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标签:2012

  • 銀之匙 03

    作者:荒川弘

    在御影牧場的暑假… 比在城鎮裡時的任何夏天都更充滿了迷惘、工作與汗水…之後八軒回到熟悉的宿舍。 身邊的夥伴們一如往常地歡笑著。 夏天,還尚未結束…
  • 銀之匙 02

    作者:荒川弘

    在都市長大的八軒勇吾雖然會困惑猶疑,但也漸漸融入在蝦夷高農每一天的生活。季節來到了生命展現光輝的夏天。又好吃…又好臭…今年的夏天並非只是炎熱而已…
  • 论我们教育机构的未来

    作者:(德)尼采

    尼采在本书中批判了当时德国大学和文科中学教育中存在的两种倾向。一种是扩大教育外延的倾向,大学和文科中学大规模扩招,模糊了精英教育与职业教育的界限,使教育沦为谋生的手段。另一种是缩小教育内涵的倾向,削弱人文教育,教育沦为学术分工的工厂和国家利益的工具。在尼采看来,真正的大学和文科中学教育的目标应该是培养学生的哲学悟性、艺术直觉和古典人文修养,为天才的诞生和文化的创造培育适宜的土壤。
  • 笑红尘

    作者:古龙,陈舜仪 整理

    本书是古龙的随笔,札记。 第一章讲的是古龙的生活随笔,第二章谈谈台北的小吃,第三章是自己武侠作品的随记,第四章是“不是集”关于幸福、朋友、爱情等话题 的探讨;第五章是为各种作品写的序;第六章是古龙的处女作翻译作品等。 本书内容丰富,是最全面的古龙文集,增加了详细的注释,是收藏古龙作品的最佳选择。
  • 林中路

    作者:陈舸

    从主要和基本的方面来说,这是一个怀疑主义的文本。陈舸并不试图通过其写作建立起某种类型的秩序或距离,他也不回避日常生活的细节,有时候这种细节显得过于精致了,以至于具有难以辩驳的文学性。但是没有关系,他也颠倒自己的技艺,从第一首到最后一首,他尝试了多样的转换,多样的节奏,多 样的譬喻,多样的写实和多样的戏仿。贯穿首尾的博物学野心被不稳定发作的情欲狂形象打断,而形成有趣的交错和对比。这显然不是一种写实的诗歌,但也谈不上表达,情绪的节制表现为对自律的自律。这样的颠沛往返有时成为技巧的一种套路,但阴郁的乐趣时时会毫无掩饰地呈现。趣味和技艺深深的结合是一个常态,甚至它们的互相背叛有时候也呈现为完整的作品。诗集最大的特点是完整,不论是从第一首,还是最后一首,或者随手翻到的某一首开始读起,都不妨碍整体的完备性。每首诗都有其不充分之处,作为某种有意的保留。诗集所收录作品的整体呈现出关于保留的明显癖好,其不完整促成了完整。(马雁)
  • 大家都很2

    作者:张发财

    1 微博红人张发财的最新作品。他是湖南卫视《非常靠谱》嘉宾主持,本书是继他的《一个都不正经》之后最新八卦历史段子集。 2.本书源于历史,却不拘泥于史实,看似随手拈来的各条段子,实为在捧腹大笑之余增长文史知识的居家旅行,飞机、火车、高铁必备读物。 3.汪涵推荐并写长序言。 是赶飞机、搭火车、乘高铁、挤地铁必备读物。宁财神把这本书隆重推荐给所有单身文盲男青年,“熟读本书三百遍,你将成为一个看起来饱读诗书、满腹经纶,并且对历史有着清晰判断的文史学家”。
  • 读库1203

    作者:

