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标签:德国文学

  • 黑塞画传

    作者:[德]弗尔克•米歇尔斯 编

    这是一部真诚的书。这里没有任何东西被美化或者被虔诚地改写。在毛尔布隆的神学课堂和神经病疗养院之间的黑塞;在纳粹统治和流亡报纸之间的黑塞;在民主德国和联邦德国之间的黑塞;黑塞一生之久,始终在逃避任何意识形态——不论哪一种,也不论怎样逃避——同时又认真地努力,在各种意识形态之间架起一座座桥梁。 对任何人来说,翻开这本书就像翻开一部百科全书。你想寻找点什么,你就一定能找到,可读性很强。大概不能用更好的语言来形容一本书了。 ——《文学报》,1979年7月第四期 这本奇妙的书真的就像画家克灵索尔在他最后的夏天曾经在画架上尝试过的那样,画一幅集中一百个人面孔的肖像画,从这幅肖像画里,整个人,整个赫尔曼•黑塞在注视着我们。” ——尼诺•埃尔尼,见1980年3月8日《世界报》 这部黑塞研究的最新专著《黑塞画传》,主要遵照传记编年史的顺序编纂,通过精心选择的543幅图片和引用自黑塞作品片断、书信和他人回忆的材料进行剪辑编排,可谓图文并茂,相得益彰。本书从黑塞诞生到他去世,连同他在世界上的影响,全面地介绍了黑塞的作品和人品。这是一部令人感到惊异的画册,它远远地超出了有意为之,这些照片是这部书的插图,甚至也可以说是给一位长寿诗人的一生所作的插图。本书时间跨度长,涉及到黑塞的全部著作,除诗歌、长篇短篇小说之外还包括评论、杂文和大量书信以及音乐、绘画等;也涉及与他交往的无数人和事、宗教、政治、战争,因而内容丰富庞杂,有很强的可读性和欣赏性。
  • 在轮下

