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标签:自杀

  • 自杀的历史

    作者:乔治·米诺瓦

    目录 引论 第一部分 历史的沉淀 一个被压抑的问题 第一章 中世纪时自杀的细微区别 第二章 中世纪的遗产:在疯狂和绝望之间 第三章 古代遗产:学会及时脱身 第二部分:文艺复兴 形成后又被窒杀的一个问题 第四章 文艺复兴初期:自杀之谜的再发展 第五章 生存还是毁灭? 第六章 十七世纪的官方态度:抑制自杀 第七章 十七世纪自杀问题接连不断发生及其替代方式 第八章 “英国病”的诞生(1680-1720) 第九章 启蒙运动时期关于自杀的争论 第十章 精华选摘:从哲学主义式的自杀到浪漫主义式的自杀 第十一章 平民世界:日常自杀事件长期存在 跋 总结
  • 从川端康成到三毛

    作者:鲍维娜

    鲍维娜著. 从川端康成到三毛 世界著名作家自杀心理探秘. 西安市:陕西旅游出版社, 1998.08.
  • 自殺島 2

    作者:森恒二

    セイが手にしたもの、それは一張の弓だった。「なぜ生きるのか」その答えを求め、セイはひとり山へと向かう…。衝撃の第2巻!! 2010年1月刊。
  • 自殺サークル

    作者:古屋兎丸

  • 自杀旅行社

    作者:林蔓繻,莫阿

    《自杀旅行社》内容简介:你有没有觉得活在这个世界上很辛苦的时候?或者……认为如果有来生,你一定会比现在过得好?如果你已对这个世界绝望,认为活着没有乐趣,生不如死——现在,有个旅行社推出了一套行程,只要跟随他们的旅行路线,用你的性命来交换,就可以实现一个让你“死也甘愿”的心愿。你愿意用这个原本就想抛弃的东西,来做这笔交易吗?
  • 自杀与美好生活

    作者:吴飞

    本书为“思想与社会研究系列”之一,对自杀行为作了深入的研究。全书共分古典德性的极限追求、上帝面前的神性和罪性、现代自杀问题的诞生等三个部分。本书内容丰富,分析透彻,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  这本书并不是一本严格的历史或思想史的梳理。近些年来,对西方自杀历史的研究已经相当丰富。本书所要达到的目的,并不是将欧美学界的这些成果介绍到中国来,也不是全面勾画出自杀思考的哲学史。就本书叙述的时段而言,很多惊心动魂的讨论还根本没有开场。本书所触及的时段,有很多自杀问题相关的人与事,作者也并未谈及。这本书所要做的,是选取古典、中世纪、英国现代早期这三个时段,看其中的人们对同一个问题的不同思考和处理方式,由此勾勒出他们对待美好生活、人性善恶,以及政治建构的相互勾连但又非常不同的思想脉络。
  • 自杀作为中国问题

    作者:吴飞

    2002年,中国的高自杀率向全世界披露,从此自杀成为一个被广泛关注的社会问题,本书意在透视自杀问题,以反思中国文化中的生命观以及当代中国的文化处境。作者通过梳理西方自杀思想的传统,理解当代自杀学背后的文化假设;要理解中国的自杀问题,不能靠搬用那些自杀学理论,而要寻找中国文化中的相应观念。要解决自杀问题,也不能仅仅铆在自杀这一个现象上,而要通过它来反观更重要的思想文化问题。由此,我们可以理解现代中国的处境和问题,并慢慢找到应对现代性的中国方式。
  • 自杀作为中国问题(文化:中国与世界新论)

    作者:吴飞

    2002 年,中国的高自杀率向全世界披露,从此自杀成为一个被广泛关注的社会问题。本书意在透视自杀问题,以反思中国文化中的生命观以及当代中国的文化处境。作者通过梳理西方自杀思想的传统,理解当代自杀学背后的文化假设;要理解中国的自杀问题,不能靠搬用那些自杀学理,而要寻找中国文化中的相应观念。要解决自杀问题,也不能仅仅铆在自杀这一个现象上,而要通过它来反观更重要的思想文化问题。由此,我们可以理解现代中国的处境和问题,并慢慢找到应对现代性的中国方式。
  • 黑色詭局

