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标签:三联
-
贪吃
弗朗辛·珀丝(Francine Prose)端出一桌关于美味的一宗罪——贪吃——令人惊异的宴席,充满机智诙谐并引人入胜的观察。她追溯了贪吃的观念是如何沿着我们关于拯救与诅咒、健康与疾病、生命与死亡的思想而发展演化的。珀丝为我们提供了一顿鲜活的“自助餐”,从奥古斯丁的《忏悔录》和乔叟的《赦罪僧的故事》,到佩特罗尼乌斯的《萨蒂利孔》和但丁的《地狱》,表明在中世纪的西方贪饮暴食是一种深刻的精神事务;而今天我们把贪吃从罪变成了病——被我们妖魔化的可怕的胆固醇和危险的红肉。确实,现代人流行暴食是我们基于压力、自毁或者为了逃避人际关系和社会接触而吃得过多。但珀丝同时提醒我们,贪吃也是一种快乐和激情的主张。 七宗罪——骄傲、嫉妒、暴怒、懒惰、贪婪、贪吃、淫欲,长久以来是作家、艺术家、哲学家和道德家所关注的问题。在当代,我们仍着迷于这些久远的罪恶,我们中有的人与这些罪恶进行斗争,有些人则为它们歌功颂德,这揭示了我们界定人性的持久愿望,同时也反映了我们神圣的热望。牛津大学出版社和纽约公共图书馆把美国当代七位著名学者、作家聚集在一起,写下关于这七宗罪的深思冥想,成为这一套妙趣横生的系列丛书。 作者追溯了“贪吃”这一观念是如何沿着我们关于拯救与诅咒、健康与疾病、生命与死亡的思想而发展演化的。在中世纪,“贪吃”是一种深刻的精神上的事务,而今天,“贪吃”已从一种罪孽变成了一种疾病——它是被妖魔化的胆固醇和红肉造成的恐怖。 -
视觉品味
本书把镜头推进到人们往往忽视或误读的日常事物(包括人工制品)中,告诉你从蝴蝶的翅膀可以知道它们的身份,无云的天空在日落时分会按照准确的颜色层次发生渐变,一座桥梁能揭示出人群与那个地方的关系,油画的裂缝可以告诉你它的年代,而马路的裂缝也告诉你一些秘密......以画家敏锐的眼睛和侦察家的热情,埃尔金斯也考察那些复杂的东西,如佛教和印度教的曼佗罗、化学元素周期表、象形文字等,把世界变成了观察家的百宝盒。 -
跑马溜溜的秘密
作者从生活情景中的事物和人类文明发展史的观点切入,提出独特的科学观点,丰富科学的意义。其风趣、机智、富含创意的笔锋,以及字里行间流露出的对科学的热情,令读者感同身受。他努力传达的是:科学本是很人文,可以很动人,应该很美丽,必须很浪漫。 曾志朗擅长深入浅出地谈科学,《曾志朗话科学》系列就由一则则科学故事汇编而成。作者借由生活情景中的事物,从人类文明发展史的观点切入,提出独特的科学观点,丰富了科学的意义。其风趣、机智、富含创意的笔锋,以及字里行间流露出的对科学的热情,令读者感同身受。 -
品味制服
普遍的两难境地可以这样清楚地预以界定:人人都必须穿某种制服,但都必须否认自己穿着制服,除非他无价的个性和独特的身份受到威胁。如果你不肯同他人一样穿着打扮的话,你就会遭到讥笑,而几乎没有人愿意像傻瓜或怪人一样在公开场合露面。行政官员不大可能在中午时分穿着色彩耀眼的紧身衣在派克大街蹦蹦跳跳;一般人也不大可能以自己穿着的独特性而放弃了自己内心的自尊为荣。 保罗·富塞尔以其锋利的笔触、真实的情感、逸事的形式,描述了各种制服——从童子军到士兵,从医院护士到公司员工,从厨师到修女——的历史变迁与丰富的含义,揭示了鲜为人知的制服语言,展示了制服的文化意蕴。他以美国制服为主要描述对象,高举着宝镜,真实地映照出天天穿着规约服装去上班的众生相,刻画了从众心理和展示个性之间的矛盾心态。考察制服的融合功能与分离功能时,他纵捭阖,笔锋指向全球各地,如俄国人对肩章的偏爱,德国人对黑色的迷恋,意大利人对羽饰买帽的钟情。