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标签:黑塞

  • 轮下

    作者:[德] 赫尔曼·黑塞

    主人公汉斯自幼聪颖过人,勤奋好学,被大家视为神童。他被送入一个神学院学习,受大家庭和社会的影响,他功名心切,在与世隔绝的学校里拼命学习,没有半点空闲,身心健康受到损害。同学赫尔曼生性倔强,蔑视功名,为学校不容;而汉斯觉得只有赫尔曼才是知己。汉斯用功过度,身体衰弱,成绩倒退;学校把这些归罪于赫尔曼。赫尔曼被学校开除,汉斯更感孤单,不时受到老师的训斥和同学的耻笑,之后得了神经衰弱症,使他无法继续学业,只得返回家乡当钳工为生。社会的歧视和生活的失意使他觉得仿佛跌在无情而庞大的车轮下。这是一部控诉德国旧的教育制度的小说,被认为有浓厚的自传色彩。
  • Steppenwolf

    作者:Hermann Hesse

    With its blend of Eastern mysticism and Western culture, Hesse's best-known and most autobiographical work is one of literature's most poetic evocations of the soul's journey to liberationHarry Haller is a sad and lonely figure, a reclusive intellectual for whom life holds no joy. He struggles to reconcile the wild primeval wolf and the rational man within himself without surrendering to the bourgeois values he despises. His life changes dramatically when he meets a woman who is his opposite, the carefree and elusive Hermine. The tale of the Steppenwolf culminates in the surreal Magic Theater--For Madmen Only Originally published in English in 1929, "Steppenwolf "'s wisdom continues to speak to our souls and marks it as a classic of modern literature.
  • 朝圣者之歌

    作者:黑塞

    黑塞的一切作品都洋溢着人道主义精神,这种精神表现在对个体的关怀上。他的作品总是捍卫着个体和人性和人格,为之呐喊、为之请命。在他看来,个体面对的是力量强大的群体,各种权威在限制着个体的发展。 黑塞的主要作品是小说,他以小说闻名于世,不过,他同时也是出色的诗人和散文家,他的诗歌主要记录了他个人成长过程中的挣扎和洞见,散文则更多记录了他对历史和社会的观察和思考,但愿这本文集里的诗能够如
  • Demian

    作者:Hermann Hesse

    In Demian, one of the great writers of the twentieth century tells the dramatic story of young, docile Emil Sinclair's descent--led by precocious shoolmate Max Demian--into a secret and dangerous world of petty crime and revolt against convention and eventual awakening to selfhood. "The electrifying influence exercised on a whole generation just after the First World War by Demian...is unforgettable. With uncanny accuracy this poetic work struck the nerve of the times and called forth grateful rapture from a whole youthful generation who believed that an interpreter of their innermost life had risen from their own midst." -- From the Introduction by Thomas Mann
  • 园圃之乐

    作者:(德)赫尔曼.黑塞

    《园圃之乐》是德国作家、诺贝尔文学奖得主黑塞的诗文选。在天下多事、杀伐不已的动荡之年,黑塞退隐山间,在耕读生涯中觅得些许宁静。作者长年与园中花木为伍,伴着它们度过晨昏寒暑,见证着它们的荣枯消长。书中文字隽永清新,冲淡平和,得自作者对自然与生命的深切体悟,另有十余幅黑塞手绘水彩插图,画风淡雅,一如其文。
  • 在轮下

    作者:[德] 赫尔曼·黑塞

    《在轮下》是一部教育小说,它具有浓重的悲观色彩。书名取自书中校长告诫年轻的主人公吉本拉特的一句话:抓紧研习,以免丢落在车轮下。这部小说取材于黑塞在毛尔布仑修道院的不愉快经历,其中有对一所寄宿学校生活和卡尔钟表厂工作的长篇叙述。小说引入了一个在黑塞后期小说中具有重要意义的主题——青春期的友谊是浪漫异性恋爱的前奏。
  • 黑塞童话选

    作者:海尔曼·黑塞

    收录了黑塞的15篇童话,其中《两个兄弟》是他10岁时写的。 快乐的小侏儒 则格乐其人 荒唐的美梦 可怕的奥古斯吐思 诗人的帽子 森林人 另一星球的惊人消息 凡尔杜的幽灵 奇异的向导 藤椅的童话 和炉子的对话 魔术师的童年 周幽王的故事 欧洲地震 两个兄弟
  • 黑塞之中国