    作者:伊藤潤二

    4個擁有不同背景的人透過自殺網站『黑色詭局』而結識,進一步相約去尋短。每個人都有他自己的苦惱,第一次的尋死之旅因為陰錯陽差而沒有成功,而當他們第二次在前往自殺時,卻對彼此開始有了戒心,結果只有其中一位叫做皮蛋的人吞下了安眠藥,原本以為他已經死了,沒想到他復活之後卻吐出了一顆很美麗的石頭,還說自己看到一個光彩奪目的世界。 故事依然維持了伊藤老師一貫的驚悚懸疑的畫風,不過也讓人不禁想到現代人生活的壓力以及為什麼要自殺的動機成因。
  • 人对抗自己

    作者:(美)门林格尔

    卡尔・门林格尔(Carl Augustus Menninger)是美国著名的精神病医生、精神分析学家和心理学家,他对人深邃莫测的精神世界有渊博的知识,尤其对死亡本能、自杀冲动、犯罪心理和儿童心理作过深入透辟的研究。他在这方面的成果使他在精神分析心理学领域中斐然自成一家。 在《人对抗自己》中,门林格尔对死亡本能和自我毁灭倾向作了全面的考察和分析。他认为:人性中固有破坏冲动总是要竭力寻求宣泄,如果这种破坏冲动不能施之于外界,其必然结果就是转而施之于自己。这就是各种形式的自杀的根源。门林格尔呼吁:不能回避对死亡本能和自我毁灭倾向的研究。在现实生活中,每个人都以他自己所选定的方式,或快或慢、或迟或早、或直接或间接地在杀死他自己。要想与这种自杀倾向相对抗,首要的一步乃是真正认识到:自我毁灭确定根植于我们的天性,我们必须熟悉它的各种表现形式,在此基础上才能作出相应的努力来与这种根深蒂固的死亡本能抗衡。
  • 最后的神话

