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标签:印度

  • 没有水,没有月亮

    作者:奥修

    附注项: 书名原文:No water, no Moon 附注项: 奥修(1931~1990),印度哲人 “……禅从不给予你任何承诺,它只是给予你此时此地。” 这本书是珍贵的,它是宝藏,它会成为你与开悟大师奥修间的一场对话,它会成为一个极其罕见的现象——一场聚会,一种与存在的分享。 奥修以他的慈悲,让禅所具有的全部美妙与神秘将其自身的精髓,显露无遗。在《没有水,没有月亮》中,你将会为那种荒诞与幽默,难以预料与大吃一惊而感到喜悦,贯穿全部的皆是禅的电击、禅的碰撞和快活的笑,而这些都来自令你自己对真正的 你的一瞥的震颤中。奥修在这字里行间,倾注了他对生命、爱、死亡、静心和开悟的独到洞察与明智;在这面沉静的镜子前,你开始看见你自己。 这些基于十个关于禅的故事的讲演,将会成为你对自己生命深入理解的石阶,因为它们都是关于你,它们是讲给你听的,它们就是你!你就是那宝藏,隐藏在自己心里的宝藏。 “静心(Meditation)正睁着眼睛,静心正是看。” 这本书是珍贵的,它是宝藏,它是存在给你的礼物,召唤着你回家。
  • 浩渺无垠

    作者:(印)克里希那穆提

    《浩渺无垠:生命的注释》(2)克里希那穆提被公认为20世纪最卓越的灵性导师,他的演讲录及著作已超过70本,并被翻译为各国语言。此次华东师大出版社推出《爱与思——生命的注释1》、《浩渺无垠——生命的注释2》、《思考从结论开始吗?——生命的注释3.1》、《单纯的品质——生命的注释3.2》等,所选编的问答俱来自克氏与最平凡的普通大众。他们从四面八方汇聚,带着自己生命中的焦虑,和克氏作一次心灵的沟通。
  • 甘地