    “你如果无法阻止战争,那你就把战争残酷的真相告诉世界。” 《一辈子的战争》记述的是一场离我们时间最近的战争中的人与事。1985年,李玉谦二十三岁,是一名战地记者。这一年,中越边境防御作战已经进入第七个年头。 1985年11月25日晚,云南老山主峰脚下的磨刀石,他与战士们一起喝了出征酒,然后,用他的摄像机记录下那次战斗。 二十七年来,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对于那场酒,那群人,那次战斗,那场战争,李玉谦有意回避。他从不看战争片、战争小说,从不跟七连的人联系。他希望忘了那一切。 《未亡人和她的三城记》是云从龙先生整理的一个不知名的普通人的日记。如他所述: 庚寅年十二月十三(2011年1月16日),一位朋友与我闲聊,说起他新近收藏了一本日记,其中记叙了一个寻常家庭一年多的日常起居。出身社会学科班的我,立即对之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我问他可否将日记本借我观瞻,他欣然允许,第二天便从家中带来了。那是一本三十二开淡黄色塑料封面的笔记本,看上去几乎全新,只是放得久了,略略散发出一点纸张的霉味。展开扉页,上面用毛笔写了一句赠词:“把毛主席的指示,印在脑子里,溶化在血液中,落实在行动上。”落款为“采选科工委赠,一九六七年元月”。凭借这一点,我初步判断这是一本有些年头的笔记本,其本身的历史至少有半个世纪了。时隔这么久,尚能保存得如此完整,实在难得。最为要紧的是,它是一本私人日记。窃喜之余,我立即翻开内容去看,想不到的是,日记并不是写于1967年,而是写于1991年,也就是说,这是一本用五十年前的笔记本在二十年前写下的日记。 朋友见我爱不释手,生怕我有夺人所爱的非分之想,连忙要收拾回去。我请他通融一下,借我将所有内容复印下来,原本一定会还给他。我用三天复印了所有的日记内容,自行装订成册,同时将原物奉还给主人。此后,只要得来闲暇,我都会翻翻这本写于二十年前的日记,仔细揣度日记主人当时的生活点滴和音容笑貌。 在我看来,这本日记所记载的内容虽然都是些日常起居,生活琐事,但比之现已出版的诸多名人日记来说,又有别样的价值。研究抑或观察一个社会的变迁,除了关注当时知识分子、社会精英的心理脉络,更重要的是要摄取民间乃至市井百姓的心理切片。可惜的是,前者大都通过各种途径或多或少保留了下来,而市井百姓对于世相人文的态度,却随着时间的流逝几乎整体性淹没。我手上这本日记,正好能让我们看到二十年前一位普通公民对于生活和世事的种种态度。体会她的喜怒哀乐,也是在体会1990年代整个社会的喜怒哀乐。 《巴黎画派中的黄皮肤》介绍日本画家藤田嗣治的生涯与艺术。 