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标签:印度

  • 采果集

    作者:罗宾德拉纳特·泰戈尔 (Rabindra

    《采果集》是泰戈尔的又一部著名诗集,与《飞鸟集》、《园丁集》、《新月集》和《吉檀迦利》齐名。它以充满激情的语言赞颂生命,思索生命的本质。诗作韵味幽雅,哲理深妙,打动过无数中国读者。这些诗作充满了乐观的情绪和生机盎然的气息,表达了作者对理想追求的乐观和坚定的信心,让你在一串串爽润可口的文字中体味生命的真实感动,品尝人生的甘美果实。
  • 印度文化传统研究

    作者:尚会鹏

    印度文化古老而神秘,中国人认识和学习印度文化的历史相当久远。本书采用文化人类学研究有文字社会的方法,从与中国比较的多角度探讨了印度的文化传统,主要阐述了印度的宗教、艺术、思维方式、科技、亲属制度、婚姻、道德等传统的基本特征以及对今天人们的影响。本书试图帮助中国读者在理解印度社会文化底蕴的同时也理性地认识我们自身的文化传统。
  • 惯于争鸣的印度人

    作者:(印度)阿马蒂亚·森

    印度是一个极端多样化的国家,拥有众多不同的追求,大相径庭的信仰,判然有异的风俗和异彩纷呈的观点。《惯于争鸣的印度人》是诺贝尔奖得主、经济学家阿马蒂亚·森的一部发人深省的论文选集。该书从印度由来已久的争鸣传统这一角度出发,提纲挈领地表明了了解当代印度—— 包括其生机勃勃的民主制度——的必要性。 争鸣传统不仅影响了印度文学、文化、政治、科学与数学发展的历史,而且还影响了构威其宗教多样性之基础的知识多元主义。知识多元主义包括属于印度教哲学范围之内的非正统见解,也包括印度的其他宗教经验,从佛教、耆那教和无神论在早期的盛行,到与外来宗教尤其是伊斯兰教的具有建设性的遭遇,如此等等,不一而足。要想理解当代印度所面临的政治、社会、文化与经济挑战,就应当充分认识其多元主义的、相互作用的和生生不息的传统。 森认为,通过互动进程,特别是在后殖民世界,外来观点也会对民族本体认知产生影响。西方往往将印度视为一个具有无穷无尽的精神性和无缘无故的神秘主义的地方。然而,印度具有怀疑主义和追求理性的悠久传统,除了在数学、天文学、语言学、医学和政治经济学等世俗领域的贡献之外,或许还拥有所有文明古国之中规模最为庞大的不可知论和无神论文献。森还论述了印度丰富的知识遗产的方方面面,包括从公元前四世纪和前三世纪的侨底利耶与阿育王直至十六世纪的阿克巴所概述的经世治国哲学:印度在公元第一千纪与中国之密切关系的历史及其至今依然存续的重要意义:印度古老而严谨的历法:萨蒂亚吉特·拉伊的电影:具有远见卓识的诗人罗宾德罗纳特·泰戈尔与莫汉达斯·甘地之间关于印度过去、现在和未来的辩论。 森认为,理解和利用印度丰富的争鸣传统,对于印度民主制度的成功,对于捍卫其世俗政治,对于消除各种与阶级、种姓、性别及社群有关的不平等现象,对于南亚次大陆的和平事业,都是至关重要的。 本书是诺贝尔奖得主、经济学家阿马蒂亚·森的一部发人深省的论文选集。该书从印度由来已久的争鸣传统这一角度出发,提纲挈领地表明了了解当代印度——包括其生机勃勃的民主制度——的必要性。 全书分直言与异议、文化与交流、政治与抗争、政治与抗争、理性与身份四部分内容。 中译本序 序 梵文语词变音标志方法 第一编 直言与异议 一、惯于争鸣的印度人 二、不平等、不稳定与不平之鸣 _一、印度:大与小 四、移民社群与世界 第二编 文化与交流 五、泰戈尔与他的印度 六、我们的文化,他们的文化 七、印度的传统与西方的想象 八、中国与印度 第三编 政治与抗争 九、与命运之神的幽会 十、印度的阶级 十一、女人与男人 十二、印度与原子弹 第四编 理性与身份 十三、理性的范畴 十四、世俗主义与不满因素 十五、透过历法看印度 十六、印度人的身份 注释 人名索引 总索引 译后记
  • 摩哈摩耶