    作者:甘地 编

    甘地,印度现代民族解放运动的著名领袖,现代民族资产阶级政治学说——甘地主义的 创始人。 甘地的一生饱经忧患,历尽坎坷。他出生于英国殖民桎梏下的印度,成长在一个虔诚信 奉仁爱、不杀生、素食、苦行的印度教的家庭。他自幼腼腆、羞怯、循规蹈矩。13岁便依父 母之命与一同龄文盲女孩结婚。16岁丧父,第 1个孩子出生便夭折。从小学到中学,甘地一 直平庸无奇。少年时代虽受当时革新之风的感染,曾经尝试打破素食以强身健体、振兴民族 国家,终因摆脱不了从小所受的教育,半途而废。19岁时,不惜被开除种姓身份,远涉重洋, 赴伦敦求学。异域的文明曾令甘地产生过深刻的自卑而拜倒在它的脚下,宗教陈规的约束使 他在一个全新环境里无所适从。短时的迷惘与摸索之后,他终于放弃了对西方文明的盲目模 仿,坚持了原有的宗教信仰并兼收并蓄其他宗教教义,接受了英国法制思想的教育,取得了 伦敦大学的律师资格。学成归国后,他开始在孟买从事律师业务,却历遭挫折。第一次替人 打官司就因临阵怯场而砸锅。半年后打道回府,在家乡拉奇科特靠兄长和亲友的资助维持律 师业务。律师业务的毫无起色及令人窒息的环境,使他倍感苦闷压抑。当有个来自南非印度 人的案子要他处理时,他便义无反顾地踏上了前往南非的历程。 在南非这个种族歧视根深蒂固、无所不及的英国殖民地,甘地作为有色人种先后遭遇到 了一连串的歧视与侮辱。民族自尊心和同胞在此所受的苦难驱使他走上了领导南非印度人反 种族歧视的斗争,成为引人注目的人物。正是在南非这块充满种族歧视的土地上,甘地对他 曾经倾慕过的西方文明产生了否定,培养和锻炼了自己从事公众工作的能力,掌握了作一个 成功律师的秘诀,基本形成了他的宗教、人生观、社会政治观。他在南非领导的艰苦卓绝的 反种族歧视斗争,为南非印度人争取到了基本平等的权利,他从中也试验成功了一种有效的 武器——真理与非暴力学说及其实践。不过,在这种反歧视过程中,甘地对英帝国仍充满幻 想。 1915年,甘地回到印度。回国初年,他坐三等车游历印度各地,以深入了解他久别的祖 国。一年以后,他开始发表演讲,宣传自己的主张,从事非暴力斗争,试验并发展了非暴力 学说。他对当时正在进行的战争予以支持,希望以此换取英国的开恩,给予印度自治。“一 战”后殖民当局的种种作为使甘地由一个英帝国的忠实追随者变成了不合作者。1919年3~4 月间,为抗议反动的“罗拉特法”,他发起全国性的非暴力抵抗运动,由于殖民当局的血腥 镇压和群众的暴力反抗,甘地一度宣布暂缓非暴力抵抗运动,试图与政府合作,但英国政府 继续在哈里发与旁遮普问题上倒行逆施,打破了甘地的幻想。在印度全民反英斗争高涨的形 势下,甘地的不合作思想趋于成熟,并率先在哈里发运动中发起群众性的抵制殖民政府的立 法机构、法院、学校、封号与洋货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进而推广为全民反帝斗争形式。 1920年9月,国大党加尔各答特别会议和12月的那普尔年会正式通过了甘地的非暴力不合作 计划及甘地起草的党纲,使非暴力不合作成为国大党的指导思想;争取“印度自治”成为国 大党的现实斗争目标;国大党也因此由一个少数上层分子主要依靠宪政手段从事活动的团体 变成一个有广泛群众基础、依靠群众性直接斗争进行全面反帝斗争的现代资产阶级政党。甘 地在国大党内的领导地位也因此确立。此后,不论甘地是否在国大党内任职,他始终是国大 党的“灵魂”,左右着印度民族解放运动发展的方向。1922年2月,因运动中出现暴力事件, 甘地宣布停止第一次非暴力不合作运动,挫伤了士气,引起国大党内的思想混乱。甘地也身 陷囹圄。出狱后甘地致力于重振民心士气。1929年12月31日,国大党拉合尔年会通过争取印 度独立的决议,并授权甘地领导新的不合作运动。1930年3月他率领78位志愿队员开始“食 盐长征”,揭开了第二次非暴力不合作运动的序幕,给英殖民主义者以巨大打击。运动进行 中甘地又与总督谈判,并出席圆桌会议,群众运动因此而松懈,被英国残酷镇压下去。1934 年10月,甘地因与国大党领导层再次出现严重分歧而宣布退党,但仍在关键问题上指导国大 党的工作。1939年9月3日,英国代表印度宣战后,甘地的极端非暴力立场与国大党领导机构 的有条件支持战争的主张发生尖锐冲突,以致他两次被免职,又因英国政府顽固不肯满足国 大党的要求,国大党两次请甘地复出。这期间,甘地的反帝立场进一步发生变化。1942年4 月,在印度国内广大群众反英情绪高涨和日本侵略者迫近印度的形势下,甘地提出了英国 “退出印度”的口号,并先后发起了1940~1941年第三次不合作运动和准备发动第四次不合 作运动,均被英国镇压下去。