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标签:宗族

  • 宋以后宗族的形成及地域比较

    作者:常建华

    《宋以后宗族的形成及地域比较》在剖析以往宗族制形成理论的基础上,尝试突破藩篱,另辟蹊泾,主要探讨了三大方面的问题:一是从宋元明宗族形成的关键问题入手,论述朱熹《家礼·祠堂》与宋代的祠庙祭祖的关系,元代墓祠祭祖、族谱与宗族的关系,明代风俗变迁与宗族普及的关系,揭示了宗族普及的历史过程;二是着眼于山西洪洞县与安徽徽州南北方不同地域宗族形成问题,提供比较分析的个案研究事例,归纳出华北宗族在商业、科举、教化共同作用下形成的洪洞宗族模式,并反思以往国际学术界提出的徽州生态型宗族模式,强调习俗与教化在徽州宗族组织化中的重要性;三是提出清代“宗族保甲乡约化”的概念,深入细致地研究了清代福建的族正制度。本书多角度、多层次揭示的宗族形态,对于认识宋以后中国社会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 南洋华侨与闽粤社会

    作者:陈达

    本书为社会学家陈达于1934年进行闽粤社区的社会和经济考察后形成的一份研究报告。全书共分为两编:第一编讲传统的生活方式及其变迁,分环境及社会变迁两章;第二编讲移民的影响,分为生计、衣、食、住、家庭与婚姻、社会觉悟、教育等七章。全书讲求调查的细致与全面,以及解读的深入与系统,为民国社会学人类学田野调查的一个典型范本。
  • 义序的宗族研究

    作者:林耀华

        福建义序乡是一个典型的宗族村落,近万人中有98.4%的人中为黄氏族人,宗族制度发育得非常充分。该书是中国人类学学者以参考观察法研究中国汉族的家族、宗族而写的第一部人类学专著。全书建立在深入全面的实地考察的基础上,描述准确细致;同时,在叙述过程中,一方面表现出明显的功能学派的影响,一方面又大量引证中国的典籍,而且结合得较为平顺,显示了老一代学者深厚的功
  • 北江盆地

    作者:钟翀

    本书作者选取了我国东南宗教发达的典型地域—浙东的北江盆地,充分利用该地丰富的现存族谱史料,通过较为系统的资料批判和文献整理,追溯千年以来该地宗教与部落的变迁历史;同时,详细梳理现今居住于北江盆地的数百个宗族的空间形态与发生学系谱,并以北江盆地的研究结论为模型,探索“近世型宗族”的源流与发展脉络,重建“近世型宗族”的发展发育历程,为“近世型宗族”演化史研究提供了比较明确、细致的时间标尺,也为“近世型宗族”的区域差异及特质等探索积累了研究素材。
  • 中国宗族史

    作者:冯尔康

    《中国宗族史》:专题史系列丛书。上海人民出版社建议给《中国宗族史》出一个新版,我们很高兴地接受《中国宗族史》问世业已十五年,学术界对宗族史的研究可以说有了突破性的进展,主要是对宗族的属性有了较为准确的认识,特别是对近当代的宗族、宗亲活动,开始突破“封建宗法”、“封建主义复辟”的定性,向多元方向的视角去考察它,因而宗族史研究的面貌大为改观。我们的研讨同样有了新进度。这次增订,主要是将我们的、学术界的新见解反映进来,而且基本上是增写,扩充原来的内容约二三成。此次修订,由浙江版的负责人冯尔康和常建华主持,我们和刘敏教授、阎爱民副教授共同执笔,并由常建华统稿。
  • 中国的宗族与戏剧

    作者:田仲一成

  • 明代宗族研究

    作者:常建华

    宋以后新宗族形态的重要特点是组织化,明代则是这一新宗族形态承上启下的重要历史时期。本书依据大量的明代文集、族谱、方志等J万史文献,从整体上综合性地把握宗族祠庙祭祖形态和演变,深入研究宗族制度与乡约推行的关系,着力论述士大夫重建宗族的理论探讨与具体实践。作者考证了明代宗族祠庙祭祖制度及其演变,注意区分明代不同时期不同地区的祠庙祭祖形态,提出宗族乡约化的概念,把宗族活动放在宋以后士大夫的化乡实践中认识,对著名宋濂、杨士奇、罗钦顺的宗族思想进行了探讨。本书是第一部研究明代宗族问题的学术专著,对于探讨明代社会文化史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
  • 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家族、宗族关系研究

    作者:李卿

    本书从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家庭结构、乡里社区内居民的姓氏分布状况入手,着重探讨了这一时期家族宗族内部各成员间在政治、经济和文化教育等方面的互动关系以及家族宗族关系对外部社会所产生的影响。本书认为:尽管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尚未见家族、宗族组织,没有族长,没有合族祭祖的祠堂,没有族产,除律、礼所规定的家族、宗族制度外也尚未见族规之类的有关家族、宗族的特殊制度,但这并不影响家族、宗族的向心力、凝聚力。家族、宗族的向心力、凝聚力主要表现为家族、宗族中人在经济上赈恤宗族、收养孤寡,政治上互相支持提携,生活上的互助等等。另外,地主豪强也会利用族众势力武断乡曲;战乱时豪民也会拥族众白重。这些都反映出家族、宗族关系与家族、宗族观念仍影响人们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本书还对家族、宗族问题研究的传统误区作了辨析,指出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家族、宗族与士族不是同一概念,家族、宗族与所谓的“庄园制”的也并无关系,不能以对士族或对所谓“庄园制”的研究代替对家族、宗族制度的研究。
  • 理学、士绅和宗族