    作者:罗宾德拉纳特·泰戈尔 (Rabindra

  • 印度

    作者:[印]阿玛蒂亚·森,让·德雷兹 (JEA

    印度:经济发展与社会机会,ISBN:9787802303652,作者:(印度)阿玛蒂亚·森,让·德雷兹 著,黄飞君 译
  • 中国印度之智慧(共2卷)

    作者:林语堂

    林语堂的文学天份和中英文造诣使本书视角独到,涉猎范围宽泛。本书还有一个长处,就是雅俗共赏。这是因为,原文涉猎了印度、中国文化中最为精髓和深刻的方面,因而可以作为研究者研读和查阅的资料;同时,本书还选取了许多有关这两个古老民族的民族心理、文学想象和日常生活的材料,因而也适合普通读者在闲暇时翻阅欣赏。这其实与林语堂一贯的做人、做事和做文章的风格是一致的。为了方便普通读者阅读,在原著注释的基础上,译者还增添了相关补注,帮助普通读者理解文中难解之处。
  • 贫困与饥荒

    作者:[印度]阿马蒂亚·森

    有许多关于贫困的事情是一目了然的。要认识原本意义上的贫困,并理解其原因,我们根本不需要精心设计的判断准则、精巧定义的贫困度量和寻根问底的分析方法。那些关于穷人的冗长啰嗦的经院研究,那些使用《李尔王》中诸如“居无定所、衣衫褴褛、食不果腹、疲惫不堪”等绘画般的描述,难免会使人感到厌烦。有些事情,就像李尔王告诉瞎子格洛斯特的那样,“一个人不用眼睛看就能知道事情是如何发生的”。的确,有许多关于贫困的事情就是这么一目了然。 但是,并非所有关于贫困的事情都是如此简单明了。当我们离开极端的和原生的贫困时,对于贫困人口的识别、甚至对于贫困的判断都会变得模糊不清。目前,可供使用的贫穷识别方法有许多种(如生理上的基本需要得不到满足、相对贫困等),不过,每一种方法中都还存在大量有待解决的技术问题。另外,要从整体上描绘贫困,还必须超越对贫困人口的“识别”,因为,要在贫困人口特征的基础上形成关于贫困的整体画面,“加总”问题将无法回避。最后——也是最重要的,贫困产生的原因是很难回答的,贫困的直接原因往往比较清楚,无需做太多分析,但其最终原因却是模糊不清的,是一个还远远没有定论的问题。在近期关于饥饿现象原因的研究中,贫困的起因具有特殊重要性。 这本专著所关注的正是这些问题,本书的重点是关于饥饿的一般原因和饥荒的具体原因。第1章从一般意义上引入了基本方法,包括对“权利体系” 分析。之所以在详细论述贫穷概念之前就进行这一分析,是因为“权利方法”是这本著作的核心。第2章和第3章研究了关于贫困的概念和度量问题。第4章从一般意义上论述了饥饿这一特殊问题。第5章分析“权利方法”。随后几章分析了发生在世界不同地方的一些案例:1943年的孟加拉大饥荒(第6章)、1973至 1975年的埃塞俄比亚饥荒(第7章)、70年代早期非洲萨赫勒地区的饥荒(第8章)以及1974年的孟加拉国饥荒(第9章);第10章是关于“权利方法”的总结,即在具体层面上分析了一般贫困与权利体系的联系。 本书有四个附录。附录A给出了权利体系的一个重要方面-交换权利的公式化分析。附录B借助于一些模型说明了“交换权利失败” (failure of exchange entitlement)在饥荒发展过程中的作用。附录C研究了贫困的度量问题,详细阐明了已经得到应用和已经提出的各种度量方法。最后,附录D以 1943年孟加拉大饥荒为例,分析了饥荒死亡人口的分布问题。 本书原本是为国际劳工局世界就业计划(World Employment Programme of ILO)准备的。我十分感谢他们的耐心,因为本书的完成比我原来的设想要迟得多。我也衷心感谢费利克斯·波克特(Felix Paukert)等人与我关于收入分配和就业计划的有益讨论。朱迪思·海尔(Judith Heyer)和乔斯莱恩·肯奇(Jocelyn Kynch)对本书初稿的评论也使我受益良多。很多学者都给我提出了非常有启发性的建议,他们是:莫胡狄恩·阿拉姆基尔(Mohuddin Alam-gir)、苏底尔·阿南德(Sudhir Anand)、阿塞特·布赫塔克基亚(Asit Bhattacharya)、罗伯特·卡森(Robert Cassen)、迪盘卡·查第尔基(Dipankar Chatterjee)、普拉米特·肖德赫利(Pramit Chaudhuri)、阿米亚·达斯哥普塔(Amiya Dasgupta)、梅纳德·德塞(Meghnad Desai)、约翰·弗莱明(John Flemming)、马戴恩古普尔·古什(Madangopal Ghosh)、大卫·格拉斯(David Glass)、卢斯·格拉斯(Ruth Glass)、泰仑斯·戈曼(Terence Gorman)、凯斯·戈利芬(Keith Griffin)、卡尔·哈米尔顿(Carl Hamilton)、鲁戈·哈弋(Roger Hay)、朱利斯·霍尔特(Julius Holt)、雷弗·约翰森(Leif Johansen)、J.克里西纳莫第(J.Krishnamurti)、穆库·马加姆达(Mukul Majumdar)、阿肖克·米特拉(Ashok Mitra)、约翰·缪尔鲍尔(John Muellbauer)、苏奇·佩恩(Suzy Paine)、戴比达斯·雷(Debidas Ray)、戴布拉·雷(Debrai Ray)、萨米尔·雷(Samir Ray)、塔班·雷坎德胡利(Tapan Raychaudhuri)、卡尔·里斯金(Carl Riskin)、乔恩·罗宾逊(Joan RobinSon)、苏曼·萨卡(Suman Sarkar)、约翰·希曼(John Seaman)、里翰·索布罕(Rehan Sobhan)、K.苏德拉姆(K.Sundaram)、加罗斯拉夫·瓦尼克(Jaroslav Vanek)和亨利·万(Henry Wan)等。 本书中还引用了我早期的一些文章,这些文章发表在:《经济和政治周刊》(Economic and Political Weekly,1973、1976)、《计量经济学》(Econometrica,1976、1977),《经济研究评论》(Review of Economic Studies,1976)、《剑桥经济学月刊》(Cambridge Journal of Economics,1977)、《斯堪的纳维亚经济学月刊》(Scandinavian Journal of Economics,1979)、《经济学文献月刊》(Journal of Economic Literature,1979)、《世界发展》(World Development,1980)和《经济学季刊》(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1981)。 最后,需要说明的是,虽然从附录A到附录C,都使用了一些数学概念和符号,但是,本书的分析基本上是非公式化的。对详细内容有兴趣的读者可以参阅附录,不过、即使不参阅附录,理解本书的主要论点(包括案例研究)也不会有任何困难。由于本书的主题非常重要,我将尽可能使其通俗一些。可以不谦虚地说,在这本专题著作中,我所作出的分析是相当有实际意义的。
  • 薄伽梵歌原義