    作者:赫尔曼·黑塞

    《在轮下》由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
  • 克莱斯特作品精选

    作者:[德]克莱斯特,杨武能选编

    克莱斯特——德语文学史上一颗巨大明亮的彗星 (译 序) 杨武能 德国文化思想史上著名的歌德时代,社会黑暗,政治腐败,唯独文化的天幕上星汉灿烂,出现了一大批杰出的文学家、哲学家和音乐家,其中的歌德、席勒、康德、黑格尔和贝多芬等等,都是长久光耀环宇的恒星和巨星。可与此同时,夜空中还不时划过一颗颗虽同样明亮却一闪即逝的彗星,也即一些个英年早逝的天才人物,例如与歌德同时代的文学家棱茨,稍晚一些的荷尔德林,以及本文着重介绍的克莱斯特。兼为戏剧家和小说家的克莱斯特,确乎就是德语文学史上这样一颗巨大、明亮而引人注目的彗星。 克莱斯特(Heinrich von Kleist,1777~1811)出生在奥德河畔法兰克福的一个贵族和军人世家;时至18世纪末,这个家族已出了约二十位将军,作家的父亲同样是一名普鲁士军官。克莱斯特生性敏感,天资聪颖,孩提时代便有着强烈的求知欲。十一岁时父亲去世了,他便去柏林继续接受教育,在作为他监护人和教师的一位法国移民熏陶影响下,对文学产生了兴趣,这为他今后从事文学创作奠定了基础。 为继承父辈的军旅传统,克莱斯特十五岁就被送进军校,编入驻扎在波茨坦的普鲁士近卫军团。一年后,随军团参加了普鲁士勾结其他欧洲反动复辟势力干涉法国革命的战争。受贵族家庭的影响,作家本人的政治立场偏于保守,对拿破仑专政也没有好感。 1795年交战双方签订了《巴塞尔和约》,克莱斯特得以返回波茨坦,但内心已对军旅生活感觉到厌烦,因而更加热衷音乐艺术,渴望学习知识。两年后虽正式当上军官,却更加厌恶军人的职业,一心盼望能成为一名传授知识的教员。终于在1800年脱掉了军服,但对自己的未来仍举棋不定,尽管头脑里已朦朦胧胧闪现出当作家的想法。先后尝试过攻读哲学、物理、数学和政治学,曾受康德批判哲学的影响。他原本希望通过学习从一个“愚昧无知的公子哥儿”中脱胎出来,但是很快失望了。随后三年在德国、法国和瑞士的不少地方旅游,结识了一大批作家、艺术家,并在他们的影响和鼓励下开始文学创作,然而作为最初尝试的悲剧《罗伯特·吉斯卡特》离他的理想相距甚远,结果导致作家最初的精神危机,他不但将作品付之一炬,一时间甚至产生了轻生的念头。加之这时家里停止了对他的经济接济,致使年轻的克莱斯特贫病交加,一筹莫展,不得不返回故乡谋求赖以口的公职。可是普鲁士官场的气氛和陋习令他感到极度的压抑和愤懑,他终于坚决辞职重操写作的旧业,完成了在回乡前已开始创作的悲剧《施洛芬斯坦一家》和喜剧《破罐记》以及中篇小说《米夏埃尔·科尔哈斯》等作品。 正是出于对社会政治现实的极度失望和愤懑不满,加之生活困窘,世态炎凉,出身没落贵族而生性敏感、身体羸弱的作家完全失去了生的勇气和乐趣,年轻的天才遂于1811年11月22日午后四时许,在柏林近郊的湾湖(Wansee) 之滨一处幽暗的树林中,举起枪来结束了自己的生命,死时年仅三十四岁。 即使从并未留下作品的1801年算起,克莱斯特断断续续的创作时间加起来充其量不过十年,但是却留下来了八部戏剧,八个Novelle,即中短篇小说,以及若干的“轶事”和散文作品。要说他作品的数量也许并不惊人,但它们在德国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却不可等闲视之,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还越来越受到了推崇和重视。 是的,在作家生前,其作品和他本人一样都遭到了冷落,剧本很少获得演出机会,即使演出了也大多遭到失败。他作为文学家几乎没有多少声誉可言,因此自然十分苦恼以至于轻生自杀。谁知他死后却声名鹊起,特别是到了20世纪,竟已被公认为德国最杰出的戏剧家之一。不说希特勒第三帝国出于政治需要对他大加歪曲利用,大捧特捧,反复上演他的《赫尔曼战役》等几个被赋予了民族主义色彩的剧本,就连在60年代以来的法国舞台上,他的一些剧作也久演不衰,成了最受观众欢迎的德国剧作家之一。更有甚者,有些文学史家竟至认为,克莱斯特在德语文学史上的地位仅次于歌德、席勒。在中外古今的文学艺术史上,生前死后际遇判若两人者确乎屡见不鲜;相对这一耐人寻味的文艺现象,如彗星一样掠过夜空的天才作家克莱斯特,算得上是一个显例。 除了戏剧创作取得的非凡成就,克莱斯特在德语 Novelle,即中短篇小说的发展史上也建树非凡。歌德可称是德语作家擅长的这一题材样式的开创者,而通过克莱斯特以及与他差不多同时的E. T. A. 霍夫曼的创作,这一样式才得以成熟,才发展到了第一个高峰。