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标签:反思
-
重点中学
《重点中学》以江城市朗清中学为舞台,在近乎日常化的生活故事中,描写了老师、学生、家长等各色人等,反映了现行学校教育内含的种种隐情。与别的校园小说明显不同的是,活跃在朗清中学这个舞台上的主角,多是一些管理者、领导者,如杨之滨校长,尚革校长,以及在他们背后出谋划策的姜承军局长、洪标副书记。这样的一些人物设置与角色倾斜,在反映了作者的视野开阔的同时,还显现了作者何天白的一个良苦用心,那就是以领导层面在“教育改革”旗号下的我行我素和勾心斗角,真实而又深刻地揭示当下学校教育的病灶与问题所在。 -
半张脸的神话
当“成功人士”的形象铺天盖地,几乎遮没你全部视野的时候,当你漫步在这形象最为集中的淮海中路上,沉浸在由橱窗、霓虹灯和大理石墙面共同酿造的成功气氛中的时候,你会不会对现实和生活前景发生错觉呢? 你看不见社会底层的痛苦,你也会能忽略白领阶层的艰辛,你可能因此产生许多不切实际的幻想,而在这些幻想的尽头,正有失望、不平和沮丧在静静地等着你。 -
我父亲是恐怖分子
《我父亲是恐怖分子》讲述了一个从小被灌输偏见与仇恨,并本可能追随父亲脚步的男孩,如何成长为一个男子汉,并选择走上不一样的道路。1990年11月5日,扎克•易卜拉欣年仅7岁时,他的父亲埃尔-塞伊德•诺塞尔枪杀了犹太保卫同盟会的领袖。在狱中,诺赛尔参与策划了震惊世界的世贸中心爆炸案。在一段臭名昭著的视频录像中,本•拉登曾经号召世界要铭记“埃尔-塞伊德•诺塞尔”这个名字。 易卜拉欣在恐怖主义的阴影中度过了童年。在父亲锒铛入狱后,他和家人搬家二十余次,却始终在精神上受父亲罪行的困扰,并因此受他人的排挤与控诉。尽管思想极端的父亲试图将他的狂热信仰灌输到易卜拉欣的脑中,这个羞怯而笨拙的男孩却从未与仇恨产生共鸣。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渐了解父亲恐怖主义行为的易卜拉欣,开始了自己的逃亡之旅。 -
追寻80年代
这是激情流溢的年代,这是理性回归的年代;这是众声喧嚣的年代,这是暗潮涌动的年代;这是启蒙祛魅的年代,这是复兴崛起的年代;这是需要追寻与怀念的年代,这是尚待品啜与反思的年代。 80年代是一个伟大的时代,坚冰在被打破,思想启蒙气氛活跃,敢为天下先,使命感,对自由和真理的追求是时代的潮流。——于坚 现在回想,80年代好像发了一场天花,到现在还能看出后遗症。——欧阳江河 上世纪80年代的所有探索是真挚的,但都很粗浅,急就章,它填补了“文革”后的真空。——陈丹青 你可以用浪漫来形容80年代,当年的很多想法都太乌托邦,自己还觉得非常有意义,会对中国产生很大影响,实际上并没有产生那么大的影响力。你还可以用脆弱来形容80年代,那个时候中国人不知道自己有多脆弱,阿城说那个时期的人知识结构都是残缺的、单薄的,虽然有热情但能力并不是很大。——查建英 自“文革”结束以来,对历史进行回顾、反思一直成为当代中国思想生活的重要内容。二十多年来,很多理论争论,很多思想冲突,都是围绕着这些回顾和反思进行的,一直没有停过。90年代以后,社会风气骤变,物质主义像一股暴虐的台风席卷了社会各个层面,各个角落,风过后,物非人非。但是对历史做回顾、反思的习惯似乎并没有断掉,就像有一根坚韧的绳索,让许许多多喜欢思想的人都紧紧抓着它,彼此呼应,鱼贯前行。这样一想,我就越觉得读者手里这本《追寻80年代》是很值得一读的书,如果它还有什么缺点,有不尽人意之处,以后再改进就是了。——李陀 -
