    很多人都说狗是完美人性的化身。亨利·詹姆斯说他的狗“理智和优雅”;柏拉图则认为“狗具有哲学家的灵魂”。数个世纪以来,狗教会了人类很多东西,诸如忠诚和勇气,但时至今日,尽管有无数例证,人们仍对狗是否真正拥有我们所谓的“思想”而心存疑惑。 本书将带你以狗眼去观察,以狗耳去聆听、甚至用狗鼻子去感知这个世界;为你分析狗的那些看似愚蠢、怪异和不理智的行为,抑或是它们偶尔展示出的让人咂舌的聪颖和创造力。
  • 书商的旧梦

    作者:沈昌文

    这是一个传奇式的人物,他曾经当过银楼小学徒,出版社校对员,当过社长秘书、主任、副总编、总经理;他曾主持《读书》杂志和三联书店,他曾策划《万象》杂志和“书趣文丛”;他曾用二十个字概括自己的编辑生涯——吃喝玩乐、谈情说爱、贪污盗窃、出卖情报、坐以待币。他就是本文作者,自称为书商的前三联书店总经理兼《读书》杂志主编沈昌文先生。在这部文字平白、看似东拉西扯的小书中,他记录了一个编辑、出版人“以文会友”办杂志“谈情说爱”当编辑的历历往事,彰显出为他人做嫁衣而不厌苦累更不计名利的高尚风范,他对出版事业的满腔热情,更从中可看出新中国出版事业的艰难前进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