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标签:西南联大

  • 联大八年

    作者:西南联大《除夕副刊》

    本书由西南联大《除夕副刊》主编,初版于一九四六年七月,是学术界公认的最有价值的联大文献。本书文字朴实,内容丰富,主要由“历史回顾”、“联大生活”、“联大教授”三部分组成。 “历史回顾”介绍了联大校史上一系列比较重大的事件,如倒孔运动、五四纪念活动、壁报活动、文艺活动、“一二•一”运动及民主运动等;“联大生活”包罗甚广,既有跑警报这样别致的“教授生活之一章”,也有衣食住行之类“片断的回忆”,还有助教、兼差、从军、译训、社团等各种生活实录;“联大教授”前三篇文章讲述了闻一多先生的事迹,《教授介绍》一文由学生写老师,刻画出联大教授在学生心目中的真实形象,读来别有风味。
  • 战争与革命中的西南联大

    作者:易社强

    本书由美国的易社强(John Israel)教授倾二十年之力写就,视角独树一帜。何炳棣先生称赞其为“迄今最佳联大校史”。《战争与革命中的西南联大》主体共有四部分,并有导言和结语。生动叙述了联大到昆明之前的经历,勾画了联大与云南社会以及当时政府之间的关系,对西南联大自身的历史、传统和精神渊源进行探讨,淋漓尽致地描摹了联大教师的风采,详细生动地再现了联大在昆明时期的生活。史料扎实,分析精湛,人物跃然纸上。《战争与革命中的西南联大》的出版,势必会令广大读者注目与着迷。
  • 南渡记. 东藏记

    作者:宗璞

    小说总体不离战争的大时代背景,事关人类命运前途,作者笔下不时流出带有些哲理的感慨。如在众人议论日本侵略军的被俘士兵时,孟弗之说:“他们也是人,但是在法西斯政策驱使下已经成为工具,被‘异化’了。我们进行这场保卫国家民族的战争,不仅要消灭反人类的法西斯,也要将‘人’还原为人。”“将‘人’还原为人”,乃是涉及为民立命的大问题,古今有多少哲人为之耗费心思呵!书中还用了很多笔墨写那时的青少年,今天都已是七十以上的老人了。他们个个文明聪颖,活泼天真,有教养,有理想。他们的对话、神态,在谈笑嬉戏之间,在敌人的野蛮轰炸面前,往往流露出父辈熏染的影响。我很喜欢这些片段的描绘。例如一群小青年在生物学教师带领下到山野采集植物标本那一节,即是既见情又见景的好文章。 《野葫芦引》是写知识分子的,也主要是写给知识分子看的。尤其是写他们在民族存亡的大关节上的操守,写他们怎样坚韧不拨地、忠诚地守护着教育这块事关子孙后代的神圣“阵地”。总之,是一部为知识分子立传的作品。 宗璞的文风很有她本人的特色,风格即人,一看便知是宗璞的,不是任何其它人的。全书都是短句式,读起来可以“上口”而没有滞碍之感,这是得力于她中国古典文学的素养。
  • 未央歌

    作者:鹿桥

    王德威(哈佛大学教授),何兆武(翻译家,西南联合大学毕业生),陈平原(北京大学教授),钱理群(北京大学教授),黄舒骏(台湾著名歌手),联袂推荐! 二十世纪中国最经典、最唯美的校园小说。 风靡港台海外,“20世纪中文小说100强” “40年来最感动我们的书” “最爱小说100强” 台湾销量超百万册 在我们阅读《青春之歌》的年代,港台海外华人青年捧读的是《未央歌》!
  • 上学记

    作者:何兆武(口述),文靖

    历史的吊诡往往让人哭笑不得。在一个时代巨变,政局动荡,外族入侵,战火频仍,物质生活极其匮乏,连生命安全都不能保证的环境里,从小学至中学,至大学,少年和青年时代的何兆武所感受到的,非但不是恐慌、忧虑、不安,恰恰相反,是幸福。而在今天的学校里,在一个安定、富足、物质条件极大提高的环境中,莘莘学子们恐怕很难体会到幸福的感觉。当代学校教育的失败,早已不是新鲜话题。学校教育的目的到底是什么,政治和教育之间,教育和社会之间,应该建立一种什么样的关系,何兆武通过他的回忆,向我们提出了一系列的追问,促使我们再度面对国民教育这个无比重大的话题。当然,这本书的价值远远不止是对教育的追问,它所触发的感受和思考,必将发生长期的影响和讨论。 口述历史是近年来的一个热点,薄薄的一册《上学记》更是2006年读书界的一个亮点。超然与淡定让年逾八十的何先生获得了一种“随心所欲不逾矩”的自由,这份自由让几乎见证了整个中国二十世纪历史的他在追忆过去的时候,充分地保持了一个历史学家的本真与哲学家的睿智。可以说,《上学记》是上个世纪前半叶中国历史的一页剪影,可其中又缠绕着口述者对后半叶历史的深切反思。其中个别的记忆或有偏差,但是并不影响何先生对于过去那个时代整体精神的准确理解和表达。追求自由却拒绝虚无,捍卫真实却并不偏执,追忆过去并不造神和美化,反思现实又烙印着历史的启示,何先生的为人、为学都令人钦敬。
  • 西南联大的爱情往事