    作者:

    聖恩A·C·巴克提維丹塔·斯瓦米·帕布帕德是闡釋及評述《薄伽梵歌》最具獨一無二資格的人,聖恩不僅是當代首屈一指的韋達(源於古印度的智慧文化)學者,而且還是自至尊之神(奎師那Krishna)起始之傳系的宗師,也是全面自我覺悟了歷代先師之現世代表。因此,這部《薄伽梵歌原義》并沒有半點歪曲,也不蘊含私人動機,必然能以其邃古但卻十分適切的教導去啓發讀者,造福世人。
  • 周末读完印度史

    作者:僧伽厉悦

    《周末读完印度史(已修订至第3版)》讲述了印度从印度河流域文明到当代的恢弘历史。历朝大事大战都不惜浓墨重彩,历代英雄美人则多用工笔,有文献可征引处旁征博引,政治经济勾勒清楚,文化思想建筑也点染得恰到好处。全书分12章,1~5章为古代,6~7章为中世纪,8章及以后为近现代,合于“三部曲”。书后附有年表,4000年大事可尽收眼底;又附有印度胜地,足使次大陆风物历历在目。
  • 爱经

    作者:(古印度)婆蹉衍那,库连穆尔

    本书收录了《爱经》和《欲海情舟》两部古印度关于性爱的经典书籍,是古印度爱术的集大成者,不仅仅是一本性爱手册;更是一本关于古印度社会如何进行求爱、结婚及两性关系的社会档案。本书将引领您领略印度这个传奇国度的两性文明,感受东方文化的神秘魅力。 印度人认为,生活中的三大目标是“法”(Dharma),约略是精神和道德的责任,“义”(Artha),是知性和物质方面的财富,以及“爱”(Karma),即所有官能方面的快感。“性”在印度教之中是神圣的,做爱的神圣也是毋庸置疑的。本书收录了《爱经》和《欲海情舟》两部印度性学经典。将带你领略公元前一百年左右的东方印度性爱哲学与人生哲学。
  • 喀布尔人

