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标签:台灣

  • 十三朵白菊花

    作者:周夢蝶

    榮獲首屆國家文藝獎的周夢蝶,乃一代傳奇詩人,曾長期在台北武昌街擺攤鬻書自活,澹泊狷介,蕭然一城市之大隱。每有所作,文壇傳頌,其詩探索冥漠於未知,一如鏡中之花水裏之月,蹤跡不可拘泥,卻饒富禪意,終則導致情與志砉然歸位,昭晰顯影。本書收周夢蝶三十多年來稀有珍品為最新詩集,十分可貴。
  • 土耳其手繪旅行

    作者:張佩瑜

    全書圖、文並重,以隨筆隨畫形式介紹土耳其。 除了邊走邊畫,作者也拍幻燈片,這些都是她頗受歡迎的上課教材。今年還獲頒「亞太地區創意教師獎」。 因此本書的旅遊、遊學、地圖、風土人情、文化藝術等資訊,力求準確、參考性高,非一般旅遊筆記書可比。 隨書還附贈光碟,收錄作者部分原始的圖文日記、拍攝的幻燈片,讓老師、學生及一般讀者自行參考對照。
  • 我的心中每天開出一朵花

    作者:幾米

    一朵真摯的花。 最初,幾米想:「把它寫成蘊含人生哲理又勵志的文章好了。」 可是,寫著寫著,就放棄了勵志哲理的念頭。後來,畫著,又覺得一個主角太孤單,於是加入一個小女孩,最後,又加進一個小男孩,那已經是故事的結尾了。 一束豐美的花。 這書,單獨看文字,每則都是可以獨立發展的故事, 單獨看畫,每幅都是畫中有話。 看文字讓人想寫下一個故事,看畫又讓人想畫出另一個故事, 這書除了有花,還附贈良田。 一把神奇的花。 讀越多次,越有力量,反覆觀看,愈覺得心花朵朵開。 這把神奇花有個快樂咒,魔法師就是幾米
  • 汪洋中的一條船

    作者:鄭豐喜

    《汪洋中的一條船》,原名《汪洋中的破船》,出版於1977年4月,為臺灣肢體障礙者鄭豐喜所著的自傳,著作形式偏向散文雜記,內容描述自己成長和奮鬥的過程。該書出版後不久,隨即被《讀者文摘》以書摘方式於世界各地展示,為臺灣境內首創先例。此書也受到當時中華民國行政院院長蔣經國的讚譽,蔣經國建議鄭豐喜將原書名《汪洋中的破船》改為《汪洋中的一條船》。 該書並沒有高深的文學技巧,不過因為真實記載下肢殘障者的奮鬥過程,於台灣書本銷售排行榜長年不衰,至今在臺灣仍普遍成為國民小學品德教育指定出版品。 該書曾被改編為電影、電視劇,曾獲得1986年(民國75年)「台北市圖書周」好書第一名,該書還獲得《中國時報》選為「40年來影響我們最深的書籍」之一;1998年(民國87年),該書再獲得《講義雜誌》票選為「對現代人影響最大的十本中國名著」第五名。改編自該書的同名台灣電影在1977年上映,由李行擔任導演,秦漢、林鳳嬌、葛香亭、歐弟主演,中央電影公司出品。2000年,公共電視台也曾將該書改編為同名電視劇,林清介製作,李泉溪導演,翁家明、陳美鳳、長青、小彬彬(溫兆宇)、兵承融、歡歡(于佳卉)、陳昭榮、梁家榕、陳煒、林秀玲、陳仙梅主演;該劇不像以往只訴諸於悲情的描述,而是強調鄭豐喜樂觀、進取、勇敢、積極的人生觀。
  • 高處眼亮

    作者:林懷民

    他,14歲發表小說,就在文壇上一鳴驚人。 「我沒選擇成為舞者。」他引用瑪莎.葛蘭姆的話:「是舞蹈選擇了我,就這樣舞蹈變成我生命的全部。」 他說自己是「一失足成千恨」地步上「雲門」之路,卻振奮了台灣,舞動了世界,成為亞洲最重要的編舞家。 本書是林懷民近四十年舞蹈歲月的告白,道盡他在不同時期的執迷、探索與啟蒙。 光環之下的他,和你我一樣,也經歷了徬徨、痛苦、掙扎。 但他在「失足與起步」、「退出與復返」之間,不斷躍進向前。 他不時努力提醒自己要把頭伸出水面,然後才能看到外面的世界, 看到自己的位子,才能對著蒼穹憧憬夢想。 他說:「這本書,如果幸運的話, 希望能觸動了某個容易執迷的年輕人, 引發他異想天開的憧憬。」 這是一位偉大藝術家的心靈活動與成長足跡的書, 啟發每個人對未來的想像, 走出不同的人生風景。
  • 不妥