因为在此之前,德语的中短篇小说强调的仅为故事情节新奇和出人意表,所产生的作品仅仅是一些所谓的 Ereignisnovelle (事件小说、传奇故事);到了克莱斯特以及霍夫曼才开始重视主人公形象、性格乃至心理的塑造,经过发展和提高就成为了 Charakternovelle (具有典型人物和性格的小说)。 基于戏剧和小说两个方面的成就和建树,英年早逝的克莱斯特被视为德语文学的经典作家可谓当之无愧。 这个选本收入克莱斯特中短篇小说中最富代表性和影响的六篇。它们不只具备情节生动曲折,富有传奇性、戏剧性和结局出人意表这样一些德语Novelle的共同特点,而且人物的个性和形象鲜明、突出,例如《侯爵夫人封·O》和《义子》这两篇小说的主人公,其性格和形象都叫人难忘。加之作者亦即故事叙述者的语言异常地凝练、紧凑、有力,小说读来便格外引人入胜。 克莱斯特尤其擅长使用逻辑谨严、委婉、细密的长句和套句,其小说开头的一句话往往就在读者心中造成一个悬念,叫人欲罢不能,非一口气将其读完不可。随后情节的发展更是起伏跌宕,到了结尾却又会有一个出人意表乃至震撼人心的转折。《智利大地震》和《侯爵夫人封·O》等等,都很好体现了克莱斯特小说的这些风格特色,因而问世以来一直脍炙人口。 从内容上讲,这些小说尽管取材自不同的时代、地域和社会阶层,但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全部密切结合现实,都反映着作者生活的那个时代的迫切问题,富有现实的批判精神,其批判的矛头则直指封建统治的支柱即大贵族、大地主和教会势力,而尤其对后者的揭露、抨击更是无情,更是入木三分。在这方面,《智利大地震》、《米夏埃尔·科尔哈斯》和《义子》都堪称杰作,并因此而成为了德语Novelle也就是中短篇小说的经典名篇。特别是其中的《智利大地震》,更是一篇不可多得的、脍炙人口的杰作。 入选的两篇戏剧《破罐记》和《洪堡亲王》一为喜剧,一为悲喜剧。 关于《破罐记》产生的经过,克莱斯特写道:“我创作此剧的动机,来自几年前在瑞士旅行时看到的一幅铜版画,画上首先引起我注意的是一位严肃地坐在审判席上的法官,他面前则站着一个老妇人。老妇人手里捧着一只打破了的罐子,看上去已就自己蒙受的损失进行过控诉。遭控告的是个年轻农民,法官正声色俱厉地申斥他,仿佛已经认定他有罪,他呢,却一副有口难辩的样子。画上还有一个出庭作证的姑娘……她站在母亲和未婚夫的中间,双手搓弄着围裙,样子比任何一个做过假证的人还更加沮丧尴尬……原画题名为‘法官,或打破了的罐子’。”就利用从这幅看似平常的画作获得的灵感,天才的剧作家克莱斯特凭借自己超凡的想象力以及丰富的生活阅历和感受,演绎出了与莱辛的《明娜·封·巴尔海姆》和豪普特曼的《海狸皮大衣》并称德国三大喜剧的《破罐记》。这部喜剧的情节和对话都令人忍俊不禁,结尾也如克莱斯特的中短篇小说一般出人意表,令人叫绝。 悲喜剧《洪堡亲王》的素材,取自普鲁士前身勃兰登堡历史上据说发生过的一个事件。相传在1675年的费白林战役中,因患相思病而想入非非的洪堡亲王充耳不闻选帝侯的作战部署,战役开始后却自行其事,视情势需要提前向敌人发起了进攻,不想却歪打正着,无意之中为本军赢得了对瑞典人的辉煌胜利。尽管如此,他却因严重违反军纪而被送上了军事法庭,面临被处死的厄运,于是众人便在维护军纪与赢得胜利孰轻孰重这个问题上产生了尖锐激烈的观念和意见分歧,戏剧冲突也由此展开。最后是主人公自愿接受死刑判决的“勇气”感动了选帝侯,使悲剧有了一个皆大欢喜的喜剧结尾。这样,剧本一开始虽说以事实对德国人一贯推崇的绝对服从提出了质疑,但最后仍委婉地肯定了这一“普鲁士传统”和“普鲁士精神”。 如果说,《破罐记》无情地鞭笞邪恶,伸张正义,与《米夏埃尔·科尔哈斯》、《智利大地震》和《义子》等小说一样,都反映了法国大革命后的时代精神和克莱斯特本人思想进步的一面,那么,《洪堡亲王》的结尾如同《米夏埃尔·科尔哈斯》的结局,也暴露了克莱斯特出身保守的贵族军官世家所难免的局限。 1801至1811年,克莱斯特从事创作的十年正是德国浪漫主义运动兴盛的时期。克莱斯特虽说身处远离浪漫派中心耶那和海德堡的柏林,其创作也主要倾向于现实主义,但是仍难免受到浪漫主义思潮的影响,他的作品不管是小说还是戏剧,表现手法便都具有不少浪漫的色彩。 目 录 小 说 米夏埃尔·科尔哈斯………………………………………………………………… 侯爵夫人封·O……………………………………………………………………… 智利大地震…………………………………………………………………………… 圣多明各的婚约……………………………………………………………………… 义子…………………………………………………………………………………… 决斗…………………………………………………………………………………… 戏 剧 破罐记………………………………………………………………………………… 洪堡亲王………………………………………………………………………………
  • 孤独者之歌