甘地入狱直到1944年5月。战争结束后,处于内外交困的英国 政府慑于印度民族解放运动再起的压力,答应印度独立的要求。但因印、穆两教的分岐对立 由来已久,加之英国分而治之政策的影响,印、巴分治已成定局。甘地为维护印度统一不懈 努力,终无回天之力,只好接受分治。独立后甘地获得了印度人民和国大党的崇高敬意,但 他却大权旁落,其终身为之奋斗的非暴力理想也被束之高阁。而对分治以后的宗教仇杀与混 乱,甘地殚精竭虑,利用自己的威望与绝食帮助平息了大规模教派仇杀,自己却成了教派冲 突的牺牲品,死在了一位狂热的印度教徒的枪口之下。 甘地的思想极为庞杂。他留下了卷帙浩繁的言论记录,其内容涉及哲学、政治、经济和 社会各个方面,不仅宗教的与政治的混为一谈,而且资产阶级思想与小生产者思想兼而有 之,可以说是无所不包,无奇不有。然而甘地主义的核心却是其为印度民族解放斗争提出的 真理与非暴力学说。而对强大的武装到牙齿的敌人,他提出的唯一斗争武器就是坚持真理与 非暴力。用甘地的话说,真理是神,非暴力则是追求真理、即认识神的手段,甘地认为这是 强者的武器。这种抽象而富有神秘色彩的学说看起来令人费解,难以让人信服,但它却包含 着重要的政治内容,具有较大的应用价值。因为在印度这样一个种族混杂、宗教信仰多样、 种姓隔离和英国实行分而治之政策的殖民地国家,“真理是神”实际上是把印度各种各样的 宗教信仰“众神归一”,把宗教的神与现实中的理想揉和在一起,用人民大众熟悉、了解的 语言和形式,唤起人们在真理的旗帜下不分种族、宗教、教派、种姓团结起来,勇敢无畏地 追求真理。这无疑是印度资产阶级借以宣传群众、组织群众、吸引群众参加反英斗争的有效 武器。同时因为它提倡非暴力,不仅适应了英国殖民统治下人民被剥夺了武装的权利,一直 受宗教成见麻痹的现实,也能在一定程度上被披着议会民主制外衣、富于统治经验的殖民者 接受;不仅能发动群众,又能始终把群众运动限制在一定的范围内,因而很适合印度民族资 产阶级在“一战”和十月革命后印度民族独立运动蓬勃兴起,无产阶级世界革命高潮来临的 时代条件下,既希望利用群众的反帝斗争以实现自身的政治经济目标,又要防止工农运动的 深入发展危及其自身利益的需要。印度现代民族解放运动几度汹涌澎湃,虽历遭挫折,却历 久不绝,并最终在世界人民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后,民族独立和解放运动大势所趋的形势下, 迫使英国殖民者撤出印度,应该说,甘地主义在这一过程中起了重要的作用。 当然,甘地把非暴力作为宗教信仰和不可更改的原则,明显地具有种种弊病和缺陷,对 印度民族解放运动产生了一些消极影响。如绝对的非暴力不可能实现;贬斥一切暴力,给群 众运动制定清规戒律,不准越雷池一步,必然束缚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如果只要发生暴 力就停止运动,必然挫伤士气,丧失革命时机,延长革命过程;群众性自苦和自我牺牲,总 有时间和环境的局限性;在反革命暴力的镇压下,徒手的抵抗只能是无谓的牺牲;注重小处 着眼,认为注重手段目的自明,往往导致轻重倒置,目标模糊;非暴力的宗教色彩迎合了群 众的蒙昧落后意识,不利于群众的真正觉醒;等等。尽管如此,甘地的真理与非暴力学说仍 在理论和实践上值得我们进一步研究。 甘地的一生复杂多变,极富争议。无论对于他的敌手,还是他的亲密同事抑或一般群众 来说,他始终是个谜。人们对他的评价也是众说纷纭,毁誉不一。在一些人看来,他简直是 “神的化身”、“真理的代言人”,而在另一些人看来,他是“欺世盗名的救世主”、“矫 揉造作的阴谋家”。曾几何时,他被斥责为“印度封建主义不折不扣的辩护士”、“帝国主 义的帮凶”、“群众性民族解放运动的主要叛卖者”,但时至今日,人们一般都承认,甘地 是印度民族资产阶级的代表,印度现代民族解放运动的领袖,他对印度的民族独立和解放事 业功不可没。 甘地的伟大人格几乎是举世公认。他具有赤诚的爱国热诚,崇高的牺牲精神,追求真理 的执著信念;坚强的意志,坚韧的耐心,随机应变的本领;他待人谦恭、诚实、光明磊落, 不分贵贱善恶一视同仁,没有种族歧视和宗教偏见;他注重实际,反对空谈;他关心下层人 民疾苦,善于体察民情并始终与人民群众打成一片;他生活清苦,安贫乐道;他尊重女性, 提倡人的精神完善和社会和谐;他的道德修养堪称楷模。正因为如此,甘地这位身材矮小、 其貌不扬的东方人博得了不同民族、信仰和阶级的人的景仰和爱戴。
  • 中国印度见闻录