    作者:聶永真

    生活中節奏順暢的事件處理,不多不少的適切狀態,才是真正好的設計。50個在設計完成品上看不到的掙扎、衝突、不好意思、疼痛與焦慮。從外圍開始掃射入裡,直視他人,也直視自己。it doesn't make sense。已經存在的東西,不必然定義成正確。究竟在這一切不妥的對面,會否有一種妥的存在? 視線表紙說明: 「Format煞有介事,卻無以名狀、cover訊息、不讓外界看透。像看某一本不需要被其他人知道的讀物;或故意製造一種理解與形式表象的誤導、捉弄的誤會。」書衣對褶,正面兩面皆可使用。書寫「UNTITLED XX」並壓上不規則燙金色塊。表紙包覆住書的本體,遮住旁人的目光,於是我們得以私密地,透過閱讀悄悄進入聶永真的視線裡。
  • 台北小吃札記

    作者:舒國治

    內容介紹 《商業周刊》專欄,結集了!十年來,最讓人流口水的一本書! 跟著舒國治遊台北、吃小吃! 小吃的佳美,透露出城市裡人的佳良;事實上台北之好,主要是人與人的關係最密切,人對於別人的需要,亦最了解;甚至可以說,台北是人情最溫熱,最喜被照拂也最喜照拂別人的體貼之城。若有一個年輕人,不想再忍受上班,決心每天烘三百個蔥花麵包,下午三點出爐,六點便全數賣完。再如主婦每日中午將精心調製的五十個便當拿到公園賣,半小時賣完回家,這皆是我所謂「理想的行業」,更別說對社會之貢獻了。──<自序> 選買小吃亦有技術,謂「雜湊」也。譬似買「秦家餅店」的乾烙蔥油餅,再去「鼎泰豐」外帶它的「小菜」(即豆干絲、海帶絲、粉絲、豆芽菜四味拌成),如此返家,一層層撕下油餅,就著這極富醋香滋味的小菜而吃,這便最好。若是再有一碗濃郁香烈的牛肉湯,則不妨至「汕頭牛肉麵」攤買上一大袋牛肉湯。 這些皆是台北所製足以傲視世界的小東西,只是取用它須得稍費周章與些許巧思。──<東門市場滷肉飯> 清晨進店,菜包上桌,取小碟,倒白醋,再擱一小匙辣椒醬,算是配色,也增些許辣氣,不加醬油,就這麼蘸包子吃。 菜包之菜,青綠至極,一口咬下,見綠絲如韌,有人不禁會問:「是雪裡蕻嗎?」當然不是,是青江菜。只是所有極綠之菜絞成細絲,皆很近雪裡蕻之質也。──<康樂意包子> 林家的福州乾麵,拌麵的汁是白汁,麵相淨雅,頗見品味。桌上的黑醋,識者自會酌量調灑,不灑亦隨意,在此店斷沒有貼一布告教你如何加醋調味那一套。──<林家乾麵> 如今,做湯湯水水蔬菜的店,不知怎的,少了。莫非台灣拋卻農家生活習尚真有這麼快? ──<永樂布市對面「清粥小菜」> 此店的湯頭,色較清亮,有椒香氣,有薑沖氣,亦有近似淺淺的沙茶的藥香氣;簡而言之,清鮮也。亞熱帶地區或許最適宜這般口味,華南口味,而不是坊間那些我們習以為常、視為當然的、豆瓣醬風味的──牛肉麵。──<汕頭牛肉麵>
  • 台湾,我不是来玩的

