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标签:三联
-
巨人的聚散
根据尼采与瓦格纳交往的时间顺序,收录了两位他们之间大量的通信,由尼采的妹妹伊丽莎白·尼采加入大量生动的,富有文采的叙述与说明,将这些通信有机地连接起来,完整地叙述了尼采和瓦格纳这两位19世纪的哲学与文化巨人从开始的相互崇敬、热爱到误解、冲突,并最终成为路人的聚散史;通信中两者关于人文及艺术的真知或谬见处处闪现。伊丽莎白·尼采那女性特有的视角与细腻的笔触,也使本书读来引人入胜。 -
音乐逸事
本书为爱乐者而作,充满了乐趣与启迪,堪称趣闻轶事的盛宴,同时揭示了伟大的作曲家和演奏家最人化的一面。 这里有大胃王(亨德尔吃三人份的晚餐),有尴尬场景(勃拉姆斯在李斯特演奏时睡着了),有咄咄怪事(布鲁克纳的狗儿被训练成能够对瓦格纳的音乐嚎叫),也有爱的奉献(一位仰慕者不惜为普契尼宽衣解带)。这里也有值得记忆的片断,比如斯特拉文斯基告诉普鲁斯特自己如何厌恶贝多芬,柴可夫斯基的第一通迷糊电话,德沃夏克对于鸽子的奇特迷恋,威尔第绞尽脑汁把“女人善变”的旋律变成最高机密。 这里还有绝妙的日常琐事(贝多芬喜欢喝十个生蛋做的“面包汤”),古怪的策略(威尔第觉得街头的管风琴整日演奏他的歌剧中的咏叹调十分恼人,便租下了所有的管风琴锁在房间里),音乐家的慷慨大度(海顿称莫扎特“是我认识的最伟大的作曲家,不管是通过本人还是名字”),以及冷嘲热讽(有人问托马斯?比彻姆爵士:“您听过施托克豪森的音乐吗?”“没有,”他回答,“但我可能踩过一些。”) 这些逸事来自于成百上千的书籍、文章、未刊发的手稿(附录中提供了材料的来源),保存了原有的叙述方式,为那些音乐厅中广为人知的形象增加了新鲜的光彩。不论是对音乐厅常客、唱片买家、歌剧迷、八卦爱好者还是一般爱乐者,不论你的目的是浏览、细读、研究或娱乐,阅读本书都是一种绝妙的享受。 -
也无风雨也无晴
他本是老上海一個社會底層的小人物,卻因仰慕文化、仰慕出版、仰慕三聯書店,不斷努力,幾經周折,終於進入出版業。他就是大陸著名出版人、前三聯書店總經理沈昌文。 一九四九年後的大陸,風雲變幻,波譎雲詭,出版生態惡劣異常,他既是大陸一九六○年出版事業的親歷者,更曾擔任主事三聯書店出版業務,本書作為他的個人傳記,不單是他個人成長史的記錄,也是一個資深出版人對往昔出版事業發展史的回顧。從中,我們對大陸一九四九年後的政治氣候變幻,及其對出版業、文化業的影響做一生動深入的瞭解。 -
颠倒岁月
作者记述自己青少年时代的经历:父亲是情报部门的老共产党,终身属于“灰色身份”,母亲是“资产阶级”出身,父母离异后,跟随父亲的姐姐属高干子女,跟随母亲的作者是平民子弟,这样的状况在六七十年代的暴风雨中会有许多故事发生。打开这本书,就听到一个个小故事,讲故事的人讲得不紧不慢,讲述着颠倒岁月中的各种事情。在她平静的语调后面,却让人感到一种难以抵挡的冲击。她讲到了使她的作文突飞猛进的老师,在颠倒岁月,却被学生殴打侮辱,其中也有她的一掐;她讲了十二岁的文静在母亲惨死在红卫兵皮带之下后,还在封门前将借来的毛巾被取出,还给主人——没有眼泪,好像也没有悲伤;上山下乡,到了内蒙古兵团,没有锣鼓喧天的欢迎场面,一切全靠自己,第一个晚上,没有水喝,竟有人喝了自己的洗脸水;“假大空”的语言在“文革”中横行十年,伴随而来的则是谎言,全民生活在谎言中,最后竟没有了心理负担,用假火车票“蹭车”、用假“病危”电报争取回家探亲的机会、用假诊断书来获取回城的机会……多年以后,当作者教育伪造家长签字的学生时、当因自己的孩子涂改分数而疾言厉色时,她也会突然黯然神伤,怀疑自己是否具有批评的资格。 正如《总统是靠不住》的作者林达所言:“在小棣引人入胜地讲述非常年代的故事时,注重的不仅是情节,她习惯性地探究人的心理反应” -
