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标签:台灣

  • 失落的蔬果

    作者:劉克襄

    ◎作者親自走入山林、親自品嘗野菜的滋味 ◎許多野菜正在消失!本書手繪圖100種,保留野菜的面貌,是文學與自然科學最美好的結合 ◎附加野菜的拉丁學名、別稱和英名,依屬種特徵,簡介生態習性
  • Fun Fun马后炮

    作者:杨丞琳,弯弯

    M世代最夯模范双人组-杨丞琳+弯弯,欢乐开炮! 这是一本破天荒、集合丞琳文字创作与弯弯图像创作的图文书,两个女生透过MSN发展出一段秘密情谊,麻辣话题、爆笑对话,成为新的M世代用语,透过她们的分享,你会发现,噗!原来生活中有这么多不敢说的OS…… 人气明星重量级登场!丞琳、弯弯的最爱,在《Fun Fun马后炮》的家人宠物、工作朋友、美丽、爱情、旅行各单元中,也都有劲爆搞笑的演出唷! 除了丞琳和弯弯自己,他们家也有人气很旺的部落格明星唷!语出惊人又搞笑无厘头的杨妈和弯娘,两只最贴心可爱的宠物狗狗--该该和YUMI,在这本书中也有重量级劲爆演出,喜欢他们的粉丝千万不能错过啰
  • 我的不安

    作者:龍應台

    ……寒風細雨中,想到這一代知識青年的使命,一股孤獨之感湧上心頭,久久不去。台南的夥伴們都好?我們一個個走上自己選擇的路,希望最後大家都能碰頭,為真理而再度結合在一起。——成大西格瑪社通訊,1974 兩年前,台北的菁英們在「人間」副刊上談台灣的 70 年代。楊澤說, 那是「蓄長髮、穿牛仔褲、綠色美軍外套的年代。那也是年輕人追求自由、開始在外頭租房子同居、年輕人普遍聽美國民歌、搖滾樂的年代。」 舒國治這個 70 年代的大學生可以在中午打四圈麻將,晚上趕到美國學校去看一場布紐爾的電影,然後逛街逛到凌晨。陳傳興早上一醒來就按下收音機聽美軍電台。蕭蔓到晴光市買進口的 Lee 牛仔褲,「那時候,誰敢要我穿一條台灣自己做的雜牌牛仔褲,得先殺了我。」她戴著耳機聽美國搖滾樂,一天喝兩大瓶可口可樂。 都是與我年齡相彷的人,可是不對呀,我的 70 年代完全不是這樣的,他們在說什麼呀? 90 年代的台灣人,在掙脫殖民與半殖民的種種束縛之後,開始認真地思索「我們是誰」這個根本問題。可是歷史有那麼多重的迷霧,政治有那麼多層的陷阱,誰也把握不住所謂真相。幸好一個族群有他共同的記憶;共同的記憶像一泓湖水,撥開水面上的落葉,就可以看到自己的臉孔。
  • 上流感

    作者:關穎

    在最虛假的世界 看到最真實的人性 第一本 深入上流社會真人實境書 大膽解構 上流社會的16個關鍵字 門當戶對 嫁入豪門 浪漫攻勢 相親 百萬婚禮 未婚生子 貴公子 時尚派對 Shopping 奢華之旅 上流趴 偷情與包養 迷信...... 想更早看清上流社會的朋友們,『上流感』絕對是你不容錯過的新思維!-孫芸芸 關穎彷彿是有著神奇藤蔓的美麗花朵,在黃金打造的牆上攀沿著,攀沿到牆外時,就用牆外的角度看看牆內,攀沿到牆內時,又眨著大眼望望牆外。這證明了她是多麼有趣的珍稀品種啊。-蔡康永 身為日盛金控千金的關穎,在拿到紐約大學藝術行政碩士學位後,選擇追尋藝術表演的道路──比起她本來可以倚賴的優渥背景,戲劇表演絕對是一條辛苦的道路,但她卻甘之如飴,因為那是她的熱情與夢想。 她白天拍戲坐在路邊補妝,甚至在荒郊野外的草叢裡換衣服跟上廁所;晚上就盛裝參加豪門婚禮或時尚派對。那種同時遊走在「上」流社會與「下」流社會的獨特生活,讓關穎變成了一個「卡」流社會的觀察者。 這本書所要呈現的就是關穎式的觀點,她眼中所見的上流社會,從相親到豪門婚禮;從上流派對到偷情與包養......16個關於上流社會的關鍵字,都因為關穎的大膽解構而真實顯像,我們才發現其實人們眼中的上流社會,除了財富與喧嘩,也有它的寂寞與哀傷。 這是國內第一本深入上流社會的真人實境書。 歡迎你一起親眼目睹這個奇特的上流社會。
  • 一個人的KTV

