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标签:强世功

  • 立法者的法理学

    作者:强世功

    序言 法理学与民族命运 致谢 第一编 第一章 迈向立法者的法理学 一、问题的提出 二、没有国家的法律观 三、法律人的法理学 四、国家与法律 五、立法者的法理学 结论 第二章 “宪法司法化”的悖论 一、问题的提出 二、“违宪审查”还是“司法判断” 三、“宪法缺场”的话语悖论 四、国家转型的宪政悖论 五、国家转型与法学家伦理 第二编 第三章 基本权利的宪法解释 一、问题与方法 二、“受教育权”的侵权法解释及其限度 三、宪法的结构解释:原旨与文本 四、人民为什么要受教育? 结论 第四章 谁来解释宪法? 一、问题与方法 二、宪法解释权:排他性的专属权 三、解释宪法:监督宪法实施的手段 四、“审判权”与宪法解释权 五、法律选择权:隐含的违宪审查权 六、二元违宪审查体制 结论 第五章 共和政体下的“个案监督” 第六章 司法审查的谜雾 第七章 自然权利与领土主权 第三编 第八章 文明的终结? 第九章 大国崛起与文明复兴 参考文献
  • 中国香港

    作者:强世功

    本书是作者对香港以及通过香港对中国问题的思考,他想追问的是“中国”究竟意味着什么。全书共13章,从2007年第9期开始以“香江边的思考”为副题在《读书》不定期连载,引起广泛的关注和讨论。 “本书记载了我对香港及通过香港对中国问题的思考,我想追问的是:“中国”究竟意味着什么?……我希望把香港作为中国的中心问题来思考,将其看作是理解中国的钥匙,因为它一方面生动地展示了近代以来中西文化与政治之间的较量,另一方面也暗含着中国文明与西方文明的最根本的不同。” ——强世功
  • 调解、法制与现代性

    作者:强世功 编

    本书的选编是美国福特基金会资助的《中国基层司法制度及其运作》研究项目的一部分,并且得到了国家社会科学研究基金的支持。 本书收集了美国的中国法学者以及中国大陆的学者关于近代以来中国调解制度的重要研究成果,以展现在这个研究领域中所达到的总体水平。
  • 法制与治理

    作者:强世功

    本书就是这种时代遗忘症的一个见证,尽管它在自觉不自觉中与这种遗忘做斗争。当人们已经习惯于不假思索地使用“社会转型”这相概念时,作者在本书中一直坚持使用“国家转型”这个概念,因为没有国家转型实际上就不可能出现社会转型,或者说社会转型没有特别的意义。不过,无论是使用“国家转型”还是“社会转型”,都是放在“国家与社会”这个理论框架下来讨论的。在今天,“国家转型”与“社会转型”这两个概念的区别之所以显得如此重要和迫切,就在于我们如何在理论上看待“国家与社会”。 在本书中,“公共领域”被理解为一个相互妥协、相互交涉的领域,由此成为一个没有公共性的技术领域,一个纯粹的程序性领域。国家转型由此被理解为各种社会力量在这个程序性领域中相互妥协和交涉的过程,其中所涉及的“革命”也同样被理解为一种程序性技术。
  • 惩罚与法治

    作者:强世功

    《惩罚与法治:当代法治的兴起(1976-1981)》基于对犯罪与惩罚所产生的话语实践和非话语实践的分析,探讨当代中国的法治是如何从政治的母体中孕育起来并逐步分离出来的。作者在书中对“法治”的理解不是关注宏观历史叙事或“法治”的外部政治与社会环境,而是“法治”自身的秘密,即“法律的统治”(themle of law)是通过何种技术建构起来的,“法律”究竟包含了怎样的秘密使得它竟然在现代国家治理中占据了权威地位。
  • 中國香港

    作者:強世功

    「中國香港」這個概念很少出現在香港的話語中,因為香港的主流敘事要麼從西方看香港,要麼在香港看香港,或者從香港看中國,很少從中國看香港。如果有,也往往從歷史上的中國,而非從當下的中國或未來的中國看香港。殖民地不僅意味著領土的割占,也意味著由此造成的心靈割占,而心靈割占導致自我認同的變化慢慢地將領土的割占正當化了。在這個過程中,文化與政治交織在一起,牽動了香港故事中的悲歡離合。 由於作者這種視角和關注內容的不同,對香港的理解也自然不同。在寫作過程,作者時時將這些不同記在心上,並盡力去理解和體會各種敘事角度,不僅試圖理解香港傳統左派的幽怨,也試圖體會鍾士元式的焦慮和林行止式的傷痛。由於香港特定的語境,作者在此略去了許多人所熟知的、浮在社會表面上的歷史現象,而突出一些被普遍忽略的內容,而這些內容在作者看來恰恰是香港問題的根本所在。 儘管作者從中國來思考香港,但作者並沒有把香港看作是中國的區域問題,或不重要的局部問題,這恰恰是內地學者忽略香港問題或者把香港問題簡單化的原因。本書希望把香港作為中國的中心問題來思考,將其看作是理解中國的鑰匙,因為它一方面生動地展示了近代以來中西文化與政治之間的較量,另一方面也暗含著中國文明與西方文明最根本的不同。
  • 超越法学的视界

    作者:强世功

    《超越法学的视界》与作者已经出版的《法律人的城邦》和将要出版的《立法者的法理学》勾勒出作者思考中国宪政问题的基本轨迹和思路。
  • 中国香港

    作者:强世功

    本书记载了作者强世功对香港及通过香港对中国问题的思考,书中收录了:“行政吸纳政治”的反思、“一国两制”的历史源流、基本法的形式与实质、中国的忧郁、九龙城寨与香港大学等内容。 本书适合从事相关研究工作的人员参考阅读。
  • 法律人的城邦

    作者:强世功

    本书是青年法学家强世功的法学随笔集。书中将“法律人”(lawyer)职业群体作为思考中国法制的重心,从“法律人不是生活在真空之中,而是生活在国家的政治生活之中”这一基本常识出发,追寻法律人的精神追求与实践品格。作者认为,法律人的城邦是一个伦理生活的共同体,它意味着一种共同的价值选择,意味着一种共同的责任承担,意味着一个生活方式。法律人能否在这一精神城邦中找到自己的位置,是一个必须正视的问题。从城邦意义上讲,法律人的自我认同必须从法律知识的认同转化为对城邦伦理生活的认同。强世功强调,将法律人凝聚在一起的不应当仅仅是法律知识,而应当是对理性真理的追求,对城邦责任的承担。这恰恰是当下的法律人所缺乏的。   强世功的《法律人的城邦》(上海三联书店)一书中,有一篇针对法学院本科毕业生的演说词,他直截了当地说:“法律吸引你们的不是真理,而是职业,与金钱、身份和地位联系在一起的职业。”的确如此,法律学科成为热门、法律职业吃香并不必然标志着法治的进步。如果不对法律人的功利化、市侩化的趋向加以警惕,法律人就会成为法治进程的敌人。在社会对法律产生强烈需求的情况下,法律人难免会陷入一种亢奋状态。媒体将镜头对准他们,官员对他们刮目相看,当事人更是视之为座上宾。这种热情带有浓厚的功利主义、实用主义色彩。法治追求与法律信仰在现实功利面前大打折扣。随着腐败毒素的渗透,法律人呈现利益集团化。法官与律师的关系变得越来越微妙,金钱往来、利益往来越来越赤裸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