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标签:国际政治经济学

  • 危机下的抉择

    作者:曲博

    《当代国际政治丛书·危机下的抉择:国内政治与汇率制度选择》有2大特点: 第一,主要借鉴和运用了国际政治经济学研究中第二代学者的研究成果,强调国际语国内的关联性。 第二,根据东亚国家和地区的特征,重点分析国内政治行为体的政策偏好,以及国内政治行为体与社会行为体的关系。 精彩节选: 假 设偏好是最简单的一种方法,在现实主义的研究中表现得最为明显。现实主义研究将国家看作是国际关系的基本行为体,国际关系就是国家最大化自身利益的过程。现实主义者都强调国家利益概念的重要性,但是对国家利益的内容争辩不休,如何确定国家利益的内容实际上可以理解成国家偏好的设定过程。国家偏好或被界定为安全,或是财富、领土,或是人口、资源。这种假定大多源于学者对国际关系历史的判断,也是最接近偏好在经济学中的运用。在经济学中,消费者是最大化财富的,厂商是最大化利润的。经济学家也就是利用这个基本假设来分析经济现象。但是,这种设定方法在国际关系研究中存在三大问题:第一,国际关系中存在比经济学研究更多种类的行为体,包罗个人、公司、集团、国家、国际组织、跨国行为体等,这些不同行为体之间的偏好是各不相同的,而且即使是同类的行为体其偏好也不一定相同;第二,国际关系研究难以对行为体偏好作出明确的设定;第三,国际关系研究的议题更加广泛,从贸易、货币到安全、军事,很难假定出国家的唯一偏好。19尽管学者们对国家偏好假设的共识是如此之少,但是这种设定方法由于简单和利于研究,仍然被很多学者所采用。 通过归纳法来设定行为体偏好也就是通过考察行为体的行动来确定其偏好。很多学者通过这种方法来研究国家偏好形成,将国家的偏好看成是由国家的意识形态所决定或是由精英理念所决定。这样通过研究一国的认同、文化或共同信念,或是精英的战略思想来确定国家的目标。这种方法实际上接受了显示偏好理论,认为可以从国家的行动中来界定国家偏好,莱克就认为“选择显示了偏好,因为我们可以通过结果反向推导,结果实现和目标之间是一个连续的过程”20,因此这种方法也就存在前面所提及的显示偏好理论的缺点,对实际偏好和选择结果之间没有进行很好的区分。
  • 国际政治经济学通论

    作者:王正毅

    随着中国不断融入世界体系,中国学术界迫切需要更多的既能反映国际学术界前沿动态,又能体现“中国视角”的国际政治经济学著作和教材。 本书主要有如下四个特点: 第一,构建一个相对完整的知识框架。本书基于定义与研究议题、要素流动与单位层次、规范分析与实证分析以及国际体系与中国经验四种关联性,力图为学生们提供一个相对完整的国际政治经济学知识框架。 第二,追踪国际学术界前沿动态。根据国际政治经济学的研究议题和分析方法,作者将过去40年从事国际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学者们分为“两代”,系统总结了 20世纪70—80年代“第一代”学者提出的五大理论(相互依存论、霸权稳定论、国家主义理论、依附论和世界体系论),分析了20世纪90年代以来“第二代”学者在核心概念和分析方法上变革的总体趋向。 第三,分析全球政治经济的结构与动力。本书从世界体系与国家兴衰的关系入手,对促使全球政治经济延续 500年的结构和动力进行了总结,并对其在当代的主要表现形式(国际货币、国际贸易、跨国投资、发展与转型以及地区主义)进行了具体的分析。 第四,体现 “中国视角”。国际政治经济学虽然起源于美国和欧洲学术界,但这并不意味着美国和欧洲国家之外的学者只能是知识的消费者。在作者看来,中国学者要成为知识的生产者也许有许多路径,但立足于中国的现实经验,特别是中国过去30年融入世界经济的成功经验进行研究,是成为国际政治经济学领域知识生产者的一个重要途径。
  • 国际政治经济学