    作者:马军

    一个陆生,和他所知、所见和所爱的台湾。
  • 女儿的台湾 父亲的大陆

    作者:陈浩

    这是一本既大气沧桑,又细腻委婉的重量级作品。作为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积极投身台湾党外运动的外省子弟,作为养育着两个女儿的单身爸爸,陈浩在此书中倾力书写他的台湾情怀与对女儿的柔情。而对于父母的故乡中国大陆,自八十年代末迄今多次旅行的经验,使他具有独特而深入的观察,同时窥见了更多父祖的秘密。 从台南的新营小镇到长春的父祖之乡,从台北的党外杂志到北京出租车司机口中的段子,从战乱中迁徙的父辈故事到投身政治变革的激情呐喊,六十年代的童年记忆,七八十年代的时代氛围,九十年代的媒体工作经验,父女间的柔情怪嗔……陈浩娓娓道来,一种别样的情怀,一种浓浓的对于台湾和大陆的双重乡愁,荡漾在文字中。
  • 嗨!台北

    作者:环玥

    台北有什么?台北有阳明山、故宫、眷村、101大厦、西门町;台北有林青霞、周杰伦、蔡依琳、桂伦美;有卤肉饭、鸭肉扁、玉米冰、甜不辣、粉圆二水胡椒饼……《嗨!台北》(江苏文艺出版社),如果你想去台北,去闻闻台北的味道,就看看这本书吧,就有机会免费获得去台北的机会。 旅行私享家环玥小姐首部台北旅行随笔,带你去看一个不一样的台北! 没有一座城市像台北那样吸引着我们,心心念念地想要去看一看,去了就不想走,走了之后还想一去再去。 台北究竟有什么魔力呢?为什么它对我们而言有着一种奇异的熟悉感,一种疏离的亲切感,更有着一种欲说还休的乡愁。 如果不是走马观花的旅游,可以在台北做的事情实在太多了:去二轮院线花一百五十元台币看轮流播放的六部电影……到诚品蹭书看,消磨掉一整天……周日到天母的跳蚤市场闲逛……夏天的时候去垦丁参加音乐节……大半夜流浪到淡水等日出…… 台北是如此鲜活生动、独一无二的所在,它可以属于每一个人,而每一个人的心里同样也有着一个属于自己的台北。
  • 行走台湾II

    作者:林义杰等

    三十位达人,以简单的装备,带你出发,一起探访台湾的原味秘境:在七美屿,带你认识“美丽”的重量;在兰屿,与珠光凤蝶共舞;在金门,观察鸟类的生活;在马祖,品味芹壁村石头屋和其间的巷弄;在宜兰寒溪村,不老部落的泰雅人用独特的美食和景致招待你;在苏澳,指给你很难被人发现的静谧海滩内埤;辘轳温泉,是个造访不易的自然天堂;还有雾峰,9·21地震教育园区给人以艺术迷宫的印象;在北投,进行秋天的散步;捷运(城铁)中山站,则是热闹的商业圈……
  • 一葉秋

    作者:張大春

    以小明大,見一落葉而知歲之將暮;睹瓶中之冰而知天下之寒。──《淮南子.說山》 看小說家扮說書人 演罷《春燈公子》市井豪俠江湖快意, 拾掇《戰夏陽》知識份子的官場怪態, 書場時序正逢金秋,且看: 張大春 民國百年最新小說集《一葉秋》 一葉知秋,原比喻由局部的、細小的徵兆,可推知事物的演變和趨勢。 本書十二篇故事說的也正是一些有關「先見之明」的有趣傳說。故事中人身處世道變化之際,或者見證、洞察其間不可思議難以言說(更甚者化為鬼形妖物,現身於世)的幽微怪態(如書中〈三娘子〉、〈老莊觀〉、〈狐大老〉等篇);或者深悟滔滔濁世的討生活竅門,趨吉避害、全身保家,甚至能搏取名祿福報(如書中〈吳大刀〉、〈郭老媼〉、〈俞壽鶴〉等篇);又或是溯探正史和傳說罅隙,起出遭沉埋和隱匿的,徒勞追悔或者難以收拾下場的「何必當初」關鍵時刻(如書中〈楊苗子〉、〈潘一絕〉等篇);以及處處顯露豪氣才情知俗而不輕易從俗的超逸形象(如書中〈蘇小小〉、〈杜麻胡〉等篇)。 作家張大春再度展現嫻熟之極且深具當代感的書場敘事技藝,編織中國傳奇筆記材料,這回新拋出的設問又會是什麼呢……(例如:一些時代中無可挽回的錯誤,生命中的空落;就算能在發端之處見微知著,但為什麼能擺脫那種泥足深陷的遺憾感的,從來都只是極少數的伶俐幸運之人?)
  • 木心作品集(13本)

