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标签:歌德

  • 歌德谈话录

    作者:(德)爱克曼

    歌德是个百科全书式的智者,书中的谈话涉及文学、艺术、戏剧、建筑、美学、哲学、宗教、政治、社会、人生以及科学等几乎当时的所有知识领域。它们切近人性与真理,虽穿越时空的隧道而仍显得鲜活。他对于东西方文化差异的理解,对中国人和中国文学的好感,他对于基督教《圣经》的高度评价等等,均见之于这本书。 译者序 歌德的名字在今天的中国,如同在世界其他文明国家一样,是家喻户晓的。凡是爱好文学的或有一定文化知识的中国人,都敬仰、赞美歌德,都知道歌德不仅是一位可与荷马、但丁、莎士比亚相提并论的大文豪、大诗人,也是一位可与文艺复兴时期的.伟大人物如达·芬奇相媲美的文化巨人,他思想敏锐、学识渊博、多才多艺,不仅搞过评论、编过刊物,当过画家和剧院经理,而且还是政治家、教育家和自然哲学家;他留下的那一份丰富的文学和思想遗产,直到今天,仍在影响着全人类和整个世界。 两个多世纪来,世界各国曾有无数的作家、评论家和学者孜孜不倦地研究歌德、介绍歌德、颂扬歌德,他们写下的有关歌德的评论、传记或其他著作多得简直可以说是汗牛充栋、不可胜数。无疑,他们为后人继承歌德那一份宝贵的文学和思想遗产作出了十分重要的贡献,可是,他们中间却很少有人因此而载人史册或让后人记住了他(她)的名字。然而,有一位德国人却是幸运的,那就是约翰·彼得·爱克曼(1792.9.21—1854.12.3),他出身低微,个人在文学上也无多大建树,可他的名字却永远和歌德联在一起,因为他写下了一部被尼采评为“德国最佳作品”的著作——《歌德谈话录》。 爱克曼是1823年6月应歌德邀请去魏玛后与其相识的,此后便在那里长住了下来,直到歌德1832年3月去世。他十分崇拜歌德,歌德也颇信任、看重他。《歌德谈话录》是他在魏玛给歌德当了九年多的义务助手、直至歌德去世后整理出版的一部著作。这部著作以优美轻灵的文字记录了他这九年间在歌德身边的所见所闻,尤其是歌德晚年有关文艺、美学、哲学、自然科学、政治、宗教以及一般文化的言论和活动,其中大部分内容还经过歌德过目和肯定,只是因歌德生前没同意所以才在歌德去世后出版;先是于1836年出版此书的第一卷和第二卷,嗣后又根据自己和歌德好友瑞士人梭瑞的笔记于1848年出版第三卷作为补编。此书不单是歌德的谈话记录,而且提供了大量关于歌德生平和思想的宝贵资料。爱克曼在关于此书第一卷和第二卷的 作者序中写道:“这些谈话不仅就生活、艺术和科学作了大量阐明,而且这种根据实际生活的直接素描,特别有助于使人们从阅读歌德的许多作品中所形成的歌德其人的形象更为完备。”因此,此书在图书目录里可以列入文学类,更可以列入传记类;此书的重要性与鲍斯韦尔的《约翰逊传》不相上下,故一经问世便被译成欧洲各国文字。 《歌德谈话录》全书约有四十余万字,作为一部“德国最佳作品”在世界上已流行两个多世纪,传遍世界各文明国家;可令人遗憾的是,在已进入21世纪的中国,除了一代名家朱光潜先生早在20世纪80年代交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一个不足此书一半的选译本外,至今国内尚未有一个较为完整的译本。我们这三位译者都是歌德的崇拜者而非专门研究者,才疏学浅,但为了让广大读者早日窥见全书之貌,不揣浅陋,花了一年多业余时间,斗胆交出这么一本虽有四十来万字却不像样的译作,其中的舛误之处肯定不少,敬请专家和读者多多指正。 此书是根据由约翰·奥克森福德英译、后来又由J.K.穆尔黑德加以修订的英译本译出的,同时参照雷吉娜·奥托和彼得·韦西格共同编辑的德文本作了几处增补。这里必须说明,由穆尔黑德加以修订的英译本虽然改正了奥克森福德的若干错误和缺点,并根据德文本作了相应补充,但同时也删去了奥克森福德英译本中与歌德无关的一些细枝末节,故严格说来,尚非百 分之一百的全译本。此书翻译的分工如下:吴象婴译1823年6月10日至1825年2月24日;潘岳译1825年3月22日至1827年6月20日;肖芸译其余部分。 吴象婴 2001年6月25日于北京
  • 歌德自传