他留学法国,成为巴黎的宠儿。当日本一方面加快法西斯化步伐,一方面对中国大陆的渗透和侵略开始升级时,他回国,前卫艺术家成为“彩管报国”的代表人物。在军部所谓“画家当以画笔为战时做贡献”的号召已成既定国策的情况下,艺术界的“报国体制”瓜熟蒂落,甚嚣尘上的“彩管报国”口号,作为赤裸裸的战争意识形态被固化,嗣治开始创作战争画,获军国主义高度评价。 对战争画,他有自己的一套诠释: 绘画可直接有用于国家,这是一件多么值得庆幸的事啊。抚慰国民的绘画与使国民强健的绘画,二者是有很大差异的。世间仍有人在说战争画不是艺术,或者持别样的看法。在战争画领域,做出出色的艺术品并非不可能,而这恰恰需要我等去努力创作。日本画中的战斗画素被认为是极难的技艺,可事实上正由日本画家的同仁们在努力进行到底。一定能出现卓越的日本画的战争画,我对此无比期待。 日本战败,1946年5月,远东国际军事法庭开庭,拉开了旷日持久的战争罪犯公审的序幕。战犯追究不仅局限于军、政两届,迅速波及舆论和美术界,锁定并制裁战争协力者的声浪开始升级。舆论界展开了关于“美术家节操”的论战,一部分战时受到压制的画家及日共系的普罗艺术家走到前台,口诛笔伐,声讨“画坛战犯”。 最终,当局做出了藤田嗣治不属于战争责任者的判断——一千零六十七名战犯名单中,无一名画家。在战犯嫌疑问题上,嗣治终于平安“软着陆”。他就此永别日本,客居法国,皈依宗教。 临终的时日,画家田渊安一特意从巴黎赶到医院,开口问了他那个在内心盘桓已久的问题:为什么要画战争画? 画家并未正面回答“为什么”,嗣治断断续续地说:“战争确实是相当悲惨的事。你看一看那些画就会明白,那里面没画过一个将校。送死的士兵最可怜,我画的只有士兵。” 2010年2月8日,德国巴登符腾堡州的施崴青小城在夜色中已沉寂多时,三十八岁的电台女主持人克劳迪娅终在寓所等到心上人的到访。在他们长达十一年的感情生活里,有过甜蜜与和美的时刻,也有过争吵与波折。这晚的共度时光似乎并不愉快,凌晨时分,男方拂袖而去,女方流泪报警,称遭到了男友的性侵。她述明:“当晚双方发生争吵,缘由在于她再次提及对方隐瞒的风流韵事。男方揪住她的头发,用一把切番茄的厨刀抵住她的颈项命她闭嘴,随即将她扔在床上实施了强奸。” 爱在顷刻间崩塌,诉讼战争旋即到来。 《德国的世纪诉讼》介绍的就是这一案件。风云变幻、迷雾重重、观者如潮、议论纷涌……两年间,围绕着卡赫曼涉嫌强奸案,德国媒体进行了长篇累牍的追踪报道,德国各级法院也不得不一再对此发表意见,范围不仅涵盖刑事诉讼领域,而且也拓至人格权保障、司法公开与媒体自由等议题。 行使“第四权力”的媒体对刑事诉讼报道的最低界限何在,成为信息社会下值得关注的问题。
  • 读库1205

