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标签:三联

  • 60个瞬间

    作者:三联书店 编

    定都北京,重返联合国,审判四人帮,共和国惩治贪污官员的第一声枪响; 包产到户,第一次招商引资,1977年恢复高考的洛阳纸贵; 从皇帝到公民的溥仪,上书毛主席的章士钊,保护傅雷骨灰的陌生姑娘…… 这些,是被后世演绎的传奇,更是不可遗忘的历史。 它们被事件的亲历者记录下来, 或发表于当年的报刊,或珍藏于笔记本之中,多年后才得以面世。 如今,它们已浓缩为共和国历史中一个个不容置疑的瞬间, 被文字定格,成为我们回顾往事的坐标。 本书选编了萧乾、邓拓、丰子恺、罗以民、敬一丹、史铁生、胡絜青、符浩、郭超人、庄则栋、鲁光、戴煌、章含之、毕淑敏等65位作者的文章共60篇,从政治、经济、文化、体育、社会生活、时代人物六个方面,来展示新中国六十年来的变迁。其中,有关乎“国家”的宏大叙事,也有关乎“个体”的具体而微,有辉煌,也有疼痛。60篇文章均突出“故事性”,期以通过这些经验的“碎片”来透视并努力还原当时的历史场景。同时,60篇文章着重于“原汁原味”的呈现,它们多写于当年,作者均为事件的亲历者,读者可以通过他们的笔墨,感受过去六十年中每个时代独特而鲜活的气息。书中的60个故事,对于今天的读者来说,可能是“旧事重提”,也可能是“闻所未闻”,可能觉得“历历在目”,也可能感到“不可思议”。无论怎样,它们都是那个时代的人们真实的生存境遇和历史经验,都是曾经发生或正在发生的共和国的历史。或许我们都是历史的人质,但我们都可以书写我们所相信的真实。
  • 从胡塞尔到德里达

    作者:赵一凡

    《从胡塞尔到德里达西方文论讲稿》精选一批有特色的选修课、专题课与有影响的演讲,以课堂录音为底本,整理成书时秉持实录精神,不避口语色彩,保留即兴发挥成分,力求原汁原味的现场氛围。希望借此促进校园与社会的互动,让课堂走出大学围墙,使普通读者也能感知并进而关注当代校园知识、思想与学术的进展动态和前沿问题。
  • 现代汉诗100首

    作者:蔡天新

    这是一部特色鲜明的中国新诗选本。它试图将新诗历史概貌的描述,与有关现代诗阅读,写作的问题加以沟通。编选者和评注者,均是当前活跃,有成就的诗人,有的且是新诗研究的学者。他们的诗歌写作,阅读的丰富经验,使选本有了不可替代的面貌。简洁的注释、旁白,提供与文本相关的背景知识,更从想象方式、诗意构成,语言策略等方面,为读者提示进入文本的通道。这种注释,导读方式,不是指向一个终点,归纳一种结论,而是打开阅读的空间,提示多种的可能性。
  • 彼得·潘

    作者:(英)巴里

    《彼得·潘》是英国著名作家杰·姆·巴里(1860—1937)的童话剧和童话故事,出版于1904年。 巴里出生于苏格兰的一个织布工人的家庭,1882年毕业于爱丁堡大学,任过编辑,1885年迁居伦敦,从事新闻主笔工作,并开始创作小说。巴里早年爱好戏剧,1897年,他把他的畅销作品、长篇小说《小牧师》改编成剧本上演获得成功,此后,他的大部分作品是戏剧。1928年巴里当选为英国作家协会主席,1930年受聘为爱丁堡大学名誉校长。 《彼得·潘》是巴里最著名的一部童话剧。巴里迁居伦敦后,住在肯辛顿公园附近,每天上下班都见一群孩子在草地上玩耍。他们用树枝盖小屋,用泥土做点心,扮演童话中的种种角色。巴里被他们的游戏吸引,也加入到其中。这些孩子一个个都成了这位作家故事中的人物,那个最活跃的男孩彼得,便化作了他童话的主人公。 《彼得·潘》1904年12月27日在伦敦公演后,引起巨大轰动。从此,每年这一天都在伦敦上演此剧。后来,巴里把它改写成童话故事,从此,《彼得·潘》被译成多种文字传到国外。以彼得·潘的故事为内容的图画故事、纪念册、版画、邮票风行欧美各国,每年圣诞节,西方许多国家都在电视上播放这个节目,作为献给孩子们的礼物。 《彼得·潘》之所以赢得了各国大小读者的次心,原因在于巴里在这部幻想作品中创造了一个十分诱人的童话境界——永无岛。作家极力渲染永无岛上儿童式的欢乐,讴歌了美好纯真的童心。在永无岛上,有孩子们早就从童话故事中熟知的仙女、海盗、红人、美人鱼,在那个用蘑菇当烟囱的地下之家,生活快乐无忧。彼得与海盗,海盗与红人之间的“大战”,鲜明地烙着儿童打仗游戏的印证。巴里正是通过奇妙的永无岛和不肯长大的男孩彼得·潘这样的童话形象深情地告诉人们:童年是人生中最美的乐章,珍惜可贵的童年时代,让孩子们尽情地享受那仅仅属于他们的欢乐。由此,也可以窥见作家对自然、纯朴天性的热情召唤。
  • 启迪