    作者:(德)赫尔曼·黑塞 著,(德)孚克·米歇

    中国文化对黑塞的思想与创作影响深远,曾被他称之为自己精神上的避难所和第二故乡。在二十世纪德语作家中,很难找到一位像黑塞那样对中国如此感兴趣、如此致力于介绍宣扬中国古典文化的作家了。本书中,黑塞研究专家.德国苏尔坎普出版社资深编辑孚克·米谢尔斯辑录了黑塞作品中关于中国的文字,以飨喜爱黑塞的读者。
  • 书籍的世界

    作者:[德]赫尔曼•黑塞

    古往今来、古今中外,在众多作家当中、尤其是在那些享有世界声誉的著名作家当中,恐怕没有哪位作家会像德国作家、1946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赫尔曼黑塞一样在自己的文学创作之外,还同时扮演着另外三个与文学和书籍密切相关的角色——读者、编辑和评论者。他一生除了创作大量小说、诗歌、散文和杂文作品,还发表过三千余篇书评,主持编辑、撰写序跋的书籍多达几十本。本书从他的同名出版物中,精挑细选出24篇相关文章,首次推介给国内读者。这是他对世界诸多作家及其作品的论述,是关于文学的思考和评论。作者缜密的思维、高超有趣的表达、广阔的文化视野、丰富深刻的内心世界、人道主义情怀……在此一览无余,它除了给予我们大师级的阅读书目和眼光,还传达了极其纯正和有效的鉴赏标准,是一部很有价值的评论中的德国文学史和世界文学史。由此我们得知文学批评工作对于黑塞来说具有的特殊而重大意义;通过文学批评,他所希望达到的目的、背后所隐藏的特别深意。
  • 黑塞散文选

    作者:(德)赫尔曼.黑塞

    黑塞是一位具有深刻思想内涵和独特艺术个性的著名 作家,其作品涵盖极广,而对人类生存环境及其命运的关注 则始终是他创作的焦点。他尤其擅长以象征的艺术手段,从 精神、心理方面,折射外界对人的心灵所造成的深层刺痛, 从而使作品的内在意义得以凝聚和升华。值得一提的是,黑 塞从某种意义上说还是一位“中国通”,其所独具的诗人气 质和“东方情结”的浑然一体,足以使他的作品在激情洋溢 的背后,更透出几许超然与洒脱。 本书选译了黑塞创作于不同时期的散文代表作25篇 以及一组格言集萃,从中,我们不难体会到这位文学大师的 深刻思想和非凡造诣。
  • 堤契诺之歌

    作者:[德] 赫尔曼·黑塞

    1919年,年轻的黑塞在连遭丧父和婚姻危机的重创后,怀着一颗破碎的心来到瑞士南部一个叫“堤契诺”的小山村。那里的山山水水、一草一木以及淳朴的民风把他吸引住了,他在那里过起了半隐居的生活。他画画,作诗,写小说,在同第三位妻子妮依结合后,事业上的发展突飞猛进,写下了10余部不朽的中长篇小说。这本《堤契诺之歌》收录就是黑塞此时期创作的散文、诗歌和绘画作品中的一部分。
  • 荒原狼

    作者:[德] 黑塞

    本书选录了作家的诺贝尔获奖作品《荒原狼》和小说《彼得·卡门青》。其中《荒原狼》作者的自传体小说。 荒原狼是个年近50的人,名叫哈立?哈勒。几年前,他租下了我姑妈家的阁楼,在这里住了不到一年的时间。他沉默寡言,不爱交际,确实像他自称的那样,是一只狼,一个陌生的、野性而又胆怯的、来自另一个世界的动物。他的脸充满智慧,表情温柔,但内心世界动荡不安。他想的比别人多,智力上具有那种近乎冷静的客观性。这种人没有虚荣心,他们从不希望闪光,从不固执己见。
  • 黑塞诗选

