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标签:农村研究
-
The Moral Economy of the Peasant
This original and compelling book demonstrates that the fear of food shortages explains many otherwise puzzling technical, social, and moral arrangements in peasant society. Using lower Burma and Vietnam as examples, Scott shows how the transformations of the colonial era systematically violated the peasants' "Moral Economy" and created a situation of potential rebellion. -
饮水思源
人类学家在研究道德话语时会感到特别棘手,因为叙述与检验一种文化的道德话语很容易被误解为要对那种话语所暗示的“道德”进行评判,而这恰恰不是人类学家的使命所在。但是,在文化种类多样、范围宽广的中国,研究道德话语却十分必要。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经济生活与伦理价值观发生了剧烈变化。在不少国人眼中,传统的道德体系已经趋于瓦解。那么,留存于中华文化达千百年之久的道德话语是否也跟着消失了呢? 在《饮水思源(一个中国乡村的道德话语)》中,欧爱玲教授对广东梅县客家乡村——月影塘的田野调查发现,当地人有关道德互惠的观念并未就此冻结。作为它们表现形式和外在内容的道德话语,反而随着时间推移与环境场域的革新不断进化,有时甚至超越一般意义上的等级秩序指向而变得极富弹性。月影塘的故事,或许正是城镇化经济辐射之下乡村社会关系在特殊文化背景中动态演变的缩影。 -
The Rational Peasant
Popkin develops a model of rational peasant behavior and shows how village procedures result from the self-interested interactions of peasants. This political economy view of peasant behavior stands in contrast to the model of a distinctive peasant moral economy in which the village community is primarily responsible for ensuring the welfare of its members. -
村庄的再造
本书描述了宝安地区万丰乡从村域集体地向非农转化的过程中,外来力量与村庄内在的社会结构如何相互作用、推进该地区发生巨变的实例。 -
斯科特与中国乡村
这本书的内容来自于一次特殊的活动。2007年12月我们邀请了美国耶鲁大学的人类学和政治学教授詹姆斯?斯科特访问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由农村环境与社会研究中心和《社会学研究》编辑部联合组织了一个研讨会。这个研讨会的内容就构成了这本书的主要内容。随后,斯科特教授又在清华大学和中央民族大学发表了演讲。 全书的结构反映了我们讨论的结构。在最初的设计中,我们曾经计划分作三个专题,这三个专题对应着斯科特的三本已经翻译成中文的著作,分别是《道义经济》、《弱者的武器》和《国家的视角》;但是在讨论中我们发现,表面上清晰的三个主题实际上有着密切的联系,所以我们保留了原来的三个部分,但是讨论的内容有许多交叉。 目 录 目录 编者的话/1 研究与对话 第一节农民的道义经济与现代性/2 Section l:Moral economy and modernity of peasantry 折晓叶:合作与非对抗性抵制——弱者的“韧武器”/3 Zhe Xiaoye:Cooperation and Non—confrontational Resistance: Tenacious Weapons of the Weak 朱晓阳:黑地?病地?