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标签:三联

  • 幸福杂货铺

    作者:叶怡兰

    这本书收录Yilan曾刊载在《Yilan美食生活玩家》电子报上,有关于旅行、杂货、生活与美食的18篇文字、7个简单食谱,以及超过百张以上的、Yilan自个儿拍摄的旅行与杂货图片。
  • 一路走来一路读(第2版)

    作者:林达

    美国是一个历史很短的国家,少有东方和欧洲的巍峨古迹。可是,一路漫游走得多了,觉得也有它特别的韵味。它的开拓者中有一批来自欧洲的思想者。他们从欧洲传承的思想,到了北美的荒原上,褪尽精美修饰,却有了实实在在的精神。随着他们留下的足迹,一边行走在朴素的土地上,一边阅读着他们留下的纸页发黄的字迹,同时把看来读来的一些体会,试着与大家分享。
  • 西雅图之声

    作者:[美]马克亚姆

    亚马逊书店不供货,不出电子书 仅在母语文化 淘宝店 《西雅图之声—关于垃圾摇滚的口述史》 2011年美国《时代周刊》年度非虚构类十佳书 2012年英国《卫报》年度最佳音乐类图书 2012年美国国家电台年度最佳音乐类图书 首先, 这是一本关于Grunge的书。不管Grunge到 底是什么,本书 基本上是由超过二百五十位的乐手、 音乐家、制作人、经理人、唱片公司主管、音乐录影带导演、摄影师、记者、企宣、俱乐部老板、巡演技术人员、乐手跟班和“铁托”的对话组成,并由他们追忆了回荡至今的摇滚史上最后一波全球浪潮。事实上,这帮人 掌握了摇滚史上这一辉煌时代的第一手信息。本书可能充满了八卦,却又通过作者别致的叙事线索讲述Grunge如何从无到有,蓬勃发展至超乎所有的想象,直到它的陨落。他有许多鲜为人知科特科本的故事,但有更多不可磨灭人物的故事,通过这些创造性的组合阐述这一音乐史乃至商业史上的奇迹,在这场波澜壮阔的商 业运作背后,也包含着书中大多数的人青春幻灭。
  • 中国古代建筑师

    作者:张钦楠

    人们已经习惯了游历北京的故宫,却不知道谁是它的设计者;或者观赏苏州的留园,却不知道造园师是谁。作者没有遵循这种轻视技术、轻视工匠的陋习,而是从好奇心出发,选择了近50名中国古代最有代表性的建筑师成章介绍,并以“知识链接”的方式介绍同一时期(或同一题材)的国外有代表性的建筑与建筑师,试图提供一个更为广阔的历史场景。建筑师的选择,是以他们的时代中最有代表性的建筑的策划和设计为标准,“代表性”的建筑,主要包括宫廷、庙宇和民居。
  • 秋籁居琴课

    作者:成公亮 讲授,程鸿媛等 整理

    成公亮先生不仅是古琴演奏大家,更是音乐学者。本书是根据他在天津音乐学院讲课的录音整理。他以在文论中所表达的音乐理念为核心,针对具体曲目,围绕琴曲音乐分析,详细讲解技法动作的要领,进行技法与音乐上全面的指导。更加重要的一点在于,成先生的教学,虽是讲解具体的琴曲,却是建立在整个中国音乐体系的基础上。他认为,古琴音乐是中国音乐的一个门类,中国音乐的诸多特点、特征,古琴音乐都有,这个系统就是中国传统音乐。古琴有它自身一定的特点,但是我们不要在强调它的某些特点的时候,忽略掉古琴音乐的基本规律。由于在民族音乐方面的深厚修养,成先生强调的是中华民族的艺术特色与艺术语言,内容讲古琴,而其思考并不局限于古琴,追求的是用“中国的、我们自己的母语的语法来解释我们的音乐”。成先生对于音乐艺术教育的深度思考实际也启发了学琴人对艺术演绎的理解。
  • 中国文化导读