    作者:[德] 赫尔曼·黑塞

    本诗集选译自黑塞的四部重要的诗歌作品集,涵盖了黑塞的青年、中年和暮年各个时期的代表作共100余首,较为全面地展现了黑塞作为一名诗人的创作成就。黑塞的诗歌自始至终贯穿着一种富于音乐节奏和民歌色彩的浪漫气息,表现出对旅行、自然和朴素事物的爱好,早期诗歌有浓郁的孤独、感伤的气息,后期充满哲理和思辨色彩。本诗集较为全面地展示了诗人的这一发展变化的过程。 如果黑塞作为散文作家的声望有了变化,那他无疑是位诗人。自从里尔克和格奥尔格去世以后,他就是当代德国首屈一指的诗人。他把细腻清仪隽的风格和扣人心弦的满腔热情融为一体,诗歌的格式妙不可言,超过我们时代所有的诗人。他继承了歌德、艾兴多夫和莫里克的传统,用自己的特色来复兴传统诗歌的魅力。——1946年诺贝尔文学奖颁奖词 你给我的是如此令人愉快又美丽的“音乐”啊。……你拥有诗歌方面的才华,你所描述的是如此简单却又能深入人心。——罗曼罗兰致黑塞的信
  • 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上帝

    作者:维·什克洛夫斯基,德·佛·扎尔斯基,赫尔

    内容简介 本书为"思想文库·文学与思想"丛书之一。陀思妥耶夫斯基是俄国19世纪末的重要作家,他的作品不仅对于文学研究者,而且对于哲学、宗教的研究者都是极宝贵的资源。本书集中了欧美作家和批评家对陀氏及其作品的研究文论,有赫尔曼·黑塞的《陀思妥耶夫斯基》、《〈卡拉马佐夫兄弟〉或洲的没落》,理查兹的《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上帝》等。从中可看出国外对陀氏的研究方法和思路。 --------------------------------------------- 中文目录 [原苏联]维·什克洛夫斯基 陀思妥耶夫斯基 [原苏联]德·佛·扎东斯基 为什么加尼亚·伊沃尔金没有去取十万卢布? [德国]赫尔奥·海塞 陀思妥耶夫斯基(1821—1881) 关于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白痴》的断想 《少年》 《卡拉马佐夫兄弟》或欧洲的没落 ——读陀思妥耶夫斯基的断想 [德国]托马斯·曼 评陀思妥耶夫斯基——应恰如其分 [法国]安德烈·纪德 关于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几次谈话 [英国]米德尔顿·默里· 论斯塔夫罗金 [英国]I.A.理查兹 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上帝 2 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上帝 [美国]弗.纳博科夫 《鼠洞中的回忆录》 [美国]勒纳·韦勒克 陀思妥耶夫斯基评论史概述 [波兰]沃·卡扎克 德语作家眼中的陀思妥耶夫斯基 ——论欧洲文化的源头问题 名词译释 话语定式 陌生化效果 OCTPAHEHHE 动情力 阐释学 解构主义 互涉文本 权力意志 假定性 差延 本体论还是存在论
  • 黑塞研究

    作者:张佩芬

    “外国现代作家研究丛书”是由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邀请国内对某一作家研究最具权威的资深专家和学者编撰而成。本丛书选取了19世纪初到20世纪中晚期具有世界影响的18位外国作家,从作者小传、代表作品的分析、该作家在欧美的研究历史与现状、该作家在我国的译介情况4个方面,在一定程度上真实地反映了近200年来西方文艺思潮的流变,为读者提供了国内外对该作家比较全面的研究成果,既可满足一般文学爱好者希望了解某一作家的需求,又可满足外国文学研究者希望追踪国内外最新研究成果的愿望。 本书是“外国现代作家研究丛书”之一,全书主要介绍黑塞的生平、代表作、黑塞与中国以及他对世界的影响等,内容丰富,资料翔实,为广大黑塞研究者提供了有益借鉴和启发。
  • 园圃之乐