山河判断笔尖头
《山河判断笔尖头》内容简介:我喜欢人。这话听起来很奇怪,却是事实。我喜欢不同的人生中流露出的人性,看不同的人格和人品用各自的方式展示。所以,有了这本《山河判断笔尖头》。当然我很清楚,每一次采访他们都不可能对我完全开放,他们的讲述都是有选择的。这曾经是相当困扰我的问题之一,我也曾经将全部的力量用来跟他们较劲,甚至冒着惹毛对方的危险,提各种尖锐的问题,却总不能满意,绝对真相似总如早春的草色,“遥看近却无”。不过现在,这个问题对我来说已经不构成困惑了。并没有一个完全客观和真实的“过去”存在,过去只能以“被回顾”的形式存在,那就是历史。 所以,我所谓的“读人”,不仅是使劲挖他们,听他们说什么,还包括了咂摸他们为什么说这些。这是“读”的趣味。这个趣味,不是讲述者提供的,而是要读者自己去完成的。 -
和王世襄先生在一起的日子
作为文物大家王世襄先生得意且认可的唯一入室弟子,作者从游王世襄先生三十余年,亲炙其深厚学养和大家风范,所记皆为第一手材料,文字流畅易读,京腔韵味浓郁,人物刻画灵动,幽默笔触中浸出深厚情意。书中所载三十年来文博收藏界的风云流散,王世襄夫妇不折不从、雍容达观的处世境界,以及日常生活点滴中所流露之美学趣味和独到见解,都让人印象深刻,回味不已。 -
乔伊斯(企鹅人生)
以其特有的写作风格跻身爱尔兰杰出作家行列的埃德娜•奥布赖恩在这本小传中刻画了一个富有激情、依赖感观的乔伊斯。阅读这本小传,读者将跟随作者一起回到被称作“圣人与学者之岛”的爱尔兰,了解促生20世纪小说经典《尤利西斯》的政治与历史环境。 媒体推荐 “奥布赖恩的成功之处在于,在赞美乔伊斯及其对出类拔萃的狂热追求的同时……她刻画了这个名字意为‘欢乐’的人的绝望和哀伤。” ——《纽约时报书评》 “实在太动人了。奥布赖恩极其生动地描绘了这位艺术家的形象,他简直要从纸上跳下来了。” ——《纽约每日新闻》 “活灵活现……精彩地捕捉到了一个追求文学之美的人一生中的辉煌和悲伤。” ——《读物精选》 “灵感之作。” ——《她》周刊 -
拿破仑传
作者梅列日科夫斯基是俄国19世纪末、20世纪初最重要的作家、思想家和宗教哲学家,他于1928年在巴黎写作的这部《拿破仑传》,分“拿破仑其人”、“拿破仑生平”两卷,前一卷侧重写这一个人的品性和特质,后一卷以太阳一天的行程为譬喻,详述拿破仑由盛转衰的一生。全书从宗教哲学角度上看待这位历史人物,对拿破仑的个性——从生到死——进行了细致的研究,他看到了历史风暴中的一副具有深刻人性的面容。拿破仑傲慢,永不满足,是革命之子,又是革命的掘墓人;以自由理想的名义战斗,却置欧洲于血与火之中;提高了法国的地位,然后又把法国推进困苦和破坏。 如果说梅列日科夫斯基描写达•芬奇的小说《诸神复活》体现了天才的话,在拿破仑这里体现的则是人的抱负,而且施展到了极致。拿破仑被自己天才的过度发挥所吞噬,到最后才认识到救赎。对于这位关注心灵的俄国作家来说,拿破仑在皇帝资格身份之外的生活,乃是用以创造巨人塑像的胶泥。在这部著作中,引人注目的不仅仅是命运之于这位选民的力量,而且还有它的脆弱方面。因此,拿破仑成为一个单独的人,单独面对上帝,在其令人心碎的赤裸之中孤身一人。 作者善于把人的命运描写得感人、动情、富于人性,阅读这样的作品,足以见出像拿破仑这样宏伟的英雄塑像。 -