    作者:叶朗,费振刚,王天有

    由香港城市大学组织两岸三地学术精英一同规划专题,按照专题的设计,邀请北京大学及港、台的专家学者,以深入浅出的方式,分别撰写专章,论述中国文化的各个侧面,作为修习中国文化课程的基本读物。如此编排,打破了过去按朝代或年代堆砌资料的框架,对浩如烟海的材料做了抉择,有取有舍,有详有略,是一部可供广大青年读者特别是大学生参考并自修的中国文化基础读本。 本书分两部分构成:《中国历史概要》主要梳理了中国文化发展的历史脉络;《中国文化导读》则涉及中国文化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主要的文化现象与派别,涉及中国文化史上主要的经典之作。
  • 孤独的狂欢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编辑部 编

    《孤独的狂欢》:三联生活周刊文丛。我在1995年9月接任《三联生活周刊》执行主编,筹备《三联生活周刊》正式以半月刊方式连续出版的时候,设计最后一个栏目为《生活广场·大家谈》。就栏目而言,是沿袭原来的设计。在我接手《三联生活周刊》之前,钱钢在《三联生活周刊》创办试刊期间,就设计了“生活广场”这个栏目,杨浪在《三联生活周刊》以月刊方式正式创办时,改成为“百姓广场”。“广场”是当时三联书店的领袖董秀玉先生特别喜欢的一个概念,那是一个无拘无束开放交流的文化空间。 虽为“广场”,其实能做到集会、演讲交汇之气势并不可能,要想将一种思想有寄附之地,文字在千字之内也不可能。我一开始求助于文学圈最熟悉的朋友,王小波、余华、苏童、史铁生,他们都具备最好的文字表达能力。记得王小波在“生活广场”发表的第一篇文章叫《个人尊严》,提出的问题是,“一个人不在单位里、家里,不代表民族、国家单独存在时,居然只能算是一块肉”。
  • 陕西博物馆

    作者:陈健,钱晓艳,张辉,吴莘

    自蓝田人、半坡人始,周文王、武王,秦皇、汉武,隋文帝、唐太宗就这里驰骋,以致陕西遍地文物,号称文物大省。本书带领您在陕西省的164家博物馆间畅游。在西安,陕西历史博物馆、西安碑林博物馆、大明宫遗址公园、西安半坡博物馆以及周边的秦始皇陵博物院、华清池、仙游寺……在关中,秦咸阳宫遗址博物馆、汉代的阳陵和茂陵、唐代的乾陵、法门寺博物馆、周原遗址……在陕北,耀州窑博物馆、药王山博物馆、延安革命历史博物馆、钟山石窟、榆林汉画像石博物馆……人到陕西,稍加留意,就会感受到中华古老文明的伟大。
  • 灰地

    作者:黄海

    本书以湖南省北部地区的红镇为个案,以两个混混所代表的“混”生命历程为网结点,生动地展现了红镇“混混”群体的网络结构、行动模式、生成逻辑及其与乡村社会变迁之间的关系,又对接自1980年代以来乡村社会秩序所经历的结构性转型,解释乡村灰色化的特点和形成逻辑,理解当代乡村中的越轨行为与社会秩序,进而完成相关的理论建构。通过研究像乡村“混混”这样的“他者”,往往有助于反观主流社会自身,对国家治理模式转型更是一种有益的反思。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作者在本书中所运用的解释性叙事方法,使呈现在我们面前的红镇“混混”的生命史成为一部引人入胜的流动的底层社会史,在这种流动的叙事中,不仅“混混”的生命历程及其越轨行为得以展示,越轨行为在乡村社会生成、壮大乃至得道的逻辑也得以自然呈现。叙事既是构成故事的一种方式,更是理论分析自身。这种情节与理论的合流方式,具有探索性意义。
  • 面具之后

    作者:南帆

    《面具之后》以一本以信函、自序、后记为主,文章短小精悍。作者的文字丝毫没有做作,没有雕琢,读起来有亲切、自然感。作者于厦门大学中文系毕业,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研究生毕业,现任职福建社科院,博士生导师。他素来喜好精粹的短文。如果说,长篇大论擅长处理复杂的问题,相对严谨、缜密,犹如大兵团作战,那么,短文更像是独往独来的剑客,锐利的一击,掷地有声。二十多年的时间,作者积累了一批这样的短文,既有书评、影评、札记,也有自序、后记、信函等。尽管许多文章带有很强的即兴意味,却又都是围绕着若干焦点,经过挑选,根据主题,编成若干小辑,并分为《面具之后》和《华丽的枷锁》两册。 《华丽的枷锁》与《面具之后》这两《面具之后》可以算是姊妹篇。
  • 中国古兵二十讲(插图珍藏本)

