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标签:舍勒
-
知识社会学问题
《汉译经典042:知识社会学问题》是马克斯•舍勒的代表作之一。作者从实践理性的角度出发,对社会哲学的基本问题,特别是知识的现象学问题和社会哲学中的知识现象进行了透彻的分析。舍勒认为知识社会学是文化社会学的组成部分,他把观念、价值、知识的领域称为理念要素,把自然与社会的实在称为现实要素。这些要素在历史上有其发展过程,即所谓"三阶段定律。最早阶段,血缘或亲属关系最为重要;次一阶段是政治权力;最后則是经济因素。舍勒并且认为:团体知识先于个体知识;个体知识需以团体知识为前提才能产生,没有团体知识,个体知识也就无从展现。在知识和信息飞速增长的当代,舍勒的知识社会学理论受到了广泛关注,并在中外哲学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
知识社会学问题
本书是德国著名思想家马克斯·舍勒代表著述之一。作者从实践理性的维度上,关 注社会哲学的基本问题,特别深入探讨了知识的现象学问题,对社会哲学中知识现象进行了透彻的分析。本书提出的问题在当今西方思想界具有极大的影响,特别是在社会技术发展到一定阶段,更可深入到科学知识的社会学方面,为后世研究开拓出新局面。 -
资本主义的未来
在现代社会理论中,资本主义论是一个经典课题。舍勒着眼于资本主义精神气质的品质及其体验结构,审视现代资本主义精神的形成以及对现代价值观的影响。在把握资本主义精神的问题时,舍勒提出了自己的视角:资本主义世界的现代性不能仅从社会的政治—经济结构来把握,还必须通过分析人的体验结构来把握,隐含着他重建被资本主义精神气质颠覆了的人心秩序的意向。 -
世界观与政治领袖
舍勒不仅是现象学运动中的“施魔者”,也是现象学社会学的开创者。在采纳胡塞尔的现象学方法同时,舍勒就自觉地致力把胡塞尔的现象学哲学与韦伯、桑巴特和特洛尔奇的历史社会学结合起来。在他审视资本主义的市民世界观及其伦理和由此引导出的生活秩序时,现象学与新兴的历史社会学已经结合起 来,不少思考更是在与马克思的意识形态论和韦伯的比较宗教社会理论的论争中形成的,其理论意义可想而知。 -
哲学与现象学
舍勒思想的确立是受胡塞尔现象学激发而作的《伦理学中的形式主义与质料的价值伦理学》,此书是与胡塞尔《逻辑研究》和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鼎足而立的现象学三大经典之一,实际构成了从《逻辑研究》到《存在与时间》的思想轨迹。针对康德之形式先天论,舍勒试图论证“情感先天论”,认为情感是个体生活及其伦理行为的基本质料。不同于胡塞尔,舍勒强调,现象学是实事的现象学,走向生活世界、尤其是生活世界的伦理现象。 -
哲学与世界观
本书主要详细介绍了论哲学的本质及哲学认识道德条件、哲学的世界观、论知识的实证论的历史哲学、先知社会主义还是马克思主义的社会主义等内容。 -
资本主义的未来
舍勒从现代性问题出发,完成他的哲学人类学的构想。他的思想最终集中地表现在对于现代人的动机结构的分析,面对它的问题,并试图提出解决之道。舍勒的人类学思想的中心问题是如何协调精神与身体的冲突和张力。他提出的解决之道是:生命的精神化和精神的生命化,也就是精神和生命的互相渗透。 本书选录了舍勒的三组论文,第一组为讨论资本主义精神的三篇论文,其中提出了克服资本主义精神的构想;第二组为两篇讨论现代资本主义社会中具体问题的论文,从中可以反映出舍勒处理社会学局部论域的能力和方法;第三组为讨论人的理念的的三篇论文,涉及的层面从清理生命哲学的命题开始,延伸到哲学批判和社会学-文化学建构。 -
道德意识中的怨恨与羞感
舍勒认为,就认识的全部发展史而言,人们都是先对认识对象产生爱或者恨,之后才通过知性来对它们进行认知、分析和判断的。因此,无论对于所有各种理论认识和思维来说,还是就所有各种实践立场而言,爱和恨在情感行为的集体范围内都是最原初的行为方式,它们还使理论生活和实践生活统一起来,并且能够使这两者永远保持统一的状态。此一话题在欧美学术界曾引起强烈争鸣,相信也会引起中国读者浓厚的兴趣。 -
爱的秩序
20世纪的德语哲学家中,对现代基督思想的发展作出重大贡献的哲人,非舍勒莫属。在现代思想的论域中,舍勒走出了一条超逾教派立场的神学言路,直接把握、描述、阐发基督信仰中的福音原则(即个体性的位格之爱),在上帝论、启示论、基督论、信仰论、教会论诸论域重新确立位格之爱的优先地位,进而重建自然神学,将基督思想的本质质素注入哲学、伦理学和社会学,显明了基督教思想在现代性思想语境中的活力。 -