    作者:罗宾德拉纳特·泰戈尔

    《喀布尔人》内容简介:泰戈尔是印度近代文学史上伟大的诗人和作家,也是第一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东方作家。 《喀布尔人》选编了泰戈尔的短篇小说十五篇以及中篇小说两篇,包括《喀布尔人》、《邮政局长》、《饥饿的石头》等,都是脍炙人口的名篇。这些充满了独特的“诗化”风格的作品,反映了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的印度社会生活,开掘了反对封建主义和殖民主义的深刻主题。 泰戈尔的短篇小说以其浓郁的诗情而具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情景交融的描绘,以情托物的想象,诗情画意的渲染……他的每篇作品都仿佛是一首诗。
  • 季羡林全集

    作者:季羡林

    季羡林全集·第二十四卷·译著五:罗摩衍那(三),ISBN:9787560097558,作者:季羡林 著,《季羡林全集》编辑出版委员会 编
  • 五十奥义书

    作者:佚名

    《奥义书》是古印度婆罗门教的根本经典,《韦陀》学的最后部分,内容充实,开后代诸派学说之先河,渐益深化探讨人生与宇宙的根源和关系。书中深奥的哲理,证验的思维,奇特的想象力,超凡的智慧,给后人留下了丰富的宝藏,无尽的启迪。至今,《奥义书》中反映的古代印度的祭祀活动和修行生活,还有那典型的东方思维方式、印度的伦理道德规范,仍吸引着世界众多的读者,甚为西方哲学家所推崇。在改革开放的今天,凡世界各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不必再分国内、国外,东方、西方,都应借鉴、吸收,为我所用。 此书汉译本于1984年问世后,在社会上反应热烈,以其阅读价值、收藏价值而受广大读者欢迎,很快售罄。近年来,不断有读者通过各种途径向我社索书。为促进我国的学术研究,促进各国问的文化交流,繁荣我国的文化事业,满足社会需求,我社重印这部经典,以飨读者。 此修订本除增加《索引》外,将注释从文后移至每页下,以方便读者。
  • 印度愛經

    作者:筏蹉衍那

    史上圖片最精彩、最完備的《印度愛經》! 兩千年前寫就的《印度愛經》,是當代最珍貴的性愛經典,除了寫實的性愛圖畫外,更有饒富哲理的性愛知識,對印度人來說,本書不只是閨房中的教科書,更是修身養身的最佳示範。 本書的原作者為筏蹉衍那(Vatsyayana),後來經由英國探險家暨翻譯家理查波頓爵士(Sir Richard Burto,1821-1890)譯介至西方。而這個版本,是由印度學者暨收藏家藍斯‧丹(Lance Dane)所編寫而成,他從諸多博物館與個人收藏中挑選出269張精彩圖片,完整呈現古印度文明的豐富面相與深度,圖片包括古老的玩具、建築、繪畫、衣物等等,並對印度愛經當中提及的64種性姿勢,提供完整的圖片例證。可說是目前眾多《印度愛經》版本中,圖片最精彩、最完備的一本! 關於筏蹉衍那的《愛經》是如何被發掘問世,又是如何被譯為英文的,是非常有趣的一則課題。其始末如是:在《愛之舞台》(Ananga Ranga)一書被譯成英文之後,人們發現書中許多資料與意見都引述自筏蹉衍那。而當人們紛紛詢問:「筏蹉衍那是何方神聖?」時,身為梵學家,所能提供的答案是:他是梵語文學中情色經典作品的作者,梵語書庫若少了他的作品,便不能稱為收藏完整。即便如此,要收羅筏蹉衍那所有的作品,卻是非常困難的事情。吾人在孟買所發現的手抄本已殘缺不全,所以只好去信向貝拿勒斯(Benares)、加爾各達(Calcutta)、齋普爾(Jaipur)等地的圖書館索閱同書之抄本,然後將這幾個版本拿來相互對照比較,並藉由該書的相關評論集《迦雅曼迦拉》(Jayamangala)之助,才得以重新整理出全本著作,而這也正是本書英譯本所根據的原典。
  • 博伽梵歌原意

    作者:圣恩A.C.巴克提维丹塔·斯瓦米·帕布帕

    本書是探索真理的必讀書。五千年前,統治地球的皇族內部發生戰爭。在大戰即將發生的前一刻,正義、善良的王子阿爾諸納,看著即將戰死的在敵對雙方陣營中的親朋好友,對是否該作戰產生了疑問,而這疑問恰恰是因為對人生的目的及生與死等重大人生問題迷惑不解造成的。主奎師那為使阿爾諸納理解這些問題而講述了《博伽梵歌》。 全书包括梵文原文、罗马字母音译、字对字翻译、中文译文和要旨
  • 瑜伽的艺术

