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标签:新制度主义

  • 制度、制度变迁与经济绩效

    作者:道格拉斯.C.诺斯

  • 政治科学中的制度理论

    作者:(美)B.盖伊·彼得斯

    新制度主义兴起于对行为主义和理性选择理论的反思。政治学研究范式随着政治形态的演变而变化。近代以前,政治理论一直以国家或政体为研究核心,探讨良好的政治制度形式。现代民族国家诞生后,形成了作为学科的政治学.它也是以国家或制度作为其研究核心,表现为法律主义、结构主义、整体主义、历史主义和规范分析。彼得斯把此时的政治学研究称为旧制度主义。但是,这一学术脉络在二战后发生了突变。 制度主义:我们在讨论什么 关键是要问问我们自己,我们应该采取什么样的标准,既不能轻信大多数理论自己宣称为制度主义,又能排除任何试图批判制度主义阵营的理论。是什么使一种政治和社会行动的分析方法成为特别“制度”的?答案的细节会根据要讨论的流派而有部分不同,但是.如果说存在着值得讨论的学术研究的共同体的话,就应该有一些能够把所有制度主义流派统合为一体的共同核心。 也许,一·个制度的最重要因素是,它在某种程度上是一个社会和/或政体的结构性特征。这个结构或许是正式的(立法机关、公共官僚机构或者法律框架),或许是非正式的(组织的互动网络,或者一套共享规范)。如果是这样的话,制度就超越个人,指涉由个人组成的一个个群体,这些群体基于行动者之间的特定关系,按某种可预见的互动模式而组成。不同制度所要求的可预见程度的变化很大——大学需要课程时间的预见而在其他方面要求甚少,而监狱需要严格遵守时间表——但所有制度都需要管制。 制度的第二个特征是一段时间内的稳定性。一群人也许决定某天下午去喝咖啡。那很惬意,但那不是制度。当他们决定在每周四的同一个时间到同一个地方去喝咖啡的时候,那就开始具有了制度的特征。再进一步,如果这些人都是议员,那么,他们的聚会就和我们政治学中所说的制度相关了。一些制度主义流派认为,制度的某些特征极其稳定,基于这些特征,可以预见一些行为,而另一些特征则使制度易于变化,但是制度的所有特征都需要一定程度的稳定性。 从我们的角度来说,制度的第三个特征是它一定影响个人行为。我们继续以上文的咖啡聚会为例,如果聚会人员并不赋于聚会以重要性而积极参加,那么这个聚会就不是制度。换句话说,制度应当在某种程度上约束成员的行为。再强调一次,约束也许是正式的也许是非正式的,但是如果有制度存在的话,就必须要有约束。
  • 重新发现制度

    作者:詹姆斯·G.马奇,约翰·P.奥尔森

    新制度主义政治学是在反思行为主义研究方法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两位作者是“新制度主义政治学”开山之人。在本书中,作者首先批判了上个世纪50—70年代以制度虚无主义为特征的各种政治学理论前沿(第一章),在此基础上构建了以制度规范政治秩序的理论框架(第二、三章),进而考察了制度本身发生变迁的规律及改革实践困扰(第四、五、六章),并以人民主权为目标分析了制度设计中的诸多难题,同时提出建议(第七、八章),最后对新制度主义思想进行了梳理和深化(第九章)。
  • 组织社会学的新制度主义学派

    作者:张永宏

    《组织与管理经典文萃•组织社会学的新制度主义学派》汇集了组织社会学中20世纪70年代末至今新制度主义学派兴起、发展、演变过程不同阶段、不同贡献的代表作品,从学术史的角度对这一流派的来龙去脉提供了一个历时性的巡视。制度主义学派自20世纪80年代起盛行于社会科学诸领域,不同的学科里(如社会学、经济学、政治学)有着制度学派的不同版本。这本论文集选编了组织社会学中新制度学派的研究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