    作者:[德] 歌德

  • 歌德谈话录

    作者:艾克曼

    歌德是近代资产阶级文化高峰时期的典型代表,在西方产生过深刻的影响。《歌德谈话录》是由歌德的朋友艾克曼辑录整理而成的,对歌德作了细致而深刻的描绘,真实地记录了歌德晚年最成熟的思想和实践经验,涉及哲学、美学、文艺理论、创作实践,以及日常生活和处世态度。《歌德谈话录》全译本在我国还是第一次出版,有助于读者,尤其是青年读者,全面了解歌德,走近歌德,提高文学修养,陶冶思想情操,领略人生真谛。
  • 歌德与贝多芬

    作者:罗曼・罗兰

    本书讲述了一个是诗界巨擘,一个是乐坛奇才,两颗巨星在茫茫宇宙中寻找着彼此,终于,在音乐女神的感召下他们相会了,然而只是一瞬。随后,便是永久的分离……留在空中的,只有一道耀眼的光痕和他们的“迷娘”那缱绻的低吟……。
  • 歌德与贝多芬

    作者:罗曼・罗兰

    本书包含四篇文章。第一篇也就是最长的曾在《欧罗巴》杂志上发表。作者已把它增订过。其余三篇也是属于同一题材的,不过从另外几个观点研究。歌德的问题是那么浩大,而且,在他死后百年,依旧那么动荡(因为这个人的生命箭的特征是一经射出之后它永不停止,永远追逐着那逃避它的目标)——作者觉得对于这几篇独立的研究保持它们那活动的弹性比较符合真理,这是作者唯一可以把它们接近那伟大模型的不可企及的可塑性的希望。
  • 歌德谈话录

    作者:艾克曼

    本书是名家名译彩色插图本《世界文学名著经典文库》系列之一,该丛书是一套世界文学名著的理想读本。其译者是国内外享有盛誉的著名翻译家,译本是质量一流、影响很大、各界公认的优秀译本,代表了该名著在我国的翻译水平和译者的创作水平。每部名著都配以两类插图:一类是正文之前的彩色插图,大多是关于作者、作品和时代背景的珍贵图片;另一类是根据作品情节绘制的黑白插图。通过这些插图,不仅为读者营造出一个亲切轻松的阅读氛围,而且使读者全面、具象地理解世界文学名著的丰富内涵。加之编者在每部译著中系统加入主要人物表、作者年表等内容,配合译者精当的注释,帮助读者扫除阅读中的障碍和学习相关知识,使读者全面、深入、高效地阅读世界文学名著。   《歌德谈话录》是一部由艾克曼辑录和整理的有关德国近代最伟大的文学家之一歌德晚年最成熟的思想和实践经验的总结,其间涉及哲学、美学、文艺理论、创作实践以及习常生活和处世态度,足一座“集聚歌德思想和智慧的宝库”;它曾被挑剔的尼采誉为用德文写出的最重要的散文,是一部体味智者之言、走近世界著名文学大师歌德的世界文学经典。   艾克曼是19世纪德国著名诗人、散文家,歌德晚年时最重要的助手和挚友。   入选国家教育部《中学语文教学大纲》开列的“中学生课外阅读推荐书目”,且是其中唯一一部有关文艺、美学理论以及哲学、政治和一般文化理论的读物。
  • 浮士德

    作者:[德]歌德

    在广阔的天庭,上帝正在召见群臣,仙官侍立左右。三仙长出位,以宇宙的浩瀚,变化的无穷景象,颂扬上帝造化万物的丰功伟绩。
  • 少年维特的烦恼

    作者:歌德

    《少年维特的烦恼》由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
  • 浮士德

    作者:[德] 歌德

    《浮士德》(第2版)编辑推荐:现在先概括这一剧作的经过历史于下: 初稿浮士德( Urfaust) 1768-1775年。 浮士德片断( Fragment) 1788-1790年。 浮士德悲剧第一部( Faust I) 1797-1808年。 浮士德悲剧第二部( Faust II)1825-1832年。 由此看来,"初稿浮士德"是歌德25岁时的作品;"浮士德片断"的发表在他40岁左右;"浮士德第一部"的完成在他50岁左右;而"浮士德第二部"则是在他75到82岁之间最后完稿的。
  • 少年维特的烦恼

    作者:歌德

    《少年维特的烦恼》是歌德早年时期最重要的一部著作,德国“狂飙突进运动”最丰硕的成果,世界文学宝库中的珍品;它一出版即风靡整个欧洲大陆,掀起了一股“维特热”,并很快成为第一部产生重大国际影响的德国文学作品。一生戎马倥偬的拿破仑曾随身携带《少年维特的烦恼》,并先后读了七遍之多。   歌德是德国最伟大的诗人、作家和思想家,18世纪中叶到19世纪初德国和欧洲最重要的作家,与席勒并称为19世纪德国文坛双璧。   入选法国《读书》杂志个人理想藏书书目。   入选季羡林、杨周翰、李赋宁等14位教授在1986年的《中外文学书目答目》中惟荐的中外文学阅读书目。
  • 少年维特的烦恼 亲合力