奇人王世襄
《奇人王世襄》中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王世襄先生是我国著名文物学家和重要的文物收藏家,他毕生从事文物研究工作,退休前为国家文物局文物研究所所研究员,现虽年届九旬而笔耕不辍,著述等身。在长期的文物研究工作中独树一帜,另辟蹊径,开拓了很多当时尚无人注意的专门领域,取得了卓越的成果,为文物研究工作做出了独特的、多方面的重要贡献。 王世襄先生研究范围广博,除对那些已近于文物中“显学”的书画、雕塑、金石、建筑诸方面有精深的研究和丰富的撰述外,尤致力于那些当时尚较少有人注意的领域,包括家具、乐器、漆器、匏器、刻竹、金石牙角雕刻、匠作则例等家具有一定工艺性质的文物乃至介于文物与民俗之间的种种器物,如豢养鸽、鹰、犬、蟋蟀等的专用工具等,都有琳琅美富的收藏和深入系统的研究,撰成多部专著,填补了这些方面的空白,在文物学中独树一帜。 -
张学良、赵一荻私人相册
这本书真实地记录了张学良、赵一荻在台湾的囚禁生涯。 他是出生于绿林家族的长子,一位英气逼人、威震东三省的少帅,一位曾经厮杀疆场的年轻将军,他曾经拥有东北广袤的森林与黑土,他曾经背负“不抵抗将军”的恶名,国仇家恨,让人夜不能寐。1936年12月12日,他与杨虎城将军一同发动了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用他自己的话说“我把天捅了个窟窿”,这是需要多么大的勇气与胆识。西安事变促成了国共合作,形成了抗日统一战线,由此拉开了中国全面抗战的序幕。西安事变是中国近现代历史的转折点,也是张学良人生的转折点。当他“负荆请罪”送蒋介石回到南京,从此,便失去了自由。他有一腔热血,却无缘再上战场,在“严加管束”下不停地迁徒与跋涉,抗战胜利手,又被送往人烟稀少的台湾井上温泉,在群山环抱中饱尝十余年也世隔绝的软禁之苦,幸好身边有一位知音相伴。张学良与赵一荻相濡以沫,携手一同度过了无数的日出日落,潮涨潮落。往昔的荣辱已渐行渐远,在台湾幽禁期间,读书成了张学良唯一的爱好。读书之余,游历于青山绿水间。他的前半生是用刀枪书写的戎马人生,而人的后半生则是用笔记录着自己的心路历程。他喜欢拍照,用相机为自己及家人保存一份极为珍贵的图片资料。 斯人已逝,风彩依旧。这段被尘封的山中岁月,世人知之甚少。为了让更多的人能全面地了解这段历史,本书挑选了一批张学良、赵一荻1946-1960年幽禁生活期间的珍贵图片,并根据张学良的日记、口述梳理编撰成册。本书所选用张学良、赵一荻在台湾的图片,均为首次发表。此次出版的《张学良、赵一荻私人相册》仅仅是张学良、赵一荻在台湾幽禁生活的一段,以后还将根据图片资料整理的情况,陆续分册出版。谨以此书纪念西安事变70周年,纪念这位中国近现代的传奇人物——张学良将军。 -
流浪的君子
孔子最后的二十年中,周游列国却处处碰壁,志向高远却为当时现实所羁绊,几个先进弟子在政坛上已取得重要地位却和他在政治选择上渐行渐远,严格按理想行事的“知其不可而为”,为他一生的故事增添了无可排遣的悲剧意味。本书从“理想”与“事功”的悖论,来说明孔子和他先进弟子的差异。终未成事的挫败与焦虑,虽然不是他想要的人生结局,但幸而如此,才成就了历史上永恒的圣者图像。 -
