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土耳其文学
-
纯真物件
☆ 跟随诺奖得主,逛逛他建造的博物馆!帕慕克耗时十余年所建,并为这座挚爱之馆撰写了导览手册。
☆ 抚摸怀旧小物件,追寻温柔旧时光。珍珠耳坠、木梨刨子、收音机上的小狗摆件、1970年代明信片……这些小东西里,藏着消逝的爱情和时光。
☆ 一本书看够伊斯坦布尔!自由穿行于故事与现实、时间与空间,透视伊斯坦布尔的今昔过往。
☆ 与帕慕克对谈艺术!书中穿插帕慕克对艺术与人性、历史与收藏、时尚与文化的评论,妙趣横生。
☆ 全彩印刷,图文并茂,完美复原纯真博物馆的真实面貌和老土耳其的生活魅力。
——————————
帕慕克在《纯真博物馆》讲述了一个动人的爱情故事。1975年春,伊斯坦布尔,30岁的富家公子凯末尔与名媛茜贝尔订婚在先,却意外遇到出身贫寒的远房表妹——18岁的清纯少女芙颂。两人炽热的爱恋过后,凯末尔最终与茜贝尔解除了婚约,却发现芙颂早已离他而去。凯末尔追随少女的影子和幽灵,深入另一个伊斯坦布尔,穿行于穷困的后街陋巷,流连于露天影院。为了平复爱的痛苦,他悉心收集起心上人的一切,将它们珍藏进自己的“纯真博物馆”。
在写作小说《纯真博物馆》时,帕慕克也在为修建一座真正的纯真博物馆做准备。《纯真物件》是帕慕克为现实中这座无与伦比的博物馆创作的一份藏品目录,它以《纯真博物馆》的情节为纲,按照与小说章节相对应的展盒顺序介绍了博物馆里琳琅满目的物品、伊斯坦布尔的城市景观以及城市的风情和传统。整部作品图文并茂,从日常生活的惊鸿一瞥到整座城市的全貌,令人回味不已。
但《纯真物件》并非仅仅是对小说情节的补充和图示,而有独立的意义。书中详细记录了帕慕克筹建博物馆的过程,如:博物馆的想法如何成型、对世界上不同风格博物馆的评价、如何购买藏品,帕慕克将“后街博物馆”或“私人博物馆”作为个体叙事的日常生活的见证者,在其中注入更多人性内容,以此表达对时间与空间、艺术与人性、时尚与历史的独特看法,妙趣横生。
——————————
纯真博物馆为未来博物馆的发展开辟了一种新形式:规模精致小巧,讲述平凡个体的日常故事,保存独特的本土文化记忆。它以非凡的创意在博物馆领域树立了新典范.——2014年欧洲年度博物馆奖授奖词
《纯真物件》一方面通过寻常物件的力量展示出广袤的叙述,一方面讲述了伊斯坦布尔特定历史时期的一个爱情故事。物品图像、理念感受、历史记忆、收藏心得互相交织,令人目不暇给,每一页都充满趣味。如果读者能在卡尔维诺的《看不见的城市》中找寻威尼斯的踪迹,同样也可以在本书中找到独一无二的伊斯坦布尔。 ——《纽约时报》
日常的细琐之物总是容易被历史忽视,而纯真博物馆对这些物品的重视令人惊讶,在《纯真物件》里,那个时代最沉默的人群有了被倾听的机会。——英国广播公司
-
奥默与海豚
传说古代有个与天使结为朋友的小孩,写下一本意在拯救世界的“希望之书”,《奥默与海豚》介绍了天上的光明世界和那里的旅行见闻,并要求代代相传,传给能与海豚交流的孩子,当最后一个保管人打开书页,地上的世界就会被光明照亮,出现永久和平…… -
伊斯坦布尔死亡纪事
在土耳其著名城市伊斯坦布尔,七天之内接连发生七桩命案。负责案件侦查工作的是总探长内夫扎特•阿克曼。随着案件的发展,内夫扎特发现了一个离奇之处:七桩命案的死者皆被丢弃在城中的著名地标性历史建筑附近,譬如土耳其国父穆斯塔法•凯末尔•阿塔蒂尔克的大理石雕像、君士坦丁纪念柱、黄金城门、圣索菲亚大教堂、法蒂赫清真寺、托普卡帕皇宫、苏莱曼尼亚清真寺,等等。凶手到底是谁?是与死者关系密切且为了经济利益大肆破坏历史遗迹的阿戴姆•耶兹丹,还是为保护城市遗迹不惜一切努力的伊斯坦布尔防卫联盟?抑或对伊斯坦布尔这座古城的历史和遗迹都非常熟悉和了解的女专家莱伊拉•巴尔肯?通过巧妙的设计,于米特带领读者亲历了伊斯坦布尔一千多年来的重要时刻,见证了历史的辉煌与残破,让这座古城的风采跃然纸上。 -