    作者:冒键

    本书共九章,包括:世纪之间、东西方诗人死亡观之比较、文学作品中的死亡情结、文学作品中的自杀母题等。
  • 浮生取义

    作者:吴飞

    简介 “舍生取义”,常常被用来赞美自杀的忠臣义士,但这决不意味着,只有“舍生”才能“取义”。毕竟,需要舍生的场合很少,但“义”却是每个人在生活日用、揖让进退之间都该看重的。作者通过对华北某县自杀现象的田野研究,在现实语境中重新思考中国文化中“生命”和“正义”的问题,从家之礼、人之义、国之法几个层次理解现代中国人的幸福与尊严。书中的基本主张可概括为“缘情制礼,因礼成义,以理成人,以法立国”。 前言与鸣谢 在我们家乡的方言中,“过日子”被称为“过晌”。我大概5岁的时候,跟着我姥姥到她的娘家村去服侍她的母亲。当时我姥姥刚过70,我的太姥姥96岁。我总是听姥姥说“过晌”、“过晌”的,就禁不住问,到底什么是“过晌”呢?面对这样幼稚的问题,大人们自然会哄堂大笑,却也难以给出一个让我满意的答案。我的困惑自然不会打消,不过时间久了,这个词听得多了,好像就忘了我的疑问。直到开始这项研究的时候,我忽然又想起了当年的那个问题,这个时候,我的姥姥也和当年的太姥姥一样年纪了。 在日常生活中,总是有一些司空见惯的词汇和说法,我们从来不去思考它背后的意义,因而也不会觉得有什么探讨的价值。但我们一旦认真对待这些词,就会发现,恰恰是这些看上去最平常的词,才有着巨大的力量。“过日子”和“做人”都是这样的词。我在2002年要下田野的时候,姥姥身体还非常好,没有什么病,知道我要到农村去作研究,就会和我讲起老家很多很多的事,使我恍惚间回到了二十多年前。到了农村里,我母亲不断帮我克服一个一个的困难,帮我理解一个一个自杀背后的理由,我也在不断品味着姥姥给我讲的那些事情和道理,“过日子”这个词就在我脑子里逐渐清晰了起来。我最终决定把它当作理解自杀问题的最重要的概念工具,因为它使我能最好地理解这些普通人的生与死。 因此,面对那么多自杀者的悲惨故事,我一直在以我姥姥的人生当作参照系;甚至在理解西方思想中的人生理论时,姥姥的一生都成为我最根本的思想源泉。但没想到,在我回国半年后,姥姥病倒在了床上;就在我的书写到最后关头的时候,她未能等到看一眼,在自己99岁生日前几天,就驾鹤西去了;而且,最为遗憾的是,我女儿的出生竟然与此凑到了一起,使我无法抽身赶回,只能在妇产医院旁边的十字路口烧一点纸钱。 在研究和写作当中,我以前一直觉得很平凡的姥姥,却显得那么伟大起来。姥姥于1908年出生在一个读书人家,经历了两度江山易主,以及日本侵华、大饥荒、文化大革命这些灾难。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丈夫和公公相继辞世时,她五十多岁,带着五个未成年的女儿,我母亲是老四。我的太姥爷,也就是她的公公,走前的最后一句话是,一定要让几个女孩子读书。当时正是六十年代初,生活状况很不好,但她牢牢记住了这句话,变卖家产,甚至卖掉了祖上传下的珍宝,宁愿让邻里讥嘲她不过日子,也要使自己的五个女儿都读书成才。 姥姥一生虽遭际坎坷,而言谈举止未尝逾礼,乐观豁达,宠辱不惊,侍奉翁姑尽心尽力,教育后辈有张有弛,在远近乡里更是扶危济困,善名远播。最终求仁得仁,福寿百年。一个世纪的沧桑变幻,在她和她的家庭面前都变得苍白无力,烟消云散。中国人过日子的方式究竟有怎样的力量,在这位普通农妇的身上表现得淋漓尽致。 在我姥姥生病的这一年多里,我母亲就慢慢写下了姥姥的一生。我之所以要把她写的一些内容附在本书的最后,不仅是为了纪念老人家,更重要的是,希望能从正面,而不仅仅是自杀者这样的反面,来窥见现代中国人过日子的智慧和境界。之所以说是现代,是因为,虽然姥姥在我们看来还是太传统了,但她面对的问题完全是现代中国的问题;我们要解决自己的问题,一定可以从她那里学到很多。 正是因为姥姥对我的思考的重要意义,我违反了一般鸣谢的惯例,把自己家的人放在了最前面而不是最后,希望读者能够谅解。人到中年,在经历了一些事情,读了一些书之后,才会慢慢体会到中国思想的深厚,才知道日常生活是一部最值得读的书。希望此书在终结了我对自杀研究的同时,开启对“过日子”的更多思考。 当然,如果没有这些年读书的经验,特别是西学的思考,那些日常生活的力量还是很难显露出来的。在我的过日子和做人的过程中,诸多师友的提携与警醒都是必不可少的。正如本书中一再表明的,除了亲人之外,我们还需要师友和国家,才能为自己建构一个立体的人生格局,才能为过日子添加更多的味道。因此,我必须把崇高的敬意献给我的老师:慷慨豪爽的凯博文(Arthur Kleinman)教授和她的夫人凯博艺(Joan Kleinman)、温文尔雅的曼斯费尔德(Harvey Mansfield)教授、随和宽厚的屈佑天(James Watson)教授和他的夫人体贴的华屈若碧(Rubie Watson)教授、博学的卡顿(Steve Caton)教授、和蔼的古德(Byron Good)教授,使我在康桥的日子充满了各种色彩;而杜维明教授不仅直接为我提供了经济支持,也让我深深理解了中华文明在世界上的地位和困难。国内的王守常教授、刘小枫教授、甘阳教授、王铭铭教授、杨念群教授、萧国亮教授、景军教授则使我的一切思考都无法和中国问题割舍开来。 若是一一列举给过我帮助的朋师友,势必成为一个极为冗长的名单。但我还是要提到,李猛一如既往地和我一同深入对每个问题的思考,如果没有他,这本书的完成是不可能的,应星、王利平、徐晓宏则曾经和我同下田野,与我一起体会了实地研究的艰难与收获。吴增定、渠敬东、赵晓力、周飞舟、毛亮、强世功、汪庆华、郭金华,张跃宏、李诚等与我作了多次讨论,帮我修正了很多问题。此外,不得不提到的是,与我一同赴美的同学胡宗泽和我共同渡过了初到美国最艰难的阶段,是我永远不会忘记的;而林国华和郑文龙二兄使我没有陷入美国专业教育的泥沼中,也令我感激不尽。我特别还要感谢我的师妹何江穗。她曾经费尽辛苦,帮我将我姥姥口述的十几盘磁带录成文字。 回国之后,北大哲学系的赵敦华、陈来、张志刚、孙尚扬、尚新建、李四龙等教授为我新的研究和教学生活提供了极大的便利。更重要的是,初为人师的我逐渐开始进入一种新的伦理关系。得天下英才而教之已经成为我生活中极大的快乐。能够让学生们有所收获,已经成为我现在继续研究的主要动力。感谢我所有学生的理解和支持。 此外,还要感谢哈佛-燕京学社、弗里德曼基金会、香港中文大学研究基金、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中国教育部留学回国人员科研启动基金对我的研究的经济支持。 本文中的一些章节陆续在一些刊物上发表过,在此感谢这些刊物允许此处重刊:1.1以“自杀中的‘正义’问题”刊于《社会学家茶座》第十八辑,2.1和2.3以“论‘过日子’”刊于《社会学研究》2007年第 6期,4.2以“夫妇之礼与家庭之义:一个个案分析”刊于《乡土中国与文化自觉》文集(三联书店,2007)。 吴 飞 2008年7月于北京
  • 胡河清文存