    作者:皮尔逊,巴亚斯里安

    不断增强的一体化和世界市场的扩展所带来的相互依存和全球化的趋势为国际合作提供了更多的机会,同时也增加了冲突的可能性。利益集团、各国决策者和学术界对全球化这一现象褒贬不一。对一些人来说,它使人受益,因为它带来了空前的繁荣与和平;而对另一些人来说,它又成为资本主义剥削的动力并且造成了一系列的麻烦,比如某一地区严重的经济危机会把另一地区的国家拖垮。这些发展是否足以能够解决金融和股市动荡、债务危机、地区性贫困、日益增长的贸易争端及保护主义问题,仍需我们拭目以待。很明显,这些问题为学者提供了丰富的研究议题,也为我们审视诸如跨国公司、发展政策、不平等与依附的现状以及非正规经济这些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世界各地数以百万人生存的全球经济问题提供了崭新的视角。 这是一本国际政治经济学的经典教材。本书介绍了从17世纪中叶开始的国际政治经济体系的演变与主要特征,以及当前引起争论的问题。此外,本书介绍的相关理论均结合以实例或分析,同时还配有大量的专栏、图表以及注释加以说明。在每一章的结尾部分对该章的主要内容进行了小结,同时还针对书中 的主要内容列出了相关的讨论题目,以便于课堂讨论和批判性的思考。
  • 全球资本主义的挑战

    作者:罗伯特·吉尔平

    书籍介绍: 《全球资本主义的挑战》由潜心研究这个课题的世界第一流政治学家撰写,所以对当今世界政治经济情况的主要方面作出了权威性评论。该书鲜明地阐述了当代世界的一系列问题坚持不懈地对经济学家的观点提出了批评——这是我所了解的政治学家的批评中最具说服力的了——而且为学者和学生提供了一些崭新的资料。所有的解释都反映出作者是独具慧眼的。 【目录】 中文版前言 致谢 导 论 脆弱的全球经济 第一章 资本主义的第二个黄金时代 第二章 冷战时期的国际经济 第三章 不安全的贸易体系 第四章 不稳定的货币体系 第五章 全球金融的脆弱性 第六章 跨国公司时代 第七章 欧洲区域一体化 第八章 美国经济战略 第九章 亚洲区域主义 第十章 全球化和反对全球化的人士 第十一章 管理全球经济 参考文献
  • 商业与联盟

    作者:[美]罗纳德•罗戈夫斯基

    商业与联盟:贸易如何影响国内政治联盟》是国际政治经济学领域的一部经典专著,也是作者罗纳德•罗格夫斯基的代表作。《商业与联盟》讨论了贸易状况与国内政治联盟的关系,信息量大、案例与分析丰富而深入,引证与注释详细而规范。罗戈夫斯基以斯托尔帕—萨缪尔森模型这一经典的国际经济理论为核心,分析各国充裕要素的拥有者和主要使用者支持自由贸易、而稀缺要素的拥有者和主要使用者反对自由贸易的情况,讨论了世界范围内的贸易联系频繁以来(1840年以来),各国国内政治联盟的结构与演变。第一章概述了土地、资本、劳动力三大要素禀赋的不同组合与国内政治力量分化组合,以及国家贸易政策的关系。第二章至第四章运用这一模型,历时地考察了一百多年间不同历史阶段国内政治联盟与对外贸易政策以及实践之间的关系,并充分考虑到了期间国际政治关系的变动、技术革新以及贸易条件的变化因素。第五章则以世界贸易兴盛以前的古希腊、罗马帝国时期,以及16世纪欧洲范围内的区域贸易为案例,进一步检验了这一模型。第六章进一步推演了这一模型,一方面进一步明确了影响国内政治联盟以及贸易状况的因素(要素禀赋),推广了这一模型的适用;另一方面也诚恳地提到这一模型的简约在解释当下政治经济,以及研究中未涉及的历史时段与国家地区时,必然和可能的缺陷与不足。作者特地为中文版写的序言则在一定程度上根据近二十年来世界经济与中国经济的情况,一方面证明,另一方面也微调整了本书的理论框架。
  • 生产、权力和世界秩序