    作者:岚枫

    《西南联大的爱情往事》内容简介:民国,是一个既繁华又落寞的年代,旧王朝的背影尚未远去,新时代的潮流已经涌来;民国,是一个盛产故事的年代,一边是纷飞的战火,一边是才子和名媛的情事。熙攘的流年里,每个人的命运被大变局裹挟,没有人能置身事外。 当日军的铁蹄践踏疆土,学术的种子仍在重压下悄然崛起,西南联大文人学者的铮铮傲骨,始终感动着一代又一代中国人,他们在贫穷困窘中体现出来的精神力量,始终值得追忆。这是一部讲述西南联大人情感往事的书,那一群背负着民族学术期望的文化人,也始终是普通人。这些故事饱含着浓郁的书卷气,因此显得单纯和羞涩:又因为身处空前的乱世,而渗透了历史的苍凉和悲切。这是那个时代的爱情,散发着来自历史深处的香气,而那些相爱过的人,已经湮灭在历史的尘烟里。
  • 上学记

    作者:何兆武 口述,文靖 撰写

    何兆武教授的这部口述浓缩了20世纪中国知识分子的心灵史。它叙述的尽管只是1920年代-1940年代末不足30年间他学生时期的陈年往事,却蕴含着一个饱经沧桑的老人对整个20世纪历史的反思,对我们重新认识过往、观察现在以及展望未来都有着重要的启迪,这大概是这本书能够激起读者广泛共鸣的原因。这本书同时又是很个性化的,何先生不惮于表露自己的真情实感,不忌讳议论先贤的道德文章,既树立了理性的尊严,又使自己的性情展露无遗。在目前这个功利滔滔的的世界上,何先生对知识与真理的热诚仿佛一股清泉,可以冲洗那些被免得熏染的心灵,使其复现润泽。这也是老一代知识分子风范的存照。任何津津乐道于名人八卦消息的解读,都大大偏离了何先生的志趣。久已厌倦标签化历史著作的读者,可以从这本书中获得丰富、鲜活的历史体验,特别是今天“上学者”和“治学者”,或可藉此思考一下,学应该如何上、如何治。 ——中华读书报
  • 西征记

    作者:宗璞

    宗璞《南渡记》、《东藏记》、《西征记》、《北归记》四部曲中的第三部,《东藏记》曾在《收获》发表,荣获第六届茅盾文学奖。《西征记》以抗战大反攻时期为背景,明伦大学的学生响应号召,奔赴前线。女生嵋到野战医院工作,九死一生,她的表哥玮则勇敢地献出了年轻的生命。全景式的描画,史诗的气度,战争与人性的深层把握,积淀成一部厚重的力作。
  • 南渡记

    作者:宗璞

    《南渡记》是四卷本长篇小说《野葫芦引》的第一卷,并可独立成篇。这部作品以抗日战争时期西南联合大学的生活为背景,生动地刻画了中国知识分子的人格操守和情感世界。他们对亲人朋友的大善、对祖国民族的大爱、对入侵之敌的大恨、对亡国之祸的大痛、都得到深刻细腻的表现。
  • 东藏记、南渡记、西征记――野葫芦引(全三卷)

    作者:宗璞

    《南渡记、东藏记(全2册)》小说总体不离战争的大时代背景,事关人类命运前途,作者笔下不时流出带有些哲理的感慨。如在众人议论日本侵略军的被俘士兵时,孟弗之说:“他们也是人,但是在法西斯政策驱使下已经成为工具,被‘异化’ 了。我们进行这场保卫国家民族的战争,不仅要消灭反人类的法西斯,也要将‘人’还原为人。”“将‘人’还原为人”,乃是涉及为民立命的大问题,古今有多少哲人为之耗费心思呵!书中还用了很多笔墨写那时的青少年,今天都已是七十以上的老人了。他们个个文明聪颖,活泼天真,有教养,有理想。他们的对话、神态,在谈笑嬉戏之间,在敌人的野蛮轰炸面前,往往流露出父辈熏染的影响。我很喜欢这些片段的描绘。例如一群小青年在生物学教师带领下到山野采集植物标本那一节,即是既见情又见景的好文章。 《野葫芦引》是写知识分子的,也主要是写给知识分子看的。尤其是写他们在民族存亡的大关节上的操守,写他们怎样坚韧不拨地、忠诚地守护着教育这块事关子孙后代的神圣“阵地”。总之,是一部为知识分子立传的作品。 宗璞的文风很有她本人的特色,风格即人,一看便知是宗璞的,不是任何其它人的。《南渡记、东藏记(全2册)》都是短句式,读起来可以“上口”而没有滞碍之感,这是得力于她中国古典文学的素养。
  • 东藏记