    作者:劉若英/著

    「這一年來,我懷疑,我在戲中說的台詞,要比現實生活中跟人的對話要多。其實有時候自己會有恍惚;尤其是別人誇獎我戲演的真,台詞說得好的時候。我會想,那現實生活中的我,會不會也只是在演一場戲呢?真話,台詞,其實,戲劇;起碼我必須承認,有些話是放在台詞裡說會比較容易,甚至比較真。譬如說……『我愛你』。一直以為感情是兩個人的事,後來才發現原來是自己的事。是自己跟自己的一場戰爭。很多人問起我感情的事。我總是笑而不答。他們說,難道一個人不寂寞?難道沒一個人看上的?或者沒人追? 朋友急,家人急,我呢?我還是笑而不答。我其實也急!可是有些事就是急不得。『等待』真是一門學問;是一種……藝術。如果坦白是一種傷害,我選擇謊言。如果謊言也是一種傷害,我選擇沈默。」……以上摘錄自劉若英的新書《一個人的KTV》 這是劉若英的第一本書。除了影后、歌手之外的另一個新頭銜—作者。有別於一般藝人出書的花俏、繽紛與鮮麗,這本書具質感與深度的鋪陳,劉若英希望讀者能多留意到他生動雋永的文筆,與直樸的內在和一顆感性的心靈。「戲如人生,人生如戲」,劉若英常常在戲中扮演別人的角色,卻在本書中詮釋自己的心情。每一篇文章中都彷彿有一幕幕畫面,一個動人的情節,劉若英將多年來累積、沉澱的人生歷鍊透過感性的生花妙筆,篇篇都是扣人心弦的抒情佳作。精彩的附錄中除了收錄在拍攝「人間四月天」時對「張幼儀」這個角色獨到的看法;而劉若英描述與公公間情感的「今年桂花不飄香」,更是生動的令人鼻酸,保證感人落淚!!藉由這本書,我們發現了一個新銳作家—除了愛上劉若英,更愛上了他的文字,愛上這本愛不釋手的好書。隨書穿插劉若英在法國取材拍攝的精緻圖片,附贈典雅優美的書簡,並邀請諸多好友及恩師張艾嘉作推薦序;另編輯整理關於劉若英的大事紀。除了在台北國際書展首簽首賣外,預定也將安排其他場次的簽名會及報章轉載。
  • 言花

    作者:魏如萱

    若醃漬食物是為了可以延長保存期限,那這本書是時候可以吃了。 ──魏如萱 言之有花,這是一種想像,當所有來不及說出來以及說不出來的話都被丟進湖裡。 湖是窪地中相對靜止、有一定面積,不與海洋發生直接聯繫的水體,這暫時性存在的水體,也許會因為泥沙淤積,最終成為沼澤或者慢慢形成陸地。 這些被丟棄在湖裡的文字,維持著自成一格的生態系統,拆解語氣、重新描述對象、不規則的研究感情,因而建構出特殊的意義及圖像,原已冷卻的熱情被溶解再次變回固體,秘密結晶此時即自然生成。 在101個話語結晶中,那些影像、圖畫,在許多黑夜白天裡,像是永遠說不完的故事。 她是快樂的、怪怪的、悲傷的、任性的、偏執的, 她想要當女朋友不想當女神, 她相信許多快樂只能在憂傷中得到, 她喜歡唱歌也喜歡畫,總是有好多好多話想說,在那小小的字句裡。 這是魏如萱首本圖文創作集,關於她的話和她的畫, 這是另一種,讓我們更認識她的方法。 【獨家珍藏waa的話與她的畫】 ‧《言花》封面書衣海報,展開後長32cm x 寬42cm,waa wei全程參與設計,不只圖畫與文字,從設計更瞭解她的世界。 ‧waa wei手繪封面小筆記本,長14.8cm x 寬10cm,32頁,方便隨身攜帶,紀錄每一句沒說出口的話語,與腦海中的圖像。
  • 少年台灣

    作者:蔣勳

    蔣勳 孤獨而青春的流浪筆記 踏進心靈原鄉的美感對話 這本書闔起來,就可以揹起背包,準備出發了。 你,當然就是書中的「少年」。 為一個奇特沒有聽過的地名出發吧,揹起背包,隨意坐車,搖晃去一個沒有去過的地方。 台灣的少年,應該可以這樣在島嶼上四處流浪,習慣在孤獨裡跟自己對話吧。 你有多久沒有一個人走出去,體驗這塊土地上最厚實的情感? 蔣勳說:「我不為什麼,寫了《少年台灣》,那些長久生活在土地裡人的記憶,那些聲音、氣味、形狀、色彩、光影,這麼真實,這麼具體,我因此相信,也知道,島嶼天長地久,沒有人可以使我沮喪或失落。」 不論世界如何忙碌轉動,你都能以緩慢平靜的節奏閱讀這本書,看見台灣各角落每個人獨特的故事,淚水、感動將取代沮喪、失落;不管歷經多少人生低潮,只要像個少年一樣揹起背包在島嶼上浪蕩遊走,在孤獨裡和自己對話,你的生命永遠都可以重新出發……
  • 祖父的六抽小櫃

