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标签:台灣文學

  • 她睡著時他最愛她

    作者:陳雪

    這一夜就這麼平淡無奇地過去, 沒有甜言蜜語,沒有勾引纏繞,沒有幻覺囈語,什麼都沒有。 這夜,失眠的人變成我。 近年總是無法抑止被創作長篇小說的衝動攫住的作家陳雪,在前作出爐與構思新作的靈感轉機時刻,跟自己玩起練習說故事的小遊戲--或者更精確些地說,透過瑣絮、岔題、奇想、藏伏或設計秘密等延展文字流域的尋找路徑,試圖發現、窮究故事細節的張力極限。 本書收錄近60篇陳雪2007年間創作的各種題材實驗的短篇小說或極短篇故事,展現了小說家開闢新的書寫材料與對象的巨大熱情(卻出之以微小),對愛情、家庭生活細節的豐湃想像與日常觀察,也呈現迥異於以往書寫風格的多元趣味。 ………… 無血緣卻必須相互依存的親子;光天化日通勤時刻裡恍神乃致離魂至過往的瞬間;夫婦關係無法承受的「真實時刻」突然降臨的巨大絕望感;不能重返的回憶窗景;與連續殺人魔狹路相遇且要命地認出對方;「終於」成功地分手的當下;日復一日地漸漸「成為」另外一個人-- ………… 現實種種。虛構種種。 數十個光怪陸離的生命現場,也就是數十個投射出狂喜、恐懼、憂傷與哀寂的心境風景。 宛如整夜在烘焙室忍熬高溫,戰戰兢兢抓住每一個夢一般飄過來的念頭或是傷痛記憶碎片,小說家將之增生氣韻血肉,捏塑成一篇篇故事點心--又可能是,點破一些幽微心思;那麼,你看見長出自己意志,開始拔腿狂奔之不畏世道險惡的薑餠人了嗎?
  • 我們之間

    作者:蘇偉貞

    蘇偉貞十年來的小說頗有以男女情為探討主題者,此書則為作者自己從其中選錄十二篇代表作之合集,包括最早的〈陪他一段〉和最近的〈斷線〉,深刻靈敏,如年輪成長,又如心底烙印。蘇偉貞自覺「情感的滄桑,如一張一張或薄或厚的書頁,」然而她又發現,「幾乎每篇小說都沒有寫完,是情感本身沒有結局?還是我們的人生原本便是一種循環?」
  • 三十三年夢

    作者:朱天心

    「三三」成為歷史,《三十三年夢》從「三三」的灰燼中升起,紀錄了一個人如何忠實、忠誠地穿過多變的時代,穿過不變的京都地景,尋找並看守自我靈魂「自由」的過程。——楊照 我清楚記得他們的身影,他們的笑語。 我第一次來京都至今,櫻花已開過三十三次了。 儘管昨天傍晚才來過,我走在通常無人、但它不管濃蔭的夏天或蕭索的冬日都同樣泛著青光的石板路(只路邊灌木叢中終年有一家子貓),總是心內既波動又安定,彷彿從沒離開過。 寧寧道上人影幢幢,我看到在愁煩心事、在想著自己進行中的小說的三十出頭那時以為自己好老人生已走到盡頭現在看去多麼年輕的自己, 我看到牽著女兒、彎下身子與大頭妹說話的唐諾, 我看到二十二歲時穿著長襖打兩條及胸辮子、出神出世的天文, 我看到因疾走而長袍角揚起的胡蘭成爺爺, 我看到盛年時的父母,我看到宏志宣一倆牽著阿朴的背影,大春美瑤和兩歲的張容,丁亞民盧非易杜至偉黃宗應這些少年友人,老焦焦雄屏的比我還愛進玻璃小店,一僧一道也似的吳繼文和黃  錦樹,當時的好友蕭維政老蕭,當時我最喜歡的以軍鄭穎,正益小鄭一家,麗文乃菁馬各,最能走最會看的俊頴,侯子……,更別說坐在嬰兒推車裡專注兩眼不言不笑的盟盟。 我清楚記得他們的身影,他們的笑語。 我第一次來京都(一九七九)至今,櫻花已開過三十三次了。 一九七九年開始,二○一三年重回京都故地,幾次盤桓漫遊京都時空中。京都,說是故地,其實早已自初履後幾次再臨流連,再加諸回憶與情感的重量,對它的熟悉已僅次於居住的台北。 那裡的街道、佛寺神社、一叢叢櫻花與嫩芽、迎面的相識臉孔,如同另一個故里。這個他方,經由朱天心自身的疊覆揉合,被她漸次回想梳理收進。回望三十三年,從中再看過往歲月,那些人、那些事、那些物,幾番出入,這才發現,記憶深刻、情感強烈執拗,不因時間而流損。
  • 妻夢狗