    作者:木心

    詩 《西班牙三棵樹》 《西班牙三棵樹》是木心自1982年旅居海外的詩作精選,共分三輯,輯一多處對於葉慈、托爾斯泰、巴斯卡、波赫士、杜思妥也夫斯基……等大師們的祭奠;輯二則多為敘事詩,描述歌手艾華利兄弟情誼、尤查斯與莎麗四十年的愛情故事、第二個滑鐵盧的寓言故事;輯三非常特殊,全篇無一標點符號,像詩又像小品。 《我紛紛的情欲》 木心將情欲的本質、美好與從容,不露聲色地散落在詩集的各個篇章和角落。他的漫不經心、閒談式的詩句,看起來淺,實則淺而不薄,淺得讓人細細回味。木心總用東方人含而不露的視角去表達自己不具侵略性的感受,他的詩具典型東方特質美感和文學,他的情欲是優雅的。 《巴瓏》 《巴瓏》是木心遊學美國初期文學創作的代表作。「巴瓏」是一種西班牙的酒壺,詩人的詩心可以說就是巴瓏,他胸懷廣闊,思接千載,涵納萬物,無時無人無事不可以入詩,一切有詩趣的事物全化為己有,再轉換為詩意,使之如巴瓏裡傾出的酒,泉源雖注滿胸臆,流出時卻從容淡定。書中許多改寫之作,都交代了來源:有的出自於文化學著作,更為複雜高深。 《偽所羅門書--不期然而然的個人成長史》 木心尋著成長的軌跡,一點點回到過去的「點」,又從「點」擴大到具體的「面」,沒有太多關於自己的筆墨,沒有人與事的評論,卻是一個個具體的事件,盡情滿足感官之欲,千迴百轉,交織出一幅幅旖旎風光。盡情開放風雅、幽默、多情的異國風情,貪婪地走進他的生命。 《雲雀叫了一整天》 在上輯中木心的精神化身為前人、西人,記下在時空中漫遊的屐痕與心緒;寫異域人情,有酒有肉;寫彼時中國地貌,有海淀有江南;寫歲月歎青春,有紅有綠。文筆時而白話時而古文舊詞,用詞雕琢多感歎,但那氣息、那色彩、那畫面,躍然紙上。下輯全為短句,似俳句又似格言,木心既能汪洋恣肆又能細巧精緻,大有火樹銀花之感。 《詩經演》 木心以文言文重寫了中國文學裡他最喜歡的整部《詩經》,成了《詩經演》,是他最古樸色彩的詩集。《詩經演》儼然一場縱意迷失於漢字字義、字型、字音的紛繁演義,也是一部賞玩修辭與修辭之美的詩章,令人驚歎太美了。曾被認作「天書」的《詩經演》,今由研究木心的專家李春陽傾力注解,讀者自此可一品其妙。 散文 《瓊美卡隨想錄》 木心用字、標點皆講究,在本書中,各篇標題皆兩字:圓滿、將醒、綴之、(口庶)語、步姿……,光這些標題就字字獨特精湛,豐沛嫻熟。不僅因篇幅不同,各輯文字風格各異。藉由歷史或地理,或順理成章,或強烈發散;或只一句兩句,語錄式的短散文,短小精悍,活潑、雋永、耐讀;或偏重生活,帶著凝重的細節和感悟。 《即興判斷》 木心寫他的故鄉烏鎮、與文學家茅盾的往來、寫格林威治天文臺的子午線、寫聆聽古典樂的歷程……,他把各種感覺通過極盡典雅的文字滲透在筆尖,又多了些世事洞見的通達。〈普林斯頓的夏天〉是篇奇文,關於生命的高遠與不可知,出世入世的絕妙更替。木心以漢語文學為其豐厚的基礎,形成的箴言式散文,兼容修辭思維和理性思維,絕妙地實現了詩和哲學歸於一體的理想。 《素履之往》 「素履之往」來自《易經.履卦》,以樸素坦白之態度行事,此自無咎。木心以短文或短句的形式呈現,或言思想,或敘情感,或講趣味。關於哲學之思,藝術之情,歷史之歎,忙忙碌碌,心心念念,光怪陸離,內藏無數斷章妙語,或見血,或見骨,或見濃情,或見虛妄,更有著潔爽、寧靜、朝聖般的月朗風輕之感。 《哥倫比亞的倒影》 寫中國人文傳統裡人與自然的對應關係,視角獨特;或即使非常自我的也可以看作意識流手法的範本;同書名篇章〈哥倫比亞的倒影〉全篇萬餘字,沒有分段,沒有句號,哲思與詩思滿溢其中。下輯六篇一組的〈上海賦〉,寫上海的歷史、市井、三教九流、亭子間、弄堂,舊時上海形形色色,透過木心的筆,活靈活現,每一段皆妙不可言。 《愛默生家的惡客》 書中〈7克〉談生命與智慧的平衡,玄妙而透僻;〈大西洋賭城之夜〉從賭博談到生命與宇宙意志;〈愛默生家的惡客〉則幾乎是文學作品中第一篇專寫沮喪的文章;〈你還在這裡〉、〈菸蒂〉、〈末班車的乘客〉,則是木心關心那些平凡的普通人,枝微末節的小事,都是他筆下活生生的感情;〈韋思明〉、〈大宋母儀〉具有中國古體小說的鮮明性格,又帶著木心獨有的犀利和睿智。 訪談錄 《魚麗之宴》 《魚麗之宴》收錄木心的幾篇訪談、答客問。談的都是關於他的文學、藝術創作心路,含融創作因緣、人生觀照、藝術風情。並有木心的〈遲遲告白〉:自述與文學的因果,作一番輕捷的掠視;還有多位國外學者專家對木心的評論與讚譽。木心身為詩人、文學家、畫家、藝術家、哲學家多重身分、各種面向的深度透析,這是最完整的呈現。 小說 《溫莎墓園日記》 全書敘事平緩,有典型的故事新編,寓人心不古的感慨;在生活廣度以及人性深度等方面多所探索,分別表現了生命不可承受之重與輕;悼亡生命中幾位友朋行過的感懷述事。不追求情節上的起伏,寫著月淡如水的故事,卻寫出了一個靈動的世界,描繪出人生的無奈、情愫、重聚、別離與生死。 「人有兩套傳統,一套精神,一套肉體。我的祖先在紹興,我能講一口紹興話。我的精神傳統在古希臘,在意大利,在達文西。所以我說我是紹興希臘人。」--木心
  • 思索香港