    作者:【德】赫尔曼·黑塞

    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赫尔曼·黑塞的诗意田园世界 . 1、20世纪最伟大的文学家之一,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赫尔曼·黑塞最经典的自然随笔。 2、德语翻译家韩耀成倾情演绎。 3、特别收录多幅黑塞精美手绘彩图。 . ┉┉┉┉┉┉ 诺贝尔奖得主黑赫尔曼·黑塞在战乱之年退隐山间,思考人性。 他与花鸟草木相伴晨昏,共度寒暑,在耕读中寻得自我安宁,泪滴感悟汇成了《园圃之乐》这本散文经典;黑塞的文字一如其笔下的水彩画,隽永平和,细腻雅致,似有一股淡淡的哀伤,又不乏对生命的超然顿悟。 ┉┉┉┉┉┉ 讽刺有更加辛辣的种类,如愤怒与怒火的宣泄,但另外一种更有魅力,这就是黑塞拥有的讽刺。在我看来这是一种能力的见证,能抛开自己,能察觉其本质而不内视,能认识自我而不沾沾自喜。这种讽刺是一种谦和形式,谦和是一种态度,这种态度越是有更高的天赋与内涵伴随,越是觉得可爱。 ——安德烈·纪德 . 读黑塞的书,就像在暴风雨的深夜,感受到灯塔的闪耀。 ——荣格 . 在真实的泥土上劳作,观察自然里每一份子的生活,体悟它们的哀乐,这大概就是黑塞的自疗之路。 ——《新京报》 . 黑塞在本书中记录了自己隐居田林的点滴,他在劳作与创作之余和农夫闲话家常,感受、赞美他们的质朴,一切都如此美好,时间在此似乎停滞不前了。 ——《南方都市报》 . 他那富于灵感的作品具有遒劲的气势和洞察力,也为崇高的人道主义理想和高尚风格提供了一个范例。 ——诺贝尔文学奖评委会
  • 轮下