    作者:胡河清

    目  录 中国当代文化的共工篇(代序)     李 劼 第一辑 重论孙犁 王朔、刘震云:京城两利嘴 孙甘露论 张洁爱情观念的变化 ——从《爱,是不能忘记的》、《方舟》到《祖母绿》 超脱的代价 ——读李晓小说随想 反讽乏力症 ——评余华《鲜血梅花》 瓜园古渡话格非 痴人·跳舞·悟道 ——李劼其人及小说《无悲无喜》如是说 苏童的"米雕" 王安忆的"慧心人" 阿成的"怪味豆" 朱大可:文化恐龙的休蛰 冰雕银钩绘南天 ——王充闾游记读后 我看《所罗门的瓶子》 《荷塘月色》与现代价值观念的距离 中国当代文学与文化传统 面对诺贝尔奖 ——"中国文学与世界"三人 通信两则 ——致《二十一世纪》 第二辑 上海文学创作中的"海派"文化品格 再论上海文学创作中的"海派"文化品格 上海作家笔下的"上海人"形象分析 ——兼论上海作家的文化心态 第三辑 钱钟书谈艺的风度与其逸兴沉哀 钱钟书与上帝 方鸿渐论二题 也说"钱学" 附:钱钟书复胡河清信 第四辑 金庸小说的情感系统 中国文化的诗性氛围 "手足情深"真伪辨:《书剑恩仇录》 金庸的"黑洞" 跳出怪圈:《碧血剑》 打狗棒法精要 第五辑 中国艺术新景观 神秘蓝的燃烧 ——谈画家钟强 线条的逃遁 ——记王南溟的绘画 梦蝶幻身托自意大利 ——萧勤先生其人其画 深居林下一斧丁 ——青年画家斧丁的艺与德 最富有太阳的飞鸟 ——陈海蓝油画如是说 徐冰的《天书》与新潮书法 传统的极致就是现代 ——也谈书法创新 "先锋"的痛苦与前行 ——话剧《时装街》的意义 中国戏曲和莎士比亚 ——从《血手记》的改编谈起 《纽约少年》的雅趣 曹子建及其他 回归戏曲与走向现代戏剧 ——谈京剧改革面临的两种不同选择 对评弹和小说"结盟"的展望 过去与未来 ——贝多芬的《第九交响曲》及其他 《棋王》不宜拍成武侠片 俞晓易并非贤能 ——对电视剧《一路风尘》的异见 关于《海灯》的主题歌 兼容并蓄的风度和取精用弘的识力 ——首届中国艺术节随想 第六辑 双性化:生命的悖论状态 我看卜相 潘雨廷法相记 对《大气功师》的一点质疑 六朝文章一线灯 ——《古典文学鉴赏论》读后 对李泽厚《美的历程》方法论及例证的质疑 附录 醒与眠                   朱大可 痛哭河清                   张寅彭 暮春时节的雷雨                王晓明 悼胡河清                   郜元宝 纪念胡河清君                 李 劼 劼 混沌与透明                  王雪瑛 永远的对话                  王海渭 胡河清的钱钟书研究              钱 钢 来去如意--致胡河清              张 献 后 记 捐款人姓名录
  • 当我们一起去跳海