    作者:罗伯特·W.考克斯 编

    本书是一套有名的国际关系学教材中的一本,它以精辟的论断和独到的文笔对社会和世界政治中的权利关系进行了研究,是国际关系方面的典范之作,使中国学子能再次近距离地接触西方国际关系理论的原著。   这部卓越的书入手新颖,旨在"从权力与生产之间对应关系的角度解说目前的历史变化"。对于在何种条件下,一种世界秩序会让位于另一种世界秩序,以及国家在国民经济的形成发展中的作用等问题,作者也提出了卓有立意的见解。本书共分三个部分,第一部分集中讨论了各种现存的生产关系方式,它们产生于资本主义和再分配型这两种不同的发展过程,经发展演变后形成了今天的状况。从中可以看出这些方式在发展过程中不同阶段的典型布局,其中有些方式占主导地位,其余的则是附属性的。第二部分探讨的是国家如何决定生产的组织,即使国家不直接参与组织生产,也会通过建立法律、制度、惯例和政策的框架来对其施加影响;国家可以动员和引导社会的力量来维持现存的社会秩序,或创立全新的秩序。最后一部分讲述的是生产关系在缔造未来的努力中的作用。人所组成的社会力量由生产、国家和社会秩序所形成。而他们又决定着明天的秩序。作者试图对人的因素进行描述,并提出由人组成的社会力量在建造未来时所面临的各种选择。可以说,深入而不难懂、简明而不落俗套,对于了解国际关系学的学术史大有助益。
  • 国际政治经济学

    作者:王正毅

  • 全球化世界的治理

    作者:[美] 约瑟夫・奈

    全球化主要是指商品、资金、信息、人员(部分的)在全球范围内的自由流动,经济要素在全球范围内加以合理配置。全球化之所以在过去的十年中取得长足进步,离不开技术的快速进步,离不开良好的国际政治与安全环境。从总体上看,这些支撑全球化的有利因素并未根本改变。   全球化在经过后冷战时期高歌猛进的十年之后,目前步入了消化、调整、深化的阶段。在未来五至十年中,全球化是否能够继续推进,取决于主要国家能否有效地开展合作,协调政策,取决于它们能否克服彼此之间的利益冲突,取决于它们能否有效地解决全球化带来的负面效应。一句话,如何创造出适应全球化新现实的有效治理模式,决定着全球化的前途与命运。总结历史和现实的经验教训,我们可以看到,那种认为全球化的浪潮势不可挡、不可逆转的观点,显然是盲目乐观了。
  • Commerce and Coalitions

    作者:Ronald Rogowski

    Why do countries differ so greatly in their patterns of political cleavage and coalition? Extending some basic findings of economic theories of international trade, Ronald Rogowski suggests a startling new answer. Testing his hypothesis chiefly against the evidence of the last century and a half, but extending it also to the ancient world and the sixteenth century, he finds a surprising degree of confirmation and some intriguing exceptions.
  • 权力流散

    作者:苏珊·斯特兰奇

    这是一本关于国际政治经济学中“非国家权威”的权威著作,同时也是苏珊·斯特兰奇的代表作。她从新颖全面的角度入手,剖析了权力与政治两个概念,从而为理解谁是世界经济的真正管理者提供了一个理论框架。并在此基础上对黑手党、世界六大会计事务所及国际组织官僚们等非国家权威进行了分析,向人们展示了在影响"谁获得什么"的权力方面,这些非国家权威对国家权威的侵蚀。本书为深入研究并教授国际政治经济学指明了新的方向,展示了未来研究中引人入胜的某些层面。
  • 国际关系政治经济学

    作者:罗伯特·吉尔平

    《国际关系政治经济学》是国际关系政治经济学研究领域的杰出成果,它以现代的视野对长期争论不休的问题进行重新阐述,这个争论涉及社会生活中两个相互对立的主角——国家和市场——发生的冲突具有什么性质和产生什么后果。在《国际关系政治经济学》中,罗伯特·吉尔平诠释了以美日经济日益结合为基础的世界经济体系现状,也探讨了这种经常紧张的国际关系大大有赖于稳定的时代的可能后果。作者试图缩小政治学与经济学之间的差距,并把理论问题与研究20世纪70年代中期以来世界经济秩序中出现的大量变革联系起来。对于谋求广泛了解美国和西欧与日本和其他新兴经济强国之间相互影响,以及希望把国际政治经济学概念应用到贸易、金融和货币问题等具体领域中去的读者,《国际关系政治经济学》不可不读。
  • 利益、制度与信息

    作者:[美]海伦·米尔纳

    本书考察了影响国内政治中战略博弈的关键因素,内部博弈的结局最终导致了国际范围内博弈的终结,并进而在某种程度上形成了合作之势。作者通过对数个案例的研究,揭示了形成合作所需经过的若干阶段:推动阶段、国际层次的谈判阶段、国内最终批准阶段。
  • 全球政治经济学