比空气轻
本诗集收录了索宁奖得主、“德语世界的鲁迅”汉斯·马格努斯·恩岑斯贝格尔于1950-2010年间写就的诗歌作品143首,深刻表达了诗人对战争、对纳粹德国、对制度或人性之恶的迷惑与反思。 编辑推荐: ★汉斯·马格努斯·恩岑斯贝格尔 他是汉学家顾彬赞誉的德语世界的鲁迅; 他亲历了“第三帝国”兴衰; 他公开为联军入侵伊拉克辩护; 他将萨达姆·侯赛因与希特勒并列谈论; 著有政治随笔《哈瓦那调查》、《与马克思和恩格斯谈话》、《噢,欧洲!》 ; 与丘吉尔、哈韦尔、罗素、阿伦特、奥利弗、伯格曼齐入世界文学史。 ★聚焦评论: 《新苏黎世报》 : 在这个世界上,我们找不到另外一个能让我们更愿意与他一起写诗的人。 拉尼茨基: 恩岑斯贝格尔是当今德国最杰出的诗人。 ★曾获: 1962 德国评论家奖 1963 格奥尔格·毕希纳奖 1966 纽伦堡市奖 1978 德国评论家奖 1980 金花环奖 1985 海因里希·伯尔奖 1993 埃里希·玛丽亚·雷马克和平奖 1993 弗里德里希·艾伯特基金会,文学奖“政治书” 1994 慕尼黑市文化荣誉奖 1998 海涅奖 2000 “年度最佳有声读物”奖 2002 西班牙阿斯图里亚斯王子奖 2002 路德维希·博纳奖 2006 意大利德邓南遮奖 2009索宁奖(丹麦文学奖) 2015 弗兰克·谢尔马赫奖 -
千年楼市
《千年楼市:穿越时空去古代置业》将古代的房产市场和古人的家居生活为您慢慢道来,向您讲述西周的地价、汉朝的房价、唐朝的置业秘笈、宋朝的购房流程、元朝的住房政策、明朝的装修方案,以及清朝的购房者怎样贷款,是时空旅行者去古代置业的必备指南。 -
十字街头的知识人
几乎每个知识分子都有一个“天下大同”的理想,但现实往往并不如人意。现实侵犯良心的边界,欲望侵蚀自由的灵魂。作为一名知识分子,使命感让他不安于社会现状,而知识的理性又让他明白社会只能渐进式前进。这种矛盾的心态,也是转型期中国一代知识人的内心写照。 在这本书中,作者探讨了引发我们不安全感和不幸福感的种种问题,并解读了他心中对于传统、底层、权利、道德、生存等主题的看法。作者细致的勘察和自觉的批判意识,使得他能够突破身份的限制,在更广阔的空间,拷问十字街头的时代与人心。 -
经济学的邀请
《经济学的邀请》采用三思而行的方式——回顾相关概念、解释其历史演化、对其进行批判——鼓励学生对所学知识提出质疑并向原有的理论假设进行挑战;通过解释理论假设背后包含的政治及哲学偏见,使经济学变得十分有趣。全书最后一部分则针对学经济的学生经常感到疑惑又不敢问的问题,像"经济理论真的很重要吗"、"我该学经济学吗"、"学经济学对我有什么好处"等做了诚恳的回答。 经济学教科书应该包含令人愉悦的思想难题、令人兴奋的哲理问题和许多饶有兴味的政治现象,使那些因经验不足而被更深层次问题困扰的初学者掌握必要的研究能力,体验到个中快乐,而不只是一味提供大量图表、理论、例证。 -
刷盘子,还是读书?