    作者:【芬兰】亚托•帕西里纳

    这是一趟有去无回的旅程, 我们的最终目的是集体跳海。 不准谈论快乐的事,不准说活着真好, 你唯一能做的,就是“想死”! 生活就像一盒巧克力,你永远不知道你会得到什么。——《阿甘正传》 因为一次意外的自杀未遂,经商破产的雷罗南总裁和丧妻失志的坎裴南上校,在生命的交叉路口相遇了!小小的偶然拯救了两个大男人的性命,还让他们决定刊登广告,寻找和他们一样想死的人,共同找出完美而精彩的死法! 这群志同道合的自杀者成立了一个找死俱乐部,由坎裴南上校指挥,带领他们来一场有效率又震撼的“集体自杀”。经过热烈的讨论,大家想到的最佳死亡方式,就是乘着游览车,一路冲进欧洲最北端的冰冷大海! 找死团踏上了这趟跑遍欧洲的最后旅程,可是随着终点的接近,原本死意坚决的自杀者们,开始出现奇妙的变化:有人尽情挥霍最后的生命、有人爱上了身边的伙伴,还有人则感觉活下来似乎也不赖……当游览车开到最北端的海角,当死亡的大门就在眼前,当我们要一起跳海的时候,生命会出现什么意想不到的转弯呢? 亚托•帕西里纳以其一贯黑色幽默的笔调,叙述生命中沉重和无奈的一面;透过书中角色荒谬而荒唐的际遇,我们可以发现,人生充满了许多未知,即便遇上最绝望的困境,也不一定是最后的终点!
  • 灵感毒药