镜中爹
《镜中爹》讲述了:六十年前,上海码头,那条去台湾的大船,圆了儿时的乘船梦,却隔绝了一生的父子情,分离五十年后,万里寻父,三线布局,群策群力,再续情缘。在娘的九十寿宴上,岳母林海音低声严肃地说:"两岸开放了,你们怎么就不设法找老太爷呀!"一句话,点醒了我的责任;一句话,开始了天南海北的搜寻;一句话,接续了我和爹的缘分。追诉出两岸六十年的离乱史、隔不断的骨肉情…… -
浮生三记
雅称台湾“四大公子”(连战、钱复、陈履安、沈君山)之一的沈君山,拿的是理工博士,爱的是博弈,在不同的领域中均是佼佼者。这是他最动人的散文集,亲人、师友,音容笑貌栩栩如生,真挚感人,科普散文则是深入浅出。全书展现人文与科学对弈,情采斐然,并在谈笑间看围棋、桥牌交锋,正如作者所说的:“做我所能,爱我所做。” -
文妖与先知
张竞生,民国三大博士之一,曾经与胡适并列为北京大学哲学系最年轻的两个教授,在中国,他第一个把卢梭的《忏悔录》译成中文,第一个提出逻辑学的概念,第一个提出计划生育,第一个在中国展开了爱情大讨论,编撰《性史》……他被传统势力目为“三大文妖”之一,但台湾著名作家李敖却把他誉为先知。本书是他的传记,张竞生的一生,远比大家知道的更加丰富多彩。同时,透过这个“标志性”人物,也折射了近百年来在风云激荡的大时代中,知识分子寻求救国救民之道、探索现代化道路的坎坷遭遇和心路历程。 -
傅译传记五种
《傅译传记五种》包括罗曼罗兰的“巨人三传”(《贝多芬传》、《米开朗琪罗传》、《托尔斯泰传》)、《服尔德传》(服尔德又译“伏尔泰”)、《夏洛外传》(夏洛为卓别林在著名默片《城市之光》中塑造的形象)。这五部传记,为译者傅雷所精心挑选,译文中,渗透了译者的思想感情,他让我们“呼吸英雄的气息”,让我们挑战悲苦的命运,明知人生是苦难是悲剧,也要有声有色地奋斗和扮演。 -
伟大指挥家
“他拥有统帅力,无比的尊严,极佳的记忆力,丰富的经验,强烈的风格和宁静的智慧。他已经受过烈火的考验,但仍未融化,反而闪耀出一种刺目的光芒。他有多重身份:音乐家,管理者,执行官,使节,心理学家,匠人,哲学家,以及可以随时发怒的人……就事论事,他是个自大狂,他必须是。如果对自己和自己的能力没有绝对的信任,他就什么也不是。”这就是勋伯格所说的指挥家。勋伯格是是《纽约时报》的乐评家,本书是他的系列音乐史之一,与他的另外两部著作《伟大作曲家的生活》、《伟大钢琴家》一样,深受古典音乐爱好者推崇。在本书中,作者详尽考察了世界伟大指挥家的生平、个性和事业,带领读者观察每一位指挥,聆听他的诠释,并理解这诠释何以完成,为我们描绘了一幅精彩绝伦的指挥家群像,弗里茨•莱纳、阿图罗•托斯卡尼尼、布鲁诺•瓦尔特、理查•施特劳斯……在这幅绵延的画面中活动起来。作者对音乐优雅的感觉和热爱亦闪现其中。如果你想了解指挥家从十八世纪以来在古典音乐发展中所扮演的角色,就该从本书开始。 -
青年王阳明:行动中的儒家思想(杜维明作品系列)