“刷盘子,还是读书”的论题,最早由作者钟庆发表在网上。留学日本的工科学者钟庆说,去年他看到一篇文章,说俄罗斯在2003年经济得到了极大发展,俄罗斯的改革颇有成效,走上了民族复兴的正轨。这与他和在日本的俄罗斯人交往中得到的感受非常不合,与日本这里的报道和资料也大相径庭。于是有感而发,开始在网络上信马由缰,发表《刷盘子读书》系列文章。 钟庆在书中比较了中日近百年历史上重要转折关头的经济路径,提出一个国家技术力是本族安身立命之本,并批驳了中国主流经济学家的“比较优势理论”,认为其对中国现代工业发展带来了巨大的害处。“这本书是对历史规律的一个总结,并尝试摸索未来的道路。其实我也不知道未来的道路,这需要对中国的现实情况做仔细调查研究和评估。” -
一年甲班34号
你有多久没被自己感动过了? 无论你是谁,现在干什么,只要你曾当过小学生(嘿,你一定当过!),你就会被34号的故事深深触动,那个一年甲班34号,还有小小的阿丁…… 在这部温情到泪流,感动到心颤的纸上电影里,在看上去有时并不很美的画面里,你发现自己曾经就生活在其中,你就是一年甲班34号,你有你自己的小黑,有你成长的秘密…… 来自台湾的一年甲班34号,邀请——忘了自己曾是孩子的大人、永远不想忘记童年的大人,和,总有一天会成为大人的孩子,一起重温童年那段,不愿妥协的纯真岁月…… -
丰富的痛苦
《丰富的痛苦:堂吉诃德与哈姆雷特的东移》的任务仅在于描述:描述两个文学幽灵跨越几个世纪的门槛,从西方走到东方的故事;描述东、西方各国作家怎样出于对人类(首先是知识分子)某些重大精神命题的共同关怀,按照自己民族文化的传统,自己所处时代的要求,以及个人精神气质的特点,一面接受前人思想、艺术成果,一面又丰富与发展前人的思考,有如思想与艺术接力棒的相互传递,共同创造了两个世界文学的不朽典型的故事。 -
真实世界
编辑推荐: 没有伞的孩子必须努力奔跑! 他不敢与人对视,无法热情拥抱,不会表达情绪,更不懂沟通技巧 他是一个自闭症少年,却要迎战最复杂的人际关系 一部震撼全美的自闭少年奋斗之书! 畅销数百万册,全球翻译近三十种语言,获奖无数的成长力作! ------------------ 这个夏天,一场真实世界的洗礼即将开始: 马塞洛从小被判定有交流障碍,被父亲的律所合伙人嘲笑为少年“阿甘”。他不敢与人对视,无法热情拥抱,不会表达情绪,更不懂沟通技巧。与其和人聊天,他更乐意和小马驹说话。 为了让他适应外面的世界,父亲将他安排到自己的律师事务所实习。在这里,他遇到了脾气火辣的收发室女孩茉莉,也遇到了处处刁难他的“富二代”温德尔,更遇上了一桩棘手的案子:他在温德尔的办公室里,发现了一张被丢弃的毁容女孩的照片…… -
芙蓉镇
《芙蓉镇(增订版)》主要内容:古华的长篇小说《芙蓉镇》(增订版),是一部对历史进行深切的的思,对极“左”路线破坏了的中国农村生活进行了深刻描绘的作品。照作者说的,他唱了一曲严酷的乡村之歌。然而,严酷之中见深情,它同时又是一曲对来之不易的新生活的赞歌,倾注着作者对党的三中全会路线和政策的由衷热爱。首先,吸引读者的,是作者手中那支散发着浓厚泥土香气的风俗画笔。芙蓉镇这个“小社会”,其实也就是一个小小的性格世界。人物性格刻画的深度,决定着作品的思想深度。在《芙蓉镇》的人物结构中,既有受难者、抗争者、动摇者,也有凌虐者、迫害者。《芙蓉镇》在艺术结构上,承继了我国传统现实主义的特色。它以芙蓉姐的命运为主线,有机地把繁复的人物命运组织起来,环环紧扣,相经勾,如溪涧之归长川。 -