富塞尔认为:穿着折射自我,而穿着打扮所传递的信息,有时却是我们意想不到的。 《品味制服》是富塞尔的代表作,是尖酸刻薄和优雅仁厚的有机融合,是独到的文化眼光与诙谐的逗噱才智的完美结合,也是一瓶对社会现象的讽刺与对社会研究的启迪兼具的香醇扑鼻的佳酿。 目 录 目录 关于制服 彩色紧身衣 阔肩与紧身衣 俄罗斯的制服文化 德意志的着装方式 意大利男人更爱虚荣吗? 朱姆沃尔特将军的大错误 铜钮扣 将军服 牛仔裤 灰军服的变迁 信徒的信服 投递人员的制服 运输人员的制服 警服及准警服 品味反常为何不是罪? 游行乐队的制服 看门人等的制服 三K党制服 运动服 耻辱服 怪人:军人再现者 半个怪人:欧内斯特·海明威 美国高等教育的统一性 日本的制服文化 学术礼服 艳丽制服 白衣厨师 护士的反抗 儿童水手服 童子军服 新娘的婚纱 宽边帽 民服 纪念品 制服视点 -
记忆的容颜
本书作者是《三联生活周刊》的记者,书中所收各篇文章均选自《三联生活周刊》“口述”栏目。 口述资料因其亲身经历的独特性受到重视,本书通过亲友、亲历者的描述,使红色特工阎宝航、人民导演蔡楚生和红色间谍陈曼云夫妇等的传奇故事公之于众;使“共和国第一冤案”——潘汉年案、黄金运台之谜等历史事件跃然纸上;而通过“故都旧事”,使社会名流,如,海上闻人杜月笙、京剧名角周信芳等风采再现;而关于著名将领:末代“云南王”卢汉,“西北王”胡宗南等的往事也在其子女的记忆中重新得到梳理。 本书重现了这些历史人物生存的小环境,揭示的人物生平的某些节点,并在一定程度上深入到人物内心的情感世界。作者尽可能突出亲力亲为的特点,复原鲜为人知的言行细节,而不去纠缠于人物的功过是非,得到历史学者包括老专家的赞许。 -
建筑师林徽因
本书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辑录了三篇林徽因先生的文章和她参考的国徽及工艺美术设计等作品的图。 第二部分林徽因先生与梁思成先生的子女梁再冰女士和梁从诫先生纪念和回忆母亲的文章,并辑录了家属提供的林徽因先生一生各个时代的照片,其中一些以前未曾发表过。 第三部分的几篇文章,一是吴良镛教授的纪念文章《林徽因的最后十年追忆,》吴良镛先生是梁、林两位先生1946年秋创建清华大学建筑系列约聘的第一位教师,在随后梁思成先生赴美离校期间,吴良镛先生协助林徽因先生操持建系的教学与行政工作:二是秦佑国教授撰《林徽因先生和国徽设计》,以翔实的档案资料论述了林徽因先生国徽设计中的历史功绩:常沙娜、钱美华等先生与纪念文章可与第一部分辑录的林徽因先生的文章相对照阅读。 第四、五部分是林徽因先生的同事郑孝燮、罗哲文等先生以及林徽因先生的学生们撰写的回忆和纪念文章,从各个方面反映了林徽因先生的学术造诣、治学精神、才华气质和音容笑貌,配合纪念文章,还辑录了林徽因先生从事中国建筑史研究和在清华建筑系任教时的照片。另外,还约请了清华大学人文学院蓝棣之教授撰 写专文对林徽因先生的诗作和她的文学成就作了评述。 -
蛇与塔
聂绀弩(1903-1986),著名杂文家、诗人。夏衍说:“鲁迅以后杂文写得最好的,当推 绀弩为第一人。”� 《蛇与塔》收录其作于1940-1984年的31篇杂文,书名取自白蛇娘子与雷峰塔的传说故事, 借助这个压迫者与被压迫者的寓言,主旨在于批判中国历史传统与现实社会中对妇女与儿童 的摧残与歧视。这里既有来自生活的悲惨故事,也有取自文学的典型。鲁迅说:“救救孩子 ”,聂绀弩说:“孩子们救救我们”;鲁迅有《我们怎样做父亲》,聂绀弩写下《怎样做母 亲》。从《红楼梦》、《金瓶梅》、《聊斋志异》到当代女性,作者为我们描绘出中国女性 历史的漫长画廊,令人沉思不已、感慨丛生。 -
世界美术名作二十讲