    作者:张立宪 主编

    《读库1205》共包含九篇文章。《父亲在工地》是一位步入中年的女儿记述自己年过六旬的父亲进城当农民工的几年中发生的各种事,都是些普通家庭经常会遇到的事。逢山过山,逢水过水,日子还得往前过。这位“在工地”的父亲在他最好的年华时曾说过,希望孩子们还可以再长大,而自己和孩儿他妈不要再变老。然而父母终将老去,孩子担心父母,父母却止不住地为孩子们操心,想给他们减轻负担,“闹得动的时候就闹”,直到做不动为止。作为儿女,对父母最大的孝顺可能就是把自己过好。“踉跄捉掐画西游,难尽人间神与怪。”画家吕欣用一种绘画(布面油画)加文字的方式对他心目中的《西游记》做了一些延伸性的阐述,希望既满足自己的趣味,同时给他的女儿,以及与他有着同样趣味和情结的人带来一些快乐。《学生右派》里作者王仁权回忆了他的堂兄王人瑞短暂的一生。一个原本有文化、有抱负的有为青年,却一生坎坷,劫难不断。死后三十年没有任何一位亲属或生前友好亲去墓地祭扫,生前孤单,死后也寂寞。文后抄录了一些王人瑞记叙自己的劳动生活,抒发心情的诗歌,可以说是一位右派人生的真实记录。从财经记者王安搜集的《五十句话》中可以管窥1977年至2011年的中国经济。文章最后提到:“所有急速发展的国家所遇到的问题,中国都会遇到。” 《为了告别的聚会》记录的是1960年电影《不合时宜的人》拍摄前后的故事。在导演休斯顿看来,电影里的梦露已经不再是“表演”,她完全不是在扮演角色,而是表现自己的感情,投射自己的生命体验。此片由当时梦露的丈夫米勒编剧、筹备,他苦心操持的这部电影更像是一场意图明确的聚会。休斯顿、梦露、盖博、克里夫特与马格南的摄影大师们,朋友,贵宾,一个个走来,一个个离开。只是已没人能够弄清这场聚会的目的,相聚,或者一种告别。1928年北伐成功之后,国民党宣告中国统一,随即在首都南京展开规模浩大的规划建设活动。其中的一个代表性规划文本《首都计划》,于1929年12月汇集成册。王军在《南京蓝图》里对其编制始末与实施进行了详细描述,该计划折射了肇始于十九世纪末的西方现代城市规划思潮的形形色色,还牵扯到一场规模同样可观的技术与政治之争。
  • 自由的思想

