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标签:贺雪峰
-
城市化的中国道路
城市化俨然已成为中国改革与发展中的关键词,它一头连着土地制度和户籍制度,另一头连着经济转型和就业。因此,中国城市化道路的选择,是事关国家发展道路的战略问题。 遗憾的是,由于概念、意识形态以及少数人利益的遮蔽,中国城市化正走向激进。本书试图在尊重历史与国情的基础上,从另一个视角观察、解读中国城市化的真实现场及其背后的制度安排,提出一条保护农民返乡权利,避免中国落入中等收入陷阱的稳健的城市化道路。 -
地权的逻辑Ⅱ
房价居高不下、拆迁此起彼伏,腐败接连不断,土地制度因此被一次次推向舆论的风口浪尖,变革地权几乎成了泄洪的唯一通道。此时,我们希望听到和看到的,往往是自己想要的“真相”,而不是基于土地自身逻辑常识的真相,谬误便由此而生。 本书则是在全面认识土地属性,尊重土地制度历史渊源与现实语境的前提下,提供一种与时下主流的“黑板经济学”的“常识”大为不同的新常识,并从另一个视角还原了土地财政、征地拆迁等焦点问题的真相,并提出新型城镇化所需要的城乡统筹模式。 土地作为最重要的资源,关乎每个人的利益,也是几乎所有热点问题、焦点问题的“根”,但地权并不浪漫,地权变革如果迷信“浪漫主义想象”的逻辑推演,结果可能是中国社会转型之殇。 -
村治的逻辑
《村治的逻辑:农民行动单位的视角》试图讨论中国乡村治理区域差异的村庄原因。作者利用华中科技大学中国乡村治理研究中心学者最近数年在全国二十余省市农村调查获得的资料,从村庄内农民认吲与行动单位的角度,来理解自上而下的农村政策实践的过程、机制与后果。《村治的逻辑:农民行动单位的视角》的主要观点是,当前中国不同地区的村庄中,农民在超出家庭层面具有不同的认同与行动单位,超家庭认同与行动单位的差异,构成了自上而下的农村政策实践所面对村庄结构性力量的差异,由此造成政策实践的过程、机制与结果的差异。超家庭认同与行动单位的分布具有区域特性,从而使农村政策实践的后果具有区域差异。《村治的逻辑:农民行动单位的视角》提出了大量研究假设,并以搜集到的不同区域村级负债资料为基础,初步验证了《村治的逻辑:农民行动单位的视角》的研究假没。 -
村治模式
《村治模式:若干案例研究》经过作者2004年以来在全国七省九村细致的个案调查,方形成此书。书中讨论了不同地区村治的特点,建构了若干区域性的典型村治模式,提出了划分中国农村区域的方法,比较了不同区域乡村治理的差异。《村治模式:若干案例研究》试图在大量经验资料的基础上达到三个目标:一是证明区域比较对于乡村治理研究具有基础性的意义,二是尝试提供一个区域比较研究的进路,三是提出大量值得深入研究和检验的初步观点。 -
组织起来
《组织起来(取消农业税后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研究)》由贺雪峰编著。 《组织起来(取消农业税后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研究)》简介:取消农业税后,撤乡并镇、合村并组、减少乡村干部、取消村民组长,将乡镇“七站八所”推向市场等等做法,都是在极大地削弱农村基层组织的力量。单家独户的小农不仅直接面对市场,而且直接面对生产的所有环节,农村基本稳定与秩序的维持存在巨大困境。 如何解决小农户与大市场的矛盾以及小农户与大生产的矛盾?如何防止农村人财物流出背景下农村基层的失序?如何有效对接国家资源与农民需求?关键在于建设好中国当前的基层组织,将农民组织起来。 -
乡村社会关键词
《乡村社会关键词:进入21世纪的中国乡村素描》是贺雪峰先生对20多个省的乡村所做的调查。40多篇精短的调查笔记,呈现出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农村的真实状况。在长期经验观察和深厚理论积淀的支撑下,作者敏锐地捕捉到乡村巨变的蛛丝马迹,金融危机时农民在城乡之间进退有据,两代农民工的差异,新型城市对农村的剥削,死要面子活受罪的人情,农村老年人静悄悄的自杀,丧礼上的狂歌劲舞与“灰公醋婆”,理性行动所导致的非理性后果。 这份真实而沉重的笔记体素描,将引领你重新审视我们的乡村和中国的未来。 -
