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标签:吕胜中

  • 小红人的故事

    作者:吕胜中

    1952年1月4日,吕胜中出生在山东平度大鱼脊村,父母都是农民。在吕胜中出生前,他已经有两个哥哥四个姐姐,他是吕氏家族中最小的孩子。在上个世纪的50年代,中国还没有实行计划生育,农村很多家庭都希望多生男孩,因为男孩将来是家里的壮劳力,又是家族延续香火的传人。幸好吕胜中是个男孩,父亲把他留下了。   对于吕胜中来说,从来没有想到要去从事艺术。在他的中学时代,依然是打定主意要去写小说当作家。但在1969年吕胜中17岁的时候,这一切发生了变化,那年他参军到了部队,被分配到了电影组。尽管很不情愿,但也要服从命令。他就像飘在河水里的一条船,只能顺其自然了。在放映组,吕胜中还是显露出他的艺术天分,他开始进行业余美术创作。只是没有想到,美术会成为他以后的职业。在1974年的冬天,他第一次取得了创作的成功。画幻灯不仅改变了吕胜中童年的理想,而且也影响着他以后的命运。   1976年,退伍后对吕胜中被推荐为工农兵大学生,正是因为他会画幻灯,被推荐报考了山东师范大学艺术系。   从1985年起,小红人逐渐成为吕胜中艺术创作的基本语言。吕胜中1984年进入中央美术学院年画连环画系读研究生,但他最早并没有想到要用剪纸来进行创作。1987年,他在进行毕业创作《生命。瞬间。永恒》的过程中,这种想法才逐渐明晰起来,那年吕胜中35岁。   当时他并不是特别自觉的,画完以后,他感觉是等于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温习,他重新认识,认识应该说更深了,后来又发现很多很多各个民族,各个地域,确实有各个不同的部族在原始性的文化当中,都有做人形这种风俗,就觉得它是一个生命的符号,这个人形实际上是一个生命的符号,它不是具体某一个人,它是一个早期人类的自画像,而且大家不约而同都有这样一个符号,两手张开,是正面的、对称的,那么它就不光是中国传统文化当中有了,它是人类共同的一种造型,吕胜中觉得特别有意思,而且他采风的时候,也对剪小人有了兴趣,所以他85年就剪小人,一直没断。到了90年的时候,就开始做剪小人这样一个活动。   2003年2月17日,吕胜中接到通知,让他准备参加2003年威尼斯双年展的作品方案,这次双年展的主题是“梦想与冲突”。从4月20日开始,北京有许多餐馆陆续关了门,出版社和旧货市场也都不上班了,吕胜中不得不停止《山水书房》的工作。5月12日,有人从网上给吕胜中发来了一封邀请函。由于非典的流行,北京成为了疫区。已经有30多个国家限制中国人入境,中国艺术家能不能去威尼斯,还定不下来。   4月30日,吕胜中向中国策展人建议,如果受到“非典”的影响,我们争取在北京做一个威尼斯双年展的中国馆。目前,中国方面向国际组委会提出了这样的请求,得到了威尼斯双年展总策展人的同意,现在广州美术馆承担了设展的工作,准备在7月15日开展。吕胜中又开始打造他的《山水书房》,只是目前还处于“后非典”时期,他需要的6000册图书,眼下还没有着落。
  • 中国民间木刻版画

    作者:吕胜中

  • 造型原本·看卷

    作者:吕胜中

    《造型原本·看卷》主要内容:只有掌握了科学方法的人才会画画吗?传统的中国画家不是,传统民间艺术也不是,儿童更不是,但他们都会画画,而且有许多画得很不错,甚至成为艺术经典。为什么我们的“造型”与他们的“造型”结果是那样地不同?是什么原因导致了不同?是我们更高明还是他们更高明?他们没有“科学”他们有什么?我们有了“科学”我们缺了什么? 中央美院教授吕胜中给不无困惑的学生们开了一门“造型原本”课,《造型原本·看卷》是与此课配合的讲稿看卷,从民间巧手到现代艺术,从名家名作到学生习作,作者按图索骥,寻原溯本,不是提供一个答案,而是提示艺术风格、表现方法的心理主观性,启发读者自在其中地去表达、去欣赏。
  • 造型原本.讲卷