    作者:张东平

    时下,瑜伽正在作为一项风靡全球的健身运动受到越来越多的人们的欢迎。正确地修习瑜伽不仅能维护身体的健康,更重要的是保持心灵的和谐,以一种健康的身心姿态面对生活中和各种压力。从“瑜伽”的本意来讲,就是“与宇宙和至尊联系在一起”,这种最高的瑜伽境界,可以认为与中国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的最高境界有相似之处。   本书的100幅画作,都是世界各地的艺术家从古印度著名诗史《摩诃婆罗多》中的《博伽梵歌》、《罗摩衍那》、《吉檀伽利》等经典神话故事中有关瑜伽文化的内容为题材,并以传统油画技法绘制出来的虔敬心灵之作。这些精美的艺术作品和深入浅出的解说文字,可以帮助读者进一步了解和修习瑜伽这一古老的生命科学。
  • 博伽梵歌原意

    作者:圣恩A.C.巴克提韦丹塔·斯瓦米·帕布德

    《博伽梵歌原意》主要内容:《博伽梵歌》是一本对现代生活充满生活启示的古老经典,其中告诉阿尔诸纳如何解决他所面临的危险,而这种危机比大多数人所面临的任何事情都更加令人绝望。《博伽梵歌》并不是小说,而是阿尔诸纳和他的朋友奎师那在古印度战场上的对话。奎师那给予的教导使阿尔诸那解决了比当时即将发生的战争更可怕的思想冲突。五千多年过去了,奎师那的话语包含的智慧曾给予千万人战胜各种困难的力量,不管问题是不是小,是物质还是灵性的。 奎师那能预见到未来岁月的人们所碰到的问题。在当今世界上,所有人都面临着生活和工作上的各种压力,而奎师那对工作艺术的教导可以使现代人战胜这些压力。无论是在工作单位,还是在家庭中、寺庙里,研习《博伽梵歌》涵盖一切的教诲是使人们思想明确、心灵平静的必由之路。 《博伽梵歌》由A.C.巴克提韦丹塔•斯瓦米•帕布帕德由梵文译成英文,并加以评注。帕布帕德是当今世界上最杰出的梵文学者和奉爱瑜伽灵性导师。《博伽梵歌原意》在美国首版以来,已被译成五十多种语言,发行量达一千多万册。
  • 精灵之城

    作者:[英]威廉·达尔林普

    印度,一个大众耳熟能详却又陌生的国家。 德里,则是印度史上冲突不断又充满顽皮恶作剧精灵的都城。 尽管德里曾经千年复千年,一次又一次地遭到侵略者焚城,但因有精灵守护,这个城市也一次又一次如火鸟浴火重生。 作者从房东普利一家的古怪之事开始,穿插锡克教徒好友、计程车司机与各行各业,诸如苏非密僧、回医、放鸽人、阉人圈……小人物的故事,最终以印度史诗《摩诃婆罗多》的内容与考古学家所发掘的遗址相呼应,引导我们出入新旧德里之间,一窥真正“精灵之城”的精神所在。 从英国迁居新德里的作者,抛弃意识形态和种族优越感,记录亲眼目睹的新德里景象与耳闻的新德里掌故,他穿梭历史与现实之间,述说印度人眼中的精灵之城,新德里的古往今来,以及英国殖民遗风。
  • 流萤集

    作者:[印度] 泰戈尔

    《流萤集》内容简介:你是什么人,读者,百年后读着我的诗?我不能从春天的财富里送你一朵花,从天边的云彩里送你一片金影。开起门来四望吧。从你的群花盛开的园子里,采取百年前消逝了的花儿的芬芳记忆。 在你心的欢乐里,愿你感到一个春晨吟唱的活的欢乐,把它快乐的声音,传过一百年的时间。
  • 幽黯国度

    作者:V.S.奈保尔

    在奈保尔一贯的冷嘲热讽与孤傲尖酸中,后殖民情境中的印度乱象是那么的令人无奈与绝望。这一年的印度之旅其实也是他企图探询自己的历史与身份认同的内心之旅,而他的收获却是看到:印度属于黑夜——一个已经死亡的世界,一段漫长的旅程。于是,他便写了《记忆与现实交错的印度之旅印度三部曲:幽黯国度》。 他在《记忆与现实交错的印度之旅印度三部曲:幽黯国度》里的叙述技巧极为卓越,一步步缓慢地揭露了印度与他的内心,读来具有无比的乐趣…… 有一种人,远离了家园,但是他却比家乡的任何人更了解这个地方:作者就是一个杰出的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