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标签:三联
-
酒人酒事
酒,可谓泽被众生。古今中外,好酒贪杯者难以胜数,而真正知酒乐饮,且形诸笔墨者,却属少数。本书辑录了包括周作人、张中行、唐鲁孙、金受申、王蒙等现当代58位学者、作家的散文、随笔共69篇。他们中有的是品酒名家,上海的柜台酒、京味十足的大酒缸,酒香四溢,令人神往;有的是自得其乐,或月下独酌,或与酒友浅斟,无鲸吸百川之量,但求悠然舒雅之味;有的则不会喝,或干脆不喜欢酒,却倒也乐谈酒事。 本书由北京大学中文系夏晓虹教授携杨早博士编选,内分四辑:辑一“ 何以解忧”直接谈酒,兼及酒故,陶渊明之贪杯,刘伶之沉湎,李白之豪饮,读来逸趣横生;辑二“壶边天下”说各地酒品,苦老酒、绿茵陈、绍兴老酒、回沙茅台,酒未入唇,意已微醺;辑三“酒话连篇”泛谈酒史与文化,既有酿造之法,也有饮者之德,还有酒令之趣;辑四“酒界往事”忆旧念故,或思及挚友,或怀念亲人,或感慨人生,世味在酒香中弥漫。诚如编者所说:“当年的豪举氤氲化为纸上的墨迹,追思起来才更显韵味深长。” -
论信望爱
内容简介: 本书包含了奥古斯丁论述基督教“信、望、爱”三大神学德行的的重要论著。奥古斯丁在《论信望爱》中以既简明又全面的方式阐述了基督教最基本的教义:罪、恩典、预定。奥古斯丁对这些教义的阐述对后世的基督教思想家,如马丁路德、加尔文、巴特等,产生了重大的影响。本篇是了解奥古斯丁思想、古代基督教,乃至基督教思想史的一把钥匙。 本书目录: 一、论信望爱 二、论教义的教导 三、论信仰与信经 四、论信仰未见之事 五、论信仰的裨益 六、论信经 -
灵魂深处的乐思
音乐是哲学最高层次的补偿,是历史沉默的补偿,也是人类快乐的补偿。本书从“观念”而非惯常所讲的“知识”和“技术”入手来解析西方音乐,昭示西方文明背景中音乐与文化的联系方式。作者吕建强多年来在清华大学教授音乐课,深受欢迎,每次旁听的学生都多得挤到了门外。全书分六个部分,作者从音乐与文化的互动出发,讲述了古典时期、中世纪、文艺复兴、巴洛克时期、古典主义、现代主义的音乐。 -
180°以外
这是一本貌似游记的书,但是作者的冷静观察和独立思考却蕴含其中,这便有了强烈的主观色彩,她对外部的观察和细致的描述,娓娓道来,层见叠出,无论文字还是图片都有很好的艺术感觉和视角。令人对19岁的作者刮目。――陈染语 -
梦·想家
《梦,想家》采录大陆、港、台十八位创作人的家居风景,展示两岸三地华人的精彩生活与艺术世界。 -
上帝送我一把小提琴
《上帝送我一把小提琴》:我是十岁以后才开始正式学音乐的。那天,我的远房舅舅到上海来,父亲陪他去办货,于是我提出一个要求,希望他给我买一支长笛。可是等父亲回来,发现他买的是一把小提琴一也许是小提琴的价钱更便宜吧,不知道,呵呵,那就学呗。 我家五个兄弟姐妹都会乐器,大姐学钢 琴,二姐学小提琴,妹妹在上海音专学钢琴,弟弟后来是学大提琴和声乐。那时候,许多亲戚朋友都主张我考上海音专,但我不愿意,因为我的志向是要做医生的,像Livingstone那样,治病救人。 那时候,我报考了燕京大学生物系,那是协和医学院的预科,并且已经考取了。但是不久,卢沟桥事件爆发,母亲不让我去,只好留在沪江生物系念医预科。没想到仗一直打下去,直到我1941年毕业,上海依然沦陷。 二十六岁那年,忽然意识到:我这辈子大概是做不成医生了。 ——黄飞立 -
京味儿