    作者:楊凱麟

    一只上了鎖的多格小櫃 讓許多老靈魂重新齊聚一堂 構成一幕幕的生活場景, 也牽起人與人之間微妙的聯繫與令人動容的傳奇 「作者細細描訴那些菜櫥、菸酒櫥、柑仔店櫥的抓耳撓腮、喜不自勝,真是讓我這外行人亦被那如普魯斯特寫馬德蓮糕而召喚之時光彷彿可撫觸之細粉、歷歷如繪之流動運鏡觀看所魅惑。 封存在民藝品裡的是最道地的祖輩記憶 讓人回味再三的百來年台灣風土人情 《台灣西方文明初體驗》以報章史料記錄台灣與西洋文明最初的碰撞,《祖父的六抽小櫃》則以從老宅翻索而出民藝品──含括食衣住行、商業、民間信仰等類別──用「說書講古」的方式娓娓道出舊物裡濃厚的人情味,以及我們祖輩歷經日據、民國等百來年在這塊土地上的生活軌跡。 民藝品的價值除了創作者賦予它的藝術成分成分外,不外乎就是它的歷史了,不管經過幾手曾為何人所收藏,人所投入的情感不會被抹滅,就像寫真一樣。與台灣老東西的相處,從來就是一種生命中最真實的感動。 香港的庶民生活懷舊風情,如今或許只能在G.O.D.連鎖店裡尋找,而台灣的「懷舊」,說不定還留存在祖父祖母家中;翻看一則則民藝品的故事,令人不由得憶起幼時在那些老房子裡度過寒暑假的時光。跳出那些「懷舊明信片」、「懷舊餐廳」的框架,讓我們回頭尋找那些也曾在自己身邊的「懷舊珍品」吧。 不了解的情況下的作者的心中,早已悄悄開啟他對台灣民藝品的收藏想望……
  • 歌物件