    作者:赫尔曼·黑塞,Hermann Hesse

    据西德祖尔坎普出版社1978年版译出。
  • 玻璃球游戏

    作者:【德】赫尔曼·黑塞

    ||《玻璃球游戏》译后记 BY 张佩芬 黑塞的晚年作品《玻璃球游戏》是他最后一部长篇小说。作品虽然以长篇小说的形式出现,却不是普通字面意义上的长篇小说,它用一系列象征和譬喻编织起一种哲学上的乌托邦设想,虚构了一个发生在二十世纪后未来世界的寓言。然而,作者的意图并非故弄玄虚,诚如德国女作家露易莎·林塞尔所说:“黑塞在希特勒时期之转向乌托邦,恰恰不是一种逃避态度,而是用语言作武器让人们得以自由地呼吸在超越时间的空间之中,得以成为自觉抵制恶魔的觉悟者。”(见《试论〈东方之旅〉的意义》)黑塞本人对此也有一些纯朴而谦逊的自白,援引两段如下:“这位滑稽可笑的人想做些有益的、无损人类的、值得期望的好事,……一位诗人生活在一个明天可能即将遭受摧毁的世界上,他却如此细心雕琢组合、推敲自己那些小小词汇,因为他的作为与那些今天盛开在全世界一切草地上的白头翁、樱草花以及其他绚丽花朵的情况完全相同。它们生长在世界上,也许明天即将被毒气窒息,今天却依旧小心翼翼地孕育着自己的花瓣和花萼,不论是五瓣,四瓣或者是七瓣,不论是光边的或者是锯齿形的,永远认认真真地把自打扮得尽可能美丽。”(见《致儿子马丁信》)“一是构筑抗拒毒化以卫护我得以生存的精神空问,二是表达悖逆野蛮势力的精神思想,尽我所能加强在德国本土进行反抗和固守阵地朋友们的力量。”(见《致罗多夫·潘维茨信》) 作者从一九三一年开始构思此书,到一九四三年全书问世,整整用了十二年。意味深长的是,《玻璃球游戏》的创作和希特勒的暴行几乎同步,最终黑塞赢得了胜利,第三帝国生存十二年后于一九四五年灭亡人玻璃球游戏测于一九四六年荣获诺贝尔文学奖。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初期,黑塞曾在一系列文章,尤其是在论陀思妥耶夫斯基的文章里表达过自己最新的想法:要建立一种超越惯常好与环概念之上的新道德意识,要对一切极端对立事物用统一眼光予以观察。事实上,早在第一次大战炮火正酣之时,黑塞目睹“爱国”概念竟是沙文主义的土壤,自己还因反战而被诬为叛国,就已撰文表白这一重要思想:“我很愿意是爱国者,但首先是‘人’,倘若两者不能兼得,那么我永远选择‘人’。”三十年代后,随着希特勒倒行逆施的变本加厉,黑塞的想法也逐渐成熟,最终凝结成象征性的《玻璃球游戏》一书。作者借主人公克乃西特之口说:“流尽鲜血后,人们渴望理性,卡斯塔里应运而生”,而以综合世界上一切知识为宗旨的玻璃球游戏便是这个卡斯塔里精神王国的至高无上成果。 在《玻璃球游戏》问世前,黑塞于一九二七年出版了人们称为“精神自传”的《东方之旅》,这位试图从东方取经的西方人经过漫长年代沉思后认识到现代社会的病根在人性,而不在物质文明,因而书中东方旅行者们的信条是一种超越因袭观念的世界性或曰宇宙性思想:“我们的目标并不局限于一个国家,也没有任何地理限制,而是寻求灵魂的故乡和青春,它们无处不在,却又处处皆无,它们是一切时代的统一体。”《东方之旅》的主人公为探索人生真谛而加入了一个以“从东方寻求真理”为宗旨的秘密盟会,并在参与盟会组织的多次“探索真理的旅行”后,领悟到生命的意义是“他必兴旺,我必衰颓”。《玻璃球游戏》的扉页献词不同寻常:“献给东方旅行者”。《东方之旅》和《玻璃球游戏》两部著作间的亲缘关系不言而喻。 一九三二年,黑塞写了书前格言草稿;一九三三年写了引言草稿;一九三四年发表了后来成为附录的《呼风唤雨大师》;一九三五年发表了后来成为小说主人公学生时代创作的大部分诗歌;一九三六年发表了后来成为第二篇附录的《忏悔长老》;一九三七年发表了后来成为第三篇附录的《印度式传记》;一九三八年始写玻璃球游戏大师传,该年写完《感召》、《华尔采尔》;一九三九年完成《研究年代》、《两个宗教团体》;一九四零年写完顺命》、《玻璃球游戏大师》;一九四一年写了书中最重要的诗歌《阶段》,并完成其余章节;一九四二年写完结束章《传奇》。一九四三年,瑞士出版了两卷本《玻璃球游戏》第一版。一九四五年,黑塞著作出版人彼得·苏尔卡普侥幸从纳粹集中营生还,获得盟军颁发的战后德国第一张出版许可证后,立即着手《玻璃球游戏》的出版事宜,一九四六年,《玻璃球游戏》终于在德国问世。 关于《玻璃球游戏》的成书过程,我们还想交代一个情况。黑塞原本打算写一系列不同国家不同历史时期的克乃西特传,却未能如愿,第四篇人物传记半途而废,小说里是这么描写的,事实也同样如此。情况正合荣格的一句名言:“不是歌创造了浮士德,而是浮士德创造了歌德,”世界上并无人能够摆脱自己历史的局限。黑塞为塑造一个完美无瑕的理想英雄,只能编织乌托邦,在虚拟的未来世界里施展自己擅长的浪漫手段,于是子虚乌有的玻璃球游戏大师脱颖而出,而原本与之并列的英雄人物们统统退居一边,成了附录。 《玻璃球游戏》不是一部容易阅读的书,却与黑塞其他较易理解的作品一样,不仅在德国,而且在世界范围长期受到欢迎,译者就读过不同时代的各种评论文字至少百篇以上。一九七七年时,为纪念黑塞百年诞辰,在作家出生地德国南部小城卡尔夫举办了黑塞国际研讨会,与之同时,德国学者马丁·法弗尔主编出版了一本《赫尔曼·黑塞的世界性影响》,孰料一发不可收,研讨会成为定期性的活动,迄至一九九七年已举办八届之多,《黑塞的世界性影响》也不得不于一九七九年出版第二卷,一九九一年又出版了第三卷,遗憾的是,法弗尔于一九九四年逝世,否则当有更多续编问世。译者曾读过这三本《影响》和二、七两届国际研讨会的文集,体会到黑塞长盛不衰的原因是作家的强大精神力度。黑塞作品的力量来自作者综合融汇东西方不同文化的创造性才能,也来自他永不停顿仰望高处以成为“人”的渴望和信念。这里就各类文字中涉及《玻璃球游戏》特殊价值的内容稍作介绍,例子虽少,但也可“管中窥豹,时见一斑”。 