傅雷先生的这部名作,目前是国内被阅读最广的美术史著作,影响深远。 -
经典素食名人厨房
知道19世纪末,“素食者”这个词汇才创造出来,此前,人们说到日常生活中不吃肉的人,都说他们是“毕氏信徒”,这位“毕氏”就是毕达哥拉斯。毕达哥拉斯大概应该算是“素食之父”了。作者讲完毕达哥拉斯和他的素食故事以后,接下来就是释迦牟尼、印度耆那教创立者大雄、中国的老子、古希腊的柏拉图直到当代的披头士歌手麦卡特尼等。是什么让他们甘心放弃美味的肉食品?期间他们经历了怎样的心路历程,又怎样坚持一生的?在介绍完每一位素食名人后,都有一间以这位名人命名的“厨房”,在里面可以看到他们最有代表性的素食食谱。 -
追寻美之音符
这是一本关于发现美的书。美,像水一样,散见于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在纷飞的雨中观看和倾听外界的变幻,是美;赤裸双脚在河流中徜徉,或透过飞机舷窗向外眺望,也是美;在大洋沿岸闲聊,在飞流之下戏水,更是美……但是,不是所有的人在雨中、河流畔或者飞机上都能感受美,或许此时感受到美,而彼时却完全体会不到美。身兼艺术家、作家、教师三个头衔的本书作者,引领读者拓展和深化对美的感受。贯穿本书的内容都是些围绕美的品质产生的想法、故事、反思,以及由此而来的情感宣泄。书中收录了舞蹈家、科学家、园艺师、建筑史、美容师、教师、医生的谈话,带读者听千奇百怪的故事,关于纹身的、手表的、枫树的、化妆的,关于最爱的衣裳和最爱的旅游,关于秘而不宣的美容和恋情……作者希望通过本书的文字和插图,,带领你找到合适自己的节奏和速度,以便回味和思索自己经历过的美。 -
多重宇宙
哥白尼推翻了长达两千年的宇宙观,而今天,科学家们已经在策划令哥白尼革命相形见绌的颠覆之举:我们的宇宙只是无数宇宙中的一个,我们每个人在其他宇宙中都有一个貌合神似者!策划这场革命的都是严谨的科学家、理论物理学的领路精英。本书实况报道了这场科学革命。在第一部分中(第一至第七章),我们重温了了哥白尼革命、原始大爆炸这个现代版创世纪以及今天宇宙学支离破碎的世界观并与多重宇宙初次相识。第二部分(第八至第十四章)则探究了为什么多重宇宙的理论在专家中如此受青睐,并开始寻找我们在平行宇宙中的貌合神似者——其实,物理学家们早已未雨绸缪地算出了在多远的距离可以遇到离我们最近的貌合神似者。我们陪同天文学家去寻找有智能的生命,并启发对世界公式越来越绝望的求索。我们还追问了多重宇宙中生命的意义以及上帝的位置。 -
如何用你的眼睛
草地,夜空,邮票, 马路上的一道道裂缝,肩膀—— 平常日子里的普通事物, 当我们去看——真正去看它们时, 我们能看出什么?在本书中, 詹姆斯·埃尔金斯教授邀请我们去观看—— 也许是让我们第一次看见周边的世界, 并获得令人屏息的发现。 本书把镜头推进到人们往往忽视或误读的日常事物(包括人工制品)中,告诉你从蝴蝶的翅膀可以知道它们的身份,无云的天空在日落时分会按照准确的颜色层次发生渐变,一座桥梁能揭示出人群与那个地方的关系,油画的裂缝可以告诉你它的年代,而马路的裂缝也告诉你一些秘密……以画家敏锐的眼睛和侦探家般的热情,埃尔金斯也考察那些复杂的东西,如佛教和印度教的曼荼罗、化学元素周期表、象形文字等,把世界变成了观察家的百宝盒。 -
自杀作为中国问题(文化:中国与世界新论)
2002 年,中国的高自杀率向全世界披露,从此自杀成为一个被广泛关注的社会问题。本书意在透视自杀问题,以反思中国文化中的生命观以及当代中国的文化处境。作者通过梳理西方自杀思想的传统,理解当代自杀学背后的文化假设;要理解中国的自杀问题,不能靠搬用那些自杀学理,而要寻找中国文化中的相应观念。要解决自杀问题,也不能仅仅铆在自杀这一个现象上,而要通过它来反观更重要的思想文化问题。由此,我们可以理解现代中国的处境和问题,并慢慢找到应对现代性的中国方式。 -