    作者:(德)赫尔曼·黑塞

    这部《孤独者之歌》( 又名《黑塞自传》)共收十二章,包括《一个魔术师的同年》《 学校生活记趣》《 我的外祖父》《 往事追忆》《 忆印度之旅》《 纽伦堡之旅》等,可以说是了解、认识黑塞那颗炽热又复冷静的心魂最佳的告白。黑塞曾于一九四六年荣获歌德奖,同年又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殊荣,罗曼·罗兰称誉:“黑塞的人生态度是歌德似的,新德意志精神的复兴基础即奠基于此。”
  • 心兽

    作者:【德】赫塔·米勒

    《心兽》:来自贫困农村的大学生萝拉,为了生存和跻身权力阶层,不惜出卖肉体,却突然被发现在宿舍自杀。主人公和她的几位同学试图弄清萝拉死亡的真相,不料在齐奥塞斯库极权的阴影笼罩之下,寻找的道路扑朔迷离,暴力却如影随形。 《今天我不愿面对自己》:一名制衣厂的年轻女工,因为在运往意大利的衣服中夹带一张“我等你”的纸条,被安全部门指控在工厂卖淫而失业,而且必须定期接受秘密警察的盘问。传讯逐渐变成了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也召唤出过去种种不堪的回忆。
  • 施特恩巴尔德的游历

    作者:[德] 路德维希·蒂克

    本书精选了作者的一部长篇小说和五则中短篇小说。 长篇小说《施特恩巴尔德的游历》叙述一个富于幻想的青年画家漫游的故事:施特恩巴尔德是丢勒的学生,一心想在艺术上有所造诣和创新,他告别恩师,前往意大利等地漫游学艺,途中他遇到不同社会阶层的人,其中有贵族、骑士、商人、学者、农民、隐士、朝圣者、神职人员和流浪汉等,他们对艺术各有不同的见解,他从中得到很多启发。途经故乡,父亲在临死前告诉他,他们只是他的养父母,可他真正的父母在何处呢?他寻找童年时心仪的恋人,可她现在又究竟在哪里呢?两个疑团伴随小说的始终,也给读者留下悬念。小说由众多有趣场景组成:相逢相识,交谈争辩,恋爱奇遇,吟歌作画,对自然景物的描绘以及极具诗情画意的情调,使小说的浪漫气息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发挥。 其他五则中短篇,写作技巧和表现手法,与一般小说不尽相同,它们通篇充满别出机杼的诗意,也有一定的现实意义,是德国浪漫派文学中不可多得的佳作。
  • 托着摩卡杯的苍白男人

    作者:[德] 赫塔·米勒

    这本书包括《托着摩卡杯的苍白男人》和《发髻里住着的女士》两部诗集。作者的灵感来自于残酷的现实。她以令人惊讶的思想和力量,没有任何掩饰和遮挡,直接地表达自己对现实负责而凌厉的看法。现实——思想——批判,一个女人用她强悍的声音,获得了人们的注意和注视。
  • 默哀时刻

    作者:(德)西格弗里德·伦茨

    德国当代杰出作家西格弗里德·伦茨最新的两部中篇小说: 《默哀时刻》 我曾经抚摸过你的黑色短发,在沙滩上亲吻过你明亮的眼睛…… 海边小镇的夏日,十八岁的高中男生爱上了自己的英语老师。懵懂澄澈的心刚刚开始描摹未来的图景,却因一场船难,消散在咸涩的海风中。在痛苦和随之而来的恐惧伴随下,少年试着寻回永远逝去的爱情。 《州立剧团》 有时真相只能杜撰。 伊森波特监狱里,到访的州立剧团正在演出,一群囚犯却堂而皇之地逃出大门!他们假扮剧团演员,竟在小城格绿瑙大受欢迎。组合唱团,办博物馆,开演讲会,这些本该亡命天涯的人美滋滋地过上了新生活。他们真的不用再回到那高墙铁窗里了吗?
  • 大骗子克鲁尔的自白