    作者:駱以軍

    聯合報讀書人87年度最佳書獎文學類推薦書單!!
  • 我妹妹

    作者:張大春

    很簡單的一本書。在讀書的人可以看到流淚了。
  • 遠方

    作者:駱以軍

    本書為長篇小說,作者以第一人稱,細述兩年前父親在遊歷廬山時突然腦溢血,住進江西九江的一家醫院,作者偕母趕赴當地搶救父親的經過──在一干大陸兄長的協助下,細心照料昏迷的父親,同時聯絡保險公司及飛航單位,千方百計突破醫院重重關卡,設法將父親運回台灣照護。另一方面,作者描述其妻子即將生產第二個孩子,而他卻被困在大陸醫院無法親自陪伴的焦慮;及至父親回台住進醫院療養,作者攜子探望,祖孫三代之間的互動;以及他與第一個孩子平日在台北各處遊走的情形。可說是作者近兩年生活、思慮的總結。
  • 十七歲之海

    作者:舞鶴

    《十七歲之海》是一本中短篇小說集,是舞鶴重新整理各時期實驗性作品,窺探其實驗精神與手法的源頭。此再版收入《姐姐》《午休》《漂女》等文,收錄更完整;其他像《一位同性戀者的祕密手記》《飆的少年我是》《祖母的死》等,都是屢被研究的代表性作品。
  • 北港香爐人人插

    作者:李昂

  • 特別的一天

    作者:吳念真

    那天恰好是這年最後的一個週末。也許是留戀更也許是自棄的心理,總之,西門町的大街小巷十一點不到便氾濫著裹著重重冬裝的人潮。寒流止於中華路的陸橋上,一下陸橋,肉體與肉體磨擦之下的異樣溫熱便伴隨著樟腦味、脂粉味、皮革味和其他屬於鬧區的特有氣息擴散著。…… 當我拍攝「多桑」的時候,也許經驗不足, 更也許整個故事及場景幾乎都是記憶的重建, 因此,常常在工作的時候忘了自己當下的身分, 一閃神,就回到從前了。 醒來的時候,除了對已然消逝的青春有著悲秋似的哀憐外, 更多的是「我是誰?」 「我怎麼會變成這樣的我?」 「現在的我是真正的我嗎?」 ……等等幾乎無解的疑惑和恍惚。
  • 我未來次子關於我的回憶

    作者:駱以軍

    「小說家的次子」(或小說家捏造的機器人草圖?他的影子?)回憶及父親曾對自己說起,喜歡和他說故事的原因: 我比他沉迷於細節。我恐懼故事結束。我替他補充他略過不表的,他忘記的、他沒說出來的那些。我隱隱相信:每一個截面、每一幅漂浮的畫面,描述它們時刻所動用的細節,其實彼此之間,以一種神秘的織法聯繫在一塊…… 不論「他」自己願不願意,或能否清醒地辨識出自身的存在究竟是一個平庸卻也偶有驚險的現實,或全然是一被捏造的、「不存在的故事」之碎片;小說家的次子都無可避免地,在懂事之初,甚至出生之前,就註定活在一個鋪天蓋地的「他父親」設下的虛構迷宮裏:所有在他身上尚未發生過的事,在父親小說裡的那個「他」都發生過了──且影影幢幢,隱藏在他生命各個轉角的他父親的讀者的猜度、閒言閒語之中。 本書是小說家又一次關於記憶與遺忘的,家族史與青春之考古學的探險旅程,也是一念念不忘自身夯漢形象(作為城市暗巷夜遊神的掩護身分)的父親在履踐父職時「為什麼與我有關的事皆被舞弄至如斯田地」的無奈省察;是那父親每晚為幼子講述睡前故事的馨恬時刻,對於那些使自己輾轉難眠、顛倒錯亂的命運關鍵時刻與城市生活觀察有一絲一縷他無力挽回、改寫、虛飾的情節,滲入孩子夢中的深深憂懼想像之如鏡倒映。 「也有可能」……是這父親公器私用地,不斷藉小說重提卻遺漏更多、意圖神不知鬼不覺地塗抹幼子記憶的未完叮嚀?或者,以預言的外衣偽裝的,對於將活在未來之次子(和他可憐的大哥),以及小說家自己同代人中有幸見證這一切並有能力觸景生情思及過往者,衷心的祝福……
  • 第三個舞者