    作者:吕胜中

    《造型原本·讲卷》主要内容:只有掌握了科学方法的人才会画画吗?传统的中国画家不是,传统民间艺术也不是,儿童更不是,但他们都会画画,而且有许多画得很不错,甚至成为艺术经典。为什么我们的“造型”与他们的“造型”结果是那样地不同?是什么原因导致了不同?是我们更高明还是他们更高明?他们没有“科学”他们有什么?我们有了“科学”我们缺了什么?中央美院教授吕胜中给不无困惑的学生们开了一门“造型原本”课,从民间巧手到现代艺术,从名家名作到学生习作,作者按图索骥,寻原溯本,不是提供一个答案,而是提示艺术风格、表现方法的心理主观性,启发读者自在其中地去表达、去欣赏。
  • 吕胜中·招魂

    作者:吕胜中

  • 造型原本(全二册)

    作者:吕胜中

    《造型原本》是作者中央美术学院教授吕胜中以广受学生欢迎的“造型原本”课的讲稿为基础,结合大量作品实例,带读者发现各种风格形态之下艺术造型的心理或精神特质,启发创作者和欣赏者在科学的认知方式之外保有观看世界的本真眼光。全书分“讲卷”和“看卷”两册,语言亲切,讲评中肯,分类系统地配插图版四百余幅。
  • 意匠文字

    作者:吕胜中

    《意匠文字》包括序 文字美丽的故事、卷 通源流本篇、择衣得体篇、节外生枝篇、鸟虫雕篆篇、灵咒真符篇、将虚擬实篇、板书飞帛篇、笔中适形篇、替花影篇、因圆就方篇、藉口共用篇、藏字隐句篇、跋以字为之。
  • 意匠文字(全二册)

    作者:吕媵中

    内容介绍: 文字在浩涉的文明岁月中幻化出千姿百态,于是,才会有这本文字美丽的书。 从书中,也许你可读出一部中国文字美丽的历史,也许你可听到许多中国文字美 丽的故事。文字——一种记录和传播文明的主要符号,一个崇尚美的民族,构成 书中不同姿态不同风度的十二篇章,可以向你讲述这一切。 中国的文字在初创的时候就是美丽的,在美丽中更贴切地表达着人们心中的 意象。传统的中国历来有对文字的崇拜,认为文字有着超越物质世界的力量。据 说,每一个字,将来都会变成蝴蝶飞到天上,向神明报告被人类使用的情况。因 而,人们珍惜文字,不断地给文字之体换上新装,文字便越发显出美丽。 目  录: 文字美丽的故事 仓颉造字天雨粟      字里留刘海不戏蟾 家里肥猪拱财门      皆恭毕敬惜字纸 越王创兴秦皇印      神智体与奇异字 扫地扫出飞帛书      文字狱与竹叶诗 秀才反被村姑戏 通源流本篇 象形文字的创造者并不在乎这些涂画造型的美丽与否,在乎的是它是否准确地记录 了自己想说的“话”,在乎的是别人是否能看得明白。 择衣得体篇 当文字符号走出象形的写实之后,文字中的图形由清晰渐越模糊。但对自然的一往 情深,促动着人类产生新的灵感。 节外生枝篇 用自然中的生灵万物重新拼缀文字。在文字笔划之外添加图形,或者将笔划延伸与 图形接续,就如同文字的树林中伸出的枝桠、结出的果实或扎下的根须,使人在阅读笔 划工整的文字之时与结外之枝所传达的信息沟通。 鸟虫雕篆篇 鸟虫画即虫画,秦始皇统一文字时,虫画为官方核准使用的文字之一。“鸟亦构羽 虫也”。以为人画不只是作为装饰的手段,还潜在着中国人的一种人格取向。 灵咒真符篇 符号也就是咒符,是用文字画写可没以鬼神为人类驱邪纳福的文书,符号上写的 字实际是变了形的通用文字。之所以普通人不可识,是因为大都是拆散了的偏旁的重 新组合。 将虚拟实篇 将虚拟实的目的并不是要动夸文字的表现能力以图画代之。文字之虚是相对于现 世之实而言,世象之虚则相对于书画的实在。 板书飞帛篇 飞帛板书应是硬笔书写的文字加饰图形的一种艺术形式,不但具有书法艺术的要 素——用笔、结字、章法,而且利用字的笔划形态再塑形象,兼有文人书法狂草与民 章的能工绘画写意的双重倾向。 笔中适形篇 民间的能工巧匠接受了书法之美,也不放弃字面之内的装点。既然美的书体其结 构、笔划、势态已被认可,这种装饰就只能借书法之形体、换墨黑为丹青。 替花叠影篇 在文字铺陈的背景上,重叠上去的图像浓重了场面的气氛,让文字退居二线。 因圆就方篇 文字面对将被囿困的“适合”的圈子,不论圈子是方是圆、是长是扁,都不能把它 看作一种障碍。随机应变地处理章法布局,饱含情感的句划曲直疏密,在这个适合的小 天地里,就可以大书特书了。 籍口共用篇 一形多用的文字处理方法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很能反映出东方式的聪明和智慧。 需要处理的文字素材未必皆有可行的籍口,但人们可以主动地在其中找出可以互相利用 的笔划,或略微改变笔划,创造“藉口”。 藏字隐句篇 如同小儿玩捉迷藏的游戏,文字隐藏的作品多是后人解读的组字画,或是组合调度文 字原有的形义,创造出新的解读。
  • 再见传统(3)