舍勒思想评述
舍勒思想评述,ISBN:9787508025148,作者:(美)弗斯林(Manfred S.Frings)著;王芃译 -
舍勒的心灵
我写作本书有两个目的:一是用它来填补当代哲学文献中长期存在的空白。马克斯·舍勒(1874—1928)德语版的著作全集最近刚刚编辑完成,共有十五卷之多。本书正是从这些原始文本出发首次对舍勒的哲学进行了全面研究。就此而言,本书是完全建立在舍勒的德文原著以及与之相应的手稿之基础上的。二是用它来就教于那些熟悉各种和上述版本及其英文译本相关的研究著作的专家们以及那些无论是在国内还是国外最近才成长起来的舍勒研究的初学者。 我的这本著作是我用将近三十年的时间对马克斯·舍勒的心灵进行研究的结果。我所研究的舍勒的心灵就体现在他的著作全集以及长达数千页的遗稿当中。我一直都在对舍勒的著作及遗稿进行研究:不仅要发现其思想的统一性,而且要表明舍勒通晓的文献范围之广,甚至超出了严格意义上的哲学范围。在写作本书的过程中,我不经意地发现,从读者的角度考虑,对二手文献及其中的各种论据、评论和论点的参考不应该让本来就具有挑战性的文本变得更加晦涩难懂。 我希望,借助这种研究方式,我已经成功地对20世纪早期头绪纷乱的整个哲学思想体系进行了清晰的概括。这个哲学思想体系一直构成了诸如海德格尔、胡塞尔、列维纳斯、梅洛一庞蒂、尼采、罗素、萨特、维特根斯坦等思想家的研究背景,也构成了重要性一点也不亚于他们的其他思想家的研究背景。 因此之故,我想就我的同事的名字以及各种二手文献的标题没有出现在正文中表示歉意。不过,为了方便读者,我已经选择在书后增加一个经过筛选的、最近才出现的二手文献的清单。在此,我也要一并向所有这些作者、特别是那些他们自己的研究让我受益匪浅的人表示感谢。 由于我们即将迎来第三个千禧之年的曙光——在其中充满战争的罪恶、饥饿、社会动荡、信仰衰落以及大屠杀的那些世纪已经成为过去,这些世纪同时也部分地由于技术进步并通过实现艺术、文化和创造的最高价值让人类过上了健康、幸福的生活——“我们人是什么?”、“我们人是谁?”的问题就首先成了哲学研究的课题。近代哲学对人的研究是从笛卡尔、帕斯卡开始的,这种研究也根源于这样的事实,那就是,人们日益认识到,他们生活在许多对立的力量当中。在众多对立的力量当中,就包括善和恶、正义与不义、贫穷与富裕、信仰与无神论、堕胎与生命权利的对立。人的这种境况如果不是悲剧性的也是充满悖论的,因此需要哲学给出答案。更进一步讲,现代人的生活被技术的光环笼罩着,但技术本身却充满了悖论——人对技术有着很强的依赖性,但有时却对技术持排斥态度。也许,是某种超乎我们认识的东西在勾画着人类未来的方向。 如今,我们对从漆黑的太空拍摄到的我们这个小小行星的照片都非常熟悉。在希腊语中,“planetai”一词的字面意思向我们揭示了这样一个事实,那就是,我们的行星正在“漫游”。“行星”一词很适合传达一个极为重要的现代经验,那就是,生活在巨大的时空当中。伴随着人们对技术尤其是西方文化的信任,这种宇宙经验逐渐取代了生活在上帝之中的经验;或者说,就此而言,取代了远古神话时期那种与诸神一道生活的经验。 如果从太空来欣赏我们这个有蓝、白两色有时又略带红色的、漫游着的有色行星——地球的美,我们也许会得到不同的印象。不过,如果做个简单的心理实验一——把这个行星遮蔽起来而用人类替代它的话,那将会是怎样一番景象?——我们人类孤独地漂浮在宇宙那沉默而奇异的漆黑中。在此景象中,人立刻会为尘世上那与人类的积极成就一道漂浮着的堕落、邪恶、愚蠢的自我毁灭等现象的数不胜数而感到震惊。 在我们即将跨入新千禧之年的门槛之际,从太空中观察到的人类历史的这番景象会立刻促使我们去思考和我们所有入都有关的这样一个问题:在浩瀚的宇宙中,我们这些地球人会是完全孤单的吗? 正如我们将要看到的,像很多当代的哲学家一样,马克斯·舍勒也敏锐地意识到,与从前相比,人越来越想知道自己的生存意义。在其生命晚年,他承认,与其他任何哲学问题相比,“Was ist derMensch?”(入是什么?) 以及“人在自然界的地位是什么?”的问题更让他着迷。 对“我们自身存在的本质”这一问题,舍勒不仅进行哲学的思考,而且也进行社会学的、形而上学的、宗教哲学的、心理学的、伦理学的和人类学的思考。