    作者:河西

    河西所著的《自由的思想——海外学人访谈录》是继《革命的标记——今日先锋访谈录》的又一力作,前者多谈人生历程,而这本主要侧重于文学思想。书中这些居于英国、法国、美国、中国香港和台湾的学者,畅所欲言地讨论了民主、改革、学术自由、身份认同、城市发展、文学垃圾问题等,形成思想的碰撞。
  • 读库1202

    作者:张立宪

    《读库(1202)》一共十篇文章。《小九》一文讲述一个人、一个家在当时的真实故事。“暮年的钮爷执意要到达海峡的对岸,为七个亲人的死,为自己的三十三年刑牢得到一个说法。”《家师逸事(续)》是《读库0606》中《家师逸事》的续篇,作者张梅继续介绍老师的日常生活。张家荣的《广告记忆》回顾了1949年至1966年间我们生活中的广告图片。“它们是物质的,而不是浮着的精神食粮。它们在那个特殊的年代,在巨大的政治屏幕背面,小心地存在着,一如当时的人们不太关注或者无力关注的生活。”邱岳峰已经离开我们三十二年,但很多人依然能够一下子听辨出他独特的嗓音:“你注意到有一个经常替那种穿着巴尔干羊皮坎肩的小酒店老板一类人物配音的叫邱岳峰的配音演员吗?”《魔旦》是蔡小容对严歌苓的继续解读,另一篇《白蛇》刊登在《读库1201》中。最后一篇是《辰年记忆》,“见证·影像志”栏目梳理了从1952年开始的五个龙年,展现了一副中国民生画卷。《读库(1202)》由张立宪编著。
  • 富态

    作者:[英]保罗•弗伦奇,马修•格莱博

    在中国经济崛起的过程中,中国的环境污染和社会问题一直为国内外各界人士所评论、研究和关注。评论者们大致可分为两派:一派认为随着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繁荣,它最终将有能力去解决所有这些麻烦的问题;另一派则较为悲观,认为中国的好日子已经快到头了。正如一位专家所指出的,中国将成为历史上第一个在尚未达到富裕阶段就因人口问题而步入老龄化、同时又深受环境退化所带来毒害的国家。 在这本关于当代中国肥胖问题的著作中,作者告诉我们,真正的“杀手”才刚刚到来。美国、欧洲和其他发达国家极高并且还在不断增加的肥胖发生率,在相当程度上归因于上世纪所形成的一些生活方式、饮食习惯和教育体系。而对于这样一个还处在工业化过程中,且对大饥荒所带来的各种疾病仍记忆犹新的国家来说,讨论肥胖如何像在西方一样,在中国迅速地成为一大困扰问题,似乎是有些奇怪的。为此,本书作者不仅提出了中国的肥胖问题,他们还解释了这种现象产生的原因,以及如果不采取措施,事态将会发展到何种程度。 食物和饮料是人类最基本的需求。仅仅在一代人的时间里,中国人的饮食习惯就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食物购买的方式、肉类消费的增加、快餐消费比例的大幅提高、城市化和久坐不运动的工作习惯,以及高压力下的生活方式等,均导致中国遇到了同西方一样的问题。而中国的独生子女家庭模式又使这些问题变得更加严重,因为孩子的父母、祖父母和大家庭的亲戚们都乐于满足这些“小皇帝”或“小公主”们的每一个愿望和要求。中国传统的以米饭为主食、佐以丰富蔬菜的饮食模式逐渐被“肉类加土豆”的饮食模式所取代,还有一天到晚都不断的零食。人们生活在体育休闲设施并不充足的城市里,而卡路里的摄入量却在猛增,再加上近十年来急剧增加的啤酒消费量和极高的吸烟人口比例,这一切共同导致了中国和西方发达国家同样糟糕情况的出现。 我们可以通过心脏病、糖尿病和肝炎发病率的增加来估计肥胖引发的疾病情况。尤其是糖尿病已经成为了一项非常严重的问题,它能够诱发其他潜在的疾病。本书作者所提出的一个核心问题就是,一个已经很紧张的社会系统怎样才能应对那些不断增加的把自己吃成胖子、吃出疾病来的中国年轻人。
  • 读库1201