托马斯·曼在为一本英文版黑塞集撰写的序言中说:“我羡慕他高出一切德国政治的哲学上的超越感”,因为“他的精神故乡又特殊地归属于东方智慧的庙堂”;六十年代末,美国曾掀起黑塞浪潮,除了反对越南战争等政治原因,还与美国作家亨利·密勒的推崇和宣传密不可分,经过密勒渲染的“欧洲佛”导致成千上万美国青年追随“圣黑塞”,恰如罗伯特·容克为弗克尔·米夏尔斯主编的黑塞文集《良心的政治》所写序言中形容的:“很少有哪一个个人能够挣脱自己等级的局限,美国的反文化群发现了黑塞,并开展了一场视他为先驱者的运动,这场运动对经历过上千年转折的人类按照另一种目标进行了深思,而且推荐人们去试验一种全新的生活方式。这就是一种远远超出日常政治的、幻想的、未来的政治”;加拿大学者乔治·华莱士·费尔德在介绍加拿大的黑塞接受情况时,高度评价第一个发掘出黑塞著作里大量中国思想的华裔学者夏瑞春所做的开拓性工作:“这一重要成绩使黑塞作品具有全新前景,使它远远超出了德国浪漫派的轨迹,提高了它的音调以及地方性局限。”德国批评家、出版家西格弗利德·翁塞尔特则撰文说:“正是由于黑塞的作品不提供解答,不开列药方,正是由于描写了发展历程,才使他的作品至今仍然具有现实意义。因为他的主人公们总是时刻准备着启程去往新的生活领域,去进行新的探索,向着永恒全新的目标。因为就连我们现在的社会也处于一种启程状态,也还在探寻着新的目标”,“希望这种‘生活的召唤’(《玻璃球游戏》中语)对您也始终永无穷尽。” 黑塞一生热爱东方文化,尤其偏爱中国古代思想,从一九一一年开始直至逝世,五十多年未曾中断对中国的论述工作,正如他在一封致读者公开信中所含:“我努力探索一切信仰和一切人类虔诚善行的共同之处。究竟有什么东西是超越一切民族差别之上,有什么东西可以为所有种族和每一个个人所信仰和尊敬。”《玻璃球游戏》便是这一种探索的最重要著作,作家努力熔铸世界文化于一炉,以寻求不同文化融和途径,其中尤以涉及中同的内容为最多,全书从头至尾不断写到中国,引言里有“中国语言”、“中国古代圣贤”、《吕氏老秋》和中国古代音乐等,正文里则更进一步,竟然计自己化身为“中国长老”,向主人公传授中文、中国书法和《易经》等,最后,甚至把玻璃球游戏的高峰定位于“中国屋落成庆典”。然而,托马斯·曼却提问道:“难道还会看不见他的出版人和编辑者工作中所表现的世界博爱精神多少带着特殊的德国味道么?”另一个德国学者基尔希霍夫则干脆说:他已经变成了一个中国人,却没有中止成为西方人,嗯,甚至是一个许瓦本人。” 是的,仅仅统计和罗列书中比较明显的中国事物,也许还不算太难,译者也曾就此写过若干文章,但是要想完整概括作者融会贯通不同文化后的再创造,却是难而又难的,即使只是剖析其中涉及中国的内容。本书译者局限于知识和能力,虽多次努力尝试,迄未成功,因而这里仅能就个人认识略谈一二。一是书的开头(书名、献词、格言)和全书结尾(克乃西特之死)所呈现的宗教性热烈精神追求;二是黑塞用自己独创的“双极性”视角描述主人公一生历程所展示的“会通和合”观点。 书前献词、格言与书尾死亡图景密切呼应,“死亡”是献词精神的实践:“他必兴旺,我必衰颓”。主人公最终抵达归宿:“灵魂的故乡和青春”,如格言中所述“向着存在和新生的可能性走近一步”。黑塞用“死亡”表达的宗教性精神追求,引起过无数误解,作者曾为此向一位朋友作过专门答复:“一个柏拉图式的梦,它不是一种永恒有效的理想目标,而只是一种使自己和已知世界相对的可能性。”(见《致罗勃特·法西信》)这段话立即让我联想起另一段类似的话,那是马丁·布伯尔在《论道家学说》里的论点:“这种永恒的道是对一切表象存在的否定,它也被称作为无。生非始,死非终,时空中的此在无限无终。生与死不过是‘无见其形是谓天门’的出入口,‘无门者,无有也,圣人藏乎是’。”原来,外国古人柏拉图和中国古人庄子早在几千年前便己有几近相同的精神追求,而黑塞所为则像他谈到自己与浪漫派先辈施雷格尔和诺瓦利斯的关系一样:“我的目标不是改善世界或提高思想,而是继续发扬他们所寻求的东西。” 小说主人公童年时就受到西方古典音乐和谐完美境界的触动而感悟,从此走上一条寻求自身完善的道路,翘首仰望过中国的和世界的无数思想先驱者,历经他对西方和东方无数文化范畴的内心体验后,一次又一次在相对集中发现共同的中心思想,于是一次又一次获得“唤醒”,走上新的阶段,最后为了一个新人的成长,无畏地迎向死亡。小说结局是开放的,老师和学生的对立统一关系表达了黑塞的一种对立面互相依赖的思想。 黑塞式的“双极性”观点是《玻璃球游戏》的重要基本要素,贯穿于主人公的一生。我们中国人一眼便看出黑塞的观点:“一个正确的、真正的真理必然容许被颠倒。凡是真实的事物,其反面也必然是真实的。因为每一条真理都是站在某一特定极点上对世界所作的短暂观察,而凡是极点无不存在相对极”(源自中国道家自然哲学和《易经》太极图像)。事实也并不尽然,一位前苏联学者卡拉勒斯维里就为:“由对立面的相互转化所组成的生活发展链条,是永无尽头的,这就是黑塞的信条,它反映了黑格尔的一个基本观念”,而黑格尔也是小说主人公景仰的先驱者之一。倘若说,十九世纪黑格尔的辩证哲学也许多少得益于他所读过的中国古代思想著作,那么主人公从青年时代就非常崇敬的另一位德国古人,基督教早期僧侣约翰·阿尔布莱希特’本格尔(1687-1752)则肯定没有读过任何中国书籍,然而他提出的综合不同思想使之相辅相成的见解,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和合之道,似乎也有异曲同工之处。黑塞借主人公之口说:“本格尔所力图达到的并不仅仅是各种学科和领域的并列研究,而是寻求一种有机的相互关系,他已启程探找一种共同的公分母。而这正是玻璃球游戏最基本的观点之一。”写到这里,不禁想起歌德的一句名言:“凡是值得思考的事情,没有不是被人思考过的;我们必须做的只是试图重新加以思考而已。” 《玻璃球游戏》是黑塞对西方、东方古人的梦作过再思考后的产物,他把各种貌似对立的文化打成一片,混成一团,创造出现代人的梦,赋予旧事物以新生命,让世界上形形色色的思想,尤其是古老的中国思想在当代西方文化里得到延续和新生,好似架起了一座沟通东西方的魔术桥梁。《玻璃球游戏》无疑是黑塞对德国文学,乃至世界文学作出的特殊贡献。
  • 东方之旅