    作者:杨泓,李力

    古兵,是中国历代军队在实战中使用的兵器和装备的总称。 本书作者依据考古类型学和年代学的方法,分析古代兵器发展演变的序列,保证实物标本的可靠性和科学性;同时对有关文献加以考辨、去伪存真,再与实物标本相结合,进行深入的探研。从注重出土兵器的组合关系,考虑到兵器与使用者的联系,进而推导其与兵种、战法的联系和制约关系;并且充分注意中国古代战争的特点及其对兵器的影响,包括工艺技术、兵法、礼俗、兵种、装备与民族的关系,及兵器的民族特征等方面。 本书二十个讲题依古代兵器的历史分期规律编排,在材料运用上兼顾文献、考古,旨在将准确的知识及最新的学术成果系统的介绍给大众。文辞晓畅,图文并茂,是一部严谨的中层文史读物。
  • 最爱北京人

    作者:牛文怡 编

    本书通过讲述“北京人”来阐述“北京”这座城市的气质。书中既有王世襄,杨绛,曹禺,朱家溍这样的文化老人,也有阿城、马未都、崔永元、郑渊洁、刘小东、黄磊、冯远征、崔健、老狼、这些我们常常能听到、看到的热门人物。全书60位“北京人”,涵盖不同的行业,年纪不同,知名度也不同,有的人要论籍贯甚至出生地,也不在北京,但他们都是在北京从事着自己的事业,在北京取得了成功,都是北京气质的阐释者。在他们身上,我们可以感受到具体的、鲜活的、真的“北京精神”。
  • 印度十日

    作者:曹景行

    本书是著名媒体人曹景行印度十日游的游记。这是一本亲身体验与随想相结合的游记。 全书以一个新闻人的视角出发,对这十天中所得来的众多印象与片断式的瞬间捕捉,为读者打开了了解这个神秘国度的“另一扇窗”。作者用他的镜头、他的笔、他的感觉、他的心呈现出这个复杂国家中的一些众生相:披着绚烂纱丽的女人们,顽皮的孩子满面烟灰色,露宿街头的流浪汉闲散平静,满大街随意游走的生畜,美伦美奂的古老建筑和神庙,破败不堪的贫民居所,巨幅的现代科技广告牌下晒凉着成堆的牛粪饼……作者亲自拍摄的多幅照片,极好地勾画出了这个国度的异域色彩和风土人情。
  • 亚洲的病理

    作者:《读书》杂志

    《读书》创刊于1979年,是一本以书为中心的思想文化评论杂志。《读书》关注书里书外的人和事,探讨大书小书涉及的社会文化问题,推介不同知识领域的独立思考,展示各种声音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向以引领思潮为已任。是中国三十年来思想文化变迁的见证者。 本书从《读书》中精选了一些有关 亚洲近现代历史、亚洲的主体性、底层民众、中日关系、华人问题的历史与现状以及亚洲国际政治等多方面问题文章。可供读者在思考相关领域问题时,用作参考。
  • 世界美术名作二十讲

    作者:傅雷

    初稿写于20世纪30年代,那时傅雷只有26岁,刚从法国留学归国不久,受聘于上海美术专科学校。为了教学,他根据留学积累的资料以及多年来钻研的体会,边授课边为学生陆续编写有关世界美术史的讲义,1934年离校后又将讲稿重新整理、补充,写成此书。全书围绕西方文艺复兴以来近二十位美术家及其名作展开,细述这样一种艺术的出现与发展。讨论从艺术风格延至人格操守,又涉及时代与环境,并融入了对相关文学、音乐、哲学的感悟,虽浅显通俗,却耐人回味。
  • 大醉侠