    作者:王锐

    前言 台湾女作家三毛的传记中,曾有这样一个令人印象深刻的情节:三毛在南美墨西哥旅游,在某地一个神庙中,她看到了一个模样古怪的小神像。经向当地人打听,被告知这是“自杀神”。三毛对此大为惊讶,也深感触动。她知道,世界上无论何种宗教,都不允许人自杀,而在墨西哥,却有这么一个专为自杀者而供奉的神像。作为作家的三毛,对之思索不已,也激动不已。她认为这个神像的存在和确立,给予人类最大的尊严,以及意志自由。按此信仰,人类可以凭自己的意愿在生与死之间作出自由的选择。 墨西哥神庙里的“自杀神”,是吊死在一棵树上的。令人感兴趣的是,几年之后,三毛自己选择自杀身亡时,是自缢于医院浴室打点滴的吊钩上,其景况极为相似。不知是偶然巧合,还是心灵的某种默契,抑或是女作家三毛在用这种方式表达对“自杀神”所代表的这种特殊宗教的追求和敬仰? 像三毛这种以自杀行为震惊世界,却留给世人谜一样的故事和谜一样的内心世界的知名作家,从古至今不在少数。仅刚刚过去的20世纪,在世界范围内来讲,获国际声誉且够得上大师级的文豪,先后有诺贝尔文学奖获奖者,美国的海明威、日本的川端康成;有获诺贝尔文学奖提名的:日本的三岛由纪夫、中国的老合;有当时“世界上收入最高的作家”之称的美国著名作家杰克.伦敦;有开西方现代“意识派”小说风气之先的英国才女作家伍尔芙;有被称为横空出世的日本“鬼才”作家芥川龙之介;有被誉为“最受欢迎的德语作家”茨威格;此外,还有前苏联的法捷耶夫、享誉全球华人世界的台湾畅销女作家三毛,以及自杀于“文化大革命”苦难中的中国知名作家傅雷、周瘦鹃、杨朔、叶以群、陈笑雨……本书所揭示展现的,正是这些文坛巨子既瑰丽多彩又千奇百怪的人生,以及他们复杂多变,谜一样的内心世界,包括他们如何以各自不同的方式,或从容沉静,或被迫无奈走向死亡的情景。 莎士比亚在名著《哈姆雷特》中提出的著名命题:生存还是死亡?换言之,就是活还是不活?这对于人类来说,是一个不容逃避,实际上又无法选择的难题。这不仅是剧中的丹麦王子面临的困惑和选择,也是人世间每个人存在或必须面对的困惑和选择。这种哲学意义和人生现实中的难题,至今仍在困惑着现实生活中的每一个人。而书中这些大师级文豪,在面临相同的难题时,他们决断而且毫不迟疑地作出了自己的选择,甚至神态沉静而安详。 笔者以为,他们的从容赴死,并不是后人非要模仿和追随的榜样。但是对浸染着浓厚传统文化因子且盛行于国人中的那种“好死不如歹活”的价值观,以及至今仍相当程度上固守这种观念的中国人,无疑是树起了一个认识和价值体系上新的坐标,也是对国人文化传统观念的挑战。正如三毛在墨西哥神庙中见到“自杀神”之后受到的启示和感悟,对人类来讲,“自杀神”的存在,保障和给予了人类最大的尊严和意志自由。在“生”与“死”之间,人类有权自主选择。从这个意义上说,本书所叙述、所展示给读者的每一位作家,都具有某种“标本”意义。他们以死对抗社会和人生,以死对抗传统价值体系,甚至以死反抗暴政或反抗暴力的果敢和勇气,都是值得尊敬的。 鲁迅先生在《论人言可畏》一文中有一段关于“自杀”的名言,并且经常被论者引用:“自杀其实是不很容易,绝没有我们不预备自杀的人们所渺视的那么轻而易举的。倘有谁以为容易么,那么,你倒试试看!”鲁迅先生这里表达了对自杀者决断及其选择的宽容、理解和尊重。当代著名学者黄子平在一篇文章中论及老舍等知名作家在“文化大革命”中的自杀时说:“探讨死也就是探讨生。死的不讲理由便是最鲜明地逼问了人们生的理由。人不可能再麻木不仁地活着。一旦我们与死者对话,死就不再以那种外在于我的假象而存在。死不是被命运的三女神割断了生命之线,因为死属于人的生存,它是人的存在所遭受的,而且只要人存在就不得不:承担的一种存在方式。死不在生存之外,而贯穿在生存之中。”愿读者诸君能从这个角度阅读和理解本书的各位主角,真正实现生者与死者的对话,并进而对包括我们自己在内的整个人类之生存状态予以关注。 目录 第一章 用吗啡结束生命的杰克·伦敦 第二章 服安眠药自杀的“鬼才”作家芥川龙之介 第三章 在衣袋里塞满石块投水的文学天才伍尔芙 第四章 夫妻同时自尽于巴西寓所的茨威格 第五章 在争议声中开枪自杀的法捷耶夫 第六章 自毙于双筒猎枪的海明威 第七章 “兵谏”失败当众切腹自杀的三岛由纪夫 第八章 口含煤气管从容自尽的川端康成 第九章 清晨跳楼而死的叶以群 第十章 投太平湖自尽的老舍 第十一章 与老舍同一天投湖自尽的陈笑雨 第十二章 自沉于苏州古井的周瘦鹃 第十三章 吞烈性安眠药自尽的杨朔 第十四章 用丝袜自缢于浴室的女作家三毛 后记 前两年回归读书写作状态后,开始关注知识分子尤其是中国知识分子自杀这个选题。其中包括作家、诗人、学者及其他文化艺术界知名人士。这是一个很有价值、包容量又很大的课题,自己也仅能力所能及地做点提供砖瓦一类的事。经友人蒋蓝先生推荐,得以相识重庆陈涌先生,并经商讨策划,就有了这样几册小书。在此,感谢蒋蓝和陈涌先生的热心及支持,以及为此付出的辛劳与努力。在此书写作过程中,曾得到尹国良、江云龙、吴霖、兰铀、王星几位先生的帮助,李黎先生尽力为之收集提供相关资料,并精心翻拍了所附图片。一并致谢。 王锐 2008年8月
  • 生死十日谈