    作者:章毅

    本书在南宋至明代中期的长时段内,以徽州为代表区域,深入研究了理学在地方社会的传播、士商群体的形成以及宗族组织的出现,三者之间相生相成的历史。本书认为,明代徽州宗族社会的出现,根植于12–15世纪宋明时代的历史进程之中,深受王朝政治和地缘环境的影响,是理学价值观深入传播之下,士绅和商人等主导人群共同塑造的结果。本书采用了整体史和社会科学的新视角,致力于重新梳理地方历史的发展脉络,探析社会结构的变迁过程。在研究方法方面,本书则强调对方志、文集、谱牒等官私文献的综合利用,尤其注重在旧史料中开掘新内容,对人物传记和微观史实多有细致的考辨,兼具汉学研究的特色。本书获二零零六年度「香港中文大学青年学人论文奖」。
  • 族谱

    作者:濑川昌久

    本書以作者歷時多年親自收集的香港新界三十種族譜為資料,綜合運用各種方法系統分析了自宋、元、明、清以來,在包括香港新界在內的整個中國華南地區,以漢族為主體的地域社會和地域文化的形成、演變及其特徵;在中國宗教制度史、區域移民史和區域文化史的研究上展示了許多新的觀察角度,提出了許多新的解放,也進一步發現了不少新的問題。
  • 移民、户籍与宗族

    作者:郑锐达

    《移民、户籍与宗族:清代至民国期间江西袁州府地区研究》主要内容:以往的研究者多将明清里(图)甲视之为一套赋税征收体系或国家对地方控制的基层组织,《移民、户籍与宗族:清代至民国期间江西袁州府地区研究》以一个清代移民地区——江西袁州府作为研究对象,致力于探讨里(图)甲组织对地方社会的意义及其动态发展;结果发现,里(图)甲组织除了在税收上起了重大作用外,它更是一套划分社会界线,表明权利及身份的机制。袁州府原有旧户就是利用这套机制,将外来移民长期置于一个固定的户类别(“客籍”)之中,使外来移民无论在社会地位、晋升机会和享有的权利各方面都比不上土著旧户。换句话说,袁州府土著旧户借着操纵地方里(图)甲组织,实现对外来移民的排斥和控制。 但是,外来移民并非完全被动地受土著旧户压制。从一些个案可见,外来移民是有能力利用多种方法突破土著的封锁取得户籍(或一般民籍)的。组成一些“大宗族”或“高层次宗族”就是移民获取户籍(或一般民籍)的一种有效手段。外来移民能够灵活地经营宗族组织,不但使他们取得户籍,也令他们在地方社会中的影响力和地位得到提升。
  • 明清福建家族组织与社会变迁

    作者:郑振满

    明清福建家族组织与社会变迁,ISBN:9787300111476,作者:郑振满 著
  • 中国宗族史研究入门

    作者:钱杭

    《中国宗教史研究入门》是国内第一本专门针对硕士研究生编写的学术入门指导书,也是针对当下我国研究生教育现状,从教材建设角度进行的开拓性的尝试。全书主要介绍了宗族的结构、宗族的规模、宗族的谱牒、宗族的祠堂、丧服制度、宗族史研究参考书目等内容。
  • 皇帝和祖宗

    作者:科大卫

    《皇帝和祖宗·华南的国家与宗族》所要回答和解决的问题是:朝廷的法典条文,民间的礼仪习俗,二者如何交织在一起,指导着“华南”这个有意识的、历时数百年的地域建构进程?《皇帝和祖宗·华南的国家与宗族》显示:历代王朝都致力于华南的政治整合,要培养出敬畏官府、纳粮当差、安分守己的良民。随着王朝在华南的军事征讨、行政规划,一套关于权力的文化语言也渗透华南。这套语言有两个互相发明的关键词:“皇帝”、“宗族”。它们渗透到一切礼节、身份、地位、财产权、商业习惯、社会流动、社区构建之中。华南与王朝中央之间的正统纽带,不仅建立于里甲与祀典之上,也建立在“宗族”这套语言之上。
  • 中国的宗族与国家礼制

    作者:[日]井上徹

    日本明清史学界自1980年以降在问题意识和治学方法上发生了比较大的变化,新一代的学者中,井上徹博士专攻宗族研究,此书凝聚了他十余年的心血,正是他1986年以来所发表的13篇系列论文的结集。该书体系完整,贯穿着作者对中国宗族的整体看法,成为一部学术专著,是宗族研究的力作。
  • 中国东南的宗族组织

    作者:【英】莫里斯・弗里德曼

    这本书表达了作者对东南中国社会在近150年来某些方面的思考。它可以帮助解释近年来已经引起人类学家极大兴趣的社会复合体问题。分化社会中的单系亲属组织和集权政治体系是本书的主题。作者的注意力集中在福建和广东,因为这一地区不仅具有大范围的单系亲属组织,而且向海外大量移民。尽管在本书中作者研究的是本土中国,但是他讨论的许多问题本身就是能够引起人们极大兴趣的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