    作者:蔡志忠

    《蔡志忠四格漫画精选·大醉侠》内容简介:作者小时候生长在乡下,当时还没有电视,甚至连收音机都很少。从懂事以来,惟一比较豪华的娱乐就是跟妈妈去看歌仔戏,歌仔戏里演的多半是章回小说里的角色,但我印象最深刻的却是歌仔戏的“戏服,譬如头上有一个尖尖的绒球啦,肩上披个披风,腰上系着长穗的腰带啦。后来长大一点,看了许多章回小说,如《水浒传》、《七侠五义》、《大侠欧阳春》、《南侠展昭》等等,这些游侠们的服装给我十分强烈的印象。所以当我画漫画时,第一个考虑的便是用这样的服装和背景。 来台北以后就开始画一些一武侠漫画,后来又开卡通公司。期间有一天,平先生请我吃饭,他很慎重地说,希望能在台湾找到一个像王泽这样的人,创造一个像老夫子这样的角色;他问我有没有兴趣和信心,我自己比较喜欢和拿手的是古装系列,所以我考虑了一下便答应平先生,并且开始创造“大醉侠”。
  • 北京城杂忆

    作者:萧乾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成立以来,本着生活书店创始人邹韬先生“竭诚为读者服务”的宗旨,为几代读书人提供了大量优秀图书,也由此逐渐形成了三联图书的风格与特色。多年以来,由于主要致力于推介新作,许多曾经在读书人中产生过广泛影响的书,无暇顾及重印,读者呼唤重印之声不绝。其中尤以一些出自大家之手的小书,既是厚积薄发之作,落笔为文而又平易畅达,堪称书林经典,备受读者眷顾。
  • 西方20世纪别墅二十讲

    作者:林鹤

    本书基本依照时间顺序,介绍了西方国家在20世纪建成的一些著名别墅作品。这些别墅多是各个时期不同建筑大师的代表作,反映出相应年代里建筑思潮和风尚的最新面貌,因此是“缩微建筑史”的最佳示例。作者旁征博引,文笔灵动,将当代的文学、艺术,社会变迁与建筑的发展融为一体,细致地讲述了许多重要流派的原委始末及其基本理念,有助于读者感性地认知西方建筑在20世纪的演化历程。   全书三百余幅精美图片与文字相得益彰,为读者提供了极佳的阅读享受。
  • 城里

    作者:舒可文

    城市是一个活物,城市文化不是一手建设的,而是生长起来的。她的生长自有她的土壤和气候,适合的土壤和气候才会有茁壮的活力和由茁壮焕发出的魅力。——舒可文 城市乌托邦的理想,总是要丢掉社会人群,丢掉记忆,依据对并不清晰的未来图景来张望重新组织的空间、设计环境,而真实的生活价值来自人们之间的关系,包括死去的亲朋邻里,因为他们是生活的一个组成部分。由此,生活价值不仅来自对未来生活的想象,也来自在生老病死的日常事务中与环境一天一天积累起来的细密联系,所有这些构成了人获得情感满足与和谐安全感的重要根源。好的城市应该对这些有所回应。 新的城市给生活在其中的人提供了一种全新的生活准则和人性理解,来自以往生活的判断在流行的城市理想面前被压缩变形。城市中人们如何在自己生活的逻辑之外,重新组织自己的情感内容,重新构建自己的生活经验?本书通过一个个具体的局部变化,描述了重建中的城市形态。
  • 关于时间

    作者:迈克·弗拉纳根

    时间从我们的头顶飞驰而过,但是把它的影子留在了身后。 在这本书里,我们要跟随历史学家的脚步。它是关于时间的,因为它与历史事件的延续时间有关,不论这些事件是大是小。时间是历史很重要的一部分,但是它经常在喧嚣和躁动中被遗失。我们不是总能亲历历史。现在我们可以做到了,但我们仍然会被时间愚弄。 这本书是按照时间从短到长来排列历史事件的。我们以在一秒若干分之一部分中发生的事件作为开始,以仍然在进行中的、延续了140多亿年的事件作为结束。中间的就是我们选择的事件,何时发生,持续了多久一对于过去的一个简短的回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