    作者:吕胜中

    代序 这些文章大都是十几年以前写的,拉拉杂杂发表在各种杂志上,也有的曾收入1996年出版的文集《觅魂记》。有一天我拿出这些文字来读觉得自己重新回到了十几年前采风考察的乡村。记忆中的乡村,天空比现在更纯洁,大地比现在更干净,人比现在更朴素,而我自己也的确比现在更年轻。 一双年轻无知的眼睛,能从纯洁、干净、朴素的背景中看出些什么来呢?肯定是多浅显、少深刻。 从第一次采风起,我不断地到乡村生活,并没想到“再见”的词语,一度梦想着传统会与我相伴。十几年过去,翻看采风的笔记和照片,又读这些文字,我猛然意识到:我去乡村的每一次都是“再见”,我离开的每一次也都是“再见”,与我相伴的,其实是现代民众匆匆忙忙“奔小康”的脚步。 啊啊,我悔恨当时自己看的每一眼不够真切,听的每一句不够细微。从这些旧文中,我企图读出更多当时的情景。 时至今日,传统民间与乡土文化成为时尚,更多的年轻人渴求对它进一步地了解。但是,今日中国乡村已经由我采风时渗透传统的土地向着“现代化”的场地迁徙了十几年,昔日的泥土围城不是人去楼空,就已改成了繁华的旅游景点……于是,我宁愿露出我的浅显,也让今天的人们多感受一些乡土中国的传统景观。 我最初把民间艺术的传承人称为“艺术的母亲”,是把她们当成自己的母亲——母亲哺育儿女成长,而我的艺术正是在民间艺术的滋养下渐渐成熟。 我的母亲姜永贞是个乡间巧手,但她活着的时候,我并没有从她那里接受民间艺术滋养的主动。因此,艺术上更多的营养补充,来自于更多“艺术的母亲”,我曾和这些母亲们亲密相处,但如今她们大多已经离开人世,她们是: 王兰畔、张林召、曹佃祥:祁秀梅:段月英、库淑兰……我会永远记住她们的名字,我会在心中为她们设置永远的祭坛。 其实,这些艺术的母亲并不属于我自己,她们是传统民间文化最后的传承人,她们代表着传统乡土中国把积淀千百年的文化遗产交给了现代。 现代,你该动情了吧?还不快对她们说一声:母亲,你放心。然后把这份遗产轻轻地接过来。
  • 再见传统(2)

    作者:吕胜中

    再见传统(贰),ISBN:9787108017390,作者:吕胜中著
  • 再见传统(4)