    作者:张立宪

    《读库1201》包括了《故事》、《不丹之路》、《开会啦》、《心•桥》、《白蛇严歌苓》、《画不完的<神曲>》、《“生下来就为揪住整座图书馆不放”》、《兽性大发》和《凄怆因缘》。 《故事》一文,事实上是根据吴念真老师2011年8月在广州、上海、南京、北京四地的讲座内容整理。如他所说:“我为自己设定的角色,不是一个作家、艺术家,什么家都不是。因为艺术家要有一种‘格’在那边,或者是一种态度,或者创造一种新的视野。我觉得我达不到,我就甘心做一个读者好了。写作也好,做什么事也好,我只是想做一个沟通者。”而这些看起来是小事,经过时间的沉淀都变成大事,变成愿意跟人家共享的事。 吴念真老师提到了台湾的八十年代:“那时候大家都在想改变。杨德昌家的白板,最高纪录上面同时出现二三十个题材。我怀念济南路六十九号,我怀念有榻榻米的房间,我怀念那块白板。那个时代就是这样,大家都在动,试图改变什么东西。不管跌跌撞撞、莽莽撞撞,都是一个新的东西,现在看来,那些莽莽撞撞的东西最后都变成了一个新的萌芽……现在回想起来,何其有幸有这样一个年代,何其有幸有这样一群二三十岁的人。” 《不丹之路》记述了不丹王室第五世国王的婚礼,更记述了一个国家的民主化之路。 1998年,第四任国王一手推动了不丹的民主化进程,“自废君权”,还政于民。他宣布国王不再兼任政府首脑,将行政权移交给大臣委员会;2005年3月,不丹首部宪法草案开始起草,宣告不丹将建立起两院制议会,而只要三分之二国会议员通过,就可以弹劾国王。2006年12月14日,五十岁的吉格梅·森格·旺楚克向全国宣布,他即将传位给王储,而不丹将于2008年举行历史上的首次全国民主选举,产生第一个民选政府。这意味着不丹将正式告别延续了一个世纪的世袭君主制,成为议会民主制国家。选举后,国王将继续担任国家最高元首,而新政府则负责执政。 国王的态度是如此坚定,他了解不丹百姓对选举制度十分陌生,大量人口居住在偏远山区,文化程度不高。为了确保选举顺利进行,竞选两党“人民民主党”和“不丹爱国进步党”分别使用骏马和仙鹤作为标志,并提前举行了数次模拟投票活动;正式投票当天,交通部门特地安排车辆接送山区的选民;国王父子更是身先士卒,多次进行全国巡游,宣传民主制度,呼吁不丹民众积极投票。王室的态度打动了百姓,虽然他们对选举并不感到高兴,但出于对国王的崇敬和信任,还是给予了积极响应和认真对待。据统计,投票率达到了百分之七十九。 《不丹之路》一文作者王心阳老师经过努力,得到了一个觐见并采访多杰·旺姆·旺楚克王太后的机会。王太后告诉她,一直以来,国王陛下都在思考一个问题——什么是对国家和人民有好处的。虽然民主制度并不完美,但比起君主制来,仍是治理国家的更好形式,因为对于百姓来说,每五年他们便有机会选择下届政府。国王相信,人民自主选择的领导人,要好过一个一出生就拥有统治权的人。 在造访不丹的过程中,王心阳老师已深刻地感受到,第四世国王所创造的“不丹模式”和“国民幸福总值”理念给整个不丹带来的福祉。这一终极价值观引导着不丹前进的方向,一方面,积极推动现代化进程,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另一方面,却也致力保持不丹独特的文化传统和生态自然环境。国王是如此了解自己肩负的重任,希望为人民带来长久的幸福。这便是他“自弃君权”的强大动力——“我可以努力做个爱民的国王,但我无法保证不丹代代都有好国王,为了不丹人长远的幸福,一个有效的制度比王位更重要。” 《开会啦》是《读库1106》中《学开会》一文的续篇,继“民主是需要学习的”之后,兴农合作社开始尝试民主的可能性。 寇延丁老师记下了杨云标的一番话:“民主议事规则背后有一个很重要的一种文化,就是程序正义,这又是我们的乡亲们认知之外的一种东西,我们一直生活在人治的天空里,很少考虑到程序、规则的问题。任何东西都有它自己的土壤,议事规则有议事规则的土壤,我们有我们的。为什么大家就是区分不了主持人和领导人?就像鲁迅先生说‘没有了皇帝,这日子怎么过啊’,在很多乡亲的脑子里,可以说是没有了领导,我们这个事怎么干啊。在这样的一种文化背景下,我们能让大家知道,主持人只是一个程序的掌控者而不是一个权利的分配者,不是一个权利的维护者,他只是遵照这样制度办事给大家服务,能做到这一点很不容易!这样一种理念跟父老乡亲的生活观念是有冲突的,培训能有今天的这样一个效果,我自己是非常的满意,因为我不指望能用三天的课冲击他两千年的积淀。这一次,乡亲们对规则从完全陌生、不理解到慢慢认识到规则是怎么回事,并且许多人都认为这个规则是有用的,主动地表示回到自己社区里会把规则用起来。他们的表现让我非常感动、非常自豪。通过这一次实践至少让我们看到了一种可能性。” 《神曲》诞生七百年来,画坛的大师巨匠们不断为之创作插图,历经几个世纪而热情不衰。 《神曲》包罗万象,博大精深,是中世纪的一部百科全书,同时它又充满强烈的现实感,似乎在讲述发生在每位阅读者身边的事情。因此,许多画家在创作中便自然而然地把自己的经历和感受注入插图中,事实上,每个时代的画家都是在借《神曲》表现自己的心声。 《画不完的〈神曲〉》则辑录了这些风格各异、精彩纷呈的插图。以《神曲》里的故事、描写的场景、人物为题材创作的插图蔚为大观,把这些作品汇集起来,堪称一部世界绘画史。 2012年六幅藏书票均由木刻家杨以磊创作。他现居美国,画中所取却是非常中国的素材。
  • 吹绉一池春水