    作者:馬世芳

    林夕、詹宏志、詹偉雄一致推薦 聶永真設計 × 限量特殊車縫裝幀 × 10.5X15cm迷你收藏開本 17樣物件、30幀照片 馬世芳以物件收藏音樂,重現它們的秘密與盛世傳奇 兩岸三地資深樂評家馬世芳睽違四年之作 挑戰全新音樂類型書寫 示範流行搖滾樂盛世的樂迷態度 把「聽歌」從一樁殺時間的消遣,變成一件自我啟蒙的任務,馬世芳是華人世界第一人。──詹偉雄 《歌物件》分為兩輯:輯一「經典物件」中暢談十四件縱橫音樂史上的音樂物件。從保羅麥卡尼「曲目單」、巴布迪倫的「口琴架」、平克弗洛伊的「飛豬」、HMV標誌上的「名犬」、LP唱片上的「蜘蛛」……這些「歌物件」守著它們的秘密,全在作者馬世芳筆下逐一解謎;輯二「私藏物件」,則娓娓道出馬世芳自己學樂器與未竟的玩團夢中,懷念彷彿漫長得看不到盡頭的青春期,直到那一刻才真正結束……。 作者馬世芳透露,每一則物件透過傳奇的烘托,成就不可思議的故事畫面,甚至化身「聖物」。《歌物件》要寫的,其實是那些「聖徒」的故事。全書融入真情至性的文采、豐富的樂史知識,說著一段又一段彷彿身歷音樂現場的「魔術時刻」,讓我們像是瞬間被擲入平行宇宙的另一個空間裡,見證音樂盛世發展的過程。 裝幀說明: 本書邀請國際金獎設計師聶永真設計,聶永真發想自六○年代期許世界和平、啟蒙無數音樂人與樂迷的「和平記號」,正是作者馬世芳在全書中第一個分享的「歌物件」。聶永真將和平記號車縫在厚磅書衣紙上,壓縫跨過書名、作者名。因為一本一本車縫加工流程費工耗時,此版本限量發行,成為樂迷們忍不住蒐藏的「歌物件」。 馬世芳 一九七一年生於台北。著有散文輯《地下鄉愁藍調》、《昨日書》。大學時代開始在電台引介經典搖滾樂。曾與社團同學合編《1975-1993台灣流行音樂百張最佳專輯》,編纂《永遠的未央歌:現代民歌/校園歌曲二十年紀念冊》。與友人合著《在台北生存的一百個理由》,合譯《藍儂回憶》,統籌編輯《1975-2005台灣流行音樂200最佳專輯》。目前在News98主持「音樂五四三」節目。 代序:少年藍儂的臥房 這題目很難回答,但若硬要我選一首最喜歡的披頭(Beatles)的歌,很可能是一九六六年的〈永遠的草莓園〉(Strawberry Fields Forever)。打從十五歲初識披頭,這首歌我應該聽了不只一千遍,它的每一句吐納、每一粒音符、每一道聲效,都跟自己的掌紋一樣熟悉。然而有一句歌詞,始終搞不大明白: Nothing is real, and nothing to get hung about Strawberry Fields forever 高中時在校刊寫披頭分析文章,遇到這一句便卡住了。查字典,hang about似乎可以和hang around互通,那就姑且理解成「那裡沒有什麼值得流連」吧。但明明整首歌都是以利物浦「草莓園」(Strawberry Field)作為精神原鄉的象徵啊,這麼解釋總覺得怪怪的。 直到那天在「草莓園」門口,聽一位帶團導遊的計程車運將解說,我纔知道那句歌詞的意思就像字面上說的:「犯不上吊死的罪」──約翰藍儂(John Lennon)小時候常常跟玩伴爬牆跑到「草莓園」的庭院去玩,屢被撫養他的姨媽咪咪(Mimi)責罵。小藍儂則回嘴道:「唉唷咪咪,他們不會因為這樣就把你吊死的啦!」 那天早上,當我走到「草莓園」著名的紅漆花式鑄鐵門前,那兒並沒有別的遊客。我在照片上看過那扇門無數次,在腦中想像過無數次親訪此地的場景,但我終究是來晚了──二○一一年五月,「草莓園」拆下了那對百年歷史的鑄鐵大門,換上全新的複製品。管理者說:「鐵門老舊不堪,壽數已盡。」然而許多人懷疑他們真正的意圖是要賣掉那兩扇門。此舉惹來利物浦市民和全球披頭迷的怒火,就算要夷平倫敦塔、改建成觀光飯店,也未必能引起更大的抗議聲浪。不過,新門終究取代了老門。至少到現在為止,老門還妥妥地躺在倉庫裡,並沒有被賣掉。或許哪天它會供在某個博物館──最合適的去處莫過於利物浦觀光勝地「披頭故事館」(The Beatles Story),反正館裡本來就有一景是「草莓園」大門複製品,不如就讓它留在藍儂的故鄉吧。 我必須說,新門做得很不錯,再過幾年雨淋日曬,味道應該會更對。纔短短一年,鐵門已經佈滿世界各地歌迷的塗鴉,和牆上層層疊疊的塗鴉連成一氣。我站著看了很久,然後伸出手,輕撫古老門柱上紅底白字的STRAWBERRY FIELD字樣。這一天我等了二十五年。 「草莓園」在利物浦市郊的伍爾頓,十九世紀曾是種草莓的農場(鑄鐵門頂緣的裝飾,正是一顆顆的草莓),一九三四年慈善機構救世軍(Salvation Army)買下這塊地,蓋起了育幼院。藍儂少年時代的家,就在「草莓園」隔鄰的街區,每逢節日,救世軍樂隊的演奏聲傳過來,小藍儂就會興奮地跳上蹦下,要姨媽趕緊帶他去看熱鬧。 一九六六年,披頭狂潮早已橫掃全球,然而夢想成真的代價,是連續幾年精神和體力的徹底透支。藍儂對一切失控與瘋狂感到幻滅,面對可厭的現實、擱淺的婚姻,他一頭栽進大麻和迷幻藥的世界,寫下了〈永遠的草莓園〉:那童年玩耍的庭園,在意識流的告白中化為夢境深處的原鄉。歌裡提到的那棵樹,則象徵藍儂成長過程的矛盾和糾結: No one I think is in my tree I mean it must be high or low 藍儂多年後解釋這首歌:「我一輩子都跟別人不一樣......我太害羞、沒自信。我想說的是:似乎沒有人跟我一樣屌,所以我要嘛是個瘋子,要嘛就是天才。」 那棵樹,據考證,最可能的靈感來自藍儂兒時故居後院的一棵榆樹。藍儂的姨丈替他蓋了一間樹屋,小藍儂常常躲在枝繁葉茂的樹上消磨光陰,畫畫、寫詩,從樹上一眼就能望盡「草莓園」的庭院。那株榆樹在七○年代末罹病枯死,僅存的一叢枝葉,如今陳列在「披頭故事館」供人瞻仰。 「草莓園」育幼院二○○五年正式關閉。鑄鐵大門深鎖,通往庭園的道路蔓草蕪生。作為利物浦最著名的景點,它其實一眼也就看完了。我在那兒待了半小時,專營「披頭觀光半日遊」的計程車、廂型車前前後後載來五批遊客,他們下車,聽司機兼導遊比劃講解,拍照留念,然後上車趕赴下一站,總共停留不過五分鐘。我不禁慶幸自己選擇「單人自助徒步行程」,每一站愛留多久就留多久。 離開「草莓園」,彎回曼洛夫大道,五分鐘腳程,便是藍儂少年時代的故居。你會先路經一道斑馬線,那裡曾是悲劇的場景:一九五八年七月十五日,藍儂的母親茱莉亞在過馬路時被車撞死,當時藍儂十七歲。他後來說:我失去母親兩次,第一次是她放棄撫養我,第二次是她的死──藍儂的父母很早就分開了,大戰正酣,母親無力照顧藍儂,只好把他交給姐姐撫養。母親的死是藍儂一生的痛,他在一九七○年那首〈媽媽〉(Mother)曾經痛切呼喊: 媽媽,你擁有過我,我卻不曾擁有你 我想要你,你卻不想要我 於是我只能跟你說: 再見,再見...... 藍儂從他二樓臥房的窗戶,便能望見母親倒臥血泊的傷心地。曼洛夫大道二五一號,那是他從五歲住到二十三歲的家。我在那幢房子外面駐足,冷雨淅淅落下。院門深鎖,閒人免進,只有透過國民信託(National Trust)預約導覽,纔能進去參觀──二○○二年,老房子差點兒被拆,藍儂遺孀小野洋子出面以十五萬英鎊買下產權,復原藍儂少年時代的裝潢細節,再把房子捐贈給國民信託,以保永續管理。 一輛觀光計程車載著一對貌似南歐血統的母子來訪,司機用簡單的英語配合誇張的手勢說故事:前些年有一天,一個人來敲門,主人打開大門,那人直直走上二樓,踏進藍儂睡過的臥房,躺在那張床上,然後開始哭。你知道他是誰嗎?巴布迪倫(Bob Dylan)! 唉,那故事太誇張了。真實情形是這樣的:二○○九年五月迪倫在英國巡演,透過經紀人聯繫國民信託,希望能安排參加藍儂故居導覽。管理單位受寵若驚,他們從來沒接待過這麼大牌的巨星。他們讓迪倫參加下午梯次的導覽團,他細細翻看了紀念相冊,並在藍儂臥房流連良久。據說,那天從頭到尾沒有一個人認出身邊這個老頭就是迪倫。 我在門外張望二樓藍儂臥房的窗戶,浮想聯翩。冒著一陣一陣的冷雨,我跨越曼洛夫大道,穿過阿勒頓公園蜿蜒的小徑。這段二十分鐘的路程,是少年麥卡尼(Paul McCartney)和藍儂無數次並肩走過的路線。他們揹著吉他,哼著搖滾,討論一起寫的歌,從藍儂家散步到福斯林路二十號的麥卡尼家。咪咪姨媽對少年藍儂滿腦子搖滾樂非常不以為然,對他那個流里流氣的麥卡尼小朋友更是不假辭色,只准他從後門進屋。兩人若要練歌,多半還是得跑到麥卡尼家。 麥卡尼家外觀比藍儂故居樸素,是戰後興建的連棟式國民住宅,如今也由國民信託管理。我隔著院子看了一陣,便決定回飯店得去預約藍儂、麥卡尼故居的導覽行程。 第二天下午,我就站在了少年藍儂的臥房。 那是一車以英國老太太為主的觀光客,我是最年輕的團員,也是唯一的外國人。是啊,披頭狂潮顛峰時滿場尖叫的少女,現在都六、七十歲啦。我跟在他們後面慢慢走上二樓,耐心地等裡面的人看完出來,再輪到下一批進去。老太太們一個挨著一個,細細地看,輕輕地笑,間或發出小小的感嘆。我也跟了進去,端詳牆上的貓王和碧姬芭杜海報、單人床上的老搖滾雜誌、床頭擺的木吉他、臨窗的書桌......。那是藍儂躺在床上聽著收音機、做著明星夢、抱著吉他寫下第一批披頭歌曲的所在。那小小的房間,便是我們如今所知的搖滾史的起點。 忽然, 一切聲音淡了遠了──我抬頭,發現房間裡只剩下我一個人。 那是人生中只會遇見寥寥幾次的「魔術時刻」,像是瞬間被擲入平行宇宙的另一個空間。我一吋一吋掃視房間裡的一切,深深呼吸。那是他呼吸過的空氣,那是他熟悉的氣味,那鄉愁的氣味不會變的,我知道。我感覺那空氣通過我的鼻腔,進入我的肺,溶入我的血液。雲破天開,陽光從拼花玻璃窗斜斜灑進來,照得那張老書桌一片燦爛。我站在少年藍儂的臥房,踩在他踩過的地板,看著他看過的風景。 抬頭四顧,那牆壁深深浸滲著古遠而生猛的琴聲和歌聲。它們守著秘密,不發一語。
  • 小事物 the little things