    作者:(德)歌德

    《少年维特的烦恼》维特在一次舞会上与夏绿蒂相逢, 产生爱慕之情,但她已婚。维特内心无限痛苦,绝望之余去公使馆当了下级官员。然而他仍不得志,便愤然辞职,回到夏绿蒂那儿,以便寻求安慰,但夏绿蒂已结婚,维特多情善感却得不到爱情,终于自杀。小说表现了知识分子对封建道德,等级观念的反抗和个性解放的要求。 《亲合力》爱德华和妻子夏绿蒂在田庄过着平静的生活,他们邀请上尉和奥狄莉来家做客。两人的到来使这个家庭渐渐起了分化,男主人公和女客人,女主人和男客人产生了感情,他们痛苦地陷入道德与爱情的冲突之中……这部小说反映了资产阶级婚姻的危机。
  • 少年维特之烦恼

    作者:歌德

    这部小说是用日记和书信体写成的,这种体裁善于披露主人公的内心世界,抒发苦闷的心理和速惆的情感。整部作品像一篇感伤的抒情诗,坦率、真实,坦露心扉,毫无矫饰,毫不做作,无论是主人公爱的欢愉或痛苦,都跃然纸上,像是捧出一颗跳动的心,激起读者情感上的强烈共鸣和精神上的极度震动。正因为如此,这部小说一出版就使年轻一代如痴如狂,有的与维特遭遇相仿的人甚至轻生而死。这部作品产生了如此大的影响,歌德本人就此解释说:“这主要是因为它的出现适逢其时的缘故。就像爆炸一只地雷只需一点导火索那样,这次在读者中引起的爆炸也是这样,之所以如此强烈,是因为每一个抱有过被要求、无法平息的激情和想像的苦恼的青年人,现在都一下子爆发出来。”歌德的这段话并没有从社会批判的角度去揭示《少年维特之烦恼》发生影响的原因,但却清楚地指出了这部作品的时代感和早已潜伏在青年中间对社会的抗议和反抗。   这部小说的出现一方面受到了狂飚突进作家和年轻一代人的狂热般的欢迎,另一方面也引起反动势力和晚期启蒙主义者的责难。汉堡的一个正统派教师著文要求查禁“这部广为流传的毒草”;一个名叫尼克莱的启蒙运动作家为了减弱《少年维特之烦恼》的影响,竟然写了一部妙年维特之喜悦人这些攻击、查禁、低毁。仿作都已成为历史的笑柄,而这部作品已成为德意志民族文学中的珍品,世界文学宝库中永远用用生辉的瑰宝。
  • 歌德与托尔斯泰

    作者:(德)托马斯·曼

    《歌德与托尔斯泰》作者托马斯•曼说瓦格纳的作品“不是让人娱乐的,而是促使人进行思考的”,他的作品亦然。《歌德与托尔斯泰》书如其名,托马斯•曼中对歌德、托尔斯泰、席勒等几位伟大文学家及其作品进行了阐释,如歌德的《浮士德》、托尔斯泰的《安娜•卡列尼娜》、席勒的《华伦斯坦》等,通过比较他们思想与性格的异同,为这些文学巨匠们描绘了一幅幅生动的文学与思想肖像。
  • 浮士德

    作者:[德] 歌德

    《浮士德》是歌德的主要代表作,第一部问世于1808年,第二部问世于1832年。歌德前后总共用了六十年的时间。歌德说过,他一生的创作只是“一部巨大的自白的一个个片断,”《浮士德》无疑是这些“片断”中最典型和最重要的一个。它不仅折射着歌德一生的主要经历,也是诗人兼哲人的他对社会、人生和宇宙的大问题长期思考的结晶。这后一点更加重要,《浮士德》因些成了一部富于哲理的智慧之书。书中到处都是意味深长的警句,光彩照人的思想。从整体上看,它回答了哲学所关心的几乎所有重大问题,诸如宇宙的形成,万特的起源,认识的性质,人生的意义,乃至人类发展的未来,等等。
  • 亲和力

    作者:(德)歌德(Goethe,J.W.V.)