在他的《论人身上的永恒》一书中,他所揭示的现代人的本质特征正是这种独自在宇宙中生存的孤寂感:“因为,在辽阔的宇宙中,人第一次感到了孤单。” 舍勒的同代人承认存在的孤独,赞同直至今天仍不时出现在20世纪哲学中的否定论(negativism)。他们的思想多少遮住了舍勒思想的光彩。与同代人的思想以及后来现象学和解释学的发展——包括当今的解构主义一一相比,舍勒的哲学是一个积极的备选方案。与前者的观点相反,舍勒认为,的确存在过各种享有特权的文本和文化,但它们并不是公正的社会结构的产物。在很大程度上,舍勒的哲学就是要坚定地维护独一无二的位格的个体价值。因此,在舍勒的思想中,平等主义运动就受到了持续不断的审视和怀疑。 在此,因本书的完成,我要向我在参考书目中列出的很多学者致以深深的谢意,同样也要向参加我的舍勒思想研讨班的很多学生致以深深的谢意— —从他们的哲学发问中,我得到了很多启发。 对书中可能存在的错误,我愿承担全部责任。 -
死·永生·上帝
现代人已经不再相信永生,不再相信一种永生对死的克服。但无论在何处,只要死本身没有以一种直接形式而被给予,只要死之邻近仅仅是作为一种偶尔浮现出来的、合乎判断的知识而被给予,那么,在那里,关于在永生中克服死的理念必然会渐趋淡薄。现代人不看重永生,这主要是因为,它根本上否定死之核心和本质。 -
价值的颠覆
本书所收德国思想家舍勒三篇重要的论文:《道德建构中的 怨恨》、《论害羞与羞感》、《论哲学的本质及哲学认识的道德 条件》,堪可展示出舍勒的伦理意识之现象学社会学的基本结构。 “怨恨”―文从现象学和历史社会学的综合角度,阐明现代市 民社会伦理的起源、形成机制和基本原则,并讨论了现代伦理意 识与古代(基督教)伦理意识的差异,与《论害羞》一文构成了 一个有机的论述框架:羞感作为肯定性的价值感,怨恨作为否定 性的价值,其消其长正是舍勒学术为此忧心忡仲的现代伦理意识 的品质问题。 《论哲学本质》一文则表明了舍勒与胡塞尔和海德格尔的现 象哲学截然不同的哲学观,通过这篇文章,可以了解舍勒解决现 代伦理意识品质问题的哲学前提。 马克斯・舍勒(MaxScheler)德国思想家,著述有Manfred S.Frings教授主编的十五卷《舍勒全集》。 -
哲学人类学
舍勒思想以其哲学人类学最富盛名,但舍勒为何要提出哲学人类学构想,其问题意识究竟是什么,并未得到恰当的把握。舍勒的整个思想建构是从现代性问题出发的,其哲学人类学构想亦如此。对人的观念嬗变的关注,是舍勒的现代性思想的重要基点。凭着展开一种文化批判和道德批判的综合学术,旨在推 出一种新的与市民时代有内在联系的哲学,确立一种能埋葬市民时代的思想方法的具有规范性的思想体系,这就是舍勒哲学人类学的关怀所在。 -
情感的本质与意义
本书是一本论述舍勒情感现象学的专著。舍勒是一位著名的现实学哲学家,但作者着重研究舍勒的情感心理现象理论。全书共分11章,详细地介绍了舍勒的生平与学术活动,并总结和梳理了舍勒的思想来源及他现象学的关键概念:情感、价值、格位与爱。然后对具体的情感现象:同情、怨恨、羞感、悔悟、受苦、信仰与宗教行为等分章一一作了细致的心理分析,最后还对当代人的价值意识的转变作了评述,是一本有较高质量的关于现象学的心理学、人类学专著。 -
同情感与他者
在“本质直观”的天赋上,舍勒独占魁首。根据舍勒的理解,现象学是一种独特的直观行动,把握最原初的实际现象,而非从既有理论引导出来的现象。从基本情感现象学分析出发,舍勒向具体的基本价值感现象推进,分析同情、怨恨、害羞、懊悔、受苦感,恭顺感,广为论者称道,这些分析与他关注的现代人心秩序和社会秩序的失序问题丝丝相扣,让人叹为观止。 -
人在宇宙中的地位
人是什么?人在存在中的地位是什么?这是本书作者认为应该探索的最根本的哲学问题。作者的自然科学与形而上学结合的方法,在哲学领域开辟了多层次、多角度探索人的新途径,通过对人与自然、人与历史、人与宗教、人与世界的关系的考察,揭示人在宇宙中的特殊地位,描述人的本质与完整形象。本书被公认为哲学人类学的奠基作。
热门标签
下载排行榜
- 1 梦的解析:最佳译本
- 2 李鸿章全传
- 3 淡定的智慧
- 4 心理操控术
- 5 哈佛口才课
- 6 俗世奇人
- 7 日瓦戈医生
- 8 笑死你的逻辑学
- 9 历史老师没教过的历史
- 10 1分钟和陌生人成为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