    作者:孙惠芬

    《生死十日谈》以在场的方式直面辽南农村自杀问题,忠实地记录自杀遗族的声音,呈现不同角色的立场和叙事者现场感受,折射出当下农民的精神生活现状和真实的情感困境。
  • 自殺島 1

    作者:森恒二

    「自殺島」―それは、自殺を繰り返す“常習指定者”達が送られる島。主人公・セイも自殺未遂の末、その島へと辿り着いた。果たして、セイ達の運命は!? 極限サバイバルドラマ待望の第1巻リリース!! 2009年8月刊。
  • 人间失格

    作者:太宰治

    《人间失格》由日本作家太宰治写的小说集,除了《人间失格》之外,本书还收录有《阴火》《断崖的错觉》《维庸之妻》《秋风记》《奔跑吧,梅勒斯》《父亲》《满愿》等太宰治作品。赠送一本太宰治的遗稿《Goodbye》和《斜阳》的合订本。 《人间失格》:日本著名小说家太宰治最具影响力的小说作品,是一部自传体的小说。作者描述了自己可耻的一生,为了逃避现实而不断沉沦,经历自我放逐、酗酒、自杀、用药物麻痹自己,终于一步步走向自我毁灭的悲剧,在自我的否定的过程,同时也抒发自己内心深处的苦闷,以及渴望被爱的情愫…… 《阴火》:总有一群不幸的人们,免不了对恨得牙痒痒的异性关注有加。那男子固然如此,女子亦如出一辙。那日早晨,女子到那男子家里拜访,没来由地嘲讽起他往昔的言语。这侮辱使他决意反击,而她对此早有准备。男子被逼上绝路,气得全身发抖,愤怒之下与女子发生关系。男子几乎失去了理智,直至两人最后清醒过来,才切实感受到双方毫无真情。 《断崖的错觉》:明明是我把阿雪推下了山崖,人们对我却没有丝毫的怀疑,只因为我在高达千米的悬崖之上,高度给人们带了错觉,它反倒成了我不在现场的证据。如此荒诞的错觉,似乎一直存在于现实之中。杀死阿雪之后又过了五年,我仍然平安无事。那位被我冒名顶替了十天之久的新锐作家,如今越来越红,成为一个无可争议的大作家。而我,因为想要当大作家,不惜连杀人这种事都体验了的我,至今还什么都写不出来,我只能带着杀死一个少女的痛楚回忆,一天天地老去。 《维庸之妻》:这是太宰治在空虚的世界中的一种自我否定。无论怎么努力,他还是免不了被生活玩弄,就算是自己的妻子被强暴,在小说中也如同记流水账一样随手记过,仿佛这根本就是不足一提的事情。诚然如此,在他们看来,生活只不过是一种生存的诉求。“只要活着就已经足够了”,那么,还去要求其他做什么呢? 《秋风记》:我的很多亲戚都已经不在世了。最年长的姐姐二十六岁时便死了。父亲死时五十三岁。最小的弟弟只活到十六岁。三哥死于二十七岁。今年,排行在三哥下面的姐姐也死了,三十四岁。外甥死时二十五岁,表弟死时二十一岁。他们都是我的亲人,却在这一年里相继离世。如果无论如何都必须死的话,那能不能告诉我死的理由?或许我并帮不上什么忙,但我们可以好好谈一谈。哪怕一天只说一句话,说一个月或两个月都没有问题。 《奔跑吧,梅勒斯》:我如此努力,未有过一丝背叛约定的私心,诸神为证,我已经竭尽全力,直到跑得再也无力动弹。我被朋友信赖着,他对我没有一丝怀疑,我必须回报他的信赖才行。万幸!我总算能以正义者的身份赴死了。我自出生时起就是个正直的人,就让我永远做个正直的人吧。 《父亲》:信义,何谓信义?我们的信义,所谓的信义,它与让人难以忍受的男人的弱点同样可悲。我为了和一个完全没有女人味的女人约会,不惜扔下自己的孩子。我是一个放荡成性,连活下去的资格都没有的家伙,怎么还配说“信义”两个字。我简直连强盗都不如。 《满愿》:世间最美的情爱,就是为对方耐得住寂寞。 《Goodbye》:自我厌倦的求爱,彻头彻尾的绝望。太宰治连“goodbye”都来不及说完,就离开了我们…… 《斜阳》:我是一个白送上门的女人,可是没有您的同意的话,即使我想送上门,也没有办法。等待……啊,所谓的生活实在太凄惨了。大家都说,不要出生就好了。这就是现实,然而人每天都从早到晚虚幻地等待着什么。这太悲惨了。 您不能冲破那条道德的阻碍,接受我这个送上门的女人吗?
  • 自杀的故事