    作者:迈克

    ◎ 内容简介 本书是作者妖艳华丽生动诡谲的个人风格之集中体现。书中文章是迈克常年旅行与观影,对于饮食男女,以及男男与女女种种旖旎风景的心得见闻。迈克阅人阅色无数,又加上有一双慧眼,观察体贴入微,总在旁人容易忽略的生活角落中读出别样的风景,看似平常,但多是以前未所未闻。特别是出于同性恋视角的对于大千世界乃至男男关系的观察,犀利入骨的文笔之中包含着深刻的理解与谅解以及点滴的无奈与妥协,那些百转千回的惦念读来极其动人。
  • 2012心灵重生

    作者:李欣频,章成

    《2012心灵重生》:玛雅历预言:2012年12月,本次人类文明结束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预测:2012年太阳风暴可能突袭地球 中国的易经、推背图也将特殊的时间点指向2012 侵袭中国的大暴雪、南部大水,印度、墨西哥大旱,希腊与加州大火,印尼大地震,非洲粮食危机,日益肆虐的H1N1、飞机事故频发、金融海啸……以及你的身体、家庭、工作、金钱、人际关系、心境上的骤变……都与2012息息相关。 如果我的生命只到2012,那么原定的人生计划还有什么意义?保险费还要继续缴吗?我还需要存退休金吗?我宝贵的时间应该拿来旅行还是拿来工作赚钱?如果2012什么事也没发生,地球依旧如常地运行,没有比较好,也没有比较差,那么我停了保险、停了工作,到2012之后该怎么办? 2012是地球变动的概念词,2012的影响现在已经开始,也不会在2012年结束。2012预示着许多重大变动,而变动本来就是人生中的常态,我们该思考的不是如何避免变动,而是要如何活在“当下”,学习“放下”,以充满宁静、友爱的心态来面对世界。
  • 社会小说

    作者:林贤治

    《人文经典:社会小说》是“人文经典”丛书中的一册,精选了近代以来世界各国多位大师富有人文精神的随笔经典60余篇。“以立人为本。人是万物的尺度、也是精神的尺度。”编者从这一立场出发,精中选精,以国别区分,以时间为序,每人配以一二百字的作者生平简述,收入了海涅、马克思、黑塞、高尔基、伏尔泰、左拉、奥威尔、格拉斯、茨威格、卡夫卡、鲁迅、爱因斯坦、阿伦特、略萨、桑塔格、米沃什、博尔赫斯等人的代表性作品。全书群星闪耀,其中包括了多位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所选的文章集中体现了作者们对人类的尊严、价值、命运的思考、追求和关切,对人类精神文化现象的珍视,对一种理想人格的肯定和塑造。通读全书,宛如享受一道精神盛宴。
  • 读库1206

    作者:张立宪 主编

    《读库1206》一共包含七篇文章。舒泥老师一直在做游牧文化方面的选题,希望让人们有机会重新认识这种文化,她曾在《读库1001》上发表过《寻找游牧文明》,之后继续深入内蒙古草原和大兴安岭地区,走访牧民,探究游牧民族,特别是使鹿鄂温克族人的生活状况。本辑读库中,刊发了她最新 的田野采访成果《苍狼大地与白鹿家园》,文中说,同一种文化,用不同的目光看得出的结论是不一样的。 在湖南省长沙市人民中路790号出租楼里住着一群民工,他们多数人有着十年以上的打工经历、“走穿了中国南北”,已经脱离了中国传统的农耕生活,成为城市开发建设不可缺少的一员。但他们的土地房产、户籍妻儿又大都在原籍老家,使其难以彻底脱离故土成为一个纯粹的城市人。这种交错两栖的尴尬身份和日渐壮大的零工队伍,给社会发展带来了很多新的矛盾。《四平方》的作者欧阳星凯将镜头对准了他们,试图记录他们个体的生存状态。 从财经记者王安搜集的《三十九句话》中可以看出些许新中国从1949年建国后近三十年的经济政策的变迁痕迹以及对后期的影响。 《破案后》一文中的案件,指的是一桩发生在德国的骇人听闻的儿童绑架案,家属在案犯嫌疑人盖夫根的抵赖和谎言中度过了漫长的四天,最终得知被绑架的儿童遇害。案件发生十年以来,盖夫根发动了一场又一场战斗。 1949年那次的大迁徙,有将近一百五十万的外省人从东北关外、黄河两岸、长江南北、滇桂边陲、苏浙两广,在饥馑恐怖或枪林弹雨中,来到台湾。在本省人的眼中,外省人的群居地通通都叫眷村。《外省人》的作者廖信忠说,这里永远没有电视剧、舞台剧里描写的那么美好。 《“真是个天赐!”》是作者徐辰对托尔金一生的回顾,包括他对语言学的痴迷,他的那些朋友们以及他的家庭,特别是他写作出版《霍比特人》、《精灵宝钻》、《魔戒之王》等故事的前因后果,而托尔金本人在《致出版商米尔顿的长信》中全面地阐释了他写作整个神话体系的初衷、过程、故事前后的演变以及五十年代初时《精灵宝钻》原稿群的故事线,还对《魔戒之王》的故事梗概做了简要的归纳,具有较高的参考价值。
  • 读库1204