    作者:龍應台/編

    - 華文報紙的文化承擔 - 我們的城市怎麼了? - 我為甚麼支持文化 - 唯一不能取代的文化 - 我們離公民社會有多遠? - 博奕的時代到了嗎?
  • 迷路的詩

    作者:楊照

    距離是我們生活的重心,是我們最珍視的朋友,最殘酷的敵人。 即使在嘈嘩喧嚷的夜市裡,或是因過度擠壓而啞然無聲的公車上,距離依然是橫霸強力放送的主調。我們不斷被教育。不斷學習什麼是適當的距離。人與人之間的距離、人與社會的距離、人與國家的距離、人與世界的距離。「生活與倫理」及「公民與道德」兩套課本,是我們的標準量尺。 太靠近的我們害怕,太遙遠的我們不切實際地奢望著。只有在情詩裡,我們練習著怎樣去縮短距離,打破和一個女孩子之間的標準距離,同時又製造距離,藉著文詞字句的拐彎抹角增加遲疑、溫吞、徬徨、臆測的距離神秘感。 迷路的詩,其實是對既有秩序的一種叛亂。最溫柔又最狂亂的弔詭叛亂。
  • 紅嬰仔

    作者:簡媜

    本書乃作者蓄意貼近育嬰實況而寫的「散文紀錄片」詳述自己初為人母的忐忑心路及親手撫育新生命過程中和種興奮、惶恐、期待及挫折的心情。 作者以其優美、慧黠的文字,配合雙線結構,一方面忠實紀錄新生兒成長過程、傳遞頗具實用性的育嬰心得,另一部份「密語」系列則潛入私密的內心世界,追溯生命源起,見證女性角色的鍛鍊歷程。
  • 炎夏之都