    作者:日立、ppp chen等多位合輯

    時間雜字第四輯《小事物》,關於微不足道的凝視與書寫練習。 記得的時常僅僅是小事:可能是某次分心,某種黃昏顏色,無處可去又隨處可去的時刻,曾經愛戀空無而忽地想起冬夜的陪伴渴望……,或者是那些片片斷斷的、各種物件的延伸與想像。在生活裡,事物們以其方式留下軌跡,可能那時我們便以為是最重要的了。然後成為自己的小歷史裡,記憶的線索。 「一年過了,我才理解那個時候,你是在的。一顆虔誠的初心只認得當下,時間和空間是無所謂的,它們必須退場。生命給予的,可以盡量地揮霍。」 --Elise Chen, The Empty Things
  • 我這一代人

    作者:胡晴舫

    作者在長達5年後再次推出人文類新書《我這一代人》, 可以說構成了人文書寫的三部曲。 這一次,胡晴舫把鏡頭轉向了台灣的中生代,這一代人成長於七八十年代迅速現代化的台灣,不管有無中國背景,都乘坐全球化這趟列車往返於臺北、上海、北京和香港之間。經由記錄、拍照,加以比較和反省,思考自己到底是誰? 胡晴舫寫道,『引我好奇的卻是一個人如何在所謂兩岸三地的社會中游走。當他撘上飛機、飛機落地後的每一次旅程,他如何維持、或重新塑造他的社會身分;他如何說服陌生人,他就是他所說的那個人。』 而她自己,又是如何的看上海、北京、香港這些形形色色戴著不同印記的中國人,以及,從台灣出發,如何穿梭往返後,再度返回臺北。思考島嶼台灣這塊土地的價值,思考人類到底該如何面對它的神祇。 作者在2005年以後,首度推出人文類新著,思考她這一代台灣人所共同面臨的問題。關於中國,以及台灣人的身份,這一議題在當下廣泛被討論,但作者以其特有的風格,呈現出完全不同的思考。
  • 樂來樂想