    作者:阿拉伯人无名氏

    本书写于九世纪中叶到十世纪初,是阿拉伯作家关于中国的最早著作之一。阿拉伯作家关于中国的著述虽然不太少,但大都得自传闻。伊本·霍达伯、比鲁尼、马尔瓦兹等固然未曾亲履华夏之地;就是伊本·巴图塔是否真正到过中国,也是一个争议中的问题。本书却是根据曾旅居中国的阿拉伯商人的亲身见闻记录而写成的,文辞朴实无华,翔实可靠,是古代中外交通史上重要的文献之一。
  • 奥义书

    作者:

    《奥义书(精编版)》是《奥义书》的精编。“奥义书”顾名思义,即具有深刻含义的典籍,是千年不衰的印度圣书。不仅是古代印度圣贤对弟子进行传道授业的秘传,而且是印度人思考自我和宇宙的源泉。印度的宗教哲学多是从奥义书发展而来,千百年来对印度文化和西方文化均产生了巨大影响,因而有印度的《论语》和东方的《沉思录》之誉。 据说佛教的思想也是缘于《奥义书》,而佛陀是应用了他的大智慧将《奥义书》的哲学义理融会在其思想之中。从巴利文献看来,许多佛陀的对话都是一种“隐藏的哲学”:仅扼要勾勒出佛陀思想的大概,烘云托月,言有尽而意无穷。比较起来,《奥义书》显得更有组织、更有系统。 《奥义书》最早出现于公元前9世纪左右,较晚产生于公元后。 较早的《奥义书》有《广林奥义书》、《歌者奥义书》、《他氏奥义书》、《由谁奥义书》第13种。内容涉及的范围很广,颇受印度几百年间许多思想家的喜爱并广泛流传。 《奥义书》由专业研究人员翻译,精选了古老《奥义书》的精华,不仅文笔优美,思想深邃,而且故事性较强,阅读一让人大彻大悟。
  • 天竺心影

    作者:季羡林

    这是本散文集,由我国著名文学家季羡林先生所作。主要回忆了作者在印度旅游的全程:从初抵德里开始,到德里大学、尼赫鲁大学,再到印度普通一家人,印度佛教、印度历史,最后离别印度。记录详实,语言通俗生动,图文并茂,知识性、趣味性、文化性、可读性都很强,适合广大读者阅读。
  • 佛国行

    作者:日月洲

    从尼泊尔的加德满都、兰毗尼、到印度的王舍城、舍卫国、拘尸那迦、吠舍离、巴特那、菩提迦耶、鹿野苑、僧伽施和那烂陀,追寻玄奘、法显、义净等历代高僧的足迹,讲述佛陀从降生到涅磐的经典故事。 媒体上时有各类重走西行路的报道,但是在工具理性的视角下,这个过程被描述成装备简陋的探险之旅,而其文化背景则被整合到一种注意力经济的商业运作之中;即使有些学者进行了比较深入的探讨,也是来自西方人文地理式的翔。我当然无意对这些行为做什么评判,但这一切和求法朝圣者心中的信念与梦想是多么不搭界啊,他们不想在身体方面挑战自我,也不想做科学考察,他们心中念念不忘的关键词是圣地、戒律和佛教经论。
  • 印度笔记

    作者:葛宁

    《印度笔记》马克·吐温曾经感慨道:“对印度的任何评价都是正确的,但是相反的观点可能也是正确的,因为它太复杂了。”印度,真是一个不可思议的国家。国名:印度共和国(The Republic Of India) 别称:婆罗多 独立日:8月15日(1947年) 国庆日(共和国日):1月26日(1950年) 国旗:呈长方形,长与宽之比为3:2。自上而下由橙、白、绿三个相等的横长方形组成,白色长方形中心绘有24根轴条的蓝色法轮。橙色象征勇敢和自我牺牲精神,白色象征纯洁的真理,绿色表示信心。法轮是印度孔雀王朝阿育王时代佛教圣地石柱柱头的狮首图案之一。 国徽:图案来源于孔雀王朝阿育王石柱顶端的石刻。 国歌:《人民的意志》 国花:荷花 国鸟:蓝孔雀 国树:菩提树
  • 恒河

    作者:杜欣欣

    恒河,神性的河。它贯穿着南亚次大陆。古老的印度文明由之孕育,印度教、佛教、耆那教、伊斯兰教、锡克教等人多宗教在此共生,恒河入海口,在印度和孟加拉两个国家,作者访问了泰戈尔两处故居,参拜特蕾莎修女之墓。悟河平原,在印度的心脏地带,踏着法显,玄奘等行贤的足迹,作者寻访佛祖从诞生到入灭的印迹;盘桓于印度教的死亡福地瓦拉纳西,漫游于人神两界之间。恒河源头,在湿婆和毗湿奴的栖息地,作者行走两千多公里,倾听圣河灵魂的低语。朝圣路上,在喜马拉雅山南麓的怀抱里,在触摸印度的现世人生中,作者亲历古老文明的血脉传承,并思索着喜马拉雅山两面人群不同的生存价值,寻求生命的本真和人类天然的美好情怀,以及对自然、生命、历史和宇宙的即时感悟。 在首次旅行中,作者领略了印度灿烂的文化,所到之处多为古代文明遗址;而第二次旅行,则是探寻印度的灵魂,从恒河出海口走到源头。本书记录了两次旅行。 本书的文字顿得盛唐遗风,大雅大俗,清洁洗炼。让我们打开本书,和作者一起去恒河,行走在古今文明撞击、自然与宗教融合的新印度,一一见证恒河文明的人与神,历史与现实,今生与彼岸。
  • 被治理者的政治