“京味儿”说起来面儿挺广,北京人说话、北京的老胡同、北京的曲艺杂耍儿……这些个东西搁一块儿就是“京味儿”。今儿个这本书说的是“京味儿”的吃食。春天的春饼,夏天离不开的芝麻酱,初秋吃的烧茄子,冬天上得了大席面的大白菜……其实也没什么特别的东西,可就是不特别的东西,北京人吃起来可特有讲究。怎么讲究?您慢慢看。 -
西风不识字
薛巍的书话在信息与观念这两个向度上给人以极大的满足。他既能含蓄地点明《屠猫记》与国内轰动一时“虐猫事件”间遥远的连缀,也会顺便告诉你法国民俗中“猫”在性、巫术、偷情,乃至新婚礼上的种种隐喻;他会告诉你使女作家玛里琳•约翰逊因《先上讣告,后上天堂》一书而被中国小资熟知、追捧,也会顺便拆穿《经济学家》杂志虽极少为仍健在人世的名人预写讣闻,可如此念头他们并非没有。该刊一位编辑就曾坦白:“我一直想让政治版的编辑提前写写玛格丽特•撒切尔,可那个编辑就是不干”……对可怜的单语种阅读者而言,薛巍的书话是最好的矫正和调剂。 -
我与三联
现在印行的这个集子,就是以此次征文为主体,辅佐以部分三联三十、五十周年店庆等特殊时点征约的旧稿,分类辑编而成。全集共收文章九十八篇。内分三辑:第一辑五十六题,为三联部分骨干作者应约撰稿,可视为自外而内看三联;第二辑十六题,为老三联人和部分出版界同人的文章,属于入乎其中的工作感受和历史探讨;第三辑二十六题,则是三联书店成立三十周年(一九八七年)之际,与三联书店前身的老三家书店,即生活书店、读书生活出版社、新知书店渊源较深的作者、编者等的回忆或纪念文章。当年的纪念集由香港三联书店刊行,大陆甚为罕见,加上为纪念集撰稿的作者大多已去世,所以我们特意从那本集中精选了这组文章,既为纪念这些前辈,也为这本纪念集补充一段不可或缺的历史记忆。 -
伏尔泰的椰子
伏尔泰、歌德、马志尼、赫尔岑、马克思、顾拜旦、德工威廉二世,哈耶克、以赛亚·伯林……这些欧陆不同时期在政治、思想和文化领域的标志性人物,因为一个共同的特征而被伊恩·布鲁玛组织到一起;他们或是深切的“崇英者”,或是“仇英的崇英者”。光荣革命后的英国有着令人歆羡的自由贸易、远征探险、自由和理性的政治理念和社会制度,还有教育“特产”公学及其培养的“英国绅士”。三百多年来,崇英风尚吸引了包括俄罗斯在内的欧洲个国的自由主义者,“英国性”成了一个说不尽的话题。然而作者也指出,英国迷心目中的英国往往只是想象的产物,因而,“他们中的大多数,尤其是那些充满幻想的,最终都会发现自己的梦想因幻灭而暗淡了光彩。 -
从神话到小说
这是一部文学发生学方面的著作,但又不仅仅限于文学范畴。它通过对北欧神话到小说的演变历史所涉及的有关文学、宗教学、风俗学、社会学等诸方面的问题,以翔实的资料对这些问题做出了令人信服的回答。 -
书带集
本书是已故中国著名古建筑学家、园林艺术家陈从周先生的第一本随笔集。叶圣陶题书名,俞平伯作序,配以作者古色古香之文字,人称三绝。作者倾数十年之力在国内外访古探奇,调查研究古建筑与园林艺术,胞中自有丘壑,故落笔为文,亦古雅道劲,通达博识,他对旅游开发与保护、古建重修与复原的诸多意见,至今犹觉珍贵。是至情至性的散文,又是见才见学的学者随笔。 -
英国风情
英国,是亨利·詹姆斯的第二故乡。这里的十几篇游记是作者在1888到1897年间写不的,他以这部作品被一些英国人称为当时伟大的游记作家之一。这里展示的是一幅充满激情的伦敦肖像画,因为他喜爱英国,而且最爱伦敦。 作者用文字带我们到英国经历春天的复活节和阴雨的仲夏,还有难得的秋阳和新年;走过伦敦、沃里克、北德文郡……参观威斯敏斯特大教堂;参加没有本科生参加的牛津大学毕业典礼;在雾中的泰晤士河畔漫步,在古朴的修道院和古城堡中沉思…… 这本书不是旅游手册,可是它能帮助所有到过和没有到过英国的人认识伦敦文化和文化的伦敦。 -