    作者:焦元溥

    音樂與人生,從來不是沒有交集的平行線。 這位我們所熟知的音樂研究人,筆鋒力道是喜歡文字能力編輯的鍾愛。遇到樂壇盛事,文化版面負責人無不想起他的名字,更多次受邀撰寫專欄。這本書,從深邃學術到人世時事,由廣博知識到嬉笑怒罵,讓我們看到不一樣的焦元溥;而我們也將透過焦元溥的視野,讓我們看到不一定熟悉,卻妙趣無窮的藝術世界。 今年,三十而立的焦元溥,與兩位妹妹的創意結合,為大家呈現在書頁上喧嘩的音樂狂歡節--《樂來樂想》。 本書以元溥近十年來,最精采的專文及專欄集結而成。 包括他談論他對於兩位妹妹(其中之一是張懸)的感情。 這是焦元溥第一本純散文集。 遊藝黑白的成功,已經奠定焦元溥書的固定閱讀群。 看到戴高中生大盤帽、揹書包,卻帶著樂譜來聽音樂會的男生,會不會想扁他?太機車了!雖然焦元溥完全有臭屁的本錢!
  • 台湾人.情.味

    作者:刘霄

    《台湾人•情•味》内容简介:这是最最遥远的路程,来到最最思念的地方。多年的分隔勾起了很多大陆人对台湾的猜想与好奇。作者独自开启了这趟神秘之旅,十天的旅程,十天的思索与感受,不仅捕获到了台湾美丽的自然风光,更重要的是感受到了台湾人的淳朴与热情,意外地与自身所习以为常的大陆人文环境形成某些鲜明对比。观点是有些愤青,文字是有些不羁,感受是有些火辣,对比是有些残酷,风景是有些炫目。正是这一切引起了两岸读者疯狂追捧!
  • 耳朵借我

    作者:馬世芳

    李宗盛 傾心推薦: 「馬世芳這樣用心專業的聽者,讓華語音樂工作者的努力與付出,有了價值和尊嚴。」 他能訪出音樂人的真性情,羅大佑說,戴墨鏡不是為了耍酷;李宗盛:寫歌,靠的不是靈感。 他從野百合一路走到太陽花,也曾走進陳昇和伍佰第一次的合作現場。 他從音樂深入時代,書寫被遺忘、被屏蔽,卻猶然美麗的大小聲音。 AGI聯盟首位台灣設計師 聶永真 封面設計 X 大陸知名視覺設計師 魏籽 插畫 「一首歌也可以是啟蒙的神諭,一張唱片也可以是一樁文化事件;一個音樂人不但可以是藝術家,更可以是革命家、思想家。」──馬世芳 從太陽花學運遙思禁歌〈美麗島〉、兩岸不同風景的「滾石三十」演唱會、源起七○年代的「小清新」風潮,到獨立樂團、〈島嶼天光〉等民運歌曲如春筍冒芽而生……一個時代下,這種種從「聲音」外擴而成無數繽紛回聲的萬千世界,透過資深樂評人馬世芳的耳朵記錄,盡收《耳朵借我》這座文字雕堡之中。 《耳朵借我》收錄2011年以來,馬世芳在台港中專欄集結的三十餘篇文章。〈輯一〉從人民運動入題,以厚實的思維剖析時代的聲音;〈輯二〉漫談台灣音樂人數十年間向世界輻射出前所未見的音樂盛況;〈輯三〉溯源一代人的集體記憶:〈橄欖樹〉、限定版唱片、卡帶AB面……;〈輯四〉回到作者個人樂迷紀實:「那天晚上,他們是地球上最偉大的搖滾樂團」。 從無名樂室裡一曲曲播送的啟蒙材料,到兩岸青年一代代背誦傳抄的地下經典,在這座「聽大聲音見微、由小聲音知大」的文字雕堡裡,我們得以藉由一段口白、一張唱盤、一捲卡帶,甚或某時某地某一席話,再次注視那些撐起這時代一切細微末節的簡單事物。作者馬世芳豐富的樂史知識與精鍊的文采交融,溫文處教人駐足,激動處喚醒沉寂的心緒,令人不禁跟著走進他的世界,打開了耳朵──Lend me your ears。請把耳朵借給他,讓他帶領你,再次聆聽那些美麗而熟悉的歌曲……
  • 下課後的台灣小旅行