我脑袋里的怪东西
◆ 诺贝尔文学奖得主、《我的名字叫红》《伊斯坦布尔》作者奥尔罕•帕慕克 蛰伏六年动情写就 全球60个语种正在流行。 ◆斩获诺奖之后还能写出自己的最佳作品,帕慕克就是这样的大师。——《独立报》 ◆让一千万人聚集在伊斯坦布尔的东西是生计、利益和账单,但只有一样东西支撑着这茫茫人海中的人们,那就是爱。 ◆嘈杂腐败而又日新月异的城市史诗,天真、正派又卑微的街边小贩的人生传奇。 《我脑袋里的怪东西》是一个讲述钵扎小贩麦夫鲁特的人生、 冒险、幻想和他的朋友们的故事,同时也是一幅通过众人视角描绘的 1969—2012年间伊斯坦布尔生活的画卷。 在麦夫鲁特还是一个生活在安纳托利亚中部穷山村少年的时候,他就不住地幻想自己未来的生活会是怎样。 十二岁时他辗转来到“世界的中心”——伊斯坦布尔打拼,立刻被那些老城消逝、新城待建的景象所吸引。他继承了父亲的事业,在土耳其的街道上贩卖钵扎。他与那些在城市繁华外荒凉处的居民一样,渴望致富。但是运气似乎永远都不追随他,他看着亲戚们在伊斯坦布尔暴富并定居;而自己却花了三年时间给一位仅在婚礼上有过一面之缘的女孩儿写情书,最后却阴差阳错地和那女孩儿的姐姐私奔。麦夫鲁特人到中年,在伊斯坦布尔的街巷里做过许多营生,酸奶小贩、鹰嘴豆鸡肉饭小贩、停车场管理员…… 他珍惜自己的家人和妻子,可工作失意、生活窘迫仍不断挤压着他。无论如何,他仍然夜复一夜,漫步在伊斯坦布尔街头,一边卖钵扎,思念自己的真爱,一边琢磨着脑袋里冒出的一个又一个怪怪的东西,这些念头让他自感与众不同。他,一个没钱没地位的钵扎贩子,既属于这个大都市,又在头脑中不停地寻找着另一种生活。 -
七屋
四代女性的跌宕人生,极富想象力的家族传奇 一幅特殊的穆斯林风情图绘,一部穆斯林政治转型的杰出文本 克罗提尔,土耳其最负盛名、最具代表性的女作家 以家族故事为背景,历时7年完成,畅销22个国家 《国际先锋论坛报》《出版人周刊》《华盛顿邮报》《旧金山纪事报》《西雅图时报》等十多家媒体争相评论 克罗提尔以自己家族的故事为背景,在《七屋》中假借七所房屋之口讲述了四代杰出女性的故事,从奥斯曼帝国的君主制,到土耳其转变成一个共和政体国家:东西方文明的交会与扞格、传统与现代化的矛盾,全被融入了小说里。 这是一部关于丝绸家族四代杰出女性和她们生活过的七处房屋的传奇。从二十世纪早期士麦那的大屋,到奥林匹斯山下的丝绸庄园,从一个不起眼的镇上小屋,到一座现代化高楼中的公寓,家族住所的变迁见证了家族的兴衰。当公共浴室和女眷们让位于电影和手机,四位独特而充满力量的女性也饱尝了生活中的酸甜苦辣。 评价: 诗一般的意象,魔幻现实主义的元素,成熟的人物形象……让读者陶醉其中。——《出版人周刊》 《七屋》是一部具有异国情调、文笔优美的小说。克罗提尔才华横溢,她将历史与小说完美融合。在她笔下,土耳其好似谢赫拉莎德一般美丽。——伊莎贝尔·阿连德 作者怀旧的笔触,撩拨起读者久远的记忆,让爱佩提主人和女仆居住的房间……大众浴室中女人们的慵懒姿态,甚至厨房的精细布局都跃然眼前。——《国际先锋论坛报》 《七屋》是一篇非常棒的小说,假借见证了一个家族里成员们命运兴衰的七座房子的口吻来叙述。小说极具寓言式的心理洞察力,同时还兼具细腻而丰富的美感。从许多角度来看,该篇小说引人入胜,十分有趣。——《红颜:交际花盛衰录》的作者苏珊·格里芬 就像一张纹路精细的织毯交织错杂,《七屋》带领读者透过奥斯曼帝国时期公共浴室的雾气氤氲来感受历经动荡十年、战后不断发展的土耳其民主,讲述前后四代女主人公努力从复杂的过去——就像定格在琥珀里的丝蚕——走向未知的未来。——《棋之礼》的凯瑟琳·纳薇礼 -