    作者:駱以軍

    第一個舞者說了一個他六十歲老娘寂寞子宮空無地膨脹的故事;第二個舞者說了一個男家庭教師日夜顛倒和一對單親母女亂倫性交的故事;第四個舞者說了一個不存在的精神分裂症文學獎和兩個不存在的藥品銷售員的故事;第五個舞者說了一個肛交女孩的故事,還附加了一個變性人尋找小學初戀愛人的故事。「第三個舞者呢?」他們突然統統回頭問我。「聆聽和言說宛如一場暴力相向又膠漆纏綿的性愛探戈。」他推門出去前,我聽見故事吞食著故事喀滋喀滋的聲響。
  • 寂寞的十七歲

    作者:白先勇

  • 你不相信的事

    作者:張惠菁

    當你心裡懷有一個秘密, 你想到山裡去,尋找一個樹洞,對著它說出秘密, 然後用泥土,永遠地將那樹洞封起來。張惠菁的最新散文集,寫出了「時間」的幽微細緻。在她筆下,時間很輕,也很重;時間的氣味,好像迷迭香;時間的紋理,有如地層的結構。 沒有人像她把時間寫得這樣清靈卻哀傷: 「難道我們不是一直在失去前一秒看見的東西。早晨醒來,甚至沒有察覺地,再也無法以昨天的眼睛看世界了。昨日的視覺,它像一種珍稀的鳥禽悄悄地絕種了。」 她努力鑑別時間的身世,看穿了它的甜蜜而詭詐,以及不仁: 「然而過去也不過是序曲罷了,還不是要帶著它活下去。時間其實才沒有什麼有效期限,沒有那個確切的點過了之後你就可以不管不想了。時間沒有那麼仁慈。」 人在時間裡,前進,回顧,等待,迷失,憤怒,受傷。 「當你在記憶裡回望,去完整地認識一個人,猶如辨認一件瓷器在窯中經歷的種種。那過程並不全然令人欣喜,人世間的醜惡總是比美麗更多。但人的某些最美好質地,竟然是在醜惡的環境中顯現,如同瓷器燒出罕見的釉色。」「時間是一巨大的窯爐。鍛燒著每個人經歷的種種,一些循環往復的主題。分離。想念。困頓。得意。遺忘。以及回憶。」 這是張惠菁的時間之書。
  • 小鎮生活指南

    作者:陳雨航

    《小鎮生活指南》像一部懷舊電影,更似時空膠囊,閱讀的當下,我們已渾然未覺地重返置身於爛漫純真的六○年代時空。 小說從台北返鄉進入東部小鎮高中教書的余茂雄揭開序幕,故事以一群高中學生的生活展開:他們之間的友誼,校園內外的冒險,不同的家庭背景,他們和家人、老師的互動,還有最後到來的大學聯考……。他們或熱血或憂鬱,一起渡過苦悶與歡樂的生活。全書抒緩平實,卻發展出娓娓動人的敘事,層層推進的縝密情節伏流下,港鎮復活了,我們甚至觸及得到角色的呼吸。不見大悲大慟的誇張,唯有微瀾與輕愁輕拂內心,長久彌留。它喚醒我們舊日的單純美好,交織出看似稀鬆平常的日常。 繼《策馬入林》經典之作後,睽違多年的陳雨航又交出雋永的《小鎮生活指南》,──一部台灣近年來少見好讀、別具韻味又貼近心靈的文學作品。」 【本書特色】 ◎書寫「六○年代東部小鎮生活民情」、「記錄那個年代那一代人」的生命、生活、記憶之書 ◎宛如電影大師小津安二郎「淡而有味,哀而不傷」的美學風格。 ◎平實動人有韻味,故事親切具可讀性。 ◎留住我們遺忘且消逝的永恆年代,喚醒我們舊日的單純美好,譜寫一個時代的亙古氣味餘韻。 【好評推薦】 ◎「早年陳雨航的創作已經顯示一種輕描淡寫的風格,但是仍然禁不住將問題的本質戲劇化。寫《小鎮生活指南》的他顯得更為從容,也因為從容,他讓敘事的邏輯鬆動,詩意因而興起,富有抒情意味的段落隨處可見。」 「陳雨航喜歡電影,經營意象、場景別有心得,他長鏡頭般的觀點不動聲色的隨著一組人事轉到另一組人事,緩緩變化的章節猶如淡入淡出。或因此,他有意無意的回應了大師安德列‧巴山(Andre Bazin)的寫實映像美學:在最平凡的現實觀照裡,他感受並攝取那靈光閃爍的氛圍。」──王德威 ◎「純情依然,卻早已披上了苦悶的溫柔氣息。」這是我閱讀《小鎮生活指南》後的首要感覺。雨航的小說,不作興煽火,總是精描生活的細節,因而流轉人性幽微的情思,讓人掩卷之後,咂嘴回味,腦海不時閃現小說中的經典畫面。」──羅位育
  • 詩60首