    作者:朱天文

    第三卷《炎夏之都》(短篇小说集;1982-1987年) 【上卷】画眉记/伊甸不再/安安的假期/最蓝的蓝/风柜来的人/最想念的季节/这一天/荷叶·莲花·藕 【下卷】叙前尘/外婆家的暑假/童年往事/柯那一班/桃树人家有事/炎夏之都/世梦 “我心里每有一种就此不写了的冲动,因为再怎么写也写不过生活的本身。作者的一通篇文章往往还不如平常人的一句平常话。那些广大在生活著的人们‘不写的’大众总是令我非常惭愧。因为人才是最大的奇迹和主题。”─—朱天文 《炎夏之都》收录十六篇写于一九八○年代的短篇小说,早年分为《最想念的季节》及《炎夏之都》二册出版。 这段时期朱天文密集参与台湾新电影的剧本创作,因此《炎夏之都》多篇小说原为电影构思而写。例《安安的假期》、《风柜来的人》、《最想念的季节》是电影故事大纲,《童年往事》则是电影与小说一起创作。《叙前尘》、《外婆家的暑假》则以小说笔法,描写父母私奔、母亲娘家等家族故事。
  • 壞設計達人

    作者:顏忠賢

    喜歡衝浪還是喜歡瑜珈?喜歡生魚片還是喜歡佛跳牆? 喜歡apple還是喜歡VAIO?喜歡《臥虎藏龍》還是喜歡《駭客任務》? 喜歡山本耀司還是喜歡Jean Paul Gaultier? 喜歡安藤忠雄還是喜歡村上隆? 這是一本關於設計的書 這是一本關於設計在這個島的這個時代如何被顯學式地理解和誤解的書 這是一本關於未來的設計達人如何被用忍術加幻術加煉金術式地養成的書 在書裡廿二個故事的動人中 作者打造了一個設計的修煉可以暴走的怪物學院 打造了設計的思考可以歪斜的下一代竹林七賢 打造了設計的美學可以既深刻又可以講究一如科幻片特效般華麗的種種可能…… 「人為什麼要活著?」其實是和「為什麼要學設計?」一樣,是朝向時間之當下過去未來進行多維連結思考的基本問題,其答案也指向人窮畢生之力尋找與美好事物相遇的本能。 在本書中,個性與表現形式向來不拘一格的顏忠賢,娓娓訴說22個「設計」與他生命交會的故事,並反思設計的各個次領域與議題的核心價值(是有意義的或是一場徒勞?)。各篇搭配作者費時蒐集與拍攝的多幀圖照,以及進一步詮解與設計者或是設計科系學生們工作與生活皆息息相關的66個關鍵字。
  • 彭于晏.墾丁15X6

    作者:彭于晏

  • 給冥王星

    作者:張惠菁

    在崩解、錯移、斷裂、懷疑、困惑與失語當中,我們像冥王星一樣安靜等待,溫柔也好,暴烈也好,承載了轉變。 本書收錄了張惠菁2006年所寫的散文。這年,她離開工作了三年多的單位,處理了父親過世後留下的房子,搬了家,去了一趟埃及,到了上海,然後她寫了六年的專欄停掉了。2006年是她的變動之年。她說:「2006年發生在我生活裡的許多事,遷移,旅行,和某些人的別離與相遇,看起來像是偶然地發生,卻彷彿又有命定的色彩。」 這本散文集維持了張惠菁一向的細緻、冷靜與敏銳。她是一名專注的觀察者,看著別人與自己行走在時間裡,出入於不同的空間。在她的文字世界裡,她並不面對著誰說話,甚至不覺得眼前有聽眾——想進入張惠菁的世界,你最好和她一樣,當一名旁觀者,清醒但有情。 經常,在位置的崩解與錯移、關係的斷裂、自我懷疑、困惑,與失語當中,也同時萌生著新生的力量。當時我們或許還不清楚,正置身怎樣的契機當中,還沒認出渾沌中逐漸成形(但也隨時可夭折、可再次洗牌的),一嶄新的自我。 日後回顧,或許我們會發現,這本《給冥王星》標示了張惠菁一個人生階段的結束與新階段的開始。這本書,獻給生命裡必然會出現的變動,以及所有經歷著意想不到的變化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