    作者:[德] 汉娜·阿伦特 编

    本书是《现代西方学术文库》系列之一的《启迪(本雅明文选》分册,书中具体收录了:《从“资产阶级世纪”中苏醒张旭东》、《瓦尔特·本雅明:1892-1940汉娜阿伦特》、《论尼古拉·列斯克夫》、《论波德莱尔的几个母题》等文章。
  • 傅雷书信选

    作者:傅雷著,傅敏编

    傅雷,我国著名文学翻译家、文艺评论家。本书收录了他写给儿子傅聪、傅敏的家书和亲朋好友间的书信。
  • 碎琉璃

    作者:王鼎钧

    《碎琉璃》回忆20世纪上半叶山东故乡的人与事,娓娓叙说故乡的亲人、师友以及少年经历,自传色彩浓郁。 这部散文集虽是断断续续、长短不一的故事,其实这些故事是可以串联在一起的,串连成一篇可歌可泣的长文。这本描述战乱时期的作品,隐隐诉说着战火下人们的悲哀。
  • 文章修养

    作者:唐弢

    对于语文,我是一个门外汉。但因为当过中学国文教员,平日又弄弄文艺,书店就把写这本书的约定,推到我的头上来,我当时随口答应,一写,这才知道并不是一件轻易的工作。要弄得好,参考探求,非有充分的时间不可。在这激荡的时代里,我又苦于未能闭门潜修,虽承书店一再把限期放宽,但粗率和浅陋的地方,是难免的,也许我自己倒先得被送进文章病院去。   然而我想,虽然出诸病人之口,这所谈的,总还不失为健康之道吧。   在这一部小书里,上编六章,偏于叙述,下编八章,专谈作法。我的企图,是要使读者对文章先有一点认识,然后再从这一点认识出发,来研究写作的方法,这样,不但易于人手,而且也可以把握住问题的中心,不至于说来说去,还是摸不着头脑了。   我知道有些教师在讲书的时候,目不离书本,口不脱道义,是十分严肃的;有些著作家在执笔的时候,出入扬马,吐纳庄骚,也是十分严肃的;我虽然站过讲台,弄过笔头,却自知和他们的距离之远。无论教书写稿,在我都十分随便,只要听者或是读者有兴趣,我总希望因此也可以使他们得到一点益处,开门见山,如此而已。
  • 水浒人物之最

    作者:马幼垣

    水浒研究名家马幼垣以简洁明快之笔触,分析评点二十六位水浒人物:或在众说纷纭中拨云见日,或摒除成见做翻案文章,均平心而论,新见迭出,令人抚掌叫绝。全书并配以六十余帧《水浒》人物之经典插图。
  • 斐多