    作者:貓。果然如是

    生活雜貨作家 米力 圖文作家 李瑾倫 暖暖推薦 「貓。果然如是」,一個充滿手感的部落格,閒適溫柔的文字與雅致溫暖的手繪,安安靜靜記錄生活中緩緩流動的時光,吸引許多人上網瀏覽。格主貓是個國中美術老師,下課後,就好像一隻好奇的貓一樣睜大眼睛到處觀察,隨時隨地拿著畫本與畫筆,努力的紀錄她眼中的世界。對她而言,日常也可以是一段片刻的旅行,記錄到的生活畫面,不那麼完美,也沒關係。 書中主要以手繪方式呈現下課後不斷進行的生活旅行,其中包括拜訪台灣各地許多的獨立書店,島內的小旅行,一個人的散步,尋找台灣美味,甚至課餘時間參與的烘焙課,手做縫製以及寫作課等等生活的各個片段,除了精彩的照片與文字,以畫筆親自勾勒與記錄的生活,令人讀來格外覺得溫暖與感動。 「用筆記本記錄日子是開始於一場旅行,因為離開原本的生活與日子,所以決定好好記錄每一個眼前的畫面。旅行結束後回到日常風景,突然領悟只要透過筆記本記錄下來,即便是平凡生活,都覺得特別有滋味。就這樣我開始了平日也記錄,旅行也記錄的生活,到現在因為筆記本的存在,日常也可以是一段片刻的旅行,出門旅行好像在寫電影腳本般的停不下紀錄。 「就這樣,累積了許多小日子的筆記本已經換了一本又一本,我才終於發現,我的日子真精彩。 「那年也開始我的獨立書店散步,從台北的小小書房和有河BOOK出發,我到了台中東海書苑、新竹草業集、宜蘭愛蓮居二手書屋、花蓮時光二手書屋等,我都在裡頭享受『慢時光』。 「那些『從前』的日子對我來說是換得今日精彩生活的元素。」──貓。果然如是
  • 父後七日

    作者:劉梓潔

    那年夏天,颱風將至,我們並坐在我打工書店前的梯階,一團厚重的橘色的雲糾結在我們之中。 親愛的你問,你最怕的事情是什麼? 我說,挾以爆破的哭聲,我怕被你忘記。 ──摘自〈雲南書簡〉 一場笑中帶淚、荒謬華麗的告別! 林榮三文學獎首獎首作! 同名改編電影《父後七日》8月27日全台感動上映! .2010年台北電影節競賽片,並榮獲最佳編劇、最佳女配角獎! .香港電影節競賽電影! .韓國首爾數位影展競賽片! .溫哥華國際影展觀摩電影! .日本福岡影展亞洲焦點! .即將角逐本屆金馬獎六項大獎! 二○○六年,劉梓潔以短短四千字的〈父後七日〉,驚豔在座評審,奪下林榮三文學獎散文首獎。在那時,作家陳芳明早已讚道:它開闢了散文的全新版圖!而今,我們終於盼得《父後七日》成集,甚至多了一部作者編導的同名電影。 長達七個年頭的醞釀,劉梓潔將此自比為一段旅程,回首自己到都市求學、工作與生活的歲月。書中處處可見的,正是由中南部北上的城鄉移民,對鄉愁與生存的刻劃感觸,而她獨特的敘述節奏與風格,更在此被鮮明地展示了出來。 講離去,能令悲傷輕盈;寫思鄉,卻童趣橫溢;獨居獨行在城市與愛情裡時,竟又有如旅行異國般,無處不入地自適!如此尋常卻饒富滋味,那便是她文字裡感性真摯、最惹人凝睇的深情。 循著劉梓潔的筆下幾度回望,我們不自覺地、俯伏成一名離鄉的遊子,在那一篇篇回憶絮語中,找到了屬於你我鄉愁的共同記載。
  • 租書店的女兒

    作者:蘇偉貞

    《沉默之島》《時光隊伍》 蘇偉貞 2010最新深情散文力作 「一個永遠的女兒」的南都留言 記憶與時光的沙之書 從已杳逝不在場的出身所在: 永康市網寮村影劇三村、八○四醫院小東路十五號 到後來見證、作陪的,林文月、白先勇、瘂弦、袁瓊瓊的台南, 日常近鄰晃蕩者們、鼎食之家與四川好女人; 以至後來上路,離鄉與復返的行星般繞境旅途, 再回到無父的(新)老家,溯想南都的恆變與恆不變的…… 久違了,蘇偉貞的散文作品集。兼具幽默、理解、深情,歷述眷村往事,文友行誼,校園生活,舊址瑣憶,到市井底層勞動者擺渡者晃蕩者們的生活風景,宛如多種層次時光旅行,也帶領讀者進入作家私藏的府城古都。 「旅程滾動著旅程,同樣一條路,複寫另一張路上地圖。」 「你這一生走哪兒內耳耳廓滿蟬叫深植著,一直相安無事以為原本如此,有時半夜在『嗞──』聲中夢裡驚醒,並未察覺不適,是穿梭璀璨香港鬧街,除了掛櫥窗裡的燒鵝,哪來任何蟲子?所以這叫耳鳴,耳鳴的原初,是女孩的夏天,你是你自己的延遲現象。」 時間:二○○八年。作者的父後紀元。 重返從小生長的台南,生活成為費里尼八又二分之一式的南北往來移動。 歷經自我誕生的喜悅,身分的多重轉換,失去摯愛家人的傷痛,記憶的解構、修復與重建, 直見性命地譜寫一首逃逸、逆走、回歸的混聲重唱,生命之歌。 當中,都有一座城市的拉長倒影── 以漫漫歲月和回憶折光的南都變遷,以大規模的幻象滄海桑田。 一次次無情又多情的逼視和叩問,記憶之城片片瓦解消融, 站在時光制高點,回首往日層疊倒影,眺望未來的惘惘不可知, 對準焦距之前,視野中的我和他者、原生城市或(新)老家, 皆無例外成為陌生躑躅之場所,形式和意義可疑未定的生活容器。 魅影幢幢的光之殘像廢墟中,有一人的身影踽踽獨行。
  • 茶味的麤相