    作者:

    本书是本世纪二十年代意大利著名的剧作家、小说家皮兰德娄写的。写的全是再也活不下去的自杀的故事,每一个故事都似乎没有结束,故事的背后总有一双眼睛注视着发生的一切,总有一颗心突突地剧跳着。每一个主人公在结束其生命之后都好象仍旧活着,甚至会露出凯旋的笑容。这使得读者会对自杀产生了深刻的思索。皮兰德娄在小说中说:"当时间之神拍打着每张希望的脸,告诉你什么也不能干时,继续敲门是没有用的,最好是转身走开。"完全可以理解皮兰德娄对死亡的感悟,要驱除掉求生这个极强的自然生物本能,要实现与这个不完美世界作死亡决裂的人性喷薄,对一贯有血有肉的个体,本是极为不易的。它决不是"匹夫匹妇自泾于沟洫"式的负气,而是只有自我意识才能做到的以死亡来抗衡那荒谬的世界。这种抗衡是经过对生死仔细反思后的自我选择。选择生或者选择死事实上仅意味着选择了哪种理想,任何道德评价都是拙劣。这也正是一种人性的独立和张扬…… 本书是从皮兰德娄著名的短篇小说集《一年的故事》中精选出的21个短篇小说。自杀是人们对生活的爱与恨的表现,在他的笔下,自杀成了一种自卫的武器,一种向命运挑战的悲剧式手段,失败者的最后求助办法,可以从此逃离比死更痛苦的现实生活,应该看成是个人的胜利。因此,他描写的自杀原因与方式也是多种多样的,有的是因为逃避债务与破产,有的是因为精神崩溃;有抗议社会不公正的,有不堪孤独的;有的为爱,有的为恨;自杀者有的是在室内,有的是在户外,有的甚至是在公开场合,但都是在一个比较合理的环境下进行的;自杀者有男女老少,有贫贱富贵,他们采取的方式有的开枪、有的割脉、有的跳楼、有的上吊、有的服毒、有的投海,总之,通过这些人的行为,皮兰德娄不仅把自己的哲理思想和心理原因融化宣示出来,而且把世纪之交的社会病症也都捕捉进来了。尽管皮兰德娄的作品充满自杀的气氛,作者在面对这些人的不幸遭遇时还是充满着同情的,在处理这些人物不可避免地走上自杀之路时,他常常不失幽默地给主人公的行为加上一些喜剧式的情节与讽刺的气氛,让读者在读完作品之后,不致产生心理压抑和悲伤情绪。
  • 自杀

    作者:(法)爱德华•勒维,Édouard Le

    这本小说是作者爱德华•勒维的遗作,他在自杀前十天将本书的书稿交给出版社。小说使用第二人称“你”叙事,讲述了二十年前,童年时期的朋友自杀的事件,并以此用碎片化的生活细节和大量的心理描写,展开对朋友的回忆。主人公“你”是一名沉默自闭的男子,因为与周遭世界格格不入,逐渐沉迷于策划自己的死亡,最后在某天准备与妻子出门打网球的时候,掉头回到家中地窖,用手枪结束了自己的生命。作者用那些看似不经意的语句,淡淡的笔触,让读者领略一个自杀者的内心世界以及对世界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