乡村的前途
在本书收录的文字中,作者着重讨论了新农村建设的核心是要建设“ 低消费、高福利”的生活方式,还讨论了村社本位、农民福利、农民组织、文化建设、老年人协会、积极分子、农民行动单位、村庄价值生产能力、土地制度、公共品供给、乡村选举、城市化道路等等诸多问题。虽然作者不敢说自己对这些问题都提出了新的观点或给出了解决办法,但作者想他一直试图提出至少有些独特性的意见,提出一些与主流意见有些差异,与一般人的想法有些不同的看法。也因此,作者希望收录在本书的文字,至少可以为读者提供一个新的看问题的角度。 -
什么农村 什么问题
本书大体可以分为四个部分,一是2004年年初写作的题为“农村政策基础研究”的五篇论文,试图以对政策、法律和制度在农村实践过程、机制和后果及其区域差异的研究,揭示农村内部结构的复杂层面,为农村政策研究提供理论基础,从而在农村政策研究和基础理论研究之间建立一个新的研究领域。二是主要写于2004~2006年的一组讨论农民行动逻辑的论文,试图从村民和村庄的角度解释乡村治理中的各种现象。三是写于2005~2006年的一组讨论农村研究中经验研究重要性的文章,是在农村调查研究形成的关于调研方法的一些感悟,及对中国社会科学本土化的期待。四是2001年以来主要由我执笔表述的华中农村研究者的一些研究共识与策略。此外,导论部分是2006年应《中国社会科学》编辑部邀请所写《中国社会科学学术前沿(2006~2007)》的章,试图站在我们的立场对当前中国乡村治理的现状作些归纳,对乡村治理的可能发展作出描述。 -
《新乡土中国》(修订版)
世纪之交前后,中国农村几乎同时在三个层面发生巨变:一是2006年国家取消了延续千年的农业税,导致国家与农民关系的巨变:二是在革命运动和市场经济双重冲击下,构成农村内生秩序基础的社会基础结构快速解体,形成了农村基础结构之变;三是一直构成农民意义世界和人生价值基础的传宗接代观念开始丧失,导致农民价值之变。这三变几乎都是千年未有之变,恰好都发生在2000年前后,这就可以在一个更具体的时空下面理解新的“乡土中国”。 -
地权的逻辑
在本书中,作者对最近一些年围绕土地制度改革激烈交锋的各种观点进行了解读和回应,而且系统地提出了土地制度建设的主张。作者在充分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完成了本书的写作,书中的案例及数据十分翔实,论述严谨,介绍了中国现今关于土地问题存在的各种不同观点和主张,同时提出了自己的观点。作者分析了在中国特殊的国情下,何种制度建设最具有可行性并对自己的观点进行了充分地论证。作者认为不应该仅抽象地讨论土地权利与农民利益和资源配置效率的关系问题,需要深入到土地制度运作的具体语境和处境中,深入到土地权利的内在逻辑中去,认真理解和体会地权的逻辑。 -
新乡土中国
本书是对当下中国乡村所做的调查,全书没有大而无当的理论,全是一篇篇短小的调查笔记,一点点建立起关于中国当下农村的各个面向。六十多篇笔记使活生生的乡村如在目击,呈现实际乡村的处境与复杂性。作者抓住生活细节做深入透视。如:农村里的半熟人社会,农民的合作能力,制度下乡,村庄精英的谱系,农民负担机理,积极行政的功与过,等等,让你最终沉浸到乡村中,冲击你原有的对乡村的经验与想像,让你去思考,甚至想有所行动。这正是不易觉察的中国经验、中国常识。
热门标签
下载排行榜
- 1 梦的解析:最佳译本
- 2 李鸿章全传
- 3 淡定的智慧
- 4 心理操控术
- 5 哈佛口才课
- 6 俗世奇人
- 7 日瓦戈医生
- 8 笑死你的逻辑学
- 9 历史老师没教过的历史
- 10 1分钟和陌生人成为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