    作者:(德)赫尔曼·黑塞

    《东方之旅》是黑塞写作态度的转折点,从强调自我的完美个人主义,到献身给团体的崇高服务精神。描写生之追寻者的心路历程。我们不再有一位朝着模糊的理想奋斗的主角,而只有试图表达和实现理想的一个中心思想。透过十八世纪流行的“盟会小说”引人入胜的技巧,象征黑塞自己的书中主角H.H,为盟会所做的象征性旅行——一次穿越时空的“卡夫卡式”经验,终于为他所追求的永恒精神领域——“第三王国”下了有效的定义。 以象征性的自传开始的这本书,卒以艺术的神圣化结束。黑塞在此已经到达唯美的理想境界了。
  • 婚约

    作者:[德] 赫尔曼·黑塞著

    本书作者黑塞(1877-1962)是20世纪欧洲最有影响的小说家之一,也是全世界范围内最受欢迎、影响最大、拥有读者和研究者最多的作家,他的作品已被译成53种语言,742种译本,总发行量达3000多万册,其中德文版600多万册,仅占五分之一,其余2400万册为各种文字的外文版。全世界研究黑塞及其作品的专著达50余种,博士论文2000多篇,刊登在各种报刊杂志上的介绍黑塞及其作品的文章有5000多篇。 黑塞创作生涯长达70年,作品涵盖面甚广,除了《在轮下》、《荒原狼》、《纳尔齐斯与歌尔德蒙》、《玻璃球游戏》等长篇小说外,也从未中断过中短篇小说的创作。黑塞擅长以象征的艺术手法,从精神、心理方面,折射外界对人的心灵所造成的深刻刺痛,从而使作品的内在意义得以凝聚和升华。 本书采撷的26则中短篇小说均是黑塞此类作品中的精品,它们体现了作者早中晚不同创作时期的特点和风格,对我们全面了解黑塞以及他的创作思想和艺术有很大的帮助和启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