开往伊斯坦布尔的最后列车
二战期间,土耳其政府为了拯救其居住在法国的本国侨民和其他犹太裔受难者,为他们派出了一列穿越德国开往伊斯坦布尔的秘密列车。因为与犹太青年相爱结婚而在几年前与家庭决裂并远走巴黎的席娃和丈夫以及其他犹太人在惶恐中焦急地期待着,他们知道,只有搭上这班列车,才有可能挣脱命运的无情安排……被称为“帕慕克终结者”的土耳其国民作家艾雪•库林根据二战时期土耳其外交官的回忆录所写成的《开往伊斯坦布尔的最后列车》为您讲述一个鲜为人知的犹太人惊心动魄的逃亡故事。 本书为您揭秘二战时期身处英德俄三方夹击下的中立国土耳其不为人知的外交斡旋内幕;土外交部为何安排这列载满犹太人的列车横穿德国,这些犹太人如何在纳粹的魔掌下一路惊魂逃亡;.不被祝福的恋情、不伦的婚外情、暗流涌动的姐妹情、夹杂种族宗教冲突的父女情,身处其中的人们能否从中脱身,实现自我的救赎与提升? 本书以一段罕为人知的真实历史为本,将历史事件与人们在追求自由与爱的过程中所流露出的浓烈情感成功融合在一起,讲述了一段令人惊喘的爱怨情仇。故事流畅、易读,且不落入犹太人大屠杀之历史俗套。书中对希望、勇气以及人性光辉的最深刻展示和对亲情、爱情、友情等人情的最完美诠释使得它成为一部不同于以往任何一部同类题材文学作品的小说力作。 -
杰夫代特先生
一个骨子里充满了现实主义的商人,他结交商人朋友、买大房子、娶帕夏的女儿,却不敢有一丝偏离现状的想法。 一个在富裕家庭中成长的青年,他不愿庸庸碌碌、渴望梦想,却找不到方向、脱离实际,最终淹没在现实主义的洪流中。 一个用理想谋生的画家,他在艺术的道路上遂愿而行,却还要面对冗杂生活的纷扰,在现实中迷惘、犹疑。 -
寂静的房子
这是帕慕克的第二本小说作品,作者自己称之为“永远也写不完的政治小说”。 20世纪初,祖父塞拉哈亭•达尔文奥鲁被政敌赶出伊斯坦布尔,携妻子法蒂玛定居于天堂堡垒。塞拉哈亭一生都在创作一部“可以唤醒东方”的百科全书,可到死也没能完成。多年后,只有他的私生子,侏儒雷吉普作为仆人与法蒂玛一起生活在古旧而寂静的老宅。和以往每个夏天一样,孙子法鲁克、麦廷和孙女倪尔君从伊斯坦布尔来看望法蒂玛,他们谈论同样陈旧而空洞的话题,而后就各回各屋,各干其事。可是,短短几天里,这寂静的房子内外,充满了喧嚣与骚动:每一个人都要适应变化巨大的环境,面对自己摆脱不掉的回忆;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理想和迷惘,爱情和仇恨;他们有的失落了信仰,有的找到了不同的信仰,有的为自己所谓的信仰付出了沉重的代价。混乱的社会背景下,一座老宅无法保持它的安详。 小说中的每一个角色都以第一人称叙述自己的所思所想,作者也借他们描述了伊斯坦布尔历史进程中的新旧冲突,以及社会历史变化给人们带来的震荡。 “这本好看又忧伤的书讲述着三个不幸的兄妹在伊斯坦布尔附近的一个小城镇,在他们九十岁的奶奶的家里度过的一周……其成功令人惊讶……”——The Times Literary Supplement,伦敦 “奥尔罕•帕慕克运用长篇小说的真正标识——值得称道的多视角和准确的眼力搭建起了一连串的事件链:色彩、地志学、象征、详尽的细节……”——Abidin Dino,Le Monde Diplomatique,巴黎 “提出了许多重要问题的别样的一本书——既是古典的,又是现代的。令我想起了契诃夫的《樱桃园》。”——Nicol Zand,Le Monde,巴黎 -