烟火撩人
现代社会中,最能称得上“甲之甘露,乙之砒霜”者,大概非香烟莫属。在如今日益高涨的禁烟呼声中,香烟的形象蒙上了阴影,虽然它在公共场所中渐渐销声匿迹,却并未远离公众的视线。 吸烟习惯最早见于美洲的印第安部落,后由西方殖民者传遍欧洲。尽管盛行吸鼻烟的法国曾一度表示抗拒,但经拿破仑一世到三世,吸食热烟的风尚最终以风卷残云之势征服了整个法兰西大地:无论高贵的君王、时髦的绅士,还是平凡人家乃至风尘女子,似乎大家指间都夹着一支雪茄。随着时间的推移,香烟制造从最初的作坊加工演变为工业化生产,香烟外形也逐渐变为尺寸一致的圆柱体。二战时期的美国大兵们将扁平烟盒包装引入了欧洲,彩色缎带捆扎的传统包装形式由此退出了历史的舞台…… -
晦侬往事
处于二十世纪中期的中国知识分子,无不经受严重的考验。周素子也不例外。她才华横溢,却被打成“人民的敌人”饱尝辛酸。在这本书中,没有恶毒的诅咒,也没有过度渲染的痛苦,她用带着体温的笔触连缀起生命的片段,还原那个光怪陆离的时代。对于历史的荒谬和残酷,她没有选择回避,但更多的是赞誉穿透黑暗的人性之光。你会看到,饱尝世变,看尽冷暖之后,她仍然如此高贵。 -
物象与心境
为什么中国文化会产生这样的园林? 中国的园林何以成为读书人性格的写照? 在本书中,作者从古代绘画、赋文、器物以及现存名园中,寻找园林精神的蛛丝马迹,勾勒出中国园林思想的发展脉络,也映射出中国文化内在的矛盾与张力。 -
菜市场里的大厨
菜市场是人间百态的缩影, 也是美食灵魂之源头. 他递出辞呈,脱下洁白的厨师服,踏进菜市场的世界。 菜市场是人间百态的缩影,也是美食灵魂之源头。在观察摊贩和客人买卖间的互动中,他看到了人性的趣味; 也从亲手触碰的各式海鲜禽肉和蔬果中,学会了辨识食材好与坏的关键……这些奇特经历与挑选诀窍,透过乔艾尔的笔,都演化成书中篇篇精彩的故事和近六十道的美味食谱。享受阅读之趣的同时,也能按文轻松做出书中的各式料理美食。 -
蜀中琴人口述史
是谁在最不合时宜的时候坚守对琴的挚爱?又是谁在古琴文化再度高热的今天平心静思? 谁在弹琴,为谁弹琴,为何弹琴,如何弹琴? 这部关于琴的记忆之书,由蜀中二十位琴人的口述,及五位琴人的回忆文章而构成。在百年家国巨变的洪流中,他们的生命轨迹或必然、或偶然地与琴有了交集;在这丰富的人生的土壤中,便生发出许多琴的故事、琴的思考。 愿它与百年琴坛留住一隅西蜀之声,记下民国至今跌宕起伏的蜀琴命运。 -
伊索尔德的魔汤
从历史的角度讲述有关催情药的文化。 -
菜单中的秘密
这是一本讲述法国顶级美食的书,作者以其亲身采访经历,不但探索佳肴醇酒,同时也触及欧洲历史和国际政治。拿法国一流的餐厅和贵为总统官邸的爱丽舍宫做个比较,两者最大的不同在于:一流餐厅的菜单上,菜色再丰富也是有限,而爱丽舍宫的菜单,却随着客人的不同而千变万化。光看一道菜或许不 觉得有什么,当各式各样的前菜、主菜、甜点排列组合起来,再配上不同的白酒、红酒、香槟,客人享用的就不再是单纯的餐宴了。为什么要这样费尽心思?因为,依客人身份的不同来改变菜单,才足以表达宴会主人的政治意图,这也是爱丽舍宫餐桌的真髓。
热门标签
下载排行榜
- 1 梦的解析:最佳译本
- 2 李鸿章全传
- 3 淡定的智慧
- 4 心理操控术
- 5 哈佛口才课
- 6 俗世奇人
- 7 日瓦戈医生
- 8 笑死你的逻辑学
- 9 历史老师没教过的历史
- 10 1分钟和陌生人成为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