    作者:吕胜中

    代序 这些文章大都是十几年以前写的,拉拉杂杂发表在各种杂志上,也有的曾收入1996年出版的文集《觅魂记》。有一天我拿出这些文字来读觉得自己重新回到了十几年前采风考察的乡村。记忆中的乡村,天空比现在更纯洁,大地比现在更干净,人比现在更朴素,而我自己也的确比现在更年轻。 一双年轻无知的眼睛,能从纯洁、干净、朴素的背景中看出些什么来呢?肯定是多浅显、少深刻。 从第一次采风起,我不断地到乡村生活,并没想到“再见”的词语,一度梦想着传统会与我相伴。十几年过去,翻看采风的笔记和照片,又读这些文字,我猛然意识到:我去乡村的每一次都是“再见”,我离开的每一次也都是“再见”,与我相伴的,其实是现代民众匆匆忙忙“奔小康”的脚步。 啊啊,我悔恨当时自己看的每一眼不够真切,听的每一句不够细微。从这些旧文中,我企图读出更多当时的情景。 时至今日,传统民间与乡土文化成为时尚,更多的年轻人渴求对它进一步地了解。但是,今日中国乡村已经由我采风时渗透传统的土地向着“现代化”的场地迁徙了十几年,昔日的泥土围城不是人去楼空,就已改成了繁华的旅游景点……于是,我宁愿露出我的浅显,也让今天的人们多感受一些乡土中国的传统景观。 我最初把民间艺术的传承人称为“艺术的母亲”,是把她们当成自己的母亲——母亲哺育儿女成长,而我的艺术正是在民间艺术的滋养下渐渐成熟。 我的母亲姜永贞是个乡间巧手,但她活着的时候,我并没有从她那里接受民间艺术滋养的主动。因此,艺术上更多的营养补充,来自于更多“艺术的母亲”,我曾和这些母亲们亲密相处,但如今她们大多已经离开人世,她们是: 王兰畔、张林召、曹佃祥:祁秀梅:段月英、库淑兰……我会永远记住她们的名字,我会在心中为她们设置永远的祭坛。 其实,这些艺术的母亲并不属于我自己,她们是传统民间文化最后的传承人,她们代表着传统乡土中国把积淀千百年的文化遗产交给了现代。 现代,你该动情了吧?还不快对她们说一声:母亲,你放心。然后把这份遗产轻轻地接过来。
  • 真实虚构

    作者:吕胜中

    本书或可说是一个行为艺术家的“艺术行为”——5首诗作,表现的是吕胜中的“文学艺术”;还有“艺术行为”、“民间采风”等摄影作品.
  • 觅魂记

    作者:吕胜中

  • 走着瞧

    作者:吕胜中

    1992年来,吕胜中多次赴欧亚各国参加文化艺术活动和展览,其间以日记形式不断记录见闻和观感。这本书不仅仅是经历的回顾:目光、足迹与心灵的汇合,在作者笔下交织出一片当代景观,让读者一同思考东方与西方、今天与未来文化与艺术的处境与前途。 这是一本独特的90年代的文化反思文本,《走着瞧》告之了我们许多先锋艺术背后的故事。在书中,作者由近及远地回顾海外一些重要的艺术展览和文化活动,特别是中国艺术家的参与,以点带面,真实地展现了与我们的常识完全不同的当代艺术景观,让更多的圈外人了解当今国内国际 艺术家在想什么,做什么,作品的面貌如何。 这也是一本精彩的文化散记和游记,它带读者领略国外的文化胜迹、风土民俗和文化,并提供了一个新鲜视角。它通过个人旅途中生活化的细节、精彩纷呈的“小段子”来折射东西方文化的碰撞,经济大潮中的现世与艺术的碰撞,各色人等的心态等等,展示了一个真诚的艺术家作为社会人的心灵轨迹。由于作者与民间艺术的血缘关系,本书的行文带有一种民间文学性,随处可见的即兴小诗、民歌歌词,类似“走西口”这样的标题,在思想的深度外赋予本书一种粗放率真的美。 一页页信手写画的日记、草稿,与现场照片、作品图片相穿插,还原出一种质朴的原生感,有趣的如“三张路条”、各国的入境章、剪纸剪下的负形等,使版面上在视觉上非常丰富――这是本书的另一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