    作者:[德]托马斯·曼

    这是托马斯·曼最后一部作品,也是他唯一一部犯罪小说。本书中作者一改自己传统的写作手法,以幽默调侃的轻松笔调,入木三分地刻画了一个花花公子游戏人生的嘴脸。小说在情节陈述,人物塑造,语言锤炼等方面达到的艺术水准,至今都让后人难以企及。 克鲁尔出生富商之家,在家庭的熏陶下,从小聪明伶俐,才华出众;随着年岁的增长和与生俱来的美貌,颇有女人缘,在上流社会也左右逢源,如鱼得水。父亲的破产和自杀,使家境一落千丈,这给了克鲁尔沉重的打击,他开始自暴自弃,玩世不恭,先后在法兰克福、巴黎和里斯本等大城市鬼混,尽情享受花花世界的生活,学会了与妓女厮混,用花言巧语骗取贵妇人的首饰和富家小姐的身心;他不仅自甘堕落,还四处坑害他人,行骗偷盗,胡作非为,样样都干,但最终还是落得了一个锒铛入狱,身败名裂的下场。 评论界认为,此书是托马斯·曼“最出色、最精妙的成果”,“是他最具个人特色的作品”。
  • 少年维特的烦恼 亲合力

    作者:(德)歌德

    《少年维特的烦恼》维特在一次舞会上与夏绿蒂相逢, 产生爱慕之情,但她已婚。维特内心无限痛苦,绝望之余去公使馆当了下级官员。然而他仍不得志,便愤然辞职,回到夏绿蒂那儿,以便寻求安慰,但夏绿蒂已结婚,维特多情善感却得不到爱情,终于自杀。小说表现了知识分子对封建道德,等级观念的反抗和个性解放的要求。 《亲合力》爱德华和妻子夏绿蒂在田庄过着平静的生活,他们邀请上尉和奥狄莉来家做客。两人的到来使这个家庭渐渐起了分化,男主人公和女客人,女主人和男客人产生了感情,他们痛苦地陷入道德与爱情的冲突之中……这部小说反映了资产阶级婚姻的危机。
  • 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

    作者:茨威格,韩耀成译

  • 凯旋门

    作者:雷马克

  • 魂断威尼斯

    作者:白嗣宏主编

    本书收入了《千鹤》、《魂断威尼斯》、《特里斯坦》、《白色群山的梦》和《彼得·卡门青德》五篇外国小说。
  • 黑塞诗选

    作者:黑塞

    《黑塞诗选(德汉对照)》作者黑塞诗歌言简意赅、琅琅上口,毫不晦涩难解,是初学者步入德语诗歌殿堂的绝佳阶梯。欧凡的译文亦是语言洗练,意境深远,契合黑塞文风,是诗歌翻译值得推荐的参照。德国作家黑塞(Hermann Hesse 1877-1962)在一篇自传散文中说过:“我从13岁开始就明白这一点,要么当个诗人,否则什么也不想当。”从这本小小的诗集里,读者不难读到作者的许多鲜明性格:真纯、淡泊、爱憎分明、不懈追求,等等。虽然经历无数生活磨难和两次世界大战带来的心灵创伤,诗人仍然以他的智慧和对生活的热爱写出了许多美丽的诗篇。这些诗行里洋溢着普世之爱、山川草木之爱、琴书之爱,以及对古文化和异文化的仰慕。
  • 摆脱孤独