    作者:夏宇

    我遲遲找不到詩集的名字 遲遲無法定稿最後我決定 目錄上的詩每一首都可以 拿來當做詩集的名字而據 以形成的每一種解讀都可 以成立可以懸置可以偏離 是向心的也是離心的只要 一行或是每幾行的錯落浮 現只要你願意甚至每一首 甚至全部我把所有的字都 埋起來埋在表面你的注視 你的呼吸和你的手指會告 訴你這些詩會帶你去什麼 地方我是盲目的但你不是 --夏宇
  • 闹学记

    作者:三毛

  • 亂迷(第一卷)

    作者:舞鶴

    就像喬伊斯、普魯斯特為二十世紀的西方文學開拓了藝術技巧與語言風格的新境界;舞鶴為二十一世紀的中文小說創新了書寫自由與實驗藝術的無限可能。 如果你喜歡世界文學大師的作品,你一定不能錯過舞鶴的小說! 舞鶴捨「精準」而就「亂迷」的書寫方式──如詩的短句、不間斷的長句敍事,將內在的生命體悟與外在的社會關懷相互交融,呈現出有如「追憶似水年華」般繁複卻靈動的文學圖景。 「在我的創作裏面,不管寫任何題材,形式是非常重要的,「適當」不足以表達我對長篇小說的追求。寫任何一個長篇小說,都應該思考如何去追求出一個獨特的形式,這個獨特的形式應該是過去的作家從沒有用過的形式。一個有才能的作家,不僅可以把內容表達得非常深或非常廣,同時作品在形式上也應該是創新的。既然是創作,內容應該是「創作」;同時,跟內容同等重要的、是對於形式的「創作」。形式本身應該創新,每一個作品都應該這樣。這是我書寫的一個最主要的觀念,當然這個觀念造成我的作品閱讀起來很困難。
  • 汪洋中的一条船

    作者:郑丰喜

    追(大陆版序言) 自序 我的家世 祖父与我 被我折磨的人 我的父亲 爬的开始 老人与猴子 流浪(上) 流流(下) 屋漏更遭连夜雨 继续流浪 贫病交迫 二伯妈死了 坎坷之路 得救 寂寞的开始 不再嚎哭了 捡田螺 和蔼的老人 水车 捉青蛙 伟大的月亮 雨与鸭子 五哥病倒了 祸不单行 养鸭不家 可爱的猫咪 养鸭女 得意忘形 河中鱼 捡鸭蛋 水中偷生 过新年 报应 五哥失踪了 挨打 我又孤独了 捡地瓜 捉金龟子 台风 难忘的往事 爬向学校 学车前后 ……
  • 紅字團

    作者:駱以軍

    那天上課我們的小說老師大約是宿醉未醒,咕噥著一些我們聽不懂的句子,似乎陷在不得其解的苦思之中。最後他恍有所悟,揚了揚手中我們的作業,說:「孩子們,幹得好,逼視和探索生命真相的不二法門,便是在不懈的虛構中和無中生有之中。」   《紅字團》共收錄〈手槍王〉等六篇得獎作品。作者擅於將我們習以為常的感覺、情緒、道德判斷置放於一荒謬曖昧的情境,運用角色認同及敘事聲音皆充斥干擾與延宕的技巧,逼視讀者注意小說虛構的本質,並開創出高度智性的詭戲,允為最具顛覆性的作品集。
  • 經濟大蕭條時期的夢遊街

    作者:駱以軍

    這是一些發生在《西夏旅館》之前,之後,或之外的── 故事、夢境、另一個流浪者晃走於灰灰惘惘昨日之城的記憶荒墟。 我總是被那些人的故事迷得搔首撓腮, 可惜目的地總太早就到, 像我們這時代聽故事的宿命,那樣硬生生被截斷…… 這是作家的雜文集,漂浮著小說的幽魂黯影;或更是一部錯過之書、失物之書,撩撥對於青春無憂昔時太容易獲得的珍寵、太輕恣揮霍的情感至今風華盡褪的懊惱與惆悵,並記錄夢和信仰的傾斜,如將墜未墜的星塵──那些追憶之瞬都太逼似超現實世界的漫遊旅程,確實可能一去不復返了。那不只意味著「事物不可逆轉地變得貧乏、扁薄、失去原先於各凹凸稜角閃閃發光的神性」,也是更困難的新冒險即將展開之天啟──只是物質與肉身皆日漸貧弱匱缺,失落愛的靈魂則更顯形單影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