    作者:张立宪 主编

    《读库1204》共包含十篇文章。《人穷智不短》展现的是宋冬在2005年和2011年分别做的两个展览:《物尽其用》和《穷人的智慧》。前一个展览所用的是宋冬母亲存了一辈子舍不得扔的旧物,共有一万多件,是一个母亲的实物日记,也是母亲那一代人的生活哲学。两个展览反映的是全人类的共同处境。宋冬说,各国穷人的智慧、穷人的美学都是息息相通的,这是共同人性,而不是专属中国的“国民性”。诗人王小妮在2011年继续她的“上课记”,记录这些九零后的“孩纸们”在学校和离开学校后的的生活学习状况。《庚子年的民族英雄》讲的是1900年,即清末庚子事变前后的人和事。“对这个国祚延续已近三百年的老大帝国来说,只有死亡,才能给它的子民带来重获自由与富强的机会。”1991年,诺贝尔委员会将和平奖授予缅甸民主运动领袖昂山素季女士,以表彰其通过非暴力斗争方式争取民主和人权。由于她遭到软禁而未能亲自前来领奖。二十一年以后,2012年6月16日,昂山素季终于来到挪威首都奥斯陆,发表了诺贝尔和平奖领奖演说。她说她为之奋斗的真正奖项,是一个自由、安全和公正的社会。在《抗战最后两年》里,傅惟慈先生回忆了自己当年在贵州浙大永兴分校继续学业后又参加青年军的往事。在战火纷飞、动荡不安的岁月,给许多年轻人制造出横冲直闯的机会,让他们过一段“迷茫莽撞”的日子。
  • 读库1200

    作者:张立宪

    《读库1200》是自《读库1100》至《读库1106》的目录索引和内容简介,供大家检索之用,也可了解一些稿件背后的人物和故事,以及我们2011年组织的讲座精华纪要。对于那些第一次听说《读库》的朋友来说,也算是一个了解这套丛书的窗口。
  • 2012:失落的预言

    作者:[英] 麦利欧·瑞汀

    十六世纪中叶,一名行将就木的老人,为了躲避百年邪恶组织的威胁,将自己毕生的心血封存,交予贴身的仆人,嘱咐他一项神秘的任务,要求他务必达成。 二十一世纪的现代,一名潦倒的作家亚当,为了一则诺斯特拉达姆斯的临终手稿广告,遇到了一名正被追杀的吉普赛男子巴贝勒。 巴贝勒向亚当透露了二个奇异的单字之后,随即横死街头。亚当因此被当成杀人嫌疑犯,莫名卷入了吉普赛人的复仇、法国刑警的拘捕以及真凶的追逐战;在不断逃亡的过程中,他渐渐明白巴贝勒留下的讯息,竟然是诺查丹玛斯消失的预言诗所在的线索!他逐步抽丝剥茧,终于发现,这些失落的四行诗里头的讯息,竟然与玛雅历法中昭告的世界末日不谋而合……。
  • 光年Ⅰ

    作者:树下野狐

    本土奇幻扛旗人树下野狐最新奇幻悬疑大作《光年(Ⅰ迷失银河)》,火热上市。目前人气排名极高,单行本呼声强烈。 国内首部神秘主义动漫幻想大作,知识幻想小说《光年(Ⅰ迷失银河)》,也是一部青春幻想版的,有神秘学与软科学元素的《达芬奇密码》。题材新颖,情节跌宕起伏,让你大开眼界! 一个年轻的画家在梵高作品中发现了一个关系世界真相的可怕秘密,以及自己所潜藏的奇异能力,并由此卷入到一连串神秘惊险的事件中去……这是一个现代背景的悬疑奇幻小说,它将带着你们解开人类历史的所有“真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