    作者:柏拉图

    这本并不厚重的小书,却有着很重的分量。柏拉图的对话录《斐多》,描绘的是哲人苏格拉底就义的当日,与其门徒就正义和不朽的讨论,以及饮鸩至死的过程。苏格拉底本可以逃往其他城邦、或者保持缄默,但他不肯背叛他的信念,就义前从容不惧,他与他的门生侃侃而谈的情景,令人崇敬。在西方文化中,论影响的深远,几乎没有另一本著作可以与《斐多》相比。杨绛先生的译文,对照多种版本和注释,并一句句死盯着英译本,而力求通达流畅。她认为:“苏格拉底和朋友们的谈论,该是随常的谈话而不是哲学论文或哲学座谈会上的讲稿,所以我尽量避免哲学术语,努力把这篇盛称语言生动如戏剧的对话译成戏剧似的对话。”名作由名家翻译,所以,这本书的分量非同一般。
  • 幸福的艺术

    作者:[法]克里斯托夫·安德烈

    幸福其实是一种活生生的情感,它也要经历诞生、成长、绽放、衰败甚至死亡的过程,在作者眼中,幸福一如昼夜交替,复苏是永恒。身为精神科大夫和心理治疗专家的作者,从25幅名画中窥见幸福:克里木特《女人的三个年龄段》中最初的幸福;乔托《馈赠大氅》中超越自我的幸福;梵高《星夜》中与孤独和痛苦斗争的幸福……我们一起来冥想,体味五味杂陈的人生,寻找幸福的时刻……
  • 荷兰牧歌

    作者:丘彦明

    《荷兰牧歌》是旅居荷兰的台湾女作家丘彦明继《浮生悠悠》之后的一部新作。圣·安哈塔是位于荷兰考克区的一个小村子,公元3世纪,一位名叫圣·安哈塔的女基督徒来此传教,遭受火刑而死;14世纪,人们在此修建教堂,为纪念她,以她的名字命名。丘彦明于2001年定居于此,成为小村居民。作者在书中描绘了她和丈夫唐效从租房、找房、买房、设计、装修,直到最终享受居于百年老屋的美好生活。百年老屋带给他们一个梦想之家,他们也用对生活的热情和对自然的喜爱,赋予了老屋新的生命和活力。两个漂泊的旅人,在小村中扎下了根,他们在此种花、观燕,与河堤上的牛羊嬉戏,看马土河上涨涨落落,欣赏窗外的物换星移。
  • 禁锢在德黑兰的洛丽塔

    作者:苏友贞

    序 辑一 想像上海 辑二 禁锢在德黑兰的洛丽塔 辑三 阅读,行旅,忆旧 辑四 再做一个你
  • 语文常谈

    作者:吕叔湘

    全书共分八章,重点分别为:一、语言与文字的辩证关系,二、汉字的语音、音韵;三、文字三要素的形、音、义;四,语句的结构;五、词义和句义;六、古今语言的变化;七、各大方言及推广普通话;八、汉字改革与汉语拼音。别看篇幅短小,这却是一本很有分量的普及读物,有实用价值,知识性也很强,如旧字典中的反切法、古典诗词中的压韵问题,都有精要的叙述。 吕叔湘先生还是一位翻译家。《未晚斋杂览》收录的七篇读书札记,就是介绍外国作家和作品的,曾在《读书》杂志刊出。一这些文章既生动幽默,又可见学者的修养与识见,1994年亦结集纳入“读书文丛”。 1998年,“三联精选”第—辑选人《语文常谈》;时隔八年出版的“中国文库”本将《未晚斋杂览》收作附录,因读者喜欢,今复收入本文库。
  • 梅花与宫闱佳丽

    作者:傅汉思

    美国汉学家对中国诗歌的全面而详尽的分析介绍。在不同的主题和文体标题下,分门别类地为106首中国诗歌提供了新的英译和解释,并分析了中国诗歌结构中的某些常见现象。作者选取了106首诗歌,跨度从大约从公元前10世纪延伸到14世纪。在阐释这些诗歌的时候,作者采取了西方文学批评的观点,并适当地关照中国文学传统以及中国人研究诗歌的传统,如《诗经》中“野有死麕”一诗,他对郑玄的注解就提出了不同的看法,并以欧洲文学作品予以说明,为我们认识中国诗歌提供了新的视角,也为学习英文翻译提供了范文。
  • 站在虚构这边