走向混沌
作者以不加任何雕饰的笔触,记录了自己二十多年的苦难历程。其实“苦难”这两个字根本载不动这二十年的沧桑。妻子张沪的两次自杀,白发老母被掀斗遣返,儿子无辜遭人耳光,使作者心灵中最圣洁的亲情横遭践踏。骄阳下的灵与肉之裸,化工厂烈火中的再生,矿井下挥汗如雨的劳作,使作者的肉体备受煎熬;最富悲剧意义的是残酷的现实对作者内心深处涌动着的浪漫情愫和文学梦想的摧残。这其中的凄楚、苦涩和绝望构成了中国知识分子心灵史中最悲怆的乐章。 作者还以自己的亲身经历为主线,记录了与自己同时代、同命运的知识分子的心路历程和轨迹:从美学巨匠吕荧之殁到书呆子张赞祖的溺水而亡,从有着一只“风泪眼”的建源君到身患绝症的“肌无力”,从英木兰的生命传奇到姜葆琛的驿路风尘…… 最可贵的是,书中作者并没有美化知识分子(包括自身),而是以深刻的自省意识再现了知识分子身上的弱点和生命残缺。一幕幕同类相残、豆萁相煎的闹剧在高层次的知识分子间上演,使人在触目惊心之余,感到彻骨的悲凉。应该说,这种知识分子对自己灵魂的拷问,是辽阔、是大气、是深刻的文明与进化,更是一种再生。 -
一陣風,留下了千古絕唱
目 錄 自序 一段講述 中國戲曲的藝術品貌、個性及歷史 兩次發言 安於淺近 一齣戲是否優秀,與評獎無關 一段書評 批評的學術性 兩個序 守住民族的根 民間文化利益與人道主義情感的信守 一份劇評 川劇《潘金蓮》的失誤與趨時 兩幅速寫 人生不朽是文章(修訂稿)──張庚 一陣風,留下了千股絕唱──馬連良 -
陈永贵沉浮中南海
陈永贵:毛泽东的农民 修订版后记 ------------- 这本书原来的名字叫《陈永贵沉浮中南海——改造中国的试验》,1993年由花城出版社出版。 转眼六年过去,我又读到了一些权威性的新出版物,譬如原国务院副总理薄一波的《若干重大决策与事件的回顾》下卷,原新华社驻大寨记者冯东书先生的《“文盲宰相”陈永贵》,等等。我发现本书第一版对陈永贵和一些事件的描写有不准确的地方,更有不充分的地方。这次有机会修订,也了却了我的一件心事。这个修订本的增删修改大大小小有五六十处,以字数计,大约在两万字左右。每改动一处,我都感到离历史的真实近了一步。但是我仍然不敢宣称我写下的东西毫不失真。特别是关于陈永贵文革期间在中央活动的情况,我所依据的材料零零碎碎,几乎毫无相互印证的余地。如果有一天,有关档案材料开放了,如果那时候还有机会再版,我相信这本书还可以离历史的真实更近一些。 我当过插队知青,在山区农村当过大队和生产队干部,带领和督促社员们学过大寨。我当时很认真,但我失败了。因此,共和国的这段历史也是我个人心中的一块“病”。我的这种经历也许能帮助我理解历史,也许会妨碍我认识历史。无论如何,这种影响作为我生命的一部分,注定是抹不掉的,并且会在本书的关注角度、侧重、选材、观点和笔调之中体现出来。我尽力超越这种局限,但我首先应该老老实实地把这一点告诉读者。 大概在1975年,北京农展馆举办农业学大寨的展览,我去看了。当时看到的主体内容,现在已全无记忆。但是我清晰地记得出门时见到的一张黑白照片。照片放得很大,那是一群大寨农民拿着书本从夜校中走出的景象。