上了建筑旅行的瘾
旅行,是建筑人甘冒身心劳顿之苦却又乐此不疲的宿命。近年来,建筑旅行的风潮在台湾逐渐传开,越来越多人随团远赴世界各大城市朝圣,一心只为体验历来大师呕心沥血的旷世巨作。建筑旅行,俨然不再只是少数人的专利。自认上了建筑旅行的瘾的陈世良,对建筑的热情如痴如狂,数十年如一日。不改一贯乐天幽默的直率本性,五年级的他活像是静不下来的调皮大男孩。在他眼里,高科技建筑好比童年时期玩的吹泡泡游戏,令人神采飞扬﹔解构建筑成了耍宝逗趣的跳梁小丑,极尽夸张之能事﹔极简建筑犹如布袋戏迷雾森林般的神秘场景,予人无限遐想﹔后现代建筑就像是抛到空中转一转的魔术方块,怎么看,怎么俏。继《建筑变成明信片》后,2004年陈世良再度出发,继续追逐他充满无尽好奇与想象的建筑梦。在明查暗访各地不同建筑风情后,陈世良以纤细的心及动人的笔再度飨宴读者,数十篇风趣生动的建筑随笔循序引介当代建筑的丰富面貌﹔而后时序向前急速翻转,将读者带到中古世纪现场,以看图说故事的方式细述哥德大教堂的传奇身世﹔而后又深入东亚及南亚几个最重要的古文明区,从京都、万里长城长途跋涉来到吴哥窟、吕宋岛……,不仅把旅行视同生活,也懂得尽情玩味建筑的神韵与大师创作的精髓,一路读来令人大呼过瘾,惊喜不绝。 -
抚摸北京
作为《北京乎――现代作家笔下的北京》(姜德明编,三联书店,1992)的赓续、本书精选34位当代作家、学人言说北京的散文、随笔42题。内分七辑,或谈论北京整体风貌的历史变迁,或述说局部区域的印象感受;或感叹胡同、寺庙等人文景观的日渐消逝,或描摹四合院、大杂院里的日常生活;或凭吊不堪回首的饥饿记忆与文革往事,或缕述旅食京华的苦辣酸甜。是忆旧念往,也是感新说世,关乎一个城市的历史与命运,也折射出一个时代的风云与沧桑。 -
买书琐记
书痴与书贾,谁也离不开谁,又常常斗智斗勇;但买的没有卖的“精”,给书痴留下深刻印象的,除了自己的微少的“优胜纪略”, 就是许多精明而又富人情味的书店老板和伙计,被他们称之为书友,甚至当作老师。许多文人学者,是在书摊摊主或书店老板的关照下,与书结下不解之缘的。 书痴几乎都是“穷人”,但其富有又是令人咋舌的:他们往往学富五车,收藏甚丰,然而,却往往因此举债度日,生活窘迫。因此,旧书店摊就成了他们的乐园。几经周折在旧书堆里淘到心仪已久而价钱又公道的书,那喜悦便跃然纸上…… -
《三联生活周刊》十年
《生活》周刊1925年10月11日在上海创办。1926年起由邹韬奋任主编,发行量达到15万份,是极有影响的刊物。当年,邹韬奋在发刊词中说:“本刊的态度是好像每星期乘读者在星期日上午的闲暇,代邀几位好友聚拢来谈谈,没有拘束,避免呆板,力求轻松生动简练雅洁而饶有趣味。” 1995年,时逢邹韬奋先生诞辰100周年。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继承《生活》的传统,于1月14日恢复出版了《三联生活周刊》。三联书店总编辑董秀玉在这一期的“编辑手记”中说:“今天,我们处于世纪之交的大时代中,这是我们的幸运。如何从老百姓最最平凡的生活故事中,折照出这个时代,反映出人们普遍关注的社会新课题,提供人们崭新的生活理念和生活资讯,当是我们最需努力的关键。” 十年里,《三联生活周刊》坚持做新时代发展进程中的忠实记录者,以敏锐姿态反馈新时代、新观念、新潮流,以鲜明个性评论新热点、新人类、新生活,承诺以最快、最丰富、最好看的标准梳理一周新闻。 这本书,是由《三联生活周刊》曾经和现在的参与者们提供的回忆文字,还有一些珍贵的创刊史料。希望这本编辑部故事能让“大家在谈笑风生的空气中欣欣然愉快一番”。 -