本书研究王阳明的青年时代,即1472-1509年,也就是截止到王阳明龙场“大悟”后形成“知行合一”观的时期。“这是一个认真探寻和痛苦经验的时期”,包涵了大量的精神和学术的游历。作者以人物思想传记的方式,从考察王阳明的生平经历和明朝的历史与社会出发,探究早期王阳明各个时期思想轨迹的外在影响和内在心理动因,也就是其经历与学说之间的“动态机制”。作者从发展过程的角度来考察他思想形成的岁月,这个发展过程的高潮,是几次内心经验的大跃进。作者认为,阳明提倡生活与学说的统一,故其思想的一体性不同于思辨构造或认识论体系的统一性,而是建立在他的生活经验之上的。如家族尤其是父亲的巨大成就对他青年时期反叛精神的影响,尤其是他与佛教和道教的关系,他在阳明山隐修中从难以割舍的亲情的深刻体验中回转儒家,又在政治上严重受挫被发配贵州龙场的绝望处境中再一次确立成圣的内在意志,终于使自己的思想又迈上了一个新的高度,提出了超越朱子“格物”论的“知行合一”观,从而进一步确立了他与程朱理学分庭抗礼的“心学”。 本书不是对阳明的哲学思想研究,毋宁说是对阳明思想之所以形成的社会学与心理学分析,从而确立其思想的来源。对历来阳明学中聚讼纷纭的一些问题,如阳明思想与佛、道的关系、是否受陈献章影响、写作《朱子晚年定论》的心理和思想动机、知行合一观的思想来源及与朱子“格物”观的内在联系等等,都做了自己的分析和判断。 -
知道
由三联书店前总经理、《读书》杂志前主编沈昌文口述,张冠生整理/记录的《知道——沈昌文口述自传》一书以第一人称的视角真实记录了沈昌文先生的人生经历。在这本不到200页的书中,从上世纪40年代上海银楼的童年学徒生涯起,到50年代初考取人民出版社校对员进京工作,直至当上三联书店的总经理,主编《读书》杂志,退休后又发起创办《万象》杂志,著名出版人沈昌文先生首次回顾了自己的一生。 书中主角沈昌文先生,著名出版人,1931年9月生于上海,前《读书》杂志主编,拥有50年出版经历的出版家和社会活动家。该书讲述了这位和蔼可亲的老人的处世之道,从头到尾都透露出积极的生活态度。沈先生的一生都在遵循“常识”,这一为人准则时时在敦促沈先生书写不平凡的人生路程。书名中的“知道”,不是寻常意义的知道某事的知道,而是知“道”。这个“道”就是沈先生处事的原则,交友的准则,生活的规则。倾听沈先生的人生经历,会暂时忘却世界,回到过去,回到心底深处的净土。 -
杜月笙正传 哈同外传
三联出品 -
二十位人性见证者
这是一本通俗而有品位的摄影艺术著作,从独特的角度切入摄影史和摄影家生平,以夹叙夹议、小故事、跳跃性的方式记述和论述了20世纪最具影响力的20位摄影家及其作品。作者的书写既简洁又丰富。 由于20世纪上半叶电影还不发达,电视刚刚起步,摄影就成为时代和社会最重要的影像记录手段,而优秀的、具有人文关怀的摄影家,就成为“人性的见证者”。他们的作品广泛地表现了社会生活现实,各色各样的人物、城市和农村、战争与和平、时间与细节……同时,这些作品都打上了强烈的个性化的印记,表达出摄影家的观念、情感以及他们观察和触摸外部世界的方式。 作者阮义忠参考数十本国外摄影名家专集,以亲切活泼的笔调介绍桑德、布列松、卡帕、阿勃丝、寇德卡……等二十位杰出摄影家的生平经历与影像风格,生动的妙喻和精辟的引文穿插其间,倍增可读性。图版之编选,采画册欣赏页形式,印刷方面力求忠于原作在色调层次与质感的要求,以利读者欣赏。
热门标签
下载排行榜
- 1 梦的解析:最佳译本
- 2 李鸿章全传
- 3 淡定的智慧
- 4 心理操控术
- 5 哈佛口才课
- 6 俗世奇人
- 7 日瓦戈医生
- 8 笑死你的逻辑学
- 9 历史老师没教过的历史
- 10 1分钟和陌生人成为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