    作者:李曙韻

    ★ 作者李曙韻為國內知名茶人,「人澹如菊茶書院」創立人,第十屆台北文化獎得主! ★ 淡江大學曾昭旭教授、九壺堂詹勳華專文推薦! ★ 吳美雲(漢聲雜誌社社長)、周功鑫(國立故宮博物院院長)、周渝(紫藤廬創辦人)、陳文茜(媒體評論)、陳郁秀(財團法人白鷺鷥文教基金會董事長)、鄭村棋(廣播節目主持人)嚴長壽(公益平台文化基金會董事長)聯名推薦! 有個古老的傳說:「神農嚐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 一直以來「茶」便是中國人生活中最重要的飲品之一,從最早的藥用、食用、祭祀用,經過長期的演變發展至今,「茶」已完全融入生活之中。從過去茶行賣茶到現在茶流派競相舉辦小型聚會,結合藝術之流創造出屬於台灣茶的新文化,成為一門顯學。 本書以豐富多元的圖片,加上精辟簡潔的文字解說,完整呈現茶道之美學,解開茶人之迷惑,並將「茶席」帶入生活設計之領域,為台灣茶界注入嶄新的活力。 作者李曙韻老師創辦「人澹如菊茶書院」,是目前台灣唯一在兩廳院及故宮舉辦過大型茶會之團體,如曾昭旭老師、嚴長壽先生、知名廣播主持人鄭村祺…等等皆為座上嘉賓,在茶界亦頗受好評。 日本小說家北方謙三曾讚美過利休是透過敘述與「茶」周圍的物件來表達執著之「美」,讓讀者更加印象深刻。而人澹如菊茶書院的李曙韻老師更是茶界美學的代表,其融和了茶藝之趣、茶儀之美,並與花藝結合帶領大家進入茶美學之空間,讓現代人在煩擾的生活中多一份安定,多一份穩重;也期待茶美學能在台灣落地深根並為台灣茶文化開創出另一條康莊大道。
  • 手帖:南朝歲月

    作者:蔣勳

    帶領您與諸帖素面相對 進入一千七百年前 看流雲舒卷,看積雪凝寒,看花開爛漫 也看見──最荒謬絕望的時代 最率性真實的人生 「手帖其實不是書法,手帖是洞澈生活的空靈明淨小品。」 這些「手帖」──文人間的書信便條,因為書法之美,流傳下來,成為後世臨摹寫字的「帖」。然而,「帖」更是同時具有「私密」、「隨性」卻又極為貼近「真實」、「率性」的文體。曖昧迷離、若即若離,構成讀「帖」時奇特的一種魅惑力量。 ●陸機《平復帖》●王羲之《十七帖》、《適得帖》、《遠宦帖》、《快雪時晴帖》、《寒切帖》、《嚴君平帖》、《漢時帖》、《成都城池帖》、《蜀都帖》、《鹽井帖》、《旃罽帖》、《藥草帖》、《上虞帖》、《服食帖》、《積雪凝寒帖》、《姨母帖》、《二謝帖》、《得示帖》、《喪亂帖》、《頻有哀禍帖》、《憂懸帖》、《兒女帖》、《妹至帖》、《執手帖》、《初月帖》、《衰老帖》、《轉佳帖》、《極寒帖》、《如常帖》、《得涼帖》、《蘭亭序》●王徽之《新月帖》●王獻之《中秋帖》、《廿九帖》、《奉對帖》●王薈《癤腫帖》●王慈《?酒帖》●王珣《伯遠帖》●王志《一日無申帖》…………… 南朝畢竟過去了。美麗故事裡人物的灑脫自在隨大江東去,只有殘破漫漶的手帖紙帛上留著一點若有若無的記憶。 那是殘酷到無法想像的年代,那是嚎啕大哭的年代,那是人性被摧毀絕望無告的年代,痛到心被貫穿,痛到肝被貫穿,痛,卻無可奈何──正是王羲之的手帖裡重複用得最多的字──但在這樣的年代中,那些以「奈何」「奈何」手帖作為生活註腳、互通親友間平安聲息書信的南朝文人,卻還是可以「仰觀宇宙之大」,看流雲舒卷,看積雪凝寒,看花開爛漫。更重要的是,在他們充滿艱難、困頓、折辱、劇痛、磨難的生活境遇中,仍然努力地活出自我,更相信文化是長久可以傳承的理想,相信手寫的墨跡斑斑可以傳遞美的生命信念,並為「美」作最後的見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