征地:滇池小村的地志与斯科特 进路的问题/40 Zhu Xiaoyan9:Black land,sick land and land acquisition--The topography of a Dianchi village and a critique of Scott’s approach 斯科特等:评论和讨论/92 James C.Scott,et al.:Comments and discussion 第二节农民的抗议和弱者的武器/116 Section 2:Peasant pr0test and weapon of the weak 郭于华:作为历史见证的“受苦人”的讲述/ll7 Guo Yuhua:Narratives of the“Suffering People"as Historical Testimony 应星:“气”与中国乡村集体行动的再生产/l37 Ying Xin9:“Qi” and the Reproduction of China’s Rural Collective Action 斯科特等:评论和讨论/158 James C.Scott,et al.:Comments and discussion 第三节 国家的视角与猫鼠游戏/l73 Section 3:State and Cat-mouse game 周飞舟:从汲取型政权到“悬浮型”政权——税费改革对 国家与农民关系之影响/174 Zhou Feizhou:State Power Retreats From Rural Society:Rural Fee Reform and the Changing Relationship between State and Peasant 王晓毅:生态压力下的牧民与国家/224 Wang Xiaoyi:Herders and State under Ecological Pressure 斯科特等:评论和讨论/241 James C.Scott,et al.:Comments and discussion 学术演讲 清华大学演讲/278 国家的视角:观点和批评/279 Perspective of the State:Views and Criticisms 中央民族大学演讲/289 文明缘何难上山/290 Why Civilization can’t Climb hills? -
农民与市场
政治学的经典文献早已论证了市场经济的兴起同爆发农民革命和工人运动的因果关系。然而,直到20世纪90年代中期为止,中国的市场化在农村没有引发普遍的农民抗议运动,反而促成了中国特有的“乡村工业”。而且,新兴的乡村工业也没有催生早期欧美式的工人运动。相反,市场化时代的小农为中国的繁荣和稳定做了重大贡献。为什么? 潘维以市场化为框架,以中国农村工业的兴衰史为主线索来研究当代农村。他指出,在市场化过程中,中国基层政权承担了国家不可能承担的责任,为中国农民走向市场架起了一座精致的桥梁,扮演了市场中介的角色。在基层政权的带领下,亿万农村人以小型农村集体为单位,扶老携幼闯荡工业市场,保障了自身的安全,赢得了全世界市场对手的尊重,换取了本地社区的文明与进步,乃至全中国的稳定和繁荣。 一个地区的基层政权能否扮演农民与市场之间的中介,决定这个地区的农民在市场中的命运。农民在市场中的不同命运则决定中国社会的现状。潘维指出,基层政权能否发挥市场中介作用,取决于继承回归家庭耕作之前的基层政权组织形式和集体主义精神,在于农村社区的凝聚力,也在于国内的主流意识形态。 对于中国农村问题,学界有两种不同的思路。一是主流思路,视基层政权为农民贫困的原因,号召通过“转制”、“海选”、“费改税”来削弱基层政权。另一个是此书表达的思路,即视基层政权为农村社会的脊梁,认为农民、农村社区、农村基层政权三位一体,不可分割,所以号召信任、加强、和改善基层政权。 潘维警告说,抽掉了基层政权这根脊梁,农民就会重新沦落成一盘散沙,变成亿万条蠕虫,积累贫困;农村社会就会退化,甚至变成不安定因素的沃土。继承在共产党领导下组织起来的传统,在基层政权的领导下组织起来,农民是千万条龙,是中国现代化列车的发动机。 -
农民自杀研究
本书致力于揭示中国农民自杀现象在不同社会类型、不同区域以及不同时间段中的差异性分布及其机理,并试图走出经典理论中结构与行动在自杀研究领域毒瘤般的分裂性困境。书中主要有如下发现:中国农民自杀现象存在类型化与空间化的典型特征;农民自杀是社会结构与自杀行动两者互构共变的产物;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以来,农村老年人自杀渐趋严重,预计未来10~20年内,中国农村老年人自杀潮将加剧。 -