哈佛琐记
《哈佛瑣記》是筆者個人對哈佛求學時代一些瑣細的回憶。除最末一篇----〈重返哈佛〉----是描寫去年歲末重返哈佛的經歷之外,其餘十四篇都是記載一九七七年至一九八三年之間的見聞。 不可否認的,這些回憶都十分主觀,因此不免是片面的。讀者不難在字裡間發現筆者對哈佛的偏愛,這個偏愛實源於六年哈佛生活所產生的深摯情感,而不是可以用理性來推論的。 每個人內心深處都隱藏一個奧秘的精神泉源,不斷地支持他在現實世界裡過活,尤其在俗事紛擾之際,還能回到自己心靈的世界滋養休息,以便重新出發。 哈佛的可貴之處,便是提供一個良好的氣氛,讓每個人嘗試去表達自己,發覺真實的自我。在哈佛,每人受到鼓勵用自己的想法去思考,用自己的感官去感覺,按照自己喜愛的方式去生活。除了個體層面的解放之外,哈佛還能夠承接西方智識的傳統,使置身其他的人隨時可以與古人精神相往來。 威廉‧詹姆士 (William James)曾描述他心目中「真正的哈佛」,他說:我相信,就培植自主與孤獨的思想者的苗床而言。除了哈佛大學,無出其右者。哈佛的環境不祇允許,而且鼓勵人們從自己的特立獨行之中尋得快樂。相反的,倘若有天哈佛想把她的孩子塑模成單一固定的性格,這將是哈佛的末日。 筆者毫無異議地贊成詹姆士的想法。 的確,世界上還有不少大學的歷史比哈佛更悠久,還有不少大學的校園比哈佛更美麗,還有不少大學的精神比哈佛更貴族;但對筆者而言,只有哈佛才是心靈的故鄉。 ================================= 三十年前,怀着前往“西方取经”的宏愿,远渡重洋,到哈佛进修。其时名师云集,诸如哲学的罗尔斯、心理学的科尔伯格、社会学的贝尔、思想史的史华慈,百家齐鸣,交织成一部波澜壮阔的交响曲。身临其境,聆听人间知识的曲目,何其幸运。虽然随着岁月的流逝,大师逐一陨落,哈佛也迈入一个“无大师的时代”。但这种自由、多元、独立的学术精神,却深植我心,且影响了日后自己治学的取向,而受用无穷。诚如詹姆斯所言,哈佛教育的最终目的,在于培养独立自主的人格。因此,真正的哈佛人无需魂牵梦萦,而是勇往直前,开疆辟土,追寻美丽的新世界。 -
麻雀啁啾
“麻雀啁啾”是这本集子里一篇评论《日瓦戈医生》的文章的题目,用来作书名倒还合适。评雪莱,评格林,评考德威尔,帕斯捷尔纳克,德里达,巴特尔等等。历史,政治,哲学,作者游走于与文学相关的各个门类,但不搭理论架子,文字有汪洋恣肆之雄,机智幽默之妙,从容评点,迭有新。书名取义于《庄子》的“蓬间雀”-麻雀的啁啾与海燕好斗的高歌相比,自有其温和的魅力。 -
灵性
《灵性:冯骥才的文与画》收录作者日积月累而得的451条格言、警句式“思想与心灵的片断”,兼具诗思与哲理,包括了对自然、生命、人生、生活、艺术、历史、社会等诸多范畴的沉思和感悟。这些偶得与顿悟的随笔,形式上类乎纪伯伦与泰戈尔的散文诗,“通彻透明,充满灵性,好似带着天赐和神示的意味”。收入《灵性:冯骥才的文与画》的26幅画作,也属独抒性灵之作:四季风物,自然景致,澄澈唯美,和源自灵性的文字亲和、相融、相生。
热门标签
下载排行榜
- 1 梦的解析:最佳译本
- 2 李鸿章全传
- 3 淡定的智慧
- 4 心理操控术
- 5 哈佛口才课
- 6 俗世奇人
- 7 日瓦戈医生
- 8 笑死你的逻辑学
- 9 历史老师没教过的历史
- 10 1分钟和陌生人成为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