    一对情侣历尽波折,到了中年方成眷属,在乡间过着宁静而幸福的生活。谁知由于丈夫的朋友以及妻子年轻、美丽的养女的到来,四个人之间便出现了意想不到的重新组合,并由此生出了激情、痛苦,以及短暂的幸福和长久的不幸,这难道真是小说中所谓的亲和力使然? 匠心独运的细节安排,逻辑谨严的推理思辨,浪漫主义的神秘色彩和象征手法,三者成功地融合在一起,使小说成为了一部既“好看”又具思想深度的杰作。
  • 歌德对话录

    作者:[德]爱克尔曼

    《哥德对话录》是一部世所公认的名著,它不是学者或批评家所写的研究著作,而是哥德的秘书爱克尔曼辑录的关于哥德的言论和活动的集子。书中作者以优美清新的文字,向我们描述了哥德日常生活的动静状态,以及应事接物、随意发挥的谈话。它不仅提供了哥德晚年生活的第一手材料,而且也是德语文学的一部杰作。本书虽有几个译本(都译作《歌德谈话录》),所涉及到的内容都很丰富,从自然科学到社会科学,但周学普先生编选的这个译本注重人文学科,主要涉及文学、艺术、戏剧、美学、哲学、宗教、政治、社会等领域,向读者呈现的是平民化了的哥德,使人们在阅读时仿佛有和哥德晤谈,直接与其感情世界接触,察知其内在生活之感觉。本书的最大特点是我国第一个中译本,所根据的原著版本也是最具权威和最早的,可谓有“原生态”的特色,也显示了别样的趣味和眼光。
  • 绿蒂在魏玛

    作者:[德]托马斯·曼

    歌德年轻时狂热地爱上了美丽的少女绿蒂,两人情投意合,可是姑娘已名花有主,不能接受这份爱;他只得怅然离去。这段不寻常的经历促使歌德以绿蒂为原型写下了震撼几代青年人的不朽的名著——《少年维特的烦恼》。在同歌德阔别44年后,绿蒂携女儿来到魏玛,这座曾给她带来欢乐和痛苦的小城顿时沸腾起来,人们蜂拥而至,想一睹歌德昔日心上人的风采。可是上了年纪的歌德对绿蒂十分冷淡,不愿过多追忆往事,这使绿蒂非常不快,一连几周闭门不出。一天歌德邀她看戏,回家途中两人同坐一辆马车,此情此景似曾相识,不禁勾起他们对往事的回忆,都向对方倾诉了自己这些年来的情况,对往日的怀念之情溢于言表。小说再现了男女主人公当年缠绵悱恻的爱情和当时绚烂多姿的社会风貌;被认为是《少年维特的烦恼》的补充和接续。 本书是德国大文豪、诺贝尔奖获得者托马斯·曼的一部名著。作者摘取歌德与青年时代的恋人在魏玛重逢这一段史实,既塑造了歌德的伟大形象,也描写了这位伟人的渺小一面。
  • 威廉·麦斯特的学习时代

    作者:[德] 歌德

    本书是德国成长小说的巅峰之作。身为商人之子的威廉•麦斯特,是个满怀理想、充满朝气的热血青年,他不满于市民阶层的平庸和唯利是图,寄希望于通过戏剧艺术和美育来改造社会,但混沌污浊的戏剧界,令他的奋斗陷入迷惘。威廉四处漂泊,接触种种世态,最终结识了由开明贵族组成的高尚团体,成为不断追求人性完善和崇高社会理想的探求者。在这个理想社会里,人人都有自己的个性,同时又彼此敬重,同心同德;人人都有远大理想,同时个个又都是不善空谈的实干家。威廉最初寻求戏剧艺术,而最终得到了人生艺术。
  • 歌德文集(全十卷)

    作者:歌德

    《歌德文集》的编辑方法,历来多种多样,有的按照作品的类别,有的按照作品的写作年代,有的按照作品的重要性。我们编辑出版的中译本《歌德文集》,除第十卷由译者选编的文论外,都是作者的主要文学作品——诗剧,小说,戏剧,诗歌。排列次序既按照每部作品在歌德全部作品中的地位,又按照作品的类别:如歌德的最重要的作品是《浮士德》,即排为第一卷,仅次于此的是《维廉·麦斯特》,便排为第二、第三卷,以下依次为《诗与真》,小说选,戏剧选,诗歌选等。
  • 浮士德

    作者:歌德

    《大学生必读:浮士德》是大学生必读丛书中的一册,书中以教育部全国高等学校中文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指定书目为依据,收录了德国著名作家歌德先生的长篇小说《浮士德》。《浮士德》具有很强的经典性及学术性,该书不仅是语言文学专业大学生从事专业学习和学术研究不可缺少的重要书籍,同时也是其他专业大学生加强人文素养、丰富文化底蕴、促进专业学习的重要读物。可供不同专业的大学生阅读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