天真的和感伤的小说家
2006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 奥尔罕•帕慕克 最新作品! 截至本书,帕慕克的重要作品已全部出齐。 一个小说家对读者的揭秘与渴望。 成就奥尔罕•帕慕克的文学省思。 更是中国读者熟悉的老帕,充满纯真的乐观召唤大家——“让我们来读小说吧!” 对于现代的世俗化个人来说,要在世界里理解一种更深刻、更渊博的意义,方法之一就是阅读伟大的文学小说。我们在阅读它们时将理解,世界以及我们的心灵拥有不止一个中心。 ——奥尔罕•帕慕克 2009年,奥尔罕•帕慕克应邀在哈佛大学做了六场演说,即著名的诺顿演说,此为结集。 帕慕克说,在完成《纯真博物馆》之后,他觉得自己在做了三十五年小说家之后,好像回到了原点,他也意识到,这原点并不是他的出发点(这也是许多人的共识)。他慢慢地在心中有了一个他所经历的文学旅程的意象,他觉得是时候谈谈了。 “我希望谈论我的小说创作旅程,沿途经过的站点,学习过的小说艺术和小说形式,它们加于我的限制,我对它们的抗争和依恋。同时,我希望我的讲座成为小说艺术的论文或沉思,而不是沿着记忆的巷道走一趟或者讨论我个人的发展。” -
伊斯坦布尔的幸福
故事的主线是一场荣誉谋杀,所谓“荣誉谋杀”就是指男性成员以捍卫家庭荣誉为由,杀害被他们认为与男子有不正当关系的女性家庭成员。 玛丽是一名十五岁的土耳其乡村少女,在遭到身为族长的大伯的强暴后,又痛苦地发现全家人一直在等待她用一条绳子自决……她是否还能有机会逃过此劫,获得幸福? 年轻的突击队员西玛尔退役返乡后,带着父亲交给他的神秘任务来到了伊斯坦布尔。昔日的勇士却黯然发现自己在这座大都市里犹如白痴。随着一个巨大的秘密逐渐浮出水面,濒临崩溃的西玛尔如何面对自己的信仰? 中年教授伊凡事业有成、家庭美满,却时时忍受着精神上的极度空虚与孤独。终于,他毅然抛下一切,只身出发前往大海,寻找自己的救赎。 在传统与现代观念的激烈冲突中动荡不断的土耳其,三个人的命运相互交接重叠了,一段引人入胜的奇异旅程就此展开。 免费在线试读前三章,写下你的读后感: http://www.douban.com/online/10354351/ -
纯真博物馆
一个爱情故事。又不仅止于爱情。 伊斯坦布尔,1975年,有婚约在身的30岁少爷凯末尔爱上了自己的穷亲戚、18岁的清纯美少女芙颂。可两人的爱情来而复去,凯末尔想找回爱人的心,自此追寻便是八年,但还是迟了…… 凯末尔爱芙颂的一切,也爱芙颂爱过的,甚至触碰过的一切。痴情、忧伤的男人收集着心上人摸过的所有物品,那些盐瓶、小狗摆设、顶针、笔、发卡、烟灰缸、耳坠、纸牌、钥匙、扇子、香水瓶、手帕、胸针……,甚至是4213个烟头。凯末尔用十五年的时间走完1743个博物馆,创造出独一无二的“纯真博物馆”,那所有的物件被理为这座爱情博物馆的珍藏,纪念他永失的所爱。 依托于凯末尔的激情,帕慕克对时间、欲望及占有进行了一场睿智的沉思,这其中富含作者年轻时代生活城市的细节与意涵:国产品牌,电影明星,街道,阶层间、传统与现代间错综复杂的社会关系。就好像,纯真博物馆不是为了纪念芙颂,更是为了伊斯坦布尔。
热门标签
下载排行榜
- 1 梦的解析:最佳译本
- 2 李鸿章全传
- 3 淡定的智慧
- 4 心理操控术
- 5 哈佛口才课
- 6 俗世奇人
- 7 日瓦戈医生
- 8 笑死你的逻辑学
- 9 历史老师没教过的历史
- 10 1分钟和陌生人成为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