照片上的八九位农民咧嘴笑着,头上系着白毛巾,似乎穿着黑棉袄,背后是夜校的灯火。图片说明的大意是:大寨社员白天下地生产,夜晚上夜校学习政治,过着幸福的生活。我当时心中大动,一种很悲哀的感觉从心底翻卷上来。大寨是我们奋斗的目标,大寨的今天就是我们的明天。我在这张照片上看到的是我自己和我们这代人的未来。那张照片中间的一位农民好象已入老年,我似乎在他的身上看到了自己生命尽头的真相。我站在照片前边想,难道人的一辈子就要这样过吗?白天下地生产,晚上读报纸学文件?这就是我们奋斗终生所要争取的幸福生活吗?我不敢往下想。 我看到过无数关于大寨的照片,读到过无数关于大寨的介绍,这些信息或者模糊淡忘了,或者合乎逻辑地整理编排起来。惟有这幅二十多年前看见的照片,异常清晰地印在我的心底,不理会任何逻辑地闪烁着。 吴思 1999年1月31日于北京 -
崔永元:我有一事,生死与之(中国故事)
1996年,《实话实说》主持人崔永元沉浸在一夜成名的兴奋中。“ 2001年,理想主义者崔永元身陷抑郁症的折磨里。 2012年,准历史学者崔永元对《人物》记者说,他找到了一条能够让自己生死与之的道路——口述历史。他说,这让他舍不得死。 在10年间,他全身心投入这份事业,组织采访团队采访 4000多位老人,留下10多万小时影像资料。他和他的团队在和时间赛跑,发掘老人们的历史记忆,去接近历史真相,也为后人留下宝贵的档案资料。 本书深度专访崔永元,听他讲内心的理想与忧患,讲这个时代与那个时代,讲生活与慈悲,还有他愿倾其一生之力做的口述历史之事业。 -
陳寅恪的最後二十年
從1949至1969年,陳寅恪在中國共產黨統治下渡過他生命中最後的二十年,他晚年的生活狀況與心境,曾經引起學界「大做文章」,眾說紛紜。 本書根據大量檔案文獻和第一手的採訪資料,詳盡描繪了陳寅恪生命最後二十年的坎坷經歷,披露了許多鮮為人知的史實,為讀者打開了一段塵封的歷史,從陳寅恪的生存狀態和人際著手,探索了他的內心世界,並以此分析、詮釋了陳寅恪晚年作品的內涵,提出了不少頗有說服力的見解。(摘自博客來網路書店) -
中国人的性格历程
《中国人的性格历程》从世界视野和历史视角两个维度出发,横向比较了中国人与韩国人、日本人、美国人以及犹太人的民族性格,纵向分析汉文化与满族文化、蒙古族文化的文化差异,探讨了满族等民族是如何在汉化过程中失去“狼性”的,剖析了中国人民族性格的“羊性”的起源。 中国人的“劣根性”曾经被认为是中国一切问题的罪魁祸首。从严复、鲁迅到柏杨、龙应台,中国人已经写下了无数批判国民性的文字。但是,百余年来,中国人的国民性似乎并无太多改观。 通过世界视野中对中国国民性的观察和历史视角下对中国国民性演变过程的剖析,作者认为国民性是可变的。是落后的制度造成了中国人的“劣根性”。中国人身上并没有“过滤性病菌”,要改造国民性,必须从制度方面去努力。
热门标签
下载排行榜
- 1 梦的解析:最佳译本
- 2 李鸿章全传
- 3 淡定的智慧
- 4 心理操控术
- 5 哈佛口才课
- 6 俗世奇人
- 7 日瓦戈医生
- 8 笑死你的逻辑学
- 9 历史老师没教过的历史
- 10 1分钟和陌生人成为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