    作者:[德] 赫尔曼·黑塞

    《格特露德》 《骏马山庄》
  • 婚约

    作者:[德]赫尔曼·黑塞

    黑塞是20世纪欧洲最有影响的小说家之一,也是一位具有深邃思想内涵和独特创作风格的诗人;于1946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他擅长以象征的艺术手法,从精神、心理方面,折射外界对人的心灵所造成的深刻刺痛,从而使作品的内在意义得以凝聚和升华;他创作生涯长达70年,作品涵盖面甚广;他非常仰慕中国文化,特别崇拜孔子、老子、庄子,因此他所独具的诗人气质和“东方情结”的浑然一体,足以使他的作品在激情洋溢的背后,更透出些许超然与洒脱。 本书采撷的23篇小说,均是作者的精品,它们按年代排列,体现了黑塞早中晚不同创作时期的特点和风格。目录: 译本序 狼 童年轶事 桑榆晚景 大理石的传说 拉丁语学校学生 艳遇 卡萨诺瓦的转变 厌世 婚约 汉斯·迪尔拉姆的学徒期 城市 埃米尔·科尔布 大蝴蝶 罗伯特·阿吉翁 大旋风 文学晚会 欧洲人 小孩的心思 克林格梭尔的最后夏天 克莱因与瓦格纳 南方的一座外国城市 郊狼 中断的课时
  • 呼吸秋千

    作者:【德】赫塔•米勒

    故事开始于“二战”结束时,当时的苏联把战争中与纳粹政权合作过的部分德国人流放到乌克兰的劳动营,17岁男孩雷奥便是其中之一。在劳动营的监禁中,雷奥备尝寒冷、饥饿、劳累等等非人的待遇。五年后,雷奥回到家乡,但发现家中已经没有了自己的位置。作为一个同性恋者,雷奥在经过一段11年貌合神离的婚姻之后,搭上前往奥地利的列车,投奔了曾经的难友......
  • 德国人会死绝?

    作者:[德] 君特·格拉斯,Günter Gr

    1979年,君特•格拉斯夫妇前往中国等亚洲国家旅行,在旅行进行期间及其前后,作者构思出一部从未被拍成影片的电影剧本:北德的一对中学教师夫妇哈姆和朵特踏上了亚洲之旅,可不论在曼谷、孟买,还是在巴厘岛上,尽管第三世界的人间画面接连不断地袭来,他们大脑里却始终萦绕着挥之不去的德国问题,对“要不要孩子”的问题摇摆不定。他们的忧虑是:未来会是什么样子?会拥有核电站?施特劳斯会上台?人们将担起养老金的重荷?两个德国还会东西对峙,一边是共产主义,一边是资本主义?印度人、中国人、土耳其人会排到家门口来,等着入境?这些问题也是作者本人所关心、并时时加入讨论的。 这部作品集散文、小说及未被拍成影片的电影剧本为一体,行文幽默诙嘲,对于不喜欢格拉斯的读者——如果这种读者确实存在的话,会是一次温和的尝试。在此读者可以赢得对格拉斯的一瞥:这是一位优秀的艺术家,他辛勤地做着笔记,整理着自己的作坊。 ——当代美国作家约翰•艾文
  • 我的世纪

    作者:[德]君特·格拉斯

    本书是格拉斯于1999年推出的一部撼世之著,它也为作者获得20世纪的最后一枚诺贝尔文学奖增添了浓郁的一笔。 小说体裁独特,内容包罗万象,从1900年到1999年,每年一个故事,作者让不同的人物从不同的视角叙述100年来有关德国以及德国同世界各国间所发生的重大历史事件,它们涉及到政治、军事、经济、科学、教育、文化、体育等各个领域;既有独立成篇的,又有互相牵连的;全书穿越不同时空,使现实和历史互相交织。如1900年德国皇帝派兵出征中国;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弗兰登战役;1933年希特勒上台;1936年柏林奥运会;1939年德国入侵波兰,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1944年德军溃退;1970年勃兰特在波兰犹太人墓前下跪;1989年柏林墙倒塌;1991年海湾战争;1997年克隆羊多利诞生等,它们气势磅礴,向读者展现了一个世纪的德国全景图。 此书已被译成30余种文字。
  • 知识与爱情

    作者:(德)赫尔曼·黑塞

    这本书是黑塞经过青年时期的摸索与成年之后的自我追寻之后所创造的杰作。此文笔法优美抒情,情爱清新动人,通过追求完全相反的两个人的经历描述了潜藏在人类心中的两个灵魂—— 知识与爱互相抗争与吸引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