兴隆场
《兴隆场》是加拿大人类学家伊莎白(Isabel Brown)与中国合作者俞锡玑在四川重庆兴隆场(今属重庆市璧山县大兴镇)的人类学调查专著。书稿以抗战时期在兴隆场挨家挨户的调研、访谈为基础,以日记的形式,全面、客观地记录了有关当地历史沿革、政治、经济、婚姻、妇女、法律诉讼、秘密会社(哥老会)、民间信仰等方方面面的信息,保存了大量的鲜活事例,读来让人仿佛置身于历史的现场。 -
高家村
本書作者以自己的故鄉高家村作為研究對象,近距離深描了這個江西的普通農村從1949年到1990年代中期各方面的情況和變遷。作者刻意回避宏大敘事而回歸個體經驗,力求站在高家村人的立場上,書寫底層農民在這數十年間的真正經歷和感受。作者本就來自農村,因此他的平民立場格外地自發自然,筆下的農民和農村也尤具說服力。 在書中,作者展現了一幅迥異於國內外主流論述所塑造的農村圖景。因此全書雖是白描式的日常敘述,卻始終處在一種無形的論辯中。本書在還未進入中文世界之前,就已引起中國知識界的激烈論爭,足見其背後蘊含的巨大衝擊力。 -
中國農業的不穩定性(1931–1991)
本書全面深入地研究了自1931年開始長達六十年的中國農業動盪史。作者搜集了大量原始資料和資料,正面挑戰棘手的氣候變數問題,首次編制出涵蓋全 國的 “氣氛指數”,作為全書定量分析的基礎。書中根據技術水準和制度特徵將六十年分為數個時段,細緻分析了氣候變遷在不同時段內如何引發農業波動;並通過各時 段的交叉比較,回顧氣候、技術和制度三因素如何互為消長,從而導致中國農業發展的長期穩定化趨勢。 全書結合制度分析與定量分析,回 應了諸多重大而有爭議的問題。例如集體化和市場化效率孰高孰低?1960年代初大饑荒中天災人禍孰輕孰重?改革開放後的農業繁榮緣於制度改善抑或氣候好 轉?未來中國能否養活自己?作者還將農業現代化置於中國特定的工業化大戰略中加以分析,展現了一幅中國模式之下的農業現代化圖景。 本書是作者二十多年艱苦研究的成果。英文版出版後,被譽為 “豐碑式”、“定論性”的學術著作。 -
中国乡村
《中国乡村:论十九世纪的帝国控制》是萧公权先生多年心血研究的结晶,专门研究19世纪时期清王朝统治中国乡村的政治体系,特色在于从历史发展的长河中,探讨清王朝对乡村政治统治体系的设置、理论和实际运作情况。全书共分为三大部分十一章。 第一部分专门探讨乡村地区的行政划分和基层组织划分,即研究村庄、市集、城镇的划分,保甲和里甲如何成立。 第二部分专门研究清王朝是如何设置乡村的统治体系,分别探讨了警察性的保甲制度、税收性的里甲制度、饥荒控制性的粮仓体系和思想统治体系的设置情况。 第三部分探讨了乡村政治统治体系的运作效果,分析了家族与这个统治体系的关系,以及乡村对它的行为反映。 本书已成为研究中国传统帝国对地方控制的经典著作。 -
失落的乡村
当乡村遭遇城市化冲击,我们如何安放诗意记忆? 《天涯》杂志社编著的《失落的乡村》由韩松落、王十月、胡弦、安黎等当代名家用感性和诗意文字还原乡村记忆。 乡村,一个能够安置人的生和死、身体和灵魂的地方。它是中国人共同的故乡,是我们的精神家园,也是生存居所。 《失落的乡村》荟萃了几代人对于“乡村”的记忆与展望,既有对千百年来乡村自然生活的赞美和感叹,又反映了在当下城市化节奏不断加快的情境之下,乡村世界遭遇的冲击以及对人事逐渐消逝的留恋与无奈。 -
我在美国当农民
大学毕业时,她对未来的职业规划非常模糊;硕士读了两年,还是找不到为之奋斗一生的事业;只好继续读博士;再后来,她去了美国。本该搞点洋玩意,却在“荒郊野岭”的非典型资本主义乡村种了半年地。就是这段“另类洋插队”的经历,彻底改变了她的人生。她下定决心,做一个农夫,或者是帮助农夫的人。因为健康农业是一个值得越来越多的人选择的“职业”,而农夫则是让这种健康事业维持下去的执行者。 现在,从“小毛驴市民农园”转战“分享收获”的她,被称为“城市新农夫”。 这是一本“城市新农夫”的成长日记,也是中国农业新实践的范本。
热门标签
下载排行榜
- 1 梦的解析:最佳译本
- 2 李鸿章全传
- 3 淡定的智慧
- 4 心理操控术
- 5 哈佛口才课
- 6 俗世奇人
- 7 日瓦戈医生
- 8 笑死你的逻辑学
- 9 历史老师没教过的历史
- 10 1分钟和陌生人成为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