    作者:欧阳江河

    《站在虚构这边》是一部诗学文集,在书中读者会看到诗人对写作的性质,诗人的存在,诗学的历史可能性的思考。 “站在虚构这边”,表明了诗人对写作的敏识。它不是僭妄的而是谦逊的说法。写作,特别是现代诗写作,是可以并且应该通向某个超时间、超历史的“绝对本质”,或是先验真理吗?在欧阳江河看来,这是可疑的。现代诗不存在非历史的永恒模式,第一原理,它是在书写过程中渐渐发明出自洽的个人化的修辞基础。现代诗写作的合法性,用不着卑屈地认同某种元叙述和元抒情的支撑;保持写作有效性的东西,说到底是词与词之间的磋商和周旋。诗人不是效忠于已成的形而上学体系甚至诗歌经典,更不是被动认同写作与“生活”的表面上的对等,而是捍卫住生存以问题的形式存在,“沉溺于对未知事物的迷恋”,享受写作带来的活力、热情和欢愉。
  • 龙坡杂文

    作者:台静农

    《龙坡杂文》是台静农惟一的散文集,收录《杂文》、《我与书艺》、《记波外翁》、《始经丧乱》、《〈说俗文学〉序》等三十五篇文章:或怀旧忆往,或谈文论艺,字里行间学问和性情交相辉映,历尽沧桑的老一代知识分子的耿介和深厚博大的人文关怀尽在其中,人评之曰:“思极深而不晦,情极衷而不伤,所记文人学者事,皆关时代运会。”
  • 珠还记幸

    作者:黄裳

    从上世纪四十年代起,黄裳开始有意识收集师友辈作家、学人的手书墨迹。积之既久,渐具规模。张元济、沈尹默、马叙伦、邓之诚、周作人、许寿裳、沈从文、废名、茅盾、朱自清、巴金、冰心、曹禺、叶圣陶、俞平伯、钱锺书、杨绛等数十位现代名家皆应其约请题赠。十年浩劫期间,这批手迹与作者藏书一样难厄运,悉数籍没。“文革”后,这批私藏得以部分“珠”还,于是有了这组三十余篇“记幸”文字:随笔以作家、学人的手迹为缘起,或散记作者与其交游因缘,或述评其生平、创作、研究大端,或品藻其收艺风格,类乎师友记风神,而又兼具人物评传路数。而今,这些现代名家大多先后谢世,纸上烟云也化作历史遗存,于犹存的墨迹中重晤前贤,想见其道德文章,不无兴感。
  • 从蒙田到加缪

    作者:郭宏安

    导致文学批评一次又一次完成蝉蜕的努力,无不起源于一次比一次强烈的重建阅读空间的愿望。批评的问题,归根结底是一个阅读的问题。要拓展批评家的思维空间,首先要重建批评家的阅读空间。    ——郭宏安 本书汇集了作者二十余年间法国文学研究之心得,有作家专评,也有作品阐释;有总体分析,也有局部细读,研究对象涵括了法国自启蒙运动以来的大部分重要作家及其作品:如蒙田、拉幸、夏多布里昂、巴尔扎克、斯丹达尔、波德莱尔、莫泊桑、左拉、雨果、加缪、纪德、萨特、莫里亚克等。 本文提到的有:蒙田的《随感录》,夏多布里昂的《阿达拉》、《墓中回忆录》,巴尔扎克的《高老头》,雨果的《九三年》,拉辛的《安德活玛刻》,波德莱尔的《恶之花》,斯丹达尔《意大利遗事》,加缪的《局外人》、《西绪福斯神话》、《堕落》等等的图书,有原书的内容介绍,有从不同角度的评论,有写作的背景描述,展现原书最真实的一面。
  • 小说香港

    作者:赵稀方

    “小说香港”的说法,来自于王德威“小说中国”。王德威“小说中国”的概念并没局限于“由小说看中国”,而是“强调小说之类的虚构模式,往往是我们想像、叙述‘中国’的开端。国家的建立与成长,少不了鲜血兵戎或常态的政治律动。但谈到国魂的召唤、国体的凝聚、国格的塑造、乃至国史的编纂,我们不能不说叙述之必要,想像之必要,小说(虚构!)之必要。” 本书作者从小说出发,试图在历史建构的意义上辨析复杂多变的香港文化身份,同时从都市出发,建立了自己叙述香港文学的视角。与已有的成果相比,此书的研究视野是全新的,与仅限于一般性的作家作品描述的香港文学史截然不同。我认为,此书的出版对于中国大陆的香港文学研究是一个重要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