    作者:(美)罗伯特·吉尔平

    作者罗特·吉尔平在《全球政治经济学:解读国际经济秩序》中研究了冷战后界经济和政治新的发展特点,这些特点包括:新的区域主义的兴起,计算机日益成为世界经济的推动力,技术进步在逐步改变当今世界经济的个方面。 于这些新的发展,吉尔平重讨了改变世界面貌的强大的经济、政治和技术力量,尤其注经济全球化及其对经事务的真正作用和所谓的消极影响。作者认为全球化的性质、范围和意义都被人夸大和误解了,他强调,国家仍然是经济事务中重要的决定因素,同时强调区域主义、跨国公司以及金融动荡对全球经济的重要影响也是不容忽视的。 《全球政治经济学:解读国际经济秩序》内容完整,较全面地涉及了国际政治经济学的各方面内容,从历到发展现状,从国际政治经济体系中的贸易、货币和融体系,到国家在经济发展和全球体系中的作用,作者都一一叙述和评。在分析方法上,作者将经济分析和政治分析结合起来,试图全面地对国际经济新序进行解读。作者运用了传统的国际贸易理论、产业组织理论和内源性长理论的一些观点,吸纳了新经济理论、新贸易理论、新经济地理学等理论作为自己论点的补充。此外,作者还对新古典主义经济学、发展经济学、新自由制度主义、新中世纪主义和跨政主义等作了阐述和评论。
  • 国际政治经济学

    作者:[美]本杰明.J.科恩

    全书分为七章,前面两章从大西洋两岸开始介绍这门学科的地理特性,然后延续科恩一贯强调的体系转型与体系治理两个重心,讲述这一学科不同于其他学科的显著特点,紧接着第五章更进一步探讨国家在不同国际政治经济学派别和议题中的地位,彰显国际政治经济学在国际关系传统下的发展脉络,第六章则集中展现了40年来国际政治经济学研究所取得的重要理论成果与开创的研究方法,最后一章是科恩对国际政治经济未来发展的思考,不仅提出国际政治经济学出现了三代学者的演进,科恩还特别希望英国学派和美国学派之间能够架起沟通的桥梁。
  • Dead Aid

    作者:Dambisa Moyo

    We all want to help. Over the past fifty years $1 trillion of aid has flowed from Western governments to Africa, with rock stars and actors campaigning for more. But this has not helped Africa. It has ruined it. Dambisa Moyo's excoriating and controversial book reveals why millions are actually poorer because of aid, unable to escape corruption and reduced, in the West's eyes, to a childlike state of beggary. "Dead Aid" shows us another way. Using hard evidence to illustrate her case, Moyo shows how, with access to capital and with the right policies, even the poorest nations can turn themselves around. First we must destroy the myth that aid works - and make charity history.
  • 强权与富足

    作者:[美] 罗纳德·芬德利,[美] 凯文·奥

    《强权与富足》的主旨就是要诠释过去一千年来世界各区域的贸易模式及其演进、全球范围的长期经济和政治发展趋势,以及这两者之间的相互作用。《强权与富足》有三个显著的特点:一是突破以民族国家作为分析单位的传统方法,以世界七大区域为单元,概述它们在过去1000年间的政治经济状况、域际贸易流动及各区域内的大国兴衰。二是突出军事力量在国际贸易中的作用,无论是在零和博弈的重商主义时代,还是工业革命后的帝国主义时代,军事强权和国家富足都互为补充、共同促进。三是强调地缘政治既是国际贸易的重要动因,也是国际贸易的重要结果。
  • 全球政治经济学

    作者:罗伯特・吉尔平

    本书作者罗伯特. 吉尔平是国际政治经济学的代表人物。在本书中作者研究了冷战后世界经济和政治的新发展,并基于这些发展着重探讨了改变世界面貌的经济、政治和技术力量,作者强调国家仍是经济事务中最重要的决定因素,同时也强调区域主义、跨国公司和金融动荡的重要性。本书较全面地论述了国际政治经济学各方面的内容,从历史到发展现状,从贸易体系到金融体系,作者都一一进行了论述。作者在此书的英文版前言中称本书是其代表作《国际关系政治经济学》的第二版,由此可见本书在国际政治经济学领域的重要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