    作者:[印度] 帕萨·查特杰

    大众政治经常被轻蔑地称为“街头骚乱”,但在查特杰看来,它却是今天的政治现代性在其中正在不断被打造出来的地方。群众政治在世界范围内的兴起导致了治理人口新技术的发展。一方面,大众主权观念获得广泛接受。另一方面,安全和福利技术的增生造就了对人口进行行政管理而不是提供公民以民主磋商舞台的现代政府机构。...
  • 点亮自性之光

    作者:克里希那穆提

  • 罗摩衍那的故事

    作者:(印度)蚁桎

    《罗摩衍那》是古代印度的著名史诗,它与《摩诃婆罗多》一起并称为古印度的两大史诗,其对印度社会的影响等同于古希腊两大史诗对西方社会文明的影响。 《罗摩衍那》的意思是“罗摩的游行”,即“罗摩传”, 史诗以主人公罗摩的一生为线索展开了跌荡起伏的情节,史诗中涉及印度上古社会中的宗教信仰、王室争斗,政权更迭、家庭伦理、夫妻关系等各个方面,是全面了解印度上古社会的必读书。 在印度,《罗摩衍那》是家喻户晓、妇孺皆知的,它极其深刻地影响着印度人民的生活、思想和文化。拉贾戈帕拉查理曾说过:“一个人旅行了全印度,看到了一切东西,可是除非他读了《罗摩衍那》和《摩诃婆罗多》,他不能了解印度的生活方式。”拉贾戈帕拉查理是印度著名的政治家、哲学家和作家,是《摩诃婆罗多》最优秀的现代改写本的作者,也是甘地的战友,以其对印度传统古典文学和现在印度社会的深刻理解,道明了这两部大史诗在印度历史上的重要地位及其对印度社会各个方面的深远影响。 如今,印度古老文化对当今的世界产生了新的影响。出自大史诗《摩诃婆罗多》的圣典《博伽梵歌》取代了《孙子兵法》,成为哈佛、沃顿等商学院的必修课,并被推崇为欧美大企业总裁及高管的必读秘笈。 瑜伽作为一项风摩全球的健身运动为许多人所了解,却很少有人知道与其相关的瑜伽文化正是源于《摩诃婆罗多》和《罗摩衍那》两部史诗。瑜伽影响了全世界无数人的生活,很多人把它视为保持身心健康的有效途径。通过对印度古老灵性典籍的深刻了解,可以帮助我们保持心灵的和谐,学会以一种健康的身心姿态面对生活中的各种压力。 许多中国人对印度这个充满灵性的邻近国度充满好奇,但由于翻译人员的缺少,或其他的各种原因,目前国内除佛教的相关典籍外,读者可以看到的有关印度的书籍十分有限,至于有关印度上古时期的书籍更是踪影难觅。 《罗摩衍那的故事》是由原史诗英译本编译而来,基本保持了原诗的精华。通过这个编译本,读者不仅可以了解这一伟大文学遗产的基本内容,而且可以对古代印度社会及当时印度人的精神生活有一个较为全面的了解。书中收入了近300幅难得一见的印度绘画,是有关印度文化十分珍贵的一个读本。
  • 飞鸟集·新月集

    作者:罗宾德拉纳特·泰戈尔

    《飞鸟集•新月集(权威中英双语插图典藏版)》简介:中英双语,名家郑振铎翻译,精美装帧,配合泰戈尔原创插图,意境优美、文笔隽永。引领世人探寻真理和智慧的源泉。如同在暴风雨过后的初夏清晨,推开卧室的窗户,看到一个淡泊清透的世界,一切都是那样的清新、亮丽,可是其中的韵味却很厚实,耐人寻味。
  • 透视印度