    作者:宗璞

    《东藏记》是四卷本长篇小说《野葫芦引》的第二卷,并可独立成篇。这部作品以抗日战争时期西南南联合大学的生活为背景,生动地刻画了中国知识分子的人格操守和情感世界。他们对亲人朋友的大善、对祖国民族的大家、对入侵这敌的大恨、对亡国之祸的大痛,都得到深刻细腻的表现。作品的结构严谨合度、语言优雅蕴藉、情节暗设玄机、人物丰满真切,具有臻于完善的思想物艺术品格。
  • 未央歌

    作者:鹿桥

    说鹿桥,话未央。 寄语!迟到的“鹿桥旋风”。 一本《未央歌》, 让大陆读者翘首以盼20年, 让大陆出版界“耿耿于怀”30年, 被大陆文学界遗忘40年, 然而,这本书在台湾,在海外华人界却被争相阅读超过50年!!! 今天,迟到数十年的“鹿桥旋风”终于吹到了大陆此岸—— 于是,对读者来说,这是实现夙愿 对出版人来说,这是完成使命 对整个文化界来说,这是一次向历史致敬后的真诚回忆! 抗战时期长篇小说四大巨峰之一 香港文学史家司马长风先生在他的《中国新文学史》中把鹿桥的《未央歌》看作抗日战争和战后期间长篇小说的“四大巨峰”之一。另外三部是:巴金的《人间三部曲》、沈从文的《长河》、无名氏的《无名书》。而《未央歌》“尤使人神往”,“读来几乎无一字不悦目、无一句不赏心”。 “40年来影响我们最深的书” 1990年,由台湾《中国时报》评选。鹿桥的《未央歌》排名第一; “20世纪汉语故事100强” 2000年,由香港《亚洲周刊》选评。14位评选委员来自两岸三地、新加坡、马来西亚和北美,代表不同华人地域得文学界,年龄也从不惑之年到年近古稀。 大陆:余秋雨(散文家、文学评论家、上海戏剧学院前院长) 王蒙(小说家、中国文化部前部长) 王晓明(文学评论家、上海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传授) 刘再复(文学理论家、中国社科院文学研究所前所长) 谢冕(文学评论家、北京大学中文系传授) 台湾:王杏庆(又名南方朔,文学及时事评论家) 施淑(文学评论家、台湾淡江大学中文系传授) 香港:刘以鬯(小说家、《香港文学》杂志总编辑) 黄继持(文学评论家、香港汉语大学中文系传授) 黄子平(文学评论家、香港浸会大学中文系副教授) 北美:郑树森(文学评论家、美国圣地亚哥加州大学比较文学系传授) 王德威(文学评论家、美国哥伦比亚大学东亚语文学系传授) 马来西亚:潘雨桐(小说家) 新加坡:黄孟文(小说家) “最爱一百小说大选” 2004年,由台湾联合报系与被誉为“台湾文化地标”的诚品书店所举办的“最爱一百小说大选”活动,采用网络和书面投票的方式。鹿桥的《未央歌》(no.19)和《人子》(no.82)双双入选. 《未央歌》以抗战时期的国立西南联合大学和昆明的风光民俗为小说背景,故事的主角是一群天真年轻的大学生,伍宝笙、余孟勤、蔺燕梅、童孝贤……在烽火连天的岁月里,在平静纯洁的象牙塔内,他们彼此引为至友、畏友,有爱有怨、有笑有泪,并交织发展出一段属于青春和校园的爱情故事。除这四大主角,作者还写了一群大学生和他们的老师。书中关于友谊的描述、爱情的铺陈以及对校园精神的探讨,表现了一代年轻学子对真善美的追求与积极乐观的生命态度。 本书文笔清新自然,人物形象鲜明,洋溢着乐观向上的青春诗意,充满着爱心和幻想的少年情怀,尤其令读者倾心不已。可以说是了一部“爱与美”的青春小说,一部“以情调风格来谈人生理想的书”,集中探讨了一个人在大学时代如何追求人格完备和完善的问题! 星移斗转,物是人非,昆明湖依旧,铁峰山犹存;西南联大已逝,鹿桥已逝,唯有《未央歌》未央。
  • 未央歌

    作者:鹿桥

    小说以抗战时期的国立西南联合大学和昆明的风光民俗为小说背景,故事的主角是一群天真年轻的大学生,伍宝笙、余孟勤、蔺燕梅、童孝贤 ……在烽火连天的岁月里,在平静纯洁的象牙塔内,他们彼此引为至友、畏友,有爱有怨、有笑有泪,并交织发展出一段属于青春和校园的爱情故事。除这四大主角,作者还写了一群大学生和他们的老师。书中关于友谊的描述、爱情的铺陈以及对校园精神的探讨,表现了一代年轻学子对真善美的追求与积极乐观的生命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