    作者:(加拿大)黄景路

    这是一本关于印度历史、文化与社会的小书。作者以亲切平实的文字,将印度的故事娓娓道来。不但使我们对印度数千年的历史能有一简单却清晰的了解,更能让大家一窥这神秘邻国的当代现状。 作者不以时间为序,而以主题为纲,在政治与经济之外,着重介绍了印度的文化与艺术。如印度的宗教、语言、饮食、城市等等。绝不杀生的耆那教,南印度的“神圣妓女”,七嘴八舌的印度方言,能人辈出的泰戈尔家族,引得印度人如痴如醉的宝莱坞电影,著名钻石科-依-诺尔的传奇历史……一个个富有趣味的故事向我们展示着印度独特的魅力。 作者长期生活海外,曾赴英国伦敦亚非学院学习亚洲艺术史,亦曾至印度各处旅行,所思所写,既有新鲜特别的视角,又有切身的经历感受,较之一般的旅游书籍,增添了深度与严谨;而比之学术作品,却活泼而富有趣味性。是读者了解印度过去与现在的理想入门。
  • 生与死的冥想

    作者:克里希那穆提

    《生与死的冥想》讲述克里希那穆提于侣95年出生在印度,曾被认定为一位精力充沛、性格坚定的导师,他的论述既非东方也非西方。他宣布:真理是“无路可达之国”,无论哪一种形式化的宗教、哲学、宗派都没有办法进入这个“国度”。他始终不接受别人强加给他的导师身份。世界各地的听众着迷于他,但他却宣布自己不是权威,而且也没什么戒律。他的宣讲始终就如与人面对面的讲话。他所传播的主要思想是:只有个人意识的转变,才能引发社会的根本变动。他始终强调要有自知之明,要理解由宗教和国家而来的制约性或分离性影响。克里希那穆提一直强调:我们所急需的是“开放”,即“有着难以想像的能量的大脑里的巨大空间”。这一“开放"的“巨大空间”,正是他自己的原创性的丰富源泉,也是他对世界范围各式人等产生巨大震撼的关键所在。他一直给世界各地的人们宣讲,直到1986年才停止呼吸,享年九十。由他的讲话、日记、书信结集而成的著作超过六十本(一说四十本)。本套克里希那穆提著述系列都是从他大量的讲义中撷取出来的。系列中的每一本书,都有一个和人们的日常生活有着密切联系而又极为重要的主题。
  • 感受印度

    作者:袁南生

    《感受印度》是作者身在印度两年多的时间里,每天感受印度怪人怪事怪思想怪现象的过程中写成的。印度是南亚次大陆的文明古国,是一个宗教复杂而具有多姿多彩的国家,也是一个充满奇异和神秘的大陆。它有复杂的地形、壮丽的山河、多样的气候,又有迷人的自然景色和动人的风情;既有光耀人寰、彪炳史籍的文化,又有几经沧桑屡遭外侮的苦难历史。
  • 泰戈尔全集

    作者:泰戈尔

  • 庶民研究

    作者:刘健芝,许兆麟

    本书作者对许多历史问题阐述了自己的观点,见解独到。其主要内容包括:论殖民地印度史编纂的苦干问题,工人阶级和工作状况的主认知条件,甘地及其对市民社会的批判,庶民的研究——解构历史的编纂等。另类视野观察历史,另类的眼光看待问题,另类的角度思考问题……
  • 白云之道

    作者:奥修(Osho)

    钟爱的师父,为什么你称你的道为“白云之道”? 就在佛陀过世之前,有人问他,一个佛过世之后会去那里,他还会继续存活吗?或者只是消失成为空无?这并不是一个新的问题,这是最古老的问题之一,已经被重复问过很多次。 据说佛陀回答,就好象一朵白云在消失。 就在今天早上,有一些白云在天空,现在它们已经不在那里,它们跑到那里去了呢?它们是从什么地方来的呢?它们是如何形成的?它们又是怎么消失的? 白云是一个奥秘——它的来,它的去,以及它的存在都是一个奥秘。 那就是我称我的道为白云之道的第一个原因。
  • 永恒的轮回

    作者:时代生活图书公司 编

    这是一套非同一般的世界历史。每本书中都充满了处于某一文化核心地位的奇特故事、神秘方式、愤怒的神灵以及幽灵的探求和魔力的象征;而这些,在绝大多数历史书籍中是看不到的。在人类开端时期,世界各地的人们是如何试图去解释生命、死亡、创世、爱情以及生活中的其他神秘现象的呢?书中的神话对于我们理解这些看法十分关键,它们既是想像与历史的交汇,睿智与经验的交汇,也是梦想与现实的交汇。简而言之,这里所讲述的是千百年来一直流传着的最为重要的故事,它们的生命力是如此之顽强,从而让人们久久难以忘怀。